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影视娱乐

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6关键词:古代,将军

古代将军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点赞1、永州市 网友:深街酒徒

我来回答:这种情况有,但是非常罕见,名将不是时时有的!

我们看历史剧,往往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将军带兵打仗,一旦带兵冲入敌阵,往往以一当十,敌方的小兵犹如大白菜一样,任由将军砍伐。那么现实中,真的有人可以做到,面对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仍然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吗?

古代行军打仗的将军有些可能是关系户,计谋不过关,但是体格大都异于常人,要不然他也当不了将军。我们看古代十大名将,除了孙膑以外,其余人都是武艺超群,体格强健,智谋无双。当然还有很多没能列入名将序列的将军,或许是智谋不足,但能常驻兵营,体格必然异常。

要问与普通士兵对抗是不是像砍菜一样,倒也有点夸张了。因为但凡是人就有体力极限,就算真的砍菜,砍多了也得歇一歇。所以再厉害的将军,被普通士兵重重包围也是会死的,说好听了就是力战而竭,说不好听就是被围殴致死。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例子,比如西楚霸王项羽,要说就上那么百十个人,可能都不够他杀的。可对付项羽这个量级的人物,刘邦不可能就派百十个人来,人海战术直接上,大军围得水泄不通,项羽突围无望,羞于渡江而逃,乌江自刎。

再比如,三国期间的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正史中也是因为和自己的军队走散了,被魏军八百士兵围起来,乱剑插死了。

最搞笑的当属明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顺,锦衣卫不用多解释了,单兵作战能力超群。更何况还能熬上指挥使的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国安部部长了,司令级别的人物。死相特别惨,是在朝堂之上被一群文弱的文官,群殴致死,毫无招架之力!

当然这是历史留名的人物,更多没有名气的将军,其实也就比常人厉害一点而已。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都能活活咬死锦衣卫指挥使,更何况战场上,对面再弱也是佩戴甲胄手拿枪剑的人,不可能乖乖站在你面前给你砍。所以这些比较能打的武将对付普通士兵的确不算困难但是绝对不可能像砍菜那么轻而易举,超过一定数量的士兵,就是再普通也能把武功高强的将军耗死。

不过我们古代的将军不是所有人都身先士卒,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就比如韩信、孙武、左宗棠、陆逊这种儒将,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这一类将军可能还不如普通的士兵,靠的是头脑,真拉到前线没准几个回合就兵败身亡了。

说白了将军就是手下士兵的精神寄托,为什么项羽五千兵马就敢和几万大军硬碰硬,那就是因为项羽太厉害了。对面武将看到项羽就先怂了三分,都说将怂怂一窝,精气神都没了,根本不是楚军对手。很多战役因为将军先死了,树倒猢狲散,能打赢的仗也没信心打了。

最有名的当属长平之战,赵括虽然被后人冠上了“纸上谈兵”的头衔,其实他的武力值还是可以的。被围困多日后,他带兵突围,英勇杀敌,结果被乱箭射死,他一死,四十万赵军群龙无首,投降了,最后惨被坑杀,由此可见将军是很重要的。

所以古代将军要么就是杀的人多还不容易死,能征善战,能打能抗,能够和士兵一起攻伐陷阵的现实领袖,要么就运筹帐营之中,虽然不能在前线那样热血拼杀,但是利用计谋,活用客观天时地利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为精神领袖,这样两个类型将军都不会在战争中轻易死亡,能够发挥出手下士兵的最大潜力。

当然像霍去病、白起、关羽这种又能打又有谋略的武将更是可遇不可求的。话说回来,古代当兵的人要么是食不果腹的穷人,要么是被强行征兵去前线的,几乎没有人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战斗力谈不上多么厉害,碰上久经沙场的老将当然不是对手,车轮战的话,我相信一般在前线打仗的将军连斩数十个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但是如果一哄而上的话,我估计历史上没有几个武将能顶得住。有人可能说项羽不是以一当百全部宰了吗,但是咱们中国上下五千年不也就这么一个项羽吗。

但是影视剧里拍出来可能给人一种错觉,什么转着武器抵挡箭矢,什么一棍子把人打出十几米远,什么身受数箭数枪,千疮百孔还能自由穿梭冲杀敌军之间,甚至还有左脚右脚颠倒着踩往上飞的,一跃上树的,等等诸如此类的情节,都是错误的。

毫不夸张的说古代的将军也都是脑袋挂在裤腰带生活的,说不定哪天就死在战场上了,即使功成名就,帮助别人打下了天下,也可能面临着兔死狗烹的命运。

总体来说,古代将军的身手一般都不错,但是远远没有到达杀普通士兵和砍菜一样简单的程度。就像一群土狗围攻一只老虎,老虎实力固然强悍,但即使取得胜利也不可能毫发无伤,我们还是别被影视剧带跑偏了,现实生活往往比艺术作品残酷的多。

所以,大家也别幻想着能穿越回过去当将军,就我们现在的体格,回到过去的战场上,那就真成了人家将军砍的菜了……

点赞2、贵港市 网友:北神戗赦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首先打仗不是两堆人由各自的头头带领一窝蜂往前冲,那叫打架,战争都是很讲章法的,放到现在那就是踢球,踢球没章法那叫国足。

