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张廷玉,乾隆

为什么三朝老臣张廷玉在最后却被乾隆抄家?

点赞1、包头市 网友:谢绝模仿

史书记载,乾隆十五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的老家,80岁的老张带着全家人开门迎接。不久前,张廷玉已经接到了乾隆的旨意,要求他把康雍乾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笔墨等物件全部交还朝廷。张廷玉老老实实遵旨,很早就把所有东西收拾妥当,只等钦差大臣查验。

然而让张廷玉没想到的是,德保不仅带了十多名随从,还特意从当地知府那里借调了200多名士兵,这些人二话不说,直接开始翻箱倒柜,掘地三尺,直接把张府翻了个底朝天。幸运的是,张廷玉为官多年,并没有贪污腐败的情况,家里除了书籍信件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赃物”。

其实,德保出发前,乾隆皇帝对他有一个特别交代,要求他在张廷玉家里翻阅信件、藏书,看看有没有侮辱皇帝、怨恨皇帝的词句。经过仔细审查,德保没有发现任何“悖逆之言”,他在失望之余,也对张廷玉佩服到了极点。一般来说,文臣都爱发牢骚,特别是张廷玉这种“晚节不保”的老臣,更容易写一些怨言,议论一下朝局。

然而,在张廷玉家里的数百份信件中,德保没有找到一个和政治相关的敏感字眼,即便谈论到皇帝,也全都是“皇恩浩荡”、“吾皇万岁”这样的漂亮话。张廷玉素来以谨慎小心闻名天下,如此看来确实是名不虚传。就这样,由乾隆皇帝遥控指挥,钦差大臣德保实际执行的“抄家”行动变成了一场闹剧,以至乾隆不得不颁布旨意,声称是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

尽管如此,张廷玉作为三朝老臣,担任中枢要职长达几十年,到老却得到了一个抄家的结局。80多岁的张廷玉万念俱灰,主动上奏请求将自己严加治罪,乾隆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宽宏大量”,只是下圣旨批评了张廷玉一顿。5年之后,张廷玉在遗憾和痛苦中去世,乾隆皇帝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下令宽恕张廷玉的所有过错,仍然准许他配享太庙,这也是清代文臣死后能够享有的最高荣誉,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名汉臣获此殊荣。

那么,张廷玉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遭到乾隆皇帝如此对待?

事情还要从乾隆即位初期说起。

张廷玉29岁进士及第,正式踏入仕途,45岁的时候就任礼部侍郎,成为大清帝国的高级官员。雍正即位后,张廷玉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巅峰,很快就成为权倾朝野的“国之柱石”。乾隆即位后,张廷玉依然位列汉臣之首,年轻的乾隆对他也十分尊敬,在长达13年的时间里,他都稳居清廷中枢机构。

张廷玉能够历仕三朝,始终身居高位,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除了极为出众的才华之外,他对君臣关系看得很透彻,从不做任何僭越之事,个人修养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即便如张廷玉一般谨慎,也免不了受到皇帝的猜疑。鄂尔泰倒台之后,张廷玉成为唯一的“权臣”,乾隆皇帝对他的担忧也越来越多。

自从讷亲进入军机处之后,张廷玉就渐渐淡出核心权力层,他也看到了皇帝打击朋党的决心,为了得到一个安养晚年的机会,他主动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退休的请求。只不过,此时的乾隆皇帝只是认为张廷玉老了,不适合担任重要职务,但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还是游刃有余的。对于张廷玉主动请辞的做法,乾隆皇帝有些意外,但也可以理解。

然而,张廷玉接下来的一番话,让乾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这也是两人关系恶化的开端。张廷玉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之后,还强调了一件事,原来雍正遗诏中提到了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的事情,张廷玉再次和乾隆皇帝提起,还举出了朱元璋放走刘伯温的例子,这就犯了乾隆皇帝的忌讳。

乾隆和雍正的性格截然相反,他即位后做的事情,也大都和雍正当年的做法不同。张廷玉用雍正遗诏来“威胁”乾隆,本就让他很不开心。而且,乾隆自视甚高,除了爷爷康熙皇帝,历史上的君王没有一个人被他放在眼里,难道朱元璋放走刘伯温,乾隆就要放走张廷玉吗?

最关键的是,乾隆一直认为汉臣心机重,他们说出来的话往往和心里想的不一样。张廷玉越是引经据典、慷慨陈词,越是让乾隆皇帝认为他是一个伪君子。

张廷玉正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乾隆突然来了一句:“古往今来,越是忠诚的臣子,越是意志坚定,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老老实实侍奉君王。”这句话有明显的讽刺意味,一下就把张廷玉说成了不忠之臣,老爷子再也不敢接话,只好趴在地上叩头谢罪。第二天,乾隆专门把这件事写成谕旨发给所有臣工,充满了对张廷玉的讥讽和批判,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奴才永远是奴才,只能拼命干活到死,主子没说话,你哪来的自由可言?

无奈之下,张廷玉只好强撑年迈的身体,继续留在朝廷干活。不过,张廷玉此时已经快80岁,身体衰老十分明显,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乾隆看着也有些心酸,就问起了张廷玉的身体状况。张廷玉再次委婉地提出了退休的请求,乾隆心软了,回去写了一道谕旨送到张府,意思就是:退休与否,你自己看着办吧!

其实,乾隆能这么做,说明他已经同意了张廷玉的请求,只不过希望他能够和自己合演一出戏,展示一下君臣相惜的画面。按照乾隆的设想,张廷玉应该先上书推辞,然后乾隆再发谕旨批准他退休,双方都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也能留下一段佳话。然而,张廷玉接到谕旨后,直接上奏谢恩,表示自己第二年春天就告老还乡。

乾隆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心里不禁犯嘀咕:难道张廷玉老糊涂了?还是说他真的对自己没有任何感情?不过,乾隆还是本着帝王胸怀,允许张廷玉告老还乡,甚至还期待两人日后再度相会。事情发展到这里,按理说应该没有什么变故了,但老天爷就是爱捉弄人,正当乾隆不再关注张廷玉的时候,老爷子的一个举动再次触怒龙颜。

张廷玉突然想到,雍正爷当年许下的“配享太庙”承诺,究竟还能不能兑现,他心里没谱。于是,张廷玉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进攻觐见,当面向乾隆提出了配享太庙的要求。乾隆心想:张廷玉为了告老还乡,反复说自己走不动路、看不见字,然而为了配享太庙,竟然能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进宫,他的身体状态也没有多差吗!可见此人确实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此时的乾隆强忍怒火,给张廷玉写下了一份“保证书”,不过语气十分不屑,大概意思就是:我看你也没什么功劳,只是父皇让你配享太庙,这个决定究竟是对是错,谁也说不好。不过,年迈的张廷玉已经变得十分迟钝,他没有体会出皇帝话语中的深意,在强烈的兴奋中回到了家里。

按理来说,皇帝给了如此大的恩典,张廷玉应该第二天一早进宫谢恩,表面功夫要做到位。然而,张廷玉经过长时间的折腾,心里的石头好不容易落地,早已把这些事情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没能起早,而是让他的儿子入宫代为谢恩。就是这次疏忽点燃了乾隆皇帝的怒火,他当着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的面痛骂张廷玉,言辞激烈前所未见。

更不妙的是,汪由敦是张廷玉的门生,当天下朝之后就把消息泄露给了张廷玉。乾隆问罪的谕旨还没有发出去,张廷玉就提前做好准备,跑到宫里叩头请罪,更是让乾隆皇帝怒不可遏。乾隆皇帝最烦的就是官员相互通风报信,张廷玉这一整算是彻底把汪由敦给买了,也给自己安上了一个结党营私的帽子。

于是,乾隆皇帝和张廷玉彻底撕破脸皮,不仅多次下旨痛骂张廷玉,还给他定下了四款大罪。如果按照罪行的标准来看,张廷玉不但会丢掉官职和爵位,连性命都很难保住,甚至会连累家人。当然,乾隆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整死张廷玉,而是借机打击朋党,当他把张廷玉彻底“搞臭”之后,也就不再对他继续问责。

此时的张廷玉只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好让他赶紧回到家乡。偏偏这个时候,皇长子永璜去世,这是乾隆皇帝十分看重的一个儿子,因此心情十分不好。张廷玉作为永璜的师傅,却并没有在祭祀中表现出多么伤心的样子,甚至在葬礼还没有完全结束的时候,就上奏折请求提前还乡。

这样一来,张廷玉算是彻底把乾隆惹毛了,他在谕旨中把老爷子说成一个秘书,既没有对国家做出多少贡献,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哪来的自信提要求?此外,乾隆还让大臣们商议一个处理张廷玉问题的方案,得出的结论就是:取消配享太庙,滚回老家等死吧!张廷玉只好收拾铺盖,灰溜溜地回到了安徽桐城。

张廷玉彻底失势后,连地方官员都不愿和他有任何瓜葛,这对于退休的朝廷重臣来说是奇耻大辱。屋漏偏逢连阴雨,张廷玉在家里养老的时候,他的亲家因为贪污获罪,因为此人曾经得到过张廷玉的举荐,乾隆皇帝认为老张肯定也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抄家的一幕。

总的来说,张廷玉作为一名臣子,已经做到了极致,他之所以晚节不保,很大程度是因为乾隆皇帝过于苛刻。张廷玉和乾隆的故事,也能够堪称是“伴君如伴虎”的最佳证明。

点赞2、淮北市 网友:燕归空

乾隆15年,德保率领200士兵,把已经退休回家的张廷玉家给抄了。结果,这事闹大了,乾隆不得不把抄来的东西,灰溜溜还了回去。在这场博弈里,张廷玉看似凄凄惨惨,其实他才是赢家。可见姜还是老的辣,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史书记载,乾隆15年,钦差大臣德保来到张廷玉的家,79岁的张廷玉带着全家人开门迎接,恭恭敬敬上交三代皇帝赏赐的字画、衣物等物品。


然而,张廷玉没想到,德保一共带了200多人,一进门就翻箱倒柜,掘地三尺,然后把张府所有东西都打包带走。


这个举动,是乾隆授意的,可乾隆没想到,此后不久,他就得乖乖把东西又还给张廷玉。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这个抄家始末,还得先介绍一下张廷玉和乾隆之间的恩怨。


张廷玉与乾隆的恩怨


张廷玉是一个狠人。


他历经康乾盛世,在康熙朝就做到了吏部尚书,后来在雍正朝,就大力提拔汉人入朝做官,历任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后来又成了军机大臣,连军机处的规章制度都是他拟的。


一个汉臣,能在满清时期能做到位极人臣,可真不是一般人。



雍正去世前,还专门留下一个遗诏,恩准张廷玉配享太庙


所谓配享太庙,就是把牌位放在皇家祭奠祖先的太庙里,一起接受后辈的供奉。


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尤其是放眼整个清朝,汉臣里只有张廷玉一人有这个殊荣。



当然,这个殊荣可是害苦了张廷玉。


在乾隆眼中,这样的殊荣,不等于是宣告张廷玉是雍正的人了吗?


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张廷玉是雍正的人,那么乾隆自然不会重用他。


于是,等乾隆即位,张廷玉向他推荐了不少汉人官僚,都没得到批准。



张廷玉是个聪明人,知道乾隆不喜欢自己,就憋住了劲儿想要告老还乡,给乾隆的心腹腾位置,免得招人烦。


可乾隆这会儿离不开他,就是不批准他告老还乡,非把这个七老八十的张廷玉,留在身边干活。


为了是否退休这事,君臣闹了不少矛盾,一个想走,一个不让走,闹到最后,两个人心里都憋了一肚子气。



当然,乾隆不喜欢张廷玉,也不止是因为老爹的原因,更多的是他的重满抑汉的思想。


其实,雍正皇帝是真的“满汉一家亲”,不歧视汉人,只要是有能之士,都会被任用。但是乾隆就不是。


在乾隆眼中,汉人和满人分庭抗礼,是非常危险的征兆。



抄家始末


张廷玉被乾隆抄家,发生在他辞官后的第一年。


当时,他的亲家朱荃,因为母亲去世,不回家丁忧3年,被人告密,然后遭到御史弹劾。


借着这个案子,乾隆下旨大骂张廷玉,并要求他上缴家里所有的御赐物品。



乾隆为啥这么生气呢?


