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做法,皇帝,肘子,感恩,乾隆

问题补充: 其实那个时候,做猪肉的方法就是清蒸,煮熟之后,就切片给大家,那肯定是最好的肉给皇帝和嫔妃,那些大肥肉就是给侍卫和大臣,吃这个肉,皇上和妃子是有很多的蘸料的,但是给大臣的就是白水煮的,什么蘸料也没有,没有什么味道,尽管是这样,还是有人吃不惯,但是吐出来是对皇上不敬的,是要砍头的。","

点赞1、锦州市 网友:你别逃

红雨天和大家来聊一聊乾隆皇帝分猪肘子的故事。大半夜的提到猪肘子,一阵饿意袭来,想起了每次餐桌上看到肘子,就特别的有食欲。其实这是流传在野史中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当时大儒纪晓岚分不开同时也是讽刺清朝吏治腐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猪肘子如此美食,百姓吃不上的东西,都成了官员嫌弃之物。

在很多野史中记载,纪晓岚爱吃猪肉,爱吃猪肉到什么地步呢?传言纪晓岚几乎没有吃过谷面只是偶尔吃上一两口,米饭从来没吃过,一顿饭要吃十盘猪肉,然后再加上上一壶茶。还有传言说纪晓岚八十岁了,仍然十分好色,日御数女早朝前,归家后,午间,傍晚,睡前各一次,并且每天以肉为饭,不吃米面,要吃十斤猪肉。这个故事就是根据纪晓岚的这一爱好流传出来的。

相传乾隆皇帝也喜欢猪肉,他在一次大典上,命令多做祭祀的猪肘子,打算分给众臣一同享用,共沐天恩。那么大典的猪肘子是如何做成的呢?大典祭祀猪肉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没有任何调料。所以大臣们对这种无味的猪肉十分嫌弃,不能接受。

但是这是皇上赏赐,必须谢恩,而且还是大典祭祀的重要之物,如果不接受就是对皇上,圣人和上天的大不敬。但是等到大典结束,大臣们就纷纷开始处理自己手中的猪肘子。有朋友可能要问,回去加点料不就可以继续吃吗?但是当时的大臣,基本都富的流油猪肉都是不上档次的。比如我们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边就很多这样场面,范进中举以后,区区进士得到了什么样的待遇呢,满桌佳肴,筷子从象牙,黄金,白银,再到竹筷子各种形式,吃的是大虾圆子,山珍海味。

那么猪肉便扔给谁呢?扔到臭水沟,那不行,被皇帝发现了,怪罪下来可是担当不起。众官员就想到了当时最爱吃猪肉的纪晓岚,于是就把猪肘子都扔到了纪晓岚的轿子中。据说纪晓岚坐在轿子中从皇宫回到家里面,轿子里面的猪肘子就剩下一堆猪骨头。其实这个故事也是当时清朝官员腐败的映射,乾隆皇帝没有好好继承他父亲用着整顿吏治的决心,尤其到后期成就不大还要好大喜功,自命十全老人。

文/红雨说历史

点赞2、六盘水市 网友:神鬼未生

官员们扔掉乾隆赏赐的猪肘子,是因为这玩意儿实在是太难吃了。


猪肘子,是指猪腿上的肉,根据切割位置不同,又分为前肘和后肘,但不管哪一种肘子,如果烧制方法得当,绝对是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佳肴。

但在清朝乾隆年间,却经常性的会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乾隆皇帝赏赐给文武大臣一些猪肘子后,大臣们表面上感恩戴德,背地里却十分嫌弃,往往是一出门,就转手将这个“皇家赏赐”给扔掉。

这就让人十分疑惑了?为什么官员们对猪肘子如此嫌弃呢?难道他们都吃素的,见不得荤腥吗?其实并不是,之所以嫌弃这个猪肘子,是因为它实在是太难吃了,难吃到几乎让人无法下咽的地步。

而难吃的最主要原因,则出在烹饪方法上,说白了,这些猪肘子,就是用白水煮出来的,完全不放任何调料那种。

那么说,乾陵帝知不知道这些猪肘子是白水煮出来的呢?他当然知道。之所以他会在明知道不好吃的情况下,还要把猪肘子赏赐给大臣们,就要从乾隆帝还是皇子的时候说起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皇四子胤禛终于得偿所愿,登上了皇帝之位,而在初登大宝后的这一年正月,雍正帝举行了他登基后的第一次大祀之典。

