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遍地沙漠,为什么还能成为我国的渔业大省?鱼从哪儿来?
新疆的区域面积,26%是广袤的沙漠。如此干旱缺水的地方,怎会是渔业大省?按照常人思维,用曹操的话来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可事实是,新疆除了沙漠,还有另外一面。
一、新疆的沙漠面积,到底有多大?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立体化认识新疆沙漠的面积之大。
1、从面积占比来看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全区面积达到166.5万平方公里。而自治区内的沙漠,面积达到了43.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面积的25.9%。在这里,超过四分之一的区域面积都是沙漠。
中国的沙漠面积,有71.3万平方公里。而新疆43.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面积,占到了全国的60.4%。
2、从单挑排位来看
在中国前十大沙漠中,新疆占了三个,分别为塔克拉玛干沙漠(33.67万平方公里)、吉尔班通古特沙漠(4.88万平方公里)、库木塔格沙漠(2.28万平方公里),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九的位置。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全世界第二大的流动沙漠,面积仅次于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65万平方公里)。
3、从横向比较来看
43.1万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如果不综合比较的话,很多人无法形象地理解。
在内地32个省级行政区中,区域面积位居第七的是甘肃(45.44万平方公里),位居第八的是云南(38.33万平方公里)。这就是说,新疆的沙漠面积,能够直追甘肃,挤上第八的位置。
广东的面积是18万平方公里,北京的面积是1.68万平方公里。横向比较的话,新疆的沙漠面积,是前者的2.4倍,是后者的25.7倍。
如果看来,说新疆是沙漠遍地,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二、说新疆是“渔业大省”,应该如何认识?
大和小、高和低,这都是比较性的词语,不能泛泛而谈。那么,说新疆是渔业大省,它到底是怎么大、在哪些地方大?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把它说清楚,避免产生一些误会和歧义。
1、从渔业产值看,排名靠后
渔业产值,是反映渔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产值大,说明渔业强。反之亦然。
2020年,新疆的渔业产值是31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当中,排名第26名,只比北京、山西、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要高。排名第一的是山东,渔业产值是4147亿元。
新疆的渔业产值,只占到全国的0.11%。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新疆是“渔业大省”,让人难以信服。
2、从淡水养殖看,排名提升
渔业产值,以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远洋捕捞为主。新疆作为内陆地区,在海水养殖、远洋捕捞上,没有产出,所以计算总产值的话,存在一定的劣势。
那我们抛开这两项,单看淡水养殖,新疆的排名又如何呢?
2020年,新疆的淡水养殖产值是24.5亿元,在全国32个省市中,排名第24名,比北京、山西、内蒙古、上海、西藏、甘肃、青海、宁夏高。
新疆的淡水养殖产值,占到全国的0.38%。从这个角度来看,说新疆是“渔业大省”,依然让人难以信服。
3、从西部地区看,优势明显
渔业产业,受地理条件约束较大。
南方地区,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发展渔业产业,东部省份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把新疆和这些省份相比,可比性并不强。
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俗称“西部五省”,他们地理条件比较相近。那么,如果与西部省份比较,情况又如何呢?
2020年,在这五省当中,新疆的渔业产值排名第一,淡水养殖产值同样排名第一,并且都是大幅度领先。
所以,说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这个提法并不妥当。恰当的说法是,新疆是西部地区的渔业大省。
三、新疆发展渔业,水是从哪里来的?
沙漠,是干旱、缺水的代名词。而渔业发展,离不开水的支持。那么,新疆发展渔业,并且成为西南老大,是靠什么支撑的呢?
