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2关键词:

真实的瞎子阿炳是怎样的人?

点赞1、沈阳市 网友:沁雪蓝馨

1950年,北京一位教授千里来到无锡,只为求一个瞎子为他演奏一曲。多年后,这首曲子竟成为了传遍世界的经典。

提起《二泉映月》,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是“悲”。但如果你听过阿炳的原声录音,你会发现,这首曲子并无悲意,它是在诉说着阿炳的一生。


坎坷的身世,风流的少年

1890年左右,一名叫吴阿芬的姑娘嫁给了无锡当地一家秦姓名门望族的少爷为妻,可吴阿芬实在是命不好,仅结婚半年丈夫就意外离世了。

大户人家的葬礼,必然要办得隆重一些,秦家请来了附近雷尊殿的观主华清道长,来为这场葬礼做法事,道士虽是出家人,却是十分英俊,而少奶奶吴阿芬也正值青春,颇有姿色。两人相见,竟产生了一丝别样的感情。

此后,华清道长经常出入秦家,宽慰刚刚丧夫的吴阿芬,而吴阿芬则青年守寡,难忍寂寞。一来二去,一个出家道士,一个富家少奶奶,竟做出了见不得人的出格之事。

1893年,吴阿芬生下了一名男孩,她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华彦钧。孩子的出生自然瞒不过秦家人的眼睛,如此大家族内竟然出了这等丑事,族内自上而下都对吴阿芬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愤怒,每日讥讽羞辱,让吴阿芬这个少奶奶过得还不如府内的一个下人。

华彦钧三岁时,母亲吴阿芬终于不堪辱骂,投井自尽了,直到最后一刻,她也没有吐露出孩子的生父是谁。年幼的华彦钧则被踢出了家族,由远房的一个婶母照养。此时的华彦钧并不懂太多,他只是知道,母亲经历的这些,都是因为自己这个素未谋面的父亲造成的。


华彦钧暗暗发誓,今后长大,一定要找父亲算账。

几年后,雷尊殿内,得知了吴阿芬因自己而受辱自杀,华清道长悲痛万分,又打听到自己儿子现在正在乡下过着苦日子,他的心里更是着急。可即使着急,华清也不能过去跟儿子相认,不然这事如果传出去,他这个道观的名声可就彻底臭了。

怎么办呢,华清道长想了个办法。他来到小华彦钧的住处,假装是云游到此,对华彦钧的婶母说,自己想要收个亲传弟子,看孩子资质不错,不知是否愿意跟随出家。

华清道长还是有一定的名声,听他这么说,婶母自然赶忙答应了。就这样,父子变成了师徒,华清带着儿子回道观了,却始终没有告诉儿子两人的真实关系。


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小华彦钧不免心生害怕。但眼前的这个道长却莫名其妙地对自己格外好,干什么都要把自己带在身边。而其他师兄看到观主如此宠爱这个小师弟,自然对他也是关照有加,华彦钧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当然,宠爱之余,华清对他也是格外严厉。身为观主,华清在音律、经书上自然有着不浅的造诣,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倾囊相授给了儿子。

在教华彦钧吹笛子时,为了练其气息与腕力,华清都让他站在风口处,手腕挂上铁圈坠着秤砣,迎风吹奏。在练习击鼓时,则让他以石代击锤,以岩壁代鼓,反复击打,节奏不可乱。

在练习二胡时更是下苦功夫,胡弦要比正常二胡粗2/3,而且扯得更加紧,这样音域更广,声音更加高亢,但这也意味着一般臂力的人根本拉不出声来。

华彦钧苦练到双手老茧,终于大成,这也成为了他的毕生绝技。


华彦钧极高的音乐天赋,以及道长对他无条件的宠爱,让他逐渐变得自由散漫,不守规矩。如果他只是当一辈子普通道士,倒也没什么,可偏偏在华清道长晚年期间,向观内的众道士吐露了自己想要立华彦钧为下一任观主的意思。

