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丧事还没出殡又有人死了怎么办?
你的这个问题我就亲身经历过,因为这事就发生我家里。
这死的这两个人就是我大伯与我父亲。
我大伯于2005年5月20日死的,在我们农村的习俗里讲说这个日子是重丧日,说重丧日死人必然还要死一个(当然我知道这没有科学根椐,只是农村习俗的一个讲法)。
我们这里是人死要第3天才出缤,也就是5月22日出缤,那天早上出缤刚好把我大伯的寿木抬到下葬的井上放好,我爸就在此时就去世了,我与我哥都还在我大伯下葬的井上,听到这消息赶忙跑回了家,
这件事到还应映证了农村习俗讲的重丧日死人还真要连续死两个而且还是亲人。
我们当时的做法就是把在我大伯家里帮忙的一切人都就叫到了家里,继续着与我大伯一样的丧事,该怎样就怎样。
但在习俗的讲究下,我家里的人听取了做法师的老师的建议,在出缤的时候,我与我哥一人拿了一个镜子照在我父亲的寿木上来解决我大伯重丧的关联,僻免还会殃及自己的亲人。
其实你问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连死两人出缤还都是根椐当地的习俗来操办的。因为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当然就会有不同的方法。
不知你当地的习俗与我们这里相同么?
不知我这里的习俗在你们那里能借用么?
也希望我们这里的习俗能给你一个借签作用。
人活着固有一死,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也是大自然的基本的规律,否则地球上将会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在农村丧事经常出现一个人死了以后,紧接着又会出现另一个人的死亡,特别对于那些村里的人口比较多的大的农村,这种现象是经常发生的,当然对于小的村里接连出现人死亡的现象不是太多,毕竟人口太少了。毕竟我国现在有14亿人口,而且老人在不断的增加,所以在村里一个上市还没有出殡,另一个人去世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
在农村丧事基本上是近亲属帮忙办理,有的人组织管理丧失的程序,有的人去做饭,有的人去抬棺材,还有的人帮忙裁一些孝布。如果村里比较小的情况下,对于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会前来帮忙,毕竟 家家都有老人存在,都会出现去世的这种现象,所以互相帮忙白事。好多人为了脸面的事情,会把丧事办得非常的大,而且请了好多的吹鼓手。在这种情况下用的人员比较多,而且浪费也是非常多的。
在村里出现一个人去世了,而且还没有出殡的情况下,又出现了另一个人去世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出殡人手不够的问题,这就会使得农村处理的这种方式,就是对先去世的人举行葬礼,然后在对后来去世的人再举行葬礼,这就使得后来去世的人举行葬礼的时间要推迟一两天的时间,毕竟一般的丧礼的时间是三天左右的时间。对于村里的人口比较多的情况下,这一点就不用再推迟时间了,可以说在组织另一部分人来对刚去世的人忙活出殡的事情。
在农村去世的人出殡的确是一个大的事情,而且村里的人基本上摒弃前嫌,即便是有一点的家族仇恨,但在这方面都会抛在一边,互相帮忙把去世的人入土为安。尤其现在农村人基本上为了家庭的收入外出打工,村里剩的就是一些老人,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同时出殡的话,人手就不够了,这就需要把在城里打工的人招回家一部分。当然各个村现在都有红白理事会,可以说这部分人也会对出殡的人进行帮忙组织程序,有时会把出殡的程序简化一些。还有一些地方,已经有了专业的处理出殡的事情的行业的人员,也可以聘用这部分人员来帮忙出殡的事情。
总之,对于农村人去世以后出殡的事情是非常看重的,而且也有一定的程序,并且是村里近亲属,或者其他人互相帮忙把去世的人入土为安。如果说一个人还没有出殡,另一个人就接着去世了,有的村里的人口比较少,使得盲睡的人也比较少,这就需要把先去世的人入土为安,然后再接着对后续事的人进行出殡的礼节。当然现在实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倡导,的确对农村丧事减少了很多的经济开支,而且现在基本上程序也非常的简单,花销也不是太多,对于那些做事的人也少了很多,所以不会存在一个人没有出殡,另一个人接着去世了就忙不过来了。大家那里对这种状况有什么处理的方法?敬请留言交流。