所谓大祀,就是古代皇帝在每年开春之前,会对上天和先祖进行祭祀,以十分隆重的形式,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这一年的大祀,对雍正帝来说显得极为特殊。

众所周知,雍正的登基之路,十分的不容易,曾经在康熙晚年时期,由于皇太子胤礽的被废,让其他几个有能力、有野心的皇子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夺嫡之战,史书中对此称之为“九子夺嫡”。

而最终,是皇四子胤禛一路过关斩将,靠着隐忍、智慧以及各种手段,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了雍正皇帝,可以说,若是当初雍正帝稍有差池,恐怕就是万劫不复的结果。

因此,在登基之初的这一年祭祀,为了以示庄重,雍正帝十分虔诚的从头至尾均参与其中,而在祭祀结束后,雍正帝干了一件让外人看起来意义非凡的事情。

祭祀在中午结束,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雍正帝传旨命儿子弘历前往养心殿。

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不过这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皇子,在他赶到养心殿后,一向严厉的父亲雍正,却出乎意料的赏赐给弘历一碗白水煮肉。

弘历之所以惊讶,倒不是因为这碗白水煮肉,实际上,在古代,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白水煮肉,却大有来头。


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人们,不管是哪朝哪代,对祭祀先祖这个风俗习惯都十分重视,并且,用清水煮肉来进行祭祀的习惯,也是在不少地域都流行的一种做法。

除了用清水煮肉之外,古代的人们还会在祭祀结束后,本着不浪费食物的原则,将已经完成祭祀使命的肉进行分配,分配的对象,或是家人,或是邻居,而这种分而食之的做法,在古代称之为"分胙"。

其中,胙就是用清水煮过的肉,而分胙,自然是把这些肉分给其他人的意思。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馈浆烦郡府,分胙媿乡邻。"---南宋诗人所著的《家居》一诗

而在清军入住中原后,汉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而这种用清水煮肉来祭拜先祖的方式,也逐渐的被他们接受和运用起来,同样的,在祭祀之后进行分胙也成了一个十分常见的事情。


每年只要是逢上重大节日,在皇帝祭祀完毕后,那些被用来祭祀的肉最终都会被皇帝下令分给一同祭祀的王公大臣,清朝还对此起了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名字,叫做“散福”,寓意为把祖先送来的福气散给在分食胙肉的人。

因此,在看到父亲雍正命人递过来的一碗白肉时,弘历对此并不奇怪,而真正让他触动的,是这碗白肉背后所代表的含义。

什么含义呢?含义就是雍正帝在内心里,已经将弘历视为继承人了。

虽说这样说难免有些事后诸葛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雍正帝此举,确实大有深意,不然好几个儿子他不叫,为何偏偏叫弘历来养心殿呢?

而在当时,尚且年轻的弘历并没有想太多,只是非常听话的大口将这碗白水煮肉吃了下去,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件事时,还说这是“承福受胙”。

也正是因为如此,为了表达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在弘历登基成为乾隆帝之后,将吃白水煮肉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了每年祭祀之后的必须环节,乾隆帝更是在这个时间里,亲自带头大口大口的啃白水煮猪肘子。

不过,在乾隆帝一边吃得不亦乐乎,一边追忆往昔的同时,那些被赏赐的大臣们却遭罪了。


吃过白水煮肉的人都知道,如果一块肉在没有放任何佐料的前提下,是极其难以下咽的,甚至嚼几口还有想吐出来的感觉。

而那些王公大臣们,平日里都是锦衣玉食,在吃的方面,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家里的山珍海味多了去,即便如此,可能有些人还吃腻了,变着法儿的不惜重金去寻找美食吃。

而如今,让这些口味刁钻的王公大臣们,去吃这些嚼不烂、咬不动,还咽不下去的白煮猪肘子,那可真是难为他们了。

若放在平常,这些猪肘子早就被官员们有多远扔多远了,但现在的情况是,他们不仅不敢扔,还要磕头谢恩。

为什么?因为这是皇帝赏赐的,如果露出嫌弃的表情,那就是对皇上不敬,是要被治罪的,更何况扔掉呢?

