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百科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9关键词:景帝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点赞1、本溪市 网友:折耳猫

原因大体有如下几点:第一,人心思定,七国叛乱得不到支持;第二,七国兵力虽众,战斗力却远不及朝廷军队;第三,周亚夫等奖领和梁王刘武等军事实力不弱;第四,七国各怀鬼胎,终被逐个击破。


先说一下七国之乱起因。汉初,因为依靠各路起义军和六国后人才推翻秦朝,项羽、刘邦都先后封了各国诸侯。随着刘邦铲除异姓王,各诸侯国换上了刘氏同姓王。但时日久了,各国与中央的血缘关系淡了,而他们在地方上有自己的财权(开矿铸币)、军事权、人事任免权,逐渐开始做大,威胁中央,尤其是吴楚等东部沿海地区,物产丰富,更是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另外还有私仇,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曾一时冲动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导致刘濞从此不听中央号令,双方渐渐成水火之势。这种情况下,景帝继位后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各种借口向各路诸侯削减封地,最终,各国人心惶惶,终于结成同盟,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反叛。


接下来就来说说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的原因。首先就是百姓不支持。自从秦末天下大乱,从各路起义军灭秦、四年楚汉相争,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又有韩信(韩王,非大将军楚王韩信)、臧荼、陈豨、英布等诸侯叛乱。吕后死后,刘氏诸侯和功臣一同起兵灭诸吕。文帝继位后又有济北王刘兴居、两任淮南王刘长、刘安的叛乱。再加上时不时前来劫掠骚扰的匈奴。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对老百姓而言,中央管辖还是藩王割据没有区别,他们要的只是过太平日子。而文帝后期还算太平,也是与民休息,结果七国造反,百姓自然不会予以支持。

第二点就是战斗力弱。七国起兵之初,气势汹汹,兵力达到三十万以上。但是,兵多不代表兵能打。吴王刘濞为了扩充兵力,将封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所有男子全部征召入伍。试想,没经过充分训练的新兵,甚至还有一群四十几、五十几岁的老兵。这样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


相反,汉朝中央军,不仅在长期的镇压叛乱过程中身经百战,而且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新型骑兵。晁错虽然因削藩的政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并且后来因为怂恿景帝亲征,自己留守后方被景帝杀死,但他并非没有功劳。晁错曾在汉文帝在位期间上《言兵事疏》,建议朝廷学习匈奴建立骑兵部队的。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在长城一带建立了一支为数不少的新型骑兵部队。当确定匈奴不会犯境时,这支部队在七国之乱中也南下平叛。七国的乌合之众在这样的部队面前自然不堪一击。


第三,就是汉军将领的军事实力。周亚夫自不用说,作为开国功臣周勃之子,自小也是对军事耳濡目染,当年文帝巡视各军营,其他军营文帝车驾都长驱直入,主帅连消息都不知道;唯周亚夫的细柳营号令严明,军容整齐,文帝车驾不能驶入,通报后才能缓缓进入,周亚夫甲胄相迎。从此被文帝欣赏。周亚夫军事指挥实力超群,七国之乱中,指挥得当,面对刘濞主力,断其粮道,终迫其退兵。

除了周亚夫,其他将领也不是等闲之辈。攻打齐地的栾布,曾在燕王臧荼麾下为将,臧荼造反,栾布被擒,梁王彭越保其性命。彭越冤死,无人敢为其收尸,只有栾布为之痛哭,被刘邦钦佩,其声名不可谓不显赫。攻打赵地的郦寄,是老牌开国功臣郦商之子,郦商在反秦、楚汉战争、平定臧荼、陈豨叛乱中都居功至伟。郦寄不辱其父门风,在吕后死后劝说吕禄放弃兵权,为功臣们杀诸吕立下大功。另有大将军窦婴,文帝窦太后的侄子,素以贤能著称,由他率大军监视齐赵二地动向,保万全。


还有就是梁王刘武,景帝同母弟。七国之乱中,刘武扼守险要,利用坚固的城墙坚决抵抗,又有部将张羽、韩安国死战。终于迫退叛军。相反,七国国君都是养尊处优许久之人,一旦离开封国,没有地利优势,便如鸟断双翅,无力高飞了。