因为一年前,张廷玉死活要退休,乾隆甚至引用了魏征死后,被唐太宗摧毁墓碑的典故,来威胁张廷玉,但张廷玉死了心要回去。


不仅如此,张廷玉还在回家前,跟乾隆提了个条件:配享太庙。


这虽然是雍正的意思,可乾隆不乐意,又不能拒绝,自然憋了一肚子火。



谢恩之际,张廷玉生病了,自己没去,就派了儿子去。


于是,乾隆抓住机会,准备治张廷玉的罪。


不过,当时的军机处跟筛子一样,四处漏风,加上张廷玉之前还是军机大臣,自然得知了消息,然后晃晃悠悠去请罪。


对于一个要退休的老臣,还主动请罪,乾隆自然不能真的拿他怎么样,只是削了他的爵位,让他赶紧滚蛋。



虽然张廷玉成功回家,可乾隆的火还没发完,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于是,抓住朱荃的事,乾隆下旨大骂张廷玉,然后让他上交所有御赐之物,包括爷爷康熙、父亲雍正赏赐的东西。



乾隆这次就是铁了心要整张廷玉,张廷玉自己也知道,于是痛痛快快上交东西。


但乾隆还秘密授意德保,不仅要收御赐之物,还要好好检查一下张府的东西,于是,德保借题发挥,不仅抄了御赐的东西,连许多私人东西也都抄走了。


这就是“三朝老臣张廷玉被乾隆抄家”的事儿。



姜还是老的辣


其实,德保敢借题发挥,肯定也是受了乾隆的指示的。


但是,乾隆万万没想到,经历三朝的张廷玉,根本不是好惹的角色。


他本想抄点什么违禁品,好治张廷玉的罪,毕竟,这种仕途失意的老臣,可是最容易发牢骚的。


但是,张廷玉为官清廉,没有什么贿赂,更没有朋党的证据,抄上来的东西,干干净净,一点黑料都挖不出来。



不仅如此,抄来的书信,只要谈到皇帝,就是“皇恩浩荡”、“吾皇万岁”这样的漂亮话,搞得乾隆根本下不来台。


于是,抄家就成了闹剧,乾隆不得不下旨,说德保弄错了自己的意思,又把私人物品还给了张家。


可以说,清朝大兴文字狱,就算没罪的人,也能挖掘出不少罪证,但张廷玉就是在抄家的风波里,安然无恙,功臣身退。



不仅如此,张廷玉还主动上奏,请求乾隆给自己加罪,那乾隆肯定不能加罪啊,只能批评了他一顿。


而且,张廷玉此举,其实在给子侄辈的人让路。

此后,张廷玉就过起了退休生活,不问世事,除了节假日给乾隆写个折子问好,别的什么都不管了。


5年后,张廷玉在家里病故,享年84岁。


乾隆虽然很不情愿,但还是让他配享太庙。



干啥啥不行,败家第一名


史书上三言两句,背地里其实血雨腥风。


如张廷玉和乾隆的交锋,如果不是军机处有人给张廷玉卖面子,让他提前获知乾隆的动态,恐怕也很难做好万全准备。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个退休回家的老臣,因为亲家犯了事,乾隆还非得要他把爷爷、父亲赏赐的东西都还回来,真是太小气了。


如果不是穷疯了,还真的很难解释这个缘由。


毕竟,任何一个正常的皇帝,都干不出来这么打脸的事情。而恰好,乾隆就是花钱第一名的皇帝。



乾隆这个皇帝吧,是真有点大言不惭。


我国历史上,能称得上盛世的时期,其实并不多,康乾盛世算一个,但是,这个盛世不是公认的,而是乾隆自己说的。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皇帝,敢说自己的朝代是盛世,因为太厚颜无耻了,但是这事呢,乾隆干了。



不过,说实话,康乾盛世,和康熙、乾隆都没关系,功劳是雍正的。


康熙时期,穷兵黩武,国库根本没钱;雍正勤勤恳恳,是个加班的好皇帝,最后把自己累死了,但是国库富饶了。


乾隆一即位,一看,国库这么多钱啊,于是,花得那叫一个痛快。



乾隆干了哪些事呢?


为了美色,六下江南,掏空国库;


修编四库全书,大肆收敛名人字画、古书孤本,然后开始各种盖章,毁了好多艺术作品。


所以说,乾隆是真的花钱第一名。


那么,他抄张廷玉的家,是不是穷疯了呢?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我是【灵枫历史阁】,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点赞3、保定市 网友:度仰望角

张廷玉在最后被乾隆抄家,是因为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系列的糊涂。

有清一代最成功的汉臣

张廷玉是清代最为成功的汉臣,为了表彰他的功绩,雍正在临死前下了遗旨,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他也成为了整个清代唯一拥有配享太庙待遇的汉臣。那配享太庙是什么待遇呢?其实就是皇帝给人臣的最高荣誉,在人臣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清朝的太庙当中,放在清朝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旁边,在世的皇帝祭祖的时候会进入太庙给先帝磕头,在给先帝磕头的同时顺便也给配享太庙的人臣们也磕了头。让皇帝给你磕头,那是何等的荣誉!

▲张廷玉是有清一代唯一进入太庙的汉臣

而且在整个清朝295年的历史中,能进入太庙的人臣极少,总共只有26人,其中的13个名额还给了皇族成员,剩下的13人才是真正的人臣,可以说没有特殊的功劳,也不可能享受如此殊荣了。

张廷玉的发家史

就张廷玉本人来说,他似乎就是为清朝量身定做的一位宰相人物。他的父亲是大学士,出身可谓是苗正根红。他二十八岁就中了进士,不仅从小家学颇有渊源,当官以后又有老爹的耳提面命,并且他做官的禀赋又非常好,一看就气度沉稳,很有大臣之相,到了三十五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康熙的赏识,入职南书房,成为了康熙的秘书。虽然他在康熙一朝中他的官不大,但也为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皇帝的秘书,他直接接触到了帝国的各类机要政务,熟悉了整个帝国的运作模式,再加上他超高的领悟能力,经过康熙朝的历练后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家。

后来康熙死后,雍正一上位就发现了张廷玉的才能,马上就把他提拔当了礼部尚书,并把张廷玉留在身边赞襄政务。到了后来张廷玉就做到了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还身兼吏部和户部尚书。

在雍正一朝,张廷玉不仅官做得很大,跟雍正的私交还非常好。雍正五年的时候,有次张廷玉请了几天病假,雍正便对身边的人说道“我感到手膀疼”,旁人听了马上就说,既然皇上手膀子疼,那就赶紧叫太医吧。雍正说道,“张廷玉就是我的左膀右臂,如今他病了我才会觉得手膀子疼的”。又有一次在雍正十一年的时候,张廷玉回家省亲,离开了京城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雍正就给张廷玉下了圣旨,表达了自己无时无刻不挂念张廷玉的感情。

这些事情我们听起来都比较肉麻,我在史书上看了也觉得肉麻,其实清代的皇帝经常喜欢搞些君臣相得益彰的小故事,以便众人传颂出去造就一段佳话,虽然这其中有作秀的成分,但也能看出张廷玉与雍正确实私交极好。

后来到了雍正临死的时候,他也实在舍不得张廷玉,我们都说好基友一辈子,可如今自己要死了也不能带走张廷玉呀,于是便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让张廷玉在自己死后到太庙来陪他,以便死后两人继续当好基友。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

那张廷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臣,能得到这样的待遇呢?先从他的基本盘来说,张廷玉为人正直、清廉、不乱收财物,做事沉稳,从不出纰漏,更为重要的是他还非常勤奋能干,他能能干到什么地步呢?雍正在上面说话,他就能爬在地上马上给雍正拟圣旨,当雍正说完的时候,他的圣旨也就拟好了,每次拿给雍正来看,雍正都直接点头同意,不用改动就直接发出去了。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才能,不要说我们去理解别人的话,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说事情,往往也要经过思考才能形成文字,可张廷玉就有这样的本事,每天动不动就是十几道、几十道诏旨,都是张廷玉完成的,由此可见张廷玉的才思是何等的敏捷!

张廷玉前后当了五十年的官,其中执掌军机就有24年,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宫值班,既勤奋又能干,同时记忆力也非常好,无论大小官员,每个人的出身、履历、籍贯、能力、做的如何,他都记得一清二楚,所以他待在雍正身边,雍正想查什么资料直接问张廷玉就行了,有了这么个人在身边,雍正怎能不喜欢呢?

那么做到以上这些,张廷玉就能配享太庙了么?其实还不行,你还不能跟皇帝争后世之名。这点怎么说呢,其实任何皇帝都希望自己能在史书上留下个好名声,就比如唐太宗与魏征,我们都知道魏征经常对唐太宗进谏,而唐太宗也以纳谏而留名史册。在魏征刚去世的时候,唐太宗也是非常地悲伤,似乎是失去了一位股肱之臣。但是后来唐太宗知道魏征经常会把自己进谏的谏言给史官看,这就一下子改变了唐太宗的看法。因为在唐太宗看来,魏征向他进谏,他纳谏是要给他在史上留名的,现在魏征竟然把谏言给史官看,意思就是他要在史上跟自己争名了。后来唐太宗对这个事情是越想越气,本来要把公主嫁给魏征儿子的就不嫁了,到最后甚至亲自把魏征的墓碑给推翻了。

而张廷玉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如果我们看《清史稿》,里面关于张廷玉的传记就记了三件事,其中有一件还是张廷玉上书雍正,建议给守节15年的寡妇立牌坊的事。看到这里我们或许会疑惑,难道史官对于张廷玉就真的没说的吗?要把他建议给寡妇立牌坊的事给写上正史?确实,史官确实对张廷玉没什么可写的,虽然在清代的许多重大决策中似乎都有张廷玉的影子,但你就是不知道这其中他究竟做了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张廷玉这样做就是不跟雍正去争名,这点也真是难能可贵了,如果要给张廷玉这个大臣打分的话,我想即便打满分也毫不为过了。

乾隆朝开始失宠

那么既然是如此满分的大臣,为何到后来会混得如此凄惨,以至于被抄家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雍正死后,乾隆登基,其实在乾隆的前十年中,他还是非常倚重张廷玉的,毕竟老爹刚死,自己出来操纵帝国这部庞大而复杂的机器,又没个说明书给他,张廷玉又是部活字典,他不倚重张廷玉还能倚重谁呢?在乾隆前期,乾隆不仅对张廷玉非常客气,在他出巡的时候,朝中的事务都完全放心地交给了张廷玉去办。

▲对于张廷玉来说,乾隆是个难伺候的主

我们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的皇帝上来后总会培植自己的党羽,到了乾隆十年的时候,乾隆就看中了一个叫讷亲的人,他是前朝大臣遏必隆的孙子,乾隆让他当了首席军机大臣。张廷玉虽然当了多年的首席军机大臣,但在这个时候也毕竟老了,乾隆命他让出了位置。甚至到了乾隆十一年的时候,乾隆还曾经对张廷玉说,“你老了,以后就不用这么早来办公了,以后你可以多睡一睡了”。这就是个很明显的政治暗号了,意思是要张廷玉退居二线了。张廷玉怎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意味呢?于是张廷玉也就退休了。

张廷玉奇丑无比的降落

但是在我国的皇权社会中,当一个人位极人臣之后,到了晚年要想平安落地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很多名臣都是到了晚年出现了晚节不保的情况,不但一生的功劳灰飞烟灭,搞不好还搭上了全家的性命。就拿朱元璋的宰相李善长来说,早年朱元璋还没发迹的时候就跟了朱元璋,帮着朱元璋一路打下了大明朝的江山,可是到了晚年七十七岁的时候还因为躺枪卷进了胡惟庸案而被满门抄斩。

张廷玉到了这个时候,也想平安降落了,可人总是会有老的时候,人老了才思就不如以前那么敏捷了,才思不行了,做事情就容易出错了,而做事情出错了,皇帝就不会有你的好果子吃了,晚年张廷玉的降落动作,我只能用奇丑无比来形容。

乾隆十三年正月,皇家大宴群臣,在吃完饭后,张廷玉便私下跟乾隆说,自己老了腿脚不便了,脑子也不好使了,能不能告老还乡呢?乾隆听了就不高兴了,在乾隆看来张廷玉是在嫌弃他不够圣明,也就是看不起他,于是便跟张廷玉说道,“朝中还有很多事情我需要向你请教,而且既然先帝给了你配享太庙的荣誉,你就应该站好最后一班岗,随时听候我的调用嘛,我不准你退休。”

可一生谨小慎微的张廷玉竟然跟乾隆辩论了起来,他跟乾隆说道:“生前告老还乡,死后配享太庙,这不是没有先例的,比如明朝的刘伯温不就是这样的吗?”

乾隆一听还来劲了,心想,哟你个老头跟我辩论了是吗?于是乾隆就说道:“明朝的刘伯温是被皇帝罢黜的,你怎么不学学诸葛亮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廷玉回答道:“诸葛亮那是天天打仗,我的命又很好,遇到了您这样的圣主,生活在了太平盛世。”

▲乾隆瞪大了眼睛说道,张廷玉你什么意思?你还对我忠不忠诚?

