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诛杀安德海,丁宝桢为什么敢在慈禧太后头上动土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3关键词:安德海,丁宝桢,慈禧

问题补充: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面前红人,为何山东巡抚丁宝桢敢杀他?

点赞1、安阳市 网友:风中强吻

话说同治八年,此时正值捻军回乱渐次平定之时,慈禧太后也正是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但突然一件事儿的发生,令她大丢颜面。

说起这事儿,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说“不大”,是因为不过杀了个太监;说“不小”,则是因为被杀的这个太监正是慈禧太后身边的红人安德海,如今他正是被太后恩宠之时,却被杀了!


这个安德海,在宫内被慈禧唤作“小安子”,他模样长得也算清秀,加上从小就聪明伶俐,又善于傻眼观色,因此从那些木讷太监之中脱颖而出,讨的老佛爷欢心,成了她身边的红人,受到慈禧重用。

朝臣怕慈禧,但也挺憷安德海,安德海借此没少捞钱,朝臣想要见慈禧或者想私下打听点宫中的事儿,都会找到安德海,使些银子换点消息啥的。很多大臣自甘堕落,利用各种机会勾结安德海,并且对他毕恭毕敬。这令安德海越发的嚣张跋扈,依仗太后宠爱日渐猖狂起来,渐渐忘了自己的斤两了。

这时间一长,安德海以权谋私,勾结大臣的事儿弄得满城风雨,就连经常人宫的恭亲王奕?也曾受过他的算计。一次奕?对众臣说道:“我要是不杀了安德海这条狗,就对不起祖宗,对不起朝廷纲纪!”

安德海得知后奕?发怒的事儿后,也感到有些恐惧,毕竟奕?是王爷,自己是奴才。他知道奕?不会放过自己,于是经常借着各种机会在慈禧面前说奕?的坏话,以挑拨两人关系,据说奕?被摘掉“议政王”的帽子,便是安德海从中作梗。

就连年幼的同治小皇帝对安德海和母亲这种暧昧不清的事情有所记恨。据出宫后的老太监回忆,小皇帝亲手做了一个小泥人,背后刻有安德海的名字,并用小刀削泥人的头。这老太监问他这是干啥,小皇帝怒气冲冲地说:“杀狗贼小安子!”


这安德海也是个死催的货,不知道是不是活腻歪了,老想着出宫玩玩,顺道捞点银子。于是便央求慈禧给他一个差事,让自己出宫耍上些日子。慈禧宠爱他,赶巧宫中要置办置办宫廷织物,于是就把这差事交给了他。这下安德海可算是得偿所愿了,带着一帮子奴才从京城出来,沿运河南下。这一路之上,穷奢极欲,强拿强索,凶着呢。

安德海与众奴才分乘两艘大船前行,船头挂三头乌旗,船尾挂龙风旗,四周插满彩旗,船前一队士兵,船舱中还有僧人、女乐等几十人伺候他和那些大小太监,一路上又敲又打,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安德海。所经之处,官员亲自迎接,好吃好喝,另行还要送份大礼。安德海自称朝廷钦差,作威作福,稍有不满,便破口大骂,摔锅砸碗,吓得那些官老爷畏他如虎。那些小太监也不饶人,仗着安德海威风,欺压他人,弄得县衙叫苦不迭。

等到了山东地面之时,安德海依旧如此嚣张,但却不知道这山东便是他葬身之处。山东巡抚丁宝桢早就知道他出宫的消息,因此十分震怒。他早就对安德海这个阉人有杀意,如今正好到了自己管辖地盘上,他要让安德海有来无回。


各位看官,或许不知道丁宝桢是个什么人物,这位丁老爷可了不起,他乃咸丰三年进士出身,为人刚正不阿。当年僧格林沁在山东剿捻之时,对官员十分不敬,官员慑僧王威势,都惧怕他。唯独当时身为按察使的丁宝桢不惧怕,并且当众与僧格林沁发生争执,最后僧格林沁对他刮目相看。

如今安德海送到自己口边,焉能放过,于是丁巡抚传令德州知府赵新,要求他将安德海招摇情形查录在案,如有不法,立即擒拿。但赵新不敢,只是将安德海过境之事汇报。丁宝桢一面向朝廷参奏,一面派东昌府知府程绳武追赶捉拿,但程绳武依旧不敢,他只追了三天三夜,但不敢动手。丁宝桢大怒,拍下总兵王正起率骑兵追赶,要求务必拿获安德海,拿获不住便提头来见。王正起是悍将出身,果然将安德海于泰安拿获,而后押赴济南。

一路之上,安德海十分嚣张,到了济南依旧嚣张不减,见到丁宝桢不但不跪,而且对着丁宝桢破口大骂,声称自己是朝廷钦差,要给丁宝桢好看。丁宝桢让左右用令牌抽他嘴,把他打得满嘴血沫。丁宝桢知道如果留下安德海会夜长梦多,于是不等朝廷命令,以“大清祖制,太监不许出都门,违者就地正法”为由,下令将安德海等人押赴街市处死。

此时很多官员前来见丁宝桢,要求不要杀安德海,因为他是太后身边的红人,杀了他会令太后震怒和难堪。为此,不但会丢了顶戴花翎,还可能导致全家受连累。但丁宝桢不为所动,他知道自己此时不杀安德海,就很难有机会了,也正是因为怕慈禧袒护安德海,所以要在谕旨到达之前,杀了这阉货,为朝廷除一大害。安德海本以为丁宝桢不敢对他怎样,但没先到还是被咔嚓了。


再说慈禧这边,接到奏折后,知道安德海不妙,于是赶忙找到慈安太后,要求一同去找恭亲王奕?求情,让他出面帮着调停。没想到慈安不肯,说太监出宫不合祖制。慈禧硬着头皮去找奕?,奕?拿出顺治年间由多尔衮铸造的太监不可干政的铁牌,告诉她这是祖宗留下的,你敢救安德海,就要把这交泰殿中的祖宗铁牌给熔了,看到时候各八旗王爷答不答应。并且要求将安德海凌迟处死。

慈禧欲救下安德海之事最终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同意,她不得不默认了此事,但为了能有所转机,还是扣留了谕旨两天,希望这两天能想出法子救小安子。但万没想到,丁宝桢竟然在没有谕旨同意的情况下,先行斩杀了安德海。慈禧如五雷轰顶,心中不禁悲伤而且愤怒,但又不能发作,只能强忍。朝中大臣纷纷赞扬丁宝桢,令慈禧对丁宝桢也无可奈何。为了彰显自己英明,她连发两道圣谕,说:“我家法森严,有犯必惩,安德海胆大妄为,有负皇恩,种种不法,实罪有应得!”因此丁宝桢因此事并为受惩处。

慈禧也是个女中丈夫,这件事情,她自知理亏,更没想到慈安会站在奕?一边,朝廷会这么恨安德海,自己如果一意孤行,会对自己不利,为了一个奴才不值得。也怪这个奴才太忘乎所以,因此也是活该。

丁宝桢杀安德海一事,大快人心,就连曾国藩也在日记中写道:“我患眼疾已数月,在听闻此事,积翳为之一开!稚璜(丁宝桢的字)真豪杰也!”

