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袁崇焕案件冤枉不冤枉?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袁崇焕,案件

问题补充: 有人讲袁的五年灭辽计划是欺君,以国家命运当作自己仕途的筹码,还有擅杀毛文龙、跟满人秘密来往忽悠皇帝等,所以崇祯杀袁崇焕不能算是冤枉。大家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点赞1、酒泉市 网友:空心木偶

要说袁崇焕死的冤,也确实有点冤,但总体并不冤。后世评价这位抗清名将,说他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

关于袁崇焕遭到冤杀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春明梦余录》记述:“中后金反间计,自毁长城,冤杀袁崇焕。”如果仅以抵御后金的统兵能力以及忠心而言,袁崇焕死的是有点冤。而如果将袁崇焕案件的前后经过进行详细梳理,又会发现,似乎死的并不完全冤枉。

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至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的宁远大捷,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至天启七年(1627年)六月的“宁锦大捷”,应该是袁崇焕人生最辉煌的两场战役。然而,“宁锦大捷”后朝廷赏赐有功之臣时,袁崇焕却遭到了魏忠贤党羽的弹劾,理由是没有前去救援锦州,仅给予官阶晋升一级的封赏。为此,袁崇焕于七月愤而辞官回乡。之后,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督师辽东巡抚,镇守宁远。

如果大家看看历朝历代的忠臣,除非朝廷罢黜,可有因封赏不如意愤而“撂挑子不干”的。因此,袁崇焕此举不得不遭人诟病。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同年末诛除魏忠贤及其主要党羽。

崇祯元年(1628年)初,朱由检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对袁崇焕尤以厚遇,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

当年七月,袁崇焕回京述职,于大殿之上提出了“五年复辽”计划,朱由检听后大加赞赏。然而,在散朝的时候,光禄卿许誉卿对袁崇焕不满道:“皇上英明,如此重用于你,你怎么能信口开河,五年复辽,如果实现不了,又该如何面对?”闻听此言,袁崇焕心知失言,但大话已经说出去了,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为此,他特地面见朱由检,提出“五年复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而朱由检二话不说,当即命令户部、工部、吏部、兵部等职能部门5年内积极配合,要钱粮给钱粮,要装备给装备,要人给人,要兵将调兵将。

可以说,朱由检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已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但是,袁崇焕为将多年,岂能不知“军中无戏言”的道理,而他就这样对皇上“戏言”了。正所谓:“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识全豹。”由此可见,袁崇焕的统军之能,怕没有流传的那么厉害。

同时,为了增加袁崇焕的权重,朱由检特赐其尚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谁知,他却用这把“尚方宝剑”私自将朝廷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斩杀。原因是毛文龙和自己的兵改意见相左,又不听自己相劝致仕还乡。

然而,毛文龙同样也是明末一位难得的将才。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与袁崇焕达成请和,于是率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而袁崇焕却利用这个机会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防御。不久,朝鲜和毛文龙先后向朝廷上书告急,朝廷诏命袁崇焕前往救援。为此,袁崇焕派出水军增援毛文龙,另派赵率教、左辅、朱梅等将率9000兵力逼近三岔河,用以牵制后金军。不曾想,这时的朝鲜又突然倒向后金,并协助后金反攻毛文龙,结果朝鲜和后金军皆被毛文龙击退,史称“丁卯之役”。

可惜这样一员大将,没有死于战场,却死于同僚袁崇焕之手。对此,朱由检并没有怪罪袁崇焕,依旧对其信任有加。但是,袁崇焕又是如何回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率领10万大军,绕开袁崇焕重金打造的锦州、中左、大凌防线,先后占领遵化、三屯营等明朝重镇,总兵朱国彦和巡抚王元雅与战不力自尽而死、大将赵率教战场阵亡。很快,皇太极的10万大军又越过蓟州向西,直逼国都北京城。这时,袁崇焕也正好率领大军赶回北京。此事件,史称“己巳之变”。