可问题在于,你还不能跟乾隆辩,乾隆一旦辩论起来就越辩越来劲,便说道:“你这话就太没意思了,难道我对你不好吗?难道你对我没感情吗?”乾隆这样说,其实意思就是,张廷玉你对我(乾隆)还有没有忠诚度?张廷玉听了这话就知道实在是不能争论下去了,当场就哭了起来,乾隆看了也心烦,就让太监把他送回家了。

但是到了第二天,乾隆就把这件事在朝堂上宣布了,不过也没指名道姓说是张廷玉,乾隆说一个臣子到老了,觉得我这个皇帝没用了,该不该就把我这个皇帝一脚踢开呢?乾隆这样说,张廷玉也是吓坏了,从此就不敢提退休的事了。

在乾隆十三年,还发生了两件事,给张廷玉造成了重大打击。第一件事是这一年乾隆出版了一部自己的个人诗集,我们都知道乾隆一生写的诗很多,但大多都是写得很臭的诗,可乾隆就好这口也没办法。乾隆的诗集当时是由张廷玉监制的,可在诗集刊印好了以后拿给乾隆,乾隆竟然看出了错别字,因为这个事情,张廷玉遭到了处分。

第二个事是这一年乾隆的元配皇后去世了,要写祭文,这个祭文是由张廷玉写的,结果祭文中有个词乾隆非常不满意,因此张廷玉又给罚俸一年。

此前张廷玉当了四十多年的官,从未出过错,也从未受到过处分,这一年连着受了两个处分,人的心情也变得极度郁闷了起来,再加上身体不好,状态也就每况愈下了。

过了来年到了乾隆十四年的时候,有次乾隆就想到了张廷玉,便关切地问张廷玉,爱卿身体如何呀,最近吃得可好呀,张廷玉一看机会来了,便再次提出了退休的想法。乾隆听了便告诉张廷玉:让我回去想想。到了第二天,乾隆就发了道圣旨给张廷玉,意思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功劳很大,如今确实身体不行了,也该退休了,但是我这边朝政又确实离不开你,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其实按照乾隆的意思来说,他是想安排这样一个剧本:乾隆下旨把是走是留的决定权给张廷玉,然后张廷玉就上表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走不动了,但是念及皇家对我的恩情,我实在舍不得走。然后乾隆再下一道圣旨说,我作为皇帝要体恤老臣,爱卿还是回家退休吧,这样一来就能传为一道佳话了。

如果放在张廷玉年轻的时候,他一定能看出乾隆的意思,可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确实是老了,政治智慧根本就不够用了,他就认为乾隆是默许自己走了,于是就上表谢恩了。乾隆看了张廷玉的上表也是哭笑不得,但索性也就算了,便批准了张廷玉退休的请求。

老年连续犯糊涂

事情到这本来就结束了,可张廷玉回到家想了半天,却越想越不对劲。因为自己在朝中多年,对头实在是太多了,万一自己走了,那些对头天天在乾隆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那自己心心念念想的那个配享太庙的荣誉不就可能没了么?为此他翻来覆去在家想了好几天,最终在一个寒冬腊月终于鼓起勇气进宫去找了乾隆,跟乾隆说了一大堆,最后就跟乾隆提出,请以一辞为券,也就是要乾隆给他写个保证书,保证他以后配享太庙。乾隆听了这话就来气了,但还是压住了火气,让张廷玉回家去了。等张廷玉回到家,乾隆就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了张廷玉,总的来说就是你张廷玉什么意思?你对我爹放心,对我不放心?我不是个好皇帝,我配不上你这样的好臣子是吧?虽然乾隆写了个保证书,但在乾隆的话里,已经暗藏杀机了。

在得到了乾隆的保证书后,张廷玉接着又出了昏招,因为按照那个时候的君臣礼节,当臣子得到了皇帝的赏赐后,第二天是要进宫谢恩的。可到了第二天张廷玉竟然嫌天气冷,自己没去谢恩,让儿子代替他去谢恩了。结果这个行为搞得乾隆暴怒了起来,乾隆暴怒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损了皇家的面子,作为皇帝来说如果不惩治张廷玉,以后赏赐别的大臣东西,别的大臣也跟张廷玉一样派儿子来谢恩,皇家脸面何存?二是从个人感情来说,张廷玉的表现让乾隆认为他对乾隆没有感情,甚至乾隆觉得张廷玉是玩弄了他的感情。

于是乾隆就立马下旨,要张廷玉写检讨书。当时在军机处有个名叫汪由敦的人,也是清代名臣,他是张廷玉的学生,一看情况不对就写了张小纸条派人送到了张廷玉家,告诉张廷玉要小心点。可这个时候的张廷玉真的是老了,他马上做了件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事,第二天一早他就跑到宫门去请罪了。可问题在于这个时候乾隆的谕旨还没下来,你张廷玉怎么知道的?这什么意思?很明摆,军机处有人给你张廷玉通风报信呀。如果在年轻的时候,张廷玉肯定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这个时候乾隆会怎么想?你张廷玉要谢恩的时候身体不好没来谢恩,一听说我要下旨办你了你就跑过来请罪了,说明你身体没问题呀,你是在骗我呀,这是欺君之罪呀。再说了,军机处还有人给你通风报信?你跟我玩儿潜伏?你走了军机处还有你的人,你这什么意思?乾隆就下旨把张廷玉骂了个狗血淋头,那么怎么处罚张廷玉呢?乾隆想了想,你张廷玉不有个伯爵的身份吗?我爹赐给你的东西我不好收走,可这个伯爵的爵位可是我给你的,于是就他的伯爵给剥夺了。

张廷玉没事丢了个伯爵,想想也就算了,打算在来年三月也就是乾隆十五年的三月变卖京城的所有财产,回老家安度晚年了。本来事情已经完了,可到了来年的三月正当张廷玉要走的时候,又出事了。这一年正好乾隆的大儿子永璜死了,张廷玉作为永璜的老师自然是要参加葬礼的。可就在葬礼结束后,孝服还没脱的时候,张廷玉竟然又上表给乾隆说自己要走了。

张廷玉的这个上表,偏偏是选“对”了时机,这个时候乾隆刚死了最宠爱的儿子,作为一个父亲来说也正是最为悲伤的时候,张廷玉说要走了,在乾隆看来就是对他没感情,对他儿子也没感情,乾隆的火气被张廷玉点燃到了极点,便直接责问张廷玉:你自己说,你TMD还配不配享太庙?

面对怒火攻心的乾隆,张廷玉能说什么呢?他也只能说“我不配”。

“好的,这可是你自己说的啊,就不给了,你走吧”

于是也就在乾隆十五年的时候,张廷玉一下子什么都没了,爵位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忙碌了大半辈子,一生都奉献给了大清朝了,到头了还是什么都没了。当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当地的官员贵人没人敢出来接待他,还是几个子侄把他接回了家中的老宅,但事情还没完。

▲张廷玉像

张廷玉抄家事件

乾隆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气如果没出完就会找机会接着出,张廷玉的气其实乾隆是没有出完的,所以乾隆也一直在找机会出气。后来就真的有事摊上了张廷玉,他的一个儿女亲家叫朱荃的出事了,出了什么事呢?匿丧不报。这点就要解释下了,当时朱荃是京城的翰林,翰林一个月没几两银子的薪水,平时都是举债度日的。等到有机会下去到某个省当学政的时候,也就是到某个省去主持考试,考上的考生总会给学政孝敬一些钱财,在学政的位置上就能捞些钱,回到京城就能还债了。朱荃当时被安排下去当了学政,可正好这个时候老娘死了,按规矩来说他要放弃学政的差事回家去守孝,可为了钱财朱荃就把老娘死了的这个事情给瞒了下来。后来这个事件东窗事发了,要知道清朝是以孝治的天下,搞匿丧不报的事情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禽兽不如的,你要是在哪个时候犯了这样的事情,是会被社会性抹杀的。这样的机会乾隆自然不会放过,就下了个谕旨给张廷玉,说:你跟这种小人结为姻亲,你是什么感想呢?你怎么能跟这种人结亲呢?

张廷玉能怎么回复呢?他的儿女亲家要干这种事情,他怎么知道?便只好回复说了一大堆,最后实在没话说了,就只能是说,我就是老了,我就是糊涂了,要不是皇上您提醒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现在我如梦方醒了,皇上您看该怎么办吧。

乾隆见了张廷玉的回信,就心想,反正他伯爵没了,配享太庙也没了,能罚他什么呢?这样吧,就把我爷爷康熙,我老爸雍正以及我赐给你们家所有的赏赐,你都还回来。张廷玉接了这个旨也是没办法,只好全家都跪在门外,等着朝廷过来抄家了。

负责给张廷玉抄家的是德保,在临行的时候乾隆特地嘱咐了他两点,一是张廷玉这些年有没有贪污,你把他家给里里外外抄一遍,只要贪污了,我立马办他;二是这些年张廷玉参与了很多朝廷机密,你看他家有没有只言片语诽谤朝廷,如果有我立马办了他。要知道乾隆的时候文字狱是很盛行的,如果当时张廷玉留下了一点点关于他与皇帝之间的对话这种不能为外界知道的事情,哪怕是一点点,张廷玉就会立马人头不保,很显然乾隆是动了杀心了。

德保到了张廷玉老家后,马上就到衙门借了200兵丁把张廷玉家里里外外抄了一遍,结果既没有查到张廷玉贪污,也没查到张廷玉留下的任何只言片语,可以说张廷玉在这方面的功夫确实是做得非常到位的。后来德保回到北京后也是说了张廷玉很多的好话,乾隆才打算勉强放过他,不过既然没抄出什么东西,这也是皇帝亲自下令办理的,乾隆便把责任都推给了地方官,说自己没抄张廷玉的家,是地方官办事不力。后来就下了道谕旨,把张廷玉又骂了个狗血淋头,最后说道念你三朝老臣,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我就免于追究了,到这里张廷玉的事情才算是彻底地了解了。

但是整个事件给张廷玉造成的心理冲击是可想而知的,后来张廷玉在老家又活了五年,晚年的张廷玉是什么都没了,名誉扫地,一生所得都成了白茫茫一片干净了。张廷玉终日郁郁寡欢,一言不发,在一片落寞中结束了自己的余生。

可张廷玉就是死了,乾隆也还没放过他。对于张廷玉的死,乾隆表示虽然你生前做了很多错事,但是我还是很宅心仁厚的,给你个好谥号吧,谥号文和(清代最好的谥号是文正),至于配享太庙这个事情嘛,是我爹给你的,我这人其实很大方的,上次要走你的配享太庙是跟你开玩笑的,这样吧,还是配享太庙吧。整件事情,乾隆是做了个明君、仁君,而张廷玉则做了个小人,就算是死了也还是被乾隆给玩了一把。

但是即便是把配享太庙的待遇给了张廷玉又能如何呢?对于张廷玉来说他已经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在死后能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为皇家服务了五十年,最终落了这样的一个下场,也难免让人唏嘘了。

点赞4、来宾市 网友:肆战作王

1751年,乾隆下令抄了张廷玉的家。结果不抄不知道,一抄吓一跳!文官清流张家,竟藏有白银整整36万两!然而,乾隆却没敢声张,只是灰溜溜的把抄来的财物,又还了回去。

提起张廷玉,熟知清史的朋友们大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作为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常青树”,张廷玉为官数十载,早就把为官之道修炼得炉火纯青了。

特别是在雍正时期,张廷玉不仅兼管户部、吏部,还官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成了雍正帝最为倚重的汉臣。

除此之外,张廷玉还得到了一个莫大的荣耀——1735年,雍正在临终前立下遗嘱,特命张廷玉为辅政大臣,而且死后可以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大臣如果能在死后配享太庙,与前代帝王们享受后世的供奉,那不仅是臣子至高无上的荣耀,也是很多人终其一生奋斗的目标。

整个满清,够资格配享太庙的大臣,总共就12个人,而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臣。

张廷玉身为汉臣,却能身居高位,历经三朝、屹立不倒,不得不说,他还是有过人之处的。

首先,张廷玉非常有才。

据《清史稿》记载,张廷玉在雍正身边当值时,“上口述大意,玉或于御前伏地以书,或隔帘授几,稿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皆称旨”。

意思就是说,雍正每次口述完毕,张廷玉只需略加思索,就能把圣旨拟出来,而且每天十几次从不出错。

其次,张廷玉非常用心。


根据史书记载,张廷玉在处理政事时,经常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各官署同僚、封疆大吏的姓名、籍贯、出身等信息,所以他的办事效率特别高。

第三,张廷玉为人很低调。


前两点让张廷玉在官场如鱼得水、这一点让张廷玉明哲保身。

张廷玉常对家人说一句话,叫“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大概意思是,即便是每一次说话都十分妥当,但总不如沉默来得安全。

在这一处事原则的指导下,张廷玉为官数十载,很少私下结交其他官员,因此尽管朝中风云变幻、每次他都能全身而退。

除此之外,张廷玉的口风很紧,不管皇帝对他说了什么话、交代了什么事,不该向外人透露的,张廷玉一个字都不会往外说。

就这么一个处处谨慎、忠贞体国的三朝元老,在乾隆朝,却差点前功尽弃、晚节不保。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1751年,乾隆竟突然派出自己的亲信——内务府大臣德保,对张廷玉家,进行了一场“明为收缴,实为抄家”的政治行动。

乾隆为什么要抄张廷玉家?

张廷玉不贪财、不弄权,对乾隆言听计从,为什么还会落得抄家的下场呢?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四点原因:

1、张廷玉辅政大臣的身份

雍正皇帝临终前,给25岁的儿子乾隆留下了四个辅政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大学士张廷玉。

按说,乾隆即位时,已经不是小孩子了,雍正为什么还要给他留下这么多的辅政大臣呢?

