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里工作是个怎样的体验?为什么有人认为银行仍是个铁饭碗?
干了30年银行,要说没点体验实在说不过去,要说有体验吧,可一看这个题目,竟然感觉不知从何说起。思来想去,还是从薪金说起吧。
一,干部员工收入悬殊较大,员工经常"被平均”
如果从网络上看,银行员工的平均收入绝对让人眼馋,年收入20多万是少的,30万40万似乎很平常。其实广大员工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平均"了。
大约从2000年之后,我所在的分行机关干部员工的收入突然拉开了距离,副处级以上干部年薪逐年从10几万长到了20多万、30多万、4O多万甚至50多万,而科级(含)以下员工的薪资却始终保持在10万左右。现在基本形成了机制,分行机关正处级干部的薪资是正科级的3.5倍,支行行长是正科级的4倍。
应该说,这种分配机制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开始几年在干部员工之间造成了很大矛盾,但后来分配机制几经改革,不仅没有平衡,差距反而更加拉大,而且基本形成机制固定下来,广大员工也就在"温水煮蛤蟆"的过程中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二,"银二代"、"富二代"占居重要i岗位,裙带关系比较严重
干银行在分行以下营业机构是很辛苦的,因为支行以下都是经营行,员工除去岗位工作之外,分支行下达的各种存款、信用卡、理财、保险等任务压力山大。因此有关系有门子的都削尖脑袋往分行机关钻,那些"银二代"便成了分行机关的"底细"。
因为银行一直以来收入比较高,所以这些年来,大凡在银行混的有头有脸的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也弄进银行。比如我所在的分行50多个处级干部(退休和在职)的孩子几乎全部干银行,几乎全部安排在分行机关,而且几乎都安排在人事、信贷等重要岗位上。
从前年开始重视纪检监察,并开始从纪检监察提拔处级干部,"银二代"们又突然涌进了这个过去无人问津的部门。总之现在干银行,裙带关系比较严重一些,没有关系很难与"前途"二字挂钩。
三,铁路的规章银行的制度,银行的制度密布,管理严、创新难
有人说,银行是最埋没人才的行业,这话有些过份,但也很现实,因为银行是经常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员工和印钞厂的员工一样天天与金钱打交道,必须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且还必须一丝不苟严格管理,制度压缩了创新的空间。
如果想比较安安稳稳地端个"铁饭碗“,到银行来没错,尤其应该到工农中建交等国有银行来,这些国有银行虽然也打破了"铁饭碗",但这里的饭碗依然是比较结实的。因为这些国有银行是全国性的,只要中国经济在,这些银行就在。当然也可能减员,但比一般企业包括那些股份制银行保险的多。
说感觉银行仍然是个铁饭碗,是因为银行经营的是货币,涉及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利益,一旦倒闭会影响社会稳定。比如有年海南城市信用社因经营不好失掉了信誉,出现了挤兑现象,就是老百姓怕这家信用社倒闭,纷纷到该行提钱。人民银行一看,立即宣布海南城市信用社由工商银行接管,挤兑现象马上解决了。
当然,如果你想创新,你有特长、你有梦想,你受不了条条框框的束缚,那最好不要到银行来。因为银行的基本构架就规章制度,整个银行就是一帜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到处都是规章,到处都是制度,你只能按着事先设定的制度办,没有多么创新的余地,没有你发挥特长的地方,也没有实现你梦想的空间。银行就是现代的银号,就是新时代的钱庄,仅此而已。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银行人对银行工作也会有一百种体验。只是会因层级差别,年龄不同,对银行工作体验会有差异罢了。
在基层网点的银行工作人员,营销压力大,从品产上,什么存款,普惠贷款,E贷,信用卡,卡分期,基金,保险,三方存管,贵金属。从时间节点上,开门红,半年冲刺,三季度储备,年底冲刺。名目之多,可谓令人眼花缭乱,苦不堪言。至于收入,拿2500元保底工资的人占三分之一。
当然升到管理层,月薪过万也稀松平常,所以还得努力,无论何时何地,人往高处走,一定没错。
在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无论工资多少,五险一金是按时缴的,营销业绩的好坏,只会影响到你的工资,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一般是不会解除劳动合同的,所以银行还是一般人眼里的铁饭碗。
