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改叫西安最早起于何时?
说到西安的称谓,人们总是想到西安的前身,历史上辉煌巅峰的长安。甚至有人提出,作为世界文化名城的西安,也应该改回长安之称。其实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它的称谓在历史上曾经过多次变化。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安地处渭河谷地中部的渭河南岸。六千多年前,这里就出现了半坡母系氏族公社。在传说中原始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的过程中,在今天的西安周至县骆峪镇的西骆峪口一带,诞生了一个古国---骆国,它是早期姒姓的夏后氏部落的一支。骆峪得名于古骆国,这里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而骆明的儿子就是鲧,鲧的儿子就叫做大禹。
《史记.夏本纪》中说,大禹大封诸侯时,有扈氏被封在扈地,建扈国,以国为氏。而有扈氏国就在今天西安鄠邑区境内。到了商代,有扈氏国被崇国取代,这里成了崇国的范围。郑樵的《通志》记载:“崇在夏为扈,在商为崇。”《封神演义》中的崇侯虎,历史上却有其人,他就是崇国的最后一位国君。
地处关中西部周原岐地的周人部落崛起后,周人在首领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的带领下,兴兵灭崇。并在崇国故地的沣河西岸建立了新的都城,称为沣京,这也是西安建城之始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58年。这件事被记录在了《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到了周武王时期,又在沣河东岸建了座新城,这就是西周的国都——镐京,而沣京实际上是镐京的一部分。从公元前1046年西周灭商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镐京一直作为西周的国都,当时也叫宗周。
周平王不堪犬戎部族的逼迫,放弃镐京,把都城迁往洛邑,这也宣告了西周的灭亡。因秦国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便把关中西部封给了秦国,并把秦国的地位提升为诸侯国。而此时的西安一带则成为华夏族和犬戎族杂居之地,是一块权力的真空地带。
秦国人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从西到东,驱逐犬戎,逐渐占据了关中地区。经过九都八迁,最终在秦孝公时期,定都咸阳。经过数代的扩展,到了秦始皇时期,咸阳城已经横跨渭河南北两岸,北岸是旧城,南岸是新城,两城之间往来的通道是跨渭河兴建的便桥。此时的西安是秦都咸阳城的南城及其南郊,属于京畿之地,在当时的行政区划上,则属于内史郡杜县管辖,杜县的县治在杜,就是今天雁塔区的杜城村一带。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听从了大臣娄敬和张良的建议,定都关中。此时的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焚毁,于是在渭河南岸秦时的宫殿兴乐宫的基础上营造新的都城。由于这座规划中的城市位于杜县长安乡境内,故名长安城。长安作为地名在秦朝初年已经存在,它在当时只是一个乡的名字,隶属杜县,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三记载:“长安本秦杜县之长安乡也。”长安也有长治久安之意,所以刘邦最终以长安作为国都的称谓。
长安最终还是没有长治久安,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把长安改名为常安;汉光武帝刘秀以“西汉宗室”、“复高祖之业”笼络人心。定都洛阳后,便把昔日西汉旧都长安称为西都或者西京。五代十六国时期,后秦一度把长安称为常安;大夏国时则称长安为南台;在此期间,长安城除去作为国都或陪都外,同时还是地方一级行政区的治所。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因汉长安城经过将近八百年发展,城市狭小,官署、民居混杂,地下水开始盐碱化,已经不适合居住。于是隋文帝在汉长安城东南方向的龙首塬另择新址,营建了一座新都城。因为杨坚曾做过北周的大兴公,所以这座新城被命名为大兴城。昔日的汉长安城成了皇家禁苑,被称为“杨家城”、“台城”。
隋朝灭亡后,大兴城成为大唐的国都,都城被重新命名为长安,又称京师。唐长安城不仅是国都,还是关中所在京兆府的府治,京兆府设京兆尹作为行政官,主管长安城及其附近地区。有唐一代,长安城的称谓因政治因素多次发生变化。曾被称为西京、中京、上都、王城、上京、西都等,这些称谓存在的时间也都很短暂,长安的称谓是主流。
唐朝末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拆毁,拆下的木料建材被抛入渭河,然后漂入黄河,顺着黄河到达开封一带被打捞起来修建后梁的都城汴京,三百余年的长安城被毁弃。此后长安成为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的驻地,因长安城的规模过于庞大,出于军事防御的考量,韩建着手将长安城缩建,偌大的长安城缩减到原来的十六分之一。至此作为世界第一大都的长安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缩建的城郭被称为新城。
五代十国时期,长安的名称也是多次更改。后梁改称长安为大安府,置祐国军,不久又改称永平军;后唐以李唐王朝的继承者自居,长安成为其陪都,改称西京,属京兆府管辖,为府治;后晋废止西京之名,改称晋昌军;后汉、后周均称永兴军。北宋建立后,定都开封,长安彻底失去政治中心的地位。
北宋初期,仍延续前朝仍被称为永兴军。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77年)设置陕西路,为中央所辖十五路之一。陕西路和永兴军路的治所就设在今天的西安城。到了金代,长安又被称为京兆府,为京兆府路的治所。元朝建立初期,仍延续金代的称谓。
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自己的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镇守京兆府,同时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西安称为京兆历时1400余年,从此走进了历史。安西府是元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安西王所部兵卒十五万余人。
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安西王二嗣阿难答在皇位的争夺战中失败而死,其王国被废。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安西路被改为奉元路,府城设在今天的西安城,称为奉元城。
公元1369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作为陕西布政司的治所,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西安这个称谓。“西安”和“安西”看起来是同一个意思。不过,侧重点不同。“安西”是一个动作,“西安”是一个结果。自此以后,西安这个名字就一直延续至今。
无论是沿用了一千一百多年的昔日长安,还是沿用了六百多年的今日西安,都是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随着西安高陵杨官寨遗址的发现,将中国城市历史推进到了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同时确定了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
唐朝,公元907年灭亡,其国都长安,也随之灭亡消失。
西安,公元1368年出生,大明朝朱元璋定名——西域安宁。
两者,差了460多年的时光。
今天的“长安”,非昔日之长安。今天的“长安”,是西安的辖区。
长安,从没有改叫西安。
西安,从没有改叫长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没有长安市,更没有“长安”这样称呼的首都,因为,那是痴心妄想!
昨日榴花黄,长安已灭亡。
梦里回大唐,醒来无黄粱。
[呲牙]
长安又叫京兆,宋代永兴府,元代奉元路,明代才叫西安。说起来长安这个名字没多长,倒是永兴,奉元还可以
今天晚上终于给儿子把西游记(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2019年3月第18次印刷,出版人于九涛,责任编辑张文杰,责任印制焦洋,如下图)讲完了,总共差不多花了200天,基本上一回要讲2个晚上。
儿子上小学,很喜欢睡前听我讲故事,也许是太累了,抑或第100回《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故事性太差,总之他们今晚大概听了15分钟就睡着了(捂脸)。
第100回第二段第二、三行提到:“原来那太宗(指唐太宗)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关外起建了望经楼接经。……”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西安的讲法明朝就已经有了呢?因为作者吴承恩是明朝人啊?
欢迎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