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操听了贾诩建议不打赤壁,曹操能否一统天下?
事实上,贾诩的建议与点评非常到位,若曹操暂时不打赤壁之战,他确实有可能一统天下,原因有三个!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消化了击败袁绍家族的战果后,开始起兵讨伐荆州。同年,荆州刘表去世,其子刘琮继位,直接选择了投降曹操,就这样,曹操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荆州,令天下众人震惊!此时的曹操,不仅统一了整个北方,而且轻松得到荆州,马超、韩遂、张鲁、刘璋等军阀也表示了对曹操的臣服,可以说,整个天下,就只有江东孙权还没有彻底臣服于曹操了。于是曹操开始了对江东的进攻,准备一举拿下江东,统一天下!
当时的曹操志得意满,认为凭借自己数十万大军,足以荡平江东,结果他却在赤壁之战中吃了瘪。不仅曹操自己在赤壁战场被孙刘联军击退,而且曹仁在南郡也遭到了周瑜的猛攻,最终被曹操吃进口的荆州,被迫吐出了大半,孙刘联盟的实力急速增长,而曹操欲图统一天下的梦想也就此破灭。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赤壁之败,所以曹操有生之年再也没办法一统天下了,此一战让众人看到了曹军的虚弱,原先臣服于曹操的势力也蠢蠢欲动,不愿意彻底归顺了。虽然最终曹操荡平了这些蠢蠢欲动的势力,但刘备和孙权也在此阶段做大做强,和曹操分庭抗礼,并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曹氏集团并未统一天下,真正统一天下之人,变成了司马家族的司马炎,令人意外!
赤壁战败的后续影响如此之大,直接打破了曹家一统天下的希望,那么若是当年曹操没有打赤壁之战,他能够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吗?
关于这一个问题,其实贾诩早在曹操出兵江东前,就已经给出过点评和建议!
贾诩的点评和建议
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其实是做好和刘表打硬仗的准备的,毕竟刘表在荆州经营了几十年,实力还是非常强大的。结果曹操还没到达荆州,刘表却提前去世了,而刘表的儿子刘琮又出人意料的窝囊,竟然直接宣布了投降,以至于曹操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荆州,根本没怎么费力,让曹操非常意外。而彼时的江东,众人的状态其实和荆州众人的状态是差不多的,都不愿意和曹操死战,所以曹操认为,只需要自己挥兵南下,必定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江东,甚至孙权还会像刘琮一样,迫于压力,直接投降!
面对志得意满的曹操,贾诩决定给他降降温,于是说了这么一段话。
《三国志》: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认为,曹操自从讨平袁绍家族,拿下荆州刘表家族,已经威名远播、军势强大了。当此之际,只需要安抚百姓,使得百姓安居乐业,让江东众人看到归顺曹操的好处,便可以让江东臣服了,根本不需要动用大军前去征讨。
事实上,贾诩的这番话说得非常隐晦,他没有明说的意思有三层。其一,荆州刚刚归附,曹操还没有统一好内部;其二,江东内部不稳,他们都在观望,如果曹操大兵压境,直接进攻,会让江东的主战派占据上风,不利于从内部瓦解江东的抵抗意志;其三,曹军大多为北方士兵,不善水战,若贸然渡江进攻孙权,容易使得士兵水土不服,引发瘟疫。
不得不说,贾诩的建议和点评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只不过曹操已经在兴头上了,不愿意听从贾诩的话,决定直接发动对东吴的进攻,最终于赤壁遭到惨败,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很多人对此不服,认为即便曹操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不打赤壁之战,他仍然不可能统一天下,因为刘备、孙权绝对不会坐以待毙。那么故事究竟会如何发展呢?如果曹操不打赤壁之战,他真的有希望一统天吗?
事实上,本文是完全认同贾诩的建议和点评的,若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暂时不打赤壁之战,他必定可以统一天下!原因有三!
一、江东的内部统治不稳定
孙策虽然以武力强行拿下了江东,但整个江东不服孙家之人,并不少!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孙策才会遭人偷袭,而且孙策临死前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并没有选择性格和自己类似的弟弟继位,而是选择性格和自己截然不同的孙权上位,希望孙权能够缓和孙家与江东士族的矛盾,守住孙家的江山。另外,在传位给孙权之前,孙策还对托孤重臣张昭说了这么一番话。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吴历》: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可以看到,孙策对当时的江东局势非常担忧,他甚至考虑到自己死后,孙家遭到报复的最差结果,要求事情不对劲时,张昭可以直接罢免孙权,保护孙家人回老家,可见当时的江东局势是多么的差劲,内部统治是多么的不稳固。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孙策时期的江东内部,孙权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便看一看赤壁之战爆发前,江东内部的统治是什么样的?
孙策去世,任命孙权为接班人,并让张昭做了托孤大臣,注意,孙策并没有选择周瑜做托孤大臣,那句“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完全是后世编出来的瞎话,当时的周瑜并没有进入孙家统治集团的核心,他并不是托孤大臣!不过孙策去世后,周瑜却带军队前来抢夺了张昭的部分权力!