这个很正常的呀,人生老病死,谁也不知道自己啥时候死,一个村同时死两个人的也很正常。
你所担心的是出殡问题吧。首先送葬出殡的队伍,包阔和尚,师公,西乐队等等。这些人员一个村不可能有几个队伍的,都是东请西请的。一个镇上最少有10个这样的队伍,别说死两个,都几个也不会影响出殡。
另一个问题就是白酒席问题,其实这个非常简单。先别说不是同一天死的,就算同一天死的葬里分3和6,就算都选同一天,那还分个上午和下午。关键在于环境问题,一个村就那么大,两个地方搞白喜事吹吹打打有点扰民,但大家都会理解的。
丧事搁在谁家都是“大事”。这大事也不是只办个酒席宴请宾客,还有比较隆重而繁冗的葬礼。仅停尸要四天,第五天出殡,有的第七天才下葬。既然有了时间差,有人去世还没有出殡,又有人去世了不无可能。一个村子有了两桩丧事,全村的人都要忙乎得不可开交。
毕竟丧事一前一后,葬礼、过事及出殡也不会乱成一锅粥,还是会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居住在一个村子里,少不了亲门本家人,“五服”之内的还正披麻戴孝,一个个为去世的人忙前忙后。不凑巧的是村里又有人去世了,这就相当于一场事要两次过。白事本来是不用请乡邻便会来帮忙打理的。这个时候,也只好“兵分两路”。凡与后边丧事沾故的,便纷纷告退,去本家戴孝行孝;其他的乡邻有的两家来回跑,那家缺人手,先在那家忙一阵。家里人多的,一家去一个。两个丧事,基本上是全村出动,各家户也很少起灶吃饭,都在外面“搭伙”过日子。
丧事都有“专业人士”选择出殡的日子,万一这“合适”的日子撞在一起了,后面的丧家会延长一两日,待前一家办过了酒席,出殡了,自家再办葬礼、再出殡下葬。
丧事重在葬礼和出殡,因为葬礼有禁忌多,手续杂,也会用到那些一班“专业人士”。又要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出殡也要劳神费力。只有前边去世的入土为安了,才能是后一家的丧事有人手,丧事才会办得体面些。
在农村,非“特殊”情况是不能同日出殡下葬的。据说,一旦这样做了,对整个村子不好,特别不利两个丧主家。因此,村里有人一前一后去世了,还是要瞻前顾后,既不能草率行事,也不要犯了忌讳。
一个大村里,一天死个三个五个也正常不过了,一万人的大村子三个两个也正常不过了,这也是偶然的遭遇。不会天天如此的。一个大家族百十口人,偶然两个人病死。其家人惊慌失控,跪哭问我,咋或啊,我观察了各种事由,认为是正常病亡。没什么可怕,还有一家老人85死去,儿五十六岁,为了显得自已能行,亲自看坟安葬老人,结果,他自已于老人安葬后的二十天亡故。后来,子孙托我再看,后我说,15年你家不会死人。果然,16年老祖母去逝,享年九十年,二十年其母去逝,享年八十岁。一般正常下的死亡是不会有原因的,生老病死再正常不过了。无须惊慌,坦然面对。
作为常年抬棺,八大金刚之一的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村里丧事还没出殡又有人死了怎么办?这不问废话,死者为大,又不是同一天出殡,该走的流程重新走一遍呗。
我出生与南方一宗族姓氏的城中村,整个村子百分之九十都是一个姓氏祖宗,三代往上算,都是亲表兄妹堂弟妹的关系!
所以我们这有个优良传统,每房每户都要出一个八大金刚,也就是抬棺人,一般情况下24人,三组交替抬棺,负责村里正常死亡或不正常死亡的亲属料理后事!
假如有房不去就必须花钱请人代替,如果不去或者不安排人顶替的话,他们那房会被孤立和排挤,不论红白喜事都不会有人去去捧场和帮忙!
言归正传,说说我们村那一年正月的故事吧,和提问者的问题一模一样,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我记得那年是2007正月初十凌晨一点,别问我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那天我女朋友过生日,守夜打电话聊天等我发完信息打完电话刚洗完澡,我妈打电话给我,我小外公中午喝多了,回去睡觉,晚上他儿子看他还没起来起夜尿,走过去喊:老爸,喝多了?睡一下午加一晚上了,起来吃点点东西不?
平时老爷子睡的很浅,他儿子一见没应答,走过一看,老爷子已然没有呼吸了!
