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0关键词:叶志超,战争

甲午战争中,所谓叶志超逃跑的真相是什么?

点赞1、益阳市 网友:无奈秂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说。


叶志超确实不该被所有的黑锅,但逃跑的锅只能他去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平壤之战溃败是必然的。

这是不是叶志超的问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之乱,朝鲜政府向清政府请求援军。

然而,在日军已经大举进入朝鲜的时候,李鸿章等人犹犹豫豫,自知不是日军对手。

等到叶志超率领区区1500人登陆朝鲜牙山以后,援军迟迟不到。

有人攻击叶志超躲在牙山不敢前进,其实却是兵力太少,前进是非常危险的。

这不能说有什么错误。


此时战机已经失去,日军派出了400人的海军陆战队和8000余人的混成旅团,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同时日本还派出了8艘军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占据战场主动权。

清军才仓促增兵,但局势已经失控,北洋水师也在海上被袭击,海运中断。

此时,聂士成对叶志超说:“海道既梗,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势便利,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

客观来说,聂士成的观点是正确的。

日军随后大举进攻,聂士成和叶志超放弃牙山、成欢,退守平壤。

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35营,15000余人;进攻平壤的日军约16000余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


但平壤之战,面对强悍的日军,腐败的清军其实根本就对付不了。

当时叶志超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完全可以派一部防御平壤,主力在朝鲜北部山区,利用优势地形做持久战。

然而,叶志超什么都没做。

果然,平壤之战惨败,左宝贵战死。叶志超在没有足够掩护部队的情况下,下令撤退。

清军立即一窝蜂逃窜,完全失去控制。

平壤之战大部分伤亡,都是在撤退期间被日军追击、拦截的结果,而日军损失轻微,整个战役仅有700人。

而清军撤退期间,就有2000多人阵亡,数百人被俘。


此时,叶志超逃到安州,聂士成认为这里地形险要,山地纵横,而朝鲜老百姓厌恶日本人,可以在这里打持久战。

然而,叶志超已经被吓破了胆,加上他的部队已经混乱,根本不敢留下,连续溃逃数百公里,逃到中国境内。

在撤退的时候,清军由于没有计划,没有补给,沿途强行掠夺朝鲜居民的财物,形同强盗,引起朝鲜人严重不满。

于是,本来朝鲜群众支持清军对付日本人,现在则迅速转为中立。

由此,清军彻底失去朝鲜。



自然,叶志超指挥失利,一味溃逃,是失败的失败。

但这确实符合李鸿章和淮军利益的,只是不符合满清国家利益。

因为如果叶志超的淮军留在朝鲜北部持久战,本身也存在很大风险。在别国打持久战,后勤薄弱,援军不到,面临敌人大举追击,弄不好就是损失惨重。

而淮军是李鸿章说话强硬的本钱,必须保住。

所以,叶志超可能就是执行李鸿章的命令,事后李鸿章也大力保护叶志超。

在撤退期间,李鸿章发电报:“务商饬各统将,赶紧整顿队伍,酌量分期过江,择地扼扎,勿得张皇奔命,一拥而西,致地方惊扰为要”。

可见,李鸿章是让叶志超撤退的。

点赞2、阿克苏地区 网友:唾弃我

叶志超逃跑没有太多的真相,他的责任无可推卸。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可以稍微肯定一下的话,那就是他战前还是做了一定的准备,相比其他清军来说,叶志超坚持的时间还算长一些,打死的日军也更多一些,最后做出撤军决定也不是他一个人的意见。不过毕竟他是前敌统帅,所以最大的责任必须是他承担。

左一为叶志超。

叶志超在中国近代史上也算有名了,当然他出名的原因是长腿善跑,平壤之战失利以后狂奔五百里,跑回了国内,遭到了世人的讽刺。当然,叶志超当时的局面确实并不是很好。平壤之战他虽然号称有1.3万人,实际上属于他的部队只有从牙山败退的3500人,其他1万人则分属于卫汝贵、左宝贵、马玉昆、丰升阿统领。

由于清末清军有着兵为将有的传统,所以叶志超虽然此时是平壤城中的最高统帅,不过真要下做什么决定,必须先召开军事会议,5个人商量好达成统一意见才能实行,这无疑对于接下来的战事很不利。

应该说作为淮军老将,叶志超虽然对于接下来的战斗没有什么信心,还是很努力的做了一些准备。在他认为日军主攻防线的船桥里,叶志超精心的准备了防御工事。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虽然日军拥有兵力优势,火力方面日军的58门75毫米火炮也远远强于清军的16门75毫米火炮,但是清军在船桥里还是击退了日军的攻击,并取得了击毙日军100多人的战果。船桥里之战是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坚持时间最长,击毙敌人最多的一次陆战,叶志超的准备起了一定的作用。

战后拍摄的船桥里,可见战斗之激烈。

但是糟糕的是叶志超判断错了日军的主攻方向,实际上日军主力是迂回攻击牡丹台。大约8000日军对仅有2900人的清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在日军绝对优势兵力的攻击下,左宝贵虽然奋力死战,但是其统帅的部队在日军炮火下损失惨重,左宝贵最后也战死疆场,日军夺取了牡丹台。

牡丹台及玄武门。

牡丹台失守以后,平壤守军的后路被切断,日军夺取了制高点还能随时炮击城内,加上第一天的战斗损耗了太多的弹药,因此叶志超以

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

为由,提出撤军。除了已经战死的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都同意了这一决定。清军的困难确实存在,不过此时的日军其实也缺乏补给,弹药粮草都有所不足,如果清军坚持一下的话,日军未必能取得胜利。叶志超做出这个撤军决定,其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被俘的清军。

而更加愚不可及的是,叶志超还把撤军决定通告了日军。也许他是想援引国际惯例,把平壤变成不设防城市,从而和平退军。不过日本人可不会客气,按照他的提醒,日军发起了追击作战,清军伤亡惨重,损失甚至超过了白天的战斗。

所以叶志超在此战中没有正确判断日军的作战意图,第一个提出撤军,又把撤军意图告知日军,最终导致了惨败。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叶志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点赞3、庄河市 网友:灵メ风

题记

甲午战争中,叶志超作为抗日援朝的主帅,一直以来,被钉在“贪生怕死、无能逃跑”的耻辱柱上。甚至认为他是导致中国失败的罪魁祸首。

其实,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揭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志超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熊包,也并不是只知逃跑的无能之辈。

笔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复盘一些当时的情况,努力为爱好历史的朋友们提供一此饭余茶后的聊资。