我想,雍正主要是希望乾隆能继续推行他的“铁腕治国”的理念,可谁知,乾隆对父亲的执政手段压根就不感冒,他崇拜的对象是爷爷康熙。

自然,乾隆对父亲留下的这些辅政大臣,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四位辅政大臣的结局都不怎么好。

庄亲王允禄被罢职停俸,果亲王允礼无后而终,鄂尔泰惊惧而死,11年后,被移出太庙,张廷玉被夺爵抄家。

一朝天子一朝臣,张廷玉的遭遇,算是深刻领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2、乾隆打压汉臣的主张

为了争取汉人的支持,清朝自建国以来,就强调满汉一体,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一直鼓励汉人做官,特别是雍正皇帝,他重用的汉人,不仅有文臣张廷玉,还有武将岳钟琪等。

但乾隆却是个“亲满疏汉”的皇帝,他不希望汉人在朝中的势力过大,于是处处打压汉臣,而张廷玉作为汉臣之首,理所当然成了“被敲打”的对象。

这从两件事上,就能看出来。

1745年,辅政大臣鄂尔泰去世,为了防止张廷玉一家独大,乾隆立即安排满族亲信讷亲,担任了首席军机大臣。

到了第二年,乾隆又恩准张廷玉可以不用上早朝,名义上是嘉奖张廷玉劳苦功高,实际上却是将张廷玉排挤出了权力中心。

此外,张廷玉在乾隆朝举荐了很多汉臣,但乾隆皇帝都没有重用。

乾隆皇帝虽自诩为“十全老人”,但他的偏颇和狭隘,也是有目共睹的。

3、晚年的张廷玉昏招迭出

张廷玉一生谨慎,但到了晚年,却频频出错,做了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1748年,已经76岁高龄的张廷玉向乾隆上书,希望皇帝能批准自己回家养老。

按说,张廷玉也为爱新觉罗家奉献大半辈子了,这个要求完全可以答应。可乾隆却以“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的理由,拒绝了张廷玉。


为了这个“配享太庙”的终极荣誉,张廷玉想了想,勉为其难的留下了。

过了一年,张廷玉确实干不动了,又再次向皇帝,递交了辞呈。


乾隆很不高兴,但考虑到张廷玉的年龄,这次倒也没多说什么,只是将决定权又交到了张廷玉手中:朕很想把你留下,但又不忍拒绝你,是去是留,你自己拿主意吧!


这么模棱两可的回答,愣是让张廷玉听成了肯定的答复。张廷玉立即叩谢皇恩,还顺便把启程的日子定好了。

乾隆心里那个郁闷呀!你就这么迫不及待想离开朕吗?

可就在这个时候,兴奋过了头的张廷玉竟向皇帝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张廷玉担心自己死后无法配享太庙,竟要求乾隆皇帝给自己写一个字据!

乾隆本来就心怀不满,这下更不高兴了,但考虑到张廷玉对这项荣誉的看重,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

原本,事情到这里,张廷玉就等着和平退休就行了。

谁知,拿到皇帝“保证书”的张廷玉,却开启了“作死模式”。

按照礼制规定,在收到皇帝恩赏时,本人应亲自进宫谢恩,可张廷玉却派自己的儿子“全权代表”了,这明摆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嘛!

乾隆勃然大怒,立即给军机处的办事大臣下旨,要张廷玉“明日回奏”,好巧不巧,这天当值的大臣汪由敦正是张廷玉的学生。

汪由敦见皇帝发了脾气,明白这事非同小可,遂私下找到了张廷玉,把这件事提前告诉了他。

张廷玉吓得够呛,赶紧进宫向皇帝解释,可要命的是,皇帝的旨意还没送达到张家!

乾隆立即明白了怎么回事,这是张廷玉在朕的身边安插了亲信呐!

为此,乾隆专门写了一道上谕,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

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

不久,张廷玉的爵位被夺,汪由敦也被革职罚俸。

这事还没完。

1751年,乾隆痛失长子永璜,正自责懊悔之际,张廷玉却在这时,提醒乾隆:“臣归乡启程的日子到了!”

乾隆一听这话,顿时暴跳如雷,大骂道:“永璜也是你的学生,你到底有没有人情味?!

彻底被激怒的乾隆,打算狠狠教训一下张廷玉。

乾隆直截了当责问他:“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与之比肩乎?”

这话再明白不过了:我朝配享太庙的臣子,都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你张廷玉,有这个资格吗?

说着,乾隆还给了他一张配享太庙的名单,这是让张廷玉自己掂掂分量,别再做“配享太庙”的美梦了。

话说到这份上、事做到这份上,张廷玉再糊涂,也明白过来了,他立即叩头请罪:“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

就这样,张廷玉引以为傲的“配享太庙”的待遇,被乾隆取消了。

有人说,张廷玉确实是老了、糊涂了,才会昏招迭出,屡屡让皇帝抓住把柄。

可我认为,张廷玉这么做,兴许是“故意”的。

登高必跌重,或许这就是张廷玉的自污保全之道吧!

4、受“朱筌贪污案”的影响

这件事是张廷玉抄家的直接导火索。

事情的经过也很简单:四川学政朱荃为了挣外快,故意隐瞒了母亲病逝的消息,在本该回家丁忧的时候,却参加了监考,结果被人告发。

这事本来和张廷玉八竿子打不着,可有人提醒乾隆:朱筌可是张廷玉的亲家,而且这人还是他举荐的!

有了这层关系,张廷玉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乾隆在处理朱筌的同时,也给张廷玉安了一个“结交朋党”的罪名。

此后不久,乾隆下令张居正把之前所得的所有赏赐物品,全部上缴。

《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

当然,乾隆还存了一点私心,他希望借此能从张廷玉家,查出点别的“罪证”。

可惜,张廷玉没留给他这个机会。

乾隆在张廷玉家究竟抄出来了什么?

1751年8月,张廷玉家迎来了钦差大臣德保及200多名官兵。

他们将张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除了找到多件皇家赏赐的物品及36万两白银外,没有发现张廷玉的任何犯罪证据。

有人不禁就问了:张廷玉号称“绝不受贿”,为何家中会有这么多银子呢?

这还得归功于张廷玉会做官、会做人、会讨皇帝的欢心。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光雍正在位时,就曾七次赏赐张廷玉,每一次赏赐的数目都有数万两之多,最少的一次也有两万两。


事后,乾隆也觉得脸上挂不住,就对外称是德保执行错了他的意思,不久,便命人将所有的财物,都退回给了张家。

这场抄家,最终变成了一场闹剧。

总结:

经过这通折腾,张廷玉彻底看淡了世事,在享受了四年的晚年生活后,安详离世了。

张廷玉死后,乾隆皇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将“配享太庙”的荣誉,还给张廷玉。


为此,他还冠冕堂皇说了一段话:“张廷玉虽然犯了错误,但我没有严惩他,不仅让他顺利退休,还在他去世后,允许他配享太庙。我对张廷玉是如此的宽容,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我才好啊!”

把三朝老臣逼到这份上,还大言不惭称赞自己的恩德,乾隆真是一个狂妄自负的皇帝呀!

点赞5、大冶市 网友:怨念。

1750年8月,钦差大臣德保奉旨来到退休老臣张廷玉家中,张廷玉交出三朝皇帝赐给他的字画、珠宝、衣服,没想到却被抄家!

当时,德宝以查找是否还有其他赏赐之物为名,开箱砸锁,挖地三尺,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看其中是否有对皇帝不满的言辞。

经过检查,张廷玉上百封私人书信中没有一个字涉及政治,他还编制了一本年谱,详细记录自己宫廷中的事情,详细记录了三朝皇帝对他的赏赐:哪天皇帝说过什么赞赏他的话,哪天赏了他什么物品,却从未提过有关政见的任何事情,这让德保相当佩服。

这次抄家行为最后闹得无法收场,乾隆不得不下了一道谕旨,声称“德保弄错了我的旨意,他并没有令人抄家”。

但所有人都知道德保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怎么敢贸然行动,就算德保真的弄错了,皇帝为什么不追究德保的责任。种种一切都表明乾隆就是想置张廷玉于死地,究竟张廷玉如何得罪了乾隆,此事还要从张廷玉的职业生涯说起。

张廷玉获得康熙、雍正喜爱的原因

张廷玉是康熙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张英是清朝著名大臣,以“缜密恪勤”著称,深得康熙的欣赏。张廷玉从小在张英的教导下,29岁成为进士,被点名为翰林,33岁获得了与康熙交流的机会,给皇帝留下极好印象,从此成为康熙贴身一等小秘书。

张廷玉这一干就干了50年,康熙22年,雍正13年,乾隆15年。

为何张廷玉如此受宠?

首先他淡薄名利,经常照顾皇帝的亲戚子弟,但从不向别人谋取私利,也从来没有贪污腐败的情况雍正为此多次赏赐,还送给他一间当铺补贴生活所需。

其次,他绝口不提政治,只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口风极严,不该说的话从来不说,更不会找别人的麻烦。

然后,他工作能力很强,雍正拟定谕旨全凭口说大体意思,撰写之事就交给张廷玉,而张廷玉就在一旁写,用词准确,时间极短,每天不下十余件,文思敏捷远非常人难及。

因此雍正说“你一日所做之事,别人10天也完成不了”。

张廷玉

每天晚上回家后,即使躺在床上也要思考当日所写的东西是否有不妥当之处,如有不妥立即起身进行修改。他心思缜密,记忆力极强,各部、院大臣的出身、经历、籍贯、特长都能脱口而出,人称“活档案库”。

正因如此,雍正特别喜欢张廷玉,张廷玉有一段时间生病了,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如同我的手臂,他患病了,我的手臂就疼得不得了。即使只和你分离一天,也每每思念”。

君臣之间处成了兄弟,也难怪雍正在死前下那遗诏让鄂尔泰和张廷玉在死后配享太庙,说白了就是死后让他俩一起陪伴雍正到阴间作伴,这也是感情好的象征。

乾隆25岁登基时,不像顺治6岁登基,康熙8岁执政,两人都有辅佐大臣,可以平稳过渡;也不像雍正45岁登基,思想成熟、能力卓越,可以直接独当一面。

当时的乾隆根基尚浅,缺少依靠。因此他必须受制于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位老臣子,张廷玉是汉人大臣,鄂尔泰是满人大臣,乾隆以拉拢为主,居中掌控,稳坐钓鱼台。

当时,张廷玉已经63岁了,每次上朝,乾隆都会叮嘱身边太监上前搀扶张廷玉,生怕他老人家有什么闪失,还特意封张廷玉为三等伯爵,这是满清文臣中唯一的一位,乾隆对他可谓恩宠之至。

张廷玉晚年光想着太庙一事,忽略了乾隆的感受

1738年,66岁的张廷玉给乾隆写了一封奏折,写道“我现在眼睛也花了,看文件越来越吃力,写字手也打颤了,饭量也不行了,还经常会忘记事情。”

这时的张廷玉已经想要退休,可乾隆没搭理这茬,还是继续任用张廷玉。

1745年,鄂尔泰也病逝了,乾隆起用30多岁的讷亲为军机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成为首席军机大臣,这让张廷玉心中有所不满。

又过了一年,张廷玉的长子内阁学士张若霭病逝,这对张廷玉是一个严重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后,张廷玉身体更不如前,各种老年疾病缠身,无法承受繁重的工作,这时张廷玉开始考虑安全退休。

1748年,76岁的张廷玉借着乾隆举办新年宴会的时机,再次表达了自己退休的意愿,提出“我已经快80岁了,想要荣归故里”。

本来张廷玉以为乾隆会爽快答应自己的请求,没想到乾隆却拒绝了他。乾隆说“你死后都配享太庙了,这是功高盖世、毫无瑕疵的名臣才能享受的待遇,你就应该死而后已,为国家贡献全部力量”。

可张廷玉却据理力争“朱元璋当年可是都让刘伯温告老还乡了,我怎么就不能啊?”

乾隆十分注意自己的名声,一听张廷玉将自己比作刘伯温,将他比作朱元璋,一下子就火了,在乾隆看来,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君主,不应该与滥杀无辜、评价不好的朱元璋相提并论。

于是结果可想而知,乾隆说“就是不准你告老还乡”。

虽然张廷玉屡次被拒,但没有任何事比他退休更重要的了,于是一年后,77岁的张廷玉又找了个机会,委婉地表达了告老还乡的意愿。

乾隆知道张廷玉腿也迈不动了,眼睛也看不清了,考虑了很久之后,给他下了一道谕旨“朕怜惜你的才华,但又不忍心让你这么大年纪为国操劳,更不愿意你就此离去,强行挽留,这样吧,你是留是走,自己做个决定吧”。

按理说,老练过人的张廷玉接到谕旨后应该仔细揣摩乾隆的想法,上奏乾隆“自己确实老了,难以履行职责,但又愿意效犬马之劳,不忍离开,虽然身体虚弱,但仍有留在皇帝身边的决心,直至死去”。

如此这般,乾隆再发一诏批准其退休便顺理成章,乾隆有了面子,张廷玉的目的也达到了,可是张廷玉晚年脑袋却有些糊涂,尤其是遇到乾隆这样的聪明人,他放松了警惕,觉得皇帝都这样说了,自己自然是要走的,却忽略了乾隆的感受。

张廷玉接到乾隆谕旨后回家就准备明年开春动身返乡,而在走之前他既没有表现出惋惜的意思,还在走前惦记着“配享太庙”的事情,生怕乾隆反悔,又写了一道奏折,让乾隆给自己留一个字据。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倚老卖老

乾隆看到张廷玉这道奏折,立刻又火了,回复“你到我面前跪地请求我的保证,这个举动令我不免起了恻隐之心,先皇的遗诏我当然会遵守,你离开京城回到老家也许会心有所思,我允许你像刘伯温一样,既退休又可配享太庙,你是否怕我像唐太宗那样亲手给魏征写了碑文,又亲手砸了它呢?我并非尧舜之君,不知道谁可配得上如此待遇,将来历史怎么评价?我们君臣还是随他去吧”。

乾隆的回复里已经带有明显的厌烦、不满情绪,其结尾两句更表明了乾隆对他是否配享太庙有很大意见。

但张廷玉得到皇帝承诺后,却再次忘记顾及皇上的颜面,可能当晚他喝了点小酒,光想着回乡之后的悠闲日子,安稳睡了个好觉,第二天竟然没有起来床,让自己的儿子张若澄代替他到皇帝那儿去请安感谢。

乾隆已经对张廷玉多有不满,觉得张廷玉作为汉人向来表里不一,在请求时忠心耿耿,但得到答复后却避而不见,这显然就是不给乾隆面子,于是乾隆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在朝堂之上,乾隆当着汪由敦和傅恒的面大骂张廷玉,并且让他们两人写个文,让张廷玉亲自来回奏!