我穿好衣服裤子过去,一群长辈已经围在小外公床前,只见他儿子和儿媳还有直系亲属在给他刮胡子,洗脸,理发擦擦拭身体换衣服,没过多久,门口传来卡车发动机声音。
丧葬一条龙服务送来一套寿衣,给老爷子传上寿衣后,工作人员在院子里搭起了棚子,抬下一台冰棺,通上电,花圈摆上,拿纸和笔写上姓名,抬老爷子进冰棺。
孝子们点香,蜡烛,烧纸钱,这三天尽量保持不间断!
我们这群族亲直接从口袋里拿钱给话事人,话事人拿笔和本子记上,等白天写布告里贴墙上,按我们这规矩,关系好的,或者想守夜的可以守夜,东家一日三餐加烟酒都给包了!
我们几个族兄因为和小外公走的很近,所以留下来了,大半夜的可以名正言顺的打通宵扑克了,明天消息传开了,估计还会有几桌字牌和麻将,我们这守夜的习俗,孝子们通宵烧纸钱,亲朋好友没日没夜的打牌,让离去的人尸体停留这三天,热热闹闹的!
没过多久,村里的大傻听到炮竹声过来了,小时候高烧不退,把脑子烧坏了,三十多了,整天嘻嘻哈哈的,红白喜事他都会准时参加,只见他走箱子旁拿着一大堆纸钱,香和蜡烛。
走灵堂前跪孝子小舅旁边,香三根,三根的放地上,蜡烛二根,二根的放地上,黄纸钱一张一张的撕开,然后放一起,看到小舅手上纸钱快烧完了,他就递过去,看香和蜡烛快没了,他就站起来上去点上擦路子上!小舅摸了摸大傻的头说到:谢谢你了,侄子大爷!大傻抓着脑袋嘿嘿笑着伸出二根手指,小舅朝我们这喊到:拿条芙蓉王给大傻!
第二天,陆陆续续的村里亲人起床后往这边走,因为昨夜打了很久的鞭炮,大家都知道应该是老了人,孝子拿着草坨子,来一个上香的,他就跪地一次,不论辈分大小,同辈和晚辈一视同仁!
话事人拿着一张很大的白纸开始写白喜事礼金告示!
晚上守夜打牌的亲戚越来越多,四五桌,后半夜突然一台120救护车开进了村里,那声音还没进村就听到了!只见老爹爹家里亲人过来接单价,抬上楼,没过多久,丧葬一条龙来人!
跟小外公家一样的流程和方式,不用想就知道,老爹爹肯定快不行了,他在医院住好几年了,这次Icu都待了一个星期,估计剩最后一口气送回来!
接着老爹爹家陆陆续续去了一些长辈守夜,我们已经在小外公家了,就不方便二家串门,我们边打牌边聊天:搞完今天,明天送小外公上山,明天晚上集体去老爹爹灵堂里热闹热闹,现在过去二头不讨喜,你们看大傻,没点反应,这老小子这些事不傻!
第二天,一大早卡车拉来棺材,东家安排好早餐,然后一人一个666或888的红包,二包烟给我们八大金刚!我们吃饱后把小外公放进棺材,钉上钉子绑好绳子抬上车,车开到祖地,下车八大金刚就位,起杠抬先人,前方老者吆喝,指挥,抬头,摆尾,移步,慢行,换人.......
到达坟地杀公鸡,烧纸钱撒石灰,放棺材,我们任务完成,杆子绳子一丢,下山回家睡觉,下午东家请客吃饭招待八大金刚!杠子绳子有专门的人收好放祠堂!下午起来喝酒,吃肉!
晚上我们八大金刚和年轻一辈陆陆续续走老爹爹灵堂,给钱,上香,烧纸钱,继续打牌玩通宵,好不热闹!大傻早上看我们抬小外公上车后他就过来了!
第三天早上,老爹爹跟小外公一样,给红包和烟,起杠抬入祖地下葬,我们回来继续吃喝一餐!
村里丧事还没出殡,又有人去世了,怎么办?我们这先来后到死者为大,只要不是同一天就好解决,为了这个问答我还特意问了老一辈的八大金刚,他们说:同一天离去或同一天拉回来办丧事的才麻烦,一个弄不好就会打架或者心生芥蒂二家人老死不相往来,所以一般遇见这类情况都是请老村长或者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来安排,其他的好办,按顺序先后,办完这家集体去那家,谁家都热闹都喜庆,这是我们这边的习俗,你们那边了?