点赞2、海口市 网友:小幸福。

丁宝桢之所以诛杀安德海,心中肯定成竹在胸,绝非意气用事。

诛杀安德海的前一年,即同治七年(1868年),丁宝桢因为助剿捻军驰援京畿,受到同治表彰,是少年皇帝面前的红人。

安德海,则一直是慈禧太后面前红人,他在辛酉政变中,充当了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訢之间的联络员,凭借立此大功,升至总管大太监。

安德海把宝押注慈禧太后,鞍前马后不辞辛劳,很快,又出谋划策,配合慈禧兵不血刃解除了奕訢议政王一职,这下把奕訢给惹恼了,立誓除掉“这个奴才”。

知道了奕訢想法后,安德海开始也有些犯怵,毕竟人家是主子,自己是奴才,但凭借慈禧专宠,很快就把这份敬畏感抛到九霄云外。

得罪奕訢也就罢了,安德海后来又得罪了少年皇帝同治,连亲娘儿俩的关系也敢挑拨,安德海不可谓不是艺高人胆大。据说同治帝恨极安德海,自己捏了个小泥人,背后刻上安德海的大名,没事儿就气急败坏地用刀戳泥人儿,边戳边骂。

到了这个份儿上,安德海犹不收敛,继续高调做人,高调做事,敲锣打鼓娶进了一房名旦,“太监娶妻”这条大新闻一夜传遍北京大街小巷。

最左侧为安德海。

不作不死,安德海生命中的大魔头已经向他发出了“狞笑”,这一天很快就要到了。

1869年,宫中筹备同治成婚大典,安德海也想借机出宫活动活动,趁机敛财,于是跟慈禧自请担纲皇帝龙袍采购任务,亲下江南,慈禧也没多想,答应了。

安德海这下可犯了大忌,顺治曾经颁布上谕,防止太监干政,第一条就是严禁太监出京,奉旨出京倒还好,可安德海自恃得到慈禧允许,但却忘记了开具并携带官方证明,所谓钦差出京,必须有“明降谕旨”,这样地方上才能搞好接待工作,手下兵士也必须凭借“传牌勘合”,地方上才能搞好供应工作。

或许安德海也知道规矩,但长期的持宠而娇已经让他很有些飘飘然,他安德海在京师跋扈惯了,谁敢查他证件不是?

丁宝桢敢!

丁宝桢作为山东巡抚,他怎么会知道安德海的手下都没带证件?

据说安德海伏诛后,当时担任直隶总督的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日记里记录,“闻丁抚入觐时,曾受当道意旨,故未奏奉上谕即下手擒拿,而安之出,实有人訹之也。”

也就是说,丁宝桢事发前曾经进过京,得到过更上层的指示,是同治还是奕訢,赵烈文没做猜想,依据正常情况来看,后者可能性更大,议政王的光环是没了,但奕訢还担任着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属于权力中心,地方大员也还是他的直接管辖范围。

继续往深入猜测,安德海行前未必没考虑过办证,但肯定也是被奕訢搪塞支吾过去,甚至再追根溯源,安德海出京一事,没准儿也是奕訢找人撺掇的。

鱼出现了,该收网了。

刚一进入山东境内的德州时,丁宝桢就盯上了安德海,后命人在泰安将安德海一行捕获,带到济南府。

丁宝桢为安德海拟就五桩大罪:

一、不用说了,太监不能出京;

二、没有明降谕旨;

三、没有传牌勘合;

四、所乘船只上有龙凤旗帜,这是皇家专用;

五、携带女优,不成体统。

实际上,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一天,已经接到了军机处密谕: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密谕里说的很明白了,你丁宝桢能办就办,不能办也没关系,等安姓太监到了直隶境内,可以由曾国藩办他,那时候这功劳就不是你的了。

本身,丁宝桢也是一名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清官,以敢于担当著称,恭亲王的军机处发来的密谕,又能保证了他不需要担负责任,那还等什么?

安德海再也傲娇不起来了,第二天,即被验明正身,就地正法。

有人会说,那时候慈禧太后不是权倾朝野么?那丁宝桢岂不是与虎谋皮,成为慈禧太后的眼中钉,难道不想活了?

还真没到那分数上。

首先这安德海是民愤太大,闻听这家伙一死,全国各地官僚恨不能纷纷发来贺电,慈禧也都看在了眼里,这只能说安德海得罪人太多了,人既然已经死了,慈禧也会审时度势,不会意气用事。

第二,慈禧其时还称不上权倾朝野,慈安皇太后虽然不太爱管事,但毕竟是两宫听政,名义上,慈安才是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也支持安德海伏法一事,慈禧表面上也不能反驳。

第三,那当然还得怪安德海太大意,没办好手续,头脑发热,挖个坑就敢跳,在宫内耀武扬威习惯了,还真以为朝臣都敢怒不敢言,敢言也白言,他是真没敢想自己能被处死,死也死得“名正言顺”,丁宝桢执行的没毛病!

第四,慈禧知道,这事有奕訢的参与,这时候的奕訢,仍然身处权力中心,慈禧并没有替换掉他的想法。

最后,丁宝桢的确一片赤诚,当官当的坦坦荡荡,于公,尽职尽责勇于担当,于私,两袖清风乐善好施,他死后,连办理丧事的钱都没留出来,慈禧也都看在眼里,感念在心上。

所以,丁宝桢死后,慈禧也深加体恤,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点赞3、北海市 网友:丛林赤枫

安德海确实是当时慈禧身边最红的红人之一,当时李莲英在他的面前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山东巡抚这个慈禧眼里的”芝麻小官“为什么就敢杀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呢?其实我告诉大家的是:真正决断杀安德海的并不是丁保桢而是另有其人,还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

安德海被杀

1869年,也就是同治八年的时候,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到江南一带去采办服饰,走到山东这个地方的时候,被当时的巡抚丁宝桢擒获并立即处决了。

这句话就涵盖了一个最核心的意思:安德海是奉慈禧之命去的,丁保桢居然就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直接就把安德海给杀了。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丁保桢把安德海杀了居然还没有遭到慈禧的报复。这哥们一直活到了1886年才死。也就是说,他把慈禧身边最红的人杀了之后,居然还又活了17年才死。

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说:一个太监杀了也就杀了,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安德海可不是一个普通得太监,这哥们是慈禧身边最红的太监、这哥们以前还救过慈禧的小命的。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安德海与慈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二是,丁保桢杀了安德海为什么就没事呢?

安德海剧照

安德海是慈禧心腹中的心腹而且是屡立大功之人

安德海生于1844年,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八九岁时就挨了一刀然后进宫当了太监了。这哥们有两个最大的本事:一是,说话好听、善于奉承,也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二是,这哥们有眼力见、会干事、会来事而且胆子也大。

安德海靠着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一步步获得了咸丰帝的好感,于是乎就成为了咸丰帝的御前太监了。此时的安德海与慈禧还基本上没啥关系、他现在的主子是咸丰帝。

至于安德海是怎么混到慈禧身边的呢?野史的版本是:安德海把根留住了,然后把慈禧伺候的比较愉快,于是乎慈禧也就离不开安德海了。

不过我认为这基本上是乱说的,这与李莲英的版本很相似。可能是大家看慈禧太不爽了,非要给慈禧泼点男女关系的脏水才比较舒服。安德海之所以获得慈禧的宠幸那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咸丰帝剧照

安德海此时是咸丰帝身边的人,慈禧也是咸丰帝身边的人,但是慈禧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大家应该明白这内在逻辑了吧:慈禧一定会找安德海了解咸丰帝的情况的,这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慈禧当时给了安德海很多的好处,其本质目的只有一个:让安德海当慈禧在咸丰帝身边的眼线而已。

1861年到了,咸丰帝此时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没办法:前一年英法联军打进了京城、火烧了圆明园了。安德海此时已经是脚踩两只船了,一面是咸丰帝的御前太监、另外一种角色是慈禧的情报员。

慈禧剧照

我个人认为:安德海一定知道咸丰帝命不久矣、于是乎一定要找到另外一个大靠山——慈禧。

事实的发展也是差不多的:1861年8月22日,郁闷了很久、沉迷于酒色一年多的咸丰帝撒手人寰了。咸丰帝死之前很费了一番苦心地安排其身后事情:

一是,咸丰和慈禧的儿子载淳继承大统,成为了同治皇帝。

二是,由于同治帝年龄太小了,无法治理国家。于是乎,咸丰帝给同治安排了八个辅政大臣,这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了。

第三个安排就有一个大人物出场了——慈安太后。

咸丰帝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不过载淳当时岁数还比较小,载淳的“同道堂”的印章也就由慈禧暂时掌管了。

此处多说一句话,便于读者理解本文的逻辑。

这样我们也能看出来一个问题:慈安在当时的地位是高于慈禧的,慈安是直接掌印的、慈禧是间接掌的同治帝的印而已。也就是说:慈禧不具备法人的地位、最多是个执行CEO而已。

往后的故事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慈禧联合慈安以及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奕忻发动了《祺祥事变》干掉了“顾命八大臣”。

这其中就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了:恭亲王奕忻当时远在京城、当时又没有电话、没有互联网,那么谁去给恭亲王奕忻送的信让他来承德避暑山庄与慈禧商量干掉八大臣的呢?