1、湖泊众多
新疆有两面,一面是沙漠,另一面就是湖泊。
根据统计,新疆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30多个,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有30多个,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10多个。新疆湖泊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公里,位居全国第四。
比较有名的湖泊有天山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等等。这些湖泊,有的是淡水湖,有的是咸水湖,但还是以前者为主。
产鱼量比较大的湖泊有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等等。
2、水源优质
新疆的水源,主要是高山的冰雪融水。
新疆地处西部,平均海拔高度是4383米,最高海拔是乔戈里峰的8611米。在这里,雪山几乎是抬头可见。
冰雪的融化,造就了大小河流570多条,地表水年经流量达到了884亿立方米。比较出名的河流有伊犁河、塔里木河等等。
高山上的雪水,水质较好,没有污染。这也是新疆渔业的优势之一。
3、双面成因
一面是43.1万平方公里的沙漠,一面是众多的雪山、大大小小的河流、130多个湖泊。这样强烈的反差,到底是因为什么?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地,气候干旱,同时海拔较高,地表水蒸发量很大。又因为水资源分布不均,能够凝聚水蒸气的地方,一直有水,无法凝聚水蒸气的地方,水越来越少,就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局面。
这就是一曲沙漠与湖泊之歌。
四、新疆海拔高,鱼从哪里来?
2020年,新疆渔业捕捞量为16.3万吨,其中以淡水鱼为主。这么大的捕捞量,鱼都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新疆如此高的海拔,在渔业发展之初,鱼是从哪里来的呢?
1、鱼苗引进
长江流域,鱼类丰富。很多的地方,都是在这里引进鱼苗的。
从1959年起,新疆开始陆续从区域外引进鱼苗,壮大渔业。引进的鱼苗中,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等,都是长江水系的鱼类,它们都没有高原反应,适应得很好。
上述引进,为人工引进。还有的,是动物引进的。因为南来北往迁徙的鸟类,也可能给湖泊附带送来鱼籽。但确定性较高的,还是人工引进的。
鱼苗引进,大大丰富了新疆本土的鱼类组成。
2、人工繁殖
实现人工繁殖,是发展渔业的有力推手。因为,自然繁殖,养殖户无法掌控的,产生多少鱼苗,都是听天由命。而人工繁殖,实现了鱼苗数量的自主掌控。
经过技术的发展,新疆先后实现了主要鱼类的人工繁殖。1961年,新疆取得鲤鱼人工繁育技术的成功。1965年,取得鲢、鳙、草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
同时,新疆在1968年实施了“南鱼北调”工程,将主要产鱼湖泊的鱼类分配到其他湖泊,实现了鱼类的湖泊之间的交流。
3、自然进化
水乃生命之源。在水源充足的地方,经过万年的进化,很可能会诞生生命。鱼,应该也会是其中之一。
“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独特的气候、独特的水源,这些在新疆进化而成的鱼类,应该就会成为新疆的特有鱼类。其他的地方,是不会生长这种鱼类的。
比如,塔里木河大头鱼,起源于3亿年前,有着古鱼类活化石之称,只存在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又比如,赤鲈,在我国仅产于新疆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流域。等等。
总结:
新疆的沙漠面积达到43.1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区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的确可以说是遍地沙漠。
说新疆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这种提法有待商榷。因为新疆的渔业产值排名,在全国来看还是比较靠后的。但是,如果划定范围,同类别比较,在西南地区,新疆的渔业优势明显。
新疆的渔业,离不开水的支持。全区大大小小130多个湖泊,570多条河流,以及优质的水源,都成为它发展渔业的优势。
新疆海拔那么高,鱼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三条来源途径。一是自然进化的,二是鱼苗引进的,三是人工繁殖的。
美丽新疆,是个让人向往的好地方。在这里,炽热的沙漠、碧蓝的湖泊,谱写着让人心旷神怡的动人之歌。
那么,去了新疆后,你感触最深的地方是什么呢?