北方的农村,冬天都很冷。我们老家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老人难过冬至关”。有生活经验的人,在冬天最冷的那几天经常会讨论,谁家老人病了很久,要走就看这几天之类。
有的老人虽然一直卧病在床,但只要能够平安度过冬至这天,还撑到了过年,吃上了“年豆腐”,人们就会说:年豆腐一吃,再过一年没麻达!
每年的冬至前后,一直到过年期间,我们村都会有很多上年纪的人离去。同在一个村,彼此都认识,谁家有红白喜事之类的,家家户户都要去帮忙的。
而在寒冷的冬天,这家老人还没出殡,那家又有老人故去的事情时有发生。甚至还有时候,两个老人在同一天去世。
我们农村人对“入土为安”这件事看得特别重,丧事是人一辈子中仅次于结婚的重大事情。所以不管谁家老人去世,主家都要举办隆重的丧事。
每到这里候,村里威望高的人就会出来协调,将帮忙的邻居合理分成几个小组,保证事主家里都有人帮忙。
早些年生活艰苦,不管谁家有事,我们都是全村人一起上,有东西的借东西,有力气的使劲,大家群策群力,每一场事都办得有条不紊。
早些年,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利,村里人所有的生活经验都来自于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
办丧事也不例外,闭塞的生活条件,让人们自己培养出来一批这方面的“专家”:
- 有专门看方位查时辰日子的,
- 有专门在丧礼现场执事的,
- 有擅长安排酒水的,
- 有专门修坟墓做棺椁的,
- 有专门唱孝歌的,
- 还有锣鼓手,扎金山银山纸人木马之类的……
而所有的“职业”里面,最关键的还是厨子。因为不管喜事丧事,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开始,在一场露天的待客酒席中走向尾声。
我们一般每个村都有两个以上擅长给村里红白喜事做菜的“厨子”,她们一般都是年长一点的女性。
在我们那种物质条件很差,食物来源匮乏的山村,这些“厨子”往往承担着一个村子最真实的“体面”。
因为来送礼的人,除了本村的,还有很多外地的远房亲戚。可别小看这寒冬腊月急匆匆地吃的这顿饭,饭菜的样式和口味,最终决定着事主家的名声和村人的面子。
勤劳朴实的农村人,最害怕人们在酒席散后说主家抠门,舍不得油盐,舍不得肉之类的评论。或者外村的人一提起某某村的酒席,就摇头说,那厨子不行之类。
厨子最难的地方其实不是众口难调,而是我们山村家庭大多贫苦,真正能拿出来招待大家的东西真的没有多少。所以每位看似平凡的厨子,想帮主家和村里撑起面子之前,都不得不先扛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艰难里子。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再加上山村经常风雪交加天气恶劣,但那时的人们也并不觉得那么苦,每一场事情都过得尽心尽力。
那时的礼也送的不重,送礼的人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压力。人能过来,帮帮忙,尽自己最大的心意,既是对死者的缅怀,也是对生者的敬重。宾主之间,多的是情分,多的是关照。
反倒是最近这些年,情况变得越来越不同了。路修得宽了,网络也接了进来,家家户户都盖了四方四正的水泥平房,有的还有了小汽车。但人们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少了。
冬天都怕冷,不想出门,打电话,或者发个语音,交待交待就算完了。红白喜事都还在,只是过得完全变了味道。
从前的人们虽然贫穷,但都遵守规则,该什么时候结婚,该什么时候生日,都不会乱来。
但现在人胆大了,讲究也没了,结婚,出嫁,孩子周岁满月,什么日子都可以挪。一整年在外打工,冬天赶回村里就为补一场酒席。通知到了,都得去送礼。
最可怕的风气是,送礼已经不是在行情表心意了,几乎是赤裸裸地现金比拼。上一家人结婚都送我100,我嫁女你们不能少于200。我去年到你家200,你今年来我家少了300 你丢人……
现在唯一没法挪时辰日子的,只剩了老人去世的丧礼,但也办得毫无情分而言。因为随着老人们一个个地离去,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再也没有耐心学那些手艺了。那些经办过无数酒席的厨子们老去了,农村宴席中厨子这最重要的一个角色也就此失传了。
