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博士后与海外博士后的区别在哪?
1.题义有问题,博士是学位,博士后就是一份临时的工作,学位与工作比较,就难论雌雄了。
2.如果说提问者无意多了一个后字,只是博士与博士之间比较,那就有可比性了。海外博士参差不齐,好的比国内的优秀,差的比国内在职博士还差。
3.从整体吃香程度看,海归博士似乎比国内博士优越。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两个变量的比较:一个是国内比海外,一个是博士比博士后,也就是我们做研究时经常说的confounded comparison。
先说第一个吧,我觉得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高校至少可以排进前百分之十,甚至百分之五。总体来说,我见过的国内博士和博士后大多是中规中矩,相对比较中庸。海外博士和博士后两极分化,优秀的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弱鸡的真的是会让人觉得他们的学历是买来的。近些年,随着国内科研投入加大,见到很多实验室“鸟枪换炮”,装备和学生素质也在大幅提升。
再说第二个,相对来说博士阶段待遇较低,一般有论文压力,但最后会拿到一个学位。博士后相对来说类似合同制实习生,一般论文压力较小。国内一般存在进站出站的问题,海外大多虽说也签合同,但是相对松散,大部分时候是找到长期职位了随时走人。
我看了几乎全部回答,不明白啊,
题主提出的问题是国内博士后与海外博士后的区别在哪里?
为何下面很多人的回答,都在讲国内博士和博士后的差别,或者国外博士的区别啊?
先不讨论这个, 还是回答一下题主的问题。
我之前有参加过复旦大学的博士后复试,上一届同门师姐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玩得好的朋友有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做博士后的,还有去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的,认识几位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所以大致是有条件回答这个问题的。
其实,总归来讲,国内和国外的博士后区别并不大。
博士后(Postdoctoral Researcher/Associate/Fellow,简写Postdoc),是指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从事学科研究的工作职务,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
这是一种工作,并非是学位,所以一般介绍都时“到某单位做博士后工作”;博士是一种学位,一般介绍都在“在某科研单位或高校读博士”。
1985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开启实施博士后制度。我之前在北大学习培训,好像是北京大学人口所的乔晓春教授,听他讲最初设立这个制度的时候,几乎没有办法执行,因为那会博士数量稀缺,很多博士后都是高校的老师兼任的,指派的任务,待遇相当好,还专门建设了博士后小楼(发工资比教授都高),他当时就是所里负责这项工作的。
1985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首批批准在72个单位设立了102个博士后流动站,这些流动站大多集中在理科。此后,又陆续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设站工作,设站学科从理科逐步扩展到理、工、农、医、哲、法、文、教育、经济、历史、军事、管理等十二大学科门类的78个一级学科,设立流动站总数达到近800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流动站工作网络。
1988年后,博士后工作划归国家人事部管理。
2001年召开了全国博士后工作会议,制定了《博士后工作“十五”规划》,重新修改颁布了《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并进一步制定了《博士后管理工作实施细则》。
上面大概是国内博士后制度的历史发展。
不过经多位老教授回忆,我们国内博士后制度发展初期,完全没有经验,很多高校设立博士后岗位后,都将待遇标准设置得很高。后来,主要参考的也是海外博士后的相关制度政策。
所以,从根本上讲区别不大。
一般情况下,博士后可以根据出站后的走向,划分为两类(非官方标准,根据经验总结的):
