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7关键词:司马懿,曹叡

曹叡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临死前为何仍命其为辅政大臣埋下祸根呢?

点赞1、永城市 网友:秋风落叶

历史中,魏明帝曹睿托孤两次,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没有司马懿,但因为各种原因,曹睿第一次托孤很快就流产了。

238年年底,年仅36岁的曹叡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入木。曹睿为何正值壮年就垮了身子?原因很简单:纵欲过度。曹睿很聪明,但很好色,这和他爷爷很像。好色是学了曹操,但生育能力却比曹操差远了,直到曹睿病逝,竟然没有养成一个儿子。没有后继人,这是作为帝王的曹叡最大的败笔。

所以曹叡只能从宗亲里选了一个曹芳作为养子继位。关于曹芳的出身,也有很多说法,陈寿也不好猜测,只能说“宫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来者。”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选是这样的:大将军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对三国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这套托孤班子名单有很大的问题:全部源自曹魏宗亲。曹宇是曹操的儿子,夏侯献虽然身份不明,但夏侯氏也是曹魏宗亲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睿的发小。

所以这份名单一出,曹宇怎么也不肯接受,百般推辞。曹叡没办法,询问孙资和刘放。

PS:孙资和刘放虽然在三国中默默无闻,但这两人却是并掌机要的权臣,相当于秘书处处长和副处长。

孙资和刘放两人与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因害怕他们辅政后加害,于是趁着机会就向曹叡说,先帝有遗诏,藩王不得辅政,陛下刚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语,这等人辅政,必然对社稷产生巨大危害。曹叡听闻大怒,问谁能替代?这两人建议让曹爽代替曹宇为大将军,又举荐司马懿为副手。曹睿点头同意。

孙资刘放出来后,曹肇立马进去劝阻曹叡收回成命,曹睿又改变了主意。孙资刘放又进去劝曹叡,曹叡被搞的没办法,最终同意了两人的意见,并由两人执手,写下了手诏,最后敲定了由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的方案。眼看木已成舟,曹宇等人只能围在一起哭着回到了家中。

曹叡的第一套托孤方案虽然对拱卫曹魏宗室集团有利,但很不平衡;第二套方案,宗室和士族各占一半,有利于制衡朝政,要合理许多。曹叡虽然一生都在牵制司马懿,但临死前还是受到了孙资刘放两人意见的左右,不得已让司马懿成为了托孤大臣。

点赞2、贵平市 网友:杉树鹿夏

曹叡并没有终其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很复杂,开始是信任,然后是依仗,然后是怀疑,然后是无奈。临死前,曹叡任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也是机缘巧合,只能说司马懿运气太好了。而司马懿后期的篡权之举也是被逼的,我们不能先入为主的用有色眼镜来看司马懿!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曹叡对司马懿的态度是怎么一步一步转变的呢?听我慢慢细说!

应该说曹家对司马懿是世代猜忌,早在曹操时期,曹操就曾经告诫曹丕,一定要防止司马懿干涉曹家内政。因此曹丕终其一生都控制司马懿很严,考验了一辈子也没发现司马懿有什么越轨行为。

但是曹丕仍然对司马懿不放心,于是在临终前选派了四名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司马懿和陈群。陈群是个忠臣,主管尚书台,其他三人各有军务在身。

曹叡即位初期对曹真、曹休和司马懿都很讨厌,觉得三人架空了自己的权利。于是将三人分别外派,其中曹真镇守关中,曹休镇守淮南,司马懿镇守荆州。此时的曹叡对司马懿是信任的,司马懿的表现也不错,在任期间多次击溃吴军的进犯。

后来,曹休中了东吴的诈降之计,差点死在夹石。回来后郁闷不已,背部生痈而死。三年之后,镇西大将军曹真也病逝。四名顾命大臣,只剩下两位。其中一个陈群还是个纯粹的文官,没有办法,在军事上曹叡只有依仗司马懿。

这时的司马懿既负责防守关中,也负责防守荆州。可谓是责任重大,威望也日渐盛隆。司马懿在和诸葛亮的交锋中威稳持重,颇有章法,获得了曹叡的好感。以至于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又被曹叡派往辽东去平叛公孙渊的叛乱。

而司马懿由被依仗变得被怀疑也是源于此时,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司马懿用一年时间击溃了公孙渊,胜利后,司马懿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而是独断专行的屠杀了7000多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将公孙渊任命的官员全部斩首,一个不留。这对曹叡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战后处理需要皇帝同意,尤其是涉及到平民和官员的事情。而司马懿蔑视皇权,独断专行,大肆屠杀,让曹叡心生不满。于是曹叡改变了对司马懿的态度,渐渐的不再信任他。

公元238年,曹叡病重,任命燕王曹宇、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此五人共同辅政。由此可见,当时曹叡并没有把司马懿考虑进去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司马懿能够被托孤是机缘巧合的原因。

后来,曹叡的宠臣刘放和孙资与夏侯献、曹肇之间产生矛盾,刘放和孙资担心夏侯献、曹肇成为托孤重臣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劝曹叡改变决定。于是曹叡问两人谁可以托付。当时在场的只有曹爽一人,于是两人极力推荐曹爽,另外加上德高望重的大臣司马懿。曹叡经过考虑再三,无奈的同意了。为什么呢?