《三国志》: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注意看“将兵赴丧”这四个字,外臣带兵前来国都,这是什么意思?当年的董卓,可就是带兵来了东汉国都洛阳,彻底掌控了汉献帝的,现在周瑜带兵前来奔丧,是想掌控孙权?说实话,周瑜的这个举动与谋反无异!而从后文来看,周瑜和张昭开始共同掌事,说明他是成功地抢到了一部分权力。那么在这场变动中,主角孙权,又是如何看待周瑜的呢?
从后文孙权对周瑜的态度来看,他是非常忌惮周瑜的!曹操南下,把江东众臣都吓了个半死,大部分臣子都劝孙权降了算了,就连孙策留给孙权的托孤大臣张昭,都选择了投降,局势非常危急。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也没打算去征求周瑜的意见,直到鲁肃提醒孙权,孙权才下令将周瑜请来,征求他的意见。最终在周瑜和鲁肃等人的支持下,孙权终于坚定了对抗曹操的信心。
之后,周瑜请求孙权给他五万兵马应对曹操,但孙权只给了周瑜三万,而且还派了程普去监督周瑜(孙权给程普的权力和周瑜一样大)。赤壁之战获胜以后,周瑜进攻南郡,由于兵马不足,打了一年才击败曹仁,而此时的孙权却带着数万兵马去打合肥了,压根儿没想过支持周瑜。之后周瑜建议孙权软禁刘备,让周瑜吃掉刘备的军队,转而攻打益州,孙权也没有同意。最终周瑜暴毙,他进攻益州的计划搁浅,他辛辛苦苦打下的南郡也借给了刘备……
从上述孙权和周瑜的交往事迹来看,很明显孙权对周瑜非常忌惮。另外张昭也带着众臣力劝孙权投降,可想而知当时的江东内部,局势是多么的差劲,内部是多么的不稳。若曹操不大兵压境,使得江东内部的主战派占据上风,江东自己就会内部撕裂,孙权根本没有足够的威望统一江东内部,没办法干掉那么多内部敌人。说实话,若不是曹操坚持打赤壁之战,孙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江东之主,他完全可能沦为傀儡。再多等几年,曹操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拿下江东!
二、孙刘联盟貌合神离
刘备原属于刘表,而孙权和刘表是有大仇的,孙权他爹孙坚,就是被刘表干掉的,所以说,孙权原本是不看好刘备的,要不是曹操大兵压境,孙权压根儿不会和刘备结盟!另外,当时的刘备也没想到去和孙权结盟,他的想法是往交州撤退,而不是和曹操继续在荆州鏖战!
也就是说,若不是曹操执意打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根本不可能成立!孙权会因为刘备是刘表客将而不信任刘备,而刘备也会选择去交州避难,这样的话,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荆州将彻底被曹操消化,几年之后,江东将会被轻易拿下!
三、曹军的水战能力会更加强大
曹操之所以会败于赤壁,最主要的原因是曹军的水战能力不如江东军队。而若是曹操不执意打赤壁之战,那么他就可以利用荆州的地理优势,集中时间搞训练,几年之后,在原荆州水师的帮助下,曹军的水战能力必定能够上到一个新的档次,到时候再和江东水军作战,便有更大的胜算!与此同时,再配合之前江东内部统治不稳、孙刘联盟不再成立等因素,曹操完全可以一举拿下江东,最终统一天下!
结语
总的来说,如果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暂时不打赤壁之战,那么他必定可以一统天下!原因有三:一、不打赤壁之战,江东内部不稳,会严重撕裂,影响江东的实力;二、不打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无法形成,孙权和刘备离心离德,无法形成合力,对抗曹操;三、不打赤壁之战,曹操将有充足的时间提高曹军的水战能力,只要曹军水战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就能够成功打过长江,那么江东就完蛋了,就江东军队陆战能力来看,他们几乎算是三国最弱的陆军了!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赤壁之战前,贾诩曾提出过一个建议。
贾诩提出:曹操破袁氏,定荆州,威名远扬,军势鼎盛;现在如果先在安抚荆州百姓,使民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也就是说,暂缓东下,先安定荆州全境,巩固占领地区,进行战略休整,安定内部,训练水师,然后再图取江东。
然而,曹操未作采纳,急切发起赤壁之战,最终失败,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那么,采纳贾诩之策,确实能提前完成统一吗?