我是三首玉,我来回答。
在银行里工作体验很丰富,因为早就有人总结银行人“吃的像乞丐,忙的像蚂蚁,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活脱脱金融民工一个。
一、计划经济下的银行
早些时候,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主要承担政府安排的为民服务职责,建设银行负责建设单位资金结算、拨款、贷款等事宜;农业银行主要承担粮棉油方面的资金结算、拨款、贷款等事宜;工商银行主要承担工商企业资金结算、拨款、贷款等事宜;中国银行主要承担外贸企业资金结算、拨款、贷款等事宜,人民银行则负责货币发行、国债发行、国库管理、银行业管理等全面管理职责。那时候银行实行计划管理,银行员工按照国家干部管理,和国家公务员没什么区别,所以银行工作一直被称为“铁饭碗”。
二、市场经济下的银行
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后,让市场去配置资源,去参与竞争,去独立核算,去自负盈亏,首先打破的是国企铁饭碗。但是银行作为国家金融命脉,关系整个国家及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国家采取十分谨慎的政策,直到国企改革完毕,通过引进战略投资,通过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才逐步放开金融市场,让民营银行丰富市场主体,让外资银行在国内经营,银行完全走向了市场。习惯于朝九晚五的银行员工,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完全沦为金融民工。“一人干银行,全家干银行”,每个基层银行人都背负了无数指标和任务,存款、基金、保险、黄金、网上银行、代发工资、党群平台、撮合平台、办理ETC等等。基层银行员工的待遇也出现大幅波动,许多银行员工在生活压力下跳槽,银行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强,银行工作已经不再是“铁饭碗”。
只有在银行基层工作的人,才能体验银行人的不容易。
我是海洋,一名基层银行管理人员。在银行里工作什么样的体验,一个字“累”,二个字“很累”,三个字“压力大”。但是,你要说,活在这个世界里,干哪行,做什么,不累,不累那是留给死人的,活着你就得给我拼搏。
如果你抱着混的态度,你的体验就是压力山大,还是鸭梨山大。迟早会得抑郁症,身体出问题。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那么我们就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努力奋斗付出有所价值,有所收获。
我的体验感受就是:累并快乐着,因为当自己创造出骄人业绩的时候,自己价值得到体现的时候,自己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银行是不是铁饭碗,我觉得“是”,但是我们每位员工随时可以把这个饭碗扔了,再去拥抱下一个饭碗。我说的是跳槽太普遍了!只要你坚持原则,不违规不违法,我觉得银行不倒闭,你就应该会有碗饭可以吃吧。
当然,我还是奉劝各位不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张终身饭票,那只会抑制你的想象力创造力。把你这只青蛙慢慢煮熟了…
其实,我特别想说说银行真实的工作是什么样子的。
因为我们对于一个了解不充分的事情,去乱下自己的判断是不理智的。
所以,我今天只是简单的聊聊一个银行小小柜员最真实的一天。爱与不爱,苦或者不苦,可以真实的亲身感受一下。
同学背景:
2017年毕业于某211,毕业后通过校招进入某国企银行。
HR告知他们,所有人进入银行后,从基础岗位——柜员做起,并且承诺本科生两年后有转岗机会,年薪10万+。
是不是一切听起来,挺顺理成章且公开透明的。
是的,他也是这么觉得的。
就这样很满意的进入了银行体制内,开启了银行柜员生涯。
1、大堂生活
银行提倡“站姿服务”。只要站在大堂,就要仪态端正。
什么是仪态端正呢?就是五指并拢,右手搭左手,放在小腹部,挺身站直。
如果你累了,想靠在大堂的引导台休息一小会,不仅仅是大堂的经理姐姐要过来提醒你,这是不合规的,而且你要时刻注意无处不在的摄像头在监视着你的一举一动,这要是被查到了,就是警示加扣钱。
还有还有,就算客户特别着急叫你过去帮忙办业务,你也千万不要跑。因为经理小姐姐因为着急帮客户办业务,在大堂跑了两步,就被以“仪态不端正”扣钱了,好像是200。
仪态问题就到这里了,下面就是业务,业务!!!
