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为什么皇上一说饿,御膳房就能端来热菜,提前做好不怕饭菜变味?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7关键词:皇上

为什么皇上一说饿,御膳房就能端来热菜,提前做好不怕饭菜变味?

点赞1、英德市 网友:素衣清颜

首先,“皇上”只能用来说已经死了的皇帝。

古代封建皇帝的作息通常是有规律的,有时间表。

皇帝说饿了,一般都比时间表晚一些。这个时候,食物早就准备好了,就等着皇帝说开饭呢。

皇帝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说吃就吃。

最著名的就是宋仁宗赵祯的故事。

一次,是赵祯渴了想喝水,回头一看,随从没带水,他就只好忍着口渴,直到回宫才喝到水。赵祯说,没对下人提起,是不想有人受罚。但是你想,他就算提了,没带水就是没带水,不还是一样渴着吗?

另一次,赵祯半夜饿了想吃羊肉汤,但没说。因为赵祯很清楚,宫里并没有现成的羊肉汤,想吃就得现做。还有一次是想吃烧羊肉,也没吱声,因为宫里也没有现成的,想吃就得深夜出去买。

从赵祯的情况来看,皇帝也不是想吃想喝就能马上吃喝,未必。

不过,古人也不傻,还是会给皇帝预备点零食的。多半都是冷的。

这就很容易理解了。毕竟普通人家也常有零食预备着,只不过不一定用来果腹,纯粹是馋了吃着玩。

有没有想吃热食就随时都能吃到的皇帝?当然有,基本都是昏君。

随时都预备着热食,这个成本就很高了,不是昏君一般不舍得这么折腾。

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清末的慈禧了。末代太监总管小德张就曾任三品御膳房掌案,《清宫太监回忆录》,小德张就曾经说,为了让慈禧能随时吃上热食,御膳房不停火不停工,一直在做菜。

好在,慈禧喜欢吃的东西也就几样。御膳房把同样的饭菜岔着时辰做几份,做好了等着,慈禧什么时候要是什么时候端。一直不传膳,被浪费了的饭菜就倒掉。这导致慈禧每天的伙食费就高达一万多两银子。

而当时一艘巡洋舰,也不过五六十万两银子。也就是说,为了让慈禧随时吃上热食,俩月就糟蹋一艘巡洋舰。

关键就在于,同样的饭菜要岔时做,还要做几份,被浪费了就扔掉。

比如说,慈禧要吃八宝鸭子,虽然她只吃一盘,但做好了最后被扔了的,可能有十几盘了。照这个成本,只有昏君才舍得这么折腾。

点赞2、连云港市 网友:绿水无忧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这个问题纠正一个错误,皇帝可不会说饿的。关于吃饭人家另一套说法,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做饭的地方叫御膳房。

所以皇帝要是感觉饿了,他只会说传膳。

比较皇帝,这算是在过去最为金贵的职业了。

那么过去的皇帝怎么吃饭呢?

咋说呢?皇帝存在了几千年,远的就不说了,就拿最近的清朝为例加以说明。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我的前半生》中,对于皇帝吃饭这件事,就有过描述。

他是这么说得,皇帝吃饭得时间,就没有一个固定得时间点,他感觉到饿了,随时随地都能开饭。

比如在皇帝在养心殿,对着身边的小太监说上一声:“传膳!”

这两个字一出口,小太监这就对着养心殿明殿上的殿上太监同样说一声:“传膳!”

殿上太监接着对养心门边的太监说一声:“传膳!”

你就听哇,传膳的声音就开始此起彼伏,传到遵义门,经过西长街,最后声音一个传一个的就进入到御膳房。

在这个过程中是有回声的,回声这里还没落下,御膳房穿戴整齐的太监组成一支几十人的队伍,抬着膳桌,各种饭菜,点心,甚至是咸菜,一溜这就给送了过来,前后用不了多少时间。

这么一看,那就相当快了,要是按照一般的做饭时间来说,不说洗菜切菜的时间,光炒这么一下也得十来分钟吧,有些特殊的饭菜没一两个小时也弄不出来。

所以不难判断,这些饭菜都是提前做好的。

那么为了把这件事说得更加清楚明了,最好把清宫御膳房这套规章制度都说清楚了,这问题才会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有兴趣的话,您可以接着往下听。