但这玩意儿又着实十分难吃,在扔也不敢扔,又不得不吃的情况下,当时的官员们,创造性的发明出很多帮助自己吃下去的办法。


比如,有一些官员,在上朝之前,就会提前准备一打糯米纸,当然,这些可不是普通的糯米纸,而是用各种调料,如盐、酱油或者十三香等佐料浸泡过的糯米纸。

一旦乾隆帝下令赏赐白肉,官员们就偷偷把肉卷在糯米纸上来吃,有了糯米纸的加持,吃起来就会有一丝丝咸,甚至还别有一番风味,这样吃下去相对就容易的多。

那么说,既然吃个肉都这么痛苦,干嘛非要吃呢?不吃或者不参加祭祀,不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事实上,官员们虽然知道这肉难吃,但却对此趋之若鹜,甚至以吃上这种难以下咽的白煮猪肘子为荣,而之所以如此,则是有两那个方面原因。

其一,古代皇权至上,皇上一句话能让一个大臣生,同样也能让一个大臣死,在这种情况下,祭祀不是你想不去就不去的。

如果点了名要去却没有去,那就是抗旨,抗旨在古代可是大罪过,抄家杀头都是分分钟的事儿,如此一来,哪一个大臣敢不去?

同样的道理,皇帝让吃肉,也是金口玉言,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是毒药,大臣们也得乖乖的喝了,更何况这只是一块肉呢?

其二,祭祀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的,而吃胙肉,也不是谁都能吃的。

乾隆皇帝祭祀之后赏赐猪肘子,一般都是赏给身旁的侍卫,或者是一些在他心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大臣们,而不是什么随随便便赏赐下去的。

就像古代皇帝赏赐给某个大臣一件物品时,并不在于这件物品本身的价值高低,而在于它是来自皇帝的赏赐,证明了皇帝对自己的某种认可,这在古代,可是无上的荣誉,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因此,能吃上胙肉,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最近表现好的,或者是乾隆眼中的重臣,才会被他赏赐以胙肉,而被赏赐的官员们,就会因此大呼“皇恩浩荡”了。

更重要的是,就连乾隆皇帝本人都亲自带头吃,这些做大臣的,如果再流露出吃不下去的神态,那岂不是直接打乾隆的脸吗?

其实,从乾隆皇帝到大臣们,都知道这只是一种形式,但在古代的很多时候,这种近乎于表演的形式,却又十分必要。

正如当年弘历当着雍正的面吃到那碗白水煮肉一样,雍正帝要的就是弘历的一个态度,大口吃下去,则是表现这种态度的最直接方式。

如今乾隆赏赐给大臣清水煮猪肘子,也并并不完全是为了忆苦思甜,更多的也是要大臣们一个态度,是不是对乾隆忠诚如初,是不是对大清朝忠心耿耿。

而大臣们也深谙此道,明白其中的关键,因此,也就会在极其难吃的情况下,依然做感恩戴德状,并大口大口吃掉那些被他们平时视为垃圾的清水煮猪肘子。

当然,乾隆帝不会像幼儿园老师那样,非要看着小朋友把饭全部都吃干净,他要的只是一个表现,因此,只要大臣们吃上几口后也就作罢,不会逼着大臣将整个猪肘子啃干净。

因此,很多被赏赐下来的猪肘子,在大臣们装模作样的吃了几口后,上面还剩余大量的肉,这些没吃完的肉自然是不会留在皇宫里,那么它们最终都去了哪里了呢?


这些没吃完的猪肘子,自然是被大臣们打包带走了,不过在带走之后,不同的大臣,就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了。

首先扔是不可能扔的,毕竟这是皇帝的赏赐,如果随意丢弃被人举报的话,那就会因此遭到责罚,严重点可能会视为“大不敬”之过。

那么该怎么处理呢?有一部分官员会带回家,至于回家之后怎么处理就不得而知了。

但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带回家不仅麻烦,而且十分跌份儿,况且带回去也没人吃,毕竟这白水煮肉真的难以下咽,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想办法找“下家”。

而这个下家,也恰恰是现成的,他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纪晓岚。

与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所演绎的不同,历史上的纪晓岚,可没太多时间陪着乾隆与和珅瞎胡闹,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编著《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登基后所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丛书,该丛书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体系,而丛书的总纂官,正是纪晓岚。

根据史料记载,纪晓岚除了喜爱抽烟袋之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吃肉,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无肉不欢的境界,甚至经常性的只吃肉不吃其他粥饭。

公(指纪晓岚)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清朝野史大观》

由此可以看出,纪晓岚体质确实是异于常人,他不仅爱吃肉,还尤其爱吃那种肥肉,而他这种爱好,就成了那些不知道怎么处理胙肉的大臣们,最大的救命稻草了。

于是,不少猪肘子之类的胙肉,就会经常性的送到纪晓岚这里,供其享用,这样一来,那些大臣们既能免去处理胙肉的烦恼,也能不至于随处丢弃而遭到皇帝的责罚,即便是乾隆问起来,就说是与纪晓岚一同分享皇上御赐之物了,这样乾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