托孤重臣历来人选都是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因此司马懿当选肯定是合适的。但是曹爽年轻,曹叡怕曹爽斗不过司马懿,于是安排了孙礼来帮助曹爽。孙礼被任命为大将军司马懿的长史,说白了,就是曹爽的智囊。曹叡还是不放心,又任命蒋济为中领军,用来制衡司马懿。

曹叡死后,事情发展的出乎意料。司马懿并没有谋反,曹爽率先谋反。曹爽表司马懿为太傅,架空了司马懿。提拔蒋济为太尉,夺了中领军之职,改由曹爽之弟曹羲担任。又将长史孙礼外放到扬州担任扬州刺史,将太后软禁至永宁宫,从此皇帝成为曹爽的掌中之物。

后来,司马懿在隐藏实力之后突然发动高平陵政变,成功夺权。但是权利这东西不受控制,尤其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司马懿夺权后,得罪了太多皇室权贵,因此,只有一条道走到黑,手握至高权利不放手,否则就有性命之忧。一句话,司马懿骑虎难下,造反是迫不得已!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叡并没有终其一生都在压制司马懿,相反的,曹叡对司马懿一开始很信任,后来曹真和曹休死后,更是在军事上很依仗司马懿。司马懿在辽东大肆屠杀之后,曹叡开始怀疑司马懿的忠心,在最初托孤时并没有考虑他。由于宫廷内臣刘放、孙资和皇亲成员夏侯献、曹肇之间的内斗,司马懿意外的成为了托孤忠臣。这一切都是机缘巧合,至于后来的造反,完全是曹爽挑起的,司马懿被迫迎战而已。大家不要再黑司马懿了!

本回答独发于石塘网,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点赞3、百色市 网友:薄荷凉

曹睿是一个明君,如果我们说曹丕对司马懿是充分的信任的话,那么曹睿对司马懿就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了,有信任,也有戒心。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他让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司马懿成为辅政大臣,辅佐曹睿。曹丕临终前,交待曹睿说:这几个都是重臣,一定要信任他们,不要怀疑他们。

而事实上司马懿得到重用,还是在曹睿时期,孙权知道曹丕去世后,就命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攻打襄阳,自己攻打江夏郡。司马懿率军斩杀张霸,击退孙权与诸葛瑾,升任骠骑将军。

公元227年,司马懿驻扎在宛城,督荆豫两州的军事,之前投魏的蜀将孟达在曹丕死后失宠,又想反魏投蜀,司马懿千里奔袭,只用了八天的时间赶了一千两百里,就从宛城赶到了新城之下,将孟达斩杀。

诸葛亮在公元231年至公元234年的多次北伐,都是由司马懿抵挡的,司马懿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最终耗死了诸葛亮,公元235年,司马懿升任为太尉。

公元前238年十二月,曹叡病重,让大将军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共同辅政。其中夏侯献是夏侯霸的儿子,夏侯渊的孙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

从这个名单可以看出,与曹丕临终前是两个曹氏宗亲,两个士族代表完全不同,只有曹家与夏侯家,也就是完全的曹氏宗亲,将司马懿完全排除在外,由此可见曹睿并不信任司马懿,即使司马懿现在高居太尉之职。

但是夏侯献、曹肇给刘放、孙资有矛盾,打算在曹睿死后,除掉这二人。刚好曹宇在辞让,曹睿就问刘放、孙资:燕王曹宇一直是这样的吗?刘放、孙资就说:是的,燕王知道自己不能胜任,才如此推迟的。

曹睿就问:那可以担当这个重任,当时只有曹爽在旁边,曹爽与两人的关系也还不错,刘放、孙资就说:曹爽可以,他们也觉得曹爽不够格,又说:还得再加一个司马懿,曹睿同意了。

但过了一会儿,曹睿觉得这样反而不妥,觉得还是原来的安排比较合适,刘放、孙资又进去游说,曹睿又再次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写一下诏书。曹睿说:我有点累了,写不动了。刘放就把着曹睿的手勉强写下了诏书。

点赞4、肇东市 网友:语隔秋烟

曹丕遇人不淑,居然结交了司马懿这样的好朋友。作为四友之一,司马懿的阴险,后世谁都看得到,唯独曹丕似乎看不到。

不过从曹丕的表现来看,他对司马懿,其实是有防备心理的:

  1. 曹丕发兵攻打东吴的时候,让司马懿留守许都,提供粮草辎重,也就是管后勤。
  2. 曹丕从扬州回到京师的时候,又让司马懿留镇许昌。
  3. 曹丕病重时,将曹真、陈群和曹休任命为辅政大臣,却没有提到司马懿。

前面两件事,看似是重用司马懿,把他当成荀彧、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对待,负责镇守大后方。可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曹丕不想给司马懿兵权。

后面这件事就更明显了,辅政大臣里面,没有司马懿这个人。曹丕叮嘱曹叡:一定要信任这三个人。言外之意就是,除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可信,包括司马懿。

有了曹丕给的建议,曹叡上台以后,为啥还非要重用司马懿呢?结果导致司马懿篡夺了曹魏大权,曹叡是否需要负主要责任?


一、曹魏人才凋零,不得不启用司马懿。

曹操和曹丕去世以后,其实早年跟随曹操打仗的那帮人才,也基本都过世了。就算没有过世,也老得无法带兵打仗了。

这个时候新上台的曹真的确是打仗的一把好手,但是光靠曹真一个人,似乎还不足以对抗蜀汉、东吴和匈奴这三方面的力量。

而曹休在石亭之战中战败,不久去世。因此曹魏上下,能够作为统兵大帅的人选,只剩下了司马懿,你说曹叡不用司马懿,又该用谁呢?而且司马懿的战绩实在是无可挑剔。

  • 1、击退东吴。

曹丕刚死,孙权就逮着机会北伐曹魏。他命令诸葛瑾和张霸两个人分兵攻打襄阳,而自己则进军曹魏江夏郡。

司马懿这一波表现十分出色,不仅击败了孙权,而且还逼退了诸葛瑾,甚至诛杀了张霸。因此司马懿被封为骠骑将军。

  • 2、袭杀孟达。

新城太守孟达本来就是蜀汉降将,曹丕去世以后,孟达便跟诸葛亮联系上了,打算重新归降蜀汉。诸葛亮劝说孟达一定加紧防范,可是孟达却觉得自己距离宛城、洛阳都很远,至少一个月的路程,没必要这么紧张。