抗日援朝

1894年2月15日,因不满朝鲜王室的压迫,东学道领导人全琫准率领东学道徒与非道徒农民数千人,夜攻古阜郡城,宣布起义。

起义声势越来越浩大,抵抗不住义军的朝鲜王室,便向宗主国清廷发出紧急求援申请,要求派兵帮助镇压东学道义军。

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廷答应了朝鲜王室的请求,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派兵支援朝鲜。

李鸿章便派遣直隶提督叶志超,带领太原部兵聂士成,率领一支2000人的清军,出国抗日援朝。

这名抗日援朝主帅,过往的战绩十分骄人。

叶志超,生于1838年,安徽合肥人。青年时候就参加团练,作战勇猛,冲锋陷阵,屡建战功。后来转投淮军,在刘铭传账下镇压捻军,积功至总兵。后得李鸿章赏识,留在北洋。1875年,署正定镇总兵;1889年,任直隶提督。1891年,率军镇压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平乱后,获赏穿黄马褂。

叶志超作为李鸿章麾下最高陆军将领,在国内战争时期,既可猛攻,又可用计,智勇双全。进入朝鲜这一年,他已56岁。

这支2000人的部队,也很不简单。

那个阶段,清军中的精锐,是李鸿章的淮军。而这2000人,是从淮军的精锐中精选出来的。

部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毛瑟1871式步枪和哈奇开斯M1878式步枪等。

在叶志超和聂士成的率领下,清军于6月8日至10日在朝鲜忠清道牙山登陆。

日本,自从1868年启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崛起,大有赶超大清的态势。军国主义开始滋生,开始规划吞并朝鲜,侵占中国的计划。

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就高度关注朝鲜态势。清军派兵进入朝鲜,日本立即借口《中日天津条约》中“中日有对朝鲜共同派兵权”、《济物浦条约》中“日本有权出兵保护在朝侨民”等条款,陆续派遣日军,从仁川港登陆进入朝鲜——不请自来了。

但清军在牙山刚登陆,朝鲜王室就与起义军达成和“全州和议”,两下罢兵了。

朝鲜王室随后要求清军和日军立即撤回本国。

日本怎肯放弃这个搅局的机会,赖着不走。随后,日本大使大鸟圭介奉命与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

眼看谈判就要达成,日本却在6月15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方案,提出要长期驻军朝鲜,以协助朝鲜进行改革。

袁世凯与叶志超都感到日本气焰越来越嚣张。分别向清廷提出对策建议。

叶志超向李鸿章提出:当下形势,上策为:速派水陆大军进入朝鲜,掌控大局;中策为:派商轮来牙山,将清军撤回;下策为:守在此地,被动应对。

但李鸿章不希望中日直接产生军事冲突,在努力通过各种渠道与日本进行外交斡旋。以期达成共同和平撤出朝鲜。

接到叶志超的建议,李鸿章与总理衙门几经商量,在7月18日才定下“一面和谈,一面备战”的方针。而入朝增援部队,在7月21日才派出。

叶志超与李鸿章

但是,日本的行动快得超出清廷的想象。

此时,日本大本营已作出决定:先将清军赶出朝鲜,占领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进军中国。

7月17日,日朝关于退兵的谈判宣告谈崩。

7月20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废华约、逐华兵”,并要求48小时内答复。

见朝鲜政府未作答复,日本遂于7月23日凌晨发动政变:突袭汉城王宫景福宫,挟持国王高宗和闵妃,扶植以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亲日政权,控制了朝鲜政府。

日本进而挟持朝鲜亲日政府,宣布与清朝断交。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

成欢之战

感觉大势不妙的叶志超,一边向李鸿章提出应对建议,一边将登陆牙山的部队转移到牙山东部较为险峻的成欢驻扎。

7月24日,清廷增援部队江自康1400人到达牙山,叶志超合计3800余人。

叶志超、聂士成在此布下防线:

聂志成坐镇成欢,为核心阵地,左翼是牛歇里,右翼是月峰山。三个阵地“品”字摆开。

因右翼兵力较为薄弱,叶志超便率1000余人退守公州,以为犄角。

聂志成还有更加高明的安排,他在来兵必经之路安城渡南岸的佳龙里,派遣小分队设伏。

叶志超是有先见之明的。

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海战中,日本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高升号”共有清军官兵1116人,其中871名淮军精锐全部壮烈殉国。

丰岛海战结束后,陆战部队第五师团指挥官野津道贯中将,通过情报获知清军驻守在成欢,并且人数不多。野津道贯决定立即向清军发起偷袭。

野津道贯,生于鹿儿岛市内高丽町。曾参加戊辰战争和西南战争。1877年任征讨第二旅参谋长。1878年晋升少将,任陆军省第二局局长,同年任东京镇台司令。1885年任广岛镇台司令,晋升中将。中日甲午战争时任第五师师长。是一名有着扎实的现代军事理论基础及丰富实战经验的日本名将。

野津道贯

7月29日凌晨,野津道贯派遣混成旅团4000人,向成欢清军发起偷袭。

但意图偷袭的日军刚到佳龙里,就被设伏的清军发现并给予痛击,偷袭宣告失败。

双方随后展开激战。后来,日军依靠更为先进的散兵线战术,以及工兵壕沟战术下,将设伏的清军压回成欢营地。

日军跟上来后,兵分三路,向清军成欢、牛歇里和月峰山三个营地发起进攻。双方势均力敌,一度打得十分胶着。

后来,大炮——这个被后来称为“战争之神”的重型武器,改变了战局。

对垒的清军和日军,都配备了大炮。

都有大炮,说明双方硬件水平相同。但怎么灵活高效使用,这就属于软件水平了。

清军配备的大炮,安置在固定的位置上。哪里需要炮火支援,就原地调整炮口,在射程范围内瞄准开炮。

但日军的大炮,通过一些技术处理和强化训练,竟然是可以随步兵移动的。

于是,在灵活移动的大炮的帮助下,日军首先攻破清军薄弱处——右翼月峰山。

不断占据主动的日军,于凌晨七点将左翼牛歇里攻破。三个小时后,成欢主阵地被攻克。

叶志超随后放弃公州,与败退的聂志成后撤。

由于朝鲜政府已被日本控制,聂士成率领退兵与叶志超汇合后,绕道汉城,行军千余公里北撤到平壤。

平壤之战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清军命令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左宝贵,分别带领盛、毅、练、奉四路大军,向平壤结集。汇合后,平壤清军达到13000余人。