提到新疆,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画面大都是沙漠、戈壁滩、枯黄的胡杨林,干旱缺水是新疆留给我们的普遍印象。可有人就不同意了,新疆根本就不缺水,不但水资源丰富,渔业资源更是在国内名列前茅!是出了名的渔业大省!这就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新疆作为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怎么可能成为渔业大省?这些鱼又都从何而来?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大约占了我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而如此庞大的面积中约有一半都是沙漠。放眼望去,漫漫黄沙,人们对新疆的印象也就固定在了这里。可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新疆虽然沙漠面积大,可渔业资源也极其丰富。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新疆的年产鱼量可以达到数十万吨左右!本土的经济鱼类多达50余种,其中不乏像高白鲑、虹鳟鱼、河鲈等极具特色的地方名贵鱼类。
不少产自新疆的鱼都用来出口其他国家,像高白鲑、池沼公鱼都用来出口日本、芬兰都国,而且这些鱼的出口量在我国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是不折不扣的鱼类出口大省。
看完前面的介绍,这下不得不相信新疆确实存在很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大省”的殊荣并非浪得虚名。新疆人民也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发“鱼”财。但新的问题就来了,养鱼需要水,沿海城市渔业发达是因为水资源丰富,这个普通人很容易理解。可新疆作为一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距离海洋还远着呢,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水里的鱼又是来自哪里?下面将一一为大家揭秘。
先来说说新疆的水是从何而来。
新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不光远离海洋还受到高山的阻挡,湿润气流根本无法到达这里。所以,即便年平均降水量能达到150毫米左右,但因为分布很不均匀,很多地区常年处于干旱少雨的情况,全省有一半的面积都是沙漠也不足为奇。
虽然降水量少,但是新疆却有一个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优势:冰川!每年到了夏天,气温开始上升,高山的冰川积雪就开始融化,这些积雪融水为新疆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融化后的积雪,会随着地下暗河流向地势低洼的盆地或平原,然后在此聚集,形成河流、湖泊或者湿地。丰富的冰川融水,使新疆形成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比如准格尔盆地中的沙湾千泉湖,就是由于地下3000多个泉眼不停往外喷涌冰川融水,所以才有了如此具有诗意的名字。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都清楚了新疆渔业的水源到底来自哪里了。原来,即便是深居内陆,也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丰富的冰川融水为新疆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积雪融水,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没有污染,是真正的有机养殖。
弄清楚了水源问题,接下来咱们再来了解一下新疆的鱼又是来自哪里。不像沿海地区,因为水域都是相通的,所以在水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幼小的鱼仔就被顺势带到了其他水域,然后慢慢长大、继续繁衍后代。
新疆的水域几乎是封闭的,所以鱼群跟着水流从其他地方游过来不现实。而且很久以前交通运输并不发达,水里的鱼也不可能靠人工运输来到这里。那新疆这些湖泊中的鱼最开始来自于哪里呢?请继续往下看。
一、来此栖息、繁衍的水鸟从其他地方携带过来的鱼籽。动物都有迁徙生活的规律,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动物也会因为过度劳累需要停下来休息调整。正是这种短暂的休息,让物种之间出现了地点的变化。
比如一些鸟类在迁徙时,会不时停下来喝水、清洗羽毛。当它们在水中清洗羽毛时,水中的鱼卵因为体积小,重量轻,很容易就沾在这些鸟类的身上,然后随着自己的迁徙带到其他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发现一些小河沟里明明没有人放养鱼苗,可是过不了多久,就能在里面看到有鱼的身影。
二、“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这是老一辈的人流传下来的话,其中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去仔细琢磨的。大家都知道,在地球诞生之初,就是个大“水球”,到处都是一片汪洋。只是后来因为地壳运动,有些地方上升成为高山,有些地方夷为平地,还有些地方依旧被海水包围。
虽然地形发生了变化,但原本生活在水中的鱼卵因为外表被一层膜包裹着,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会让自己主动进入“休眠期”。在这段时期,它们依旧存在生命体征,一旦环境适合生存或者繁衍,它们就会从膜里出来,长成一条真正的鱼。
因为地球在很多年前的样子我们已经无法再一一还原,但是通过科学技术我们能够推测出以前这里是什么地貌,所以对于一些沙漠地区出现鱼籽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些鱼籽在经历了漫长的休眠期后,终于等来了生命之水,繁衍生息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三、某些特殊的自然现象发生时,也会改变鱼类的生存地点。“天上会下鱼”这可并不是一句玩笑话,这在历史上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人们走在大街上,头顶被从天而降的鱼砸得生疼,鱼也会飞吗?怎么会从天上降落下来?