结果司马懿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带兵杀来了上庸城,而且分兵八路攻城,在16天内,将孟达斩杀,稳住了上庸的局势。


  • 3、智收申仪。

申仪本来也是蜀汉大将,后来归降曹魏。他在魏兴郡十分专权,甚至私底下用皇帝的名义刻制印信。司马懿已经到了上三郡,自然没有理由不处理掉这个不安定因素。

因此司马懿在平定孟达以后,各地郡守都前来祝贺,司马懿便悄悄派人暗示申仪,意思很简单,你也该来送礼了!申仪只好跑来送礼,结果就被司马懿给抓了。

  • 4、抗击诸葛亮。

东吴的北伐就是在挠痒痒,可诸葛亮的北伐却是动真格的,毕竟人家是举国之力发兵北伐,你曹叡不得不重视起来。

因此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占据武都、阴平以后,曹叡打算派遣司马懿和曹真共同领兵伐蜀。可惜这次司马懿只占据了新丰县,便因为大雨班师回朝。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司马懿本驻守长安防备诸葛亮。可是张郃却主动出兵,结果张郃被诸葛亮斩杀。关于司马懿与诸葛亮的胜负,双方各执一词。

此后诸葛亮再次北伐,可惜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和司马懿对阵五丈原。司马懿将54岁的诸葛亮给活活熬死了。


  • 5、平定辽东。

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到了化解。这个时候辽东公孙渊又不太平了,他打算在当地自立为王,甚至和东吴的孙权联系上了。

司马懿立刻得到了曹叡的诏令,带兵前去平定辽东公孙渊。结局相当惨烈,15岁以上的男人,都被司马懿给宰了。而且辽东大小官员,全部被诛杀。

这对曹魏来说或许是好事,但是对华夏来说却是悲剧的开始。因为北方的胡人发现辽东无人管辖,便肆意占领了辽东,为后来的五胡乱华打下了基础。

由此可见,司马懿在曹叡时期的战功,绝对是无人可及的。这样的一个人,曹叡怎么可能会弃之不用呢?当然了,功高盖主的情况也会出现,毕竟当时谁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曹叡咋还让司马懿做辅政大臣呢?


二、司马懿辅政,总比曹宇强。

早起,魏明帝曹叡不是没有考虑过司马懿功高盖主的问题,所以他早就把司马懿排除出了辅政大臣的行列。

当时给出的方案是让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和秦朗作为托孤大臣。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曹宇的身份很特殊,他是曹操的儿子!

也就是说曹宇是继承权的,让这家伙做了托孤大臣的话,难保曹宇不会动摇曹芳的大位。毕竟曹芳就是个没什么权力的傀儡罢了。

而且这里面统一都是曹操家族的亲眷,甚至连秦朗都是曹操的养子。这么做的确有理由老曹家的江山,但是江山易主也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曹宇倒是很自觉,说什么都不肯接受托孤之重,实际上也就是谦虚一下而已。可是他这一谦虚,却被别人给利用起来了。

其中曹叡比较信任的孙资和刘放便利用这个机会,劝说曹叡放弃这份名单。为啥?因为他们俩跟名单上的部分人不对付!

为此他们俩举荐曹爽做大将军,让司马懿做他的副手。这么一来司马懿就莫名其妙再次进入了托孤圈子里。


总结:曹叡其实早就糊涂了。

都说曹叡是个英明的天子,其实那是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因为有诸葛亮这个强大的对手,曹叡如果昏聩的话,那曹魏就亡国了。

可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便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甚至不怎么过问朝政了。这么一来不仅他的身体被掏空了,而且连司马懿逐渐羽翼丰满,这哥们也察觉不到了。最后做出如此糊涂的选择,也算是咎由自取。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点赞5、济南市 网友:清风扶柳

魏明帝曹睿既然当得一个“明”字,自然对司马懿是有所警惕的。

不过,尽管曹睿考虑过多种方案,却根本没有办法不把司马懿列入辅政大臣的序列。

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

曹睿与司马懿的关系一直很微妙。

这倒不是因为什么“鹰视狼顾”之类的戏言,所有的君主,与辅政大臣之间都有天然的矛盾。

曹睿即位时,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就是曹丕安排给他的辅政大臣。

曹睿要亲自执掌大权,当然要与位高权重的辅政大臣争一争。

曹睿通过制衡之术,压制住了辅政大臣们。

曹真、曹休、司马懿常年在外领兵,对朝政影响力受到限制,留在洛阳的陈群又无兵权,曹睿得以居中制衡,稳操大局。

尽管司马懿在曹睿时期表现得很得体,但曹睿及一些大臣仍然对其有所警惕。

司马懿曾经询问陈矫:司马懿忠正,是不是社稷之臣?