8月19日,野津道贯的15000人在汉城集结完毕。他立即架设电话线和电报线,建立起下达基层上通东京的空中指挥通道。

由于清军电报系统被破坏,北京并未收到成欢惨败失守的消息。8月21日,本该被问责的叶志超,被北京任命为入朝清军统帅。

四将均向叶志超主张立即反攻汉城。叶志超无奈,只得同意出战。但部队刚出城不远,就因发生“炸营”而撤回平壤。

叶志超以平壤为核心阵地,周围构建几辅助防御阵地:马玉昆在船桥里设防、卫汝贵在城南设防、左宝贵在城北牡丹台设防。内城中景昌门至七星门一线,则由叶志超所部驻守。

9月12日至14日,野津道贯的15000人,从汉城倾城而出,对平壤形成三面合围。

野津道贯还切断了平壤对外的有线电报。平壤彻底和外界失去联系。

9月15日凌晨4点,平壤之战爆发。

成欢之战,叶志超与野津道贯都没有在一线战场。现在,这两个都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在平壤正面交锋。

硬刚开始。战斗在平壤的船桥里、三个战区同时开打。

船桥里日军没有讨到好处,但四个小时后城北牡丹台却意外过早失守,并且左宝贵力战而死。

这让叶志超十分不解。原来,一向擅长奇袭的野津道贯,提前布置两支奇兵,绕道迂回到牡丹台的后方,并且发射榴霰弹,大量消灭清军。

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而且位于平壤后侧。牡丹台被占领,意味着平壤的后门被封死,清军被切断了退路。

野津道贯由此占据了战略主动。但这支清军精锐之师,仍在浴血奋战。战至下午两点,日军没有再取得新的突破。野津道贯见状,下令暂停进攻。

下午四点,平壤下起了罕见的雷雨。城中的叶志超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叶志超认为:现在退路已断,再战我方必定一片惨死;而日军也还会付出一些伤亡。与其如此,不如和日军商量:都别打了。平壤我们不守了,不要了,我们撤走。你们可以零伤亡获得平壤。

叶志超说:“根据我多年的洋务经验,一方主动撤守,另一方放弃追击,应该是一种国际惯例。而日本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新的伤亡,没有理由不同意我们的提议。”

“如此一来,我们还可保全现存的国家精锐部队,回国再与日军决战!”叶志超补充说道。

虽然有不同意见,但在叶志超的强势主张下,他的意见成为会议决议。

会后,平壤城头竖起了几面白旗。

随后,弃城撤兵、双方停战的协议内容,被以朝鲜平安道闵丙奭的名义写成一封信。然后这封信由一名朝鲜地方小吏送往日军阵地。

这名小吏将信交给见到的第一名日军后,就地返回。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一幕——这么重大的一件军事事务,事先与对方高层并无沟通,一厢情愿就去表达,而且是派一名朝鲜地方小官去办理!

拿到这封信的,是一名日军朝鲜通译。他对书信的解读是:清军已经弹尽力竭,很可能连夜逃跑。

野津道贯拿到信后,也作了同样解读。于是,他立即布置对清军的伏击。

在战略没有出错的情况下,细节的确可以决定成败。

9月15日晚8点,清军冒雨成群结队,分批向平壤撤出。

进入日军包围圈后,大量清兵遭遇屠杀。撤退变成大溃败。中伏的清军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

叶志超与卫汝贵等人溃退至安州,在安放城北设防抵御日军。数日后,朝廷来电命令叶志超收集溃兵进行整顿,聚焦到义州设防。三日后,朝廷再电李鸿章,命令叶志超撤回国内,到达九连城一带设防。

由于叶志超部队一路回撤,日军没有再受到规模性抵抗,很快就占领了朝鲜全境。

平壤之战

几句闲话

重新梳理历史,说叶志超只是个熊包,在平壤弃城逃跑,此后一路狂逃数百里,一直逃回国内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叶志超在甲行战争中的很多过错与责任,也是回避不了的。

叶志超和野津道贯,都是国内一流的战将。二人相比,叶志超对于现代战争的理论素养与实战经验,包括情报战的运用等,显然输了野津道贯一大截。

这正如洋务运动对比明治维新——

一个是坚持“洋为中用”,只学习欧美的军事,只学习硬件。结果治标不治本;另一个则是既学习、变革军事系统,又学习、变革体制,标本皆治,全面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最后硬件和软件都得到跃升突变。

时至今日,与实现“强国梦”擦肩而过的洋务运动,其深刻的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点赞4、深圳市 网友:江东过客

逃跑就是真相,题主想问的,无非是叶志超逃跑是否情有可原,大致类似于衡阳战役方先觉该不该投降之类的争议。

叶志超

叶志超在甲午战争中一共逃了两次。

第一次是开战之初,日军第九混成旅团一部3000余人从汉城南下进攻叶志超部。叶志超部由于情报不力,误以为日军有3万之众,未战先怯。叶志超听从助手聂士成建议,留聂士成率主力近3000人在成欢阻击日军,自己率500人退往公州观望。

成欢战败后,叶志超一路北上,逃到平壤。当然这次逃跑是正常的,因为他当时是一支处于敌后的孤军

从上面简介可以看出,面对日军进攻,虽然是误以为对方兵力是自己十倍,但叶志超的表现还是过于消极。而且得到聂士成战败的消息后,叶志超根本就不等聂士成,自己先溜之大吉,其作为主帅的胆怯、不负责任一面暴露无遗。

牡丹峰、玄武门,是平壤之战唯一被日军攻占之处,也是左宝贵的防区

第二次是在平壤之战中,叶志超安排各总兵分防区组织防御,他自己率部防守北部的七星门、乙密台,与日军元山支队作战。另一位也在北部防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宝贵,和日军朔宁支队作战。叶军伤亡只有左军的二分之一,杀伤日军人数是左军的三倍。而且左军统帅阵亡,防区失守,全靠叶军坚守才让日军未能深入。按双方的战绩来看,叶志超明显要强于左宝贵。

左宝贵英勇敢战,但其部战斗力不如叶志超部

经过一天鏖战后,清军弹药消耗了一大半,而且四面被围,没有外援,这种被动情况下,放弃平壤保存有生力量,虽然很消极,也无可厚非。不过叶志超不是正儿八经组织突围,而是搞了一个诈降。

他以朝鲜平壤最高官员的名义(注意,不是他本人的名义,这是避免被清政府追责)给日军一封降书,说第二天投降。北部日军信以为真,就安营扎寨,但仍严格按照军事条令,在大路两侧高地安排了警戒部队。

