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的势力处于四战之地,地缘环境最为恶劣,为什么还能最终平定北方?
曹操能平定北方,文雅的说法就是占了地利和人和之便,通俗点说就是曹操所处环境太差,不得已而为之!
一、曹操出身不好,所以比别人努力!
曹操的父亲是太监曹腾的义子,他也算是太监的后代。这个身份很不好,很让人看不起,所以他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出身不好的现实!他偷偷博览群书,抄录各家兵法韬略,增长自己才能!袁绍等人还在四处结好他人时,曹操选择进入官场锻炼,他做官时间是最早的!黄巾起义后,他不辞辛苦,亲自带兵上战场,此时袁绍还在后方当何进的狗头军师!
出身不好,那不是他能选择的!别人不想和他玩,那也不是他能决定的!但是他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告诉世人,你们不和我玩,那是你们的损失!所以在汉末众多诸侯中,曹操是最努力的,经验最丰富的!
二、处四战之地,但地灵人杰!
曹操很弱小,就占着一个小小的兖州,还是别人送的!周围群狼环伺,一不小心就会被吞了!但是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人多。中原虽然自然灾害多,但是人口基数大,给口饭吃就有人愿意当兵,兵员还是比较充足的。同时,曹操的属地人口素质比较高!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颍川书院可是个人才培养基地,这些人才基本都被曹操收了,小赚一笔!
再者,中原地区受教育程度较高!那时是不可能普及义务教育的,所以越靠近京师的州郡,人的素质会相对高点,当官的人数也会多点,可以理解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且那些名士或是当官的,动不动就在京师或是邻近京师的地方宣讲(他们没有到偏远地区讲课的欲望)!比如说,卢植是刘备的老师,倒不是说卢植开个班把刘备他们招进来教导,而是卢植他们这些官员动不动就四处演讲,像刘备这样编草鞋的人才有幸听到他的课!所以说,刘备他们这些人是听课不交学费的,类似于现在的蹭课,性质比嫖妓不给钱或是吃霸王餐好点!至于像卢植这些四处教书的人的目的如何?刘备还欠卢植一笔学费的事,都不理了!反正结果就是,曹操治下的人口素质是相对高的,人才也比较多!
三、条件差,曹操能给的都给!
说曹操重用人才,也不算完全对!曹操被夹在诸侯中间,随时都有可能让人吞了,小日子过得有点苦!此时人才来了,怎么办?没地盘,没钱粮,啥都没法给人家!但是曹操能保证的是,人才来我这,我就重用你!要官给官,要权给权,反正我就只有这两样东西了,全给你!你要做什么我不管,经过我也不过问,结果对我有好处就行!
所以,到曹操这边的人都有事可做,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人才大多是不在乎物质条件的,而在意自己的才能能否被展现!曹操就给他们这样一个表现自己的条件,所以人才都愿意跟他!相比之下,袁绍等人是有一大批人才的,但是,人才不用,就废了,整天闲着没事就内斗娱乐一下!
