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大明特种部队锦衣卫、东西厂,为什么没有和李自成决一死战。以一敌百的特种兵,大明覆灭却没有多大作为。
明朝的锦衣卫与东厂虽然是特务机构,但他们主要在于收集情报监督百官,并非那种取人首级犹如探囊取物的特种兵部队,所以他们在抵挡李自成部队时并没有起太大作用,才使人认为这些机构在明亡时没有作为。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合称为厂卫,其中西厂、内行厂存在时间很短就不说了,我们来说说锦衣卫与东厂明亡时的作为。
锦衣卫虽然在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之役时潜入朝鲜为明军提供了不少情报,但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是很突然的,当时兵部发骑侦探都是有去无回,要么投降了李自成要么逃离了北京。李自成大军兵临城下以后,守城的中坚力量三大营不久就投降了,这种速战速决并非消耗战,锦衣卫的刺探情报作用就没有显现出来。
锦衣卫一部分人在守城过程中死亡,如锦衣卫都指挥王国兴、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珪、锦衣卫千户高文采等俱死之以赴国难。还有一部分人在世袭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带领下投降李自成,满清入关以后再降清。
东厂太监的记载比较散乱,因为当时的局势太复杂,资料不全面。但整体来说很多太监都投降了,比如说崇祯帝寄予厚望的监军太监杜之秩与唐通守居庸关,结果杜之秩先投降了。李自成攻至内城时,剩下的太监要么投降要么大难临头各自飞了,最后崇祯帝自缢时就剩下提督太监王承恩了。
再说说崇祯朝时期的厂卫特殊情况,崇祯帝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除掉了魏忠贤。之后更是走了一步错棋,魏忠贤被除掉以后崇祯帝还将太监势力范围的厂卫系统几近摧毁架空,想要加强集权,但是并没有。反而使厂卫监督百官的作用失去,东林党势力更加之大。
崇祯朝的厂卫,锦衣卫只能沦为大汉将军的那样普通宫廷宿卫,东厂后来因为崇祯帝被东林党架空的没办法了,又开始起用太监而活跃了一段时间。但所用太监皆是奸诈之辈,很多监军太监起到了很恶劣的负面影响,如太监高起潜就与杨嗣昌合伙坑死了名将卢象升。
本来厂卫系统在对付李自成或者关外满洲军事集团时,不说可以展开斩首行动,最起码可以刺探情报配合军队作战,但是崇祯帝的昏招使厂卫系统成为摆设,到了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之时,锦衣卫与东厂太监只能是尽忠而死的死,投降变节的投降,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真乃遗憾。
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关注。
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三个特务机构在电视剧里看来,个个都能够飞檐走壁,杀人于无形,但事实上他们仅仅只是特务,与普通人无异,不能够飞檐走壁,也不能够杀人于无形。
东厂、西厂、锦衣卫
东厂是朱棣所创建,朱棣创建东厂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当时已经有锦衣卫,锦衣卫专门负责监察官员,如果官员犯下过错,能够将官员的过错写成奏折,一一直接呈送给皇帝。
如果锦衣卫如实上报,官员或许不怕,但是有个别锦衣卫不老实,经常使用自己的权力,将一个小过错变成大过错。
以至于官员一个个都畏惧锦衣卫,生怕得罪锦衣卫,明天就变个罪名,将自己抓进诏狱。
在这种情况下,锦衣卫首领指挥使威风凛凛,毕竟除了皇帝之外,没有人敢惹他,?而膨胀过度,出现了越过红线的行为。
就比如,朱棣命令锦衣卫指挥使纪纲挑选后妃,他竟然敢自己先挑,将剩下的留给朱棣,差点没有把朱棣气死。
纪纲的行为促使朱棣明白一个问题,必须要设置一个新的机构制衡锦衣卫,要不然都不知道锦衣卫会发展成什么程度。
第二点、朱棣相比于前任皇帝朱允炆,前前任皇帝朱元璋,更加信任太监。
朱允炆将太监当成奴才,朱元璋也将太监当成奴才,但朱棣则不同,他将太监当成得力助手,这主要是取决于他与太监之间的渊源。
在他造反的过程中,有多位太监立下大功,人们最熟知的一位莫过于郑和。
而且他敢孤注一掷,直奔南京,就是因为他从太监那里得到了南京兵力空虚的情况。