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寻真实的足迹,发现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这送信的人就是安德海了。正是安德海把慈禧的密信送给了恭亲王奕忻之后,才有了后来的祺祥事变的。

大家想一下:安德海是不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豪赌了一把。万一慈禧失败了的话,估计八大臣会第一个把安德海给杀了。

安德海这次冒着生命危险为慈禧办成了一件比天还大的事情,从此以后:安德海就成为了慈禧第一心腹太监、身边的第一红人了。由于安德海为慈禧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同治帝训斥安德海

简单说一下:慈禧到底对安德海有多好呢?

第一个事情,据清史稿记载:安德海平时为人比较嚣张跋扈,甚至连同治帝和大臣们都很不爽。

可是居然都是敢怒不敢言的存在,因为只要谁在慈禧面前一说安德海的坏话,慈禧立马就翻脸了。

还有另外一个搞笑的事情:安德海居然光明正大地娶老婆了

很多人说这算个什么大事情,明朝的时候只要是有点本事的太监都在娶老婆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是在大清朝不是在大明朝,不要看错了朝代。

纵观大清一朝,他们积极地吸取了明朝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训就是:太监都不是好人、一定要把太监管理好。

康熙就说过太监是“虫蚁一般之人”;乾隆则认为他们就是“乡野愚民,至微至贱”;雍正时期规定,太监官不得高于四品。试想一下,如果放在大清朝的话,哪个太监要是号称”九千岁“的话,估计要被灭100族了。

可是安德海就在这样极度不利的大环境下混得风生水起,居然搞起了公开娶老婆的勾当了。当时这件事情在整个京城都是一特大新闻,无数的大臣纷纷上折子参劾安德海。

可是慈禧却表示很支持,她为了表示对安德海的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通过这两件事情,大家也许能够看出来:慈禧到底对安德海有多好了、安德海当时到底在慈禧身边有多红了吧!安德海当时就是慈禧身边最红的仔,也是最狂的仔。安德海不光红而且还手握救慈禧小命的大功。

试问一下,这样的人连同治帝和朝中大臣都不太敢惹、丁保桢敢于轻易地杀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背后是有着极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的。

安德海剧照

我们来看看:到底是谁杀了安德海呢?

1869年的安德海依然是慈禧身边最红的人、依然过着嚣张跋扈的日子。可是人要是狂得太狠了、太久了那就必然有祸事临头了——安德海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这一年,安德海突然向慈禧提出了一个要求,意思是:自己想到宫外去走一走,去给宫里置办一些衣服和其他东东。他用的理由是:为同治帝未来的大婚准备礼物和龙袍。

按道理说:提出这个要求就和找死差不多了。大清朝有明文规定:太监无论如何不能出皇城,按照大清朝的祖制太监私自出皇城,是要立即杖毙的。

当时的大臣们都反对安德海出宫,可是慈禧依然批准了安德海出宫的要求。有了慈禧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小弟们,前呼后拥地出京了。

安德海出门以后对外号称是钦差,可是手里也没有公文在手,这哥们还把老婆带上一起招摇过市。当安德海途径山东地界的时候,当地官员看他过于嚣张而且又没有合法手续,于是乎就把安德海给抓了。当时抓安德海的是山东德州的知州赵新。

这哥们一看:这群人来头不小、声势浩大、完全不敢怠慢他们。赵知州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山东的大领导——山东巡抚丁保桢。

丁保桢这个人应该算是晚清里面难得的好官、靠谱的官了。据史料记载:这哥们办事认真、工作靠谱,最关键的是:他居然还比较清廉。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较真、嫉恶如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在人。

丁保桢当然听闻过安德海的故事了,所以他也不敢怠慢了、更不敢私自作主了。于是,丁保桢连夜写密折给京城的领导们,当然就是慈禧和慈安了。

不得不说丁保桢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他在密折里面先是痛斥了安德海的胡作非为,后来又表示:自己作为一方大员有看家守土治理地方的责任,所以拿下了安德海。

这封密折的最后丁保桢展现了一个太极高手的打法,上面写着:自己是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丁保桢还在密折里面写了处理方案,大概意思就是:安德海作为一个太监居然这样做,按照大清朝祖制估计能死一万回了。

不过丁保桢深深地知道一个事情:他可以擒拿安德海,但是他无权处理安德海。说白了就是:丁保桢只是痛斥了安德海的罪行以及拿出了一个该怎么处理的方案而已。

最后要怎么处理、到底是放了还是杀了——他无权作主。

丁保桢的密折到了朝廷以后,很快丁保桢就得到了回复,也就四个字:立命诛之。丁保桢当然是执行命令了,咔嚓一刀一代小狂人、一代红太监就这样被杀了。

按道理说这故事已经写完了,男主角安德海都死了。可是到底是谁杀了安德海呢?到底是谁下的“立命诛之”这个命令呢?

我们还是好人做到底,仔细地分析一下其背后的逻辑——到底是谁杀了安德海。

首先可以排除丁保桢了,这哥们只是负责把安德海给扣押了而已,最多也就算是“火上浇油”向上面汇报了一番而已。试想一下,上面的回复要是:立命放之的话,估计丁保桢也会毫不犹豫地放人的。

其实丁保桢的密折直接发给了三个人,但是能最后作主的只有两个人:慈禧和慈安。当时同治帝年纪还小还没有亲政,所以杀不杀安德海他无权做主。

经过查阅史料之后,我们知道了:下达“立命诛之”这个命令的不是别人而是当时的慈安太后。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当时大清朝作主的不是慈禧吗?怎么慈安就敢杀慈禧身边的红人呢?

这个事情说来话就有点长了,那么我就长话短说吧:

咸丰帝没死的时候,慈禧是懿贵妃、慈安是正宫皇后;咸丰帝死了以后,慈禧是圣母皇太后、慈安是嫡母皇太后。这样说吧:无论是咸丰帝在世还是咸丰帝死了以后,慈安始终压慈禧一头。

正是比慈禧地位还要高的慈安下达了诛杀安德海的命令,这样一来:安德海也就必死无疑了。

那么慈禧是个啥态度呢?我认为慈禧应该是听之任之的态度了,我来说说理由吧:

1、慈安既然下达了杀安德海的命令、地位又比慈禧高。此时的慈禧已经是没啥好办法了,她一定不会为了一个太监彻底的得罪慈安的。

2、安德海当时的名声太差了,不光大臣看他很不爽、甚至连同治帝和普通群众都意见很大。既然慈禧已经救不了安德海了,那还不如做个好人算了。

3、安德海几乎知道慈禧的一切秘密,这样的人留着毕竟是个不稳定的因素。试想一下,万一哪天安德海为了自保把慈禧所有的秘密都说出去的话,慈禧怎么办呢?