当然,纪晓岚对这些白白送上门的胙肉如何处理我们不得而知,是自己吃了?还是别的什么处理方式,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与那些官员们没有关系了,他们早就将此事抛到了九霄云外,回家享受美食去了。


总结一下,乾隆帝赏赐给大臣们一个清水煮猪肘子,并不是他突发奇想,而是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是满人吸收了汉人祭祀先祖的方式后,继承发扬出来的,而那些大臣们之所以感恩戴德,是因为在古代皇权至上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更不敢说不的权力,只能配合乾隆帝“津津有味”的去吃,但由于着实难吃,这些猪肘子大多都吃不完,为了不被怪罪,最终这些大臣们都会将其送给爱吃肉的纪晓岚。

点赞3、九江市 网友:四裤全输

乾隆皇帝赐下的猪肘子,大臣们是不敢扔的,只能当面吃掉。这个猪肘子,学名叫做“胙肉”,就是祭祀时用的肉。祭祀完了,就可以吃了。二月河先生的小说里就多次提到吃胙肉的情节。比如纪晓岚年轻时因为救了乾隆的孝贤皇后,被特许只要御前侍卫们有吃胙肉的机会,纪晓岚也能免费和他们一起吃。所以纪晓岚从乾隆皇帝那里领了一张长期“肉票”。乾隆皇帝本人,也曾被雍正特别赐胙肉吃,以暗示他的地位与众不同。

纪晓岚剧照


乍一看,胙肉似乎很好吃,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胙肉,就是白水煮肉,这个肉不能加任何调料。分到瘦肉还好说,如果是肥肉,那真是非常考验人的。在清朝,很多活动都能吃到胙肉,比如皇帝的生日,皇帝大婚,皇帝到天坛祭天还有新年朝贺等。



这么“难吃”的肉是怎么做的呢?首先选两头黑色无杂毛无疾病的活公猪,杀猪的过程要在神位前进行,用热酒灌猪的两耳,如果猪耳晃动,被烫得嗷嗷叫,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就叫作“领牲”,就是神灵领受、知道了。同时,祝祷,奏乐。然后将活猪放在包锡的大案子上,宰杀,接血,去皮,节解,与燎去毛后的头、蹄、尾,同煮在大锅里。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杆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煮熟的猪肉,切成方块,这就是“胙肉”。可见,猪蹄是胙肉,但胙肉却不仅仅是猪蹄。



清代祭祀的场所大多在坤宁宫,也就是皇后的正宫住所。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后,这个习俗保留下来。不过雍正皇帝以后,皇帝移居养心殿,皇后大多住在东西六宫,坤宁宫只是名义上的皇后住所,实际上是祭祀场所。

坤宁宫每天都有“朝祭”。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坤宁宫每天朝祭用猪两头,年祭一次用猪39头,一年大约共用猪1000多头,每头猪银11两,合计15000多两银子。

坤宁宫

吃胙肉的时候,皇帝坐在坤宁宫内南炕上,皇子和王公大臣们分坐在炕前小矮桌旁。诸大臣穿蟒袍补服,西向神幄,行一叩首礼,再向皇帝,行一叩首礼。而后,皇帝在南炕升座,大家坐在炕上,太监们捧着前肘、后肘等肉,分盛各盘,呈送上来。皇上自用御刀割肉,诸臣也自割肉。吃完后,皇帝赐茶,大臣们再像餐前准备那样行两个叩首礼,整套仪式完毕。前面说到,水煮白肉没有放调料,本身就不好吃,若是分到面前的是一盘肥肉,那真是非常考验人了。


乾隆皇帝剧照


有道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一般的做法是用裁成小方块的高丽纸,放在酱油中浸泡,充分吸足酱油汁,再取出晾干,做成酱油纸。待吃肉时,将酱油纸偷偷带入,吃肉前取出擦拭刀子,将酱油的咸味沾在刀上,或是将酱油纸放在碗中,浇上热肉汤,将切好的肉片蘸着酱油汤食用。还有人直接贿赂太监,让其在分肉的时候做些手脚。如果某人恰好两样都不会,可那些不懂此道者便受了大罪,吃着难以下咽的肥膘,还要一个劲地谢主隆恩。