武将就是用来讲章法的,打仗冲在前面的都是军中猛士,让将军带头冲锋,就算将军想,周围人也得拼命拉着,将军跑前面杀敌了谁指挥?万一将军死了,他的亲随都得遭殃。

所以打仗将军和小兵互砍的事非常少见,能活下来的都青史留名了,顶多了也是将军带着一大帮亲随打仗,亲随帮着挡刀挡枪,将军负责收人头。

但是也不是真的打不起来,要是真打起来,三五个小兵还真应付不了一个武将。

首先,绝大部分的武将要不是武将世家,要不是富商巨贾出身,从小就开始打熬力气,锻炼身体,家里也不惜血本,各种出名的枪棒教头,珍贵的中草药给你堆起来,其身体素质那是农民,流民出身的小兵不能比的。

其次,武将手里长的是步槊马槊,这种兵器势大力沉,又非常有韧性,抡起来是方圆两米无人近身。近短的是百炼钢打造的宝刀宝剑,身披明光铠(举个栗子)小兵手里的粗制滥造赶工期的铁片刀一磕就两截了,能拿刀还算是不错的,要是赶上乱世,拿着粪叉子,搂草耙子,锄头竹竿也能让你上战场,身上穿的好点的给你穿个布甲扎甲,赶上乱世还给你发铠甲?

这样的小兵真和全副武装的武将打起来,不说砍瓜切菜,三五个是绝对不够一个武将收拾的。

乱世草根出身的武将那更是不得了,他虽然没有好的身体素质,但是人家是从尸山血海里爬出来,一步一步杀到这个位置的,其杀人经验何其丰富,怎么是一个被撵上战场的小兵能对付的了的。

点赞3、临沂市 网友:ㄡ赱ㄋ

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文、武其实是不分家的,到了武则天时代,增加了武举,才用科举考试将文官与武将分开,事实上,在唐朝之前,文官与武将没有明显的界线。

就拿三国时期来说,出征打仗的有文官也有武将,比如说关羽是武将,官职是前将军,兼襄阳太守,前将军是武将官职,襄阳太守是文官官职,关羽其实还是以武将身份来带兵打仗。



再比如诸葛亮,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是丞相,丞相是文官之首,但是五次出兵北伐都是诸葛亮带队,他是以文官身份来带兵打仗的。

即使是武将,也有儒将,比如说周瑜,他是很少上阵杀敌的,大部分是居中指挥,再比如韩信,他是很明显的武将官职,但是韩信从来不上战场,而是以谋略及指挥军队作战著称。



所以对于古代的将军来说,身手究竟如何?与普通士兵对抗是否真的和砍菜一样?

这个要分人来看的,有的人很历害,对抗普通士兵跟砍菜没啥两样,而且一人能打数人或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人一般,勉强与普通士兵打个平手,还有的人,手无缚鸡之力,根本就不是普通士兵的对手。



比如说项羽,史书上记载项羽是万人敌,在战场上打仗总是身先士卒的冲在最前面,项羽刚起兵时,在会稽太守府杀死太守后,还杀了上百人,而且是一个人独自干的,即使是在最后垓下之败,项羽逃亡时,也是以一敌百,杀了上百追兵。

对于项羽这种猛人来说,一百个普通士兵都不是他的对手,项羽与普通士兵对抗,真的跟切瓜砍菜没什么两样,类似于项羽的这种猛人,还有李存孝、耿恭、苏定方、薛仁贵、张辽、关羽等等将军。



但并不是每个将军如同项羽一样,也有不少将军是儒将,文武双全,说是双全,其实还是侧重于文,很少上战场和普通士兵一样对砍,这些将军知道他们的特长不是武斗,但并不竟昧着这些将军对抗不了普通士兵。

尤其是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将军都是靠军功挣来的官职,世袭的反而很少,即使是武将世袭,也会在家族的熏陶下练习武艺的,所以这些将军都有一定的技能,本身能从普通士兵升为将军,他们就比普通士兵要强一些,但是并没有强太多。



比如楚汉战争时期的韩信,基本上没有看到在战场拼杀,对于韩信的描写,全部都是在后方运筹帏幄,调兵遣将,要说韩信打不过普通士兵也不可能,他毕竟从小就是背剑的,不可能没有练习过剑,或者在战场上打斗过,像韩信这种将军,应该能与普通士兵打成平手或者略强。

如同韩信类似的将军还有周瑜、陆逊、曹操、孙武、李靖、吴起、岳飞等将军。



最后一类将军纯粹就是文官,对于武艺基本不懂,或者非常弱,他们打仗靠的是谋略及运筹帏幄,这类将军与普通士兵对抗,肯定会被普通士兵杀死,最突出的就是诸葛亮。

史书中关于诸葛亮的记载,从来也没说过诸葛亮亲上战场与普通士兵拼杀,都是在后方指挥,诸葛亮与儒将的区别是:儒家是文武双全,但诸葛亮只会文不会武。根本无法与普通士兵对抗,但你要说诸葛亮不是将军,那也不对,他可是经常领兵作战啊。



与诸葛亮类似的纯文人将军还有:鲁肃、司马懿、袁崇焕、曾国潘等等。

当然了,历史上大多数将军都能与普通士兵对抗,而且远胜普通士兵,毕竟文人将军极少,即使是儒将,也具备对抗普通士兵的能力,一个将军对抗数个普通士兵应该问题不大,但是士兵多了,将军也顶不住,毕竟还是人,也会输。

点赞4、安庆市 网友:林暮色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所谓战场上的绝世猛将,最高的标准也就是“百人斩”。说白了,就是在一场战斗中,能杀死100个以上的敌方兵将,就是公认的战神了。


在史书中,有不少武将被称为“万人敌”,比如:三国中知名的猛将关羽、张飞都被描述成“万人敌”,但这是夸张的说法,要知道人类是人不是神,在体力上都有个极限,超出这个极限不要说杀人了,连抬一下手臂都办不到。


古代武将在力气、武艺上都比普通士兵要强得多,一人独战10余敌兵不在话下,但面对几十人,上百人的围攻,长久作战就会在体力和精神上感到疲劳,最终的结果就是寡不敌众,落个被俘或被杀的命运。


那么历史上杀起敌兵来如砍瓜切菜似的绝世猛将都有哪些呢?看看中国历史上都有哪几位。


“百人斩”猛将


中国有句俗语“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是将帅们的功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的士兵丢掉性命的基础之上的,但要靠武力一人独战万人,实际上一个也不存在。


绝世猛将单挑万人军阵那是神话和演义,历史上能真正做到以一敌百的猛人都不多见。在中国古代有史记载的3000年中,有“百人斩”记录的仅有的几位,毫无疑问都是历代武将们终身仰望的偶像。下面一一列举,看看都有哪几位?