总结一下吧:真正杀安德海的是慈安,不过此时的慈禧选择了沉默而已。丁保桢在整个事件中,只不过是个推波助澜之人并不是真正杀安德海之人。

顺便说一句:为啥丁保桢杀了安德海之后慈禧几乎没有报复他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丁保桢本来官声就好,杀了安德海之后变成了名满天下了,慈禧还是要顾及点自己的名声的。

二是、杀安德海这个事情实际上慈禧也是默认了的,也不能全部怪丁保桢。

三是,丁保桢据说还为慈禧挽回了一点名声,杀了安德海之后丁保桢还证明了:安德海原来是真太监。

点赞4、长春市 网友:一半晨光

同治八年,1869年,农历八月初二深夜。

山东巡抚丁宝桢和山东按察使潘霨在济南的历城县监狱请王命旗牌,将内务府总管太监安德海和随行六人就地正法,旋即轰动了整个朝野,正在天津被教案弄的焦头烂额的直隶总督曾国藩惊讶不已,惭愧自责。

曾国藩当时对幕僚说,稚璜乃豪杰之士也。(丁宝桢字稚璜)。

今天的人们回顾这件事,大都从丁宝桢个人的性格去总结,像曾国藩那样把丁宝桢想象成一个打抱不平的热血青年,因此丁宝桢杀安德海也就成了引刀逞一快的侠义之举,尤其是看到后来慈禧太后并没有因此报复丁宝桢,大家都觉得丁宝桢很英勇,也很侥幸。

其实不然。

丁宝桢杀安德海绝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其实是慈安太后,加上以恭亲王奕訢和瓜尔佳文祥为首的整个文官集团在向慈禧太后示威,慈禧不能也不敢进一步处罚或报复丁宝桢。同时,丁宝桢处理此事的手腕极其高明,充分彰显了一个成熟、干练又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品质,不仅让慈禧太后一点把柄都没有抓到,事后还要承丁宝桢的人情。

安德海被诛是咎由自取

安德海当时刚过二十五岁生日,还很年轻。他是直隶南皮人,十岁进宫,辛酉政变时,他曾与慈安身边的宫女联手,行苦肉计从热河进京为两宫太后给恭亲王奕訢送信,自此以为立了大功,开始娇纵不法,除了慈禧太后,谁都不放在眼里。

首先他没把小皇帝载淳当回事。

小皇帝载淳极聪明,也极淘气。他和大公主荣安一起在慈安宫里长大,慈安太后对他们姐弟很宠溺,因此上房揭瓦、捉弄宫女太监、欺负姐姐荣安公主、与宫女早恋,甚至逃课,在课堂上与他的堂弟载澄一起捉弄师傅之类的,隔三差五他就要犯点事,要不犯点事皮就会发痒。

但他每天都要去慈禧宫里请安,一天还不止一次。其间慈禧过问他的起居和功课时,安德海往往装作不经意,把他的种种不堪故意泄露给慈禧,令慈禧大为光火,经常加重了慈禧对他的责罚。

据说,每次小皇帝挨打就在心里喊,杀安德海 ! 挨一下打喊一句,有一次不小心竟然喊出了声。久而久之,杀安德海成了小皇帝最大的心愿。

有一次小皇帝过生日,有官员想讨他欢心,请教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皇帝有什么心愿可以帮他去了一下? 明善半开玩笑地说,你去把安德海杀了,等皇帝亲政我保你进军机。

安德海也是找死。他利用慈禧的宠幸,与内务府官员沆瀣一气,联系各省驻京的提塘官,公然说和官司,替人开复处分,从中收取大笔贿赂。安德海胆子特别大,有一次竟以太后的名义找到一个总督,直接交代他办某件事,该总督觉得事关重大,不敢怠慢,遂向军机处求证,安德海东窗事发。

当时的内务府总管大臣是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大臣索绰罗宝鋆,奕訢正是安德海的顶头上司,他把安德海送到慎刑司,一顿皮巴掌打的安德海掉了好几颗牙。安德海就此恨上了奕訢,处心积虑地在慈禧面前挑拨,日子久了,慈禧太后开始对奕訢心生嫌隙。

同治二年,御史蔡寿祺为胜保打抱不平,上折弹劾恭亲王奕訢,说他贪墨、揽权,但查无实据。慈禧借力打力,褫夺恭亲王奕訢议政王头衔和赏食亲王双俸,辛酉政变达成的“太后垂帘、亲王秉政”的朝局被打破。

风波过后,朝中的汉大臣,尤其是翰林院出身的言官、御史和各省督抚,普遍为恭亲王奕訢报不平,认为慈禧不讲信用,明面上是收走了恭亲王奕訢的权力,实际上是打击整个文官体系。

当时京中名士们的饭局和花酒很多,正好借机传播小道消息,渐渐地大家都了解了内情,许多人开始惦记上了安德海,丁宝桢就是其中之一。

慈安太后的态度不容忽视

小皇帝载淳那一年十四岁,虽然还没到亲政的年龄,但已经不能把他当做懵懂少年了。

小皇帝的性格与他爹咸丰皇帝不大一样。

咸丰皇帝是文静平和一路的,书读的好,文采斐然,但不喜欢舞刀弄枪。小皇帝相反,好动,喜欢热闹,没有他爹那样的定力。当然,他继承了他爹的文采,书读的还不错,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师傅比他爹的师傅强的太多。

小皇帝想杀安德海不是一天两天了。

宫里上到慈安太后,下到身边的小太监都知道,唯独瞒着慈禧和安德海。

在这件事上,小皇帝是有帮手的,而且还很强大,宫里的一个是慈安太后,宫外是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其实他更强大的后台是他的师傅们,只是那个时候他还太小,这种事还不敢让师傅们知道。

杀安德海,慈安太后的态度是耐人寻味的。

她素来不喜欢安德海,知道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她犯不上为了一个太监得罪慈禧。但她是小皇帝的娘,舐犊情深,儿子多年的心愿她不能不考虑。更何况,小皇帝眼看就要大婚和亲政,安德海不除,会成为儿子将来的心腹大患。为此,她觉得即便是为此得罪慈禧也很值。

还有一层意思,是她对小叔子奕訢的深深歉疚。

辛酉政变,事先商量好的,是两宫太后垂帘,她的小叔子以亲王之尊秉政。什么是亲王秉政?那是说,她的小叔子与她和慈禧三个人一起分享君上的权力,而不是像后来那样把他贬成一个臣子。

更何况,她眼看着在奕訢的谋划下,平定洪杨,克复江宁,剿捻,消弭满汉畛域,办洋务,一个崭新的中兴局面出现在面前。她们孤儿寡母,居然把丈夫留下的残破河山整理得有模有样,有朝一日她见了大行皇帝,终于可以说一句不负所托了。

所以,她对慈禧的揽权和整治小叔子的行为颇多不满。在奕訢面前她的心态与慈禧完全不一样。奕訢对于慈禧就是臣属,他们是朝堂上的工作关系,而慈安则是自比长嫂,看奕訢是家人,是一个非常能干还常受委屈的弟弟,慈安对奕訢多有不忍。

竟然连恭亲王奕訢都敢碰,简直是在太岁头上动土,慈安太后越发觉得安德海是一大祸患,要趁他羽翼未丰尽早除掉他。

安德海出京

安德海出京,实际上是得到慈禧太后的允许的,只不过,慈禧担心被爱管闲事的言官和御史知道,没有让安德海办理正式的手续。

所谓正式的手续是,先到内务府登记在册,然后由内务府行文知会兵部,再由兵部颁发出京的许可,俗称“勘合”,是一块类似令牌的东西,拿着这个勘合,出京以后所有的供应,都由兵部驿站提供,地方官也有招待的义务。

但这样一来,安德海就变成了钦差。大清早有家法,太监不经皇帝差遣,连紫禁城都不能出去,更何况是出京。给安德海一个钦差的身份,慈禧太后想都不用想,根本行不通,连内务府那一关都过不去。

安德海耍小聪明,他狐假虎威地说动了慈禧,理由就是太后的懿旨肯定大于皇帝的圣旨,只要太后发话了,谁敢放个屁啊。

慈禧开始时是觉得不妥,但后来在安德海的撺掇下态度有了改变。自从罢黜了恭亲王,她的权威渐渐竖立起来了,朝堂上往往一言九鼎,这让她比刚垂帘时自信多了,派一个太监出京,就像安德海说的那样,谅那些言官也不敢不知趣。

于是安德海出京了。

他很高调,带着他从徽班娶的姓马的旦角媳妇和他的亲叔叔,还有一个大车队,拉着他从宫里偷出来的细软和准备贩到江南的东西,浩浩荡荡,迤逦出京。

安德海走之前,小皇帝有点沉不住气。但明善老奸巨猾,给安德海挖了一个大坑。

安德海本来应该先到内务府请假,征得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的允许,才可以走。这个时候明善的态度就很重要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以安德海的人缘,不出京则已,一出京必死无疑。

但这对明善来说是个大麻烦。

安德海来内务府请假,明善如果不准,得罪慈禧太后,还落个不尊懿旨的罪名;准了安德海的假,日后追究起来就有责任了,按律例,明善是内务府堂倌,手下的大总管被枭首,他这个行政主官最轻的罪也会撤职。

所以明善一点也不敢马虎,生怕行错一步。

所幸安德海很倨傲。

他平时是不怎么把明善放在眼里的。明善是他的顶头上司,论辈分明善的儿子文锡都比安德海大十几岁,可安德海平时见了明善只行平辈之礼。他大咧咧地对明善说,他奉了懿旨要出京,来与明善大哥打个招呼。

明善早就料到他会如此,也非常希望他能如此。他就怕安德海把他当上司来请示,那样他就脱不了干系了。

所以这时他装聋作哑,热情招呼,奉茶让座,对他要出京一事不置一词。安德海一走,明善立即命苏拉记档,写上某月某日安德海到内务府传懿旨,说他要出京。

反正安德海也没说让他知会兵部。明善命苏拉记下的是真实情况,安德海不是来请示,也不是来请假,人家是来传懿旨,他明善有几个脑袋敢不尊懿旨,不尊懿旨岂不是抗旨?