到了此事,袁崇焕可能感到有负圣恩,心下生愧,所以不顾行军疲惫,婉拒了朱由检的赏赐慰劳诏见,立即于城外进行布防,令戴承恩在广渠门列阵,祖大寿于南面列阵,王承胤于西北列阵,袁崇焕于西面列阵。最终后金军进攻无果撤退,而刘应国、罗景荣等明将又率兵乘胜追杀,再次斩杀后金军上千人,由于整个战局明军仓促应战,反而死伤更多。后来,袁崇焕又派任守忠率领500火炮军,向后金军营寨发起轰炸,后金军见难以坚守,遂果断返回锦州,北京之围化解。

事后,朱由检又岂能不进行反思,我如此重用信任袁崇焕,但他却将我当成傻子来耍,还“五年复辽”,自己都差点成了金军的俘虏。

因此,当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袁弘勋等人趁机煽风点火,诬陷袁崇焕与后金军勾结,私放后金军入关时,朱由检便信了几分,随于十二月将其收监。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擅杀毛文龙的罪名一并被翻出,结果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产被抄没,家人被三千里流放。此后,朱由检对于所有领军大将的猜忌之心开始逐步加剧,17年内换了17任兵部尚书,54个内阁首辅,数位大将遭到冤杀,近百官员丧命,进而将大明江山推向了深渊。其实,这一切的始作蛹者,和袁崇焕的有负圣恩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要说袁崇焕不冤,是由于他放的大卫星“五年复辽”计划所引起;要说他冤,是当他得知后金军逼近京都时,能够千里迢迢迅速回援,最终逼退后金军,事后朝廷也应该给他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但是,如果将岳飞换成袁崇焕,显然这一切是不会发生的,而且极有可能成就一段“千古君臣楷模”的佳话。

图片来源网络

点赞2、拉萨市 网友:浅夏时光

袁崇焕冤不冤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袁崇焕错没错却是个清晰明了的问题。

咱们不妨从“错没错”这个角度朝下聊。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天启六年出任辽东巡抚,镇守宁远,文人带兵戍边,报效朝廷,这一点让袁崇焕在当时以及后世赢得了不少赞誉。

宁远一战,袁崇焕在孤立无援的情势下,拒绝努尔哈赤诱降,题写血书,拼死抵抗,并用红夷大炮一举击中努尔哈赤的黄龙幕帐。

此前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因此忿忿而归,不久就病死在了沈阳。

这是袁崇焕的成名之战,也是扭转辽东战局的关键一战,不管真实的战果如何,可圈可点是肯定的。

这一战之后,袁崇焕又在锦州、宁远再次挫败皇太极。听闻捷报,天启皇帝朱由校欣喜若狂,他在谕旨中说:“十年积弱,一旦挫其狂锋。”

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扭转十年积弱之势,力挫敌人狂锋的大将,不久竟遭到专擅朝政的魏忠贤的忌恨,在其党羽的诬陷下,袁崇焕被迫辞官而去。

崇祯即位后,为了扭转辽东局势,主持兵部事务的左侍郎吕纯如请求皇帝重新启用袁崇焕。吕纯如给出的理由是:袁崇焕“不怕死,不爱财,曾经打过。”

这几点的确是袁崇焕身上的闪光点,但吕纯如的评价不够全面,袁崇焕身上其实是有致命弱点——功名心太重,权力欲太强,而且还有文人的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这些致命的弱点从他获得崇祯重用的第一刻起,就鲜明地显露了出来。

崇祯元年七月十四日,朱由检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辽东事宜,希望袁崇焕能够提出振奋人心的方略。

袁崇焕为迎合崇祯,竟信口开河地提出了“五年复辽”的方略,并且要求崇祯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听到这样的豪言壮语,崇祯很高兴,在场的许多大臣纷纷盛赞袁崇焕肝胆相照,是当朝奇男子。

但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却显得相当的冷静,趁着崇祯退入便殿休息的机会,许誉卿当面向袁崇焕请教“五年复辽”如何实现?

袁崇焕只轻描淡写地吐出了四个字:“聊慰上意!”