1、“力拔山兮”的西楚霸王


《史记》中有关于项羽最后一战的记载:项羽冲出汉军重重包围,最后在乌江岸边下马步战尚能杀死数百汉军精锐。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强弩之末,尚能独杀百人。由此可知,项羽在其巅峰状态下,其杀人极限将达到无人能及的地步,不愧是公认的历史第一猛将!


2、唐末无敌猛将李存孝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说的就是项羽和李存孝二人。李存孝善于骑射,骁勇绝伦,常率骑兵为先锋每战必胜。


史书记载,此前从无败绩的王彦章与李存孝阵前单挑,三合就被生擒!有关他的史书记载,其带领骑兵有过一次斩杀百人的战绩。


3、武悼天王冉闵


冉闵的历史评价争议颇大,有人说他是汉族英雄,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这些暂且不提,在这里仅说说他的骁勇善战。


《资治通鉴》: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以击燕兵,斩首三百馀级。


在人生的最后一战中,他一人一马手持两把利器死战不降,在蛮族大军的包围中斩杀数百人,力尽而亡,令人敬佩。


除了以上三位,还有南宋名将杨再兴“小商桥一战”,冲杀万人敌骑军阵,斩杀万户和其他各级军官百余人,最终被乱箭射死。


绝世猛将在战场上杀上百人都不容易,那普通将军一次能杀几人呢?


杀多少人会累呢?


古代一般武将,根据各自武力值的不同,估计杀普通人10几人绰绰有余。他们杀人用的武器大多是刀、枪、矛、弓……


古人的数据已不可知,笔者曾经有练过刀和弓箭的经历,现在把挥刀和开弓的数据分享给大家:


1、挥刀


我一开始自己瞎琢磨着练刀,用的是3斤重的木刀,一次挥动50下,每天练1个小时,总计200下,就累的够呛。


半年后,经老师指点用腰带动刀的起落,腹部,还有大腿一起使力,不间断能挥刀300次以上这就是极限了。


后来,一次练习中把腰闪了,休养了1个半月,就慢慢放弃不练了,改玩弓箭。(顺便给个忠告,练刀有技巧,别自己瞎练啊)


2、弓箭


我刚练的时候用的是38磅女士弓,当时一次射10箭,一天内拉弓100次都会觉得累。就这样每天有时间就去训练,3年后,用46磅弓,一次能射25箭左右,一天能射800支箭。


当然弓的拉力要根据每个人的臂力来选,我开46磅弓时,需要拉力大概55斤左右,现在左侧胳膊三头肌肌肉发达,右侧肩和背肌肉也很结实。


在古代将军想要砍瓜切菜般的杀敌,除了运用技巧和招法,无非就是挥出多少刀,射出多少箭,而且在战场上敌军总不会站着不动让你砍、让你射,他们也会反击、躲避,自然不会让你每一次攻击都有战果,随着体力和精力的持续消耗,杀敌的效率必然降低。


所以,每次作战能杀敌数人,甚至十数人就已经是了不得的战绩了。大多数情况是,棋逢对手苦战不下,或者不幸受伤,运气不好自己先挂了……最终是杀累了各自鸣金收兵,等待来日再战了。

点赞5、忻州市 网友:专属总裁

看过《说岳全传》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部小说中有一段著名的情节,八锤大闹朱仙镇。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四员小将冲入金兵营阵,这四员小将都使双锤,岳云一对擂鼓瓮金锤,何元庆一对八棱梅花亮银锤,严成方一对青铜倭瓜锤,狄雷一对镔铁亚油锤,刚好是八柄大锤。这八柄大锤左挥右抡,上挡下砸,骁勇无比,砍瓜切菜般直杀得金兵鬼哭狼嚎,叫苦不迭。

不过,这是小说演义中虚构的情节。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的历史中,武将遇上小兵,是否真的像八锤大闹朱仙镇中那样,砍瓜切菜一般,如入无人之境呢?

先从体型上来看看,将军对小兵的压倒性优势。

下面这幅图是南宋初期的中兴四名将图,分别是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

可以看出,这几个将军一个个膀大腰圆,满脸横肉,挺着大肚子,哪里有一丝名将的风范,简直就是村头莽汉。但是,这就是古代将军的标配长相。

为什么名将都是这种圆滚滚的身材呢?原因有两个。

第一,力量大。我们看看每年的大力士比赛就知道了,这些大力士的身材,各个都是膀阔腰圆,满身肥肉,活脱脱一个大胖子,但是却各个力大无穷。我们使劲的时候,其实发力主力是靠腰,只有下盘稳了,手上才能更好的发力,这也是为什么力气大的人腰都粗的原因。想想看,在战场上,一个身披重甲的大力士,手持一把开山大斧,卯足了劲挥砍出去,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力量。