东厂的名字与他的地名有一定的联系,东厂位于东安门北,所以叫作“东厂”。
人们的印象中,东厂全是太监,但实际上东厂并不全是太监,其中只有领导才是太监。
专门负责外出办事的叫作番子,全部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大概有一千人。
而番子的上级则叫作档头大概有一百人。
档头的上级叫作掌班、领班、司房,大概四十人。
掌班、领班、司房的上级,叫作掌刑千户、理刑百户,一共只有两人。这两个人一律出自同一处,那就是锦衣卫。
掌刑千户、理刑百户的上级叫作东厂提督太监,一般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担任。
东厂涉及的地方很广,总而言之什么都管。朝廷审案,他们管;朝廷的各个部门,他们也管;朝廷重要部门的文件,他们也管;有的时候就连市场的白菜他们也要管。
由于东厂的最高领导是在皇宫内工作(身体之便),相比于锦衣卫的最高领导,更加得皇帝的信任。
因此,他们除了监察百官之外,还得到了一项新的权力,令锦衣卫闻风丧胆的权力,那就是监察锦衣卫。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锦衣卫指挥使都被东厂提督太监压一头的原因所在,你要敢嚣张,连你一块收拾。
东厂怎么想都没有想到,到成化十三年竟然出现了一个抢生意的人,这个人叫做汪直,是御马监掌印太监。
如果说司礼监掌印太监是第一号人物,东厂提督太监是第二号人物,御马监掌印太监就是第三号人物,因为他手里管着的是兵权。
汪直不想当第三号人物,想当第二号人物,但是第二号人物尚铭不是什么善茬,他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内廷,还是外廷,都有人站在他这一边。
再加上他本人工作给力,东厂在他的手里办的风生水起,还很会来事,时不时的就给明宪宗、万贵妃送宝物。
因此,明宪宗并不想让汪直替代他。
汪直产生了创造性思维,既然我不能掌管东厂,那我就创建一个东厂。
面对汪直的请求,明宪宗选择同意,因为早在汪直向他提出这个请求之前,就已经向他证明了工作能力。
汪直时不时的就叫人去抢东厂的生意,东厂调查一个人,他也去调查这个人,总是抢在东厂的前头完成工作。
汪直创建的这个类似于东厂的厂,并不叫做东厂而是叫做西厂,一个东,一个西,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西厂自从诞生,就是东厂的死对头。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尚铭难道眼睁睁的看着汪直挤压东厂的生存空间吗?
当时的汪直正得宠,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去找他的事,得等他自己露出马脚,再一击毙命。
汪直为了压过东厂的势头,打出西厂的威名,常常胡作非为,在没有明宪宗命令的情况下,私自将朝廷命官抓到西厂的监狱中暴打,打完再放出来。
汪直的莫名其妙行为,就是单纯想彰显西厂的权力。
如果汪直只在明朝内部胡作非为,或许西厂能够一直办下去,但是他偏偏还有一个横刀立马的梦想。
为了能够率领大军出征,汪直主动挑衅边境的各个部落,以至于边境的各个部落不断的攻打明朝。
由于汪直没事找事,而且找的还是开战的大事,明宪宗对他的好感急剧下降,意识到要是再重用他,迟早会给明朝惹来大祸。
尚铭意识到了明宪宗对汪直的态度,迅速与内阁大臣合作,共同上奏着弹劾汪直,一时间弹劾汪直的皱着满天飞。
昔日里不可一世的汪直,不但含辛茹苦办起来的西厂被关闭,就连自己也被发配到南京扫地。
锦衣卫作为明朝历史最为悠久的特务机构,出现于东厂、西厂之前,但是自从东厂出现,就一直被东厂压一头,西厂出现也压他一头。
锦衣卫虽然比不上东厂、西厂,但是他却依旧能够让大臣们畏惧,因为他除了与东厂、西厂差不多一样的业务之外,还有一项业务,那就是掌管朝廷礼仪。
如果说有大臣触犯到皇帝的威严,皇帝一声令下,锦衣卫就可以将这位大臣拖出大殿,接在地上,打板子。
入职
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指挥使、同知、佥事基本上要么是进士出身的人担任,要么是武将出身的人担任,要么是世袭。
而作为打手的待卫、巡察、缉捕则是从各地挑选。
要加入锦衣卫,必须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还得保证是良民,没有任何的犯罪前科,最主要的是要有钱。
如果没有钱打通关系的话,就算你身高两米都不能加入锦衣卫。毕竟锦衣卫可是香饽饽,到哪里都能够受人“尊敬”。
而至于武艺高不高强,没有人在意,锦衣卫在明朝内部工作的,又不是在边境打仗,武艺高强有什么用?