陈矫答:司马懿是朝廷所望,但是不是社稷之臣就“未知”了。(《三国志.陈矫传》引《世语》)

当然,曹睿对司马懿的警惕,基本上属于君主与辅政臣之间正常的警惕关系,并没有非常特殊。他刻意压制司马懿的程度,与压制曹真、曹休的程度基本相当。

对曹魏皇帝来说,无论是宗室,还是世家大族,都是他需要提防的对象。

失衡

曹睿当政时期,无论是曹真曹休这样的宗室,还是司马懿陈群这样的重臣,他都能驾驭自如,朝政被皇帝本人牢牢把握于手。

曹肇、夏侯献、秦朗等宗室,蒋济、高堂隆等外臣,都曾经抱怨替皇帝执掌机密的孙资、刘放权力太重,这正说明:宗室、外臣的权力,都被曹睿死死限制住了。

在曹睿的驾驭下,司马懿既能充分发挥其才具,又无法威胁大权,二人配合算相得益彰。

比如: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众将请战,司马懿按压不住,请旨于曹睿,曹睿心领神会,下旨不得出战。

这一段,可谓明君贤臣合作的典范。

由于曹睿比司马懿足足小了25岁,所以,正常情况下,这段君明臣贤的佳话是可以一直延续下去的。

可是,年纪轻轻的曹睿,却突然病倒了。

曹睿自然能牢牢压制宗室、世家大族,但是,继承皇位的小皇帝是不可能马上做到的。

旧有的权力体系已失衡,曹睿必须抓住生命最后一点时间,替继承人重构权力体系!

曹睿最初的设想

曹睿一开始的选择,是宗室。

他最初安排的辅政班底是一班宗室:曹操之子曹宇、曹操假子秦朗、曹休之子曹肇、曹真之子曹爽、夏侯家的夏侯献。

同时,曹宇提出:从辽东前线回来的司马懿,不必回洛阳,直接去关中督军。(继续排挤出中央权力体系)

曹睿没有像其父曹丕一样,采用世家大族与宗室共同辅政的形式,而是企图通过宗室+皇权,牢牢压制世家大族。

看来,曹睿认识到了世家大族的危险。

自汉末以来,门阀就掌握了大量的经济、政治资源,成为左右时局的重要力量。

曹操角逐天下时,消灭了袁绍、袁术,削弱了杨彪,东汉政治生态下的顶级士族被悉数打倒,曹丕得以通过拉拢司马懿、陈群等次级士族,完成代汉。

在曹操、曹丕时代,曹家既有强力君主,又有一些寒门能人制衡,士族尚能压得住!

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九品中正制”的持续推行,士族已经再次把持了经济、政治资源,而司马懿、陈群、王凌,当年的次级士族们,如今已成长成了顶级士族。

宗室虽然也危险,但比起这些鹰扬之臣来,毕竟是自家人。

曹睿欣赏的大臣高堂隆就曾经提出:一定要提防“鹰扬之臣”,让宗室领兵,控制局势!

曹睿最初做出的这个安排,基本上是采纳了高堂隆的意见。

被迫调整

但是,把所有的世家大族全部排挤出最高权力体系,完全依赖宗室压制,行得通吗?

当年,高堂隆提出以宗室领兵,压制“鹰扬”大臣时,曹睿还很健康,那算是未雨绸缪的计划。

如今,仓促之间,直接由宗室压制世家大族,压得住吗?

曹宇地位高,但缺乏实权基础;曹肇、曹爽虽有其父之荫,但威望、实权也不如其父。

实力不足,能力也不足!

曹肇、夏侯献得到辅政安排后,指着树上的鸟说:在树上待得太久了,该下来了!(暗指孙资、刘放)

且不说孙资、刘放是不是应该拉拢的对象,就是想要弄倒人家,如此沉不住气,能成何大事?

孙资、刘放立刻开始劝说曹睿。

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孙刘劝说的要点有2:

(1)、宗室也不一定靠得住!

宗室也会危及皇权!曹丕曾有诏令,诸王不得辅政!

而且,曹宇、曹肇、夏侯献、秦朗都靠不住!

您还病着,曹肇、夏侯献就在调戏侍疾者了!燕王(曹宇)已经拥兵南面,限制他们入宫!

(2)、这几个宗室镇不住场子!

“外有雍隔,社稷危殆”。外地的实力派司马懿、王凌,这几个能力平庸的家伙压得住吗?

所以,孙资、刘放提出了建议:由曹爽、司马懿一起辅政!

继续当初曹丕“宗室+士族领袖”的辅政班底!

曹睿采纳。

最终构想

但是,曹睿也感觉到:还是不稳当!

曹睿先是答应了刘放孙资的建议,旋即又反悔,然后又回心转意,犹豫不决。

他问曹爽:“堪其事不”?

曹爽战战兢兢,孙资代答“臣以死奉社稷”。

同时,曹睿以最后的表演,笼络司马懿。

曹睿拉着司马懿的手:我忍着不死,就为了见到你,见到你,我才无所恨!

但是,曹睿依然没有放弃对司马懿的控制。

曹氏宗亲,牢牢把握中军,而尚书孙礼,更是被指定为曹爽长史,加强曹爽在朝政中的影响力。

如此,曹睿的最终构想,也基本形成了。

1、借助司马懿的士族领袖地位,统治士族群体。

陈群死后,司马懿是当仁不让的士族领袖。

2、以曹爽、孙礼在洛阳的实力,压制司马懿。

司马懿虽颇有权力,但在洛阳实力薄弱。

事实证明,司马懿家族进入洛阳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出于被压制的地位,这并只是他韬光养晦之谋,也是因为中军在曹氏宗族手中。

可以说,如果不是曹爽自己作死,这原本是一个靠谱的平衡体系。

但是,曹爽比他设想的更不靠谱···

曹睿视孙礼为束缚,把人家外放了。

被苦心安排辅助曹爽的孙礼,后来居然曾经责怪司马懿为什么任由曹爽乱来而不动手?