第一,能够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的联盟,每一次有了危机,曹操都是全力以赴,但是呢,周边从来没有赢他应对,某一次立即而合起来围攻他。第二,曹操善于用人手下的武将谋臣都精力合作。
曹操的崛起就是一部以智谋取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史,论家族出身,曹操不如袁绍,袁绍是四世三公,曹操是宦官之后;论声势名望,曹操不如刘表,刘表是汉末名士八俊之一,曹操只是许邵口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论地盘实力,曹操甚至不如袁术,袁术占据南阳及淮南时,拥兵数十万时,曹操还只有兖州一个根据地,兵不过数万。
曹操的崛起靠的不是家族出身,不是声势名望,也不是地盘实力,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个人能力,靠的是正确的谋略、深远的战略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曹操曹操第一次起兵,是在兖州陈留郡依靠当地名士卫兹的捐赠钱财和自己家族的钱财支持,拉起了人生第一支5000人队伍,虽然比起刘备来,曹操的条件要好得多,但是在那个时候起兵创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曹操的优势在于家里有钱,家族有人,可以很快拉起一支队伍,相比之下,刘备只能靠到处拉赞助,筹钱财才能招募士兵。
曹操招募的军队很快在与董卓的作战中全军覆没,连曹操本人也差一点丧命,幸亏曹洪让马给曹操。之后曹操带着残兵败将回到了兖州,开启了正式的创业阶段,曹操首先在兖州东郡一带打败了黑山军首领于毒、白绕、眭固和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的军队,而这些所谓的黑山军和南匈奴军队全是袁术叫来打曹操的,可曹操击败了他们,并活下了下来,靠的是什么?谋略:围魏救赵之计,于毒等人攻打东武阳,曹操不救反而攻打于毒的老巢,最终曹操全胜,史书上的描述是:
曹操《三国志》引魏书曰: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曹操)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
也正因为曹操这一战,同时击败了袁术北上的步伐,所以曹操成为袁绍的同盟,而被袁绍上表朝廷任命为东郡太守,正式开始了朝廷命官的生涯,公元192年,青州地区黄巾军声势浩大,一度向兖州发展,兖州刺史刘岱与黄巾军作战被杀,当时作为东郡太守的曹操被鲍信、陈宫等人拥立为兖州牧,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曹操有谋略,能打胜仗。因为在当时的乱世之中,作为地方官,如果不能击败黄巾军,保一方平安,是根本无法胜任官职的,还有被黄巾军杀死的可能,兖州刺史刘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会拥戴曹操当兖州刺史,其实并不是鲍信与陈宫有多大能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能打胜仗,能保一方平安,如果任用个不能打仗的官员 ,不是会和刘岱一样的下场吗?
兖州处于四战之地乱世之中,武功最重要,至少在兖州的曹操算是整个兖州最能打仗的人了,不选曹操能选谁呢,于是曹操在兖州崛起,曹操成为兖州刺史后,用他的谋略击败了前来犯境的百万青州黄巾军,史书上对此的描述是:
《三国志》引魏书曰: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
关键是几个字:遂设奇伏,昼夜会战。于是设置高明的谋略,白天和晚上都进行会战,最终打败了百万青州黄巾军,俘虏了降卒30万,人口一百多万,对于30万降卒,曹操收编了6万精锐,编成青州军,对于百万黄巾军家属,曹操让他们屯田种粮,一战不仅解决了兵员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粮食问题,一石二鸟之计,曹操又成功了。
曹操五大谋士接着就是曹操一生中最困难的兖州之战,陈宫、张邈联合吕布,趁曹操率军攻打徐州陶谦之际,端了曹操的老巢兖州,整个兖州只有三座城池联同荀彧、程昱和夏侯惇三个忠心的人忠于曹操,其他全部背叛曹操投靠了陈宫和吕布,曹操为了夺回兖州与陈宫、吕布进行了2年多的兖州之战。