长得魁梧,家世干净,让皇帝有安全感就可以。
东厂的太监是实打实的太监,并没有练过什么葵花宝典,作为最高领导的东厂提督太监,也就是个代替皇帝批阅奏折的。
叫他们拿拿笔行,说句实在话,就算给他们一把刀,他们可能都不知道往哪里砍,根本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厉害,一个眼神就能杀人。
无论是锦衣卫,还是东厂,都是一群正常人。而西厂大致与东厂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要说特别之处的话,就是喜欢无风起浪。
是否有资本与李自成一战
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十几万大军包围京城,当时的形势极为恶劣,可以说明朝已经到达了必亡的地步。
明朝到了后期,军队的高级军官吃空饷,吃的特别厉害,京城大营应该有十四万大军,但实际上连半数都不到,甚至这半数里面还有个别是老弱病残,根本指望不上。
外援更加不可能,李自成已经攻克距离京城最近的外援大同、宣府,而其他的外援眼见京城被围,一个个都动起了歪心思,故意放慢行军的脚步。
还没等李自成全力攻城,德胜门、宣武门、正阳门、不约而同的打开城门投降,因为他们都明白,敢于抵抗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
反正明朝是朱家的又不是自己家的,干嘛要搭上自己的性命?崇祯摊上这么一群大臣,只能自认倒霉。
当时西厂已经关门,只剩下东厂、锦衣卫,东厂、锦衣卫的人与正常人无异。
东厂有一千人左右,而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二十六卫之一,有六千人左右,加起来不到一万人,而且这一万人平日里就是仗势欺人的一群人。
现如今他们手里的权力没了,哪里还有胆子胡作非为,就算他们有这个胆子,李自成也不怕,十几万打不到一万,简直是手到擒来。
亡国的时候,他们一个跑的比一个快,一个跪的比一个快。
结语
东厂、西厂、锦衣卫之所以被营造成“非人类群体”,主要就是因为其从事的行业太过于特殊——特务,再加上都是对皇帝直接负责,相对外界而言比较神秘。
有网友问:大明特种部队锦衣卫、东西厂,为什么没有和李自成决一死战。以一敌百的特种兵,大明覆灭却没有多大作为。
在1644年,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的时候,明军唐通部队弃城投降,3月16日,李自成大军焚烧明十三陵,总兵李守鑅自杀。当天晚上,李自成大军达到沙河,大顺军侦察骑兵已经抵达北京城外。
李自成大军虽然50万,但是精兵就只有6-7万人,当时称,大顺军每“精兵”一人,配有司牧、司柴、司器械等辅助兵数人到二十多人。因此,大顺军后勤兵数量比较多,真正的精兵最多就是7万人,后来基本上全死在了山海关外。
当时,明军出动了所有禁军,京军部队包括,腾骧四卫营、勇士营、内操宦官、侍卫上直军、皇城守卫军、京城巡捕营等等,统帅是世袭勋臣总督京营戎政、襄城伯李国桢。
3月17日,大顺军在北京城外与这5万明军爆发战斗,大顺军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那些毫无实战经验,只是衣甲好看的明朝禁军一个早晨就被打的全军崩溃。一触即溃。大顺军缴获了京营的火炮等装备,直接用于攻城。明军则只能株守城墙,就连所有太监武装也都上城防守。城中后勤供应不足,守城兵每天只能吃到一顿饭。
18日夜,大顺军首先攻占了外城西面的广安门,进入外城。毅宗闻讯后丧失信心,将皇后周氏逼死、砍杀袁妃、公主后,后自杀于煤山。而在棋盘街,也就是现在的天安门广场,明军最后的锦衣卫和禁军也在这天夜里与大顺军爆发了最后一次短兵白刃战。但是锦衣卫,只是特别警察性质,无法打败野战军的大顺军。
19日上午,大顺军攻破内城各门,城内民众焚香迎接,贴出“顺民”字样表示归顺。经过两天的战斗,北京宣告陷落。京军统帅世袭勋臣总督京营戎政、襄城伯李国桢被擒获,后被拷掠追赃而死。
有几个误区需要了解清楚:
一是现代人认为锦衣卫、东厂、西厂(统称厂卫)很厉害。
这种厉害是指他们往往受皇帝本人管辖,平时办事有皇帝撑腰,所以在朝臣及百姓面前有特权,完全可以耀武扬威,甚至是先斩后奏。
