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大禹制九鼎、秦始皇之传国玉玺、兰亭序之真迹有没有重现天日的可能?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2关键词:大禹,秦始皇

大禹制九鼎、秦始皇之传国玉玺、兰亭序之真迹有没有重现天日的可能?

点赞1、保山市 网友:我没爱人

中国历史上至今下落不明的10件绝世珍宝,传国玉玺和大禹九鼎上榜

一、大禹九鼎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 州,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 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尽管王朝在不断更迭,九鼎却始终从一个国王的手上, 传到下一个国王的手上。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在周赧王死后,秦国取九鼎入秦,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有一鼎被大风刮到 今江苏的泗水中,其余八鼎搜刮到秦宫殿中,秦亡后便不知所终。

二、《连山易》和《归藏易》

  在周朝《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这三个易由卜官掌控,对国家大事、军事战争、祭祀活动进行预测。《周易》包蕴的基本哲学思想。这种“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思想,实来自于我国远古哲人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所作的巨大概括。在古代先哲眼中,万事万物皆可一分为二,都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极端力量,对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几成定论。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

三、《黄帝外经》

几千年的中医历史中,更多的是在找到病因调理身体的方式,而在外科方 面的发展就很慢,这可能和《黄帝外经》的失传有很大的关系吧,到了东汉华佗 外科方面很厉害,不过最后其学说也失传了。

四、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应该是古代的宝物中最珍贵的了,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赵, 得和氏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命李斯鸟篆书(越国一种文字),仿成龙、 鸟、鱼、蛇形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咸阳玉工王孙寿将蓝田玉精研 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后来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皇帝的 办公印章,是古代中国最高权利的象征,最后在北宋靖康之耻后金兵破汴梁宋钦 宗和宋微宗被俘虏,传国玉玺从此就消失在了历史上。

五、秦始皇十二金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在秦都咸阳,秦王宫阿房殿前, 屹立着12个铜器铸造的大铜人,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很难运输,而且他们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且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

有说法认为这些金人被当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在秦始皇的墓中,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

六、华佗《青囊经》

《青囊经》是华佗所著,说这不著作下落不明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它已经被烧毁,而遗留下来的是华佗的弟子们所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东汉末年,曹操得了头风病沉重,让华佗为他专门治疗,华佗说:“这病在短期 之内很难治好,即便是长期治疗也只能延长寿命,华佗因离家太久想回去,便大 黄说妻子病重要回家一趟,由于华佗厌恶为人役使以求食,曹操三番五次写信让 华佗回来给自己治病,华佗迟迟不肯上路,曹操便派人亲自请他发现他撒谎,便 把他押解到许昌,在狱中被拷打致死。华佗在临死前将自己的著作《青囊经》医 书给了狱史,希望用自己的医术可以救更多的人,狱吏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只好亲自将其烧毁。从《黄帝外经》到《青囊经》的失传,是中国中医学在外科方面的巨大损失。

七、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 贴》,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 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 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诗集《兰亭集》 ,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 《兰亭集序》。

有关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传闻并未结束,唐末五代时,军阀温韬在陕 西关中一带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里,将其境内的唐帝陵墓悉发掘之取其宝藏,据 说那些陪葬的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都在,《兰亭序》应该是被盗掘出来 后再遗失的,也有人认为《兰亭序》在随唐太宗下葬时被掉包,真迹仍然存留人 间。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存世的传闻很多,不过始终没能改变它下落不 明的事实。