大臣们吃肉时可以投机取巧,那么皇帝怎么办,难道也拿个酱油纸?显然不用,皇帝和大臣吃肉的区别是皇帝吃胙肉有配菜!肉没味道不要紧,菜有味道啊。《宫中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曾记载乾隆继位那年的腊月初八,乾隆同王公大臣们在坤宁宫祭祀,并进胙肉的环节:

用金锭膳桌,摆祭神肉一品,杂碎一品(大银盘),祭神肉片一品(银碗),肉丝汤一品(二号黄碗),银葵花盒小菜一品,小菜三品(银碟),粥菜四品(黄钟),金匙、箸、刀子、安空大银盘一件,摆毕,呈进。

看见没,除了胙肉,还有肉丝汤,还有菜。当然,大臣们的那些小伎俩,皇帝也是知道的。所以清朝后期,大臣吃胙肉的时候,肉是直接切好端上来,还会发一碟细盐,服务周到,避免尴尬。

《曾文正公大事记》记载了曾国藩一次进宫吃胙肉的经历。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初一日,寅正(四时)一刻入朝,卯正(六时)二刻传入乾清宫等候,三刻到坤宁宫。此时皇帝已坐在西南隅炕上,背靠南窗,北向而坐。各王大臣依次面向西墙神幔而坐。南为上,第一排南首为惇亲王奕誴、恭亲王奕訢。曾国藩坐第五排的南面第一位。

初进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

吃了两刻钟后告退。可见此时大臣们吃胙肉的待遇和之前乾隆皇帝的待遇也差不多了。


曾国藩剧照


所以,如果皇帝赐给大臣猪肘子吃,大臣只要不是点太背,总有办法吃得津津有味。而且,吃胙肉的待遇可不是人人都有,如果是在坤宁宫吃,只有王爷、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才有资格列名被请。一旦到坤宁宫去吃过一次肉,那就是极大的荣耀。据说有人死后,出殡时打着个“坤宁宫吃肉”的幡,为让世人知道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荣耀。

吃胙肉(白煮肉)的习俗,在一般的满族人家里也存在。一般在炕上设筵,摆着盐、酱、蒜、韭等佐料,白肉切片,放在盘里,一道一道地进,客人以多食为吉,还可带走。这种习俗也影响了北京的汉人,民间时兴的烧燎白煮席等都与吃白煮肉相关。

北京和顺居(砂锅居)就是以经营白煮肉而闻名的。它制作白煮肉的技法得到过礼亲王府的胙肉厨师恩禧的指点,成为它的绝活。“砂锅居的幌子—过午不候”成为老北京的著名歇后语。最后问一句,胙肉,您吃过吗?

点赞4、沈阳市 网友:不是骚

大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有一项特殊的嗜好,那就是时不时的喜欢向自己信任的一些大臣赏赐一些“猪肘子”供他们食用。而获得这些“猪肘子”的大臣们大都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样,但是几乎没有人会真的把这些“猪肘子”带回家中食用,绝大多数都在出宫之后偷偷的便将之丢弃。

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盘点一下!


一、此肘子非彼肘子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乾隆爷赐给大臣的“肘子”可不是像我们现在吃的肘子那般美味。这种所谓的肘子实际上就是猪肉用白水煮上八九分熟,然后直接切成片不蘸任何的作料直接入口而食。所以说,这种“肘子”的味道你就不要有太多的期待了,直接想象白水煮肉是个什么滋味,心里就该有数了!

但是说到这里大家不禁要问了,你乾隆爷堂堂一国之君,给手下大臣赏赐点什么金银珠宝不好,非得赏赐这么个难吃的“肘子”?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满清立国的一项传统!


二、这个肘子不一般

实际上要说乾隆爷故意恶心这帮子大臣,那也是真的误会了人家。乾隆爷向手底下的大臣们赏赐这“猪肘子”确实是一种褒奖和厚爱。

首先在古代,猪肉可是只有富贵人家才吃得起的金贵之物,而这赏赐的“猪肘子”用的还是朝廷祭祀所用专门的肉,这种肉也叫作胙肉,一般人可是没有资格吃的。所以能吃这个肉的本身就象征着一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当年雍正皇帝就曾经将这种肉赐给还不是皇帝的乾隆爷,乾隆毫不犹豫的吃了下去。雍正对此极为高兴,在众多皇子中对乾隆爷也是格外的高看一眼!