也就是说,他们的厉害之处在于有皇帝撑腰,属于狐假虎威型的。
二是这些厂卫的根本职能仅仅是内卫,不具备军队的组织能力和作战能力。
从古至今,内卫与野战部队的职能及性质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三是明朝厂卫的人数。
明朝厂卫的总人数在高峰期确实高达四、五万人,但是这个人数是指遍布全国的厂卫,而真正留守京师的大多属于中高层将领,实际人数也就非常少。
明确这几点之后,咱们自然就知道了明朝覆灭时,那些曾经叱咤一时的厂卫为何没能发挥作用了。
首先,如前所说,厂卫的根本职能是内卫,不具有野战特性,而明朝守卫京师的任务属于禁卫军,比如:腾骧四卫营、勇士营、皇城守卫军等等。
由于从来没有赋予过厂内守城的职能,所以在关键时刻,厂内根本没有那个能力迅速组织起来守卫京城,因此也就无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其次,虽然厂卫在义军破城时也奉命守城,但由于其人数有限,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所以在历史记载中便没有被特别记载。
再次,古代的朝堂之上,往往会有派系之争,比如东汉时的外戚和宦官,总是此消彼长,拉锯式地把持着朝政。
而明朝末年,比较大的两个派系之争就是宦官和东林党。由于锦衣卫等厂卫首领往往是太监担任,所以太监代表着锦衣卫,而东林党源于被贬的文臣,所以崇祯时期,朝廷的权力之争就表现在了锦衣卫与文臣之间的争斗。
崇祯继位之前,由于魏忠贤得宠,锦衣卫在党争之中占尽了上风,以文臣为代表的东林人士被迫贻尽。
崇祯继位后,除掉了魏忠贤及其余党,东林党人重新占据了上风,许多太监及锦衣卫遭到贬谪。待到崇祯末年时,锦衣卫及太监的实权早已经荡然无存,根本无法与兴起的东林文臣抗衡。
而掌握实权的文臣们,却又大肆贪腐乱政,将本来已呈颓废之势的明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千疮百孔,这就是为什么崇祯在亡国时会发出文臣误我、文臣个个该杀的感叹。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古代的朝代更迭基本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朝廷腐败不堪、社会矛盾尖锐而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曾经再强大的军队也不可能力挽狂澜,更别说仅仅是内卫性质的厂卫了。
而事实证明,当京师危急的时候,不仅是守卫军和锦衣卫,就连太监和其他一切可以动用的闲杂人员都被派上城墙作战。
可想而知,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乌合之众在义军的攻击之下几乎是一触即溃,根本无法抵挡住义军的攻势。所以很快便溃不成军,降的降,逃的逃。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擂,当大军压境,明朝廷岌岌可危的时候,曾经风光一时、不可一世的锦衣卫成员与守城军士一起,要么守城战死,要么临阵倒戈,要么趁乱逃跑。等崇祯清理完后宫之后心灰意冷地登上煤山时,身边就只剩司礼监太监王承恩一个人了。
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崇祯皇帝其实应该算得上一位非常能干的皇帝。在上一位木工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当政期间,魏忠贤把持朝政,耳目遍布天下,朱由检一方面秘密组织人手秘密反对魏忠贤,表面上又对魏忠贤言听计从。朱由校去世前,对朱由检说,吾弟当为尧舜。明朝从万历帝期间朝纲败坏,民怨沸腾,而天启皇帝也就是朱由校则玩了几年木头,东厂的出现,是为了整治朝臣,然而东厂实力过大,宪宗开西厂,监督东厂。东西两厂以及锦衣卫三个部门互相有着联系,又互相制约。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逐渐把持了三个特务部门,权势滔天,天启不理朝政,于是魏忠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明朝主人。但是崇祯上台之后,积极笼络对魏忠贤不满的朝廷大臣,一边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出去慢慢铲除魏忠贤的羽翼,等魏忠贤发觉时,局势已晚,崇祯皇帝一纸诏书赐魏忠贤临恩凤阳,为凤阳守陵,此后,又将魏忠贤余党二百六十多人处死或者流放,又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将之前被魏忠贤打压的袁崇焕起用,托付他收复全辽。