刚开始进入银行,你懂填单子,用机器吗?
你肯定不会也不敢,因为银行都是和钱打交道啊,人的第二条生命啊。办错了,顾客说你,领导说你,同事说你,挡不住还要道歉赔钱。
所以就导致他一开始畏畏缩缩,不敢确切的解答顾客的问题,一有问题就要求助我们大堂经理姐姐。
你们肯定会问,业务不会就学啊。是啊,我也想学啊。
岗前培训一个半月,全部都在讲制度,纠正姿态。谁给你讲具体的业务啊。
而且,业务真的特别多,各种各样的。
所以开始学习业务就是舔着脸皮东问西问,别怕被前辈嫌弃,没事,大胆的试错。错着错着,钱被扣着扣着,你就都懂了。
2、差不多了,可以进现金柜台了
每天7:50到银行开门,接款车。8:00之前要把车接好,不能耽误下一网点接车。(每个振远款车每天负责两个网点,如果是后接车的网点可以8:10左右到,但是晚上下班就要晚哦,因为晚上接车也是这个顺序。)
怎么接款车?至少三个人在,主管和两个柜员。不对还必须有保安师傅。嗯,是四个人。
温馨提示:银行所有的活动都是集体活动,一定要有集体意识,少了一个人不在,都是不合规。所以,请做好无时无刻“我等你,你等我”的准备哦~
角色分配:
保安大叔观察周围环境;柜员1穿上防弹服和保安师傅一起去接车,手持电棒和押运人员信息单,到车周围绕车一周,核对手中的单子中的车牌号与车号是否相符,再核对人员照片是否相符。请注意,所有动作请做放大版,就算每天车牌号一样,你都能背出来,也请看单子核对,给摄像头清清楚楚的看到。此事可以类比我们去考驾照。
现金区主管+柜员2看着保安师傅和柜员1所有行动,有了可疑人员,以便立刻做出反应。
接款车时间大约为10分钟。
8:00出来,可以自由活动一会,比如换上工服,或者上个厕所,或者抓紧时间吃个早饭,因为马上我们的晨会就要开始啦。
8:10晨会,一般为20分钟。因为上面出台了规范化的开晨会流程,必须够时间,会抽查录像,不到位领导也要被批评的。
晨会流程:
1、报昨天业务的完成情况,今日承诺。比如开卡,余额,理财,保险。。。每个柜员报一次,每天基本有2-3个柜员。
2、领导总结发言,然后说说各项指标的进度
3、大堂经理带着大家做一遍规范用语
4、理财经理介绍近期重点产品
5、柜员之间实景演练
6、领导评价,一定有夸奖,有批评。
7、主管说新业务或者注意事项
8、没有临时下发的任务就可以结束了。
嗯。。。想想我都好累,而且,你就想想每天都说一样的内容,有啥好说的。80%重复内容。而且你得仪态规范的听。
8:30该进现金区抓紧时间装钞了。啊呀,别怀疑,银行旁边24小时的ATM还有银行里面的ATM都是我们手工装钞哦~每天至少早晚两次呢。(卡钞,短款,长款那就别说了)
进了现金区,拆款箱。互相点袋,主管点袋核对钱数。没问题柜员就自己过自己的钱,然后过完了自己的钱,柜员1和主管过装ATM的钱,注意,必须双人。柜员2和主管一起拎着箱子去装钞,这个过程至少20分钟。因为,我们有5台机器要装啊。
每台机器装的时候就是都要经历主管转密码,柜员开ATM,然后启动机器,手动加钞的过程啊。
真的恨不得自己再快点,因为9:00可要开门了。大爷大妈早就排好队了。
终于终于,9:00开门了。
可以说你真正工作的一天,终于马上要开始了呀。
请注意你这一天的规范用语和规范手势,认认真真核点好每一笔业务的钱。不要饭都没吃好,水都没喝上,厕所都没去的辛辛苦苦干了一天,反被扣钱了呀!!