日军用探照灯指示炮兵夜战

叶志超本来应该乘日军中计,组织一次集中突破,打破日军的包围圈。结果他的撤退毫无组织,各部队乱七八糟地从城北大路撤退,被日军警戒部队误以为是清军夜袭,叫醒主力进行了阻击,将清军打得全面溃败。

叶志超从平壤溃败后,一路上的安州、定州、义州全部放弃不守,让日军轻轻松松占领整个朝鲜

叶志超率领残部撤退到安州,聂士成建议在此据守。因为安州已经有一部分补给品(包括粮食、弹药和大炮)运到,而且有2000多保护补给线的部队,完全可以组织新的防线。

平壤之战示意图

但是叶志超被吓破了胆,一路北逃,逃到鸭绿江畔的义州。清政府命令其坚守义州,这里补给品堆积如山,还有北洋海军运来的援军4000人。但是叶志超不顾这些有利条件,依然放弃义州退过鸭绿江。

叶志超不战放弃义州,使日军可以兵临鸭绿江,为直接入侵中国本土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以上就是叶志超逃跑的全过程。如果说平壤溃败是叶志超组织无力,是“蠢”,那么不战而放弃安州、义州,就是叶志超畏敌如虎,是“怯”,要对朝鲜战局的迅速崩坏负重要责任,可谓死有余辜。

可惜清政府实在腐败,叶志超最后只是被判斩监候(死缓),关了两年就交了一笔钱出狱了。军纪不严至此,安能不亡天下!

点赞5、阳泉市 网友:优雅控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主帅叶志超的表现的确让人唏嘘不已,作为朝廷器重的武将,竟然贪生怕死。战斗中他“放弃平壤,狂奔500里”,“逃跑将军”的帽子也从此扣在了他的头上,永远摘不掉了。

“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清史稿》

正是因为逃跑,叶志超被剥夺官职投入大牢,定斩监候。后来因大赦归乡,于公元1901年病逝。




这位在国内风光无限的人物,曾不顾性命,一马当先攻打太平军,镇压捻军立下大功,在朝廷眼中是何其威猛!清廷赐号额图浑巴图鲁;他平定热河金丹道教,杀教首李国珍,被赏穿黄马褂。在国内每次战斗都表明他打起仗来是个不要命的主,由此还被人称为“叶大呆子”。 但是,在甲午战争中他却逃跑了,落了个遗臭万年的罪名,这个叶跑跑逃跑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叶志超在平壤之战中的真实表现

1894年,半岛爆发东学党起义,无法摆平,只好向清朝乞援。日本蓄谋已久,中日必有一战。日本挑衅清廷:“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先后2465人分三批在朝鲜牙山登陆。

刚开始往半岛进军时,叶志超就没有斗志。乞周馥把这种情况禀告给李鸿章。李鸿章说:“亦未必便战,何怯!”叶志超才不情愿地去了。

当得知日军要向清军进攻时,叶志超坐立不安。聂士成向他分析地形战术,进退自如:

“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

但是叶志超并未听从。

结果在聂士成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后,却发现叶志超已经跑到平壤了。

据载,7月29日日,日本向牙山清军进攻,叶志超、左宝贵所部2000多人对战日军的3000多人,清军战斗力差的一塌糊涂,叶志超败退平壤时。此战清军伤亡500人,而日军伤亡仅80多人。

清廷派四大军入朝。(毅军马玉昆部,奉军左宝贵部,盛军卫汝贵部以及丰升阿所部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部分吉林练军)共计13000余人飞速入半岛。 这些军人加上叶志超退到平壤的部队有16000多人。日军进攻平壤的人数几乎和清军对等。

叶志超在平壤向李鸿章谎报军情:“成欢之役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李鸿章还根据“捷报”向清廷为叶志超请功。清廷闻报,大悦!赏银2万两犒军并任命叶志超统率这4支援军。所有将领都对叶的行为所不耻,更看不起他对他不服气。叶志超对这场战斗根本不上心,还不听下属的建议。对将领盛宣怀提出趁日军大部队未到一举打败他们的建议不屑一顾。开战前清军占地形优势,平壤作为半岛首府,山环水抱,城墙高大坚固,清军的兵员、武器、粮食都很充足,半岛人也站到清军一方不断偷袭日军,此时出手占尽先机。

光绪帝下旨令叶志超:

“不得以兵未全到,束手以待敌人之攻,而于敌之分兵修道,听其自由往来,不思半济而击之术也”。

叶志超不得不战。

当叶志超得知日军要来围攻的消息,便召集清军四支将领商议对策。决定于9月7日晨渡江至中和郡,合力迎敌;但是在中和,清军因素质太差又加上天黑竟自相厮杀起来,结果死20人,伤100余人,让日本人笑掉大牙。

让日军更可笑的是,叶志超因此下令各路人马回去防守。从此,各路清军躲在平壤,不敢露头,日军顺利逼近平壤。

当中日战争全方位展开时,左宝贵奋力指挥,玄武门、牡丹台等重要阵地眼看失守,左宝贵向叶志超求援,叶志超见城北形不妙,主张收兵回城。他说:

“敌人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伍暂退叆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

领兵主帅怂成这样,焉能不败?左宝贵继续坚持战斗不幸中炮身亡,这和叶志超的退缩形成鲜明对比。

而日军进攻城西南的指挥官野津道贯面对攻城的种种困难,立下壮志说:

“如若不幸败绩,平壤城下即我葬身之处!”