这下众道士就有很大不满了,论资历,华彦钧算是最小的。论才学,虽然他确实天赋极高,但不守规矩这一条,就难堪观主这一重任,就算华清道长偏心,也不能偏成这样。

可面对众道士的不满,华清并没有任何妥协,更没有向众人吐露真相。

就这样,华彦钧21岁那年,华清道长病重。临终前,他还是忍不住一把拽住了华彦钧的手,流泪道:“儿啊,父亲对不住你,还有你娘”。

真相全部吐露,华彦钧呆立在床前,自己最恨的人,竟然是最疼爱自己的人。在这一刻,阿炳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华清道长去世后,华彦钧成为了新一任的观主,大概是受到了身世真相的刺激,身为观主的华彦钧却丝毫不遵守道观的规矩。

正是清朝末年,动荡中的老百姓更加信奉神明,道观中香火不断。华彦钧却拿了这些香火钱下山,整日饮酒作乐,不顾道士的身份,他竟将大把银两花费在了烟花之地的ji女身上。

继承了父母的基因,华彦钧生得十分英俊,腹中有诗书,手上又有大把银两,那些青楼女子成群结队地想要勾搭他。就算这样,华彦钧还是感到不够奢靡,他开始接触了当下最流行的洋玩意,鸦片,一口下肚,那可真是快活似神仙。

这样的生活注定不可能长久,刚刚30岁的华彦钧在鸦片的摧残下已经消瘦的不成样子,在身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华彦钧还是频繁出入烟花之地,最终因为不洁的生活染上了在当时无解的花柳病。

病情日渐加重,手里也没了银两,那些围着他转的妓女早就不再理会他。华彦钧想回到道观,可观内的道士早就对他的作为忍无可忍,给了他少许银子就将他彻底逐出了山门。

华彦钧此时已经目不视物,他摸索着下山而去,不知去向。那个曾经风流的少年道士,就此消失。

1929年,一位眼戴墨镜,身着长袍的落魄乞丐出现在了无锡街头,他一手二胡拉得出神入化,甚至能模仿狗叫鸟鸣,路人皆驻足称奇,渐渐地人们给他取了一个名号,瞎子阿炳。


落魄中年,却大彻大悟

阿炳一把二胡走遍大街小巷,烟馆,茶楼,阿炳就这么安静地坐在角落,一言不发。他虽然目不视物,但周围百姓的议论,他却听得一清二楚,比起当年那些烟花之地的淫靡之语,在这里阿炳才真正感受到了人间的沧桑。阿炳的心胸也逐渐宽阔了起来,每当有人嘲讽他瞎子,他只是一笑置之。

他知道现在的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饱受地主阶级与外来势力的压迫。于是阿炳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曲子填了词,边唱边拉,其中包括一曲为地主家的一名小丫鬟伸冤的曲子,老百姓听了后义愤填膺,将地主的宅子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替小丫鬟讨个公道。

阿炳终于从音乐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此后,他醉心于音乐之中。


人到中年的阿炳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一名叫董彩娣的寡妇时常照顾目不视物的阿炳,二人日久生情,终于结合在了一起。阿炳负责卖艺,董彩娣则负责吆喝。然而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都很穷苦,二人每日也讨不来几个铜板。

阿炳对妻子说道:“钱少不要紧,能继续拉琴就行了”。但话虽如此,阿炳的鸦片瘾却一直戒不掉,时常犯的烟瘾让阿炳喜怒无常,经常打骂妻子,即使这样,董彩娣也对他不离不弃。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阿炳与妻子先后辗转各地避难,最后流落至上海,期间他创作了诸如《听松》等豪迈激昂的曲目,鼓励人们与日本侵略者抗争到底。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却禁止他在大街上进行说唱新闻卖艺,而阿炳也染上了严重的肺病,每日吐血不止。