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与张廷玉关系很深,他知道皇帝发火此事非同小可,立马派人到张府禀告,张廷玉此时却做出了一个糊涂的决定,在诏书没有下达前,自己跑到了皇宫中磕头请罪。

圣旨还没下呢,张廷玉怎么知道的,显然就是张廷玉宫里有内应,这不就是拉帮结派吗?乾隆最反感的就是这种举动,于是又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并赶了出去。

当张廷玉离开后,乾隆自己不光生闷气,还花了一天时间亲自写了一份上谕公布于世,表达对张廷玉的不满,其中列出了四点罪状。

  1. 张廷玉应该前来谢恩,但却不来。
  2. 张廷玉让乾隆写保证书,明显信不过皇帝。
  3. 张廷玉急于求归,这明显是对乾隆没有感情。
  4. 张廷玉头一天不能亲自谢恩,第二天却早早跑来,显然身体不好是装的。

总之,乾隆认为张廷玉不应配享太庙。

如是这般,乾隆把张廷玉彻底名誉扫地,但乾隆还是念在旧情,放张廷玉退休了,但此时张廷玉又犯了一个错误。

1750年,张廷玉刚准备走,皇长子永璜去世了,张廷玉是永璜的老师,乾隆当时正在伤心之时,按理说张廷玉应该参加完葬礼再走,可是张廷玉却并没如此,反而向乾隆上奏,表明要立即启程,这显然让乾隆十分生气,自己本来心情就不好,张廷玉还要撞到枪口上,不收拾你收拾谁。

乾隆说“你在雍正年间,不过是一个称职的秘书;在乾隆年间,也不过是旅进旅退,毫无建白,毫无赞襄。朕之对你一再姑容,不过是因为你资格老,所以把他像父亲传下来的“鼎彝古器”那样摆在朝堂之上,做做样子而已。”

乾隆还给张廷玉一张单子,上面都是历代配享太庙之臣,问张廷玉“配不配得上配享之荣?这个配享的资格自己还想不想要?”吓得张廷玉连忙回复“不敢”。

最终,乾隆罢免他的伯爵,明令取消张廷玉配享太庙资格,让他灰溜溜回到了老家,但是即使回去了,乾隆依然十分生气,于是安排德保去抄了他的家。

张廷玉在老家精神恍惚地生活了几年之后,最后病死了,享年83岁。

在他死后,乾隆还是按照雍正的意思让其配享了太庙,看得出来,如果不是张廷玉没把乾隆放在眼里,可能结局会完全不同。

结语:

张廷玉的晚年十分令人痛惜,原本精明一生,没想到晚年却因为疏忽让乾隆一次又一次发火,导致剥夺爵位、取消配享,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果张廷玉多用点心思,可能乾隆和他都会皆大欢喜,由此看来,人上了年纪考虑的东西有时候真的不如年轻时啊。

点赞6、大连市 网友:独揽清欢

张廷玉并没有被抄家,只是被勒令尽缴颁赐诸物。《清史稿.张廷玉传》载:“上以责廷玉,命尽缴历年颁赐诸物”,乾隆只是让张廷玉上缴赏赐之物,这跟抄家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当然晚年的张廷玉的确因某些事情惹怒了乾隆,而震怒的乾隆遂下诏削其伯爵爵位,罢其配享世宗庙宇的权利,并夺其官职。



张廷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康熙朝官至吏部左侍郎,雍正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朝官至总理事务王大臣,爵封伯爵。

可以说张廷玉在雍正、乾隆二朝是真正的朝廷重臣,二帝的股肱之臣。他是清朝官做的最大,最受重视的汉族官员,以汉族的身份能做到乾隆朝的顾命大臣,能总揽清朝的朝政大权,张廷玉的政治能力和头脑自不用多言。



但正所谓人无完人,即使这个再优秀,再天才,他也总会有缺点,如项羽,他虽天下无敌,但性格却太刚愎自用,再如韩信,他虽是军事天才,但政治能力等于弱鸡。如此,张廷玉也不例外,他政治能力虽强,但性格却很固执,属于倔驴子,认准的事情他就一定要得出个确定的结果,如果没有明确的结果,他就一定会追出个结果出来。

也就是张廷玉这般执拗的性格,最终让他与乾隆生了间隙,最终也惹怒了乾隆。



张廷玉在雍正朝因为其本身巨大的功绩,他辅佐着雍正推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各种新政,替雍正稳固着大清江山,可谓是居功至伟。因此当时雍正帝为了奖赏他为清朝做出的贡献,遂承诺于张廷玉,等他百年之后允他入祀太庙。

“配享太庙”简单的说就是臣子在死后,可以将自己的灵位放置在皇帝的庙宇中,然后世世代代受到皇家的日日夜夜的供奉。因此,这等事情向来是为人臣子者一辈子都想得到的殊荣。如此,当年张廷玉在听到雍正这般许诺后,那是万分心喜,可谓是做梦都能笑醒。



自此之后,张廷玉就一直牢牢记住雍正给他的这个承诺,有时想的是都走火入魔,他都巴不得自己早点死,然后早点享受到这等天赐的殊荣。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张廷玉在乞求离职养病被乾隆批准后,他在谢恩时,就跟乾隆说道“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就是雍正在位的时候,他曾许诺等我百年后,就让我配享太庙,而去年我跟陛下祭祀时,陛下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所以我怕死后陛下会不让我入祀世宗庙宇,而且坊间也有这种议论,所以我希望陛下能够给我一个凭证,保障我死后能入祀世宗庙。



张廷玉如此说,摆明了就是不相信乾隆。这种行为了往大了说就是大不敬的重罪,是要杀头,毕竟“君无戏言”,乾隆可是皇帝,张廷玉居然不相信他,而且话里话外都有威胁之意,这摆明了就是给乾隆难堪啊!

不过好在此时乾隆并没有深究下去,他虽然恼怒,但也知道张廷玉的这种性格,所以并未太过计较,最后还是依了张廷玉的说法,给他留了一个申明雍正帝的成命的手诏,并赐诗以安其心。按理说乾隆这等做法,对于皇帝来说已是仁至义尽,乾隆对张廷玉如此尊重,张廷玉也应感恩戴德了。



可乾隆对张廷玉虽是仁至义尽 ,算是给足了张廷玉的面子了,但张廷玉却没有给足乾隆的面子,反而因为乾隆的这般做法忘乎所以,俨然忘记了君臣之间该有的礼数。本来乾隆已经给了张廷玉想要的东西,张廷玉应该亲自前往皇宫谢恩。可是张廷玉并没有这么做,他居然只是让自己的儿子入宫向乾隆谢恩,这等做法把乾隆当做什么了?人家乾隆可是君,你一个臣子谢恩居然不自己去,反而让自己的儿子去,你这是把乾隆当做平辈或下属啊!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鄙视乾隆吗?



如此,愤怒的乾隆就让军机处拟旨通知张廷玉让他明白回奏,可是旨意还没下发,张廷玉居然就已经知道乾隆想干嘛了,次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这下可好,乾隆本就对张廷玉有了怨言,现在张廷玉这般作为更是犯了乾隆的大忌。

乾隆旨意还没下,张廷玉就知道乾隆想干嘛,这意味着什么?这明摆着的就是张廷玉在军机处有自己人,他在监视着乾隆的一举一动,这你觉得乾隆能再忍吗?作为一国之君,自己的一举一动居然被臣子监视着,这置乾隆于何地,他让乾隆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如此,张廷玉种种做法终让乾隆忍无可忍。1749年,乾隆罢免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当然此时乾隆还是念及他的功绩,并没有剥夺他配享太庙的权力。可是这个时候张廷玉不知是年老体衰,老糊涂了,还是什么的,他居然丝毫没有年轻时的那种政治眼光,他似乎未发现乾隆对他已经失去耐心了,他依然一意孤行,固执己见。

1750年,乾隆的爱子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却是丝毫不顾及乾隆的心情,再次提出要辞官回乡,并再次重申希望乾隆记住当年雍正配享太庙的承诺。这下可好,乾隆再也不顾张廷玉曾经的功绩,他彻底的愤怒了,此时张廷玉曾经日思夜想的“配享太庙”终被剥夺。



当然,张廷玉死后,怒气已消的乾隆还是念及他对大清朝的功绩,遂依然遵从雍正对张廷玉的承诺,让其配享太庙。

点赞7、榆林市 网友:馨香泯玉

公元1735年,雍正病危,特地留下遗诏:张廷玉百年后配享太庙!64岁的张廷玉以为自己这辈子可以功德圆满了,却没想到自己的晚年会从一个女人的去世,开始倒霉。

乾隆13年(1748年),这一年乾隆38岁,一个女人死了,这个女人的死不仅改变了乾隆的性情,也改变了张廷玉的晚年。

这个女人就是乾隆的第一任皇后,富察皇后。

众所周知,乾隆和富察皇后的感情非常深,富察皇后病逝,他自然是深受打击,对于治丧的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清朝有一个礼法,若是有国家重要人物去世,为了表示哀悼,百日内是不能剃头的。但是很多人都忘记了,毕竟又不是自己的长辈,比如雍正死的时候人们该剃头还是剃头,也没有怎样。

结果到了富察皇后这里,却被乾隆认为是对皇后的大不敬,一怒之下就处死湖广总督,革去了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的职务,从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不下百名,这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政坛。

这还不够,连乾隆的皇子也受到了处分。由于富察皇后的孩子都早夭了,其他的皇子都是别的女人生的孩子,死的又不是自己的母亲,孩子没有悲痛也在情理之中。

但乾隆却不这么认为,他见大阿哥永璜和三阿哥永璋在丧礼上没有流一滴眼泪,认为他们肯定是以为皇后死了,皇后的儿子也死了,就有机会继承皇位,所以心里偷着乐,就当着王公大臣的面痛责两人,还说“朕百年之后,皇统则二人断不能承继”,当场剥夺了两人的皇位竞争资格。

结果这一顿斥责,把大阿哥吓坏了,回去后就大病不起,并于乾隆十五年忧惧而死。而三阿哥,也因为得不到父亲的青睐,郁郁寡欢,活到26岁就死了。

这一年所有人都人人自危,做事小心谨慎,生怕一不小心惹恼了乾隆,丢官丢性命。

按照惯例,皇后去世,翰林院要为皇后写祭文,祭文这事,翰林院写过不下百篇,通常是不太可能出什么错的。

但是乾隆还是挑出了一个错处,他将祭文看了一遍后勃然大怒,他认为其中一个词——“泉台”用得不妥。“泉台”是指九泉之下的意思,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乾隆却吹毛求疵,说这两个字是普通人在用的,皇后这样尊贵的人,应该用特别的词来形容!

一气之下,就将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张廷玉罚俸一年。

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翰林院真创造出个特别的词来,乾隆一样能挑出毛病来。

相比较其他人丢官丢命,对一般人来讲,罚俸一年算是非常轻的惩罚了。但是对张廷玉来讲,这个处罚却让他胆战心惊!

因为这是他入仕途48年来第一次受到处分!

张廷玉的担惊受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在另一位顾命大臣鄂尔泰被乾隆收拾之后,也就很少干涉内政,加上他多次向乾隆举荐贤能之士,乾隆都视而不见,他就知道乾隆已经不待见他了。

张廷玉明白,自己是时候离开了,再不离开,就不是一次处分那么简单的事了,于是就以自己年老体弱为由请求退休。

没想到这一请求却被乾隆无情地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你受两朝厚因,我爹雍正让你死后可以配享太庙,你怎么能有退休贪图安逸的想法呢?

这一结果也是张廷玉万万没有想到的:我都老得连上朝都需要人扶的地步,而且你也老早就看我不顺眼了,还不让我退休,还用你爹给我配享太庙这事对我进行道德绑架,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变态心理呢?