从斗志方面来说他和叶志超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战到最后,平壤3个战场的情况整体来说并不是很糟糕:马玉昆部在大同江南岸战场大获全胜;西南战场还在浴血奋战和日军打的不分上下;只有城北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但日军不了解城内情况,不敢轻易进入。

而且此时的清军弹药、粮食足以守城1个月,半岛人民也在大力支持清军。

(平壤之战)

而此时的日军濒临绝境,他们的弹药、粮食都已不足,关键时刻天空降雨,眼看就要大雨倾盆,清军在城内又有当地人民的支持,而野地里日军却面临悲催的局面。

天时、地利、人和清军几乎尽占。

所以如果清军坚守阵地的话,取得胜利不是没有可能,历史也可能会被改写。但是主帅叶志超看到左宝贵阵亡,牡丹台、玄武门失守他就被吓的掉了魂似的与众将商议,决定弃城逃跑,还为逃跑找借口。他说:

“北门咽喉既失,弹药不齐,转运不通,军心惊惧,若敌兵连夜攻击,何以御之?不若暂弃平壤,令彼骄心,养我锐志,再图大举,一气成功也。”

于是他写了投降信,可投降信还未等日军读完,叶志超便在各个城门插满日本旗祈求投降了。他的举动就连日军见了都惊诧不已。

此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日军要求叶志超立刻缴械投降,叶志超应是考虑到空手回去无法面对清廷,或者说无法编出合理的谎言,恐会株连全族。他决定保存最后底线,城池可以拱手让给日军,但是手里的家伙什不能丢。他找了个借口延缓了向日军“缴械”,计划连夜带着枪支弹药出逃。但是日军不是低智商,他们看穿了叶志超的心。

日军在叶志超逃亡的必经之路义州、甑山大道要隘设下埋伏准备全歼清军。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叶志超带领清军逃跑路上的遭遇凄惨万状。

有一个亲身经历这场战役的盛军官员栾述善记述:

瓢泼大雨下的清兵,如惊弓之鸟夺路而逃,惊动日军。惊魂未定的清兵后有追兵前有埋伏,他们只顾逃命。漆黑的夜里敌我不分,南北不分。惊恐中胡乱开枪放炮,自相残杀互相践踏,黑夜里他们呼朋唤友,喊兄喊弟,鬼哭狼嚎震惊山林。有些为此深感羞辱的清兵选择了自杀,有的用刀抹了脖子,有的跳水溺死,有的吊死在树上,有的直接撞石而亡。到处都是死尸,到处都是血水。

此次逃跑,清军被击毙者达1500多人,683人被俘。被俘人员中因伤又死了25人,3人病死,47被日军枪杀。大量的枪械、军火、弹药、粮食都落入日军手中,这比激战几天的损失还要惨重!

(被俘的清军)

聂志超本人逃跑成功,他还向朝廷恬不知耻地谎报军情:“倭人遽以三四万之众猛扑环攻”,“苦战五昼夜”,“子尽粮绝,退出平壤”。

但所有的谎言都被一一揭穿。

叶志超身败名裂。

点赞6、汝州市 网友:叶落吾心

相较于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叶志超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丁汝昌是海军统帅,叶志超是入朝的陆军统帅,可以说地位和身份都是旗鼓相当的。

叶志超奉命赶赴朝鲜

叶志超是淮军将领,早年跟随刘铭传镇压捻军,深得李鸿章的赏识。1894年6月3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部2400余人奔赴朝鲜,奉清廷的命令协助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

与叶志超同时进入朝鲜的还有日本人,日本早就觊觎朝鲜已久,马上以护送驻朝大使和日本侨民为由,派出了400人的海军陆战队和8000余人的混成旅团,占据汉城至仁川一带。同时日本还派出了8艘军舰,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

7月14日,鉴于形势日益紧张,清廷令叶志超“先择进退两便之地扼要移住,以便速赴戎机”。叶志超选择了牙山率部驻扎下来。25日,日军在丰岛偷袭清军,其中清军的运输船“高升”号被击沉,导致清军的援军和火炮迟迟无法就位。27日,叶志超命一营驻守牙山,聂士成率部进驻牙山东北五十里外的成欢驿,叶志超则驻扎在成欢驿南面的公州,等待援军。

29日,聂士成与日军发生交锋,由于叶志超仅带八门小炮,所以被日军炮兵压制。叶志超见此心生胆怯,并未派人增援,反而决定放弃聂士成所部。聂士成没办法,只能边打边退,败退平壤。

援军来了也抓瞎

清军的援兵分为四路,分别走水陆增援。到了8月9日,与叶志超在平壤汇合。此时叶志超所部打了败仗,一路败逃,人人衣衫褴褛,给援军士气以极大的打击。

此时的清军人数达到了15000余人,李鸿章仍让叶志超统领,导致其余人意见很大。虽然有李鸿章的信任和支持,但叶志超显然是打怂了,一直到9月13日,日军逼近平壤并切断了清军退往义州的退路,叶志超还没主动出击呢。

9月14日,日军攻占城北山顶清军大营。当晚,叶志超主张弃城而逃,索性遭到左宝贵等将领的反对,并且被监视起来了,才没有跑成。次日,日军发动攻击,清军迎战,结果左宝贵等人相继阵亡,这给了叶志超极大的震撼,于是他再次主张逃跑,这次只有马玉昆反对外,其余人都妥协了。可是清军趁着当晚深夜大雨准备逃跑,却遭到日军埋伏,2000多人阵亡,数百人被俘。清军退至顺安。

9月16日,叶志超率部路过安州,逃到义州。9月24日,清军全部退出鸭绿江,撤出朝鲜。不过关于叶志超是溃败回国还是受命回防还存在争议,根据李鸿章的电报说:“务商饬各统将,赶紧整顿队伍,酌量分期过江,择地扼扎,勿得张皇奔命,一拥而西,致地方惊扰为要”。可见叶志超应该是受命渡过鸭绿江的。

叶志超两次谎报军情

当初败退平壤时,叶志超为了逃避责任,给李鸿章发了报功的电报,糊弄李鸿章说打了胜仗。之后就得到了慈禧和光绪的嘉奖,说他“该提督偏师深入,以少击众,克挫凶锋,深甚嘉悦”。还赏赐了叶志超部白银两万两。

之后援军赶到时,叶志超还谎话连篇,清廷对此深信不疑。李鸿章在9月21日的奏折中,依然向清廷报告叶志超的“战况”:“当派卫汝贵、马玉昆两军将之江东之贼击退七八里,枪毙不计其数。”“各军奋力齐上,追至四里外,生擒及割取首级二百余名,枪毙不计其数,我军共伤亡三百余名。”殊不知叶志超已经快跑回来了。

说一句谎话就要用十句谎话来圆,叶志超回来后提出要开缺养病,却被拒绝了。

功过是非

清军在朝鲜的战败,叶志超肯定是脱不了干系的,比如他怯战思退、谎报军情、指挥不当等等,但除了这些,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问题。

首先清军对于日本的态度就很暧昧,也可以说是李鸿章拿不定主意,他一直在斡旋,主张“避战求和”,希望能避免这场战争,但其实日本早就做了发动战争的准备。等到快打了,李鸿章才明白过来,这其实已经失去了先机。其次运输船被击沉,导致反应过来的李鸿章也没办法快速增兵朝鲜,导致到达朝鲜的援军只有1300人。

不过叶志超洗白是不好洗了,他之后屡次遭御史弹劾。10月13日,叶志超被撤职,听候查办,后辈判“监斩候”。不过叶志超运气不错,接连四年都蒙恩免勾,最终病死。

点赞7、贵阳市 网友:网上蜘蛛

这个问题,说明要理解中国近代的复杂性与多维角度。

同时说明历史是一项需要数学和其他学科功底的学问。在之前我也一直相信叶志超一夜狂奔五百里逃跑这个观点。

但是了解前因后果之后,就知道有两个疑问是过不了槛的。

1、即然之前叶志超作战都是“无役不与”,号称叶大呆子,可为何在面对日本人时就变成了逃跑将军,同样是生死问题,难道换个对手就怕死了?