随之兴起的,却是外地来的专门收费承办各种酒席的生意人。他们从婚礼司仪到丧礼哭灵的人一应俱全,从菜肴酒水到桌椅碗筷一包到底。
谁来查时辰定日子?别慌,生意团队与时俱进,用万能的百度替代掉了从前的老先生。
主人再也不用人前人后地忙活了,坐在家里,拔通电线杆上贴的电话号码,想办什么样的酒席,想要 什么样的价位规格,分分钟搞定。
村里人再也不需要热热闹闹地帮忙了,只换好衣服,数好礼金,按照电话上通知的时间,到指定的地方,交钱,然后坐在三轮车拉来的塑料凳子上,吃几口外地人从外地买的酒菜。
什么味道都没了。
这事儿我刚遇到,还是十来天前春节里的事,把一寨人全给忙晕累趴。
大年初一,我们寨子里一个老人过世,辈分上是族叔父,享年七十一岁,日子定在初五还山安葬。
全寨人正忙个不停,忽然隔他家一道围墙的另一个老太又病逝,倒地是初二,定于初八上坡,辈分属族祖母。
这下子大家都说这个年过得既热闹又冷清了,热闹的是每天办丧事的锣鼓行头敲的咚咚直响,丧堂歌这边唱罢那边又唱,感觉又热闹又凄惨,冷清的是大年想敲点过年锣鼓都没空这两家及其亲族把拜年走访的事情全扔一边,只有小孩子们轮不到帮忙,放烟花玩做游戏满寨撒欢依旧。
好在我们寨子人挺多,七十多户三百多人。饶是如此,也非常麻烦,这过年的时候请家政又没人来,人家也要过年,两家都只能自己请寨上人办事。各请两三名总管,再由总管请两伙道士先生看日子找墓穴做法事,分别请两拔寨上男女司厨、司火、洗菜洗碗、放烟花、打井(墓穴)、采购,抬棺等各项事宜。还幸好上山的日子没在同一天,不然要到别的寨子请同姓的宗亲来帮忙。
这两拔事情挺顺利办了下来,得力于正是春节,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全部回家待着,还有这里人多可以分担,如果是其他的日子,就有些麻烦,少了不请外面的人帮忙。
其实还有更难办的事,我们寨子里两月前,在同一天既有出殡又有迎娶新娘,还在同一个时辰相撞,这边红喜进寨,那边白喜出灵,才真是麻烦。后来商量是办红喜的提前一个时辰才避开。
像现在的农村地区,比如我老家当地,很多人都出门在外务工,或者安家落户。村里本来人就不多,一个老人去世,整个村子里的人都会过来帮忙。不像八九十年代,村里去世老人,一个小组的青壮年帮忙就足够了,根本不用别的小组的人来帮忙。现在虽然村里没有什么青壮年在家,出力以及帮忙出殡的大小事宜,有新的办法来解决。
老仇旧恨,逐渐消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打工潮的出现,村里剩下的老一辈人,由于年纪大了,大多留守在家,多少种一些地,锻炼身体的同时自给自足,不愿意给孩子们添麻烦。虽然说出门打工的人有攀比之心,谁混的有出息,谁混的没有出息,会有各种暗自较劲,激励着对方发愤图强,混人上人……!他们混的再好,时间不等人,没有熟悉的人去羡慕谁,也就没有嫉妒和恨了!
“人死入灯灭”。村里的留守老人,由于孩子们都不在家,以前因为争执那一亩三分地,打的不可开交的老人——好汉不提当年勇,都会握手言和。村里的红白喜事,以前老死不相往来的人,最不济也会在人去世以后,冰释前嫌,前去的吊唁。毕竟——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有着割不断的乡情和发小之情,他们见证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的美好、快乐,辉煌、以及“仇恨”。
村里有老人去世,大家都有哀思之意。但是,如同题主担心的问题,人死以后要出殡,需要很多劳动力帮忙。如果再有一个人接连去世,劳动力怎么安排是好?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人有同日生,就会有同日死。可以灵活安排出殡顺序,前一天,晚一天,问题都不太大。像我老家那里,村里去世人,请几个亲朋好友安排相关事宜。镇上有殡葬“一条龙”服务,至于出力埋葬人的活,以及道路不便的地方,都有专门的“抬棺人”帮忙解决,可以帮主家安排的妥妥当当。村里来吊唁的人,只是来表达哀思之意,送老人一程,捧个人场。人们之间,曾经无论多少爱与恨,都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