八、《永乐大典》正本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 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 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 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乐 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 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 大的百科全书”。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南京文渊阁大火,《永乐大典》所据原稿付之一炬。嘉靖三 十六年(1557年)四月,宫中失火,奉天门及三大殿均被焚毁,收藏在南京文渊阁 的《永乐大典》正本差点毁于大火。有人认为大典正本毁于战乱或火灾,早已荡 然无存。怎有人却认定大典应该是被殉葬了,还有重现于世的希望,要不然怎么 会突然间杳无音讯的呢?以历史记载详实而著称的中国,实在匪夷所思!正本究 竟遭受了何等命运?如何亡佚的?至今还是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九、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 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 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 博物馆;2013年4月26日,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 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此次捐赠的鼠首、兔首,为北京圆明 园流失的十二生肖青铜像中的两件。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7个回归中国,还有龙首目 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十、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1929年冬天,考古学家开始在周口店挖掘,发现了距今约60万年前的一些完整的 猿人头盖骨,定名北京猿人,也叫北京人头盖骨,后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 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属旧石器时代。1941年,北京人 头盖骨被移交给即将离开北京撤回美国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12月5日,该部 队所乘火车驶往秦皇岛,但由于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本军队俘虏了北京、天 津等处的美国兵,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下落不明。2012年3月,“北京人头盖骨遗 失之谜”出现新线索,可能埋在秦皇岛地下。

点赞2、吉安市 网友:苏莫晨

《兰亭集序》真迹尚有重见天日的可能性,传国玉玺重出江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至于大禹九鼎,恐怕永远只是个传说了。

《兰亭序》真迹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亲朋好友,在绍兴兰亭“修褉”。所谓修褉,就是一种以泼水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上有场景再现。

当然,一群贵族文友聚在一起,也少不得增加点节目,比如饮酒作乐。席间有人提议,何不借景赋诗,然后把大伙儿的作品汇集在一起,编成一部《兰亭集》?

于是在美景美酒的催发下,一篇篇华丽的文章汩汩而出。当晚,人醉了,心飘了,走路也打晃了,《兰亭集》也截稿了。按照出版物的规制,还缺一篇《序》,于是众人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书法最出众的王羲之。

王羲之也不客气,他在半“断片”的状态下挥毫泼墨,写完扔下笔倒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王羲之才感觉“又回到了人间”,脚步总算能踩实了。他来到书桌前,一眼看见昨晚自己的作品,顿时愣住了:“哇塞,这是我写的吗?咋这么飘逸遒劲呢!”

他迅即提笔,将这些文字反复重写,可不管他怎么尝试,这辈子王羲之都没能写出与《兰亭序》相提并论的作品了。

所以,《兰亭序》成了连王羲之也不能复制的孤品、绝品,也成了书法界的“佛骨舍利”。

当然,这幅作品也成了王家人的传世之宝,即便地位显赫的皇家,想一睹它的真容都难于上青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青少年时期热衷于打仗,不喜欢读书,平定天下后常年跟文人墨客打交道,逐渐迷上了书法。在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大师的指点下,李世民的书法艺术飞速进步。

就像登山者一定要征服珠峰一样,李世民也在想方设法试图得到《兰亭序》的真迹。

此时,《兰亭序》已经落在了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的手上。这位智永为了能达到先祖的艺术水平,数十年不下楼,潜心临摹《兰亭序》。李世民得到消息,曾经向他重金求购,但智永回绝说,那是江湖传闻,真迹不在我这里。

后来李世民派了一名官员,用欺诈的方式盗取了真迹,智永因此气得一病不起,一年后就死了。

李世民就是《兰亭序》真迹在史书上最后一位有可靠记载的拥有者,此后这幅最具魅力的书法作品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对《兰亭序》真迹的下落,一般有两种猜测:

一是它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中。不过,昭陵曾经两次遭遇大的盗掘,都没有见到《兰亭序》重见天日的记载。我们但愿它没被盗墓者发现,而不是被毁了。

二是它陪葬于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李治和武则天也都是书法爱好者,有人猜测,之所以在昭陵没发现《兰亭序》,应该是被李治悄悄截留,并被带进了乾陵。

乾陵一千多年来从未被盗掘,它几乎成了《兰亭序》真迹的最后一丝希望。

传国玉玺

相对于王羲之的真迹还存在希望,传国玉玺几乎不大可能再现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用和氏璧制成一枚国玺,它由李斯用鸟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由玉工孙寿雕刻而成,如果传到今天,足足2200多年了。