方伯谦没上过战场的逃跑的这种也还可以说得过去。这种说法换到叶志超身上就解释不通。

2、叶志超是高级将领领兵狂逃,按律是要当斩的,既然战是死、跑也是死。

为何司空见惯军法的人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是倚仗李鸿章,就更说不过去,李鸿章自身都被朝臣们说要杀,既使象丁汝昌这种视死如归的都是要“戴枷解送京城”。

更别说这么大的把柄在别人身上的?

叶志超的问题,在于第一,此人不是帅才,第二,错误的撤退战术被日军识破。

为何撤退?

在撤退一事上。据历史学者陈悦考证,被俘的盛军军官栾述善撰写了《楚囚逸史》一书,文章回忆9月15日的黄昏会议:“北门之咽喉(牡丹台、玄武门)既失,子药又不齐全,”“不如暂弃平壤,增彼骄心,养我精锐,再图大举,一气成功。”

淮军将领叶志超、郑国魁、吴育仁、潘万才

栾述善指出,叶志超提出意见之后,诸与会将领对叶志超的判断均表示同意。与会将领包括了奉军盛字练军丰升阿、毅军统领马玉昆、盛军统领卫汝贵等人。

说明此次撤退是大家共同做出的判断与决定。

其二,9月22日卫汝贵致电淮军管家盛宣怀,也说到的情形是同样的。

这两人所提出的回忆内容相同,而并都不属于叶志超一系,可以证实其真实性。

当时的盛军军械委员邱凤池述职报告

邱凤池在受伤被俘,归国之后抱着极大的责任心核对帐目,写出详尽的述职报告,其中就明确提到18门炮,仅余炮弹516发。

要知道,9月15日当天,清军消耗炮弹2800发。所以炮弹一项就不足以支持9月15日高强度战斗的半天时间。

其余2磅13门小炮弹药209发和4门加特林机关炮弹药117发(加特林机关炮一分种射速20发),剩余弹药几分钟就可以打完。

盛宣怀

所以,叶志超所说的”子尽“并不为过!

而叶志超在9月19日兵败之后给李鸿章的电报时,所陈述的理由是”子尽粮完“。而所剩军粮仅1600担,如全城人等食用,仅够维持三天。在后续粮草基本无望及时运抵的情况下。

的确,平壤前线是”粮完“的状态。

而且,由于9月14日起,平壤电报被日军切断,叶志超9月15日晚在撤退之前,把情况作了详尽汇报,和并说明撤退的理由,派人快马送出。

最后由于,日军识破了清军的意图,使得清军由撤退变成了击溃。然后事件就演变成了逃跑500里之说。

这样,基本上才可以合理推断出身经百战的叶志超却突然”逃跑“一事。

淮军将领左宝贵、刘盛休、徐邦道

兵败后勤!为何平壤清军会陷入”子尽粮完“的状态之中?

1、这主要由于朝廷战和不定的决策。这个命题较大,此处不细说。

2、其次是源于清军的运输能力低下,由于关东铁路未能完工,从山海关至朝鲜部分的运输几乎都要靠陆运,在辽东与朝鲜北部长途崎岖的道路上,运送粮食的效率根本达不到前线的要求。

3、其三,是由于叶志超部属于直隶,按清军粮食运给制,属于直隶运输,远不济急。而相应的奉军左宝贵因长期驻辽东防御,所以相对来说左宝贵部的粮食最充足,但也只有1500担存粮,战前,叶志超部就已经向左宝贵部借粮500石,所剩无几。

4、其四、由于”高升号“与”操江号“事件海运已经很不安全,只能在陆路进行运输。9月15日北洋舰队正是运送铭军刘盛休部4000人部队至鸭绿江口增援平壤,与日军联合舰队遭遇,爆发了”大东沟海战“。陆运的结果是效率更低。

这种落后的运输系统要怪也只能怪当年朝廷中不断阻挠修铁路的人,而往往这些人却是在大战中主战最强烈。

为何会有叶志超谎报缺粮一说?

有学者根据,日军平壤战后缴获的粮食来说明叶志超谎报军情,但最终查证,日军缴获并非在平壤所获,而是9月11日在大同江上游,第五师团在朝鲜咸镜道的粮食25船,略计2500石。这批粮食根本就没有运到平壤前线。

所以之前的历史学者单纯以日军战后缴获来计算的话,就很不科学。

叶志超本人只是将才,而非帅才,平壤部队互不隶属。

这一点其实他本人是非常清楚。而且赴平壤五大军头,本就不相互隶属,又从未一起打过仗,只是叶志超职衔为提督而高出一点。

叶志超自然明白,根本就调不动谁。叶志超本部人马仅2000人,其他部队合计11000多人

所以他一再向李鸿章请辞平壤前线总指挥之职,9月12日最后一封电报”超受恩深重,固当尽力,恐各军虽说同心坚守,必有不堪设想之处,不敢不先行说明“。李鸿章也知道没有办法,只好回电:”望设法防剿,勉力支持危局“

此时,李鸿章淮军手下大将已凋零,仅余的刘铭传也因目疾谢绝了任命。

而平壤保卫战事起仓促,这事情就只能落到叶志超头上,完全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平壤战役之前的战斗淮军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是整个甲午战争中陆战最为突出的战绩,日军一天伤亡达700余人。清日双方伤亡差距不大。清军主要伤亡在后撤途中中伏死伤二千余人。

当时整个淮军总共才49000多人(其中旅顺、威海卫、大沽炮台的防卫士兵就达到2万多人),日军进入中国的达到10万人之多。淮军真正的家底就是派去平壤的1万多部队。

武备不修,造成的结果就十分可怕。

有时候,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的历史观,常常喜欢把战争的失败归之于忠奸之害与贪生怕死。往往以“皇上圣明,臣罪当诛”的思路。北洋海军的“炮管晾衣”“刘公岛妓院”等说法就是这种史观下采纳一些传言而编造的历史。