原来,当遇到龙卷风的时候,恰巧这股龙卷风又刚好经过一片有鱼的水域时,巨大的吸力会将鱼从水中吸出来,然后跟着龙卷风一起“离开”。当这股龙卷风遇到阻挡物或者风力减弱时,就会停止,而那些被从水中吸起的鱼就会像下雨一样从天空中降落下来。
也许在很久以前,在新疆也发生过这样独特的自然现象,鱼从其他地方被带到了这里,然后就在这里一直繁衍生息了下来。
四、从国外人工引进鱼。当然,这种方式已经是现代的事情了。各种养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条件下,选择从国外引进鱼苗回来人工养殖,这样不仅能增加当地鱼类品种的丰富性,也为老百姓增加收入又拓宽了一个渠道。
综合以上四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些鱼并不是凭空而来。有可能是由于其他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无意间将鱼籽沾在了自己身上,然后跟随自己到了这里。也有可能是因为某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将鱼带到了这里,或者很久以前这里就存在水源,只不过后来随着地壳运动又改变了地形,但深埋在地下的鱼籽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当环境适宜的时候再繁育新的生命。
由此我们也能见证到生命的伟大和顽强,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让自己具备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就像新疆,虽然深居内陆,但靠着冰川融水,依旧发展出了繁荣的渔业经济。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因为人们的过度捕捞和肆意破坏,原本和谐宁静的环境已经出现了伤痕累累的局面。值得欣慰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这样无限索取对大自然、对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危害,也开始在寻求更有效、更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双方应该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只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我们的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答:说起“新疆特产”,你会想到什么?是鲜美的羊肉还是雪白的新疆棉,亦或甜甜的葡萄干?其实,在最近的二十年里,新疆的鱼早已异军突击,成为“新疆特产”里公认的“硬品牌”。
新疆的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沙漠面积达到43万平方公里,另外还有七点七亿亩的牧草地,这些景象,也让很多人想象中的新疆,全是茫茫戈壁与草原。这么一个“天苍苍野茫茫”的地方,真的有地方养鱼?
但这些年许多出国旅游的朋友,都开始感受到新疆渔业的强大:在号称“欧洲水产大国”的芬兰、荷兰等国,新疆产的鲈鱼早已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新疆的鱼子酱也在欧洲抢滩登陆。新疆博斯腾湖产的池沼公鱼,占到了如今日本池沼公鱼市场的七成以上。不夸张的说,今天哪怕一个中国人离国千万里,他依然很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吃到中国新疆的鱼。
同样是最近二十年里,看似低调的新疆渔业,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2006年时,新华社一篇《新疆告别“吃鱼难”》的新闻稿,还在互联网上引起小小热议。那年新疆的水产产量不到八万吨。十年后的2016年,新疆水产产量就突破了16万吨。2008年时,新疆水产产值突破9亿的事儿,还成了大新闻。2020年时,新疆的水产产值,早已突破了27亿。虽然放在全国范围内,排名还是靠后,但放在西北五省,却是响当当的第一。
以这个意义说,本世纪初还“吃鱼难”的新疆,现在已是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那么在印象里满是“沙漠戈壁草原”的新疆,这活奔乱跳的新疆鱼,又是从哪钻出来的?这事儿,首先就得说说很多人对新疆的最大误解:新疆可不止有草原戈壁。