一定认真核对好钱数,信我。
你核对好钱数,你就可以比较顺利的在5:30关门大吉时,6:00左右接款车回家了呀。
对,差不多就是这样,银行小小柜员的一天。
所有的半体制,在稳定性方面都不亚于体制,你不想辞职,领导很难强行开除你。但是在薪水方面差距就不一样了,半体制的薪水可能远高于体制内,但是也可能远低于体制内,波动率极大。
等于铁饭碗,变成了玉饭碗,值钱但易碎。如果国企的岗位能把这个波动率给抹平,那他就是体制内,没有丝毫区别,有时候甚至工资还很高,那就成为了金饭碗。这样的岗位,在有些国企,是有不少的,不过门槛极高。
“你还愿意去银行工作吗?”大多数人的回答仍是“yes”,却没有了兴奋感。
银行人在朋友圈转发点评“后浪”时,后浪们则在知乎上询问“毕业后还应不应该去银行?”
目前,仍有很多人挤破脑袋去银行,图个安稳;也有很多人千方百计“逃离”,为了理想。
这依旧是一份好工作,却不再承载激情和梦想。
褪色的金饭碗
这两年,不断有银行朋友向我吐槽,从毕业学校看,新员工一年不如一年,尤其是分支行。
十年前还不是这样。
记得2011年,我当时所在的银行组织了一次总分支联动的下基层运动,我被分配到山东某家支行,与支行客户经理共同工作3个月。同样的年纪,看着他们在拜访对公客户时侃侃而谈,事后又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客户的潜在风险点,让我敬佩不已,对比之下,自己每天在总行写各种通知、公文,真是不够看。
一年之后,当时我跟着的那位年轻客户经理已经是分管公司业务的副行长(网点)。那个时候,在网点工作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辛苦不假,心怀抱负的年轻人谁会怕苦呢?有发展空间才重要。
到了2016年,我已经离开银行,那位支行副行长某日找我诉苦,“最近辞职的同事很多,很多人留下这么一句话,这辈子都不会再做银行”。他感慨这些话让他压力很大,我劝说道这只是大家长期压抑下的情绪宣泄,不是在针对他。
就在那几年,银行基层职场环境明显“恶化”:一边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蓬勃崛起,很多优秀员工主动离开;一边是经济下行后的不良爆发和对公业务急剧萎缩,上上下下所有压力传导至基层,收入不断下滑,压力越来越大。
其实,压力问题、不良问题甚至薪资问题,都还不是根本问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成长空间的急剧萎缩。
基层网点最难熬的那几年里,中小企业因相互担保批量倒下,对公业务基本只剩下催收,后来虽有恢复,但朝气不再;个人业务的重要性也被互联网消解,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环节上收,总行网络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信用卡事业部越来越贴近一线,而网点距离核心用户越来越远,重要性下降,甚至不再能听得到“互联网”的炮声。
当基层慢慢被纯操作性工作填满,成长空间也被挤掉了,一些从业者开始自我调侃,“三四线城市谈不上金融,我们只是在做一些低端的低技术含量工作,说好听点叫金融。”
也是在那几年,社交媒体中关于银行基层员工“去能力化”的讨论热火朝天,银行几十年来积累的岗位光环,在这样的讨论中一点点消解,越来越多的员工灰心丧气,那些原本可以承受的压力,变得如山大。
曾经的金饭碗,褪色了。
更大的危机
远不止这些,更大的问题,正在袭来。
银行员工对收入的吐槽,更多地集中在纵向对比的增速下滑上(以2014年为界,前四年平均增速11.5%,后四年平均增速4.6%),在横向跨行业对比中,银行业仍是令人羡慕的高薪行业。
2018年,金融保险行业年均工资收入近13万元,略低于计算机相关行业,位居第二,相比其他行业,仍有明显优势。问题是,在接下来的5-10年,这种相对优势会加速褪色。
1、渠道褪色
产品销售提成,是银行一线员工绩效收入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银行是当之无愧的金融渠道之王,人们习惯于在网点购买一切金融产品——存款、贷款、基金、保险。
但随着金融业务线上化迁移,支付宝、微信、苏宁金融等综合金融平台一站式购齐,体验更好,正不可逆地侵蚀银行的渠道价值。同时,金融机构也在加速自建线上渠道,相比之下,网点渠道价值褪色,本是同根生,不得不相煎。
对银行一线员工来讲,这意味着网点的带货能力下降,“人在网点坐、客从外面来”的坐商销售模式愈发艰难,收入停滞甚至下滑的时代加速到来。
2016年-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邮储)代理委托业务手续费收入从939亿元缩水至663亿元,是互联网时代银行渠道能力下降的佐证。以宇宙行工行为例,近五年,代理基金和代理保险销售额均呈下降趋势。
2、对公褪色