从实力上看,曹操又是处于弱势,整个兖州七八十座城池,曹操只有三座,这是多么悬殊的对比,可是曹操还不是照样击败了陈宫与吕布,靠是什么,还是谋略,曹操在兖州没有城池,就没有后勤补给,最困难的时候曹操都想着投靠袁绍,放弃独立,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靠的就是正确的谋略、深远的战略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曹操五子良将同样,官渡之战,曹操又是以少胜多,以三四万人的兵力大破袁绍的11万大军,靠的是什么?还是谋略,比如白马之战的声东击西之计,延津之战的财物诱敌之计,和官渡之战的偷袭粮食之计,一系列的谋略打败了袁绍,就连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都说过: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诸葛亮说的人谋就是谋略,就是说曹操以弱胜强,靠的是谋略取胜,而不是天时,事实上这正是曹操崛起的秘密之一。曹操所处的兖州,本身就处于天下之中的四战之地,北边是袁绍,南边是袁术和刘表,东边是陶谦和刘备,西边是马超、韩遂等西凉军阀,曹操就靠着正确的谋略,一个又一个打败了身边的敌人,占领了敌人的地盘,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北方的。
曹氏夏侯氏八虎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也离不开一众人才的辅佐,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五子良将、曹氏夏侯氏诸将以及一大批人才,五大谋士是荀彧、程昱、荀攸、郭嘉、贾诩,荀彧和郭嘉是先投靠袁绍再转投曹操的,说明曹操有软实力和吸引力,而不是靠势力强大吸引的。五子良将是于禁、张辽、乐进、徐晃、张郃,于禁和乐进是很早就跟随曹操的,从曹操在陈留起兵前后就跟随,张辽、徐晃、张郃都是降将。
曹操还有一个最忠心的军事集团,由曹氏和夏侯氏组成的,主要有曹洪、曹仁、曹纯、夏侯惇、夏侯渊等等,这是曹操的家族中人和亲戚兼同乡组成的,是绝对忠心的,正是这些一大批的人才,曹操正确的任用,也是曹操崛起的原因之一。
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
曹操以他精密的谋划,化被动为主动,成功平定北方。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和曹操一样:只能从夹缝中开始寻求发展。
此时,回顾曹操从四战之地崛起的历史,或许对我们能有所启发。
处于四战之地,要想发展起来需要三点
地处四战之地,要想发展起来,需要做到三点:
1、要想获得好的外部环境,必须有足够的筹码可交换。
群雄割据时,谁都知道:不可四面树敌,要按步骤各个击破。
可是,只有当曹操手中有足够的筹码可交换时,他才可能获取人家的“暂时合作”,从而专心事实自己的发展步骤。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足够的效率和连续作战能力。
群雄之间的关系,合作永远只是暂时的,你死我活才是关系的本质。
因此,曹操必须在“合作到期”前,赶在合作方打成目标前先消灭眼前之敌,获取与“前伙伴”“翻脸”的资本。
与此同时,曹操还必须具备连续作战能力。毕竟,即便他击破眼前之敌,也可能无力应付下一个威胁。
3、足够的弹性。
地处四战之地,周边全是对手或潜在对手。
所以,随时可能出现预料之外的威胁和预料之外的“惊喜”。
曹操必须使自己的战略保持足够的弹性,才可能从容应变。
曹操正是做好了上面三点,才将“四战之地”的弊端化解,一统北方。
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取交换筹码
曹操虽出身官宦,但他的背景、实力远不及四世三公的二袁,也不如汉室宗亲。
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于11月获得了司空之职,迅速获取了政治筹码。
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历来争议颇多。
其实,仅仅从理论上来说:“挟天子”本身,并不代表就可以“令诸侯”。相反,如果运作不当,还可能遭遇群起而攻之(就像当年董卓)。
但是,如果运用得当,这些筹码将使曹操掌握主动。
曹操运用得很到位。
1、通过政治筹码交换,获取了群雄的暂时配合。
(1)、拉拢吕布、孙策,合攻袁术。
197年,在曹操准备进攻袁术时,遣使给吕布、孙策加官进爵,以获取他们一同打击袁术。
当时,吕布与袁术眉来眼去,多有联盟之像,而孙策名义上仍属于袁术。
不过,吕布、孙策,都是新定地盘,获取朝廷认可,显然利于他们摆平地方势力,稳固统治。
通过利益交换,曹操成功争取到了吕布、孙策的暂时合作。
(2)、安抚关中。
曹操一直担心袁绍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将关中、羌胡等处的诸侯发动起来,使自己陷入“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的困境”。
197年,曹操以朝廷名义,持书争取到了马腾、韩遂的支持,西面暂时稳定下来。
2、通过政治筹码交换,从内部分化、牵制对手。
(1)、拉拢陈登,瓦解吕布。
陈登原本就反对吕布,不过,他虽有威望,却没有地盘。
曹操通过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使陈登得到加强。在讨伐吕布的战争中,陈登成为了曹操的先驱。
(2)、牵制刘表。
刘表一直奉袁绍为盟主,且具有实力,对曹操有一定威胁。
桓阶以“大义名分”说张羡起事,使刘表忙于平定内乱,对北方干涉能力下降。
另一方面,曹操又通过朝廷名义,拉拢韩嵩等当地名士,干扰了刘表倾向袁绍的决心!