新疆的地形,确切说是“三山夹两盆”,即自北向南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座山,夹着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无论沙漠还是草原,都只是这“三山夹两盆”地貌里的一部分而以。这个地形的另一大特点,则是充足的水资源。单是新疆境内一座座高耸的雪山,就足以提供优质的水源。而且新疆境内最高点戈里峰与最低点艾丁湖,落差也高达8766米,极易形成湖泊。虽然新疆境内大多数地区降水不多,但伊犁河谷地带,年降雨量却在300到500毫米,这一系列的因素,造就了新疆辽阔的水域。
所以,在看似“缺水”的新疆,却有着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还有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额尔齐斯河,以及新疆流量最大的伊犁河。另外在新疆境内,还有着9700平方公里的湖泊,比如博斯腾湖、赛里木湖、艾比湖等景点,今天已是网红打卡的首选地。另外在新疆的水域里,还有着500多种饵料生物,足以给鱼类提供足够的食材。在整个新疆,水域面积高达1145万亩,位居全国第四位。倘若“鱼儿游进新疆的水里”,那不止住得开,更是吃得好。
所以,看上去“没鱼”的新疆,渔业资源自古就十分丰富。《汉书》里就形容当时新疆(西域)一些地区“水多鱼”。而在今天的新疆,土著鱼类有五十种,而且分为“河流型”“湖泊型”“冷水性”“暖水性”等多种类型,简直是发展渔业生产的天然宝地
可话虽如此,当年新华社对新疆“吃鱼难”的评价,却也是事实。新中国之前,新疆的渔业一直极为落后。1949年时新疆的水产产量只有172吨,养殖业更几乎为零。对于老一辈新疆人来说,吃鱼难确实是事实,以新华社在2006新闻稿里的原话:“许多农牧民几乎一辈子没有吃过鱼”。
所以,虽然新疆的渔业资源好,可这“渔业大省”的身份,确实是从新中国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战乱等历史原因外,交通、建设、技术等因素也都很重要。就以交通来说,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本身就造成交通不便。新疆长期以来落后的交通建设,也桎梏着包括渔业在内的各个产业。在经过了数十年艰苦建设后,今天的新疆已经是中国拥有民营机场最多的省份,2019年新疆各地市全部连通高速公路。2022年1月10日,随着阿阿铁路通车,新疆的铁路运营也进入了新阶段。交通的进步,才给各产业“解绑”。
比如在今天的新疆,交通的进步也让水产的运送速度加快,新疆特产的阿勒泰冷水鱼从乌鲁木齐发货,只要十二个小时就能送到全国部分省会城市。新疆的渔业,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高速起飞的。
更重要的,是新疆渔业自己的变革。确切说,哪怕在建国早期时,新疆的渔业也只有捕捞业。直到改革开放后,养殖业才高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鱼种引进、繁殖、培育各方面,新疆不断取得着突破。刚才说过,新疆本土的鱼种有五十种,但其实新疆境内现在养殖着一百多种鱼,一多半都是外来引进品种。就以新疆渔业基地博斯腾湖来说,湖中的鱼种只有两三种土著鱼,其他十几种,多是省外引进繁殖。
甚至在今天,不止是黄河长江水系的青鱼、草鱼、鲢鱼、螃蟹、对虾等各品种,都已经在新疆繁殖,新疆的水域,几乎成了全国各鱼种的水族馆。美国的三文鱼、俄罗斯的冰川鱼等品种,也早已落户新疆。新疆特产的各类名贵鱼种也因此杀出国门,形成了多种响亮品牌。曾经的“吃鱼难”?自然已是历史。
从当年惨淡的捕捞,到今天异军突起的渔业,“新疆人养鱼吃鱼”的历史,就是新疆高速发展的见证。以这个意义说,那些“侮辱新疆棉花”的“海外精英”“文体明星”们,真是不配吃新疆的鱼。
参考资料:《新疆水产的逆袭》《辉煌60年,新疆水产的发展概况》
作者:张嵚
首先纠正题主两个错误概念:其一,新疆并不是遍地沙漠,而是地形地貌多样,当然也包括鱼类生存的水域。其二,新疆在过去和现在都谈不上是我国的“渔业大省”,只能说在西北地区,与陕西敢并称“渔业大省”。
当然,新疆的渔业这些年发展迅速,水产品富有特色,惊艳了世人。
如果说新疆遍地是沙漠,那么哈密瓜、吐鲁番葡萄、西瓜、红枣、棉花,以及牛羊肉、奶制品等新疆特产,难道是在沙漠里生长的吗?