赤壁之战前有利的形势: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降服刘琮后,曹操的形势极为有利。
原本,刘备企图撤到江陵,继续领导荆州地区的抗曹斗争。
然而,长坂坡大败后,刘备改变路径,逃到了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东北)。
曹军占领江陵后,长江以南的荆南四郡也降服了曹操。
荆州全境,除江夏部分地区外,全部降服于曹操。
原属刘表的兵马、粮草、物资,全部完好地交到了曹操手中!尤其是刘表水军的投降,使曹军的水军力量大增。要知道,此前,刘表的水军虽屡为孙策、周瑜所败,但仍能与之抗衡,阻遏江东军,使江东军数年西进未夺一城。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正朝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发展。
西北方向,曹操征荆州之前,已经以允许马超留在关中统领部曲为交换,换取马腾全家到许都做官,充当人质了。
西南方向,西川刘璋慑于曹公之威,在曹操征讨荆州过程中,也开始接受曹操征调兵役、力役的命令,接连派使者致敬,并主动派叟兵300和杂御物前来支持曹操。
即便是在江东地区,张昭等大族也主张归顺,积极主站的,只有周瑜、鲁肃、程普等军队主战派。
显然,随着曹操迅速平定刘琮,形势正朝着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发展。
隐患
然而,隐患也是不容忽视的。
曹操当年七月开始集结部队,九月就接受了刘琮投降,击败刘备,历时只3个月。
战果虽然辉煌,但实际上,直接控制的只有襄樊、江陵两个要点,其余地区都只是接受了刘表部的投降,并没有直接控制,形势未稳。
而且,荆州是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被迫投降的,除了一些铁杆主降派外,人心并未归附。
而手下这支连胜之师,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不到1年前,曹军还在北部边境与乌桓作战,如今,迅速运动到了长江边作战。
显然,巨大的环境差异,水土不服,很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而高度聚集的军队,又很可能会引发流行病,导致战斗力的下滑。
显然,初定的荆州,需要时间来稳固;未定的人心,需要时间来安抚;水土不服的军队,需要时间来适应环境···
曹操的一贯策略:深根固本+分化瓦解
在曹操平定北方的作战中,对于类似的情形,曹操集团的一贯策略正与贾诩的建议类似。
与吕布争夺兖州时,情况困难,正逢陶谦去世。
曹操要急攻徐州,被程昱制止,最后采纳了“深根固本”的策略,慢慢来。
官渡之战后,曹操集团先后考虑过攻打江东、荆州、河北,但最后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集团暂时取消了大规模用兵,花半年的时间稳定曹占区,击败骚扰后方的刘备,渡过粮食危机后才开始一心一意进取河北。
“深根固本”,是曹操集团一贯的风格。
而在对付敌人联合的情况时,曹操集团的做法也一贯是先分化、瓦解,再各个击破。
刘备、吕布在徐州联合时,曹操就离间、分化,待吕刘反目后,才联合刘备,进击吕布。
曹操第一次进攻邺城时,袁谭、袁尚放下分歧,联兵抵抗。
曹操遂采取郭嘉“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的方略,暂时退兵,等到二袁相争才再次用兵。
袁尚、袁熙投靠公孙康后,曹操再次采纳郭嘉之策,留着不打,回军。结果,一回军,公孙康就献来了二袁人头。
显然,按照曹操一贯的风格,此时也不会急切发起对江东的作战。
稳定荆州、安抚人心,“深根固本”,以“旧楚之饶”为稳固的东进基地。
而分化、瓦解的空间也很大。
江东主张投降的大有人在,只是因孙权力排众议,江东才选择了联刘抗曹。
同时,江东的主战派领袖周瑜等人与刘备、刘琦也并非彼此完全信任。
如果紧急进攻,孙刘之间,江东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会暂时放弃分歧,合力作战,但如果不急进攻,只是分化、瓦解,形势仍然有可能发生有利于曹操的变化。
曹操的急进,坚定了东吴抗战决心
然而,此时的曹操似乎稍有膨胀,放弃了一贯策略,急不可耐地发起了东下。
这个决策,坚定了江东的抗战决心。
诸葛亮、周瑜,正是看出了曹操这个动作的破绽,说服了孙权。
诸葛亮指出了三条。
其中,第一条是标榜刘备坚决不降曹,以此刺激年轻气盛的孙权,激起其不甘为人下的英雄气概和抗曹的情感。
另外两条,全部指向曹操急切用兵的失误。
第二条是指出曹操连续用兵,军队疲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必蹶上将军”。
第三条是指出曹操在荆州形势不稳,缺乏稳固基地,无法连续作战,一旦战败,必然退回北方,如此孙权可成鼎足之势。
随后,周瑜有列举了可以抗曹的原因。
除了政治上唱高调,表示孙权神武雄才,必能击败“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外,周瑜的四条,全部瞄准了曹操急切用兵的破绽。
第一条:曹操还没有稳定后方,导致后方不稳,有后顾之忧;
第二条:曹操还没有训练好水军,荆州水军未必服从,以短击长;
第三条:曹操急不可耐的用兵,不顾天时,导致隆冬时节,战马缺乏草料;
第四条:曹军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显然,诸葛亮、周瑜指出的,可以抵抗曹操的原因,除了“政治正确”的高调外,所有的现实因素,几乎全部是因为曹操紧急发起进攻导致的。
可以说,正是曹操急不可耐的发起攻势,使江东有可击败曹操的可能。
再无机会
曹操急不可耐地发起赤壁之战,遭遇惨败。
此后,曹操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首先,是水军精华的覆灭。
赤壁之战,曹军先败于赤壁、乌林。
随即,孙刘联军紧追不休。
曹军正逢流行病,战斗力削弱,而新附的荆州水军也士气低落,难以组织有效反击,值得溃逃。
最终,水军船只抵达巴丘时,被迫将剩余的船只全部自行烧毁了。
此战,东吴称是周瑜烧船,曹操称是自己烧船,“空使周郎成名”,实际上,是各烧了一部分船。但无论如何,曹军的船只是损失惨重了。
要想再建一支足以在长江与江东大战的水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
其次,是地利的丧失。
赤壁之战前,曹军占据了江陵,长江南岸的南四郡归服。
因此,当时东吴的主降派认为,江东赖以立国的长江之险,已经与曹操“共之”了。
赤壁之战后,尽管曹仁打得非常精彩、顽强,但还是退出了江陵。
与此同时,原本归顺曹操荆南四郡,也被刘备控制了。
如此,曹操丧失了在长江中游的全部据点,只能对着大江叹息了。
最后,是外部形势的迅速变化。
原本,益州刘璋已经倾向曹操,然而,随着曹操退出长江中游,其对刘璋的威慑力已经大减。
如此,刘璋成为孙权、刘备扩张的对象,最终,刘备图取了益州。
原本可能的一统之势,也就彻底变成了鼎足之势了。
天下一统,还要再等70年了!