最后就是七国各怀鬼胎。如果这七国是统一的,那战斗力或许会提高一个层次。但是他们本来就是个松散的联盟。自然容易被逐个击破。首先是齐王刘将闾,他并非叛乱七国之一,却也曾参与谋划,反复无常;然后是济北王刘志,一开始就不打算谋反,但被逼无奈参与,所以叛乱爆发后根本就不出兵,等于直接少了一国;胶东、胶西、淄川三王围攻齐国,未克退兵,栾布大军一到,胶西王刘雄渠直接投降,放弃抵抗。

这种情况,叛军自然分崩离析。这些不算,还有吴王刘濞为了壮大声势,找来匈奴、东越、闽越等蛮夷助阵,结果东越被朝廷策反,反而杀死败退的刘濞,向汉朝邀功。所以,一盘散沙的叛军,必败无疑。

点赞2、大理白族自治州 网友:单恋〢

七国之乱,又称“七王之乱”,发生在汉景帝二年。

汉景帝刘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夺藩王势力,听取了晁错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于是景帝致力推行《削藩策》,从而引发七国之乱。

参与这次叛乱的七个诸侯王中,吴王刘濞的实力是最强的。可谓国富民强,兵多将广。

(汉景帝刘启剧照)

首先,吴国是大国,且最富饶。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二哥的长子。勇猛而工谋略,善于任用贤才,笼络人心。

汉高祖十一年,刘濞随刘邦征讨英布,屡立战功,被刘邦封为吴王。其封地包括东南三郡五十三城,都城在广陵。

这些地方极其富庶,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前汉书?地理志》曾载:“夫吴自阖庐、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刘濞在自己的封地苦心经营几十年,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致力于发展经济。取得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的繁盛局面。

(吴王刘濞剧照)

《史记》记载当时吴国的鼎盛:“国用富饶,能使其众”。

《前汉纪景孝第九》中也提到吴国的富有:“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

其次,吴王刘濞资格最老,兵力最强。

七国之乱时,刘濞已62岁,是所有诸侯王中资历最老的。且自称拥兵50万,加上他联合的楚、赵、胶东、菑川、胶西、济南等六国,兵力有80万之众。

那么,占据如此优势的刘濞,为何在三个月内就被周亚夫击败了呢?

一,刘濞师出无名,不得人心。

七国叛乱时,刘濞诸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但当吴楚联军渡过淮水,打到河南时,大臣袁盎向景帝献计:“既然七国是为晁错而来,不如诛杀晁错,满足他们要求,七国不就自然退兵了吗?”

于是,汉景帝将晁错腰斩于市,并派人将晁错的人头提去见刘濞。但刘濞并未买账,反而自称东帝,并嗤之以鼻“我已是东帝,还须向谁跪拜呢?”

由此可知,刘濞叛乱,其真正用意并非“诛晁错,清君侧”,而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藩王的利益而来。

刘濞还有可能是为儿子报仇而来。

文帝时期,刘濞儿子刘贤在陪太子刘启玩棋时,刘启不慎用棋盘砸死了刘贤。刘濞因此怀恨在心,“你能砸死我的儿子,我就能要你的江山”。

为一己私利而挑起战乱,刘濞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失去了民心。

二,梁王和周亚夫的作用至关重要。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的亲弟弟,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刘武自然站在了刘启这边。

(周亚夫剧照)

梁王刘武的封地恰好处于吴楚之间,他十分明白自己一旦失守,汉景帝将失去屏障。于是,梁王顽强抵抗,固城死守。拖住了刘濞的主力达三月之久。

周亚夫是汉景帝的得力大将,有勇有谋。当梁王战事吃紧时,曾派人求援。但聪明的周亚夫弃梁王于不顾,反而抄刘濞后道,截断了吴楚的后勤保障。

这个举动有力地鼓舞了梁王的军心,同时也扼拄了刘濞的要害,打击了吴楚的气焰。

刘濞没办法,转而攻打周亚夫,被早有准备的周亚夫一举击溃。

三,刘濞的同盟军不给力。

七王的另一路主力,胶西、胶东、淄川等王围攻临淄,数月不得进展。不但无法给刘濞提供足够的支援,还自身难保。

最后,刘濞逃到东越,被杀。“七王之乱”闹剧由此结束。

点赞3、七台河市 网友:迩不配

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苍茫大地根据《史记》解答一下:

一、汉军有卓越的统帅周亚夫。

镇压七王之乱的统帅是名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元勋太尉、丞相、绛侯(万户侯)周勃的次子,文帝后元六军,匈奴大举入侵。刘礼、徐厉、周亚夫在霸上、棘门、细柳分三路御敌。文帝亲往劳军。到霸上、棘门奔驰直入,从将军到下属都骑马迎进送出,唯到细柳营,军中将士顶盔贯甲、手执兵器、拉马弓弦,连天子的先导跑进军营,都不能进入,文帝驾到,仍不能进入。直到使臣持符节诏令,亚夫才打开军门,守营的军官对文帝的随从说:军营中不准车马奔跑,天子拉紧缰绳缓行,亚夫以军礼参见皇上,文帝赞道:这才是真正的将军!一个月后,三支驻军撤防,周亚夫被任命为中尉。文帝死前,告诫太子:国家有变,亚夫可担重任。景帝即位,任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二、周亚夫决策英明。

孝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率军东进镇压吴、楚联军。亚夫向景帝请示:楚兵勇猛轻捷,难以和他们面交锋。希望暂时放弃梁国,派兵切断他们的运粮道路,这样才能制伏他们。景帝然之。

亚夫调集大军到达荥阳,吴军正攻打梁国,梁国危急,请求救援。周亚夫领军向东北走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战。梁国天天派使臣向太尉求援,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救援。梁王上书窦太后、汉景帝,景帝下诏援救梁国。太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坚守不出,而按照原先的平叛策略,派弓高侯率轻骑兵截断吴楚叛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国叛军缺粮,饥饿,屡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夜间,周亚夫军营惊乱,是汉军互相攻击扰乱,一直打到太尉营帐下,太尉却始终安卧不起,不久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向汉营东南角奔来,太尉却让将士防备西北。不久吴国的精兵果然奔袭西北,不能进入。吴军既已饥饿,被迫率军撤退。太尉派精兵追击,大败吴军。吴王濞抛弃大部队,率几千精兵逃亡,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军乘胜追击,俘虏了全部叛军,使他们降服,又用千金悬赏捉拿吴王,一个多月,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三个月横扫叛军如卷席。

三、梁王刘武的顽强阻击。

梁孝王刘武,是孝景帝的同母兄弟,母亲是窦太后。

七王之乱时,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吴楚联军首先攻击梁国的棘壁,杀死好几万人。梁孝王据守睢阳城,派韩安国、张羽为大将军,抵抗吴、楚叛军。吴、楚因为受到梁军阻击,不敢超越梁国向西进军,吴、楚联军战败,而梁军所斩杀俘虏的吴、楚叛军数目和汉军一样多。

四、亚夫从谏如流,而吴王却听不见正确意见。

周亚夫行军到淮阳,父亲周勃原来的门客邓都尉献策:吴国军队十分凶猛,难以和他们争胜。楚国军队轻浮,不能持久。如今为将军考虑,不如率军向东北在昌邑筑下营垒,把梁国放弃给吴国,吴国一定用全部精锐攻打它。将军深挖沟高筑垒,派轻兵切断淮水泗水交汇处,断绝吴军粮道,吴梁互相削弱而粮食耗光,就用大汉完整强大的军队制服疲弊已极的叛军,打败吴国是必然的。亚夫和邓都尉策略暗合,就依计坚守在昌邑南面,派轻兵断绝吴军粮道。

再看叛军方面,吴王刚发兵,田禄伯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军队聚集向西,没有别的奇妙道理,难以取得成功。我愿意率五万人,另外沿长江、淮水而上溯,收集淮南、长沙军队,进入武关,和大王会合,这也是一条奇妙的路线。结果吴王太子劝谏,怕田禄伯拥兵自重,田禄伯被吴王晾在一边。

吴国年青的恒将军劝说吴王: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适宜于险恶地形作战;汉军有很多战车骑兵,适宜平地作战。希望大王所经过的城邑攻不开,就径直放弃而离开,迅速向西占据洛阳的兵器库,吃敖仓的粮食,依靠山河的险要来号令诸侯,即使不进入关内,天下其实已经平定了。假如大王行进迟缓,滞留攻克城邑,汉军战车骑兵到来,冲进梁国、楚国的郊野,事情就失败了。老将军深以为然,可惜吴军脑袋被驴踢了,又没有采用恒将军的计策。

总之,周亚夫采用孙子兵法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正确决策,又断绝吴楚叛军的粮道,所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吴王先屯兵于梁王坚城之下,打成疲军,再一断粮,又成饿殍。又不懂兵贵神速,抢先占领军事要地洛阳、敖仓,最后只能是兵败如山倒啰!