第二,脂肪高忍耐力强。现代人由于营养过剩,每天都在为减肥烦恼。其实脂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储存能量,当没有食物摄入时,身体就会开始消耗脂肪,以便获取能量。古代打仗,出兵一次可能就是几个月或者几年,而且经常会断粮,没有吃的,这时候脂肪就派上用场了,可以在长途消耗中维持身体的部分所需的能量。

(大力士的身材和古代武将身材很像)

那么古代小兵是什么体型呢?小兵没有画像,所以什么体型也无从得知,不过我们可以从近代留下来的一些照片中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这张,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军士兵做体检时的照片,可以看看照片中的士兵各个面露菜色,骨瘦如柴,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多余的脂肪,几乎都低于正常的营养标准。

其实,这就是那个时期中国士兵的普遍情况。抗战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各地经常发生大饥荒,连种地的老百姓都可能饿死,军队的粮饷发不上也是正常的,底层士兵的伙食大概只是维持在饿不死的程度,就别提什么营养了

这样羸弱的体质,根本无法对抗日军,特别是在胶着战或长时间的对抗中,任何大的体力消耗都会使他们丧失生命。 他们因肌肉太少,不但体力差、持久力差,也无法应对寒冷、炎热和饥饿,很可能在一次高强度冲锋后死亡。从这张照片我们也可以看到抗日战争的艰难。

近代尚且如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情况只会更差。比如唐朝黄巢之乱的时候,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军队筹集不到粮食,竟然出了人吃人的惨像,还把人肉风干,做成肉铺当军粮。可以想象,这种军队里面的士兵,身体素质差到什么地步,可能一阵风就能吹到。

而且古代的小兵着甲的很少,能穿的上甲胄的,基本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而且还是在国家强盛、国库充盈的时候。碰上国家衰弱,国库空虚的时候,普通小兵几乎穿着单衣就上战场了。

在热兵器时代,步枪、火炮还能一定程度上抵消身体素质所造成的差异,而在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的不同反而将这种差异放大了。

所以,一个身材魁梧,全身披甲的将军,面对这样的小兵,砍瓜切菜也是很正常的。

在历史上,将军对小兵砍瓜切菜般的记载并不少见,比如宋史中记载的岳飞部将杨再兴,就是这么位猛人。据宋史记载:

“飞遣子云当敌,鏖战数十合,敌不支。再兴以单骑入其军,擒兀术不获,手杀数百人而还。”

这一仗,岳云先亲率八百骑兵猛冲敌阵,挫动金人锐气。然后在精锐背嵬骑兵的掩护下,杨再兴在金兵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连杀数百金兵。

不过再怎么勇猛,也有个上限,毕竟都不是超人。在之后的小商河之战中,杨再兴率领的三百精锐遭遇数万金兵,虽然杨再兴等人奋力死战,杀死金兵两千多人,但面对铺天盖地的金兵,还是力不能支,且战且退,最后退至小商河,陷到淤泥中,跨下战马精疲力竭,不能动弹,被金兵乱箭射死。死后遗体焚烧,光箭镞就有两升。

(杨再兴败走小商河)

再说一个例子,比如大家熟知的三国历史,在合肥之战中,张辽亲率800敢死队冲击孙权10万人的大营,把孙权打的大败,张辽自己就斩杀对方两员大将,小兵数十人,把东吴军队杀得胆寒。

“辽夜募敢从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 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还有唐朝的陌刀将李嗣业,也是一员这样的猛将。据说他身高七尺,力大超群,擅使一把陌刀,每次出战,必定身先士卒,冲击敌阵,所向披靡,被部下称为“神通大将”。

唐朝的一尺约为30厘米,七尺就是两米一,想象一下,这么个参天巨汉,披着明光甲,拿着两米多长的陌刀冲进敌阵,简直就像一辆重型坦克。

据记载,唐朝至德二年,唐军与叛军大战于长安西南香积寺一带,开战后,叛军骁将安守忠、李归仁率精骑突人唐军阵中,把大阵搅的大乱。李嗣业见势危急,亲自带队冲入敌军,一把陌刀舞的虎虎生风,砍瓜切菜般连杀数十人,才稳住阵脚。

“(嗣业)乃肉袒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当其刀者,人马俱碎。杀数十人,阵乃稍定。于是嗣业率前军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摧靡 ”

以上这几个例子还不是历史上一流猛将,要是碰上项羽这样的,对面的小兵只会恨爹妈没给自己多生两条腿,逃命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抵抗。

点赞6、新泰市 网友:难得用心

武将凭借个人的超强武力和勇气,闯入群敌当中,以一当百,砍瓜切菜一般消灭对手,这样的情形,只有在小说、影视作品或者传奇故事中出现。真实的战场较量当中,不会有这种情况。

一员武将要想在群伍当中脱颖而出,必须有出众的体力、武力和勇气,这是基本的条件,如此才能闯过一个一个的生死关头。再加上出众的智慧和眼光,最终成就一员优秀的武将。

比如唐初猛将尉迟敬德,曾经把单雄信打落马下,说明他的武功在隋唐英雄当中能够排在前列。

我们就看看尉迟敬德的武功究竟如何。

《旧唐书》中说他最擅长的是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就是他可以闯入敌阵,躲开敌人刺来的长槊。而且他能夺下敌人手中的长槊,反手刺向敌人。他自己也承认,避槊比较容易,夺槊比较难。