在朝堂上一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感到十分憋屈,忍不住就和乾隆辩论了起来:“古今往来,都是70岁就可以辞官告老的......”

乾隆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个一向谨小细微的三朝老臣,居然敢跟自己抬杠,连“古今往来”都搬出来了,是当朕没学好汉史吗?要跟朕杠是吧,行啊,来吧。

乾隆冷冷地说道:“你说古今往来都是70岁就退休的,那怎么还有80岁拄着拐杖出入朝廷的呢?人家诸葛亮为了匡扶蜀汉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

张廷玉大概是老糊涂了,皇上说这话明显就已经不爽了,他却还没有意识到,竟然继续跟皇上辩道:“诸葛亮处在战乱年代,老臣有幸活在太平盛世里,不可同日而语。”

听完这话,乾隆彻底被惹恼了,你这还没完没了了是吧?竟然敢反驳朕堂堂一个皇上说的话,意思是说朕没读过历史,还说错了是不?

就不再给他任何面子,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大意就是:你张廷玉肩负着天下重任,圣祖爷康熙、我爹雍正对你那么好,这十几年来,朕自认为自己对你也不错,你怎么能这么自私,不想着为国家鞠躬尽瘁,却想着退休贪图安逸。为人臣子要都像你一样,那还有谁会为国家效力?朕不舍得你离去,你竟然舍得离朕而去,说到底,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

张廷玉才清醒过来,这分明就说自己不懂得感恩,不忠不义啊!自己兢兢业业几十年为清朝效力,到头来竟然被扣上这样的大帽子,这可怎么得了啊!再辩下去,别说退休了,配享太庙都要取消了,便赶紧熄火。

事后乾隆越想越气,竟然将二人的“辩论”写在了谕旨上,并将这事提到了“君臣大义”的高度,让大臣们引以为戒。

可怜的张廷玉,一辈子为官没犯过错,竟然到老了被写进了反面教材。

没办法,张廷玉只好强撑着年迈的身体继续留在朝廷干活。

转眼一年又过去了,到底是年近80的老人了,乾隆看着张廷玉一年老似一年,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有点于心不忍,便关心起他的身体状况,张廷玉就再次委婉地表达了退休的请求。

这次乾隆也就不再为难他,写了一道谕旨送到张府,意思是说:退不退休,你自己决定!

乾隆之所以不下谕旨直接让张廷玉退休,是因为他还想来一出君臣相惜的画面,张廷玉先上书推辞一番,乾隆再发谕旨批准,也表现自己体恤官员的一面。

但是张廷玉却也没有按照他的期待去做,而是直接上奏谢恩,说自己明年春天就告老还乡。这也能理解,自己多次向乾隆提出退休,他都不同意,这次好不容易开了口子了,自己肯定要好好把握。再说,自己也不知道乾隆有这层意思,要是他只是假惺惺,就是为了让自己推辞,那不就芭比Q了吧?

对于张廷玉的做法,乾隆显然有点失望,但还是本着帝王的胸怀同意让他第二年春天退休。

按说,事实到这儿,张廷玉只需再耐心等几个月,就功成身退了。但偏偏这时候,张廷玉却又再一次犯糊涂,将乾隆给惹恼了!

张廷玉突然想到,自己快退休了,但有一件事,他心里没底,就是当年雍正承诺在他百年后给他配享太庙的事。太庙是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能“配享太庙”的都是亲王或者有重大功绩的大臣,能配享太庙那绝对是最高荣誉,光宗耀祖的事儿。

但毕竟雍正死了,现在是他儿子当家,会不会履行承诺就不一定了。

于是,他就冒着大雪去宫里找乾隆,让他给自己写个保证书,说会遵循雍正的遗命让自己配享太庙,原话是这么说的: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这可把乾隆气坏了!我这皇帝在你这老头看来就那么不值得信任吗?我都同意你退休了,你居然还蹬鼻子上脸,向我讨要“保证书”?而且你不是口口声声说自己年老体弱,这会儿为了“配享太庙”冒着大雪都能来了?

再者,“配享太庙”是我皇家给你的恩典,我们皇家愿意给你这是一回事,还没有听说是讨要的道理,变成是你应得的,而是我们皇家欠你的了?

乾隆虽然很生气,但念着张廷玉也确实是为了大清兢兢业业一辈子,就忍着怒气写了一道手诏,也就是保证书让人给他送去。

皇上这么给情面,换成别人,那得赶紧亲自去宫里谢恩了,结果张廷玉竟然是让他儿子代他去,这也太不把他乾隆当一回事了!

这可把乾隆气坏了,命傅恒和汪由敦二人写道谕旨,让张廷玉回奏究竟是怎么回事。由于汪由敦曾经是张廷玉的门生,他看到乾隆气得不轻,就私下将这消息告诉了张廷玉。

结果张廷玉又来了一顿骚操作,不仅坑了汪由敦还让乾隆终于“抓到”了他的把柄。

第二天一大早,张廷玉就跑到宫里向乾隆叩头谢罪。

你可能会想这有什么不对呢?

因为谕旨还没送到张廷玉家,他就知道要来叩头谢罪,这说明什么?有人去向张廷玉“通风报信”吗?这件事只有乾隆,傅恒和汪由敦知道。

你不是两袖清风,不拉帮结派吗?这不是拉帮结派是什么?一气之下,剥夺了张廷玉的爵位。

经过这事,张廷玉也吓得不轻,终日惶恐不安,就盼着春天一到,天气暖和了就回安徽老家了。

没想到就在张廷玉写好了启程回乡的奏折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大阿哥永璜去世了,退休的事就被耽搁下来了。

好不容易熬到大阿哥的初祭完,张廷玉就迫不及待地将回乡的奏折递上去。此时的乾隆正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看到张廷玉的奏折,气得将他的奏折摔在地上,并下了一道谕旨,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你张廷玉除了做过“秘书”,还为国家做过什么贡献吗?凭什么配享太庙!

就这样,张廷玉用了48年挣下的荣耀一夕之间全没了。当几个粗衣下人抬着一顶轿子摇摇晃晃地在张家安徽的老宅门口停下时,张廷玉在子孙的搀扶下慢慢下了轿,他微微抬头望向大门的匾额,不禁悲从中来。

曾经设想过无数次自己退休的场景,怎么也没想到是如今这门庭冷落的景象,果然是树倒猢狲散啊!

但命运并没有让他能够就这样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几年,或许是年轻的时候过得太顺了,到老了全都要找补回去。

乾隆十五年八月,也就是张廷玉退休不到半年,四川学政朱荃因为贪污被人举报了。

这原本和张廷玉没有什么关系,但这朱荃不仅是张廷玉提拔的,还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你推荐的人出了问题,不是我皇帝用错人了,是你举荐不当。就命令内务府大臣德保南下安徽,去张廷玉家将三朝皇帝赏赐给他的字画、衣物、笔墨全部收回来。

张廷玉也得到了消息,老早就让家人将这些东西都打包了,等着德保到来交给他。

谁知道德保不知道是公报私仇(过去与张廷玉有过节),还是乾隆私下授意,竟然从当地知府借调了200多名士兵,一到张府二话不说就开始翻箱倒柜,把张家翻了个底朝天。

原本只是要回皇家的东西,变成了抄家!

幸好张廷玉为官多年,并没有做过什么贪赃枉法的事,家里除了书籍信件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赃物”,德保就把这些信件连同皇家赐给张家的东西都交给乾隆。

乾隆原本还想着可以从那些信件中找到什么蛛丝马迹,看有没有侮辱皇帝怨恨皇帝的话,但上面全是“吾皇万岁”“皇恩浩荡”,没有半点的悖逆之言。乾隆觉得很失望却也不得不佩服张廷玉。

找不到可以给张廷玉定罪的理由,乾隆也觉得很尴尬,就把锅甩给了德保,说是搞错了,又让人把收回的这些东西送到张家。

尽管如此,年近80的张廷玉仍然被吓得半死,主动上奏请求乾隆对自己严加治罪,乾隆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就只是下旨将他批评了一顿,此后就没再打扰过他了。

而张廷玉也就养了5年老,然后在遗憾和痛苦中去世,享年84岁。乾隆估计也担心别人说他心胸狭窄,最终还是给他配享太庙,也成了清朝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汉臣,也不知道张廷玉九泉之下知不知道。

看完张廷玉整个倒霉的晚年,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是张廷玉老糊涂,把自己作成这个地步,其实并不尽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实一直以来,乾隆都防着张廷玉。

1、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也想培养自己的人。

雍正去世后,给乾隆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张廷玉是唯一的汉人。

一开始,乾隆对这些顾命大臣还是很优待的,在继位第二年还给张廷玉封为三等伯爵,开启了清代文臣封伯的先例。

同时乾隆对他们也是很忌惮的,由于雍正时期,削弱了亲王的权力,无形中让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个宠臣成了权势滔天的人。

虽然张廷玉向来给人“刚正不阿”的忠臣形象,既不私下与其他大臣来往过密,对于机要事又能守口如瓶。

但乾隆还是不放心,因为一旦朝廷中有两个权势滔天的人,必然会形成“朋党”,但他一直没找到证据。

另一方面,雍正时期,张廷玉几乎每天都和雍正一起办公,雍正称他就像自己的“密友”一样,因此临死前将他留给乾隆作顾命大臣。但是钱财可以继承,“密友”是继承不了的,毕竟人心隔肚皮。

乾隆也是有打算的,他想要培养自己的人。在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后,乾隆便提拔了讷亲为军机大臣,而且讷亲的站位还在张廷玉之前。

后来凡是张廷玉举荐的人,乾隆都视而不见。

2、乾隆在心底就排斥汉人大臣

虽然乾隆精通汉文化,嘴上说将满人和汉人是一家,但内心其实是排斥汉人的。

清朝几百年历史当中,真正将满人和汉人当成一家的只有雍正。雍正时期提拔了无数的汉臣,张廷玉、李卫、田文镜就是代表人物,而且从雍正让张廷玉死后可以配享太庙,就能看出雍正确实是有这样的胸襟的。

雍正和乾隆对待汉臣不同的态度,还是跟历史背景有关系。

我们知道雍正是辛辛苦苦才得到的皇位,当了皇上后,他兢兢业业,一心想着建设大清,所以任人唯贤,只要这个人是贤才,不管是汉臣还是满臣都会用。

而乾隆不同,他靠着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打下的扎实基础,得以坐稳皇位,而且可以肆意挥霍,说他是个官三代富三代也不为过,所以他对于建设大清没有多大兴趣,反而认为汉臣太过兴盛,会威胁到大清的江山。

我说乾隆对建设大清没多大兴趣,你可能不太同意,不然“康乾盛世”怎么来的?那你看一组数据,康熙留给雍正的库银是800多万,而雍正留给乾隆的是6000多万,而等到乾隆留给嘉庆时,国库早就亏空了。

很多人说大清是从嘉庆时开始走下坡路的,其实并不是,是从乾隆后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很多人也说乾隆就是个败家子皇帝。

3、皇权受到挑战

乾隆自认为自己对张廷玉是不错的,但是张廷玉却不像他对康熙、雍正那样忠诚,屡次提退休就是不想为他效命。

倒不是说乾隆有多需要张廷玉,毕竟他也有自己的“秘书”,也不太需要张廷玉了。但乾隆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很自大的人,总爱将自己和圣祖爷康熙比,他爹雍正他都不稀得比。

张廷玉对他爹雍正那么忠心耿耿,到他这就一直嚷着要退休。在他的认知里,他爹既然给了张廷玉最高荣誉,那么不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现在一直嚷着退休,就是觉得他乾隆比不上雍正。

而且张廷玉还不信任他,竟然要他给自己写保证书,在乾隆看来,这完全就是看扁了自己的节操和格局了,自然就惹他大怒了。

所以终归一句话,张廷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结局,其实就是皇权至上的结果。封建集权体制,个人的前途乃至生死,不过就是皇上的一句话而已。

点赞8、晋中市 网友:距离美

乾隆十五年八月,已经回到安徽桐城老家生活的张廷玉接到了乾隆帝旨意,要他将为官几十年来皇帝御赐之物全部上缴,张廷玉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违背旨意,便早早将所有物品清点打包完毕,就等着钦差大臣上门收取。


但让张廷玉想不到的是,钦差大臣德保来到张廷玉家的时候,身边不仅仅只有十几名从京城带来的随从,还有近二百名从当地官府借来的官兵,他们在张廷玉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似乎是在寻找什么。

原来,德保在出京之前,乾隆帝对他面授机宜,他心领神会,便来到张廷玉家,准备找到钱财、书信、书籍等犯罪证据,以此来彻底扳倒张廷玉。

幸运的是,张廷玉为人清廉,家中并没有巨额来源不明的钱财,而且他为人谨慎小心,也没有留下哪怕一封与他人议论乾隆帝过失的书信,德保因此一无所获,只得带着已经打包好的御赐之物灰溜溜地返回京城。

乾隆帝白纸黑字写下的圣旨,只是让张廷玉上缴御赐之物,但他却遥控指挥德保对张廷玉进行抄家,结果上演了一场闹剧,让大臣们看了笑话,为了消除这种尴尬,他不得不在德保返回京城后对其进行严厉训斥,并说德保误解了他的意思,这并非他的本意。


而张廷玉虽然平安着陆,但他对遭受抄家这种奇耻大辱而感到怏怏不快,要知道他可是功勋卓越的三朝老臣,是汉臣中的佼佼者和代表人物,遭到乾隆帝如此对待,他能不有想法吗?

