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什么大语文时代要引领孩子们去阅读经典?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阅读,经典,语文,孩子

为什么大语文时代要引领孩子们去阅读经典?

经典名著像河流 引你去看大海的风景!

读书的价值不言而喻,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更是毋庸置疑。但是,这个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是否读与怎样读。

经典名著是那些经历了时光淘洗的作品。它们在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前,已经由无数人做了先期的挑选。对于全人类而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这些书的价值往往都是无可替代的。你读,或者不读,它都在那里。有一段时间,我们不读《论语》,也不读《理想国》,那又怎样?受损的不是经典,而是我们自己。


让读书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文化发育与精神成长,可能就是在中小学推动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意义吧?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特定的教学概念,它的意义在于纠偏与校正,以求改变长久以来重课文而轻经典、重片段而轻原著的不合理状态。坊间有很多围绕整本书阅读的争议,其中一些已经偏离了这个初衷。有的论者片面地强调读书的兴趣与自由,并以此否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引导作用。显然,这已经不是在教学意义上讨论问题了。在教学中,教师当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但这个兴趣与权利归根到底受制于教育目的与教学规律。不能离开中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空谈经典名著的价值。随性而空灵的阅读境界,也未必一定适合以求知与学习为目的的阅读。当经典名著进入课程,进入教学,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它在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训练读写能力等方面的具体价值。


整本书阅读是走向经典名著的桥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列入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反复强调其核心问题是读名著,读原著,“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并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抛却那些打发时光、满足趣味的感性诉求,摆脱那种窥斑见豹、以小博大的浮躁心理,直面厚重的经典名著,读整本的书,有思考地读书。而教学干预的目的,就在于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与障碍,消除学生面对经典的拘谨与无措,让阅读真实地发生,有深度地发生。当然,所谓的“深度”是相对而言的,意在强调阅读中的思考姿态——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批判的和创造性的思考,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既要追求阅读中的移情与共鸣,又要保持理性的质疑与反思;既要与文本对话,又要借助文本达成与自我的精神沟通。


这样的阅读,才是对经典名著的尊重。


既然是整本书阅读,就要将经典名著当作一个生命整体,不能为了某个实用目的,对文本进行主观的肢解或零碎的嫁接,教学干预也必须基于对文本的总体把握。读一本书,就要聚焦这本书的核心价值与文本特质,既要读出它的整体风貌,还要读出它的与众不同。如果被文本的枝节或花絮所遮蔽或魅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不说是旁门左道,至少也算得不偿失吧?


在文学性文本的阅读中,笔者一直尝试以文学“母题”来聚焦文本的核心与个性——在细读与思辨的基础上,抽绎出作品的“母题”,以“母题”切入文本,将“母题”的研讨作为阅读与探究的核心,并以此作为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点。


“母题”是神话、艺术和文学中最基本的题旨范畴,如冒险、成长、生存、爱情、死亡、复仇、野心、命运、堕落、苦难、救赎等,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皆可包含在这些母题之中。说到底,母题是人类在生存与生活中必须思考的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思考,体现了各民族各自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特质;对这些母题的不同表现,也彰显出作家与众不同的个性与作品的独特价值。在宏观层面,母题具有普适的基础性、广泛的开放性与多维的关联性;在微观层面,母题又具有个体的切己性、体现了生活的同构性与生命的共通性。这样的阅读,其目的即在于将经典名著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与成长资源,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母题的研讨,重在发现一本书在母题展现上的个性特质,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合宜、合理的文本切入角度,避免大而无当、聚而无焦的散漫状态。我们必须承认,经典名著是厚重的,也是丰腴的,没人能够将其一网打尽,事实上,在经典阅读中也用不着如此贪婪与笨拙。再好的老师,也只能为学生开启一扇走进文本的门。至于门里纷繁旖旎的风光,还得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


围绕“母题”进行探索,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思辨的过程。经典名著的容量与内涵、时空延展与腾挪,叙述角度的多元与转换,结构的繁复与多维,为表现人生与社会的复杂性提供了众多的可能。与篇章和片段相比,经典名著的厚重与丰腴,感性难以抵达,直觉难以洞穿,必须经过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再到整体的多次往复,必须倚重具体的分析与论证,在细读与思辨中走向理性与清明。


如何唤醒“理性的不安”并持续有效地推进这种思辨状态呢?按照杜威的思维原理,关键是要找到真问题。有了真问题,思考就有了目标与动力。杜威打比方说,当人们遇到“岔道口”可能误入歧途的时候,思维就会主动地进入理性的反思状态,因为错误的判断会让自己南辕北辙。岔道口,即阅读中的疑虑、苦闷、游移、彷徨、停滞——那些需要思维主动介入予以澄清与判断的地方。那些看起来让人不快的状态,才是思维最好的伴侣。因此,阅读的舒适度、流畅度与思维的深度、有效度,是一对需要谨慎处理的矛盾。只强调前者不免肤浅,只强调后者则有悖中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但有一点应该成为共识:感性的快乐是短暂和肤浅的,思考的乐趣才是深刻的,理智的乐趣远胜于感官的快乐。


说到底,带着问题去阅读,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阅读的真正快乐。


一部伟大的经典所能提供的精神与文化空间,大到足够让每个读者从中找到自己的镜像,就看我们这一生,有没有这个福气,遇到这本书,遇到那个陪伴自己阅读的人。


众多经典如同千万条河流,终将引我们去看到大海的风景。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