总的来说,赤壁之战前,天下形势对曹操非常有利。
如果曹操采纳贾诩之策,不一定能“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不应低估江东人物不屈之心),也未必会真的导致孙刘分化瓦解(孙权、刘备的格局、才能,绝非二袁、吕布可比)。
然而,曹操毕竟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动权。
如果依贾诩的策略,延续曹操在统一北方时一贯“深根固本+见可而进”的方略,曹操将毫无疑问地在长江南北的荆州全境真稳脚跟,而其他“中间势力”也会毫无疑问地难以为患。
如此,孙刘也就不可能具备“鼎足而立”的基本条件。
诚如此,天下一统,也很可能不必再等七十年了。
然而,历史终究没有如果···
纷纷扬扬、英雄辈出、热血沸腾的汉末三国时代,仍在继续。
官渡之战,袁绍大败,不久,曹操统一了北方。
诸多英雄不足为虑,刘备乃当世真英雄,以后必将是争夺天下的强劲对手,如果让他任意发展后患无穷。必须对他穷追猛打,疲于奔波,使其不得有片刻安宁。新野一把火,曹操重新审视,被他视为乡村野夫的诸葛亮。站在荆州的城头上,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天险。曹操反复思考,举棋不定。
贾翊信步走到身边,主公在想刘备,孙权小孩吧。这滚滚长江风大浪急,大船也会颠簸不定,众将士都是北方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加之连年征战,人困马乏,不如暂回中原。和百姓一起开荒种田,发展生产。曹操转过身来,用马鞭指着对面的山岳,打败刘备近在咫尺,怎能前功尽弃呢?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贾翊随口答道。是啊!这些年,北方连年征战,老百姓生灵涂炭。十室九空,我曹操起义兵,不是解百姓于倒悬,匡扶汉室以己任。贾翊又继续说西凉马腾,韩遂新降,汉中张鲁还都是不稳定因素,趁机造反,才是我们心腹大患。曹操点头称是。
主公,黄河流域有450万到500万,常住人口,江东250万左右,刘备最多80万。咱有精兵三十万,孙权不足十万,刘备区区两万人。曹操说,是啊,战争靠实力说话。主公,我还有一计,旦讲无防,来年广招从小生活在长江边,经过大风大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入伍。夹杂在北军里,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江南无忧也。妙,妙!曹操感叹道。随下令班师回朝。(原创)
謝谢邀答:
一代枭雄曹孟德赢得三国时期第一場大战的胜利,即官渡之战,平定北方,灭了北方最强大的对手袁绍,士气正旺,剑指东吴精心打造船只谁备渡江作战一举拿下东吴,全国统一在望。
贾诩曹魏的首席资深谋士,曾劝曹操暂休整部队,安抚百姓,建设家园,先强国力,也不失为良策。
曹操何许人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他的胸怀并非诸葛亮的三分天下,静观其变。周公慬的天下二分,鲁肃的塌上策,即曹魏,刘表,因当时的刘备还没资格争雄天下,仅流寇而已。
而曹操志在天下,剑指东吴,他这个总司令对参谋长贾诩的话仅作保留,亲率大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三万)渡江拿下东吴指日可待,在曹操眼里其它的对手不足为奇,这可是魏武挥鞭的英雄气概。
但世事都不尽人意,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曹操赤壁之战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两大重点。
(一)东吴都督周瑜不畏强敌,领三万兵馬利用长江天险死守家园,借天使用火烧了曹营部分战船,曹军出師不利,受阻长江对岸,渡江战役失败。
(二)赤壁之战曹魏的失利并非单独军事上的失败,其主要原因是曹操的兵营的将士都得了一种《传染病》,历史记载也没说什么病,当时都是中医,没有科学的检测手段。部队一触即溃,大部队别说打仗,生命都有潜在的危险,所以曹操果断的下令毁掉大部战船,有计划的撤退,这一退曹操终生遗憾,回去后老犯头疼病,统一天下的梦想从此划上句号。
结束语:渡江作战我们都看过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解放海南的影视,渡江是讲批次的,并非所有人都到船上,即使先头部队全部遇难,主力部队然在大本营,最多说出师不利,损失较大,但绝不会因先头受阻或失利而整个部队就消失了,这不合乎逻辑,也不合情理。
曹操赤壁之战是大格局,大手笔,贾诩没有此眼光,曹操赤壁之战主要输在《无名的传染病》上,部份输在周瑜的抵抗上,若曹操带二十万兵馬,首次渡江的也最多一个团或两个团的兵力,也就是说曹操最少还有十八万以上的军队,根本对曹操形不成致命的打击,并非演义所讲仅乘二三十人。曹操沒听贾诩的是完全正确,渡江成功之日,就是统一有望,三国根本不可能再成鼎立之势,也不可能再有蜀汉这一说。再见!