七八年前,对公客户经理是很多柜员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收入高、空间大、压力也可承受。2012年以来,对公业务开始走下坡路。总行和省分行的重点大客户,还能抵御经济下行的影响;支行网点的对公客户加速分化,好用户不借钱、借钱的用户有风险,对公客户经理的日子难过起来。
对公辉煌时代,基层对公客户经理既能在银行内部拿高薪,信托机构、小贷公司等也敞开大门欢迎他们。随着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零售业务崛起,金融行业对公司业务人才的需求下降,银行内部“对公条线”的相对优势地位,也一去不返了。
以农商行、城商行为例,这两类机构均以对公业务为主,能很好地代表银行基层对公业务的变迁。近十年来,农商行、城商行的不良率持续攀升,高点分别达到4.29%和2.48%;同期,农商行的净息差低于3%,城商行的净息差约为2%,不良率高于净息差,表明贷款业务是亏钱的,基层对公神话的褪色可见一斑。
无论是渠道褪色还是对公褪色,都在“没有最坏,只有更坏”地演变着。套用王兴那句名言,现在这个时点,既是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也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
逼仄的成长空间
所谓“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行业的微小变迁,对员工的影响成倍放大。
银行基层网点的褪色,反映到员工层面,就是越来越多的抱怨吐槽、越来越多的无力感。个别人勇敢跳出来,多数人则变得“成熟”,失去朝气和活力。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曾如此评价员工的“成熟”过程:
“年轻的知识工作者的职位涵盖范围太窄,不足以向他的能力挑战,其结果不是他自请离职,便是很快变成‘老油条”。我们常听到许多主管感慨地说:想不到满怀壮志的年轻人,会一个接一个消沉下去。其实这不怪别人,只能怪这些主管,是他们自己冻结了年轻人的热情,他们将职位设计得涵盖范围太窄了。”
看不到成长空间,年轻人进入银行后,很快变成“老油条”,并美其名曰“成熟”,从业者的这个“成熟”,对应到组织层面,就是活力的丧失,以及各种转型策略的执行难。
此时,很多银行力推执行力管理,却是南辕北辙。因为此时组织目标(利润、市场份额)的实现,并不能同步带来个人目标(成长空间、薪资增长等)的达成。员工缺乏热情和动力,执行力管理的结果是死气沉沉,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适应求变求新的市场环境。详细见《银行还是你大爷》一文。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银行通常希望找到“天才”来解决问题。但六十年前的德鲁克就已经告诫管理者此路不通:
“我们不能一味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这里的管理者,指的知识工作者,本文作者注)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怎么改进工作手段呢?德鲁克给出的建议之一就是以“合作者”的方式管理雇员。合作者需要被说服,不再是机械地执行命令。所以,管理工作变成销售工作,“在销售的过程中,我们不会首先问‘我们想要什么’,而是会问‘对方想要什么,他们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420万银行业员工,绝大多数都在基层。面对基层业务“褪色”的现状,不能在内部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员工发展机制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银行业的零售转型,就不可能成功。
向用户看齐
行业变迁给出的答卷,需要银行与员工共同完成。可以说,与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相比,银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与员工共赢。
银行在机构层面着眼于内部变革与转型,员工则应着眼于职业技能的升级迭代。这种变革与升级,需围绕用户展开:用户在哪里,就去哪里找用户;用户有什么需求,就创新性地提供什么服务。
机构层面,主要围绕APP建设、场景合作、开放银行等手段获取用户;在员工层面,则需要结合零售用户社群化、圈层化的特点改变营销策略,习得新的技能。
这个时候,一味地埋头苦干很危险,因为在行业变革期,“把事情做对”固然重要,但只有“做对的事情”,才能跨过鸿沟,把握明天!