正是曹操灵活运用天子这张牌,使他获取了“政治正确”的优势,他以朝廷任命的政治筹码,获取了“各个击破”的时间和空间。
深根固本,获取持续作战能力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即使获得“各个击破”的时间窗口,也是很难发展的。
曹操采取了三项错失“深根固本”,使自己实力发展了起来。
1、屯田。
设施屯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三国志.任峻传》。
通过屯田,曹操不仅获得了相当的军粮,以保障军队的连续作战,而且,曹操借此招募到了大量的流民,使自己的兵源得到了扩充。
2、精兵政策。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己亥令》。
曹操要保持持续作战,就必须尽可能降低战争的“能耗”。
因此,曹操一直保持“精兵政策”。尽管他曾招降数十万黄巾,但每战仍节约兵力。
3、唯贤是举。
这个不需要多说了,曹操数次发布《求贤令》,对人才不苛求全面,只任其一面之长。
因此,曹操帐下武将、谋士云集,打造出了一个效率极高的指挥系统。
如此,曹操既获得了持续作战的资源,又获得了能支撑“低能耗”作战模式的精兵良将系统。
先弱后强与“弹性策略”,争取时间
在发展顺序上,曹操又采取了“先弱后强”的发展思路,力争快速消灭一面的威胁,为下一步作战争取主动权。
不过,所谓强弱,是时刻变化的,如果只是死板地按照既定规划来,又往往错失机遇。
官渡之战前,曹操打击群雄的顺序是:
1、张绣。
张绣没有自己的地盘,依附刘表,基础最为薄弱,曹操在197年正月开始,即连续发起对张绣的作战。
遗憾的是:曹操虽多此挫败对手,但也不乏失误,数次征伐,未能得逞;
2、袁术。
袁术不合时宜的称帝,使他“自绝于天下”,成为了“表面上的强者,实际上的弱者”。
曹操随即以袁术为打击目标,并在数月内,基本灭掉了袁术。
3、吕布。
在与吕布合作的同时,曹操已开始了对吕布的分化、瓦解。
198年,吕布与刘备翻脸;不久,陈登等人又与曹操取得联合。
曹操在数月之内,灭掉了吕布。
可以说,在执行过程中,曹操不乏失误、挫折。
但是,曹操牢牢抓住“先弱后强”的原则,机警地调整征伐顺序,终能克服“四战之地”的弊端,赢得与袁绍进行“决赛”的机会!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和曹操一样:只能从四面威胁,甚至夹缝中谋求发展。
此时,我们不妨深刻分析各方的利益诉求,找到合作筹码,为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我们不妨深刻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我们不妨时刻分析形势,既明确又不失弹性地把握机遇!
祝君突围!
都不要抢,我来回答。
翻开历史的篇章,曹操占据的兖州是处于四战之地,地缘环境比较恶劣,比曹操势力强大的军阀比比皆是(比如二袁、吕布、刘表、韩馥、公孙瓒等),为何最后是曹操一统北方呢?