从这句话就能看出来,在功名权利面前,袁崇焕实为狂徒。

徐誉卿听了大吃一惊,悄声提醒袁崇焕,当今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随口承诺,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

按道理,此时的袁崇焕应该冷静惊醒下来,但他没有,而是拿出了文人的各种心机。为了给自己的豪言壮志打圆场,随后他对“五年复辽”附加了诸多条件,例如钱粮、武器必须悉心筹措,用人必须得心应手,朝中不能有掣肘等等。

崇祯不是雄才大略,深沉持局的帝王,经袁崇焕这么一说,他随即将尚方宝剑赏赐给袁崇焕,并作出了全力支持的姿态。

此时的袁崇焕,内心应该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瞬间得到如此大的权利、声誉让他很受用,另一方面“五年复辽”又像一把利剑时刻悬在他的头顶。

明知道五年复辽不现实,到期怎样才能向崇祯交差呢?

不是说袁崇焕就此失去了忠于朝廷的一腔热血,但跟前期比,他心中生出了杂念,那是一定的。

他想给自己解套,只有一个办法,一边守战,一边和后金达成和谈,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和谈,结果就变成了别别扭扭,错上加错,以至于到后来给人背道而驰之感。

如果说为了功名权利信口开河,是袁崇焕犯下的第一个大错,那接下来擅杀毛文龙就是袁崇焕犯下的另一个不可挽回的大错。

关于袁崇焕为何要犯大忌,擅杀毛文龙,说法很多,争议也很大。

但站在根本处看,有两点绕不过。第一点,如果只是因为军饷、拥兵自重的问题,这中间是可以调和的,袁崇焕犯不着把自己逼入绝路,走这个极端;第二点,毛文龙在辽东战局中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袁崇焕再没有战略眼光,这一点也应该看清楚,如此为后金解除后顾之忧的蠢事,他为什么执意要去做?

咱个人更倾向于毛文龙的存在影响了他的和谈,又或者说,除掉毛文龙,是后金为了忽悠袁崇焕开出的和谈条件。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袁崇焕就是叛徒,他不过是想盘活局面,在守住功名权利的前提下,让“五年复辽”的大话落地。

照这个看法再朝下看,崇祯二年十月下旬,皇太极率领满洲与蒙古骑兵十万之众,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种种让人匪夷所思的表现就不难理解了。

他为什么只在京城外围防御,不积极阻击?敌军越过蓟州向京城进发时,他为什么只在后面跟随,而不包抄拦截?

如此纵敌深入,任由后金敌军烧杀劫掠,他无非是想借后金压迫朝廷,让朝廷改变策略,坐下来和后金和谈。

如果和谈成了,那他五年复辽的困局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皇太极要的不是和局,而是胜局,所以他借机布了一个能置袁崇焕于死地的离间之计。

而崇祯也不可能接受城下之盟。

在这种危险且叵测的局面下,崇祯还能怎么做?

当然要防范于未然。

事不过三,信口开河的大错在先,擅杀毛文龙的大错在中,北京城下纵敌深入的大错在后,崇祯别无选择,只能杀了袁崇焕。

在当时的时局下,对杀掉袁崇焕,即便明智之士也是没有异议的,唯一的异议只是觉得崇祯杀的太急迫,稳健一点的话,应该先让袁崇焕戴罪立功,之后再秋后算账。

然而,朝堂终究是肮脏的,杀袁崇焕这样级别的将领,在罪名上一定要上纲上线,否则不利于帝王的权威、时局的稳定。

综合这些来说,袁崇焕之死,一点都不冤,他应该为自己因私心犯下的大错买单。

但加到他身上的大罪名确实是冤枉的,至少咱不相信,他真的想背叛朝廷。

他不过是想给自己解套。

结果玩砸了。

点赞3、胶南市 网友:持刀污女

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有乱武之称,如果贾诩被汉朝人杀了,估计没几个人觉得冤。而袁崇焕擅杀节将,私下议和,其行为和贾诩的乱武差不多了。

袁崇焕被杀其实一点都不冤,崇祯帝在处理袁崇焕不够果断,对于明末局势的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



袁崇焕该杀第一原因在于擅杀毛文龙,这里且不说毛文龙该不该杀。毛文龙是平辽总兵、左都督、太子太保,手握天启帝赐予的尚方宝剑,是明朝的一品节将。

而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也手握尚方宝剑,按照明史记载:“赐尚方剑,以便宜诛赏。总兵不用命,立夺其帅印,简以副将代之。监司、副将以下,悉以尚方剑从事”。这就意味着,袁崇焕的权力只能将毛文龙免职。



但是袁崇焕却不经过审判直接斩杀毛文龙,这对于武将来说,影响就是一品节将都可以直接杀掉,那么作为其他武将,该怎么混官场?