不过,这些特技只能保证他不被敌人伤到,一避一夺之外,他能不能杀伤对手,就很难说,反正不会像砍瓜切菜一样容易。

齐王李元吉最擅长使用马槊,曾经和尉迟敬德较量过,结果根本刺不到尉迟敬德,还三次被尉迟敬德夺去马槊。可见,尉迟敬德的武功,在单独比试时比较有利。

但是,时代越晚,武将个人的身手越不重要了。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帐下的众多开国大将,比如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等等,作战勇武,战功显赫,但史料都没有突出他们的个人武艺。他们此前都是底层的贫民,许多人只有强健的体魄和一颗勇敢的心,没有出众的武功,率领一帮穷人,不断厮杀,成就大业。

明朝的军籍是世袭的,武将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武职,武功并不是他们的强项。而且,明朝的武将身边都有一大群家丁,在战场上,家丁们除了护卫主将,还是关键的主力。

武将非常重视这些家丁,给他们的待遇要比普通士兵好得多。比如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父子能够雄霸辽东半个多世纪,就是因为李家有一支强大的家丁队伍。

万历二十一年的碧蹄馆遭遇战,李成梁的大儿子李如松率领自己的两千家丁被倭敌包围,家丁、家将们殊死拼杀,一番苦战之后李如松终于脱险,但家丁的力量损失惨重。在这个过程中,李如松并不需要亲自杀敌,反而成为护卫的对象,惟恐他受到伤害。

八旗军其实也是一样。努尔哈赤时代,他的儿子们还会率兵冲锋陷阵。到了皇太极时代,他明确要求自己的兄弟们要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不要冲杀在第一线。这大概和明军大量使用火枪火炮也有关系。

所以说,随着武器杀伤范围越来越大,武将的个人武功越来越不重要,他们也越来越拖后指挥了。

点赞7、瓦房店 网友:薄荷味█

这个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主要两点:看装备哈看出身。


看装备

在冷兵器时代,一套好的装备直接会影响一个人的战斗力,我们就来说说铠甲。

在中国唐代。铠甲的制作水平就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种类繁多,形制多样,根据《唐六典》(见注释1)记载的铠甲有十多种,包括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等,甚至还有专门为战马制作的马甲。

其中最好的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明光铠,其名来自于铠甲胸前的1到2块极为光亮的铁甲护胸。这点也被后世的大部分铠甲沿用下来,用以保护要害部位。明光铠将周身要害尽皆防御在内,在战斗中普通的冷兵器已经很难对其造成有效伤害,防御力强悍。

而相较于明光铠,最基础的布甲和皮甲防御力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近战能够起到的保护作用也极为有限。

宋代以后,虽然已有火器出现,但那时的火器仍处于初级水平,在破坏力上很难对身穿如明光铠的军人造成有效的穿透伤害,所以铠甲仍是重要的防护装备。按照宋代对铠甲的分类,主要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

到了清代,铠甲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清太祖努尔哈赤便是以13套铠甲起家,而后称雄中原。清朝的铠甲主要吸取了明代的工艺技法,同时又兼具游牧民族的铠甲优点,在增加防御力的同时,装饰性也有很大进步。具体我们可以看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铠甲。

康熙锁子锦金叶盔甲(故宫):

康熙明黄缎绣平金龙云纹大阅甲(故宫):

铠甲美观是次要的,关键还是防御力。所以对于重要的将领,在战场上绝对是要武装到牙齿。比如与明军对战的满族八旗精锐——巴牙喇兵,就配备了当时可以说是最好的装备。据史书记载巴牙喇兵上阵之时会穿三层甲,内有锁子甲,中有绵甲,外有铁甲,防御力惊人。碰上这样的怪物,挥着武器杀向毫无防御装备的普通士卒,的的确确可以达到砍瓜切菜的效果。

即使是弓箭,除非能够精准射到眼鼻等铠甲覆盖不到的部位,不然很难穿透三层铠甲的巴牙喇兵。由此来看铠甲对于满清,的确有着重要作用,并成为满族八旗横扫中原的重要依仗。

当然,随着热兵器彻底替代冷兵器的时代到来,以及清末政府编练新军,曾经辉煌千百年的铠甲也终于走下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博物馆中尘封的藏品。曾经血染沙场的它们,隔着透明的玻璃窗,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看出身

一说到将军,大家往往都会想到关羽、张飞,亦或者岳飞、戚继光等,这些在历史上以武力著称的将领,个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将军也不一定全是武将出身,还有很多是半道弃文从武,或者直接就是文官统军。

比如被崇祯皇帝砍了脑袋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就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而那个时候他已经35岁了,也就是说在此之前,袁崇焕至少有20多年时间过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生活,那你能指望他有多高的武艺呢?

再比如领导湘军剿灭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同样前半生都在读书考进士,曾国藩的武力值和普通人比应该也高不到哪里去。

之所以我们总认为将军就应该武艺高强,杀起普通士兵如砍瓜切菜一般,主要还是受到影视作品和小说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往往那些冲锋陷阵的场面才容易塑造人物的丰满形象,而一味的沉静思考总是会让读者感到乏味。这或许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吧。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注释1:《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官方性质的法典。成书于唐玄宗时期,既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点赞8、启东市 网友:北顾夕