遗憾的是,这枚被历代帝王视为“天授神权”的国宝,历经多次遗失,又多次现身。到北宋时期,主流观点都认为,所谓再世的传国玉玺都是假的。

传国玉玺既然是用和氏璧制成,它就不可能像影视剧上呈现的那样“厚实”,所谓璧,是指扁平的玉,它可以制成一枚薄薄的印章,而不是四四方方的一大块,因此传国玉玺应该由和氏璧和其它材质的玉组合而成。

另外,王莽篡汉时,王政君愤怒之下摔坏了传国玉玺的一角,后来用金镶玉修补而成。这个传说史书没有记载,是民间传说,几次失而复得,也没有见到金镶玉的描述。

传国玉玺经历了以下数次遗失和重见天日:

  • 1.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中,宦官段珪携传国玉玺逃出皇宫,传国玉玺第一次失踪。两年后,孙坚攻入洛阳,在一个投井的宫女身上找到了传国玉玺,后被袁术强夺。袁术死后,其部下将它献给曹操,归于汉献帝。
  • 2.唐朝建立后,传国玉玺再次失踪,传说是隋炀帝的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携带到突厥去了。贞观四年,唐灭突厥,俘虏了萧皇后和杨政道,玉玺重归汉地。
  • 3.唐朝灭亡后,传国玉玺辗转于后梁、后唐,后唐灭亡后玉玺也失踪了。大约150年后的宋哲宗时期,有个叫段义的农夫,在田间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
  • 不过,后人大都认为,这很可能是章惇等人的伪作,也就是说,从公元936年之后,秦始皇传国玉玺就再永远地失踪了,此后所谓的玉玺都是假的。

  • 4.“靖康之难”爆发后,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传国玉玺都被金国人掳走,玉玺不知所踪。68年后(1294),在元大都的集市上,居然有人公开叫卖传国玉玺,被宰相伯颜花重金购得。
  • 5.元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再次失踪。明孝宗时期虽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被当场揭穿是假的。崇祯七年(1634),皇太极灭蒙古林丹汗,林丹汗后人向皇太极献出失踪几百年的传国玉玺。
  • 这枚玉玺曾经保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后来不知所踪。不过它与史书记载不同,上面刻有“皇帝之玺”的字样,也不是鸟篆文,当年乾隆帝就认定,它不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从这些细节可见,从东汉末年第一次失踪之后,传国玉玺就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后唐灭亡后,真品传国玉玺事实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由于失踪时间太久,且没有信息源可以追溯,“真身”长什么样都没有准确的史料可查,它毁于战火的可能性极大,不大可能重见天日了。

大禹九鼎

大禹九鼎更是神秘莫测,时至今日,没人说得清它是一只“九州之鼎”,还是“九只鼎”。

相传大禹受禅登基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青州、徐州、荆州、梁州、兖州、扬州、雍州和豫州,并令各州献铜铸成代表各州的青铜大鼎,上面刻画有各州的山川地貌。

从此,九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被陈列于都城。根据史记记载,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后,九鼎又分别被迁徙到商朝和周朝的都城。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件大事涉及到九鼎:

楚庄王问鼎:周定王八年,楚庄王伐陆浑戎,一直追到洛邑城外,王孙满奉命出城劳军。酒酣之际楚庄王出言轻佻,向王孙满打听九鼎的重量。王孙满冷言相对: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的轻重不是你一个臣子该问的。

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问鼎天下,代表一个人胸怀天下的野心或抱负。

秦武王举鼎:秦武王从韩国手上夺过宜阳的时候,“顺路”到洛邑拜访了一下周赧王。面对强秦,周赧王不敢得罪秦武王,任由他闯入太庙赏玩九鼎。

这位大力士国王,看到代表秦国的“雍州鼎”,立刻来了兴致,偏要跟随从比试一番,看谁能把大鼎举起来。神奇不可测,果然秦武王被大鼎压得经脉尽绝,当夜就暴死了。

可八十六年后秦统一六国后,九鼎居然神奇地消失了。

一种说法是,周显王将它沉于徐州泗水河了,秦始皇巡幸天下,走到彭城时,特地令人下水打捞,结果一无所得:“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这个说法不大靠谱,周显王在秦武王之前,假如九鼎被沉于泗水,就不会有武王举鼎的事。