自从宋朝建立之后,采用的以文御武的策略,武将地位开始下降,到了明朝这种趋势更盛,达到”文视武为奴婢,武视文为仇寇”的地步,武将常受文官欺凌,唯有皇帝可以改善武人地位。



明朝形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对皇权制约很多,所以皇帝也需要团结宦官、武将来制约文官集团,以达到权力的均势。袁崇焕杀毛文龙,实际上是对崇祯皇帝的基本盘的一次打击。

作为崇祯帝,在毛文龙被杀的第一时间,就需要将袁崇焕明刑正典,以示对武将的安抚。但是崇祯帝在皇太极打到北京后才抓捕袁崇焕,这期间给武将的信号是,只要能平辽,文官可以随便不经审判擅杀武将。



这样以来,武将的生存环境大大恶劣,意味着文官靠不住,随时都会要了命,皇帝靠不住,文官擅杀,皇帝不管,没处喊冤。就算是打了胜仗,文官找茬就可以擅杀,武将的眼睛只有看向皇太极。

不敢看向皇太极的武将,也会留下保留实力的想法。所以明末时期,保留实力出工不出力的武将比比皆是,不论仗打赢还是打输,保留自己的实力最重要,一遇到逆风战就率先逃跑,比如松山之战的王朴。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犯了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带来的影响就是武将彻底离心离德,对大明朝出工不出力。而崇祯的放任,更是加深这一恶劣影响。

有些人可能不清楚政治错误是什么概念,稍微解释下,比如现在,文官插手军队事物,或者将军插手地方事务,这就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至少会要断送政治前途的。若不处理,地方官和军队相勾结,会有军阀割据的风险,所以这种苗头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扼杀。



袁崇焕该杀的第二个原因其实很简单,蓟辽督师总管对后金作战,结果皇太极打到北京城,这是多大的失职?现在的食品出问题,多少人欲杀监管人而后快吧!再想想袁崇焕被杀时的人生啖其肉,只不过历史重演罢了。



袁崇焕该杀的第三个原因还是擅权,在崇祯前期,明朝对后金并没有媾和的规划,对皇太极势力主要是以平定为主,袁崇焕上任之初也是这么给崇祯提议的。

但是在袁崇焕在任期间,有多次意图和后金和谈的计划,这又是个极其严重的政治错误。这就好比二战,美国国会已经对日宣战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却接触日本,意图和日本和谈,这罪名,大家可想而知。



对敌对势力是和谈是剿灭,这个权力是中央决定的,水浒传里的梁山招安,那也是皇帝下旨,高俅不能私自同意招安的。袁崇焕这种行为,真不像一个成熟官僚的所做所为。



所以袁崇焕有两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和一个严重失职,为此被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是什么冤案。

假设袁崇焕成功平辽,这些行为也会为明朝埋下很多隐患,加深文武对立,官员擅自代替中央定外交策略,这两点都会加深明朝的危机。



另一个影响在于,崇祯刚上任的时候,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但是却迎来当头一棒,给年轻的崇祯帝带来极大的阴影,自此之后崇祯就不信任官僚,对于达不到预期的官员杀的杀,撤的撤,总共换了几十任首辅、尚书等,在中国历史上极其罕见。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崇祯帝说臣乃亡国之臣了,就是因为袁的事情让崇祯不信任了。这里并不是洗白,崇祯帝的所做所为确实是亡国之路,只是探讨下他为何会有臣是亡国之臣的想法。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点赞4、南阳市 网友:青色雨音

冤不冤就要看是问君子还是问小人?因为君子看辽东看到是责任,是危险,是国家安危。小人看辽东,看到是利益,是阴谋,是排除异己。

袁崇焕为什么要说五年平辽?小人说是为谋权,谋权又是为什么?自然是谋利。袁督师死时,家徒四壁,利在何处?如不为利,谋权的目的何在!!!!!