总结而言:

1、叶志超本身主观上不存在逃跑意图,但在作战过程中因后勤问题导致溃败。历史需要明确责任,而不能只将问题丢给前线的将领。

2、甲午战争是近代军队对中世纪军队的实质。必须认清全局的问题,而非把责任怪在某人贪生怕死的惯性思维。

3、从清军的后勤能力与战争投射能力、以及通迅、地形等能力看,再加上遇上战斗素质更高的日军,远征朝鲜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做法。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固守本土才是合适的作法。

所以既使在国内看起来能征惯战的叶志超到了国外,根本就无法掌控局面,就导致大溃败的主因。

这一幕其实在中法战争时,越南战争上宣光之战、山西战役、谅山战役就多次上演,只是由于最后的结局不惨,未引起当局重视。

参考资料:

《日清战争》藤村道生

《沉没的甲午》陈悦

《楚囚逸使》

点赞8、晋江市 网友:孤坟つ

甲午战争中,清军主帅、一品直隶总督叶志超将军,在两军交战之际突然“脚底抹油”,率领部队狂奔500里弃战而逃,最终导致平壤被日军占领,间接性的造成了甲午战争的失败。

而叶志超也被冠上了逃跑将军的名号,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果不了解叶志超的人,估计会认为他就是怕死。但历史上的叶志超并不是一个怯懦之人。此人出身贫寒,是属于那种一步步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草根将军,其人以勇武著称。每每征战,那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据说早年在平定太平天国中,作战勇猛 有“叶大呆子”这一称号,悍不畏死。当初跟着刘铭传镇压捻军起义,叶志超屡次以军官身份冲上战场,与敌人搏杀。所以,说叶志超是因为地位高了就惜命怕死,这一点是站不住脚的。

况且临阵脱逃乃是重罪,叶志超作为老将,不可能不知轻重。

其之所以临阵脱逃,其实是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一:弹药紧缺,作战能力不足

平壤之战中,清军的武器装备如下:

加特林机关炮八门—炮弹三万发 ;

75毫米克虏伯炮十八门—炮弹二百发 ;

中型大清造大炮十三门—炮弹三百发;

步枪两万支—弹药若干

75毫米克虏伯大炮可以说清军最好的装备,但炮弹缺少的可怜,十八门克虏伯炮只有二百发炮弹,每门克虏伯炮平均只有十一发炮弹可以使用。

而十三门清制大炮,每门平均只有二十三发炮弹可以使用。

加特林机炮的射速350发/分钟,三万发子弹只能供一门加特林机炮使用85分钟,而清军有八门加特林机炮,三万发子弹只能供八门机炮使用10分钟。

就弹药而言,56万发子弹和800颗炮弹,对于较为浪费弹药的平壤清军而言,还能守三天左右。

面对弹药基数是清军数百倍之多的日军,清军根本没有赢得胜利的机会,勉强战斗结果只有全军覆没。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二:粮草不足

清军进入朝鲜平壤之后,清军运输粮草的海上运输线被日军重点打击,海上运输线几乎全线崩溃,大批运输到平壤的军粮被日军缴获,清军只能依靠朝鲜义州积压的有限粮谷来维持部队的粮草供应。

但是除清军之外,平壤的数万居民也要依靠义州积压的粮谷生存,开战十五日之后,义州积压的粮谷仅能维持三至五天左右,一旦军粮用尽,军心必然大乱,弹药不足也就算了,连兵卒的口粮都不够,还打什么仗?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三:败局已定

进攻平壤的日军第九旅团和第五师团总兵力达到一万八千人左右。

叶志超所率领的清军共三十五营,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算上平壤的支持清军的朝鲜军也只不过一万六千人左右。

乍一看,双方在兵力上似乎差不多。但在这日军一万八千人背后,还有日军第四师团的支援,日军规模翻倍。

在弹药不足、粮草不足、装备落后、部队规模落后、单兵作战能力差的情况下,除非叶志超有核武器,否则清军基本上不可能打赢日军。

叶志超逃跑的原因四:保存实力

叶志超率领清军拼死抵抗了日军15天之后,清军的伤亡惨重,粮草、弹药纷纷用尽,玄武门、牡丹台等易守难攻的军事要地全部失守,大将左宝贵阵亡。日军占据高地,可随时炮击城内,而清军内部亦出现小规模叛乱。

最大的问题是后路空虚,清军还驻扎在辽东尚未入朝。平壤附近的电线被截断,清廷无法得知当时平壤的情况,事后叶志超逃了出来汇报才清楚的。

如果再打下去,清军将全军覆没。

15日上午,叶志超在军营中召开讨论会,讨论接下来是战是和,清军全体将领纷纷主张不打了。反正朝鲜不是国土,清朝只是宗主国,虽有保护的义务,但没有必要去送。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过程中,保存实力都是清朝军队的战略思想。因为参战的部队基本上都是李鸿章的嫡系,即淮军和北洋水师。

清朝后期的由于镇压太平天国时朝廷允许地方官员办团练的缘故,晚清官场里打出了很多派系。而军队大都是私兵,湘军、淮军等等,各有势力、山头,其兵力都是相关大佬血本。是其身价地位的保证,此消彼长的关系,谁都明白。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左宗棠。

叶志超等淮军将领,自然是参照这个思想来,不可能为了朝鲜就把中堂大人的家底给拼光了。要知道当时败局已定,平壤的淮军就是一支孤军,输了却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到时候岂不是人势两失,李鸿章的日子估计不好过。

朝中像翁同龢甚至张之洞也是想着打压李鸿章的势力,翁同龢巴不得李鸿章的海陆军打光,这样就可以收拾他了。当初李鸿章还让南洋水师出兵助战,结果张之洞只给船,不给兵,婉转拒绝。

于是乎叶志超着手停战,与日军谈判,清军把平壤给日军,朝鲜不要了,条件是允许他们战略性撤退。

不过当时送去的和谈信,由于当晚大雨,字迹被雨水浸湿。于是日军便差人到城下喊话,询问信的内容,但当时的翻译又是个二把刀,大雨中理解错了日军的意思,以为日方同意了,于是便开始撤军。而这一撤军日军就追。

肥水之战都知道吧,清军顿时风声鹤唳,变成大溃逃。

所以说叶志超是要替李中堂保住这点资本,不想做无谓的牺牲。最后也算是替李中堂保住了大部分淮军的军力。淮军战斗人员就5万人,这一万五的兵力如果损失掉,那是不少了。

这也是为何明明叶志超有着临阵脱逃的杀头大罪,却还是倍李鸿章力保留职效力。不过,对于政敌门来说正是攻击李鸿章的好时候,叶志超没能保下来。

当然了,这些不可能把叶志超直接洗白,作为主帅,平壤战役的失败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指挥不当是跑不掉的吧?