五、七王之乱不得人心。

汉朝从建国初起,就用黄老清静无为的策略治天下,多年的休养生息,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大好局面,百姓丰衣足食,管子曰:仓禀实而知礼节,除了匈奴偶尔骚扰一下之外(当时已施行和亲政策,抢劫频率小多啦!),天下已承平日久,吴楚再想扰乱天下,除非极少数野心家,除非被裹胁,谁跟着他们干哪?吃饱了,撑的!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望斧正!

望斧正!




点赞4、诸城市 网友:懜里啲欲

因为在事实上吴王刘濞并没有占据优势,中央政府对于七国举兵只是政治上的被动,对削藩的后果预估不足,给诸王拥有联合起兵的名义,被打断了削藩的步伐,处于政治上的劣势。

七国不等于七个强国

七国看似强势,实际上只有刘濞的吴国和刘戊的楚国能算作是大国,四个齐国和一个赵国都是此前经过分裂的小国,之所以称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为四齐,因为这一系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后代,刘肥死后他的齐国不断被再分封给子孙,形成了多个小国。齐国虽还在刘肥子孙手中,但彼此也都是独立的诸侯国,各不相统,无法形成一股凝固的势力,这就是《推恩令》的雏形。

赵国则是在汉文帝时期分裂出了河间国,汉景帝时期被削除常山郡,已经成为一个小国。

简单的来讲,西汉的大国有五六个郡之多,小国就只相当于一个郡,而汉帝国政府直辖五六十个郡之多,就算七个大国跟汉帝国打起来也不过势均力敌。若非边境有匈奴为乱,也不至于更为被动。

故七国看上去声势浩荡,实则只能算作三个半大国。汉景帝的中央政府仍旧掌控着天下主动权,且汉文帝在世时先后让两个儿子成为梁王,统领中原一处大国,单凭实力就足以跟楚国抗衡。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刘启同母弟弟,他在七国之乱初期为汉军抵抗叛军步伐,给予中央调度时间做出很大贡献。

起兵缺乏政治号召力

在整体实力方面七国从来都没有优势,七国的主力只有吴、楚。他们联合起兵的名义是反对削藩,提倡削藩的晁错却已被汉景帝杀死,加上诸侯国中本就有反对起兵的舆论,使七国无法长久作战,被周亚夫和刘武阻挡了前往长安的道路以后,士气逐渐削弱,使七国联军分崩离析。

没有足够的号召力就无法维持军队的战斗力,无法进行长期作战,周亚夫清楚的洞悉这一点。昔日战国纵横攻秦,无论多么声势浩大都无法完善的协同作战,终都被强秦兼并。况且西汉七国叛军要反对的是号令天下的中央政府,汉国的综合实力比昔日秦国要略强一些,因为汉国还直辖着魏、韩故地,西汉诸侯国的实力却还比不上昔日的六国。

以六国之强尚且无法灭秦,坐拥秦国故地的汉国又如何敌不过弱于六国的叛军呢?


另一方面身为盟主的吴王刘濞也却非将才,他的大将田禄伯曾提议分兵由长江进军,将淮南、长沙等国兼并,由武关进攻长安,由此出奇制胜。刘濞并不信任将领,否决了这一决策。

回忆一下当年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韩信提议开拓北方战场,兼并代、赵、齐各国,对项羽进行战略大包围,竟能挽回败局。这段历史不过才五十年,刘濞自己也是跟过刘邦打仗,居然不记得有这么一回事。