明善生怕安德海知道内情不走了,那样之前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在明善看来,安德海不出京则已,一出京就是死罪,皇帝甚至可以直接下旨把他抓回来。不过那个时候皇帝还小,哪容他下什么旨意,所以明善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

明善叮嘱小皇帝,三五天内务必留意顺天府和直隶总督的奏报。这是因为,顺天府在北京城墙以外的地界,是直隶总督的辖地,由顺天府和直隶总督共管。太监出京那么大的事,即便顺天府不上报,直隶总督曾国藩也一定会上报。

小皇帝那时正在慈禧太后的指导下学习看奏折,每天放学以后,他都要到慈禧太后住的长春宫,把内奏事处送来的折子都看一遍,有不懂的地方问慈禧太后。慈禧也很有耐心,他认为看折子是皇帝必备技能,她看得很紧,小皇帝稍不专心就是一顿申饬。

正巧慈禧太后那两天生病了,慈安太后建议,为了让慈禧安心养病,小皇帝看折子由她指导,并且将地点改在皇帝专属的养心殿。慈禧哪知道他们娘俩的弯弯绕,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于是,慈安太后郑重其事地给军机处下懿旨,皇帝放学以后到养心殿看折子,有可能找军机处咨商不懂的地方,军机处要随时待命。

这是慈安太后深沉的地方。

处置安德海不能有一丝纰漏,时间是个关键因素。一旦皇帝看到曾国藩的折子,必须马上找军机大臣吩咐下去,这样恭亲王奕訢和军机处就必须随时待命。如果到了九转丹成的一刻找不到人,或者临时现到恭亲王奕訢的家里去找他进宫,慈禧马上就会知道,那样就麻烦了。

现在,总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慈安太后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

可是,虽然曾国藩的折子天天有,但根本不提安德海,让小皇帝坐立不安,每天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丁宝桢的处置方式

曾国藩不是不知道安德海出京,而是根本不想管。

安德海出京第二天,在通州张家湾运河码头上雇船,就有专人向曾国藩报告,连雇了谁家的船,花了多少银子都一清二楚。

曾国藩那时是怕了。天津教案里,他先是被崇厚所误,接着又对法国公使丰大业过于软弱,以至于天津百姓动了公愤,朝中言官和御史骂声一片。曾国藩自觉“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每天内心深处都有一万匹草泥马在奔腾,完全不想节外生枝。

就这样,安德海顺利沿运河南下,进了山东地界。

第一个发现安德海行踪的是德州知府赵新。他手下的探马向他报告,有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但一应供给均是自费,没有骚扰百姓和地方的行为。

赵新比较持重,得报后他亲自带着亲兵和办刑名的师爷,化妆成百姓,一路尾随安德海,就近观察。这一观察不要紧,赵新觉得非抓他不可了。

赵新是两榜进士出身,腹笥极宽。他发现安德海的船上挂着一面旗帜,上面画着一只三只脚的乌鸦。这分明是《淮南子》里的典故,“日中有三足乌,为西王母取食”。安德海走的时候心血来潮,找了一个高人指点一番,挂上这样一个幌子,暗示自己是为西太后办事的。

而且,安德海在船上过生日,弄了一个龙袍挂出来,让随行的人给龙袍磕头,说是替他尽孝心了,而他自己则大马金刀地在一旁坐着。

赵新马上给丁宝桢写奏报,别的一概省略,只说这两件事,连夜打发亲兵快马送省城。

丁宝桢得报,一刻也没有停留。那时运河在临清断流,所有的船只都需要上岸,在陆上走到济宁才能继续乘船。丁宝桢怕走岔了路,错过安德海一行,他一面以巡抚衙门的名义行文山东各州、府、县,发现安德行踪立即逮捕,押解至省城。另一方面派他的爱将王心安带着亲兵小队迎头赶上,与赵新汇合。王心安不负所望,第四天就把安德海一行连人带东西押解到了济南。

丁宝桢亲自审问,翻来覆去就问一件事,太监为什么出京,出京的手续哪里去了。

安德海说,他是奉了懿旨的,他与慈禧太后天天见面,私自出京还了得,太后第一个就饶不了他。可丁宝桢说,就是这话,既然太后派你出来,那手续哪去了?

丁宝桢审案极高明,他坚决不承认安德海出京以后的身份,甚至假装不知道安德海是谁,更否认他是慈禧身边的红人,只是一味纠缠安德海出京的手续。

这下安德海的麻烦大了,没有兵部的勘合就是坐实了私自出京,而就凭太监私自出京这一点,丁宝桢根本不用向皇帝报告就可以直接杀了他。不过丁宝桢没有这么做,这不是丁宝桢持重,而是他幕府里有高人。

丁宝桢是真的想直接杀了安德海。他是巡抚,照例署兵部侍郎和右副都御史衔,手握民间所说的尚方宝剑,想杀谁根本不用向朝廷请示,更何况他能坐实安德海的罪。

可是他的幕僚薛福臣劝他,说可以把此事做得更圆满一些,现在杀安德海的确很痛快,但安是慈禧太后的红人,日后慈禧肯定会报复。退一万步说,报到朝廷那里,如果朝廷的旨意是让押解回京,丁宝桢一样也可以杀他,就说是怕路上出现意外,先杀了了事,而且是因为朝廷不想杀我才杀的,至少占个理不亏。

丁宝桢深以为然,他亲自动笔给皇帝写奏折,言明发现安姓太监一行,自称钦差却没有兵部颁发的勘合,疑似招摇撞骗,特请旨办理。丁宝桢老奸巨猾,他字里行间不承认有安德海这样一个人,杀了安德海上面如果真的追究,他可以推个干净,就说他也不知道那真的是安德海。

他把德州知府赵新给他的奏片附在后面。然后,连夜六百里加急送北京。

丁宝桢的高明之处

小皇帝第一个发现了丁宝桢的奏折,他一刻也没有耽搁,立即按照明善教给他的路数,召见恭亲王奕訢。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引起任何人怀疑,尤其是慈禧太后布置在他身边的眼线。恭亲王奕訢是他六叔,他看奏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六叔指点。

叔侄俩心领神会,配合默契。奕訢第一次领教小侄子的“雷霆之怒”,心中发笑,但表面上不动声色,坦然承受,并建议侄子马上召见全班军机和步军统领荣禄。召见军机是要军机当面承旨,好给丁宝桢发廷寄,召见荣禄是为了抄安德海的家,并抓他的同党。

军机处的廷寄简明扼要,验明安德海正身,就地正法。而且严令兵部,六百里加急,火速送达山东巡抚衙门。于是,丁宝桢第三天夜里就收到了。

收到军机处的廷寄,丁宝桢热泪盈眶,他没想到两宫太后的处置方式竟然如此简洁明快,足见朝廷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他远在山东,根本不知道这些信任和倚重是出自不满十四岁的小皇帝的圣意。于是他也毫不含糊,马上动手。

按惯例,处决安德海这样的钦命要犯,应该首先由巡抚衙门给臬司衙门行文,再由臬司衙门出告示,第二天午时三刻法场行刑。但丁宝桢怕朝廷变卦,安德海是太后的宠监,也许会有后文,于是一切从简,半夜就直接升堂,一刀砍了安德海的脑袋。