清宫御膳房的那些事。

御膳房这三个字,是清朝才出现的,以前是没有的。

比如在明朝时期,皇宫里边管理饮食的地方,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光禄寺和太常寺,这两个地方是管理宴会,典礼上的食物,另一个系统是尚膳间、尚食局,甜食房等等,这个系统是负责皇帝和后宫的日常饮食。

那么清朝这个御膳房,其实他仅仅是清代管理宫廷饭食的一部分而已,御膳房的上边是御茶膳房,御茶膳房再上边就是内务府,他是这么一个统属机构。

在御茶御房当中,下设五个局,分别是膳房,茶房,档案房等等。

一说道管理饭食的地方,还有一个档案房,一些人不明白是咋回事?

其实过去吃饭是个大问题,尤其是皇帝,皇妃,皇子,公主们。历史上可是有被毒死的皇帝,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时期,档案房会记录每一天皇帝的饮食。

其实档案房,不仅可以保障皇帝的人身安全,他还可以保障皇帝的健康。

毕竟老话说得好,病从口入吗?一旦皇帝生病了,也可以从这些档案中,寻找道病的根源在哪里。

所以管理皇帝饮食的机构,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已经相当完善了。

那么在当时膳房下边,他其实还有五个局,分别是荤局,素局,挂炉局,点心局,饭局。

所以关于皇帝的饮食,分得相当的详细。

举个例子就知道了,清朝皇帝道光,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位很节俭的皇帝,穿的衣服都要打补丁的。

有一天他想吃一碗面片汤,这个想法就传到了御膳房。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不就是一碗面片汤吗?支起一口锅,烧点热水,下点面片,加点佐料的事,前后也不会废太多的事情。

如果嫌费事,可以拿着钱到大街上买一碗也成,结果呢?

这个想法,传达下去,第二天道光皇帝才接到消息,要是从御膳房里出这道菜,怎么也得花费数万白银,这还不算,如果要维持下去,一年下来经费也得好几千两。

道光皇帝听了这份奏报就楞了,然后他就让人出去,到饭馆里去购买,结果一等又是半天,人回来禀报:“饭馆关门了!”

总体意思,道光皇帝想要吃上这口面片汤,还就得在御膳房,还就得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

那么从这件事当中,不难看出两件事,第一个就是这个御膳房太黑了,面对皇帝都敢这么干;第二个,皇帝的饭局标准很高啊!分得很详细吗?

接着说御膳房的事情。

我们一说御膳房,很多人都认为指的是一个具体地方,指定的厨房。

其实不是,在清朝御膳房有不止一处,毕竟皇宫很大的,皇帝不能老在一个地方呆着,如果换个地方,御膳房离得太远,要是吃饭,端过来的话,保不齐可就冷了。

所以御膳房在清宫里有很多处,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养心殿,这里的膳房位于养心殿南边叫内膳房。

在景运门外边还有一处,被叫做外膳房,还有皇太后住的寿康宫,后妃们居住的六宫也各自有自己的膳房。

除此之外,还有各个皇帝按照不同喜好,会呆在不同地方,在这些地方还会有专属膳房,比如乾隆经常去的重华宫就有这样的专属膳房。

种种这些的安排,就是为了皇帝吃饭的时候方便,随叫随到,随时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而不耽误功夫。

为了保证端上皇帝饭桌的菜品依然是热乎的,菜品在端过来的时候,下边都有放热水的陶瓷罐子给保温。

当然了方便要有,安全也得上才成。

我们都知道,皇帝吃饭之前,都必须有一个尝菜的太监。

其实菜端出来之前,厨师就得先来一口,端到皇帝这里,太监再来一口,尝两次的。

而且在当厨师尝完之后,这道菜就必须盖上,等到了皇帝这里,皇帝看着才能把这道菜打开,不看是不能开的。

所以菜从御膳房出来,到皇帝的饭桌上,这一段时间里菜品都是被封起来的。

开封之后,太监尝完之后,皇帝这才能开吃。

除此之外,每一个菜碟旁边都会有银牌,这也是防止别人下毒的一个手段。

在每一道菜的菜碟子上,还有做这道菜的厨子名字,就是为了方便出事找人头,或者是皇帝感觉好吃要奖励厨子方便。

关于尝菜这一件事上,其实在清朝的制度中就有说明,比如康熙年间《大清会典》就有记载:

御药,御膳不品尝者,笞五十,监临提调、官,各减医人,厨子罪二等。

所以尝菜这个环节是必须的,而且不止一次,一旦发现的没有尝菜,这就得用鞭子或者板子抽才成。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根据《国朝宫史续编》就出现过因为服务出差,被责罚的事情。

说在乾隆五十三年八月份的时候,膳房总管王进宝因为做事漫不经心,最终导致公主的饭食道了晚上也没有预备。

事情被内务府查出来了,报道了乾隆哪里。

最终膳房总管王进宝被打了四十大板,罚月银两年,而总管和首领也被打了二十大板,罚月银一年。

这种事情很少发生,但也算是一件典型的事件,所以就被记录了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食禁的规定,啥意识呢?

就是在饮食过程中,一些食材混合到一块变成有害食材,或者食用方法不当也会成为有害食材,这些食材都是禁止食用的。

如果查出触犯了这一条的,哪怕是误犯,厨子都会被拉出来用板子打一百下。

怎么注意这种事的发生呢?其实这些事,古代就已经摸索出一套东西,比如汉代的张仲景《金匮要略》,唐代的孙思邈《食疗本草》都有记载禁忌食材的。

在清朝还有规定,皇帝吃菜不许过三匙,啥意识呢?

就是一道菜就算是再好吃,也只能吃三次,多吃一次,就会被撤下,以后的日子里,半个月甚至是几个月都不会看见这道菜的。

这件事在《宫女谈往录》有记载,内容是根据伺候慈禧的宫女口中记载下来的。

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两个意思,一个是皇帝的喜好不能被其他人知道,防止投其所好下毒,第二个意思是,防止朝廷的官员投其所好的专营。

咋说呢?其实清朝的皇帝并不介意别人知道他的喜好的。

举个例子。

乾隆我们都知道,是一个喜欢享受的皇帝,他对吃这一块也是有讲究的。

乾隆第四次下江南,住进了苏州织造府的行宫里。

当时招待乾隆的官员家里有一个叫张东官的厨子,做了一桌苏州菜。

结果乾隆吃了,连连称好,后来就把这个张东官给带入了皇宫,让张东官成为了御膳房中的厨子,还给了一个七品的官衔。

再后来,张东官烧的菜一直就是乾隆帝最喜欢吃的菜,几乎每天写出的菜单上,张东官的菜都被放在了第一位上。

乾隆是百吃不腻,张东官常常得到来自乾隆的赏赐。

此后乾隆出巡,别人不知道,但张东官都是跟随伺候提供饭食的人。

比如在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份又开始东巡,到了九月份才回到了皇宫。

两个月的时间里,跟着乾隆出去的厨役有三十多人,乾隆前后赏赐有五次,一共三个人,张东官一个人就被赏赐了三次。

张东官在皇宫里边做厨子,一直做到了七十多岁,才告老还乡回家养老了,前后给皇帝服务了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那么从这里看的话,至少乾隆是不怕别人知道自己口味的。

那么是《宫女谈往录》里记载有错误?那倒不是,毕竟慈禧的贴身宫女说的事,应该有这种说法吧。

现在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也许两种情况都存在吧!