贾诩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不显山落水,像个隐形人。史书也好,小说也罢,对他的着墨并不多,但是他老先生每次登场,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几句话,就能使局势大变,搅得敌方天翻地覆,冥冥之中他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贾诩,精英中的精英,谋士中的大师。
赤壁大战前的曹操,已经狂得没边。自官渡之战后,一切都太顺了!袁绍被灭,刘琮束手,此刻的曹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假天子发号施令,真是痛快,各路诸侯战战兢兢,唯恐被曹孟德盯上。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贾诩自然已经洞察到曹军面临的危机,在曹操发动赤壁大战前及时劝谏,还是非常正确的。
贾诩的建议很简洁:曹老大你本事大、能力强、声明远播。咱们这块地盘条件不错,基础雄厚,目前只需要让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江东那些诸侯迟早会降服称臣的,没必要打打杀杀的。
贾诩的这个建议是很厚道的。相比于各路诸侯,曹操已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不打仗,少死人,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富国强兵,你强大了,吓也能把那些诸侯吓死,还用讨伐吗?再说,把江山打烂了,即使取得了胜利,损失最大的还是你自己。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上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曹操攻打赤壁,确实是急于求成了。
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后,基本平定了北方。同时,西北的马腾、韩遂也臣服曹操,曹军则驻守陕西,扼守长安。
由此,曹操控制了中国的北方领土,势力源远强于其他诸侯。
曹操的军队骁勇善战,是一支久经战阵的劲旅,尤其擅长在平原作战。
所以,曹操乘着刘表病重大举南下进攻,在新野不费吹灰之力赶跑刘备,要在长坂坡将刘备大军彻底击溃。
这边,刘表儿子刘琮直接投降,由此曹操不但得到刘表的六七万兵马,得到了荆州大部分地盘,还有一支水军。
当时曹操地盘人口在450万到500万,而东吴人口仅有250万,四川刘璋大约七八十万。
刘璋懦弱,甚至服从曹操命令来助战,不会援助东吴。
而刘备充其量只剩下1万人,加上刘琦1万人,也不过2万。
东吴除了对付山越族和南方敌人以外,大约还可以拿出10万左右的部队。
而曹操有二三十万大军可以使用,似乎稳操胜券了。
其实,曹操随后就感觉到巨大问题。
其一是,曹操在长江流域,遭遇了严重的瘟疫。
一说,这是曹操的北方军队进入长江附近,感染了严重的血吸虫病。
这种病在当时无法确诊,只要接触到江水就会传染。
由于北方士兵体内没有任何抵抗力,一旦患病就非常严重,人会长期高烧,体力极弱,甚至直接死亡。
当时曹操的二三十万人,至少十多万人患上这种病,只是程度轻重不同。
其二是,曹操的大军不会水战,也不适应沿江的两栖作战。
曹操军队都是北方人,上船就晕,站不稳也就不用说水战了。
而沿着长江,都是复杂地形,包括沼泽、淤泥、河叉纵横、灌木密布。
这种作战,曹操引为自豪的骑兵和重步兵,都无法发挥作用。
如果采用轻步兵作战,东吴军队世代生活在这里,战斗力当然强于曹军。
而刘表的军队本来也不亚于东吴,然而刘表死后刘琦和刘琮兄弟决裂,刘表的官兵对曹操颇有恐惧心理,也颇为疑惑,不愿意随便去拼命,以免被曹操借刀杀人。
由此,曹军数量虽然,实际作战绝对不是东吴对手。
其实还有很多原因。
结果赤壁之战打响时,曹操先是水上和陆地遭遇重创。而当时士兵患病的太多,已经无法有效抵抗,曹操只得烧毁营房而北返,惨败。
此次曹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南下进攻。
其实,我们冷静分析,曹操只要耐心一些,首先全力在荆州站稳,接着慢慢练兵,治疗疾病,等待时机成熟再率领30万大军南下。
显然,孙权和刘备的10万人,肯定是招架不住的。
骄兵必败
想要解读这个问题,咱们需要先知道一些前提背景。
一、赤壁之战发生前夕,为何只有贾诩一人向曹操进言,不可打赤壁之战?荀彧、程昱、荀攸等人没看出来,赤壁之战曹军会大败吗?二、魏蜀吴三国,各自争夺天下的优势是什么?