因为人们对银行的概念还停留在四大国有行那会儿。确实,四大行都是有行政级别的,科长,处长。但现在更多的是商业银行,那就是民营企业了,所以现在大部分银行人的苦别人不明白:金融民工而已。鄙人就是从晋城银行辞职的
加班、开会、学习、报表、培训、外拓、营销、检查、自查、比赛、活动......如果要问什么体验,就好比每天睁开眼,你都在前线准备打仗一样。整日身心疲惫,任务如山、没有快乐可言。
看看有多少跳槽、辞职的,就知道是否是好饭碗。
我一开始分到网点,直接定岗柜员,在老员工身后学习不到两周,就要上柜。当时看到柜员面对客户的状态,十分忌惮啊,上厕所都要跑着去,中午吃饭都要狼吞虎咽,笑脸相迎,时不时碰到蛮不讲理客户,内心五味杂陈。我比较走运,因为网点缺少对公柜员,因此我几乎没怎么做对私,就调到对公柜组做对公业务。一开始挺高兴,感觉很走运,师傅虽然严厉,但是手把手认真教,对公业务理解越来越深刻。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半,师傅调走去支行做业管,我居然一个人要撑起整个对公柜组,经办是新大学生,业务经理在支行是出了名严厉和挑刺,这种水深火热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半。WTF,有段时间,下午五点下班后,我一个人处理开户资料,国际申报、传票勾对等,烦躁起来就指着监控骂,一边骂一边干活,一般晚上8点下班,自己布控然后拉下卷帘门,孤单离去。这段经历最崩溃,没有经历过得人无法想象,和我同一批次进入银行的人, 一部分人直接去分行职能部室,一部分人直接去支行科室,还有一部分人一年出柜当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身体被蹂躏,心理压力大的同时,落差让我觉得未来希望渺茫。
入行将近3年的时候,我决定辞职。我一边外面投简历,一边做柜员,身心疲惫。绝境逢生,我获得了两个好机会,第一个是分行部室破天荒分公司、个人条线招聘了,我遇到贵人指点和提醒,在报名截止日前1天顺利报名;第二个是泰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业务运营岗我进入终面,入场券几乎就在眼前。我主攻分行,拿出高考的劲头,持续学习半个月,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以7选1的比例进入分行资金业务部,走运的成为了一名交易员。然后婉拒资管公司。
从网点到分行较好部室是什么感觉?感觉人生瞬间充满了希望,天空更蓝、阳光更明媚,每一个人都充满了爱心,最重要的是,脱离柜台,扬眉吐气!!这种感觉太难忘了,绝对是人生最高光的时刻。一般网点柜员有什么出路呢?一般三种,第一种操作类岗位晋升,从柜员到复核再到业务经理,然后就从干活的人变成管理干活的人,职级接近支行副行长;第二种营销类岗位转变,从柜员尽快脱柜转成对私理财经理、大堂经理或对公客户经理。营销岗时间自由但指标压力较大,但是如果表现出色,3-5年成为网点副行长或者支行公司科副主任,之后发展看个人综合能力以及人品;第三种纵向晋升,从网点竞聘到分行,所做业务更全面更具竞争力, 个人发展空间更大。
如果方法得当,职业发展定位准确,一般在一个地方工作3-5年,劳累指数就会大幅下滑。一方面工作都已掌握,效率提高;一方面作为老员工有一定“特权”,约定俗成的一些工作会由新员工承担,新员工需要按规矩熬到老员工;一方面3、5年后,工作匹配度提升,工资会有质的提升,且许多晋升机会也轮到自己了。
3、银行内部等级如何分,工资待遇怎么样?
