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戏曲伴奏的乐师是怎么记住那么长的简谱的?
我是去年才开始接触本地的地方戏曲伴奏的,买了把京胡自己在家里折腾,说一下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曲牌和一些走场的过门都是固定的,记住这些好像并不难,特别是地方戏剧曲牌比较少,不像京剧那么的复杂,我们这里的地方戏唱来唱去也就四五个曲牌为主,平时多听听也就熟悉了。而且这些旋律都比较简单,我们这曲谱里是不会有7这个唱名的,只有1,2,3,4,5,6这6个,节奏上以完整的4分,8分,16分音符和附点音符为主,装饰音多,极少有切分音。
请教老一辈的琴师,告诉我戏曲伴奏以京胡为主要乐器,多数情况下琴只拉一个把位,戏曲伴奏的原则是给唱腔“托腔保调”,要做到能给唱腔加分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琴师。走场,曲牌,小过门这些都容易些,难的是唱腔里要怎么拉,可以拉唱腔的旋律但不是最好的,应该在唱腔旋律上加以变化,可增可减,而且同一首曲子不同演员唱得多少有些不一样的。
还有一点就是琴师一定要对唱腔熟悉,知道唱腔是怎么唱的,自己在练习的时候可以小声哼唱,当然这些都是老琴师说的,我远远做不到。
总结一下,戏曲伴奏琴师拉的旋律有的是根据曲牌固定的,有的要根据不同演员和现场来灵活变化,在这个原则下记住旋律也不是难事。戏曲的速度,节拍和我以前玩的以歌曲乐曲为主的玩法不同,我接触戏曲伴奏是为了自己以后退休了可以去公园的老年乐队玩玩,现在我们这里地方戏的曲牌我也拉熟练了几个,就是少有机会和唱腔磨合。
琴师的职业锻炼了特强的记忆性,戏曲的板眼大同小异,除京剧的变化大一些外其他地方戏基本是固定套路,再是琴师能操琴外还会唱,大段的唱里有转板还需琴引领过门,嗓子可能不如演员但对戏腔的了解甚至超过了演员,初学戏的演员还是琴师教从前奏里什么时候张口起唱,如有的唱腔演员只唱几个字,以后的拖腔靠琴师拉奏下来听着还很好听,京剧里有一句:一马离了噢:就停了,以后的拖音就是琴师拉下来的。河北梆子里也有借助琴音来完成拖腔的,听起来并不难听,这就是琴师会唱的功夫,你不唱我也知道这一句的完整性,其实乐队里还有一个更精通的是鼓师,琴师除密切包演员的唱腔外还要听鼓师的板节奏。琴师对每段戏的板眼借鉴以前剧里唱腔早就熟记,以后有变化的段落只记这一特点就行。琴师还有应变能力,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演员也有掉板唱错的时侯,琴师就能跟上不至于凉腔两张皮。当然正规大剧团没有这情况。
说说京剧琴师“背谱”的事。
首先说,不是背谱拉就伴奏水平高,看谱拉就水平低。
新中国成立前,琴师学琴都是口传心授,几乎没人会看简谱。唱腔中的过门儿,也是官中过门儿为主。所以,会唱就会拉,当然不看谱子。
让背谱成为麻烦事,是解放后,京剧有了一个“定腔定谱”的过程。
随着京剧流派唱腔成熟稳定,很多人追随。流派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当时演出的剧目,于是便出现了别姬一定唱梅,锁麟囊也非程不唱。
当然,声腔定了,官中过门儿也没人用了。
传统胡琴拉法还有个很宝贵的传承,“套子”。拉流水,快板尤其好用。现在,由于过门定谱,也没人用了。
再次说,不是背谱拉就水平高。背谱或看谱只是说明对该唱段是不是很熟,或琴师跟演员是不是很熟悉。跟演员不熟,有时也需要看看谱,因为有些约定的地方琴师会在谱子上做记号。如果有琴师伴奏看谱,那是他认真,为了拉的准。
不必追求背多少谱子,应当把注意力放在追求拉的准。尺寸劲头,断句气口,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微妙之中,造诣修养自在其中了。
现代每个乐师都有乐谱,过去传统戏曲都有固定板式,伴奏的乐师都精通那些簧头和曲牌,戏台上的鼓师统一指挥文武场面,。
戏曲伴奏都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套路而且是单声部,不像交响乐分好几个声部有总谱和分谱,你演奏哪个分部就看你那部分的谱子而且还要和总谱配合好,注意什么时后候进出,所以要时刻盯着谱子。
背单声部乐曲旳谱子沒什太难的,只要能把曲调哼唱岀调来谱子也就背下来了。我就能这样,而且还能默写岀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