即是汉景帝有一位周亚夫,刘濞没有项羽的才能也没有刘邦的韬略,妄想争天下也是枉然。

七国之乱是一场双方都难以预估胜负的战争,这固然没错,不过七国的政治合理性、军事实力、指挥官才能方面都处于劣势,从结果推论他们战败的几率本就更高。

点赞5、咸阳市 网友:尘事悲

我是小小,点击关注将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七王之乱”是当时汉景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君主集权,引起各地割据藩王的不满而发动的一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府的战争,这场战争为时三个月,以中央政府的胜利结束。今天我们就来分析这场战争的起因和能迅速结束的原因。

汉初的封藩制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与西楚霸王争夺天下时,为了争取各地诸侯的支持,刘邦便封他们为王,后来刘邦在垓下之战打赢项羽后,逐步除掉各地异姓王,以稳固刘姓江山

例如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等七位异姓王都被刘邦设计消灭,后来立下“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盟约后刘邦将原来异姓王的地盘封给自己的亲戚和儿子们,并将这些人封为王,刘邦相信自己的儿子和亲戚们肯定会维护刘家的江山。

这种封藩制在后来的“诛吕之战”的政治事件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却为以后发生七王之乱埋下了遗患。

汉景帝的削藩政策与七王之乱

1. 汉景帝即位后为了改变诸侯割据地方,不听朝廷号令的局面,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两王的封地。

当时的吴王刘濞因为自己的儿子被当时身为皇太子的刘启砸死,之后刘濞因为丧子之痛对汉景帝非常痛狠,所以在汉景帝实施《削藩策》后,随即联合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东、胶西等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判乱。

2.七王判乱之初,汉景帝以为是诸侯反对《削藩策》,便以为暂停削藩和杀掉提议者晁错诸侯王就会停止叛乱,谁知道诸侯王们并不买帐,反而加速叛乱。汉景帝无奈,只能派遣太尉周亚夫和郦寄、栾布等将领平叛。

3.平叛经过:吴楚联军攻打梁国时遭到梁王的顽强抵抗,叛军久攻不下,当时的梁王是汉景帝之弟刘武,后来周亚夫让梁王拖住叛军,自己则绕道进军,不出几日,周亚夫便来到梁国与梁王合兵一处,击败吴楚联军,吴王刘濞被杀、楚王刘戊自杀,南面战场胜利。

在北面战场,大将栾布、郦寄采用迂回和水淹等战术成功平定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赵等五王的叛乱,五王均被诛杀。历经三个月的七王之乱终被中央政府平定。

能够快速平定七王之乱的原因


第一,当时的天下百姓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厌倦了战
争,渴望和平,所以七位宗室诸侯王发动的叛乱是不得民心的,必败无疑。

第二,在当时的人民看来,七王发动的叛乱是乱臣贼子所为,而当时中央政府进行平叛是正义的、是合法的。

第三,汉景帝任用的将领都是深知兵法,常年带兵之人,而且当时还有梁王的支持,七位诸侯王自然不是对手。

第四,当时中央政府的军队战斗力比叛军要高,而且当时中央军的将士认为参加平叛就是保家卫国,所以士气高涨,而当时叛军的士兵们认为自己是在与朝廷作对,是叛逆分子,担心以后会被追究,所以士气低落。

综合以上四点,七王之乱能够快速平定是因为当时的中央政府的平叛是得到人民的支持的,而且当时军队战斗力,士气等各方面比叛军要强、要好,自然会胜利。

如果各位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请在评论区留言和我一起讨论汉朝的那些事,喜欢的记得点个赞或者转发一下哦,谢谢各位的支持和阅读。

点赞6、商洛市 网友:≮痛楚≯

西汉时期发生“七国叛乱”,其背景是汉高祖时期因楚汉相争,无太多实力掌控领地,只得分封了异姓诸侯王,刘邦统一称帝以后,又实施郡国并行制,在异姓诸王的领土上,又分封了九个刘氏宗亲子弟为诸侯王,史记又称“同姓九王”,定立“非刘姓不王”原则,原本是借鉴秦亡的教训,现在各诸侯国均是自己的宗室亲人,绝无逆反之心,高祖时期确实没有发生谋反一事。

不过血缘关系总归是越来越远,再者高祖死后,吕后把政,违背“非刘姓不王”原则,立诸吕为王,又对高祖其他子嗣把控急严,中央与地方矛盾开始显现,至汉文帝时,又拆分原诸侯国至更小封地,使得每个势力的领地与力量更加狭小,而且在行动上更难一致。