魏忠贤剧照
东西二厂,锦衣卫人人皆是本领高强之辈,但并不是像小说或者电影里,各个都身怀武艺。明朝特务机构的强大在于渗透。拿东厂举例子,东厂分外厂和内厂,内厂大部分为宦官,当然也有没有净身的正常人。内厂主要负责汇集和处理情报,一些来自军队和皇宫里的太监把持着重要的岗位,处理好的情报则交给厂督或者档头处理。而外厂则大部分是外围人员,也许是一位马夫,也许是茶馆里的小二,也许是酒店的厨师,甚至青楼里的女子都有可能是东厂的特务,这些人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监督民情,监视官员甚至自家东西二厂和锦衣卫的重要人物。这些特务人员有着其他本领并没有什么武艺,但却是厂卫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由检
剧照
在崇祯皇帝登基处理魏忠贤余党的时,一些原本的骨干人员离开了二厂一卫。虽然魏忠贤余党被铲除,但是崇祯皇帝依旧重用宦官和锦衣卫,并埋怨大臣“苟群臣耽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只是这个时候,不管崇祯帝如何重视厂卫,他对东厂锦衣卫的控制远远没有达到魏忠贤时期的上下一心,有的骨干脱离组织后甚至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运动中,有人曾说,如果魏忠贤一直把持朝政,或许闯王李自成根本没有机会打到北京城。大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如此。
此外,崇祯皇帝虽然勤勉,但即崇祯元年起,天下大旱十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崇祯第十三年瘟疫爆发,就连北京城人口也锐减四成,其余地区更有一城皆病一城皆亡的情况。这场瘟疫持续近五年时间,明朝疆土内人口减少,民不聊生。并且在十三年,天下粮仓苏浙江南地区发生百年一月大水,第十五年爆发蝗灾,伴随全国的瘟疫,而官员中饱私囊的情况更加严重,各地不断发生流民起义。这种情况下,全国的人才大量失去,国力薄弱,人心涣散,并且明朝统治者需要面对清军和农民起义军两线作战。当李自成的大顺军打入北京城,太监自杀者二百人,战死者千余人。这些厂卫不是没有拼命,而是明朝大势已去。
李自成
解读历史的时候,千万不要被武侠电影、武侠小说给迷惑了。明朝的东厂西厂不过是一个窥私探秘,收集情报的组织而已。
他们自己有自己的行动组织,但是大的行动还是要靠锦衣卫、地方武装或者军队的配合。具体可以参照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这种情报机构在政权存在时依附于政权,执行政权的意志,那是无孔不入,无所不能。但是一旦政权倒塌,就惶惶如丧家之犬,顿作鸟兽散了。
首先,他们就是工作职责不同的普通人,倚仗着特殊的权力,看似呼风唤雨,实际上只能干些打击异己、维持稳定的地下勾当。一旦面对正规军,他们就只剩缴械投降的份,就凭东西两厂那帮阉货统治下的打手们,根本无法跟正规军敌对。
李自成的起义军一攻破城池,明朝的宦官们大多都投了降,乖乖的交出了权利和一切秘密,什么两厂特务,要么投降,要么被杀,要么隐姓埋名。就他们那一点特务力量,连守城正规军都挡不住进攻,他们谁又敢去做炮灰?
事实上,没有以一抵十更没有以一敌百的什么武功,那都是小说、评书作者们蹲在厕所里杜撰出来的。东厂西厂的厂工也不能飞天遁地,那个时代所收到的训练可能远远赶不上现代特工人员。他们只不过比常人阴暗一些,善于耍阴弄险,葵私探秘,栽赃陷害、心狠手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