无解的难题

任何时代,给幼主安排辅政团队,实现顺利权力交接都是极为困难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是困难。

自汉末以来,士族势力膨胀,掌握了国家主要的经济、人口资源。

能否驾驭这些士族,是皇权能够稳固的关键。

强主控得住场子,但给幼主安排辅政班底,当时是无解的难题。

刘备运气比较好,他押宝诸葛亮,算是基本没出乱子。

孙权采取“权臣+宗室”的组合,由诸葛恪、孙峻联合辅政,这一次,宗室赢了,诸葛恪被杀,但是,东吴仍然连续多年内乱不休,国力大损。

司马炎采取宗室掌兵,与高堂隆给曹睿的建议基本接近,结果,宗室们成了“鹰扬”大臣,八王之乱···

此后,直到南北朝,但凡幼主或愚主接班,多免不了腥风血雨,甚至改朝换代。


魏明帝曹睿当得一个“明”字。

但是,辅政班底这道题,实在太难了!

在门阀政治兴盛的时代,仅靠能力平庸的宗室,根本镇不住场子!

不安排司马懿这样的士族领袖进入最高权力体系,大魏的朝廷或许不会被外人控制。

但是,任由“鹰扬”大臣在外地“放飞自我”,无法制衡,出大乱子也是必然的。

曹爽通过把司马懿吸纳入辅政体系,加强朝廷对世家大族的统治力。

同时,由曹氏宗亲牢牢把握的中军,可以牢牢压制在洛阳实力不足的司马懿。

这道难题,曹睿给出的答案,并不算太错!

如果说有错。

那么,错误不是低估了司马懿的威胁,而是···低估了曹爽的愚蠢···

曹睿,太难了!

点赞6、温州市 网友:枪嘣狗友

根据《晋书》的记载,曹操在世时,曾经发现了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于是派人去验证,发现司马懿脸朝后面看的时候身体可以不动,这也就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相传狼也就是这样,狼可以转动它的脑袋向后看而身体不动,形容此人有雄心壮志,同时曹操又梦到“三马同槽”,于是对司马懿很厌恶,曹操还告诫曹丕说:司马懿不会甘心当别人的臣子,一定会干预我们的家事。

但是,曹丕压根就没把曹操说的这话放在心里,在曹操时代,司马懿表现得小心谨慎、低调务实,在曹丕时代,同样如此,司马懿在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时,一直是支持曹丕的,司马懿的官职是太子中庶子,相当于太子曹丕的侍从官,与曹丕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从曹操一去世,司马懿就被曹丕任命为负责曹操丧事主办的官员就能看出来。

曹丕

曹丕即皇帝位之后,司马懿就开始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从尚书、侍中等朝廷机要官员到抚军大将军、假节,而且还手握五千兵权,曹丕在外征战时,就是司马懿镇守后方,为前线提供足兵足粮,曹丕给司马懿的待遇,相当于刘备给诸葛亮待遇一样,这可以说是相当地信任了,曹丕还对司马懿说过这样的话:

我如果在外讨伐孙权的话,你就应该坐镇洛阳,我如果坐镇洛阳的话,你就应该坐镇许昌负责讨伐孙权。

曹丕这话是把司马懿当成了自己的知己兼副手了,不仅委以司马懿重任,而且曹丕在去世前还指定司马懿为托孤四重臣之一,那么曹丕为什么要指定司马懿为托孤重臣之一?这是不是曹丕犯的错误呢?

曹操是魏政权的创业者,曹丕是魏政权的建立者,曹丕在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之位,取代了延续近四百年的汉政权,并且曹丕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主要有两点:

曹丕

一是九品中正制,在士家大族日渐强大的魏朝,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是为了把用人权从地方上收回到中央,很多人曲解了九品中正制,认为是曹丕向士族的妥协,任何一个制度都是需要人来执行,九品中正制被大家族所把持,只是后来发生了变化,但是最初曹丕的初衷是正确的。

二是曹丕严禁皇族及宦官、外戚干政,而且还把这事写进了法律。所以曹魏政权其实就是三分之一版本的秦朝政权,因为三分天下嘛,曹丕吸取东汉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曹魏分封的王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的,只是个名义,只享受荣华富贵,其政治权力甚至还不如汉朝的王,曹魏政权跟秦朝一样,是绝对的中央集权,没有皇族干政,没有外戚干政,没有宦官干政,皇帝可以掌控绝对的权力。

这本来也没有错,曹丕错的是:皇帝英明的时候,这样的政权结构没有问题,也能维持,一旦皇帝昏庸,或者年幼不能理政,那么必然会发生大权旁落的情况,而没有皇族、外戚、宦官的曹魏政权,大权旁落一定是落到权臣手中,这才是问题的根本,也是曹丕所犯的错误

司马懿

所以曹魏政权到了曹芳时代,由于曹芳即位时才8岁,年幼不能理政,就需要辅政大臣来掌握权力,所以权力就到了辅政大臣手中,想想看,原本属于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现在被辅政大臣所拥有,权力这东西就跟毒品一样,沾上了,是放不下的。

所以曹爽才会弄权,司马懿才会争权,只有他们两人是辅政大臣,只要有一个被迫退出,或者斗争失败,那另一个人直接就是皇帝的权力,这就是曹魏政权的漏洞,这也是曹丕所犯的严重错误。

那曹丕为什么会让司马懿这样的野心家当辅政大臣呢?