另一种说法,战国末期周王室“债台高筑”,生活无处着落,于是就把生财之道盯上了九鼎。九鼎本来就是由青铜铸成,熔化了正好可以铸成铜钱。据说九鼎足足有五十六万斤,熔铸成钱币也是一大笔收入。

不过这种事传出去不好听,于是王室谎称,大鼎自己飞到泗水沉了。

不管九鼎是一只鼎还是九只鼎,那么大的东西很难隐藏,连秦始皇追查那么久都不能得到,看起来它极有可能真的被熔化了。

假如《史记》记载可靠,九鼎由夏禹铸造,距今4000多年了,它要是重见天日,估计全世界都会被轰动。不光争议很久的夏朝得到验证,甚至还可以把信史再向前推进若干年。

流世1800年(前2070-前221)的九鼎、1200年(前221-936)的传国玉玺、300年(353-650)的《兰亭序》真迹,你认为哪一个有可能在重见天日呢?你又更希望哪一个能重见天日呢?

点赞3、枣庄市 网友:虐杀原形

这三件宝贝中,九鼎只是一个传说,是否真在此宝物还很难说;《兰亭序》创作于1669年前的公元353年,早已化作一堆尘土;而传国玉玺虽然几经沉浮、历经磨难,最终销声匿迹,但最可能重见天日的还是它!

传说中的大禹与九鼎

“大禹治水”的故事为大家所熟知,相传5000多年前,当他率领众人治服洪水后,于是将天下分为九州,并铸造了九只大鼎,将各州的山川地貌铸于鼎上。后人用“问鼎九州”来形容得到天下。

但大禹毕竟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商周之前的历史并无实物证据,而所谓的“九鼎”更不可信,在远古时期,也许冶铜技术比较发达了,但一个州的山川址貌哪有那么容易测量得到?

所以,所谓的“大禹九l鼎”并不可信,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兰亭序》复归于王羲之

美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宝物通常藏不住,《兰亭序》就是如此,王羲之自己欣赏《兰亭序》的时间估计都没几天。

话说兰亭雅集时,王羲之的老丈人郗鉴也参加了,女婿乘着酒兴书写的《兰亭序》,他一眼就看中了,没几天,他就腆着脸找王羲之要了去。

这一要可就回不去了,郗鉴死后,他把《兰亭序》传给了儿子郗昙,这位也是参加过兰亭雅集的人。郗昙死后,他没有把《兰亭序》传下去,而是自己将之带到地下去了。

大约200年后,陈霸先起兵建立陈朝,为了筹集军饷,他领兵掘了不少墓,其中就包括郗昙的墓。于是,《兰亭序》重返世间。

几经辗转,《兰亭序》又重新回到王羲之后人手中,后传至智永,智永再传给弟子辨才。

此时已到唐朝。太宗得到消息后,让人以阴谋手段偷得《兰亭序》,这便是后人所说的“萧翼计赚兰亭”。此后太宗命人临摹《兰亭序》,由此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冯承素所摹的《兰亭序》。

再往后,《兰亭序》就失去了踪迹,有人说是随唐太宗去了,有人说是随武则天去了,还有人说是随太平公主去了。

但不管去了哪里,这件1669年前的书法作品都不可能重新出现了,这是为何呢?

书写书法作品的纸张,最好的是宣纸,素有“纸寿千年”之说,意思是宣纸可以保存千年!据现代专家研究,宣纸的寿命可达1050年!

大家注意,这是指在一定的温度和温度的条件下,也就是说,这是宣纸在理想状态下的寿命!

而对于《兰亭序》而言,不管它是在地下,还是在地上的某一个角落,都不可能一直保持这一理想条件。

当然,《兰亭序》不一定是用宣纸所写,但其寿命也一定不会长于宣纸!

所以说,如果《兰亭序》还存在于后世,那也在六七百年前,它已经化作了一抔黄土!