辽东是谋权夺利的地方吗?君不见,明将人头滚滚皆血溅辽东,辽东经略或杀或贬,无一善终。辽东是明将的乱葬岗,袁崇焕到辽东是在宁远驻守,是抗金的最前线,面对的是最凶狠的后金军队。我还没见过那个贪图权利之人到战争的最前线去贪的,是到最危险的地方去贪的。

君不见,太监高第闻努尔哈赤到来,逃跑到山海关,这才是贪之人的真性。君不见毛文龙躲藏于毛岛,因后金不能水战,安全就有了保证。与后金大开集市,抢掠客商,逼辽民挖参,克扣军饷,虚报军饷,虚报军功,这才是贪之人的本性。

杀毛文龙与袁崇焕本人有何益处?小人曰,是后金提出谈和的条件。小人就是小人,你们去看看袁崇焕与后金谈和的条款,是袁崇焕在咄咄逼人,是后金极力谈和。最后谈崩,是袁崇焕要求皇太极退回侵占辽东土地。我从没见过想极力谈和的一方给咄咄逼人的一方提不合理条件的。小人去补补脑子好不好?

毛文龙不听朝廷调令,,一必杀!

虚报军饷,,,,,,,二必杀!

与后金互开集市,,,,三必杀!

破坏袁崇焕围堵后金,,四必杀!

与皇太极相约威胁登莱,五必杀!

此种逆贼万死不足惜。袁督师何错之有?

1644年,李自成大军围城,四处勤王之师观望不前,崇祯自挂于煤山,谁说没有报应?不要来的太快。祭袁督师在天之灵。




点赞5、周口市 网友:狂世才子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是袁崇焕临死前留下的最后一首诗。

清太祖努尔哈赤愤闷地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杨惟和说:“十余年奴氛孔炽,士卒畏敌,不畏将帅。袁崇焕一振起之,而将士始用其命,军民始安其生,天下壮之,真今之方叔也 ”。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当是之时,非无贤才也,袁崇焕以间诛,孙传庭以迫败,卢象升以嫉丧其功。此三人者,皆良将,国之宝也,不得尽其才而枉陷于死,使当日者有一张居正为之相,则间必不行,师出有时,嫉无所施,各尽其才,而明之天下犹可不至于亡。”

与袁崇焕曾并肩战斗过的兵部主事余大成说:“力捍危疆,而身死门灭,其得罪大略相似。但武穆有子霖、孙珂,能白其冤。而督师竟允绝,圣世谁复为《金陀粹编》者?可叹也!”

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说:“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蓟辽经略王在晋曾说:“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说:“袁崇焕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极躁暴。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堕幕士云雾中,而不知其着魅魇也。五年灭寇,寇不能灭,而自灭之矣,呜呼!秦桧力主和议,缓宋亡且二百余载。崇焕以龌龊庸才,焉可上比秦桧。”

……

自明末至今,人们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那么袁崇焕被崇祯帝以凌迟处死,到底死得冤不冤枉呢?

袁崇焕是明末抗清名将。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以少胜多大败明军二十万,从此明军由进攻转为防御,在女真兵面前,节节败退,辽东战役、广宁战役,明军更是不堪一击,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山海关以外仅余辽西少部份土地。当时朝中谁都不愿接这个烫手山芋,前去收拾辽东残局。这时袁崇焕却自告奋勇,对天启帝说:“只要给我足够的钱粮,就能守住辽东。”这真是雪中送碳啊,天启帝马上同意了袁崇焕的条件,加官进爵,把他派到了辽东。

袁崇焕采取辽人守辽土之策,找准女真人的弱点,经过数年经营,打造了固若金汤的宁锦防线。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征战东北数十年,可以说从无败绩,把个女真兵也锻炼成了十七世纪最强骑兵,但是面对袁崇焕,却一败宁远,二败宁锦,三败北京广渠门。明朝天启六年二月的宁远大捷,让努尔哈赤愤恚不已,于当年八月背生疽疮而死;宁锦大捷和北京广渠门血战,也不得不使高傲的皇太极同意议和。可以说,只要有袁崇焕在,女真兵是万难攻破宁锦防线的。