事实上,司马懿在曹丕眼中不仅不是野心家,反而是有能力、又忠心,又会办事的人,事实上,曹丕让司马懿托孤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曹丕选的托孤大臣有四人,分别是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四人中两人是曹氏远亲的代表,两人是士族大臣的代表,四辅臣的托孤形式是合理的,因为四人可以相互制衡。

曹芳

曹真和曹休如果敢背叛曹丕,那么就有陈群和司马懿来匡正,陈群和司马懿如果想篡权,就有曹真和曹休来阻止,再一个,曹真、曹休、陈君、司马懿四人能力相差不远,实力接近,四人怎么组合,也是权力的平衡,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四人中两人能力超强,两人能力超弱,那不叫平衡叫辗压。

再来说曹睿,他犯了什么错误?又为什么会让司马懿当托孤大臣呢?

曹睿的错误是就是选择了两个不合适的人当托孤大臣,这两个人就是曹爽与司马懿,曹爽初出茅庐,司马懿身经百战,曹爽毫无建树,司马懿战功赫赫,曹爽昏庸无能,司马懿聪明腹黑,曹爽无论如何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我甚至怀疑曹爽的弄权就是司马懿的故意放纵,这叫欲擒故纵,故意退出权力中心,让曹爽享受权力的滋味,等到曹爽因为专权得罪了所有人,然后司马懿就联合曹爽所得罪的人一起消灭了曹爽,最终权力就落到司马懿一个人的身上,他就能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孙资、刘放与曹爽

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司马懿的能力这么强,在与曹爽的斗争中,他为什么要故意示弱,明明两人共同辅政,为什么曹爽能一个人独断?比能力的话,三个曹爽加在一块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可是司马懿却在早期的权力斗争中却输给了曹爽,唯一解释就是司马懿以退为进,想想就会觉得司马懿的可怕之处。

曹睿也算个明君,刚即位没多久,就把曹丕安排的四个辅政大臣抛开了,自己亲政自己做决定了,因为他有能力,即位之位成功地打败了孙权和入侵,以及诸葛亮更具威胁的北伐,在曹真、曹休相继去世后,曹睿能够依靠的重臣就只有一个司马懿了,阻挡诸葛亮北伐是司马懿,远征辽东是司马懿,就连托孤也是司马懿,曹睿简直把司马懿当成了曹魏的顶梁柱,不仅让司马懿掌控兵权,而且还让司马懿参政议政,这是他最大的错误。

曹睿与司马懿

原本曹睿托孤的是五个人,分别是: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曹宇,但由于掌控机要的中书令孙资和刘放对夏侯献与曹肇有矛盾,由于担心这五从辅政,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孙资、刘放劝曹睿改变了主意,改立曹爽与司马懿,其实曹睿有意识到选曹爽与司马懿不太对,但这个时候曹睿已经病得不轻了,连最后人选的诏书都是孙资和刘放握着曹睿的手书写的,可见曹睿在去世前已经丧失了独立思维。

归根到底还是曹睿用人不当,孙资、刘放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尽然可以随便选择托孤重臣,这个人选一旦选择不好,将会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可是孙资与刘放不管,他们只管自己的利益,而曹睿任用孙资与刘放这样的人,是他的错误,也是曹魏的巨大灾难,这一不合理的人事任命,直接葬送了曹魏的政权。

点赞7、潮州市 网友:雪の樱

一、曹叡权谋不足

作为一个帝王,关键时刻摇摆不定,受近侍谗臣左右,最终还是忘记曹操“司马懿非人臣,必预汝家事”的警告,糊涂地选择相信司马懿这个外人。

1、对宗亲的猜忌,不敢大胆扶植

虽然不愿诸侯干预朝政败坏朝纲,是出于“公心”,但宗亲势力匡辅作用方面同样不应忽视。曹魏江山是依靠曹仁、曹休、曹真等老一辈宗亲协助打下来的,这些人故去之后曹魏宗亲对军权的控制受到极大削弱,曹叡虽然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不敢大胆决策去着力培植自己的宗亲亲信势力,就是因为猜忌。

2、曹魏宗亲势力式微,且用人不当

曹仁、曹休、曹真故去后,宗亲中再无后来者,即没有了深谙领兵作战经验的人。虽然如此,但当中亦不乏具文武才略者,在这方面,曹叡做的相当不够,从安排辅政大臣上就看得出来:与司马懿共同辅政的曹家子弟曹爽就是甘做富家翁的草包。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曹叡能将那些具文韬武略的宗室子弟适当培养,应当能形成相当的势力来拱卫曹魏江山,可惜他没有这样做。

3、曹叡英年早逝

曹叡一世精明,认为他可以压制司马懿,毕竟司马懿年长,自己可以熬过司马懿。可惜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司马懿不单熬过自己,还熬过了诸葛亮。

二、司马懿韬光养晦,很有耐心

因为他知道曹家对他不放心,因此总是兢兢业业做好自己份内事,隐忍自己等待时机,当然在朝廷内外都有培养自己的亲信。提议司马懿担任辅政大臣的正是曹叡宠信的两个近侍大臣,这不是等来了机会?说明司马懿的耐心异于常人,能忍常人所不能忍。

曹魏宗室军事人才逐渐凋零,不得不靠司马懿,这时候他才有机会掌管军事,这为他培植自己的势力奠定基础。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掌握军权,相当于掌握国家最关键权力。

综上,曹叡虽然在在世时能压制司马懿,最大的败笔是忘记警告听信谗言、用人不当(任用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坐视宗室势力衰微无所作为,最终因君主年幼导致大权旁落被司马家取代。