其次,满清龙兴之处是关外的辽东苦寒之地。开国的先祖们最开始过的可都是茹毛饮血的日子,那个时候能够吃上肉就算得上是好日子了。所以,吃这个半生半熟的“白水煮肉”实际上就成为了满清贵族忆苦思甜的一项活动。

现在皇帝让手底下的大臣吃肘子,实际上也就是让这些大臣也参与到满清贵族的活动中来,这确实是一种恩宠!


三、大臣们不愿吃肘子的原因

首先一个是当时满清已经立国百余年,王公大臣们早已经过惯了富贵荣华的日子,就凭他们的身份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所以口味儿早就养刁了,此时此刻再让他们来吃这个半生不熟的肘子,确实是有难以下咽之感。

其次,吃“白水煮肉”毕竟是满人的传统。此时大清的朝堂之上汉人大臣也已经不在少数,这些人对于满人的习俗实际上仍然存在着抵触。在他们看来,这种“茹毛饮血”的吃法是在是蛮夷才有的做法,绝非他们这般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应有之行。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大臣在接到皇帝陛下的赏赐之后,不少人想出各种方法来回避吃这“白水煮肉”。比如,有的偷偷在衣袖中藏些佐料,这样一旦吃起来也不至于太过难以下咽。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乾隆皇帝赐“肘子”看似一件小事,但我们却能够从中看到当时朝廷中存在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以及清朝立国百年后的官吏风气的变化。所谓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就是这个意思。

图/来源于网络

文/华夏问长安

点赞5、定州市 网友:竹蜻蜓

乾隆皇帝这样做其实无可厚非。清蒸猪肘子,而且还只是蒸个八分熟,这其实是满族在以前信萨满教留下的传统,这可以说是大清祭祀的一种祖制。

不说别人,就乾隆当年都啃过这种清蒸且七八分熟的猪肘子,当年雍正祭祀完后,就把肘子发下去了,乾隆就立马二话不说啃完了,为什么人家能当皇帝?

别问,问就是有这个觉悟。

先说说为什么派猪肉给这些官员们啃。在我国古代,把祭祀食品分而食之,这称为之为散福。信仰萨满教的满族在祭祀之事上一定程度被汉化,于是也有了祭祀的项目,可不是仅是在后金、满清建立的时候才有,而是之前就有了。

而在朝堂上,乾隆也把祭祀剩下的白灼猪肘子分为官员名为“散福”:

“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

所以乾隆把猪肘子分给大臣们这个行为,还是自古就有的传统。本来这种事情也是很吉利的事情,皇帝散福,大家接着便是。可为什么大清的臣子们,反而很讨厌吃这些猪肘子呢?

这和满清以前的游牧民风有关。

在努尔哈赤等人奋斗的过程中,他们是真的从建州那个苦寒之地起兵。清朝著名人间炼狱的“宁古塔”,其实最早是努尔哈赤的先祖们在此生活的地方。古代的游牧民族没有现代看着天天骑马喝酒,刀割吃肉那么潇洒。他们的食物稀少,每到冬天几乎都要饿着肚子。

而且因为肉的稀缺,他们在祭祀的时候,其实很少把肉先煮熟了再祭祀。

游牧的食物加热能力并不强,寒食,这是常见的。在如今内蒙、西藏地区的牧民他们还有食生肉的习惯,还有一种名为“血肠”的鲜肉与内脏混合食品,就是诞生在当年那种恶劣的游牧环境之下。

所以对于当年条件极其恶劣的建州女真而言,吃生肉也不少见。那个时候,是真的饥不择食,但不可否认的是,女真在明末的八旗战斗力如此之强,和这种“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就和当年契丹辽朝每到冬秋都要进行捕猎式军训,蒙古元朝进行草原那达慕大赛一样,女真“食生肉”或者是七八分熟的肉,都是为了保证民族核心尚武精神的一种方法。

雍正即位的第一年,进行了祭祀之后,就把猪肘子散福分发下去了给儿子们,臣子们。乾隆一马当先,三两口把白灼猪肘子啃完了,这肯定是获得雍正的加分的。只是不知道乾隆是真的喜欢吃,亦还是强颜欢笑。

乾隆在位的时间很长,长到他足够模仿他的爷爷,研究出一套“帝王心术”。

猪肘子这个工具就很好。当年雍正就用过这套方法来测试大臣,既是测试忠心,也是测试他们的忍耐度。

古代的祭祀特别多,朝堂上经常就有乾隆分发的肘子。乾隆也很聪明,他知道这种白灼肘子,不怎么熟,对于这些吃惯山珍海味的大臣而言肯定是难以入口的。所以他不要求大家都在朝堂上吃完,他让这些大臣稍微吃一点,然后把这些肘子带回家,送给亲朋好友,给大家都分享皇帝的赐福。