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是天下的人才、曹操的个人魅力和能力。
在乱世比起地盘曹操更注重广招天下英才
曹操与袁绍起兵之初有过一番针对天下大势的对话
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与袁绍参与关东联盟讨伐董卓
在袁绍的眼中,拥有大量的地盘和兵马就可以争夺天下,而曹操的观点是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应该会无往不胜,高下之分显而易见。
翻开史书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曾三次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不问出身,不问品德,唯才是举。于是在兖州本地士族背叛曹操的时候,还有荀彧、程昱这样的谋士为其守住了鄄城、东郡、东阿这三个县,为以后反攻吕布夺回兖州保留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有了众多谋士的鼎力相助,汉献帝东归洛阳时,天下众诸侯无人迎奉天子,在荀彧等谋士的力荐下势力弱小的曹操敢于去迎奉天子,从此手中多了一份强大的政治资本。
在乱世曹操有着他人不可及的个人魅力和魄力
前面讲到人才,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都是从其他阵营里过来的,比如荀彧和郭嘉都曾是袁绍的座上宾,但袁绍只知道礼贤下士,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人才为己所用,最终这些顶级的谋士离开去选择可以成大事的明主,郭嘉与曹操一番交谈后,就说“这才是我要追寻的明主啊”。
曹操与郭嘉
曹操不仅魅力比较大,还能很好运用这些谋士,使他们各尽奇才。反观袁绍阵营,也有不少不弱于曹营的顶级谋士,沮授和田丰、许攸等人,但袁绍并不能很好的采纳他们的计谋,致使错过诸多时机。
比如迎奉天子这件事,"沮授苦口婆心地劝告:"迎天子不仅符合道义,而且是符合当前需要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前头。取胜在于不失时机,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将军考虑。"但是袁绍最终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会。等到曹操迎奉天子后,袁绍又后悔不已。
沮授与袁绍
再比如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占据徐州,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消弭后患,领兵攻打刘备。此时,田丰对袁绍说:"曹操东击刘备,一时不容易罢兵,明公如能举兵袭击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胜。"但袁绍却说孩子有病,田丰气冲冲地退了出来,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这里只是那袁绍与曹操做个对比,两人的高下之分大家也很容易判断。
我们再来说曹操处于四战之地,为何没有被兼并,反而越来越壮大,最后统一北方呢?
这里面离不开曹操高明的战略,曹操起兵时选择了陈留,那里有至交好友張邈,借机起兵壮大。
弱小时与袁绍结盟,对抗袁术、吕布与刘表。在袁绍与公孙瓒对抗的数年时间里,曹操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在对待吕布时,也不是一味的剿灭,而是先拉拢再离间他与袁术的关系,张绣也是,先打再招降。逐个击破。对于江东的孙策虽然顾及不过来,但也通过联姻来维护关系。
曹操最早在陈留起兵
可以说在官渡之战前夕时,曹操还是很弱小的,弱小到袁绍觉得可以速战速决一次解决掉曹操,然而袁绍失策了。在大战前夕,曹操剿灭了吕布、招降了张绣、赶跑了徐州的刘备、安抚了关中,最后才与之在官渡之战对决。
曹操能在乱世中壮大离不开曹操突出的军事能力。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斗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战术,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总结: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到公元208平定乌桓,总共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平定北方,曹操处于四战之地的兖州,不仅没有被兼并,反而能在弱势的时候逐渐壮大并统一北方,当中有很多的因素在里面,这里面离不开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与个人的魅力与能力。
中平六年(189年)是汉末三国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这一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即位,不料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十常侍大大出手,引来野蛮人董卓进京,把个大汉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朝野上下乱成一锅粥。