点赞8、台州市 网友:马喜藻

恰恰相反,曹睿即位后,非常器重司马懿。也正是因为曹睿,司马懿才有领兵打仗的机会,才能成为魏国军界的一号人物。没有曹睿的重用与信任,就没有后来权倾魏国的司马懿。

第一,曹睿即位后,司马懿才有独立领兵打仗的机会

魏文帝曹丕去世前,指定三人为顾命大臣,分别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在魏文帝时代,尽管司懿的地位扶摇直上,但是是躲在幕后。甚至在曹丕南征东吴时,也是把司马懿留守大后方,“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给司马懿的诏书是:“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这里我们看到,魏文帝曹丕更倚重司马懿的政治才能,而不是军事才能。

到了曹睿时代,司马懿才真正成为手握兵权、独当一面的将领 。在曹睿上台后不久,孙权想乘机袭击魏国。东吴左将军诸葛瑾在襄阳发动进攻,被司马懿遏制了,吴将张霸被斩杀。这是司马懿辅政以来的第一场战事,旗开得胜,战后他改任骠骑大将军。诸葛亮屯兵汉中的消息传来,明帝曹睿任命司马懿都督荆豫州诸军事,成为军界真正的实权人物。这时,司马懿已经四十八岁,很快他就崭露过人的军事才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之乱。这一仗打得太漂亮了,此后,曹睿在军事上,更加倚重于司马懿。

第二,司马懿主持关西军政

自魏明帝曹睿登基以来,司马懿屡建奇功,展现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其才能也得到颇有雄才的皇帝的赏识。公元230年,司马懿升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曹真去世后,皇帝曹睿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抵挡诸葛亮入侵的重任,便落在司马懿身上。

司马懿临危受命,从宛城西赴长安,全权负责西部战事。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人,均受司马懿节制。

在应对诸葛亮北伐一事上,皇帝曹睿与司马懿在整体战略上是一致的。曹睿曾发一诏书给司马懿,指示说:“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之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又不能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等他们撤走时,再去追击,这乃是全胜之道。”这一战略,与司马懿不谋而合。在陇西诸将中,司马懿最能领会皇帝之战略。当诸将对他隐忍的做法无法理解时,司马懿还是用无比坚忍的毅力抑制冲动,甚至拿出皇帝的旨意当挡箭牌。这一战略最终取是成功,诸葛亮北伐无功,病死于五丈原。

第三,辽东之战,体现曹睿对司马懿无条件的信任

辽东公孙渊与曹魏政权决裂后,魏军第一次东征无功,曹睿意识到平定辽东,非司马懿出马不可。于是曹睿一纸诏令,把司马懿召回洛阳,让他全权负责辽东之战。

临行前,曹睿召大将军司马懿问话。

皇帝问:“公孙渊会采取方法应对进攻?”

司马懿并不把公孙渊放在眼里,他答道:“公孙渊若是放弃老巢襄平(辽宁辽阳),这是上策;在辽东组织兵力抵御,是中策;若是坐守老巢,必定为我生擒。”在司马懿看来,公孙渊就是跳梁小丑罢了,哪能当对手,逃跑算他识相,抗拒只有毁灭。

皇帝再问:“这三策里,他会选择哪一策?”

司马懿答道:“只有明智的人,才会审慎考察双方力量,作出必要的放弃。不过,公孙渊没有这种智慧,他认为我孤军深入,不能持久作战,定会先在辽水一线抵抗,然后退守襄平。”别看司马懿一直呆在南线与西线,对北面的敌人公孙渊也是了如指掌。司马懿是心理战大师,他善于分析对手的心理特点,抓住其弱点,一击致命。譬如对付诸葛亮,抓住他因补给困难而急于速战的心理,偏偏坚壁清野,死活不战,把对方拖垮。

皇帝又问:“往返需要多久呢?”

司马懿估摸下说:“进军一百天,进攻一百天,返回一百天,中间休息六十天,如此算来,一年就够了。”

然而,在辽东之战时,由于天降大雨,严重阻滞司马懿的进攻。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司马懿肯定会因为天气恶劣的原因而退师,不仅公孙渊这样认为,洛阳的魏国朝臣们也纷纷上书皇帝,认为进攻受阻,不如退兵。曹睿毫不含糊地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住公孙渊指日可待。”

最后,查然不出曹睿所料,司马懿最终取得完胜,平定公孙渊。

第四,曹睿临终前,指定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曹睿雄才大略,但英年早逝。临死前,他指定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当时曹睿病得非常重,奄奄一息,急切地盼着司马懿从辽东赶紧回来。在他看来,整个曹魏帝国,只有司马懿最有能力,不把后事托付给他,还能托付给谁呢?司马懿的成就,就是曹睿的成就,甚至可以说,曹睿是最了解司马懿才华的人。

当司马懿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时,曹睿已经走到生命的终点,他抓着司马懿的手,用尽全身之力艰难地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你与曹爽共同辅佐少子。死,是可以忍的,我忍住不死就是为了等你。现在看到你了,我死无恨了。”

这时他还未指定皇位继承人,因为司马懿不在,别人镇不住大局,只有司马懿能让魏国政权平稳交接。

当着司马懿的面,曹睿把养子齐王曹芳、秦王曹询叫到床边。他指着曹芳对司马懿说:“就是他,你看仔细了,不要弄错了。”一回头,又叫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看着皇帝将死,想想他对自己的无限信任,司马懿既悲戚又感动,眼泪不禁哗哗直流。曹芳当场被立为太子。曹睿的心愿了结,当天便去世了。

当然,大家都知道历史的结局,后来司马氏取代了曹氏。从故事的结局看,曹睿信任、器重司马懿,却是为曹魏帝国培养了一个掘墓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曹睿生前,司马懿对曹睿是没有二心的,是忠心耿耿的。