古代战将我没见过,但中国上乘的武功是不可否认的。我邻村有一清末民初的镖师,年老回家后,自言说他是镖局中最普通的镖手。那些顶尖的不知比他高多少倍。后来给生产队看了几年庄稼。我们几个小孩子掐他生产队的麦子烧着吃,他赶我们走,我们七八个扔石块打他,那也是石如飞蝗呀,可全被他接手中扔在地下。我们只好败走。生产队运麦子的马车,大家都想试试他老年的力气,只见他运上气,拽住马车后边,硬是三头牛拉不动。因不常接触,其他武功只听说他能纵身上房,,,他在前边走,有人试他本事,在后边用木杈偷袭,他不回头就抓住了杈杆,猛转身一推一拉木杈就到他手。反正是几个年轻人同时用木杈也打不着他。这位老人个子不高,干瘦而精神,究竟哪来的力气,不得其解,可这都是事实!前几年有报道江西省有会点穴的,说是一散打高手与其对垒,被其点穴法给点倒。所以我想古代的武术世家练就的上乘武功,的确具极强的杀伤力的。有人说关公战庞德,张飞战许诸都很难伤着对方,就去否认武朮的威力,那是不对的,因为双方都有很高的武功啊!假如一位高武功的将军对阵一群普通士兵,那可真的是如砍瓜菜!越是到了近代,人越变得没力气,这是真的,这主要是从小时候不断地煅练得来的力气。北京故宫里保存的硬弓,大刀,现在有几人拉得动?那大刀有几个人能舞得起?不要把古代猛将的威力当传说,很可能是真的!听说现在有年轻人还不相信飞夺卢定桥的残烈战况,怀疑铁链被烧红,木板全是火是没法冲过去,这使我大为肝火,豪不留情地怒斥了他们!不过现代战争用不到苦练那些武功了,但是古代的武功威力是不可否认的。谢谢!

点赞9、揭阳市 网友:寄余生

古代将军也是人,也非三头六臂,将军也分陷阵杀敌的先锋战将和中军指挥的统帅之才,并非所有的将军都能武艺高强,也并非如艺术形象中“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普通士兵与将军作战时的差异是在军事素养、身体素质、装备配备、协同护卫、战斗经验、以及信念荣誉感。

军事素养



古代将军出身行伍由军功一级一级做到将军称号的,基本上都是身经百战,立下军工无数的老兵,“身披疮痍”是经常的事,对于战争的残酷和血腥的场面已司空见惯,临阵时的心理素质过硬,对于战场上的突发状况更能从容应对;对于装备器械,刀枪棍棒使用的技术要领掌握的更为娴熟;对于统帅的军事部署执行效果更为确切;这一点上相对于普通士兵要强,因此在战场上陷阵时会展现更大的战斗力,以一敌众不在话下也是合理的。

如果是出身教好,特别是将门世家的子弟,会受到很好的军事训练和文化教育,就像如今的体育运动员,从少年时就开始训练,走向职业道路肯定要比半路出家的人更为优秀,如三国时期吕布“辕门射戟”这一真实事件来看,有多少人能达到这样的射术;而不少寒门子弟也喜欢自幼研读兵书,如名将韩信,虽不善武艺,但对于阵法,战法的苦学,终成一代名将,正如项羽当年对项梁所说,剑术只能敌百人,欲学万人敌之术,从而开始研读兵书,那么项羽就能成为既能陷阵杀敌,又能指挥兵团的绝世名将,这都归功于军事素养的积累。

身体素质


常见史书记载一些名将身高八九尺,力大无穷等,这个记载实际上就说明了为将之人的身体素质是相当好的,至少在身高臂展,力量体能上优于普通人,那么在战争中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有考古学家趁研究唐朝“明光铠”,以羽毛球运动员披铠甲跑跑步机测试心率,结果职业运动员慢跑三十分钟就已经坚持不住。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冷兵器和铠甲的重量会成为负担,若非良好的体能做支撑,也许不用作战就已经将自己累的举不动矛枪,这一点上,将军和普通士兵也是有差距的,虽然没有演义小说里那样挑灯夜战三百回合的案例,但持续战斗几个小时,拖垮敌人的将军还是比比皆是。

而身高臂展的优势在冷兵器时代就更为明显,唐代马槊的发明,就胜在长和利,使敌人不能近身就挂了。那么身高臂展在古代的优势就是杀敌于身外,在肉搏战中,兵器长短大致相同,身高和臂展无疑是给自身增加了战斗值。力量的大小也是关键因素,枪矛刺出去的力道是不相同的,挥刀砍下去的力道也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了战场上的致死和致残率,也是消灭敌人反抗能力的关键,而弓弩射出去的远近和穿透破甲能力也由弓弩的材质和射手的力量有关,演义里说吕布能开百斤之弓,虽不可信,但这代表了将军的射程和力度是更为优越的。

装备配备

所谓“好马配好鞍”,将军也一样,虽不像文学创作里说的“青龙偃月刀”之类,但将军的装备一定会比普通士兵的要好,如出图的越王勾践之剑,两千多年后依然锋利无比,这等王剑不是一般的人能配上的。同理,将军的装备打造一定要比普通士兵的好,或是材质教好,或是重量更重,且在战后能够得到更好的维护和保养。

古代冷兵器战争中,铠甲是很重要的装备,并不是所有士兵都能得到很好的防护,一般的士兵在国家富裕之时,皮甲上能镶嵌上贴片都已经不错了,有些游牧民族的士兵基本上都以兽皮作为战甲,这样的防护能力当然不高。而将军的防护措施一般要比普通士兵高很多,从头到脚的防护都比较完善,特别是头盔的出现,对于弓箭的防御还是有很好的效果,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算是很强盛了,但“陌刀队”也不过万人,李靖的“明光铠”配“马槊”也不过万人,装备的成本太高,只会配备给将军和特种部队,一般士兵的装备差距是战斗力较弱的重要因素。

战马也是古代装备的重要部分,一般骑兵的战马与将军的战马差距也很大,所谓宝马配英雄,为将者的战马是其冲锋陷阵的关键因素,马的爆发力和耐力决定了冲锋的速度和力量以及持久作战的能力,“赤兔”马是《三国志》里明确记载的吕布坐骑,日行千里虽夸张,但普通马与之相比,定逊色不少。