所以,也不是要给叶志超洗白,只是想说,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体的差距。

点赞9、浏阳市 网友:剧烈失控

虽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遭败落,但,在战争中还是涌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们视死如归,怒撞吉野舰的邓世昌、率部誓死抗击日寇的左宝贵等。

他们的英雄事迹,也为我们后世所传颂。但,在这场战役中也出现了许多贪生怕死的懦夫,而题主所说的叶志超便是其中的代表!叶志超作为甲午战争中入朝清军的最高统帅,弃平壤城不顾,连夜逃回国内,致使清军全线崩溃,叶志超因此落下了千古骂名。

那么曾作为一名悍将的叶志超,那么是什么导致他在甲午战争中弃城逃跑么?


叶志超在镇压太平军过程中,其作战勇猛,从一个普通士兵升级为营长。太平天国运动后,随后,又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叶志超奋勇杀敌、屡立奇功,更是被清政府赐予额图浑巴图鲁的称号。

种种现象表示,叶志超并非如甲午战争表现出来的那么草包,贪生怕死之徒,那么,为何当年所向披靡的叶志超,会在甲午战争中有如此表现?


这还得从年龄说起,甲午战争之时叶志超已是一个年过五旬之人,早无年少之热血,古人寿命本就不长,他想的只是安度晚年。我们从李鸿章让他出任统帅,其全力拒绝便能看得出来。换句话说此次领兵,叶志超是极不情愿的。

其次,此时的叶志超已是一品大员,可谓是位极人臣。就算此战大获全胜,于叶志超而言他也没有什么升职空间。但是如果失败了,可能一世英名全毁了。

再者,对大老粗的叶世超而言,他没有什么家国情怀的,打仗对他来说是升官发财的途径而已。显然这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任务自然不会死战据敌。

再说了,在甲午战端开始之前,清政府便一直避战求和,开战后更是为战、和争执不休,没有作战思想的统一,各部间指挥不灵,叶志超逃跑好像就变得无可厚非了。

但,叶志超作为统帅,却临阵脱逃,这是不可原谅的,对甲午惨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点赞10、宜春市 网友:威猛先森

提起中日甲午战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黄海海战了,但事实上整个甲午战场是分为两部分的,一部分是以黄海为主战场的海战,另一部分就是以朝鲜为主战场的陆战。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奋起反击,虽折戟沉沙但北洋官兵上下一心,视死如归的精神却至今感染着每一个人,而朝鲜战场上,清军主帅叶志超的表现却实实在在的令国人蒙羞。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后,日本很快就以此为借口出兵朝鲜,而清廷也陆续向朝鲜派出援兵,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北洋舰队,甲午战争就此爆发。

而在丰岛海战爆发之前,也就是东学党起义爆发之初,清廷命李鸿章派援军入朝,谁担任这支援军的主帅成了摆在李鸿章面前最大的难题,李鸿章是淮军首领,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想让淮军出身的将领担此重任,李鸿章当年首先想到的是昔日好友,同乡,也是淮军著名将领刘铭传,可惜此时刘铭传身体抱恙且与李鸿章多有嫌隙,于是他婉拒了,不得已之下,李鸿章只好让叶志超前往朝鲜,叶志超也是淮军一员悍将,他也是李鸿章的同乡,当年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起,跟随李鸿章四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战场上的叶志超英勇无敌,不惧死亡,有万夫不当之勇,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他的这个将军可是自己一步步打出来的,如果没有后来的逃跑事件的话,任谁说叶志超贪生怕死,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天大的玩笑。

然而,备受李鸿章之期望的叶志超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本不该有的懦弱,对于领兵出征朝鲜,叶子超打心里不愿去,叶志超究竟为何不敢去,是真的贪生怕死还是另有原因,这时候谁都不清楚,最终还是李鸿章苦劝之下,并向其保证此次入朝只是做个样子,不会真的打起来后,叶志超才勉为其难的去了。

叶志超领着两千多人一路策马奔腾的跨过鸭绿江,之后继续南下,一直到了丰岛海域对面的牙山,然而令叶志超想不到的是,清廷以为这次支援朝鲜只是做做样子,但日本却为这场战争精心策划了许久,既然要打就要打的彻底决绝一些,所以日军快速猛烈的偷袭进攻震惊了整个清廷。

丰岛海战后,清廷的海上援军被击退,因此孤军深入的叶志超从牙山出发绕过汉城直接向北撤到平壤,而日军似乎早已对此习以为常,他们也陆续北进,企图攻下平壤。

形势岌岌可危,清廷急忙派左宝贵,马玉昆,卫汝贵等人兵分四路入朝支援叶志超,因为叶志超在国内官职最高,所以入朝部队还是以叶志超为主帅,此时清军人数达到了一万四,而进攻平壤的日军兵力也只有一万六,双方兵力相差无几,再加上清军武器装备方面也并无逊色日军多少,且平壤城有坚固的工事可供防守,所以如果清军死守的话日军根本不会轻而易举的拿下平壤,可是平壤战役还没有打响,叶志超就对固守有所动摇了,如果不是左宝贵等人主战意志坚定,恐怕还没等日军到来,叶志超就要撤回国内了吧。

事实证明,叶志超从未想过防守,日军发起进攻后,双方互有胜负,但随着左宝贵的阵亡,叶志超彻底崩溃了,他不顾其他将领的反对,在平壤城上竖起白旗,向日军祈和,日军由于进攻受到阻碍,伤亡也很大,于是答应了叶志超的请求,就在日军准备入城之时,叶志超趁机下令各军弃城北逃,叶志超更是狂奔五百里,退回鸭绿江。

对于叶志超当年的逃跑行为,很多人并不能理解,正如同咸鱼开头介绍所说的那样,叶志超当年也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若说这样的人贪生怕死,实在想不明白,然而叶志超确实不顾民族大义做了逃兵,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非要解释他为什么会变,那咸鱼也只能说是人都会变,除此之外,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左宝贵可以力战而死,除了贪生怕死,咸鱼更是想不出叶志超逃跑还有何难言之隐。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