但是,袁崇焕在督师蓟辽镇守辽东中,也犯了不少让皇帝愤恨,让大臣嫉忌的事。其一是他在崇祯帝面前妄言“五年复辽”,有欺君之罪。“五年复辽”让崇祯帝信以为真,因此,无论袁崇焕提什么条件,崇祯都答应他。筑城、军备、钱粮、封赏加爵、权力及朝廷各部配合等等,都用尽全力满足袁崇焕。当时大明内忧外患,财政十分吃紧,为满足袁崇焕,让崇祯帝疲困不堪。本以为袁崇焕守辽做得应该很好了,谁知皇太极突然突破蓟州防线,围困北京,来了个兵临城下。这让崇祯帝大为恼火。

其二是擅杀岛帅毛文龙。袁崇焕认为毛文龙有十二宗大罪,就以阅兵的名义斩杀了毛文龙。毛文龙虽有千般不好,但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毛文龙就盘踞皮岛,以游击形式时不时活动在女真背后,有力地牵制了女真人的行动。这点袁崇焕也是清楚的,可明知大局,为何还要如此做?

其三是市粮资敌。皇太极继位后,辽东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寒,据说正是亚洲的小冰河期,后金发生了粮荒。袁崇焕开边市,虽没有直接将粮食物资卖给后金,而是卖给了蒙古人,但蒙古人已被后金人征服,转手就送给了后金人。正因为这些粮食,才让后金渡过了粮荒。

其四是擅自与后金议和。虽然袁崇焕有便宜行事权,但与敌国议和是大事,事前或事后也要向朝廷知会一声,但袁崇焕却独自给皇太极写信恰谈议和,根本没向崇祯帝汇报。

其五是傲慢与多人不和。袁崇焕无论是与上级还是与下级,都很不好相处,其中有阉党的人,也有朝廷要员。由于得罪人很多,以致他以后下狱受审,没有替他求情说话的人,却有不少落井下石的人。

正因为袁崇焕做事独断专行,目无尊长,有诸多缺陷,才让崇祯难忍,朝臣忌恨,最终以通敌罪下狱被判剐刑。剐刑,也叫凌迟,就是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明朝对谋反、大逆不道者的一种最残忍极刑。在行刑时将犯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等皮肉割尽只剩骨架和五脏后,再将奄奄一息的犯人一刀毙命。据说凌迟袁崇焕时,刽子手将袁崇焕身上的衣服扒去,用渔网裹紧全身,让每个网眼都有突出的肉。刽子手就每个网眼割一刀,共割了3543刀,其惨状可想而知。那些痛恨他的阉党们还大肆宣扬他的通敌卖国罪,以致京城人都知道袁崇焕是间谍,是他引来了鞑靼兵,因此不明真相的人们都恨他到牙根痒痒,当听说袁崇焕被剐刑,京城的人纷纷来抢食袁肉,甚至有人还花大钱买食袁肉。

三百多年来,对袁崇焕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是大忠臣,民族英雄,明之长城,袁崇焕死得太冤了;有说他是通敌卖国的卖国贼,民族败类,正是他断送了大明,袁崇焕受剐刑是罪有应得,一点都不冤。但纵观袁崇焕一心守辽东,一心为辽东,虽做事张狂独尊、战略眼光不足,但战术得力,宁远、宁锦、广渠门三败一直纵横无敌的后金兵,当时也只有袁崇焕能守得住辽东,有袁崇焕在,后金是很难攻入关内的。因此袁崇焕绝对不会通敌卖国,崇祯杀袁崇焕,确实有点自毁长城了。

点赞6、中卫市 网友:小黑猫

有明一代,涉及大臣的冤案不少。

有的是因为犯了皇帝的忌讳,比如洪武、永乐时期的一些案件;有的是因为权阉、权臣当道,受到构陷含冤致死,比如于谦;有的是因为政治斗争,受到迫害。后二者,基本都得到了平反。

袁崇焕案件冤枉不冤枉?我认为,不冤。

其一,从法律角度,袁崇焕案件从下狱、审理、定罪到执行每个环节都没有问题,不存在冤假错案的问题。袁崇焕案件经三法司八个月调查审理,最后由崇祯皇帝召集内阁、五府、六部官员,做出结论,定罪执行,并无不当,反映了当时朝廷的共识,也符合当时的民意。当然,也有少数官员为袁崇焕喊冤的,袁崇焕案件也涉及到了政治斗争。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因为袁崇焕有功于国、忠诚国家就认为有冤,毕竟功是功,过是过,罪是罪。何况,袁崇焕的功是因为政治需要被夸大了,其罪过远大于功绩。