饮食是古代战争中战斗力高低的一个关键,虽有很多记载为将与士同食,但大部分将军与士兵的伙食是不同的,不说肉类、酒类的供应会有差别,但说能不能吃饱都是有差距的。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纵横亚欧大陆,军粮为随身携带的肉干和奶酪,这种体能和营养补充必定要比以米面为食的士兵更有战斗力吧。同理与将士之间,将吃肉,士吃饼,将能衣食无忧,士只求裹腹,这等差异可能在粮草充沛时体现的不太明显,但粮草紧张时,就说不准了。

协同护卫



不是每个将军都会孤身一人陷阵做战,所谓亲卫和护卫都是有明确职责分工的,将军陷阵,往往会有一队到两队护卫协同作战,并以将为中心,列圆形阵势对外,这样的作战环境下,将军的斩敌数肯定要比普通士兵多。还有一类将军只坐镇中军指挥,并不陷阵杀敌,中军护卫就成为保护将军的核心力量,成吉思汗之所以打败扎木合,也是运用了“两翼侧切,中路直指中军”的战术,所谓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就是将中军统帅作为战略目标,孤注一掷的发动攻击,这也体现了中军的防护能力是很强的。

信念与荣誉



为将者心中当是陷阵杀敌,立绝世之功,拜将封侯之志,也是马上定乾坤,保境安民,报效国家的理想。儒家思想为根本思想的封建社会,忠君爱国是每一个将军心中的信念,这也是战场上勇敢无畏的心里优势,有信念的人是最可怕的,普通士兵不是没有信念,而是层次没有达到那么高,古代很多主动参军的士兵都是以填饱肚子为目的,而被动征召的兵役心中不仅少有报效国家的志向,反而还有抵触情绪,逃兵、装死者也很常见。在这个层面上,将军要比普通士兵更有斗志,更有战斗欲望,因此战争效果也会差异明显。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中,将军确实具备以一敌众的能力和优势,但也并非如砍菜般简单,战争毕竟是残酷的,名将李广还曾被俘过,又何况一些校尉,先锋呢?古籍有载如项羽、文鸯这种陷敌阵杀敌一两百后全身而出的,但非常见之事,将军之责乃博取胜利,并非逞匹夫之勇,如文艺创作里那样杀敌如砍菜一样的将军并不可信。

点赞10、东营市 网友:食魂者◎

古代将军对抗普通小兵,真的如砍瓜切菜一般?别逗了,再厉害的将军也是人,小兵再不济,多了一样能要将军的命。

在我们观看一些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或者是阅读一些古代题材的书籍时,总会看到这样的情节,一员大将出现在酣战的战场上后,手起刀落之间,如砍瓜切菜一般,成片的小兵顿时倒下。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赞叹这个将军如此神勇,真不愧是一员虎将,但事实上,古代的将军在战场上,果真如此吗?我看未必。

古代能当上将军的,自然是要比一般的普通士兵要强一些,谋略肯定远超小兵,但若是单凭体力的话,并不比小兵强多少,至少不会出现那种强出天际的状态。

就像我们在玩类似于《三国无双》这样的游戏时,不管你使用的角色是关羽,还是吕布,或者是张飞,也不能在过关斩将时,肆意放纵,尤其是面对那些杂兵时,更要小心,因为杂兵多了,也会让你十分的头疼。

这个道理和古代将军能不能以一当百基本类似,纵然是古代的将军在体质上,或者素质上比小兵强很多,但也达不到对抗普通士兵如砍瓜切菜这样的程度,因为小兵再不济,如果用“人海”战术的话,再强悍的将军也得玩完。

有道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同样,名将也不常有。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不少名将,几乎历朝历代都有,但这些名将的个人战斗力,却参差不齐,后人评价也不一,但唯独一人,是公认的名将。

这个人,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抛开项羽是如何败给刘邦的不谈,单说他的个人战斗力,可以算得上是史上最强,尤其是在公元前 208 年,他率领楚军在巨鹿与数倍的秦军展开生死决战,最终将四十万秦军击溃,从而大获全胜,此战。奠定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坚实基础。

而在乌江自刎之前,项羽被困,身旁仅有二十八骑,而围困他的汉军,足足数千人,项羽为了证明失败并非是他不会打仗,就亲自冲锋,先是在马上斩杀两员汉将,击杀百余名士兵,之后将战马赠与乌江亭长,下马后的项羽,以步战的方式,又击杀汉兵几百人。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乃自刎而死。”--《史记》

当然,《史记》中的记载,未必就百分百准确,但大致不会相差太远,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的就是,项羽的战斗力,着实相当强悍。

但整个上下五千年,也就出了一个项羽,在其他历史时期,确实也有不少猛将,但能比得上项羽的,几乎没有。

所以,古代将军在战场上,能以一当百,并不是神话,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人毕竟是少数,并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

而那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胜利的将军,并不是单枪匹马去作战的,而是至少有小部分的亲兵一同完成壮举的。

比如著名的“张八百对孙十万”,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案例。

张八百,是指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而孙十万,则是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两个人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源于著名的逍遥津之战。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亲率十万东吴大军包围合肥城,守城的正是张辽,在孙权围城之时,张辽接到了曹操的加急书信。