但是,张廷玉又能如何呢,他只是个臣子,还是个快八十岁的人了,折腾不动了,只能默默承受着。

五年之后,张廷玉在极度郁闷中病死于老家,享年八十四岁。

那么,乾隆帝为何要将张廷玉抄家呢?事情得从雍正帝去世时说起。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病危,他下旨让张廷玉与庄亲王允禄、大学士鄂尔泰等同为顾命大臣,辅佐乾隆帝处置朝政,并遗诏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先说说雍正帝的这个安排吧,庄亲王允禄自不必说,他是雍正帝的好哥们,是个值得信赖之人;鄂尔泰是大贵族,又是满臣的代表人物,既然是满人统治天下,让一个满臣作为顾命大臣,也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张廷玉作为一个汉臣,为何可以成为顾命大臣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张廷玉满腹学识、才能卓越、从政经验丰富,而且为人正直、为官清廉自持,在康熙帝时期就受到极大重用,更是雍正帝身边不可获取的人物,这样一个难得的治国大才,雍正帝自然要留给乾隆帝了。


当然了,雍正帝让张廷玉作为顾命大臣之一,也有平衡满臣和汉臣关系的意图,因为坐天下的虽然是满人,但治天下还得指望汉人。

为了笼络住张廷玉,雍正帝可谓煞费苦心,留下遗诏让他配享太庙,这是臣子毕生最大的荣耀,连满臣都难得到,雍正帝却给了张廷玉,由此可见他对张廷玉期望有多大。

但是,雍正帝没有预料到的是,他让张廷玉配享太庙,本是一番好意,最后却害苦了张廷玉。

乾隆帝继位之后,依然重用张廷玉,但这不代表他对张廷玉多么信任,他主要是碍于张廷玉是雍正帝遗诏任命的托孤大臣,又是汉臣之首,所以不得不加以重视。

在乾隆帝内心当中,他更信任的其实是满臣,前期以鄂尔泰、讷亲、傅恒等人为首,后期以和珅等人为首,至于说张廷玉等汉臣,他其实明面上重用,暗地里却甚为忌惮。

起初,乾隆帝按照雍正帝遗诏,任命张廷玉为总理事务大臣,不但让他总理朝政,还让他当皇子们的师父,甚至给了他夜宿紫禁城的权力,可以说是宠信至极了。


但是,张廷玉在雍正帝去世后,心态上就有了些变化,他常常为自己的才能和功绩感到沾沾自喜,认为满臣在才能上比不上汉臣,都是靠家族关系上位的。

尤其是雍正帝遗诏张廷玉去世后配享太庙,这种连满臣都得不到的待遇,张廷玉作为汉臣却得到了,他因此更加感到骄傲自满了,不把满臣放在眼里。

结果毫无疑问,张廷玉与满臣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矛盾,尤其是同为顾命大臣的大学士鄂尔泰,他与张廷玉关系十分紧张,两人共事十余年,往往见面连一声招呼都不打,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只是不说话也就罢了,张廷玉还处处埋汰鄂尔泰,致使鄂尔泰对他心生怨恨。

举个例子说,有一次众大臣在军机处等待乾隆帝召见,由于当时天气炎热,鄂尔泰便脱下帽子乘凉,但他也是个傲慢无礼的家伙,竟然对众人说,房间如此狭小,帽子该放在什么地方才好?

鄂尔泰的用意是,他作为皇帝的亲信大臣,又是顾命大臣,只要他吱一声,就会有人帮他把帽子挂起来。


鄂尔泰的这种做法其实是有违礼法的,张廷玉见他如此这般,感到十分不快,便阴阳怪气地对他说,帽子还是在你自家头上为妙,言外之意是鄂尔泰不懂礼数,有失体统,如果被皇帝知道了,指不定会受到什么责罚。

鄂尔泰听了张廷玉的话,自知理亏,便戴上帽子,但他为此不快达数日之久。

试想,作为汉臣之首的张廷玉,与满臣代表人物鄂尔泰的关系如此恶劣,那么其他汉臣和满臣的关系,还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由于张廷玉与鄂尔泰明争暗斗、互不服气,致使朝堂上汉臣和满臣之间关系剑拔弩张,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相互攻击,乾隆帝为此感到烦不胜烦。

到乾隆三年,汉臣和满臣的恶劣关系,已经影响到各项政策的实施了,乾隆帝觉得不得不进行调和了,但怎么做才好呢?

最终,乾隆帝选择偏向满臣,他费尽心思找到了张廷玉的一个小过失,并借机罢黜了他总理事务大臣的职务,让其以大学的身份继续掌机要。

张廷玉在失去总理事务大臣的身份之后,就意味着他退出了顾命大臣的行列,虽然他的权势并未受到影响,但他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为此感到十分不快。


当然了,张廷玉无法对乾隆帝说什么,他只是将造成这一切的罪过,放到了以鄂尔泰为首的一帮满臣头上,因此汉臣和满臣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在随后数年时间里,乾隆帝为了调和满臣和汉臣的关系,可没少费心思,但他做出的种种决定,往往适得其反。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乾隆十年,这一年鄂尔泰去世了,张廷玉因此少了个政敌,在军机处混得风生水起。

但是,眼看汉臣在风头上压过了满臣,乾隆帝坐不住了,他连续给讷亲升官,先是让他担任协办大学士,不久后又任命他为保和殿大学士,紧接着又下旨让他担任领班军机大臣,排名在张廷玉之前。

很显然,张廷玉已经被迫退居第二了,乾隆帝为了安抚他,下令内阁行走,讷亲在张廷玉之前;吏部行走,张廷玉在讷亲之前。

这是啥意思呢?乾隆帝的意思是,张廷玉的官比讷亲大,但讷亲的权力比张廷玉大。

乾隆帝以为这样可以让张廷玉觉得心理平衡,但张廷玉也不是傻子,因此与乾隆帝的关系开始变得恶劣,两人面和心不和,很多时候都是虚与委蛇,这种事情在雍正帝时期是没有过的。


在随后数年时间里,张廷玉逐渐被讷亲排挤出权力中枢,他感到无力回天,便决定急流勇退,还可以保住一世清名。

其实,在多数汉臣眼里,如果在政治上无法突破的话,那么就此远离朝堂,从而留下一个好名声,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追求了,所以张廷玉的做法其实也没错,符合一个读书人的操守和气节。

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上书乾隆帝,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回归故里,乾隆帝岂能不知道张廷玉的心思,他不想就此成全,便下了一道谕旨给张廷玉:

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

说张廷玉守两朝皇恩,又是先帝的托孤大臣,未来是要配享太庙的,哪里有元老重臣归田终老的道理呢?

别看乾隆帝话说得好听,但字里行间都是在指责张廷玉,他的言外之意是张廷玉得了这么多皇恩,想就此退休,从而留个好名声,那是不可能的。

张廷玉也识趣,被乾隆帝阻止之后,很长时间都没再说退休的话了。


但是,到了乾隆十四年正月,乾隆帝下定决心将张廷玉彻底架空,于是下令按照宋代文彦博的例子,让张廷玉每十天入宫议事一次。

这对张廷玉来说,无疑是宣告他政治生涯彻底结束的大事,也是奇耻大辱,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忍受的,于是再次上书乾隆帝说要退休回家养病。

事实上,乾隆帝之所以要架空张廷玉,一方面是迫于满臣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他长期无法调和汉臣和满臣的关系所导致的,他认为与其两头不讨好,不如先顾好一头,再想办法拉拢另一头。

乾隆帝看到张廷玉的上书之后,觉得他说得在情在理,无法拒绝,本打算就此成全。

但是,乾隆帝在召见张廷玉的时候,张廷玉竟然提了一个过分的要求,要求乾隆帝下一道旨意,让他在去世后享受配享太庙的待遇,理由是他退休后没有职务,他怕自己因为地位不够而无法配享太庙。

张廷玉的担心不无道理,他原本打算一直工作到去世的,这样就可以顺利配享太庙,但情况不允许他继续工作了,所以必须退休回家,也算是荣归故里吧。

但问题是,退休后就只是个普通百姓了,张廷玉的政敌那么多,这些人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让他无法配享太庙,所以他必须让乾隆帝给他一个保证。


很显然,乾隆帝对张廷玉的要求是很生气的,但碍于情面,便下了一道旨意明确了雍正帝遗诏有效,还写了一首诗送给他,以表彰他的功绩。

等到张廷玉出宫了,乾隆帝就有些后悔了,他觉得自己太憋屈了,竟然被一个臣子给威胁了,再加上他不太愿意让一个汉臣配享太庙,所以越想越难受,该怎么办呢?

乾隆帝决定找张廷玉的茬,趁机剥夺其配享太庙的待遇。

第二天,乾隆帝的机会就来了,按照惯例,官员致仕回乡,一般要亲自入宫谢恩,但张廷玉只是写了个折子,让儿子张若澄入宫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为此感到不快,便准备下旨让张廷玉说明原因。

当时负责起草谕旨的人是军机大臣傅恒和汪由敦,傅恒是乾隆帝的小舅子(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同胞弟弟),而汪由敦则是张廷玉的门生,并且两人关系非常亲密。

从这种人员安排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乾隆帝之所以找汪由敦来书写谕旨,其实是在设一个圈套。


果不其然,汪由敦果然上当了,他在谕旨下发之前将消息透漏给张廷玉,让张廷玉第二天一大早就入宫谢恩,避免谕旨下发后造成被动。

张廷玉第二天一大早果然入宫了,乾隆帝则大发雷霆,说汪由敦透漏圣意,并举行廷臣会议,讨论如何处置张廷玉。

廷议的结果是,剥夺张廷玉的官职和伯爵爵位,罢去他配享太庙的待遇,并让其在京城家中反省己过。

就这样,张廷玉在乾隆帝的刻意打压下,不但失去了配享太庙的待遇,还成为了一个戴罪之臣!

你以为这就完了,张廷玉为了名,依然没有放弃挣扎,但他却干了件大蠢事。

乾隆十五年,皇长子永璜去世,他的死跟乾隆帝的苛刻待人不无关系,乾隆帝因此感到十分伤心。

作为臣子,这个时候就应该多说一些顺着乾隆帝的话,但张廷玉却判断失误,反而认为是个好时机,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归乡,并重提配享太庙之事。

结果毫无疑问,乾隆帝再次大怒,他将张廷玉召进宫,将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录拿出来给他看,让他揣度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

在清朝,配享太庙的大多都是武将,文臣还是比较少的,而且大多都是开国功臣,张廷玉自然无法与他们相比。


但这件事是雍正帝定下来的,所以与张廷玉是否有资格无关,只是乾隆帝自己不情愿罢了,又不好明着拒绝,便想让张廷玉知难而退。

当然了,张廷玉被虚名冲昏了头脑,他也说这是雍正帝的意思,乾隆帝就更不开心了。

于是,乾隆帝下令大学士、九卿共同议论这件事,众人心领神会,都说张廷玉不该配享太庙。

最后,乾隆帝再次重申,张廷玉不得配享太庙,但念及他的功劳,就不治罪了,放其回家养老。

当然了,乾隆帝不可能就这么放过张廷玉的,只不过事情得一步步来做,张廷玉的苦日子还在后头。

张廷玉本就心灰意冷,在回到老家之后,当地父母官也对他不够恭敬,他因此感到更加郁闷了,再加上他已经是快八十岁的人了,所以精神状态变得越发不好。

然而,祸不单行,张廷玉回到老家后不久,他的女婿四川学政朱筌出事了,在任期间干了一些违法乱纪之事,还卷进了雍正时期爆发的吕留良案(文字狱)。

当然了,朱筌犯的所有罪,都是乾隆帝说的,历史上对此事记载甚少,究竟是不是事实,还有待考察。

乾隆帝借着朱筌之事大做文章,将张廷玉也给坐罪了,还下令其上缴为官数十年来所得的皇帝御赐之物。


于是,文章开头那一幕就出现了,张廷玉家被德保给抄了,他由此成为了人尽皆知的罪臣,可谓是身败名裂。

事实上,乾隆帝让德保抄张廷玉的家,是为了在他家找到张廷玉贪腐受贿及牵扯到文字狱的相关信息,但最终没能得逞。

而张廷玉在被抄家之后,对乾隆帝的失望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强烈的求生欲促使他上书向乾隆帝请罪。

乾隆帝没有找到张廷玉的罪证,再加上此时过后张廷玉在朝中的影响力彻底崩塌了,他便下旨赦免了张廷玉的罪,让其安心在家养老。

五年之后,张廷玉去世,此时乾隆帝对张廷玉的怨恨已经淡化不少,而他思量再三,觉得不能违背雍正帝的遗诏,从而落个不孝子的名声,便下旨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也可以借机向天下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总结一下,张廷玉之所以被乾隆帝抄家,主要是由三个重要因素造成的,第一是汉臣满臣之争,乾隆帝偏向于满臣;第二是张廷玉晚年过于重视虚名,为了配享太庙而做事没有分寸,频繁出错也就罢了,还逼迫乾隆帝就范;第三是乾隆帝待人苛刻,尤其对汉臣严厉了一些,张廷玉伴君如伴虎,实在难以自保。

点赞9、吉安市 网友:漂泊者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

乾隆十五(公元1750年)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张家。张廷玉率领全家,跪在门口迎接。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德保不但带了十多名随从,还从知府那里,借来了二百名兵丁。这二百军人事先显然准备充分,进了张家,不由分说,以查找是否还有遗漏的赏赐物为名,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居然抄了张廷玉的家。除了御赐的物品,,德保还带走了所有文字的东西:书籍、文章、信件乃至便条。

一代名臣张廷玉最后就落了这么一个下场,这一切都是为何呢?