但不管怎么说吧,皇帝对于吃饭的安全性还是很注重的,所以在用度上也事颇为花费。

康熙四十九年的时候,康熙就说过宫中的膳食用度,这个时间上,一年下来就要耗费七十多万两白银,康熙看到了也说这耗费也太多了,就想着节省一下。

那么说道吃的话,慈禧也是一个爱吃的人,根据《御香缥缈录》中记载,慈禧一天两次正餐,一次就要有一百二十多道菜。

这些菜大部分慈禧是吃不了的,自己吃上两口,大部分都赏赐给了大臣和下边的人。

除了这两次正餐之外,慈禧每天还有两次小吃。

当然了,这里的小吃和我们理解的小吃是不一样的,也是正儿八经的有菜有饭的。

之所以说是小吃,因为这两次小吃,端上来的菜品少了很多最少的时候二十来个菜碟,当然多的时候,也有四五十碗菜。

这些记录都是慈禧最为信任的女官德龄公主写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那么为了能做到,这里要开饭,御膳房就能把饭菜端上来,所以成本这个事,就会不计算的。

在《清宫太监回忆录》中,小德张就说过,慈禧之所以能吃上热饭,御膳房里炒菜基本上就是不停的。

前边炒出来的菜,放在有热水的罐子上保温。因为菜品不管保温不保温的,只要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原来的口味。

所以这里放着,哪里还得炒,等到这锅菜出来,原来防止的相同的菜品就会被撤下,至于去哪里,不说也知道去处。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菜品又热又新鲜,还能随叫随到。

所以端到慈禧面前的菜品,看起来是一碟子,其实为了能把这碟子菜端道慈禧跟前,还热乎新鲜,前边就不知道被倒掉多少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点赞3、龙岩市 网友:木木兮颜

皇帝想吃就能马上吃到,这是电视剧看多了。其实皇帝吃饭能吃口热的饭菜是很难做到的。皇帝吃饭可是件大事情,宫里人人如临大敌,准备工作没做好,程序不对路,万一皇上吃出问题来,比如拉肚子,严重的食物中毒,一追溯起来就得掉脑袋。

首先是距离,给皇帝做饭的是御膳房,位置不可能挨着皇帝的大殿,文武百官正上着朝,一股一股做饭的油烟子味和饭菜的香味飘来,皇帝咽着口水办理朝政,饿极了找太监要个鸡腿乱啃一通,大臣们该坐不住了,纷纷恳请皇上请客吃饭,皇上把脸一沉说,宫里的存粮也不多了,这是玩笑。

从御膳房到大殿,上菜都是靠太监宫女端着走,夏天还好,到了冬天热菜变冷菜是肯定的,你想想,100多道菜从做好到一道道上齐了,得多长时间?没有40分钟是搞不定的。趁热吃对皇上来说是没有这个福气的,充其量现场加个蒸笼,可是100多道菜,咋蒸又是个问题。所以皇上吃饭是做给天下人看的,不是真吃,饿了吃宵夜弄碗热面汤,架个火锅,弄个烧烤啥的,梭哈一通还是有可能的。

其次,食品安全是皇宫里的头等大事,宫里宫外想杀皇上的人多了去了,如果没有严格执行的食品管理安全规定,皇上分分钟就被人毒死了。所以,皇帝再饿,也没办法,只能等试吃的太监试吃完,感觉没事了,皇上才可以动筷的。在宫里,御膳房可是大机构,属于实权机构,人员齐备,分工明确,就为两个字“安全”。至于菜品的味道,那就只能呵呵了,没人真关心,毕竟再好吃金贵的东西,不能趁热就相当于糟蹋了。

所以这世上看着好和真好是两回事,古人说皇上不急太监急,并不是说皇上不会着急,而是被磨练的没急可着了,条条框框那不是一般的多,针对皇上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的估计都编成手册了。

点赞4、邢台市 网友:一段情

因为皇帝吃饭是有规矩的。

虽然《周礼》规定天子一日四餐,但几乎没有皇帝这么操作,大多数皇帝与当时全国百姓一样,都是一日二餐,(有条件的)晚上加宵夜。

比如清代。皇帝因为要早朝,凌晨三点就要起床,穿衣漱口整理卫生,5点准时开始早朝。皇帝与大臣一样,甚至不能吃东西更不能喝水,否则...所以上午八点多结束早朝才能吃第一餐。下午一点左右吃第二餐。五六点会吃夜宵小食。然后九点左右休息。因为明天继续三点起床。

御膳房如何准备正餐?