书信中,曹操嘱咐张辽,要他出城与东吴大军迎战,并详细地要求了谁出战,谁留守,至于主将张辽,自然是在出战之列。

而当时的情况是,合肥城的守军,仅有七千人,面对东吴的十万大军,这点人显然不够看,而这七千人,还包括前线与后勤加起来的总数。

最终,张辽在与李典商议后,在这七千人中,挑出八百死士,跟随张辽前去与孙权决一死战。

次日一大早,张辽便身先士卒,骑着战马带着这八百死士冲进向东吴大军,由于其悍不畏死,手下的八百死士被主将的这种精神所感染,个个效仿,而对面的东吴大军,被张辽这种打法给打蒙了,居然让张辽冲进了营垒。

在这个过程中,张辽凭一己之力,击杀对方大将两名和数十名兵卒,一直冲到孙权的主帅麾旗之下,孙权这边才反应过来。

经过短暂的慌乱后,孙权这边才开始对张辽等人开始包围,但张辽着实凶悍,硬是把重重包围圈打开一个缺口,由带着数百死士突围而出。

最终,张辽以及身边死士的锐气,让整个东吴大军皆披靡溃败,望风而退,根本没人再敢抵抗张辽了,而孙权也在之后额战斗中,差一点被生擒活捉。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三国志》

自此,张辽成功地赢得了江东万千家庭中,“最佳哄孩子睡觉神器”的终身成就奖。

从这场战役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辽的个人战斗力也十分强悍,在冲进对方营垒之前,就斩杀了大将两名,以及兵卒数十名,还成功的冲到孙权的帅旗下。

但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其一,张辽是在身旁八百死士的配合之下,才取得如此战绩的;其二,张辽自始至终没有下马,全程是在马上战斗。

也就是说,他依仗的,除了他个人的战斗力之外,还有战马高速冲锋时,所带来的冲击力,同时加上悍不畏死的勇气,才做到了让东吴大军为之震惊的战绩的。

除了张辽之外,历史上还有不少猛将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如“甘宁百骑劫曹营”等,但这些案例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这些猛将并非个人单打独斗,都是或多或少的有亲兵或者护卫跟随,才取得成功的,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人是下马后,还能如项羽一样,因为下了马,重甲被围,那绝对是死路一条。

古代猛将击杀小兵如砍瓜切菜,以一当百的情况并非不存在,但要想成功的做到这一点,无外乎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之下。

其一,对方小兵人数不多

古代的将军,在身体素质方面,肯定要比普通士兵要强上一些,能当上将军的,自然有过人之处,同时,常年在军营里混迹,也会有强悍的体魄。

因此,如果正面和数量不多的普通士兵对抗的话,凭借优于小兵的身体素质,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并不是做不到冲杀小兵。

毕竟将军们在气势上,就高于小兵不少,同时,人都有从众心理,一旦对方小兵中,有一两个人害怕,那就会传染给更多的人害怕,一旦如此,队伍溃散,那将军收割起来就十分容易。

再加上将军肯定不会傻到与小兵步战,肯定是利用战马冲锋,来回几次,就能让对方的小兵四散而逃,到时候上前一刀一个,不就是和砍瓜切菜一样吗?

其二,己方将军懂得结阵

这里说的结阵,不是那种大阵法,而是几个人结成的小阵,类似于用削苹果的打法,将军带上几个护卫,从对方的外围游走,趁其不备快速击杀,然后再快速撤回。

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己方的将军因为高速移动,让对方的士兵不能靠前,采用逐一收割的方式,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

不过这种方式缺点也很大,如果在收割的过程中,被对方拿人来围住,就不容易脱身了

其三,协同出击,也就上述张辽的例子

协同出击的道理就十分明显了,前文中,张辽就是靠着这种方式取得胜利的,也做到了以一当百的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战力强悍的名将,配上十几二十个亲兵,同时都配备有战马和长武器的情况之下,是能够做到收割敌方千人左右的普通士兵的,但极限也就如此了,再多的话,这个将军就可能有去无回。

眼看对方列阵整齐,士气高昂,还单枪匹马的硬冲死战,那就是找死了。

那么,古代的普通小兵,在遇到将军冲击时,就没有办法了吗?其实,在古代冷兵器的战场上,也有专门专门研究出来,对付这种精锐将军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效果极好。

这其中,最出名并且战绩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名鼎鼎的戚家军所使用的“鸳鸯阵”。

众所周知,戚家军要对付的敌人,就是当年一直犯边的倭寇,这些倭寇中,有一种叫做“东洋浪人”的兵种,虽说数量不多,但却给戚家军带来很大烦恼。

为何?因为这东洋浪人,个人战力极高,并且最大的特点就是善用结阵游走的方式,来击杀戚家军士兵,就是上文所提的“削苹果”式的打法。

个人战斗力强,并且一击即退,是不是和古代将军的打法有些类似?

为了对付这些东洋浪人,戚家军就研究出来“鸳鸯阵”,这种阵法,从装备以及打法上,都是针对东洋浪人的特点设计的,并且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多人少都能组阵。

不管是“大鸳鸯”还是“小鸳鸯”,在成阵之后,士兵们相互配合,就能基本上实现为无懈可击,并能给对方造成伤害。

到了后期,戚家军的士兵,依靠这种阵法,在对阵日本浪人时,可以实现无伤全胜。

但同样,没有任何一种阵法是完美的,这种阵法,在对付无马和无长兵器的敌方时,效果极好,但若是遇到骑兵,如果没有弓弩配合的话,那还是没得打。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代的将军,如果有战马和自身的重甲,同时身旁有小数量的亲兵护卫的话,利用战马的高机动性,是能够实现与普通士兵对抗时,出现砍瓜切菜的效果的,但前提是对方普通士兵的数量不多,并且,这个将军还得一直骑在马上,如果下马用步战,那再勇猛的将军,也扛不住“人海战术”,将军也是人,是人他就会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