1、 表层原因:想搞文字狱

张廷玉历经三朝,位高权重,难免会知道一些皇家秘事,作为一个文臣,谁也保不住会用文字发泄发泄心情,在书信日记中品评人物,说几句牢骚话。特别是那些参与过中枢政务的大臣,返乡之后,都爱写写回忆录,记录点高层政治的秘密。这就是乾隆皇帝表层原因。

好在张廷玉却有这样做。在他的数百封私人书信中,没有一字涉及政治。在其年谱中也是详细记载了三朝皇帝对他的“恩遇”没有一字对朝政的品评,也没有一字涉及政治机密。也因此,张廷玉保住了脑袋。

2、 中层原因:执政风格的改变

现在除了万历十五年,很多历史爱好者提的最多的就是乾隆十三年。这一年确实是乾隆执政的分水岭。

富察皇后去世、贪腐事件爆发、金川战争不利,十三年又是老爹雍正的在位年限,这一切让乾隆皇帝彻底改变了。他不再实行宽仁的作风,开始对朝臣变得严苛起来,仅因为皇后的丧礼,乾隆就处死、处罚几百官员,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没放过。

早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文颖馆修成了皇帝的《御制诗集》,进呈御览。皇帝翮阅一过,发现了几处错别字,勃然大怒,遂命将文颖馆总裁官张廷玉等三人“交部议处”。这是张廷玉有生以来第一次被“议处”虽然处分不重,已足使他惊心。没想到这只是个开始,之后的一年多时间内,乾隆皇帝对张廷玉退休一事多次刁难,加上张廷玉年老迟钝,更加让乾隆不痛快,还剥夺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几经波折,他才灰头土脸的退休。

3、 深层原因:打击朋党

朋党,是所有皇帝最忌讳的词,乾隆也不例外。

雍正皇帝的四大宠臣:田文镜、李卫、鄂尔泰、张廷玉。其中田文镜死于雍正十年、李卫死于乾隆三年、鄂尔泰死于乾隆十年,只有张廷玉活过了乾隆十三年,不知道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

那么,张廷玉结党吗?应该没有。他一生比较清廉,对于结党营私更是极力避免。但是张廷玉历经三朝,门生故吏遍天下,即使他不主动结党,但心中依附于他的人不在少数。之前的鄂尔泰就有结党的履历,若不是他早死,可能会很惨,就这样鄂尔泰在乾隆晚期被逐出了太庙。

所以,张廷玉虽不结党,但乾隆也要让他名誉扫地,在精神上打击张廷玉。经过这场问罪,张廷玉名誉丧尽,门生故吏各寻出路,如树倒猢狲散,乾隆的目的达到了。

乾隆二十年(1755年),张廷玉病逝于原籍,乾隆皇帝做出眷念老臣之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仍然命他配享太庙。恤典如常,谥文和。在乾隆晚年还特意作诗一首怀念张廷玉:

“风度如九龄,禄位兼韦平,承家有厚德,际主为名卿。不茹还不吐,既哲亦既明,述旨信无二,万言顷刻成。……后原与配食,遗训敢或更,求享彼过昭,仍享吾意精。斯人而有知,犹应感九京”。

不知道张廷玉地下有知,会不会感激涕零。

点赞10、如皋市 网友:小米粒

乾隆15年,钦差大臣德保带着200名士兵,把退休在家的张廷玉家给抄了。乾隆本想借抄家一事整垮张廷玉,可他还是太小瞧张廷玉了。最后,乾隆又不得不把抄来的东西灰溜溜地还了回去。

乾隆15年(1750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不仅带着十多名随从,还从知府借调了200名士兵,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直奔张廷玉家。

张廷玉这边已经按照先前旨意,把三朝皇帝给他的所有赏赐之物都收拾好,准备如数交还给德保。

然而,张廷玉没想到的是,德保进了张府,不由分说,就开箱砸锁,挖地三尺,对张家进行了土匪式的大查抄,不仅拿走了御赐之物,还带走了张府里所有带有文字的书籍、文章、书信等。

本是说好的追缴御赐之物,怎么就变成抄家了呢?

张廷玉懵了,可很快的,他又领悟了过来,乾隆是以收回赏赐之物为名,对他进行一次抄家。面对突如其来的抄家,张廷玉依旧不紧不慢,也没有和士兵们起冲突,他对自己是有十足的把握的。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乾隆就又把抄回来的东西如数还给了张廷玉,并给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抄家不是他的旨意,是下边的人会错了意。

那么,这到底出了什么事,乾隆为何会对做官清廉的张廷玉下达抄家的命令?

要说清楚这个抄家始末,还得从张廷玉和乾隆之间的恩和怨说起。

? 张廷玉和乾隆之间的恩与怨。

张廷玉为官确实有过人之处。

他历经康雍乾三世,在33岁那年,受到康熙赏识,从此走入仕途,45岁时已经升到礼部侍郎。

康熙去世后,雍正对张廷玉更加重视,迅速将他升为礼部尚书,参与机密大事,不论大事小事都和他商量,雍正的大部分旨意也都是由张廷玉撰写的。

雍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难伺候的皇帝,很少有大臣能与他亲近,然而,他却对张廷玉一见如故。两人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已经为好友,甚至到了一天也不能分离的地步。

在雍正去世前,他一方面出于对张廷玉的认可,一方面为了让张廷玉死心塌地地辅佐新帝,他特别下了旨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要让他配享太庙。

所谓太庙,就是皇帝的家庙,里面供奉着皇帝的列祖列宗。而配享太庙,就是对于那些有大功于社稷的大臣们,在他们百年之后,将其神牌供奉于太庙的偏殿,让其享受到后世君主的祭拜。

配享太庙是皇帝对朝臣的最大肯定,也是一个大臣所能享受到的最大殊荣。放眼整个清朝200多年的江山,张廷玉是唯一一个享有该殊荣的汉臣。

然而,在乾隆继位后,这个殊荣却害了张廷玉。

乾隆初期,张廷玉依然被重用,但随着乾隆的羽翼渐丰,张廷玉也慢慢不被看好了。

张廷玉做了十几年的宰辅,又熟读史书,以史为鉴,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处境,认为自己应该急流勇退,尽早离开官场才是上策。于是,就跟乾隆提退休一事。

一开始,乾隆并不同意让张廷玉退休,后来考虑到张廷玉确实年迈(那一年张廷玉77岁),而且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便松了口,答应让张廷玉告老还乡。

截至这个时候,张廷玉的一生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既做到了位极人臣,享受到了荣华富贵,还能平安落地,死后又能名垂千古,这是几千年来,大臣都想达到的、却很少有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只可惜,张廷玉一生淡泊名利,不贪图功名,但他却对身后留名非常在意。为了名垂千古,他和乾隆的矛盾一步步升级,甚至到了难以挽回的局面。

当张廷玉发现乾隆在给他的退休批准书里没有提及配享太庙这件事,便急了,张廷玉认为这是雍正帝赏给他的,无论如何都要让乾隆履行先帝的承诺。

张廷玉是这样问乾隆的:“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

意思是,当初先帝准许我配享太庙,可去年您说,配享太庙的老臣就不应该归田终老,如今您准许我告老归田了,但不知道我还能不能配享太庙,请陛下给臣一个准话。

在乾隆心里,他是可以准许张廷玉退休,但并不想让他配享太庙。一是,之前很多大臣向乾隆进言,说以张廷玉的功劳不配入太庙,这多少动摇了乾隆的决心;二是,乾隆有严重的重满抑汉的思想,他没法做到像雍正一样满汉一家亲,自然对张廷玉这位汉臣也不是特别重视。

可张廷玉的问话不仅有强迫乾隆答应的意思,也让乾隆根本没有回绝的余地。如果不准许张廷玉配享太庙,就是他不履行雍正的遗言,这打的是谁的脸?于是,在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乾隆颁布了一道诏书,派人送到了张廷玉府上,重申了雍正当年的承诺,给了张廷玉一个定心丸。

接到诏书后,张廷玉开心得不得了,决定第二年开春告老还乡。

这下,张廷玉的目的达到了,但他也惹得乾隆不高兴了。

按理说,张廷玉接到诏书后,第二天就应该入宫谢恩,可他以自己年迈行动不便,只派了儿子张若澄入宫替自己谢恩。

其实,大臣因为年迈派儿子去替自己谢恩也是有先例的,那时张廷玉已经77岁,老眼昏花,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所以他这么做也并不失礼。可是乾隆的怒气还没消,便抓住这个“错处”不放,大骂张廷玉倚老卖老,目无尊上。

结果,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了。张廷玉吓得不轻,也许是太想保住入太庙的资格,他没来得及细想,便马上入宫给乾隆赔罪。

这下反而捅了马蜂窝。

乾隆认为张廷玉能马上得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定是在自己身边安插了亲信,当场雷霆震怒,褫夺了张廷玉的伯爵爵位。

乾隆之所以没有直接取消张廷玉的配享太庙,是因为这是前天才颁布的诏书,若马上取消,岂不是打自己的脸,让大臣们笑话。

可乾隆对张廷玉的怒气依旧还没有消完,仍不忘时刻敲打一下这个三朝老臣。

好巧不巧,第二年二月,当张廷玉准备告老归田之时,却突遇乾隆的皇长子永璜病逝。也许是归乡心切,也许是想早点远离官场的是非地,刚过了初祭礼,张廷玉便申请离京回乡。

乾隆顿时大怒,因为永璜也曾是张廷玉的学生,乾隆认为张廷玉的做法一点都不念及师生情谊,没有人情味。于是,乾隆也不再顾及这位三朝老臣的颜面,当场怒斥张廷玉:你自己看一看,那些历史上配享太庙的大臣,哪一个像你这样?你自己说,你有没有资格入太庙。

这下,张廷玉真的害怕了,不断上书请乾隆取消自己配享太庙的待遇。

这个请求,正合了乾隆的心意,他马上顺势取消了张廷玉入太庙的承诺,然后放其回乡。

? 抄家始末。

乾隆15年春天,79岁的张廷玉灰溜溜地回了老家,他本想就这样熬到老,可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时,四川学政朱荃,在其母病逝后,本该回家丁忧的时候,朱荃隐瞒了事实,仍然跑去参加监考。朱荃不仅是张廷玉的姻亲,他还曾得到张廷玉的举荐。后来,朱荃没有服丧的事被人揭发了,连带着张廷玉也跟着遭殃。

借着这个案子,乾隆再次大骂张廷玉,说张廷玉会举荐这样卑劣的人当官,那么张廷玉的品性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乾隆再次对这位三朝老臣下手,下令追缴历年皇帝赏给张廷玉的御赐之物。

乾隆是借题发挥了,张廷玉心里也清楚,乾隆是铁了心要整倒自己的。因此,张廷玉没有任何辩驳,他默默收拾好所有御赐之物,恭恭敬敬地等候乾隆派来的钦差大臣。

接下来就发生了开头提到的抄家一幕。

抄家之前,乾隆非常自信,他认为张廷玉被自己一直打压,一定有诸多怨言,所以,他特别交代德保,一定要把张廷玉家中所有带有文字的东西都收缴上来,他要看看张廷玉是如何骂自己的,然后给张廷玉定罪。

可乾隆还是太小瞧张廷玉了。

张廷玉的谨小慎微是出了名的,不管是在朝为官,还是辞官回乡,他都依然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不结朋党,更不敢辱骂君王,他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

虽然抄家最终成了一场闹剧,但是却让一向爱惜名声的张廷玉彻底名誉扫地了,以前的幕僚也疏远了他。

在人生最后几年,张廷玉每天更是如履薄冰,生怕乾隆再来找茬。

1755年,张廷玉去世,享年84岁。

意外的是,得知张廷玉去世后,乾隆竟然履行了雍正的承诺,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最终,张廷玉还是吃到了皇陵的那盘冷猪肉,但是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他会不会后悔当初对“配享太庙”的执着?

? 结语。

张廷玉在清朝为官50年,兢兢业业地辅佐了三代帝王,对朝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本可以完美谢幕的,可是他对于身后留名太过于执着了,太想用“配享太庙”给自己的一生画一个完美的句点,没成想弄巧成拙,反而得罪了皇帝,最终落了个晚景凄凉的结局。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做到的又有几个?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