其一是师资博士后。我以前和一位张教授比较熟悉,他读的就是师资博士后,他专科出身,年纪不小,所以博士毕业后,虽然很优秀,但是学校政策上基本不允许他直接留校任教。所以,在另外一个学院,另一个专业博士后工作站为他提供了一个博士后岗位进行过渡,博士后出站后,定的讲师(副研究员),两年后就评副教授了。
PS:一般博士后都是要换专业大类的,比如我博士是政治学,博士后一般都去管理学、社会学。
现在很多高校的年轻博士,如果学历、成果等各方面有所不足,一般也是通过这个博士后岗位来进行过渡,师资博士后顺利出站后,经过评定优秀,可以直接留校任教了。
这一点与西方博士后的制度起源比较相似,海外高校设置博士后的初衷也是如此,因为一些成果不足,但是潜力巨大的研究人员提供高薪资、非教学岗位,以供他们完成研究课题,产出优质的研究成果后,再办理任教手续。
其二是工作博士后,这种简单来说,就是扛活的长工。博士后工作流动站所在的科研单位因为科研压力大,科研任务重,会提供专门的博士后工作岗位,这些博士后的工资、待遇比较低,但是有大量的科研课题可以申请,也会有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项目直接分配下来,各项补贴比较高,收入相对来说还要高一点,一般的科研单位都是标记的年薪30万以上,我记得前年有个大学直接发帖起薪45万元。不过,扛活嘛,就一定要完成科研任务量,一般是申请一两项国家级课题,发三篇A刊B刊一类的,出站有点困难哟。
就我的观察,后面这一类工作博士后岗位越来越多了。
当然,这两类不是说完全不能相通。
我有位师兄,博士是211,博士后在北京某985高校做事,其实岗位是工作博士后,可是同批进来的同一个导师的另一位北京人士(师资博士后),工作拖拉、为人轻浮,工作成绩一般就算了,还不搭理自己博士后导师,最后硬是把师资博士后都没了,我的师兄则正好相反,把一个工作博士后读成了师资博士后,17年留校工作了,现在好像都准备评教授了。
海外博士后其实与国内博士后的设置几乎是一致的,海外博士后起源于师资博士后,后期也是工作博士后岗位为主,说到底,天下谁人不内卷啊,都要靠业绩吃饭啊!
唯一区别,估计是薪酬有点差距吧,我之前认识一位德国汉堡大学的博士,
台湾人高雄人,一开始来华师我院找工作,给他副研究员岗位,他不满意薪酬,
然后返回台湾某院工作,做博士后。
前年我遇到,问他薪酬多少,他说100万(新台币),自己比较满意!
我当时都乐了,笑开花了!
当然,一般情况下,海外的博士后薪酬要高很多!
我孩子就是考的雅思出国读硕士研究生的,我说的是考上的,免学费的,生活费自理。等读博士的时候就有生活费了,然后又博士后研究。我记得孩子博士毕业写论文时,孩子几乎每晚写论文都是快要到天明了。国外学生毕业成绩要求非常严格,一点儿都不能掺假。我就知道这些。
单讲理工科。博后是一个科研的黄金期。在博士毕业后可以有一段时间让自己的科研“沉淀”一下。国内教职岗位还没有完全饱和,所以有教职肯定都奔教职去了,教职没有申上才考虑做博后。欧美教职岗位早已过度饱和,想在学术界混必做博后。在残酷的数学或物理界,做一期博后不够得做两期,做个五年是正常操作。
工作性质上国内国外差别不大。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外不存在出站问题,合同到期不续约自动走人找下家。
区别很大
1,思想意思上,国内博士,较为保守,墨守成规,海外博士能积极迎合国际潮流。
2学术上,国内博士,视野有限,不知道与他人的差距在哪,
海龟博士,视野开阔,知道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学术上与发达国家的专家结合密切,
总之,有差距,但是差距越来越小。
这个我知道一点。
主要是我离休士顿这里的医学中心只有20、30分钟车程,大批学者住在我们梨城。你想,休士顿城里,一栋房子八九十一百万美元,我们这里才三十万上下,交通又是那么方便,多合适。
我和大家熟了,观察到,美国的博士、博士后比咱们国内的博士、博士后,一个是勤奋方面,比国内上一个或者几个数量级。美国可是要来真的,拿不出成果来,套近乎,没戏。
再说收益吧。美国这里要高。
科研条件呢,国内差点。
接触层面,美国这里常常一个教授,自己就不是美国人,带的学生助手更是八仙过海,各地的英豪高手。这些大教授,脾气大,相中个学生,如果美国国务院签证上有个刁难,立马就给议员们写信,吓唬他们,声称耽误他拿诺贝尔,他可不是好惹得。
招来的人过硬,加上条件也不错,出成绩也就快些。
我跟他们接触,主要帮他们料理家务,比如他们找到好地方回国了,我给看房子出租收钱,顺便也盘剥一点。
所以谈深了,我就不得而知了。
目前最高学历是“博士”,“博士后”不是学位。
博士后:一般是在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只是有国家或者学校的补贴的短期工作性质。
国内和国外的区别,主要就是看工作的补贴费、费用来源、工作时间的安排。这
具体的不同需要和单位具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