人们都知道曹魏阵营人才济济,徐庶入曹营时发现了一个誓言:终身不向曹操献一计。贾诩是徐庶之外,曹营中另一位低调的谋士。让贾诩如此低调的原因,还是因为宛城之战,曹昂死于贾诩所献的毒计。投降曹操后贾诩再不低调做人,很可能早就身首异处了。
但就是这样一贯行事低调的贾诩,在赤壁之战前却一反常态,向曹操进言赤壁之战不可打。当时的贾诩更是进言曹操,应该先行巩固北方的势力。
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又亲征乌桓取得了大的胜利,此时的曹操心高气傲胜券在握。而在赤壁之战发生前,还发生了一件事——衣带诏。衣带诏事件的发生,让荀彧叔侄和曹操失和。所以,明知道赤壁之战曹军会战败,曹操麾下的众多谋士选择了不发一言。
编者不相信庞统的连环计,曹营的一众谋士都没有看穿。
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的优势是什么?人们会说魏国地盘最大,人口最多。蜀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吴国据守江河之险,经济富足。这只是表面,魏国地盘最大,人口最多,但随之而的也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地盘上世家大族是三国中最多的一方。
蜀国地势险峻,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东吴据守江河之险,经济富足,造就了士族门阀与孙氏家族共掌东吴的局面。
看似地盘最大,人口最多是魏国的优势,其实也是魏国的劣势。衣带诏事件的发生,让众多士族门阀和曹操失和。
同样受士族门阀困扰的还有东吴,但东吴士族门阀虽然每个实力都很雄厚,但没有魏国的士族门阀多。
蜀国经济发展虽然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但也是三国中受士族门阀影最小的一方。因为刘备是打着恢复大汉江山的旗号,征战中原的。恢复大汉江山就意味着,刘备是在维护士族门阀与汉家皇族共治天下的格局。更何况刘备占领蜀地后,还和多个士族门阀联姻了呢?在士族门阀的阻力上,刘备无疑是受干扰最小的一方。
衣带诏的发生,触及了魏国内部,士族门阀的根本利益。
因为曹操藐视皇权,随之便可以说曹操真的统一天下后,很可能会改变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掌天下的格局。因此荀彧才会和曹操失和,赤壁大战时曹魏阵营的一众谋士选择了沉默。
而贾诩却不同,贾诩是出身西凉的谋士。贾诩家境贫寒,他是乐于见到统一天下后的曹操做出改变的。赤壁之战,曹操一旦战败,曹操会迁怒于谁?曹操会迁怒于麾下没有士族门阀背景的谋士:贾诩。因此贾诩才会一反常态,出言提醒曹操。
但官渡之战,大胜乌桓两场战役,已经让曹操开始变得有些过于骄傲。当时的曹操已经听不进任何谋士的劝言。曹操本心就想打赤壁之战,所以贾诩的进言只是做到了适可而止。要不然庞统献连环计,贾诩就会去点破。赤壁之战曹军战败,曹操会和众谋士失和,贾诩也有很大可能得到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关羽水淹七军时,曹操和孙权都已经多年,未发动过大的战役了。这是因为当时的魏蜀吴中,魏国和吴国都受到了士族门阀问题的困扰。另外三国中也只有刘备一人提前确定了基业的继承人。
特别是在曹操晚年,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继承人和处理士族门阀的问题上,晚年的曹操已经没有精力去统一天下了。所以说即使曹操避免了赤壁之战的战败,他也不能统一天下。
因为衣带诏事件的发生,已经让魏国内部失和。晚年的曹操没有精力去统一天下,但另一边的刘备却不同。刘备比曹操年轻,且刘备为此等了大半生,他终于积攒足够了,争夺天下的实力。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是刘备依然锐意进取态度的体现。
关羽死后,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其实这是刘备改变了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老迈的曹操已经没有精力去统一天下,但刘却备依然壮心未泯。当然,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正是借助魏国内部失和,才成就了司马氏家族的趁势崛起,曹操多年打下的基业,最终助力司马氏家族统一天下,建立了西晋。
贾诩害死过曹操的儿子曹昂,所以他在曹营非常低调,从来不敢轻易举手发言。因为只有暴露的越少,才越安全。哪天曹老板想起了曹昂,再看到贾诩在那儿嘚瑟,肯定会下杀手的。因此贾诩一般不发言,可贾诩发言的时候,绝对是很关键的时候。
比如说赤壁之战之前,曹老板已经一统大北方了。除了西凉没有收复,中原地区都在他手里掌控着。因此曹老板不辞劳苦,打算南下灭了孙权和刘备,一统江山。
这个时候贾诩突然就举手发言了:老大你别嫌我话多,你现在手里这么多田地,这么多人口,经济又这么发达,好好经营下去,孙权和刘备不战而降的几率是很高的。
但是曹操却不答应,为什么?因为曹操等不了。换我我也不可能答应,手握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正是开国建功的好时候,凭什么要回家养老?等着让儿子捡漏?这是不可能的。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三国志》
因此从曹老板的角度来说,那必须要南下一统天下。就算后来的结果是战败了,当初他的雄心壮志也不允许他后退。至于贾诩的建议,一个杀了自己儿子的人,能有什么好主意?曹老板理都不理。如果曹操听了贾诩的话,依旧无法一统江山。
理由一:曹操的雄心壮志,伴随着年龄在萎缩。
曹操最鼎盛的时期,其实就在赤壁之战之前,那时候他是真的厉害,占兖州,灭徐州,平定袁绍,剿灭袁术,成为天下最大的诸侯。
可是从赤壁之战以后,他的事业就戛然而止了,当然也平定了西凉,打通了河西走廊,可是这跟之前的战绩完全不好比。
再往后打输了汉中之战后,曹操就彻底歇菜了,此后的曹操完全失去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一心就想着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敢南下招惹孙权或者刘备。
在关羽北伐的时候,曹操吓得差点要迁都,可见年纪大了以后,曹操就没有足够的雄心壮志了。
人越缺什么就越想要表现什么,晚年的曹操来了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实是在给自己鼓劲儿打气,正是因为岁数大了,没了这些雄心壮志,才会刻意提出来。