《兰亭序》复归于王羲之久矣!它与它的创造者早已相会于另一个世界了!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前面的朋友已经介绍很多了,在这里我不再赘述。

我要表达的是,这三件宝贝中,最有可能重见天日的,一定是这传国玉玺!

原因有二:

1、材质最易保存。

三个宝贝中,最不易保存的是《兰亭序》,上面已经讲过。其次是九鼎。假如真有此宝贝,但青铜器埋于地下,历经数千年,一定锈蚀不堪,并且可能早已塌毁。

而传国玉玺不一样,玉石可以历经数千数万年而不变质。君不见,我们发掘出的远古玉器,一件件不都仍然散发着远古的光芒吗?

2、有文字为证。

据说,以和氏璧制作的传国玉玺,上面刻有“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字。

也许,埋于地下的传国玉玺受到腐蚀,字迹会变得模糊,但终究还是有迹可寻。

文字是考古学上最重要的依据,而传国玉玺上的字正好提供了这个依据,所以,一旦它出现,对它的鉴定相对比较容易。

也许,在某一个午后,在神州大地的某个建筑工地上,工人一锹下去,始皇帝的传国玉玺就蹦了出来!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点赞4、毕节市 网友:佳人如玉

大禹鼎

根据《史记》记载大禹鼎是大禹收九牧之金而铸,这实际上是镇国之宝和传承的神器,拥有此鼎代表拥有天下。夏朝被打败了,九鼎就到了商朝。商朝被打败了九鼎就到了周朝。所以才有一个楚王问鼎的说法。

当时楚国兵力强大,周王派王孙满去慰问劳军,此时楚庄王突然问九鼎有多重。王孙满一机灵,就知道来意善,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鼎。

接着发表长篇大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就被成功说服了。

鼎哪里去了呢?

理论上来说秦灭掉周朝,大禹鼎应该是落到秦国手中。但秦始皇找遍周王室也没有找到,所以有第一种说法。说周王太穷了,将大禹鼎偷偷弄碎铸钱了。因为后期周王太穷了,为了打秦国向很多商人借了钱,结果还是败了。“债台高筑”说的就是周王室的冏境。

第二种说法也是不知所踪,这个在《史记》中有记载:

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史记·十二本纪·孝武本纪》

第三种说法是去了秦国,被秦始皇收纳,之后就不见了。

其後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史记·八书·封禅书》

这两种说法都出现在《史记》之中,也就是刘邦的确是没有见到那大鼎。会不会重见天日,这个比较难说,因为有几千年了。金属是否能完好保存呢?假如在一个开放的空间或许会消失在时间长河,假如在一个密闭的空间或许能保存。相信几千年来一直有人在找,但无人能找到。重见天日或许多,但比较玄。

传国玉玺

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他做了二件事,一是用和氏壁做了传国玉玺,上面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二是收天下之兵铸十二铜人,为什么是12个,不是8个或更多。因为秦朝认为自己是水运,以6为尊。古人讲究一阴一阳,12铜人是6对。

铜人因为提问者没有说就不说他的下落了。

传国玉玺作为皇帝的象征,谁当了皇帝,没有这玩意是不正规的。这东西落在刘邦手中,后来王莽代汉时,被王政军弄了一个缺口,所以用金包着。

此时的样子是:方圆四寸,上绥交蟠五龙,龙上一角缺。

此物后来落入刘秀手中,刘秀建立东汉。

东汉末年董卓控制朝廷,关东诸侯起兵,袁术的部将孙坚杀入洛阳并且得到此传国玉玺。

袁术知道后就用手段将此物弄到手,最后称帝。袁术兵败之后带着此物去见袁绍,路上死了,此物就不知道落入何方。

刘备称帝时,曾经有这么一种流言: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於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三国志先主传》