其实,皇帝饮食有严格规定。每天的肉、粮、油、菜、果,都有定量标准,具体就是折多少菜品。

清代皇帝每日供应标准:盘肉22斤,菜肉15斤,羊两只,鸡5只,鸭3只,蔬菜19斤,萝卜60个,苤蓝、瓮菜6个,葱6斤,饺子240个,白面32斤,香油8斤,白糖核桃仁黑枣各6斤,芝麻、调料若干。

溥仪的早餐:

皇帝吃饭也不完全定时,而是说每个皇帝大体是相似时间段,所以御膳房准备的正餐也能基本准时上。

真正核心问题是,皇帝饮食不是电视剧里面表现得那样想吃什么就要什么。根本不会出现乾隆大吃蒸芋头的事:

比如,假定皇帝正餐标准50个菜,绝大多数是炖炸蒸这三个烹饪方式。不会出现什么炒菜,更不会出现新鲜应季菜,配菜不是干笋干蘑菇干菜,就是白菜豆腐豆芽这些非季节菜,适合反复加热不变形。因此大多数菜品可保留在餐具中,用火加热水制造蒸汽以确保温度。

甚至御膳房太监贪污,将皇帝座位远处没动过的菜反复使用也不会被发现,毕竟远处的菜皇帝是不会看的,太监故意将油腻重的菜放得远些。

对于太监来说,冬天尤其是节省费用的好时候,肉类蒸多少次都不会变味,甚至能够保持外形。而夏天自然要注意,两三日就得更换新鲜菜品,避免臭味刺激到皇帝出现问题。

明白了吗?

御膳房每天准备两次正餐,各种菜品都是在火上备热,皇帝一旦要用膳,贴身太监喊过,御膳房大太监立即让等候的小太监们传递上菜。

两次正餐结束,御膳房当天的法定工作也结束了,封火撤离,第二天早上四点左右再来开火,准备早饭。

皇帝如果饿了,得令茶房上夜宵。

点赞5、韶关市 网友:冰点燃烧

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录里曾经说过,他做皇上时,一口热菜都没吃过。

点赞6、景德镇市 网友:拥你久暖

你问的问题对你有点深,你应该先了解什么叫皇上。

点赞7、吉安市 网友:旧情勿念

古代皇帝吃饭都是要守规矩的,就算是饿你也得给我忍着,但是有一些皇帝极为特殊。

古代按时吃饭一般是规矩

我们以清朝为例,皇帝吃什么一般都由御膳房提前一天或者提前多天就准备好了食材,然后在皇帝吃饭的那一天准备出来。

而御膳房为什么能够决定皇帝吃什么饭菜呢?这件事情要往祖制上去讲,一般是按照祖制来吃饭,比如开朝皇帝就会规定皇帝一日吃几顿饭,每顿饭的定量标准是什么,预算方应该怎样去做,这些其实都是有详细要求的。

而大多数的皇帝一般一天只能吃两顿正餐,皇帝的饮食万万马虎不得,可不能随便找个做炊饼的,然后给皇帝上一套煎饼果子,再或者来一只北京烤鸭,绝对不行。

任何一个食物都必须编号,明确标志这个食物是从哪个地方运过来的?中间经过又有哪个太监给皇帝端上桌子,端上桌子的时候端到了哪个地方,皇帝见到这个饭菜之后吃了几口,全都要记录下来。

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两点:

a.防止心怀不轨的人给皇帝投毒。

b.记录皇帝的基本饮食起居。

就算是慈禧太后遇到自己特别喜欢吃的食物,也只能是脸不红心不跳点点头再吃下一道菜,因为连续多日只吃一道菜,极有可能让周边的奸邪小人抓住把柄,在之后,只需要这一道菜里面下毒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样做,被发现的概率比较低,而且可能实行的概率比较大,所以皇帝的饮食起居一般都是被严格秘密保护起来的,那皇帝半夜起来饿了怎么办?饿了就只能忍着,或者吃点瓜果吃点点心,这些随手能够摸得到的东西。