因此如果让曹操一直在北方发展自己的经济,不想着南下一统江山,那么曹操个人的雄心壮志就会逐渐萎缩。即使将来有了一统江山的机会,晚年的曹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什么?老人家最忌讳的就是搬家和生活上的变化,因为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曹操岁数大了以后也是一样,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现状。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三国志》
他会觉得占据大北方似乎还不错,至少可以得以善终。至于一统江山的任务,就交给孩子们好了,结果他也是这么干的。可惜他那个儿子曹丕,完全没有一统江山的能力,这件事也就只能搁浅了。
理由二:你萎缩的时候,对手可没有萎缩。
刘备是比曹操要小几岁的,人生经历也比曹操要艰难得多。曹操一出生就是做主公的命,毕竟家大业大。可是刘备不行,他必须要各种投靠主公,逐渐积累自己的资金。
所以说刘备这个对手是很可怕的,他从二十来岁开始起家的时候,一直到六十多岁去世,从来没有懈怠过,一直都在努力。
为什么他的一生要过得这么苦?那是因为他一直有雄心壮志,他不会写什么诗词表达自己的心情,因为他没有那个闲工夫。
这种人你很难对付,除非毁灭了他,否则就不能停止他前进的步伐,这哥们整天想着的,就是恢复汉室,多占领一些地盘,可是你曹操这个时候却萎缩了,那不是让对手来收拾你吗?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刘备在汉中击败了曹操,占领了汉中之地,关羽又在荆州发动北伐战争,如果孙权不偷袭关羽大后方,那曹操可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你不前进的时候,其实就等于是在倒退。
同样,看看孙权,人家是你曹操的晚辈,你儿子、孙子死的时候,人家孙权还没死。可见孙权跟曹操压根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你回家养老以后,孙权可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候,也是奋斗的最佳时期。你的黄金期已经过去了,可人家还没到来,这就是最现实的差距。为此孙权对晚年的曹操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所以曹操必须要趁着还没有完全老去的时候,尽快把这些厉害的对手收拾掉,就算收拾不掉,也必须要去尝试,因为过了这个黄金年龄,所有的理论分析就都不切实际了。
理由三:曹操自己的内部矛盾太多,必须要转移矛盾。
战争是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手段,比如某国要大选前期,总归是要搞点战争方面的事情,这样才能体现这位领导人在危急时刻的能力。
曹操也是一样,他在内部有太多的矛盾需要解决了。如果腾出功夫来专门解决这些矛盾,花费时间可就太多了,而且根本解决不完。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转移矛盾。不断发动战争,只有这样内部才能统一口径,一致对外,这才是上上之策。
- 让曹操在北方好好经营,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西凉的问题,马超和韩遂在那边挺嘚瑟的,一时半会儿搞不定。
- 其次就是要解决东汉余孽的问题,其实还是有不少官员是忠于汉朝的,比如说孔融、杨彪这些人,必须要好好杀一杀他们的威风。
- 再者就是子嗣传承的问题。本来一致对外的时候,这个问题并不尖锐,可以拖下去。可是不对外以后,把大位传给谁,肯定是最大的问题。曹丕曹植曹彰等人必然要斗得你死我活。
最后就是对手下人的安排问题,那些战功卓著的大将,十多年内可没什么用处了,是杀掉还是赶下台?曹操必须要解决,否则容易引起兵变。
总结:贾诩这主意其实是馊主意。
在我看来,贾诩不让曹操趁着年轻南下,绝对是天下第一馊主意。结果曹操赤壁之战战败了,所以大家都说贾诩厉害。
其实如果赤壁之战胜了,贾诩岂不是要遗臭万年了?因为他阻碍了曹操的一统大业。而且贾诩没有充分的理由不让曹操南下,毕竟他也不知道战争胜负到底如何。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操在统一整个北方后,开始把征服的目标放在了南方,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原本是准备攻打刘表的,但是刘表突然之间就病死了,然后就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职位成为荆州牧,曹操南下直接给了荆州军事压力,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胁迫下投降了曹操。
荆州投降了,让曹操喜出望外,要知道曹操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南方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荆州,这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将会加快,因为荆州是中原通往南方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占有荆州才能够统一天下,那可是曹操的终极梦想。
曹操
原本曹操计划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拿下的荆州,现在这么容易就传檄而定,难免让曹操头脑发热,然后曹操又在当阳长坂坡大破刘备,俘虏刘备带着南下的十多万百姓以及刘备的两个女儿,更是让曹操心花怒放,曹操直接率军到达了南郡治所江陵城。
曹操也就是在江陵城休整了两个月,就发动了赤壁之战,然后就是曹操战败,先向西逃到南郡,然后再折向北经襄樊逃到中原,就这样,曹操统一天下的路被生生阻断。
当曹操在江陵停留两个月期间,贾诩曾经劝说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应该安抚百姓,等待进机,但是曹操不听,执意率军发动赤壁之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曹操为何急于发动战争呢?为何早不发动晚不发动,休整了2个月才发动呢?