每个银行不同,国有行等级与职位挂钩,一般级数越低职位越高(六级一要高于九级一)。职位有上下限,比如总行经理定级五级三到六级三,分行中级经理定位七级二到九级一,网点行长定位六级二到七级一。在同一职位内,通过工作时限、工作表现,会有量变,比如分行中经工作3年后从九级一升至七级二,但无法再进一步,除非成为分行主管,形成质变到七级一。
我所在国有行,分行层级本科生进去是十一级三,研究生进去是十级三;总行层级进入后是助理经理,七级-八级。
薪酬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补贴+年终奖组成,每个级别对应固定的基本工资,无论北京、上海、杭州、兰州只要级别一样,基本工资就一样。银行之所以薪酬较高,主要在于绩效工资和年终奖,基本占据总体薪酬60%以上,这也造就一线城市级沿海城市相对高工资,因为绩效好。一般同一个银行,上海分行绩效要高于成都分行、大连分行。
随利率市场化推进,传统存贷利差收入越来越薄,银行待遇近两年每况愈下,但瘦死骆驼比马大,银行工资依旧处于中上水准。社会上有种声音说银行不行了,没有前途,但在当前经济下行期,银行依旧是应届生吞吐量最大,整体薪酬水平较高,稳定性有保障的职业,虽不比基金、券商,但是相比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还是有一定优势。另外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一线城市工资下调幅度最小,东北三省、山东省等受经济波及较大的省份,工资下调幅度较大,员工降薪感受最强烈。因此,选好工作地点,十分重要。
(题外话,一般北上广国有银行工作5年后,年税后薪酬能到达20万以上。二线城市税后10-20万,三线城市税后10万或以下。)
本科毕业校招进某国有行,经历了五年的毒打之后辞职考公,进了体制内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香”!
除了总行、省分行的后台岗位,银行的校招真的很坑。中农工建尤甚。
“卷”:银行校招进来的,不管你是985 211,还是海龟硕士,一律先去坐柜台2年,好多刚毕业的小年轻满怀雄心壮志,然后在柜台窗口被磨平了棱角,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办业务机器。
“忙”:银行柜台真的很忙,别人看到的是9点开门5点关门,其实你至少要8点到,不出意外情况的话,6.30能走就不错了,要是赶上运钞车出问题,或者长短款、凭证缺失什么的,分分钟折腾到9点以后。
此外,一天上班是没有休息时间的,除了中午简短的吃饭时间,你要上个厕所,你得电脑锁屏、锁印章、锁钱箱、锁凭证,还得被外面排队的人骂。
还有各种会议、培训、考试,基本都是在下班后或者周末时间,上了一周的班好不容易想休息一下了,周六你还得早起去参加培训,还要考试。
“烦”: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银行柜台就是最苦逼的存在,总行、人行、公安等各种部门的规定都有,你得一遍一遍地跟人解释,遇上不理解的,轻则阴阳怪气,重则破口大骂,一线也只是执行政策,却是所有负面反馈的接收者。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上班就跟上坟一样,每天早上醒来发现要去上班了,就负能量满满。
“穷”:不要以为银行处处跟钱打交道,工资就高。银行上班一堆的任务,卖保险、卖基金、卖理财、卖贵金属......到了年末、半年末、季度末甚至月末,就要舔着脸去找人拉存款,这些任务一旦完不成,就是扣钱扣钱。平时业务出错扣钱,后台查监控流程不规范扣钱,被人投诉扣钱...... 加上近些年支付宝微信的挤压,银行的效益也是一直在走下坡路了。某二线城市四大行之一,柜员一个月拿到手平均就4000-5000。当初我们这一波全市总计招了300多人,我们支行一共26个人,现如今还在银行的除了3个跳槽其他商业银行的,其他的全部辞职了。
银行是铁饭碗吗?是的,但是这个饭碗有点生锈了,因为不管你干得怎么样,银行是不会主动辞退你的,如果你能够忍受每个月拿两三千块钱的话。
以上体验仅来自于我在银行5年,从事一线柜员及客户经理的工作感受,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