丁宝桢处理善后也很高明。

安德海随身携带很多行李,绝大多数是他从宫里偷出来的东西,也有部分是其他太监委托安德海处置的赃物。丁宝桢没有按规定的程序,把这些交给刑部或大理寺,而是原封不动,直接送到长春宫,让慈禧太后自己处理。这是一种变相的贿赂,安德海固然拿了慈禧的东西,但更多的是别人的,现在全部变成慈禧的私房。

安德海随身携带一些信件,大部分都是他结交外官的证据,还有一些京里大小官员请托的事项,如果这些文件交上去,不知连累多少吃瓜群众和大领导,那将又是一起风浪。丁宝桢只想杀安德海,不想得罪同僚,更不想给恭亲王奕訢找麻烦。他当着幕僚的面,把这些文件全部烧毁,谁也不给看。

剩下的,就全都是小皇帝的麻烦了,因为他要面对慈禧的责问。这就看出丁宝桢奏报的高明之处了。

关于怎么向慈禧太后交代,恭亲王奕訢已经替小皇帝想好了,只是以他长辈的身份,不好叫唆亲侄子去糊弄他嫂子。他把想好的话告诉内务府总管大臣明善,由明善当成自己的主意教给小皇帝。

于是,当慈禧在病榻上青筋暴起,怒斥小皇帝自作主张时,小皇帝跪在地上一味磕头,直到把自己磕得要发昏,然后才说,儿子这么做是为母亲分谤,安德海必须死。

他为慈禧详细解说《淮南子》日中三足乌的典故,言明如果不杀安德海,那就等于承认是慈禧太后派安德海出去打秋风,搜刮民脂民膏的。

三足乌的典故很浅,随便一个开了蒙的童生或秀才都看的懂,特别容易让天下人误会。他还讲了安德海让随行的人向龙袍磕头的事,慈禧惊出一身冷汗,连龙袍都敢偷,安德海莫非想造反不成?

慈禧无话可说了,不得不认可这个结果。不仅如此,她索性让内务府大肆整顿一番,把安德海在京的所有亲戚,以及宫里面的喽啰一并抓起来,打的打,杀的杀。

更深层次的背景

与大家想象的不同,慈禧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大权在握的。

辛酉政变时,朝政的格局是三足鼎立,即“太后垂帘、亲王秉政”,在上的皇权由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三人共同分享。其中奕訢的角色是双重的,即一方面他是皇权的代表,另一方面他是整个文官集团的核心领导人。

这样一来,慈禧的权力非常有限,理论上她只拥有三分之一的皇权,而且,某种程度上,她要看慈安太后和奕訢的脸色行事,因为那个时候她对朝政的运作方式还不熟悉,经验和资源远远不及恭亲王奕訢。

所以,在同治二年以前,皇帝实际上是奕訢在做,他承上启下,掌管着整个文官体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同治中兴。

但同治二年蔡寿祺事件中,慈禧借机收回奕訢的权力,把他贬为臣下,三驾马车体制崩塌,恭亲王奕訢精心构筑的文官体系开始解体。加上慈禧越来越熟悉政务,提拔和经营自己的人脉,并卓有小成,她越来越排挤奕訢和原来的文官集团核心,从而引起了公愤。

安德海被诛就是整个文官集团,尤其是朝中汉大臣对她的示威和发泄,也包括慈安太后借此表达不满,这一点,慈禧心知肚明。

那个时候,慈禧的政治生涯仍处在起步阶段,她根基未稳,还不能像她晚年那样为所欲为,她要做的不是发泄怒火,报复丁宝桢,而是安抚整个文官集团,收敛一点,向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适当地妥协,适当地让步。

就这样,慈禧太后不仅没有报复丁宝桢,反而在不久以后,提拔他任四川总督,让他去整顿被吴棠败坏了的四川吏治。

点赞5、张家界市 网友:吟风弄月

丁宝桢斩了老佛爷宠宦安德海,在山东一带这事广为流传,可是大家都想不明白,小气的慈禧,为何面对丁宝桢如此胆大妄为,事后反而没怪罪他?知道其内幕和具体细节的读者恐怕不多。

在山东济南和泰安一带,关于丁宝桢的传说很多。特别是同治八年,安德海的开心的坐着小船,身边跟着一帮太监,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上以钦差大臣到处作威作福,吃喝玩乐开心不已,而讨好安德海的人多不胜数。并且由于安德海的名气太大了,路过的地方没人敢不孝敬的,安得海获利甚丰。

当年的七月,他们几个人到了山东境内,到了德州以后,听说这里的扒鸡不错,安德海就在这里靠岸了几天。

他放出了风声说,过两天就是他寿辰,要在船上请大家喝寿酒庆贺,一听这消息,德州附近的达官贵人们就忙了起来。那天安得海穿了一身宫中带出来的袍子,还让人煞有其事的,在船上安置两把太师椅,一把太师椅放着代表皇上朝珠和龙袍,安德海四平八稳得坐在了另一个位置。船上插着两只三足乌鸦小旗,一面大字书写“奉旨钦差”,还有一面就是写着“采办龙袍”,别说有多神气。

到了船上的人,都给他孝敬和磕头祝寿。接着,好戏登场,一群浓妆艳抹的歌姬给安德海祝寿,船上好不热闹。跟现在的直播很像,当时的两岸百姓来看热闹的越聚越多,两岸都站满了吃瓜群众,这事更是越传越广,各地的货郎,小贩,还要好事的书生们都来看热闹。



船上的安德海吃着火锅唱着歌,可以说是做宦官一来,人生最得意的一天。 安德海这一开心,就开心了好几天,德州庆寿的事,让德州满城皆知。

此时德州有个叫赵新知府,是个为民做主的好官,调过来德州才四年时间。 赵新听到这消息,没整明白,为何没收到安得海的明降谕旨,因为清朝派大臣到地方,都回会提前通知,这还不说,安得海连靠岸后,都没动用“勘合”,也就是等于地方供他们日常买东西的凭证,等于就是古代的刷卡。

赵新没整明白,就和大家去探望安得海,可安得海这时候,开走了,赵新远远的看着,回去就问幕僚,船上插着的三足乌鸦小旗是啥意思。大家没有一个答上来的,这时赵新引经据典的说,《史记》文曰:“幸有三足乌为之使。”



意思就是很明显,自己奉的就是慈禧太后的命令出来的,赵新感觉这是有点那里不对,就让两个心腹快马加鞭的带着密信,去见了丁宝桢,当时丁宝桢是他的顶头上司。丁宝桢知道这事后,也决定要教训一下安德海了。

人人都巴结安德海,为何丁宝桢却要教训他呢?

这要从丁宝桢和安德海之间的恩怨说起,丁宝桢是晚清时期有名的清官,并且他一生刚正不阿,还很清廉,早听说过安德海的各种事情,可安德海一直在慈禧身边,他可是没有任何机会,这次安德海跑到了自己的地盘来,那么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了。



丁宝桢看不惯安德海,不惜得罪慈禧太后,其实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是:安德海狐假虎威,借着慈禧为依靠,得罪人太多。

第二是:得宠起来,有点飘,特别是一次,丁宝桢去见慈禧,巧合的是刚好顶戴掉落了。这在当时皇宫里,是对皇上的不尊重,其实慈禧也没说啥,不过安德海却装腔作说:丁宝桢,你好大胆,竟敢在老佛爷面前失仪,你不想活了?。丁宝桢尴尬和惶恐的,去检冠带上的时候,安德海一脚将丁宝桢的帽子踢飞了。这下子两人的仇可是结大了。

第三是:安德海利令智昏。

第四是,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安德海竟然连同治也不放在眼里,没事就找小皇上的荏,告诉慈禧熊孩子这几天又如何了,因此让同治恨透了他。而当年同治还是个阿哥时,因为多嘴插了安德海的话,安德海当着慈禧的面,掌嘴了同治一百下。慈安当时有点看不下去了。咸丰重病时,6岁的同治就问:我当皇上,能是不是我说了算?”贴身太监说当然是了,当时他手里写上了“小安子”。

而这次安德海出宫去办差事,简直就是同治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他知道不能找慈禧,就十分聪明的找了慈安帮忙,慈安知道他和安德海不对付,就给他出了个好主意,就借这慈禧身体不佳的时候,说要不让同治学习学习,就让同治拿到了内奏处的黄匣子,让同治每天放学以后,都到书房去看奏折,这样一来,就给了同治和丁宝桢一个时间差。



丁宝桢就让人包围了安德海一行人住的客栈,可还是当大家冲进去以后,怎么找也找不到安德海,安德海难道听到了风声跑了吗?