曹操、袁绍、袁术等一些中央朝廷少壮派人物纷纷远离朝廷的政治漩涡,到地方拉山头,抢地盘,培育自己的势力。
这其中,袁绍属于官派任渤海太守,事业发展非常顺利;袁术回老家河南南阳一带,凭借袁氏家族四世三公实力,广招豪杰,迅速拉起队伍,发展得也不错。
曹操则相对曲折许多。189年,曹操先也是逃回老家谯县募兵,但曹操是宦官养子之后,家族在当地并不显赫,以因刺杀董卓被遭到地方官吏缉捕,所以只得携带家财和部跑路。
无从立足的曹操,看到与己一起并称京城四少的张邈和袁绍分别任陈留太守、渤海太守,都发展得不错,于是前去投奔,最后还是曾经的好基友张邈收留了曹操。曹操就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拉起了自己的五千兵马。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后来与曹操争雄的众诸侯中,张邈是关东诸侯阵营中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其次是袁绍,韩馥、孔融、张杨等曹操是初期发展得最不顺利的一个,事业才刚刚起步。
当然这会刘备还只是镇守幽州的奋武将军公孙瓒手下的小跟班,可忽略不计。
曹操以首倡义兵讨伐董卓为起点,挟天子以令诸侯,逐鹿中原,征讨四方,终成霸业。
从后来的发展,我们知道,曹操以兖州这样一个地盘狭小,战乱频繁的四战之地,“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内灭袁术、袁绍、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后来居上,统一北方中原,对外降匈奴、征乌桓、破鲜卑等,成为三国时期最强的霸主。
能成如此霸业,正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曹操的确是他那个时代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掌心总结了一下,曹操能成伟业,主要你做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师出有名。
曹操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
《三国志。魏书。吕布附张邈传》:“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
189年,曹操陈留起兵拉起队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匡复汉室,得到了陈留太守张邈、后将军袁术、冀州刺史韩馥、渤海太守袁绍等各路诸侯纷纷响应。曹操一亮相就抢占了政治的至高点,让人眼前一亮。
此后,曹操正是高举这杆大旗,引得张邈、张超兄弟俩,以及卫兹、鲍信等等人的相助,人争附之,迅速发展壮大,一步步占领兖州、青州,崛起势头强劲。
196年,曹操再一次抢占政治制高点。在袁绍、袁术、刘表等诸侯只顾着闷声发大财,巩固地盘的时候,曹操瞧准时机,雪中送炭,出手迎汉献帝于狼狈奔亡之际,可谓是挽救汉室于既倒,顺利占据了汉室首辅朝臣的重要位子,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自此曹操以天子名义征战四方,无人能挡。
对于这一点,西晋时期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不由赞叹曹操的政治高明,一语道破玄机:
“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
二是征战有谋。
我看看191年三国形势,曹操既得兖州、青州,周边也是诸侯环伺,北有袁绍,公孙瓒,东有孔融、陶谦,南的袁术、张绣,西有张扬,再加上"万人敌"吕布又来凑热闹。
曹操虽然处于四面受敌的局面,但他却见人看菜下碟,运用灵活多变战略战术上,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突袭离间、攻彼救此、远交近攻等战术,各个击破,转弱为强。
曹操的战术就是: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比如初期避免与实力强大的袁绍正面冲突,通过离间计,迅速兼并张扬的河内郡;以为父报仇名义占领陶谦的徐州;趁刘表与张绣相互猜忌,击破张绣;以讨伐袁术称帝为名,击败袁术,拿下扬州,豫州;以汉献帝名义征召孔融为将作大匠,拿下北海。
曹操在平定四周诸侯后,再官渡一战,一举击溃强大的袁绍,再兵出潼关,成功挑拨韩遂与马超的关系,平定西凉,统一北方。
唐代史学家朱敬则评价曹操用兵:“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三是治理有方。
在属地治理上,曹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被其消灭的诸侯相比,的确是有过人之处。
首先在政治上,曹操比较开明,在强大中央集权的同时,敢于打破传统的世族门第观念,强调唯才是举。
