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煽情,最为致命,国人想看到从头至尾的喜剧有多难?
通过演员的夸张表演、常见的段子煽情是国产喜剧片、悲情片的常见套路。例如悲情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我们看完组织过研讨,全场只有我说这片子只有演员的表演好,剧情很一般。至于《举起手来》之类的所谓喜剧片,属于利用演员的奇形怪状来硬咯吱人的,最低俗的一种。
好的剧情片应该是靠剧情来感动观众哭或者笑的。记得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所谓喜剧片是美国老电影《弋戈》。弋戈是一个天生的哑巴,可是十分善良,被邻居们不停捉弄但是他都当友好表示,回报以笑容。有一个圣诞节他在街上跳舞给邻居们看来庆祝节日,可是因为跳得极其难看笨拙,引起的只有嘲笑,可是他以为是赞赏,跳得更起劲儿了。记得看到这里泪流满面。后面是他收留了一个流浪的女孩,邻居们悔悟,拉他一起过节、跳舞,给了他尊重和温暖,一起欢乐结局,让人不禁会心一笑。这就是喜剧片(悲剧片)的最高境界了—剧中人在笑,观众在哭。
还有前苏联的《命运的捉弄》《办公室的故事》,都是靠剧情来赢得观众的感动和笑声,十分浪漫、感人,以至于至今都是莫斯科电视台每年新年都要播放的贺岁片。
国产的优秀喜剧片也有不少。例如魏宗万的《巧奔妙逃》、陈佩斯的《二子开店》和《太后吉祥》、《京都球侠》、仲星火的《今天我休息》、姜文的《鬼子来了》、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徐峥的《人在囧途》、黄渤的《疯狂的石头》、葛优的《甲方乙方》…都是靠趣味横生、展现生活百态的剧情令人忍俊不禁。所以中国喜剧片和其他电影有个共同的通病:缺个好编剧。解药也不难:尊重知识产权,给好剧本一个高价,把高水平编剧树为明星。只要编剧牛了,电影也就牛了。
这个问题提的真好!没屁硬挤是目前所有类型电影的共同毛病。而喜剧电影最后总要煽一段不成功的情,这个是最讨厌的,我真想问问这些喜剧片的导演,命运对你的不公非得让你通过喜剧片去宣泄吗,你想宣泄也行,有点技巧,不要强迫观众跟着你一起闹心,我们看电影需要的是快乐,不是泪水,何况很多宣泄没有赢得泪水,而是反感。
看过周星驰喜剧电影的人,有没有一个同感,就是它会让你一直笑,哪怕是他哭的时候也有喜剧感,他不是不传达正能量,而是这种正能量的传达,让你觉得舒服,没有一点伪善。看周星驰的电影你不会哭,但是他该表达的已经全部表达了,包括喜怒哀乐,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许周星驰会哭,可他哭的时候想的是让你如何才能笑。
再看看现在比较火的贾玲,宋小宝,文松这帮人,观众喜欢的是你的喜感,不是你的做作,你一旦正经起来,观众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甚至恶心。比如宋小宝就应该像相亲那样一直搞笑下去,别硬煽。
这点能够收放自如的赵本山算一个,贾冰也可以。
所以喜剧片煽情需要道行,你煽你的我笑我的,这是最高境界。
我昨天晚上又又又重温了一遍陈佩斯大师和朱时茂大师的《主角与配角》,从头笑到尾,可是笑到最后值得我们反省的地方太多太多,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
真正的大师是我们看完他们的作品,笑了好多天,突然有一天想起他们的作品,我们却哭了。反观现在的喜剧,尤其是某季总冠军,强行煸情,那个生硬啊,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最不喜欢看他的作品,还不如直接拍悲剧好了,打着喜剧的幌子干悲剧的事,何苦呢。
那么为什么现在我们想看从头到尾的喜剧这么难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肢体语言的表达,看看陈佩斯大师的肢体语言,看似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就让我们捧腹大笑,因为共鸣感太强,陈大师就是用我们在生活中的常见的动作演绎了无数个经典小品。再看现在的喜剧演员,夸张的肢体语言,完全没有共鸣!
2.台词功底。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以前的舞台设备和现在比,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但现在的台词表现却没有以前的好,为什么?关键还是在人,就像同一首歌,我唱出来就是噪音,歌手唱出来就是天籁之音。
3.剧情设计。强行煽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生搬硬套,只要是喜剧最后总要煽情,搞得好像现在不煽情就不是喜剧了。
4.小视频的流行对喜剧的冲击也非常大,因为很多素材已经让小视频都抖落出来了,也就是包袱基本上都透明了,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所以看起来没有那么吸引人。
5.论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喜剧也是剧,演员也要有自我修养
以上我都是以观众的角度说的。
想看从头到尾的喜剧难上加难?喜剧需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提炼笑点也是一门学问?不像某社拿搭档的父母、孩子、三叔六舅开涮?你能笑得出来吗?还有二人转,出了对骂、装疯卖傻,讽刺残疾人,不男不女的装束?还有笑点吗?喜剧的效果是笑着笑着就哭了?有感悟?好的喜剧不多见?三俗的段子再多?也没看点?哗众取宠,是一种审丑??
现在的喜剧到最后都会煽情,不搞煽情好像不高级一样,按市场要求来[抠鼻]
是的,无论小品还是电影只要是喜剧最后总会弄个泪点上个价值,我单纯只想从头笑到尾出了影院就忘掉。但导演不是这么想,不弄点深度不能显示他的水平吧。所以我特别怀念周星驰星爷的早期作品,无厘头一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