其二,从袁崇焕一方角度,袁崇焕从被抓到入狱、处决,本人始终都没有辨解、喊冤,只能说明袁崇焕自己心中有愧,辩无可辩。看袁崇焕是否有罪,还有一个很好的观察对象:祖大寿。袁崇焕被当廷下狱,在场的祖大寿吓得发抖,三天后带关宁军逃回辽西。朝廷并未对祖大寿问罪,你祖大寿要带兵跑什么?皇帝和大臣不禁要想,关宁军是不是已经成为了袁崇焕的私军?你祖大寿对袁崇焕的罪行肯定知情并参与了,否则你为什么畏罪而逃。最后,考虑到辽东前线和北京防御的实际情况,朝廷才不得不用袁崇焕的亲笔信把祖大寿招回。祖大寿的逃跑实际上反而坐实了袁崇焕的罪名。从这一点来看,祖大寿也算是“猪队友”,否则,袁崇焕的下场可能不会那么惨。

其三,从明朝、清朝后续行为角度,正反两方面都证明袁崇焕罪名成立。从明朝一方来看,袁崇焕死后的十多年,崇祯皇帝曾六下罪己诏,总结反思施政错误,始终没有涉及袁崇焕一案,说明崇祯皇帝和朝廷都不认为袁崇焕案件有什么问题。而清朝一方,为了政治需要,在编修《明史》时推崇袁崇焕,并编造了所谓皇太极施“反间计”的材料,乾隆皇帝还为袁崇焕平反,这些行为反而证实了袁崇焕罪名非虚。

点赞7、庄河市 网友:糖罐ル

个人认为,不算太冤,至少被他杀死的毛文龙要比他冤得多了。

正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时便身死,古今忠馁有谁知?”袁崇焕到底有没有私通满清,这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而事实上,袁崇焕在被崇祯皇帝处死之前,也的确存在通清叛国之嫌疑。而从袁崇焕被处死后,北京百姓分食其肉这点来看,至少当时的百姓也普遍认为袁崇焕是“汉奸”的!

回顾袁崇焕此前的一些举动,也着实可疑。首先,是私斩大将毛文龙!别忘了,毛部一直在敌后的皮岛驻防,始终忠于明朝,不断干扰满清的后方。



这就如同明朝架在满清脖子上的一把尖刀,时刻牵制着八旗,使之无法全力进犯关内。而毛文龙的死,无疑为满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好处;毕竟背后的隐患没了,毛部也随即叛变降清,成为满清的又一支新生力量。

因此,之后满清进犯势头的加剧,以及明军反击力度的削减,与毛文龙的死、部众的出降都有较大的关系。



其次就是,袁崇焕利用崇祯的信任,到任后便开始排斥异己,逐渐独揽辽东军政。然而,这种专横却不见得就有利于平辽......

最后,袁崇焕与满清之间的书信来往次数不断增多,这也是事实。而如果,他这么做是想和清朝议和,其实这一点也是有些说不过去的。因为,袁崇焕这么做,无疑是与之前他在崇祯面前,口口声声承诺的五年平辽计划,是大相径庭的。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袁崇焕是有叛明降清的可能存在。回想起袁崇焕当年,自以为崇祯年幼可欺,居然敢向崇祯开出空头支票,夸下海口的说“五年平辽”。

要明白的是,这点所产生的后果,可是十分可怕的。在明朝那时的政治环境下,再结合崇祯的尿性,等他所承诺的五年大限一到,袁崇焕横竖都得一死!这一点,为官多年,几经起落的袁崇焕岂能不懂?



关键是到最后,辽事未平,倒是让八旗再一次打到了京师城下。这换做谁当皇帝,那都会大发雷霆的。加上一些文官的添盐加醋,那袁崇焕也就难逃一死了!

但不管如何猜测也好,有一点事实是,袁崇焕至死之前,都没有叛敌,仍旧为国而战。因此,袁崇焕就是忠臣,不是“汉奸”……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