建安二十二年(217),亲自颁布《举贤勿拘品行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可见曹操的用人标准,只要有文武才略,不论出身,甚至有时候不用考虑德行。从而使一大批有能力,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集聚到曹魏阵营。
比如"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郭嘉原为袁绍部下,投到曹操帐下后,很快得到重用,此人有一毛病就是好女色,一位叫陈群的官员,看不下去,向曹操检举揭发,曹操却称“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认为对于郭嘉这样有大才的人,生活作风问题只是小kiss。
另外在经济治理上,他抑制地方豪强,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实行盐铁官卖制度,改沉重的人头税,为户调制等等,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经济的整顿起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屯田制的实行,对安置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极大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物质条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记载:"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曹魏呈现了“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欣欣向荣。
四是驭人有道。
兵多将广,人才济济,是曹操善于纳人识人用人的直接体现,我们发现曹操阵营有“三多”。
本家多。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为曹洪、曹仁、夏侯惇、夏侯渊等一批本家成员,许以高官厚禄,组成曹操的铁杆军,任其驱驰。
降将多。曹操打天下,部下多为降将,他爱人才同爱女人一样出名,只要有才有能力,曹操都能不计前嫌,礼遇有加,令一批英雄豪杰对其仰视、甘为驱用。比如庞德本为马超部将,降曹后,以礼待之,让庞德非常感动,在与旧主马超的蜀汉阵营对阵时,曹操力排众议用庞德为先锋,庞德抬棺与关羽决战,以表忠心。
谋士多。曹操曹操虽出身豪门,但系宦官之后,实为寒族,但其凭借个人宽广的胸襟,广纳天下饱学之士,引得许多士族才学之人,为其所用,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一个个如雷贯耳。据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手下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荀彧、郭嘉等都以一抵十之人,可以说曹操手下谋士不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胜其他诸侯。
另外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方面,曹操更有过人之处,这也是曹操的核心竞争力。
司马光称曹操:“王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比如许褚、典韦壮武有力,忠诚可靠,曹操就让他们统领禁军,忠心护主;臧霸在青、徐两地素的威名,曹操就将青、徐二州托付于他;降将文聘在江汉一带颇有威恩,为人忠厚,曹操任其为江夏太守,委以边事,使御孙权。对于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这样有勇有谋,能独挡一面的将领,更是列为名将,视同曹家军放权使用,皆能佐命立功。
在文官使用方面,曹操也是“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比如枣祗和任峻这两个官员做事任劳任怨吃得苦,曹操就让他们去屯田,干得非常好;崔琰和毛玠是名士,作风正派,清正廉明,曹操对他们非常敬重,就让他们选拔官员。
当然,曹操知人善用,充分放权的同时,更是收放自如,张驰有度,这一点在对许攸和杨修使用上就充分体现。
许攸有人才,但不为袁绍所用,投奔曹操后献乌巢之计,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立上奇功,但此人恃功自傲,对曹操轻慢无礼,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直接痛下杀手,显示了他恩威并举的一面。
对待杨修也是一样,杨修有才,处理军政事务,非常到位,曹操任其为主簿,“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平时与曹操玩下文字游戏无伤大雅,曹操不以为念,但曹操发觉杨修深度介于世子之争时,则直接要了杨修的小命。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笼统而论,无外乎从曹操的军事、政治才能进行解释,但星火辰还是喜欢结合史实具体而论,其中的原因可能与笼统而论大不相同。