那么这些大臣当然感恩戴德啦。肯定拜头大谢,但心里面有没有把乾隆骂了个遍,这就不知道了。

退朝后,官员们就拿着皇帝送的猪肘子准备回家,所谓有的官员出门就把猪肘子丢了的说法就来自于这里了。相信一开始,大家还是给乾隆皇帝面子的,不仅真的把猪肘子带回家给家人孩子吃,还昧着良心说好吃。

可随着时间久了,就有老油条出了城门,就把猪肘子扔进护城河了。其实做这种事情是有风险的,大多都是心里对乾隆极度不满的官员才会这样做,但即使如此,乾隆也不会惩罚他们,只会当做不知道。其实历史上丢猪肘子的官员,都没有因此受到乾隆的惩戒。

可是实际上会不会疏远,那就难说了。


不过也是这个时候,这些大臣们有一个救世主,他是谁?

他是铁齿铜牙纪晓岚!

当然,真实的纪晓岚不仅没有铁齿铜牙,作风清爽,反而是一个每顿饭都只吃肉,不吃米饭的古怪文人。

纪晓岚有多能吃?

《清朝野史大观》是这么说的:

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夸大的成分肯定有的,但是纪晓岚吃肉猛得很,在清代乾隆朝的大多数文人的记载里都曾有出现过。面对着如此能吃肉的纪晓岚,面对着这么多同事们不想吃但又不好意思扔的肉,纪晓岚自然照单全收。

于是很多官员就把肘子送给了纪晓岚,对于乾隆而言,这也是符合他的游戏规则的。但实际上,纪晓岚后期因为文字狱而整个人变得极其压抑,这个编著过《四库全书》的文人竟然对自己欲望失去了控制,令乾隆对其感到不喜。

对于乾隆来说,其实他这样做有意义吗?

明知道大臣们不喜欢会反感,但是乾隆年复一年都在做这件事,有什么深意?

其实若放在其他时代,例如汉人政权,就如乾隆此举,自然是弊大于利的,几乎没有皇帝这么无聊,非要做一些别人讨厌的事情。

可就是在乾隆时代,一个皇权达到了极致的时代。乾隆做这种事情,其实可以总结为两点:

一、筛选对他保持高度忠心的官员,从一个官员对白灼猪肘子的态度中,看出这个人的变化。这种方法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乾隆认识这个人的时间够长。

二、奴化官员思想。

奴化这个角度其实也不复杂。就与文字狱一样,只要长期不让人说真话,那么真话便会消失。而猪肘子可以筛选官员,筛选出来奸臣,也能筛选出来忠臣。可是有一些官员只是忠于国而不是忠于皇室,忠于皇帝。

于是乾隆就重用这些心向满清的官员。例如清代乾隆朝的贪污大户,和珅。和珅的崛起不是乾隆不知道所致,而是乾隆的刻意打造,让官员们都知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时间久了,不吃猪肘子的官员就会被冷落,而昧着良心说猪肘子好吃,吃出了人间美味的境界的人,就能获得乾隆的青睐。

所以猪肘子一事,可以管中窥豹,大致感受到清廷乾隆朝的一些不良现象。乾隆六下江南,这位集开疆拓土、游乐人间,但是又封锁自由文化于一身的皇帝,执政手段,驭下手段却是很受争议的。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往往运用这种方法的,都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皇朝。特别是满清,作为汉化程度极高的游牧民族,对高压统治情有独钟。于是便有了乾隆的猪肘子。

吃者升官,扔者玩完。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6、连云港市 网友:踹你一脚

把皇帝赐的猪肘子扔掉?这是不可能的,借给他们十个脑袋也不敢,不但因为这是皇帝赐的肉,还因为这种肉不是普通肉,是清朝皇室用来祭祀祖先的。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满族有很多特殊风俗,其中一个就是祭祖。

清朝皇室祭祀祖先时,给祖先上供的菜品中有一个叫“胙肉”的,用猪肥肉制作,做法是用一大块肥的流油的猪肉清蒸或水煮,不加任何佐料、调料,煮出来什么滋味都没有。

清朝皇室还有一个风俗,他们认为“胙肉”是祭祖用的,是十分神圣宝贵的,祭祖完成后,这些宝贵的“胙肉”不能浪费,所以有些皇帝会把“胙肉”分给皇室宗亲、贵族大臣,以示对他们的重视,也就是说普通官员是没有资格分得这些“胙肉”的。

要命的是,皇帝赐给大臣的“胙肉”还必须当面吃掉,不能拿回家去加上佐料再煮,更不能不吃——这可是皇帝御赐圣品,谁敢不吃?不想活了?