当然安德海跟着慈禧那么多年,也是个精明人,当时因为船到了临清一代,无法再前行了,一行人就浩浩荡荡的走陆路,来到了聊城,忽然拐了一个弯,在泰安的一个客栈安顿了下来。

而这时丁宝桢就安排人要动手了,不过安德海也是有经验的人,见客栈忽然被包围了,就连忙躲了起来,所以虽然将客栈包围的插翅难飞,可将店里里外,马圈和茅房都找了,都没找到安德海,后来经过仔细的问话,确定安德海没逃出去,就慢慢的一处一处的找,最后你猜安德海躲到了哪里,他躲进了一口水井的下面。

并且他还将自己这段时间得到的都一起带上,躲到了井下,可最终还是被人拉了上来。连夜安德海被送到了济南,并且很快的就进入了历城大牢。

丁宝桢见时机到了。就告诉同治帝,安德海如此如此,同治非常聪明的灵机一动,来了一个“我不管那闲事”。因为安德海得罪的人太多了,这时哪里有人肯出来帮忙说几句。 这样一来,铲除安德海的良机成了。



当年的八月初五,丁宝桢亲自审问安德海。安德海刚开始那个傲气,可被丁宝桢的守卫大力一按后,安德海就不由的双腿一软,跪在了地上,他这时才搬出了西太后。可丁宝桢说他是私自出宫的,因为安德海手续没办全,也拿不出证明。

安德海轻蔑的说:你想怎样?你难道敢杀我?

丁宝桢就厉声说了他几大罪状:第一携带妇女,第二擅用龙风旗,第三惊扰地方,第四假冒钦差,四个加起来,你说我敢不敢。安德海就求着丁大人,高抬贵手。

丁宝桢非常谨慎,他稳妥起见,马上修书给同治,等候回复。 同治接到消息以后,非常的开心,终于盼来了丁宝桢关于安德海的折子。他瞒着大家,让恭亲王马上赶到军机处,命大臣执笔拟密旨,让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旨曰。。。很长一段,最后意思就是你看着办吧,事情要干净利落。

同治安排妥当后,也怕慈禧知道这事,夜长梦多,特别吩咐这份快递明天晚上要到。接到了单子以后,当时的快马以六百里加急,飞马赶到了山东。

可事情还真出了变故。

慈禧知道了这事,动作比同治还快,那么慈禧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当时安德海有几个身边心腹,因为上街玩,躲过了一劫,就炮回了京城,将事情告诉了李莲英,李莲英立刻告诉了慈禧,慈禧连忙给了手谕,让人带过去给丁宝桢,

同治的圣旨都还没到,慈禧的手谕就先到了。大家商量了很久,到底怎么处理这事,此时聪明的他们拿出了拖字诀,就拖到同治的圣旨到,将慈禧的手谕隆重的供奉起来。

这个按当时的规矩,确实是如此,慈禧的手谕是一定要供奉起来,等到那天人都齐了,大家才在隆重的礼仪下开封宣读。

这个时候,慈禧得知安德海消息后,其实心里很生气,就让人召见了同治过来。慈禧怒不可遏要骂这孩子。同治虽然害怕,不过当时他有慈安撑腰,强做镇静地说:“安德海太大胆了,简直是对你的大不敬,你看看丁宝桢折子。

慈禧看了折子,问了日中三足乌啥意思,就有点生气了,就问同治想如何。当她知道要就地正法是,心想,反正我的手谕比快的多,或者已经保他一命,所以,慈禧就没在去问。



等了一天,到了晚上,丁宝桢签收了快递以后。立即批了斩标,命人将安德海提到巡抚衡门,验明正身后,几个亲兵带着安德海,号筒吹响,大刀一挥,安德海应由此报。

事情发生以后,慈禧眼看安德海也没救了。加上丁宝桢在尊重手谕形式是在尊重她,安德海出京做下的事情,本来是罪不可赦的,丁宝桢奉旨杀安德海名正言顺。

不能为了安德海得罪了皇上和大臣。就算是不满意,也只有接受了,所以没再追究。丁宝桢为民除害,受到了朝野赞许,也一直让百姓传颂。

点赞6、大庆市 网友:打小就贱

慈禧太后总揽大权,能废立皇帝,把一班大老爷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是“甲申易枢”之后的事情(公元1884年之后)。而丁宝桢处死安德海时,是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当时慈禧还没有大权独揽,她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恭亲王奕訢和慈安太后的掣肘。

并且,处死安德海是慈安太后、奕訢和同治皇帝共同的决定!丁宝桢认真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慈禧也不能说什么。



安德海受宠的原因

安德海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他17岁的那一年,恰好碰上了一件改变了他命运的大事件——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皇长子载淳继承皇帝位,但鉴于载淳太小,咸丰帝将皇帝的披红和盖印大权交由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

同时咸丰为了避免后宫干政的问题,他还委任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以制约两宫太后。

没过多久,肃顺等于便与慈禧和慈安爆发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怒之下,慈安和慈禧打算暗中和恭亲王奕訢联合,发动政变,杀掉肃顺等人,夺取大权。

可是,当时恭亲王奕訢不在承德,他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商讨和谈的事宜。慈禧和慈安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太监安德海偷偷的潜回北京城,去到恭王府,将夺权阴谋告诉给奕訢。

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别去。他这次去北京,身上带了慈禧的密诏,并且还盖上了“御赏”和“同道堂”的印章。奕訢接到了密诏后,立即动身,打着奔丧的旗号,于八月初一日来到承德行宫。

之后,奕訢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慈禧和慈安私下会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权力。此后,慈禧开始了垂帘听政。



因此,辛酉政变能成功,安德海的功劳非常之大。正是因为他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后宫和藩王才能如此顺利的搭上线。否则在那个年代,如果肃顺派人把后宫和奕訢盯死了。后宫和奕訢搭不上线,政变肯定成功不了。

事后,慈禧鉴于安德海立下了汗马功劳,晋升他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当时的安德海还不到20岁!

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和慈安与奕訢又爆发了矛盾(奕訢取代了肃顺的工作,典型的皇权与相权矛盾)。

慈禧认为奕訢的威胁比当年的肃顺更大,便与慈安商量搞倒奕訢,两人一拍即合,没过多久便制定了搞倒奕訢的计划。而这个计划的执行人自然还是已经升为总管大太监的安德海了。

同治四年三月,在安德海的密谋下,慈禧借用一个御史弹劾奕訢的机会,突然发动政治上的袭击。她亲手写诏书,以“虽无实据,事出有因”的罪名,革去奕訢的议政王和一切差使,不准干预一切公事。

一个月后,慈禧又以奕訢“深自引咎,颇知愧悔”为由(知道错了),下令让奕訢“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无庸复议政名目”。

慈禧在这一贬一捧之间,既轻而易举地革去了奕訢“议政王”的名位和权力,又继续使用了奕訢,扫除了他对自己的威胁。

安德海在这次事件后,更受慈禧信任,一时间风光得意,忘乎所以。不过,他帮助慈禧搞倒奕訢,必然也会遭到奕訢的报复。这也为后来他被丁宝桢打死,奕訢乘机火上浇油弄死他,埋下了一个伏笔。

安德海的作死过程

安德海备受慈禧宠幸之后,他开始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同治七年冬天,他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张灯结彩,大摆酒宴得迎娶年仅19岁的徽班名角马赛花为妻。慈禧太后为了表示对安德海的宠爱,特地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太监都能明目张胆的娶妻,这在当时的北京四九城绝对是个大新闻。飞快的就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了。

当然了,安德海娶妻生子,这本身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只是有点嚣张而已。有慈禧替他在后撑腰,他有这个嚣张的资本。