点赞9、榆林市 网友:为你守候

曹叡怀疑司马懿,难道他就信得着曹爽?依我看,任命曹爽辅政才是埋下祸根。

曹叡是个聪明的君主,继位后,辅政大臣俯首帖耳不敢造次,他任职期间,愈发的见不到曹氏亲贵,不得不说,他肯定向曹家亲族收回权力。等到曹真、曹休死后,曹氏贵族掌实权者更少。这应该是他父亲曹丕做法差不多。

(《军师联盟》吴秀波司马懿,鹰视狼顾之相)

曹叡不同于曹丕的是,他一改魏武、魏文两帝的勤俭之风,大建宫殿,为他母后建的陵寝也是规模宏大。

曹叡死前和司马懿抱头痛哭,似乎看起来君臣关系还算不错。司马懿可能那时候还没有反心。

司马懿被记载成“鹰视狼顾”,描述他身体不动,头向后看,那岂不是成了恐怖片?可以理解,但凡封建帝王,长得都必须与众不同。

曹叡留下司马懿、曹爽互相牵制这是他的主要目的,没想到,司马懿先失了一招,而曹爽也不是什么忠臣,他自己纵情享受,“纵享丝滑”,最后朝廷很多人都对他不满。

司马懿由此才趁机造反。

要是曹爽换成曹仁一样的人,事情未必到此地步,曹爽为了建功要去打蜀国,司马懿劝阻,但是他不听,最后大败而归。司马懿要是早有反心,那还劝什么,让他打就是,颜面扫地的又不是司马懿。由此可以看到,司马懿虽然贪权,有野心,但是反心并非蓄谋已久。

点赞10、英德市 网友:煙熏妝

很多人总觉得,皇帝想让人谁当辅政大臣,谁就可以当辅政大臣。但问题是,没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不要说当辅政大臣,就是当皇帝,也会被人毫不留情给拉下来,历史上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的那些辅政大臣,他们在当辅政大臣之前,哪个不是权倾朝野实力雄厚?你见过有根基平平的人来当辅政大臣么?换句话说,即便他们能当上,但能做得稳吗?

回到曹睿身上,他在当皇帝期间,和他的父亲曹丕一样,都在不遗余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打击皇族宗亲的势力,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的兄弟子侄对皇权的威胁最大。但问题是,兄弟亲人不可信,难道外姓大臣们就可信吗?所以当曹睿临死前,看着自己年幼的儿子,身边都是一群如狼似虎的文臣武将和豪门士族,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儿子以后的命运感到担心后怕。

这个时候,曹睿终于想起自己的兄弟子侄,毕竟是血浓于水的关系,让他们来照顾自己年幼的儿子,肯定要比那些如狼似虎的外人更有安全感。所以,曹睿第一次托孤的人是以燕王曹宇为首的五位皇室宗亲,曹睿想在临死前提高这五位宗亲的权力,让他们来制约文臣武将和豪门士族的权力。但问题是,权力的事情哪有这么容易?历朝历代,那些掌权人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时,哪个不是要先历练树威望,等培养起自己的核心班底和权力体系后,才最终临驾于众人之上。

现在,曹睿想凭一份遗诏,就让这五位既没有战功,又没有资历,更没有自己核心班底和权力体系的宗亲临驾于那些战功赫赫、资历深厚的文武大臣之上,你觉得他们能镇得住吗?如果镇不住,那高平陵政变就要提前十年发生!

说句题外话,高平陵政变表面上看是司马懿和曹爽之间的权力矛盾,但实际上是以曹爽为首的宗亲势力和以司马懿为首的外姓大臣将领之间的权力矛盾。曹爽想将权力收回到皇族宗亲手里,外姓大臣将领自然不愿意,所以双发不断明争暗斗,最后才导致高平陵政变。如果司马懿没有那些外姓大臣将领支持,凭他那三千死士就要造反,那绝对是在找死!

所以,当曹宇等人看到曹睿这份诏书时,那是死活不肯接受,因为他们知道,凭他们的实力和资历,担任这种位置,那绝对是在找死。这时候,曹睿的亲信刘放和孙资,也很明确告诉曹睿这份诏书是没办法通过的,如果强行实施,那就是逼那些外姓将领和豪门士族集体造反。

最后,曹睿只能选择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也算是曹氏宗亲的曹爽来替代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因为曹爽的父亲是曹真,是上一任的大将军,在军中还有不少嫡系将领,并且曹爽和不少年轻将领都是自幼要好,所以他在军中还是有些威信,好歹能让大家稍微服气些。但问题是,如果仅仅只安排他一个人担任辅政大臣,肯定是无法服众的,也是坐不稳的!

所以,曹睿的亲信刘放和孙资就再三强调,一定要速速招见太尉司马懿回来辅政朝政。在曹睿心里,不要说司马懿,恐怕任何一个手握重兵资历深厚的外姓大臣都不放心,但问题是,如果不让他们参与辅政,不说曹爽,就是曹睿儿子的位置都坐不稳。

当时的司马懿,不仅是三朝元老,还是军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不管是从资历,还是战功,或是家族背景,都没有人能够出其右。曹睿想凭一封诏书就将司马懿的权力给剥夺掉,是不是想得太简单了?更何况,即便没有司马懿,也还有其他的外姓大臣和将领,他们并不是单独的一个人,而是一股强大的利益集团,司马懿只是刚好是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

在皇族宗亲势力太过弱小的情况下,曹睿必须要充分照顾外姓大臣将领的利益,否则那就是逼人家造反。

在这种情况下,曹睿只能采取折中方案,让皇族宗亲势力的领衔人物曹爽和外姓大臣将领的领衔人物司马懿一同辅政,这样才能维持朝廷局面的平衡。当然,曹睿的内心肯定是不甘心的,但也无能为力!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