作者从小在农村长大,每逢过年给老祖宗上供,必备的就是“胙肉”,一大块肥腻的猪肉放在碗里当供品,但用完以后即便要吃掉,也要重新烹制后再吃,否则根本无法入口。

如果有人不吃皇帝赏赐的胙肉,会有什么后果?

正史上没有此类记载,但二月河小说《乾隆皇帝》中有此类情节,说的就是乾隆赏赐纪晓岚吃胙肉,纪晓岚一百个不愿意,也只能硬捱着吃上两口,清宫戏也有类似情节。

所以说,皇帝赏赐大臣“胙肉”,有的大臣不吃,反而一出宫门就扔掉的故事不可能存在——除非当事人不想活了,想被皇帝做成“胙肉”。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点赞7、广元市 网友:尘瞒面

其实皇帝赏赐的这个肉啊,他不是什么猪肘子,而是叫做胙肉,胙肉是祭祀用的肉,做法很简单,就是白水煮猪肉,不可以加任何的调味品,这种煮的时间不长,能熟透已经非常不错,点背的人分到里面的肉,有的肉还带着血丝,这种肉意义重大,但是真的很难吃,甚至都咽不下去。

“司俎太监等舁(注:抬的意思)一猪入门,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满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满洲执猪耳,司祝灌酒于猪耳内……猪去息后,去其皮,按节解开,煮于大锅内……“——《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

这种胙肉尽管难吃,但是却很神圣,意义非凡,容不得有半点的侵犯。大家看过宫廷剧,其中《延禧攻略》中就有这一桥段。

当时正值月中大祭(宫中每月都有这种吃胙肉的习俗),可怜的怡亲王,他吃的肉就被魏璎珞给偷偷的处理了,加了少许的盐,然后可怜的怡亲王就被人给查出来了,居然在吃胙肉的时候加盐,简直是大逆不道啊。

随后怡亲王就被皇帝给教训了,什么我们满足马背上得天下,起与白山黑水之间,几番厮杀才得到了今天的天下,但是我们要忆苦思甜,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吃胙肉习俗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们不要忘了列祖列宗的不容易,你居然放盐吃,简直不可理喻,你难道忘了祖宗的教诲吗?……

怡亲王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其实他内心想说,老子没加盐,可是他却不敢,毕竟正确确凿。

怡亲王被皇帝喷成了筛子,由此可见,吃胙肉的重要程度,是不可以有半点亵渎的神圣之举。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早就腐败的只会遛鸟、斗蛐蛐,茶馆吹牛了。

他们早就忘了祖宗们打江山的不容易,此时此刻吃胙肉,简直成了一种负担,这种胙肉难吃的要死,带表的意义,他们更是觉得毫无意义。

所以,宫中大臣和侍卫在吃完胙肉的时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个难吃的玩意赶紧扔了。他们恨死这个玩意了,只不过表面无人敢说,但是回到家里,却暴露了本性。

由于宫中每月都有吃胙肉的习俗,所以一些人开始自己想办法,如何才能让这样“劫难”变成一种“快乐”。其实也很容易,只要有盐就可以解决了。

于是,不知道是谁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草纸泡在酱汁中,让草纸吸满酱汁,再将草纸剪成小块,放到自己的小壶里,等到吃胙肉的时候,他们随身带着自己的小壶,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将胙肉汤倒一点到小壶里,小壶内的汤汁就会丰富起来,再将小壶内的酱汤倒在胙肉上,这样一来,胙肉不再难吃,反而成了一道美食,只是胙肉存在的意义彻底失去了作用。

当年雍正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就曾经使用胙肉考研自己的皇子们,结果所有的皇子都龇牙咧嘴的表情,他们痛苦的撕咬着胙肉,没有一个能够吃完。

只有一位皇子,将胙肉吃的干干净净,似乎意犹未尽,他的表现让雍正很满意,这个皇子正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其实,清朝的胙肉习俗本意不坏,让族人们忆苦思甜,不忘这天下如何得来,只是前人的这番苦心,到了后来却成了一种群臣的负担,如此意义重大的胙肉,成了人人厌恶的“垃圾”。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