如果想吃热菜热饭热汤,不好意思,一来没有这个条件,二来就算是有这个条件,一般皇帝也万万不敢这样去做。

皇帝吃饭的规矩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

关于一些电视剧当中,皇帝吃饭之前,先由小太监吃上一口来判断这个饭菜有没有毒,这种事情大家当个乐呵就行。

因为事实上根本不需要有小太监来实验饭菜有没有毒,充其量试验一下这个饭菜合不合皇帝的口味,毕竟毒药那么多,总归有一些毒药是慢性毒药,吃了之后当时没什么反应,再之后怎样怎样这种事情防不胜防。

所以小太监提前吃一点饭菜来判断这个物品有没有毒,这种事情基本上是不存在逻辑可言的。但是这个逻辑不存在并不意味着皇帝想吃什么,就能够端上热乎乎的饭菜,除了按时按点吃饭之外,吃饭之前也会有一大堆的仪式。

比如每一个太监都端着一盆菜从外面走进来,走进来之后,旁边的大太监对着皇帝报菜名,不管是蒸羊羔也好还是蒸熊掌也好,全都得给皇帝按照顺序报一下菜名,然后这些菜都端过来之后,皇帝再开始准备吃饭。

吃饭之前也需要有一系列的手续和流程,而这些手续和流程结束之后直接导致的就是饭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可口了。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订了一个外卖,结果外卖员三个小时之后才把饭菜送到自己家里面来,这个饭菜还好吃吗?

想一想都很容易理解,对不对,那为什么皇帝吃饭之前要有如此多的手续呢?除了刚才咱们讲到的为了安全考量之外,更多的就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没招。

安排上来的事情你敢不遵从吗?如果你敢不遵从的话,那不好意思接下来就会有更多不遵从老祖宗的事情出现,作为皇帝的子孙以及现在的皇帝,你还真的就得遵从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

有没有随时可以吃到热乎饭的皇帝?

那我也看过一些电视剧,电视剧里面的皇帝饿了之后总会吩咐他旁边的太监马上传膳食来,我现在要饿了要吃饭,紧随其后就带来了一大堆热腾腾的食物,那有没有在历史当中真实存在的这样的皇帝呢?

皇帝我就不多说了,我讲一位皇后,这位皇后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日子过得非常的奢侈,大家也都知道,而且慈禧太后真正意义上能够保证了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为什么呢?

因为慈禧太后有个习惯,喜欢吃的饭菜不多,虽然偶尔饿了,随着叫御膳房的人能够端上热菜来,但是御膳房那边早已经准备了一套成熟的备案,什么备案呢?那就是锅里面一直有食物,底下的柴火一直烧,这个食物做好了在旁边放着。

慈禧没有吃这个食物怎么办?丢掉。

御膳房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源源不断的食材丢进锅里面,然后再有源源不断的食材被捞出来,这样一种行为其实是非常浪费的行为,但是为了满足慈禧太后的特殊的食物欲望,不得已只能这样去做,而古代的皇帝为了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很少有皇帝愿意这样去做冒着天下之大不韪的风险吃一口热乎饭。

犯不上,而慈禧太后根本不在乎这些,但万幸中的万幸是慈禧想吃的饭菜不多就那么几样,而且一般御膳房的人跟随老佛爷身边都多年了,也都能够掌握规律,什么时候多做几份饭菜,在一旁也都心里有个谱,所以对于御膳房那边来说,压力也没有那么大,最起码能够保证慈禧太后想吃什么的时候,直接能够把这些食物搬到慈禧太后面前。

但是大家要注意,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之后的总花销其实是非常夸张的,甚至一个皇帝如果真的能够保证随时能够吃到热乎饭,一天的花销可能就是普通人一辈子的总花销,甚至是好多个家庭一辈子的总花销。

所以大多数的皇帝都不愿意这样做,浪费钱财不说,且违背祖制。

皇帝突然之间饿了怎么办?