贾诩
很简单,因为荆州得来全不费功夫,曹操拿下整个荆州六郡(除江夏郡外),太过于容易,一没花太多时间,二没有士兵伤亡,三还得到荆州近七八万降军,这么巨大的好处,全让曹操一个人占了,正是因为取荆州太过容易,于是让曹操产生了错觉,认为取江东同样会如此容易。
再说了,曹操与刘备多次交手,熟悉刘备的水平,曹操有把握拿下刘备,在北方曹操多次与刘备交战,从来没输过,当时刘备与刘琦驻扎在江夏,曹操如果向东攻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夏郡,这里也是荆州唯一没有归属曹操的地盘,曹操本着攻打江夏郡,同时意在整个江东。
曹操之所以休整了两个月才攻打刘备,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当时是在为战争作准备,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同时曹操刚刚占据荆州,虽然手下有一大批的俘虏荆州军,但这些荆州军第一次投降曹操,双方彼此没有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曹操花了两个月时间休整军队,做好战争准备。
赤壁之战
同时,曹操还需要解决水军的问题,虽然曹操在北方练习过水军,但是毕竟与真实的水军相差甚远,曹操需要依靠荆州水军来攻打刘备与孙权,需要训练荆州水军与已方军队的磨合,同时由于曹操急于发动统一战争,因为只要拿下江东,统一大业基本上就定形了,这可是心情非常激动的时刻,曹操也忍不住激动了。
曹操急于发动赤壁之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现在实力最强,应该趁刘备和孙权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发动大军剿灭他们,这叫先下手为强,在军事上会处于有利位置,如果让刘备与孙权先动了手,那曹操就处于不利位置,因为水军不比陆军,水军只能在水中交战,水中就那么一块地方,兵力再多也发挥不出来,只能靠各自的实力与先机,至少先下手为强吧。
赤壁之战
所以,这个时候尽管贾诩劝阻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可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谁也劝不动的人,已经处于头脑极端发热恋的状态,就连手下有士兵感染瘟疫,曹操都要执意发动赤壁之战,可见曹操当时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态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若曹操听了贾诩的建议,会统一天下吗?
很可能会,虽然不敢说100%统一天下,但是绝对有80%以上的把握统一天下。
如果曹操不急于发动战争,而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争取荆州民心,即使不攻打刘备与孙权,照样能统一天下,因为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想想北方八州全部归属曹操,再加上一个刘备,就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而这个实力没有任何势力能挑战。
208年赤壁之战
只要曹操不急于发动战争,即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攻打荆州,也是无法拿下荆州的,因为如果没有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那么曹操手下的荆州水军将会成建制保留下来,即使孙权与刘备的水军攻打南郡,也有荆州水军对付他们,再加上曹操在背后支持的人力、物力、财力,孙刘联军没有希望能攻破荆州。
三国的战争有时候很奇怪,三大战役都是谁发动谁失败,如果曹操不发动赤壁之战,而是让孙权与刘备发动战争,那么孙权与刘备就会失败,至少拿不下荆州,这样的话,孙刘联军就会退回江夏,曹操这边可以封锁长江,阻止下游的孙权与中上游的经济往来,对江东进行经济封锁,多搞个几年,估计江东经济就会陷入衰退。
只要按照贾诩说的,能安抚好荆州百姓,曹操就能稳定荆州,那样刘备就会无处发展,要知道刘备只有一个江夏郡,还夹在孙权与曹操之间,成了夹心饼干,既没有发展前途,又不可能突出重围,刘备最终的结局就是困死江夏,终老一生。
曹操
刘备没有发展前途,同样孙权也没有发展前途,对于孙权来说,西边和北边都是曹操的势力,没有发展的可能,东边是大海,没有发展可能,只能向南边的交州发展,在交州估计还要和曹操的势力发生冲突,那样的话孙权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只要曹操牢牢掌控荆州,刘备与孙权都不会有发展空间,最终的结局就是孙权与刘备将会衰弱,那样的话,曹操统一天下将成现实,可惜了,曹操居然不听料事如神的贾诩的话,如果听了,哪会有三国鼎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