这样的记载出现在史书之中,说明传国玉玺此时应该踪迹不明了,不然陈寿也不会将这句话记载下去,许靖等人也不会公开说。

按照《玉玺谱》的说法下落是这样的。

玺到了袁绍手中,后来又到了曹操手中,然后一直传到晋朝。

晋怀帝永嘉五年,王弥入洛阳,执怀帝及传国六玺,诣刘曜。后为石勒所并,玺复属勒。勒刻一边云"天命石氏",此题今不复存。勒为冉闵所灭,此玺属闵。闵败,玺存闵大将军蒋幹。晋镇西将军谢尚遣督护何融至,购赏得之,以晋穆帝永和八年还江南。

反正后来很多皇帝都自己刻了玉玺。此物比较小,或许有重见天日之时,因为玉石可存时间很久,只要不是被人破坏。此物比大鼎重见天日的概率高。

兰亭集序

书圣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最后将诗集汇集,由书圣作序,这就是兰亭集序的来源。

唐朝对王羲之作品喜欢的人很多,比如唐太宗、欧阳询等人。

唐太宗曾经花重金求取王羲之之墨宝。最后由谁辨认呢?

虞世南、褚遂良。此二人识王体无一出错。

虞世南和智永是老乡,他们都是书法名家。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世子孙。因为智永是和尚,只得交给弟子保管 ,不可能传至家族。

据何延之的《兰亭记》记载:

至七代孙智永,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掌其书,为萧翼绐而取之。

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他从智永大师的弟子手中诳得天下第一行书献给唐太宗。唐太宗大喜给他加官五品,晋升为员外郎,并赏住房及金银宝器。

后来唐太宗让冯承素临摹《兰亭集序》分发给诸位王子。现在世面上流传的大部分是冯的摹本。

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旧唐书》

从这句话可见唐太宗本人对王羲之的书法理解也是很厉害的。

相传真迹随着唐太宗进入地下。

这个重见天日是最难的,因为纸除非很好保存,否则很容易破坏。假设真的在地下,或许能有重见天日之时,如果在民间,那估计凶多吉少。因为从唐到现在一千多年,不知经历过多少次战火。

点赞5、云浮市 网友:泽畔东篱

大禹时的九鼎、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都是中国的顶级国宝。如今都已经失传。关于九鼎,《战国策·东周策》载:“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鼎八十一万人。”,《史记·秦本纪正义》:“周赧王十九年(应为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取九鼎,其一飞入泗水,余八入于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下,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汉书·郊祀传》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夏德衰,鼎迁于殷;殷德衰,鼎迁于周;周德衰,鼎迁于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

关于始皇玉玺,是由和氏璧雕成,李斯在上边题“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象征皇权,王莽篡位时,玉玺被摔掉一角,后用金补之。此玉玺一直传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始皇国玺就此失踪;

《兰亭序》乃书圣王羲之酒后真作,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个“之”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是书圣一生中的顶峰之作,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兰亭序真迹,死后留遗旨令唐高宗李治把《兰亭序》随葬昭陵。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考古发掘的深入,这几件国宝,都有可能重现天日。

点赞6、双鸭山市 网友:错误。

一切皆有可能,希望有生之年能有幸见到[呲牙]

点赞7、庄河市 网友:权小队

谢谢邀请此题讨论,世事无常,也许大禹制九鼎,秦始皇之传国玉玺,兰亭序真迹!它们都在那静静中躺着,身藏在何处都在某处深藏着,因为那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有一睹它的芳容的希望!都在期盼着之中!只是中国之大,不可能每个地方都翻个片?!深挖十米百米。。。。。。它像世界上几大宝藏之谜一样!躲在某个地方!在时间流淌着跟我们躲谜藏。。。。。。!因为它是每个中国人的兼挂,都想一睹它们的芳容。。。。。。再现的那一天!也许后天?大大的大大的后天的后天。。。。。。?!在希望着!因为世事难料!梦想一定成真。。。。。。对否?!你说呢。

点赞8、洪湖市 网友:千叶雨耕

往日的鬼魂,就是重现,也不能有何意义。


你爹走丢了。他不可能哪一天骑着白马回来找你。还是放眼未来,自己努力。


传说正因为无法实现才显得迷人。但也仅仅是制造话题罢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