原则上来说皇帝不会突然之间饿,就像我们一样一天吃三顿饭,早饭、中午饭和晚饭,到了饭点才会感觉到饿,饭点以外的时间不会去饿,但是偶尔会有特殊情况。

比如突然之间加大了运动量,在某一个时间段里面突然饿了,我们饿了之后可以点个外卖,可以直接去下楼随便一个饭店里面买一点吃的,毕竟现在有电磁炉、有烤箱,做一些热的食物还是很简单的,三五分钟就可以。

但古代不是这个样子,做一桌食物突然之间没有准备的话,要先起火,烧完火之后再去怎样怎样去做,尤其是给皇帝做更是马虎不得,所以如果皇帝饿了之后,而且不是在一个饭点上,一般就是吃一些瓜果点心垫把一下。

等到了中午或者晚上正常吃饭的时候再去吃饭,再或者提前给御膳房那边提醒一下,告诉他们今天我很容易饿,先提前多做出几个热菜来,除此之外把之前的凉菜稍微热一下也是可行的,只要这个皇帝不挑理,御膳房那边可操作的空间就很大。

但是我们得说一个特殊人物,那就是溥仪,溥仪曾经在他的自传当中说过,自己当上皇帝之后基本没吃过什么热乎饭,每一次端过来的饭,要么就是凉的,要么就是温的很少能够吃到滚烫的饭。

为什么?

因为一套完整的流程走下来之后,真正的热饭也就变成凉饭了。而有一些皇帝晚上的时候肚子饿了也只能忍着,因为他知道即便这个时候告诉御膳房让他们去做饭,也得做个一两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自己早就睡着了,也就不需要饭菜了。

所以相对而言,古代的皇帝吃饭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潇洒,电视剧当中表现出来的镜头也只是为了美观或者更易于表达剧情而已,绝对不是说皇帝想吃饭了,一个命令吩咐下去,随着就有太监端出热腾腾的饭菜来。

拜托,怎么可能那么快?

充其量是端出一些瓜果点进来,这个还能说得过去。但是也千万不要因此而怀疑古代皇帝的饮食质量,事实上每一个皇帝饮食质量都是没有问题的,御膳房给出来的食物供应那绝对是高高的,只不过相对而言非正常吃饭的时间点去享受美食难度比较大而已。

点赞8、哈密市 网友:娇气包

拍电视剧肯定会把等待的情节剪掉啊

点赞9、偃师市 网友:再见夏天

御膳房是清朝才有的称呼,不是所有朝代给皇帝做饭的机构都这么叫,明朝叫光禄寺、隋唐时期叫尚食局。

拆解题主的问题,饿了就能立马上菜——得快;上热菜——得高;饭菜不变味——质量得高,换句话说:

如何又快又好地服务皇帝高质量用餐?

先了解清朝皇帝饮食的情况。

1、啥是御膳房?

御膳房早期分御茶房、御膳房,乾隆时期合并为御茶膳房,专门用来服务皇帝的饮食。

御膳房是一个庞大的官职机构,归内务府管理,下设多个管理事务的大臣,一般由皇帝的心腹担任。大臣下面再设厨子、掌灶,用来做膳食。人员规模各朝有所增减,通常在3-5百人。

御膳房下面还有档案房,皇帝的每日用膳情况都有记录,每月一册,叫做膳底档。膳底档始于雍正,一直到清末宣统,记载绵延不断,有2亿多字,是了解清朝宫廷饮食权威、唯一、原始的史料。


2、皇帝一天吃几顿饭?

4顿,2顿正餐,2顿便餐。正餐是早膳和晚膳。早膳在早上8点,晚膳在下午2点左右。

在正餐外还有2顿,早上五点左右的早点晚上就寝前的晚晌。

3、皇帝都吃些啥?

原料比较家常。肉类较多,猪鸡鸭羊为主,偏好野味。蔬菜多为时蔬,主食原料五谷杂粮无不涉及。水用从宫外运来的玉泉山泉水。

早点一般为燕窝粥(乾隆开始);早膳和晚膳通常是17种左右,12道菜肴(7荤5素),5种主食(4米一面);晚晌一般有4-8种。

看看乾隆三十年二月初六,乾隆一天的菜单:

炒鸡炖豆腐热锅、燕窝火熏鸭子、羊肉丝、清蒸鸭子烀猪肉、蜂糕、生 肉丝面、粳米膳、金银豆腐片汤、肥鸡火熏白菜、苏州丸子、羊渣古、 匙子饽饽红糕、竹节卷小馒首、春笋炒肉片、苏造鸡肘子肉、发面火烧、 白面丝糕糜子米糕、椒盐肘花卷、象眼棋饼小馒首、燕窝鸭丝、粳米膳、野鸡汤、燕窝攒丝汤、蒸鸡蛋糕、爆炒猪肚、豆豉笋、茄干

再来看看光绪二十年八月十五的晚膳菜单:

羊肉片永冬瓜、肉片炖萝卜白菜、羊肉片醋溜黄瓜片、熏肘子、香肠、老米膳、旱稻粳米粥、小米粥、蝠米粥

老实讲,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吃得比较家常,还有可能觉得有些腻。

饽饽,清朝皇室爱吃的一种糕点,是满族对自己加工的各种糕点的统称。

4、皇帝在哪儿吃饭?

没有固定地点。到饭点了人在哪就在哪儿吃。一般在休息或办公的地方。乾隆住在养心殿后殿,早膳经常在养心殿的东暖阁。晚膳多在漱芳斋和重华宫。

皇帝通常独自用餐,只有皇后有资格和皇帝同桌用膳。

5、皇帝吃饭有啥流程?

提前备确定菜单。皇帝的早晚两膳的地点、餐具和菜品,事先都会有主管太监请旨定夺,一般会提前一天或几个小时。

每到饭点,皇帝会让御前侍卫传膳,御膳房会立刻行动。皇帝这边备桌太监会把桌子摆好,摆膳太监迅速到膳房取饭菜。饭菜盛装在食盒里。须双手捧到皇帝膳桌上,直到皇帝面前才能取出。

待御膳全部摆好后,皇帝身边的随侍太监还要“尝膳”,即每样饭菜尝上一点,以确保皇帝饮食安全。皇帝有时候会把未用完的菜品赏赐给各级人员。

御膳房的服务还体现在众多训练有素的侍从传膳、走膳、进膳等场合。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他一声“传膳”,侍从人员就用这种逐个递传的方式,把这个传膳的声音,由我所住的养心殿,通过遵义门,更经过西长街直到几百米外的御膳房那里。


溥仪用膳的场面还不算夸张,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是慈禧太后。慈禧对美食的热衷和挑剔众所周知,用膳场面的豪奢铺排更是空前绝后。数量庞大的侍膳人员,听得传膳令下,顷刻间就要把上百道菜品进呈摆好。


所以专业机构、大量训练有素服的务人员、标准化流程、个性化定制、加上提前筹划,是可以充分保证皇帝的饮食需求的,做到既快又好。

至于热菜变味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御膳房的经费有充足的保障,做好不吃的菜品会及时处理,不可能再给皇帝,更不用担心饭菜变味。


本文参考:

1、故宫博物馆:清朝宫廷饮食

2、郑南:清代宫廷御膳礼制演变述论

3、刘晓康:乾隆御膳与京师食风

4、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漫话清宫御膳房

点赞10、临沂市 网友:雲卷雲舒

大家好,我是好学迷雾,我来回答

首先因为皇上身份的特殊性,导致其没有办法像平常人一样随意饮食。

以清朝为例,皇上吃什么是需要遵循祖制的,膳食一般在半天至一天前就已经做好,放在火上保持热度。

御膳一出基本上都是好几十道菜甚至百多道菜,而这些菜,除去观赏性制的能吃的并非很多。且每道菜都有人试吃,皇上每道菜不能吃超过三匙,一但皇上对哪道菜多吃了几口,或表现出喜爱,这道菜就会暂时性的消失在皇上的御膳上。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知道了皇上的喜好,会专门下毒危害。

而且皇上的饮食并非都靠御膳房,太后,皇后,以及各妃嫔都有自己的小灶,这里面多的是手艺高超的大厨。每到饭点,各宫想要争宠的大多会给皇上送美食或糕点。也许皇上还没等到开膳就已经吃好了。


相比之下抛去皇帝光环,还是好好随自己心意饱餐一顿最开心,不过谁叫咱没做过皇上呢,皇上的快乐咱体会不到[捂脸]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