但是,他居然敢挑拨慈禧与同治皇帝的母子关系,这就让很多人不能忍了!尤其是同治皇帝本人。

据一些档案记载,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他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居然把同治皇帝不放在眼里。他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同治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一次两次也就罢了,经常这么目无皇帝,越权胡为,同治皇帝对他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同治皇帝当时非常想除掉安德海,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并且还是安德海自己作死,主动送给同治的。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久在宫闱的安德海不知道怎么想的,他居然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便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虽然慈禧也知道这有违祖制,但最终还是许可了安德海的请求。

有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安德海便置大清不许太监擅出宫禁的祖制于不顾,带领着一班随从出京了。

出宫就出宫吧,有慈禧支持,安德海偷偷的去江南,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关键就在于安德海太嘚瑟,他不想偷偷的进村,偏要大摇大摆,前呼后拥的进城。

更要命的是,安德海虽然号称钦差,但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在清朝,钦差大臣出巡也是有一套制度的。军机处要先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接到公文后,要按礼迎送,以避免假钦差浑水摸鱼。也就是说,哪怕是钦差出巡,也要提前知会沿途官府衙门的,否则这就是不遵守朝廷制度。沿途的地方官员是可以根据大清律历进行弹劾的!(微服私访属于电视剧戏说,不能当真)

果然,安德海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就被德州知州赵新发现了不正常的情况:既是钦差过境,德州府却为何没有提前接到军机处下发的公文?并且安德海的仆役下船购买物品时,也未出示“传牌勘合”。(相当于工作证件,凭这个证件可以在途经各地时,不用花自己的钱买东西)

为了谨慎起见,德州知府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桢。希望在丁宝桢那里打听一下这个罕见情况的虚实。

丁宝桢在受到奏报后,很快就明白了这是安德海在作死。他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感到不满意了,非常想收拾他。只不过安德海在皇宫里,平时不是他能接触得到的。但现在安德海居然敢跑到自己地盘上来,这正是收拾安德海的大好时机。

于是丁宝桢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在山东的种种不法行径,并强调自己是山东巡抚,列出了六条捉拿安德海的理由,请求朝廷准许他将安德海逮捕。

这六条理由如下:

第一、大清祖制规定宦官不准结交外臣,从顺治皇帝到现在将近两百年,从未有一例这种情况。而安德海居然敢破这个例,实在是大逆不道之举。

第二、安德海声称要为同治皇帝准备大婚用的龙袍。但是龙袍是御用之衣,自有江南织造负责,不用宫里的太监远涉靡费。并且皇太后和皇上都崇尚节俭,怎么会派宫里的太监大摇大摆的外出采购?

第三、就算真的是皇太后的意思,让安德海出宫来山东采办,也应该有明降谕旨,并提前下发文件传给我知道。可是我什么正式文件都没有见着。

第四、太监出宫办差,按例出宫和回宫往返应该有传牌勘合,也就是要有一个出宫办差的时间表。办差就专心办差,哪有像安德海这样一边走,一边玩的情况。

第五、安德海只是一个六品宦官,他居然敢打皇帝专用的龙凤旗帜。这是死罪!

第六、安德海此次来山东,在他的船上居然发现有女眷!太监和女人一起出宫游山玩水,这成何体统?丢的是皇家的脸面。

将以上六条捋成一条来说就是:安德海大摇大摆的打着龙旗,带着女人游山玩水。并且他还自称是钦差,但他又没有任何能证明自己是钦差的文件。现在我怀疑他是假的,请求皇帝准许我抓捕他。



安德海之死

丁宝桢的密折呈送上去后,批复很快就以军机处的名义送达下来——抓!

得到了朝廷的指示后,八月二日,泰安知县何毓福将安德海一行人抓获。随即安德海就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

又过了四天,即八月六日,丁宝桢接连收到了由军机处寄发的二份密谕。这两份密谕要求丁宝桢直接处死安德海。如果他跑了,就拿你丁宝桢是问。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于是在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查验了安德海的身份后,遵旨意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这样一说,丁宝桢处死安德海的情况就很明白了。他最早并没有搞死安德海的想法,因为杀宫里的奴才,他的级别不够。但是后来军机处的密谕要求他就地杀掉安德海!并且还特意强调,如果让安德海跑了就拿他丁宝桢是问。丁宝桢接到密谕后,他就算不想杀也是不行了。

那么,到底是谁指示军机处下密谕让丁宝桢杀掉安德海呢?从很多资料来看,同治皇帝和恭亲王奕訢都有参与到了其中。但最终拍板的人是慈安太后。是她批准了诛杀安德海的请求。


因为,清朝从上呈密折,到下发密谕的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大臣上呈密折,只有皇帝才能看。然而当时的皇帝是谁?就是恨安德海恨得牙痒痒的同治皇帝。

第二,同治还小,他不能亲自处理政务。像这种事情要给两宫皇太后先看,两宫太后都看完之后,再交军机处草拟解决方案。然而军机处的负责人是谁?就是当年被安德海给坑过,恨安德海恨得牙痒痒的恭亲王奕訢。

第三,军机处草拟方案后,要送回给皇帝披红和盖印。由于同治帝还小,披红和盖印的权力掌握在慈安和慈禧手上。如果慈禧不披红和盖印,那么军机处的草拟就无效。密谕最终就发不下去。

但是,军机处的密谕最终下发了,这就说明有人披红和盖印了。这个人有可能是慈禧吗?显然不大可能啊!所以,披红和盖印的人就只有可能是慈安。

至于慈禧太后,她当年就是个马前卒,实际地位要低于慈安太后。慈安坚持要杀掉她的心肝宝贝安德海,她也只能附和慈安。



不过,当慈安后来暴毙而亡后。慈禧也就再没什么掣肘了。

她先是通过“甲申易枢”彻底搞倒奕訢,提拔醇亲王奕譞一党。接着打压奕譞,把醇亲王直接给吓死了。等到老人们都一一被她打倒后,她也就无所畏惧。像什么囚禁皇帝、试图废立皇帝、向十一国宣战等这些匪夷所思的事情,她都干了。

点赞7、晋中市 网友:独坐山巅

安德海是非常受慈禧喜欢的太监,在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中,由于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了朝中显赫的人物。



安德海被杀事情经过

1869年,安德海借同治皇帝即将举办大婚典礼之机,请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一带采购龙袍和婚礼所用之物,慈禧同意之后,他坐着豪华楼船,拥着女优名伶,悬着龙凤旗帜,沿大运河一路招摇南下,直奔江南而去。安德海却一路上敲诈勒索,公然向地方上索取贿赂,“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地方官考虑到他慈禧太后的关系,也不敢把他怎么样。

结果碰到了丁宝桢,然后被丁宝枕扣下,呈送密折送交军机处,列举了安德海的罪状;

一;未经差遣,宦官不许擅出皇城,安德海出城未携带任何文书

二;清朝祖制,宦官不许与外人接触

三;龙凤旗帜,是帝王御用物品,安德海违制妄用,有僭越之举

四;太监往返照例应该有传牌勘合,不能随意畅游

最后因为慈禧正在生病,在慈安太后授意下,于是同治皇帝让恭亲王奕訢马上赶到军机处拟定密旨,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山东,要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丁宝桢未受处罚原因

首先来说;丁宝桢这件事没有任何过错,杀安德海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执行。

其次;丁宝桢已经上书了军机处,通过了军机处的同意。

第三;安德海完全是自作自受,安德海乘着为慈禧传令的机会,干预朝政,打压恭亲王,甚至教训年幼的同治皇帝,可以说宫廷之中,除了慈禧之外,安德海已经得罪了所有的重要人物。

第四;我认为慈禧既然想着把持朝政,就需要朝廷重要人物的支持,安德海嚣张跋扈,得罪满朝权贵,就算是喜欢他,也不能纵容他胡作非为。



所以综合所有原因,安德海必死无疑。据说安德海的这次出行,就是别人给他下的套,宫廷斗争激烈,像是安德海这样可以说是死有余辜。

关于丁宝桢,更出名的是宫保鸡丁,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