一、曹操最初起兵在陈留附近,他为什么不选择在老家谯县起兵,而是选择陈留?那是因为曹操在此处有良好的人脉
曹操在此处最铁的人脉,是陈留太守张邈,尽管张邈后来引吕布入兖州,背弃了曹操,然而在当时,张邈是最能支持曹操的义兄似的的人物,连最初为曹操招兵而资助钱财的卫兹,都是张邈给介绍的。
都传说最初是曹操发矫诏组织关东诸侯讨董,历史的事实很可能大不一样。最早号召讨董的应该是张邈、张超(广陵太守)兄弟以及臧洪才对,曹操最初连讨董诸侯们歃血的盟书都上不了,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因此,先说最初起兵的曹操,为什么能在兖州站住脚?因为有张邈的支持。
二、在兖州站住脚的曹操,能够先当东郡太守(属兖州一郡)、再当兖州刺史,其实是得到了外部袁绍的维护,内部张邈等人支持
曹操在兖州,从一个外来客,一跃而成为兖州的主人,做为当时天下第一诸侯的袁绍,对他有很大的推举之功。袁绍和曹操本属于同一个政治集团,双方有着半盟友半上下级的关系。袁绍推举曹操,是希望收到曹操“爪牙之用”,只不过后来曹操羽翼丰满了,就抛弃了袁绍而已。
曹操的老大哥张邈,对曹操就任东郡太守肯定是支持的。但当曹操一旦当到兖州刺史,成为了他事实上的上司,这种感觉就很奇妙了。这恐怕是张邈后来背反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曾以东武阳为基地,为什么选择这里?因为此地与袁绍的邺城、张邈的陈留,正构成一个三角,曹操对袁绍、张邈的救援是很倚仗的。
尽管三国志等记录好像在回避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袁术发兵来与曹操争兖州时,曹操是与袁绍合兵将袁术击退的。
这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弱小阶段的曹操,能够守住四战之地的兖州,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外有强援是更重要的原因。
三、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前,他和袁绍事实上是同盟兼实质上的上下级的关系,那就很容易分析,曹操为什么处在四战之地尚且游刃有余了
1、曹操的北方,是他强大的盟友袁绍,袁绍事实上把曹操当做他半个下属,没理由来攻击他,反倒会援助他。2、曾在豫州势力强大的袁术(主要依靠孙坚),已经被袁绍、曹操的联军打得逃到淮南去了。3、曹操南方,强大的荆州诸侯刘表,事实上是袁曹的盟友,与他们共同对抗袁术、孙坚、公孙瓒、陶谦等人的联盟。而且,刘表只想守住荆州,无心北伐。4、曹操西面,董卓死后,关中陷入各路军阀大混战的时期,根本无力来对付曹操。5、曹操东面,是最危险的徐州牧陶谦,因此曹操一定是要干掉他的。不过,陶谦得防着北边的袁绍势力、以及青徐交界处的臧霸势力,曹操自认为对付陶谦并不困难。
由此可见,官渡之战前的曹操,看似四面被强敌包围,事实上却很安全,对手不过东面陶谦而已。
四、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和袁绍彻底翻脸,官渡之战是关系到谁能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但原本强大的袁绍却犯了一个致命错误
即便曹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曹的翻脸恐怕也是必然的事儿。因为那个时候,袁绍已经拿下了最大的强敌,幽州的公孙瓒,而曹操也拿下了徐州的吕布。双雄不并立,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袁绍已经看出了曹操有争雄天下的野心,不可能再投入他的帐下。曹操也明白,袁绍想要一统天下,自己当皇帝,接着就是要拿下身在兖州的自己。
官渡之战的成败原因,早已有巨多的分析,然而,星火辰认为,袁绍最大失误在于,他盲目的全军渡过黄河,在曹操的领地上,打了一场糊涂仗。
袁绍敢于全军渡过黄河,在于他最自己实力的自信,其实也表现了他的果决和勇猛(尽管三国演义把他描写得优柔寡断,又窝窝囊囊)。事实上,当袁绍渡过黄河后,由曹操控制的许多区域都向袁绍投降,曹操的很多部属也和袁绍暗通款曲,这是他渡河的优势,表明了袁绍要扫平曹操的决心(东晋桓温伐国总是功亏一篑,就是缺少这种决心)。
然而,渡河的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一旦袁绍不能取胜,很容易全军覆没,因为袁军隔着黄河,逃无可逃,而且袁军的粮草运输也很受影响。
战争总是最复杂的事件之一,实力并非取胜的充分条件,此战,袁绍败了,败得几乎全军覆没,因此曹操成为了北方的霸主。这其中,实力、临场指挥、人心变化,乃至于运气等等,都影响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实力原本要强大得多的袁绍,赌徒般的孤注一掷,全军渡河作战,是他的最大败笔。
孤注一掷,当时的曹操可以这样做,袁绍很不应该。
综上说论,处在四战之地的曹操:最弱小时,其实有着强大的人脉支持;成为兖州之主后,他四周看似强敌环伺,实则友多于敌,还有袁绍这个保护神;而官渡之战,曹操的主要对手袁绍,又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种种因素,让曹操成为了统一北方的霸主。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