这里有一个刺头诸侯国,那就是吴王刘濞,此人早年曾随高祖征战淮南王英布叛乱,平叛后留下勇猛的刘濞坐镇东南,统辖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坐拥天然资源铜矿,再加上炼盐,铸币,使得吴国实力强盛。汉景帝继位后,采用晁错《削藩策》,先后整治了多个诸侯王,吴王刘濞担心自己早晚被削,于是亲往胶西,与胶西王谋划反叛,并同时联络楚、赵、淮南诸王,以及匈奴、东越、闽越等外部贵族事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举兵向西,时年公元前154年,即景帝三年,由此七国之乱开始。

彼时只刘濞人马就已达三十万之多,由于前期做足了准备,进展颇顺,汉景帝闻之,采纳原吴国丞相袁盎意见,诛杀晁错,但仍于事无补,七国联军浩浩荡荡,继续前进,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镇压,派太尉周亚夫等诸将率兵抵抗。吴楚联军直至梁国,遭遇了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周亚夫从后路包抄,切断了叛军的供给粮道,这才大破联军,吴王乘夜色逃走,后来被东越王骗出刺死。其他参与反叛诸侯王皆被处置。

七国之乱,自景帝三年正月至三月结束,只用了三个月,中央郑权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诸侯国的力量大大被削弱。同时也为汉武帝施展雄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点赞7、广安市 网友:雨轻弹

这个问题问的太棒了。

是啊,明明已经策划了这么久,而且是七国攻打一国,为什么三个月就失败了呢?

别急,我来为你解答。

首先,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这个标题是完全是蒙圈的,什么是七国之乱,什么时期发生的,为什么要乱啊,当时的大环境是什么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别急,听我慢慢讲来,肯定是跟你有关系的。

”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期,定义为是一场诸侯国向中央集权发起挑战的一场叛乱。七国分别有吴国、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起因是,汉景帝时期,当时的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汉景帝为了自己集权统治,增大自身势力范围,采用了其提议,于第二年下令缩减各大诸侯国封地。

那作为诸侯国的领导者,那肯定不干了啊。于是就以吴王为首,伙同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和胶东王一同发起了叛乱。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直逼首都长安。

以上就是七国之乱产生的时期和原因了。

那为什么七国之乱,几十万人的军队,三个月就惨败了呢?

听我慢慢与你道来。

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完全违背了“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天时”,汉景帝时期,学点历史的都知道,那是什么时期?那是文景之治时期啊,文景之治与大唐盛世一样是古代历史上难得的几个盛世时期啊!人人安居乐业,自给自足,经济繁荣昌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篇欣欣向荣的景象。你在这个时期打仗?扯什么犊子呢?包括士兵,包括人民都是不同的。全民都坚决不允许战争打破这难得的盛世。

然后是“地利”,咱们不具体的说战术上的地利优势,咱们就单独拿着些几十万的士兵,不远千里从东部沿海一路打到内地长安,他们的粮草怎么解决,对吧。一切断粮草供给线,立即军心打乱,再加上这七国领导人长期驻扎在本国,根本没有进行地利位置的战术研究,莫名攻打一座空城被汉军围剿的情况时有发生。

最后是”人和“,什么是人和,人和是民心所向,是人民围绕。可当时呢,前边说过了是盛世阶段,各个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内,胡作非为,欺男霸女,虽然人人吃喝不愁,但是这种社会现象被当时人人唾弃,人人烦之,早已人心涣散,都想进首都长安,被汉景帝直接领导。包括那些士兵军官在内的本土居民都一致不希望本国的势力扩大,都希望得到汉景帝的直接领导,这场叛乱能成功才怪。

好了,以上就是大概为什么这么快就失败的原因了,要不是有几十万的军队撑着,一个月就应该被灭了。天时.地利.人和.什么都不占还妄言我要叛乱,简直是一场闹剧。

为什么又说跟咱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呢,因为小到家庭成员关系调和,大到公司企业发展,是不是都需要权衡好这种主体和分支的关系和掌握”好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呢,对吧。

为什么孙子兵法,成了经商必读书籍呢,就是这个原因。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