新疆的沙漠面积广阔是事实。
中国前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沙漠),都位于新疆。
但是,新疆地形地貌丰富多样。基本特征也就是著名的“三山夹二盆”。
当然还有面积广阔的农林牧宜用土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
别忘了,新疆在古代是西域之地,也是著名的农垦区。
新疆是著名的牧区、粮食、肉类产区,林果园艺业也很出名,中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那么,新疆的渔业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鱼儿离不开水。新疆拥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少为人知,这是发展渔业的基础。
首先,新疆拥有500多条河流!这第一点想必就会有很多人不相信吧。
我举几个例子。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还有著名的伊犁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等,都是较大的河流。
新疆降雨量少,气候干燥,这些河流怎么形成的?是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而成的。
说到积雪、冰川,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西藏。
然而新疆境内也有很多大冰川。阿尔泰山、昆仑山系、天山常年白雪皑皑,巍巍冰川覆盖。
而且新疆的面积为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有这个面积基数,冰川的面积自然不会小。
新疆境内的冰川,共计1.86万余条,总面积达2.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储量高达2.58亿立方米。
冰川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常年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源。
积雪、冰川除了形成许多河流,也造就了众多湖泊。
新疆境内湖泊的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著名的有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等。
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牧羊人》中的可可托海景区,就有峡谷河流、伊雷木特湖等。
因而,表面上看似“缺水”的新疆,其实水资源蕴藏量丰富,发展渔业也是情理之中。
那么,新疆的渔业发展水平怎样呢?
举几个公开的信息数字。
拿2019年来说,新疆水产养殖面积114.29千公顷,水产品产量16.67万吨。2020年,新疆的水产产值突破27亿元。
客观地说,这个数据及名次,在全国所有省份里只能排到中游。
新疆渔业的这个成绩单,不说与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等真正的“渔业大省”相比,距离内陆的湖北、湖南也有很大差距。
但是,放在西北五省,却是数一数二的。
而且,有一点要清楚,新疆的渔业是这些年才发展起来的。
例如2006年时,新华社曾发布了一篇《新疆告别“吃鱼难”》的新闻。
显然,新疆的渔业起步晚,底子薄,与江南“鱼米之乡”、沿海地区没法比。
因而,新疆的渔业成绩算是突飞猛进了。
而且特别的是,新疆渔业产品富有特色。
新疆地广人稀,山脉、草原、原始森林多,工业污染少,水源多来自积雪、冰川,因而水质好,饵料丰富,适宜鱼类生长繁殖。
这为出产优质、鲜美的鱼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
根据地理水文特点,新疆本地鱼类可分为“河流型”、“湖泊型”、“冷水性”、“暖水性”等类型,共达五十余种。
例如池沼公鱼、梭鲈、白斑狗鱼、额河银鲫、五道黑、乔尔泰等鱼种。有的还向全国其它省区,乃至“渔业大国”芬兰、荷兰等推广养殖。
近些年,新疆也选择性地引进了一些外来鱼种。目前养殖的鱼种多达一百多种。
例如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而今已成为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面。
这里生长着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三十多种鱼类。其中,博斯腾湖鲤鱼已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今年1月,博斯腾湖还举行了巨网冬捕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赏。预计今年冬捕期间的产量可达上千吨。
新疆引进养殖的三文鱼,也在中国——亚欧博览会上亮相。
而且,新疆的鱼类产品已经大量出口国外。例如新疆本土的池沼公鱼,占到日本池沼公鱼市场的七成以上;加工的鱼子酱食品,行销欧洲。
显然,新疆的渔业大有可为,而且特色显著。
没去过新疆,非你亲眼所见,你凭什么说“新疆遍地沙漠”呀?实际上新疆的沙漠主要在南部的塔里木盆地这块,周边多高山积雪溶化的河流滋嫩着大地,形成了很多绿洲和草原。尤其在塔里木河中游人们拦河筑坝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博斯腾湖,除满足灌溉之需也成为水产养殖基地。而北疆地区的自然环境更好,阿尔泰山区的河流、湖泊、森林、草原和村庄,更是处处美景。本人过去出公差去过一次新疆,退休后自费探亲游(家兄50年代进疆,现已传4代)又去过一次新疆,对新疆有一定的了解,深感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确实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