他与妻子回到了无锡老家,每日靠替人修琴维持生活,收入少得可怜。常年的疾病加上时常发作的烟瘾,让阿炳的生活度日如年。


迟来的光芒,一代大师终谢幕

1950年,南京艺术学院的曹安教授偶然听到学生学生黎松寿拉起一段二胡,只听曲子悠扬中带着沧桑,沧桑里却不失一股激昂,自己潜心音乐数十年,竟不曾听过如此绝妙的曲子。

他忍不住打断了黎松寿,问他此曲是何人所创。黎松寿说,他小时候的邻居是一个叫阿炳的瞎子,拉得一手好二胡。他想拜阿炳为师,却被拒绝了,只是在闲余时间阿炳指点了他一些二胡的技巧,其中这一段曲子,也是跟阿炳学的。

曹安教授立即联系了远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此时的杨教授正在全国收集民间音乐。得知这一消息,杨教授立即找来了当时最宝贵的钢丝录音机,千里迢迢赶到了无锡。三人几番打听,终于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找到了阿炳。

此时的阿炳身体又比之前虚弱了许多,他那把特制的二胡已然拉不动了。听到三人的来意,阿炳还是激动得起身,寻来一支普通二胡,将这一宝贵的曲子录制了下来。

虽然此时阿炳已经功力大减,可杨教授听完后还是浑身颤抖不止,半晌,他才问阿炳道:“先生,这曲子叫何名字”。阿炳摇了摇头,这曲子是他走巷卖艺间有感而作,从未将它命名过。

杨荫浏执意让阿炳取个名字,但连取《二泉》《印月》几名,都不甚满意。最后阿炳说道:“您的学问大,就听您的吧”。

杨教授思索再三:“不如取名《二泉映月》,如何。”阿炳点头称好。


1950年9月25日,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上,举办了一场大型文艺演出,阿炳也受到了邀请。带着病体,阿炳还是手持琵琶出现在了舞台上,作为压轴进行表演。

一曲过后,台下有人喊道:“先生,我们想听二胡。”台后的妻子拼命向他示意,他的身体已经不适合再演出一曲二胡了。

但阿炳却笑了笑:“能为无锡老乡拉琴,累死也值得”。

随后他拿起二胡,对准了麦克风,这是他第一次通过麦克风传达自己的乐曲。此时本已临近散场,场内嘈杂一片,可当那曲《二泉映月》响彻半空,时间仿佛在那一刻停止了一般,十里内除婉婉琴声,再无杂音。

一曲结束,全场竟鸦雀无声。直到阿炳脱帽致敬,人们才在曲中醒来,瞬时掌声如雷,刚刚已经稀散的场内,现在竟挤满了观众,还有很多挤不进来的人,拼命的爬上墙去,想要看这位传奇先生一眼。

这是阿炳唯一也是最后一次享受这么大的舞台了。

三个月后,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重离世。一个月后,他的妻子也郁郁而终,夫妻二人被葬在了无锡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一代大师就此谢幕。

阿炳所留下的《二泉映月》,不仅打动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更是惊艳了全世界。

在美国,它被评为最流行的中国乐曲“榜首”。

而日本的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此曲后,更是当场跪倒在地,他流着泪对别人说:“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写在最后

如今,一说起《二泉映月》,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极悲之曲,而且也有许多的二胡演奏者在演奏时也极力地想要展现出一种悲凉。

但事实上,如果你听过阿炳的原声录音,你就会发现,阿炳手中的《二泉映月》,并不凄凉。

二泉映月,是阿炳对自己一生的诉说。曲初,琴声幽幽,诉说着自己迷离的身世。曲中,激扬洒脱,似少年放浪不羁,不畏世俗。曲尾,琴声婉转中带着高亢,虽然落魄,但他从未放弃过抗争。

全曲听下来,阿炳没有像街边乞丐一样卖惨,曲中甚至没有哀怨,伤感,愤懑。更像是看破世间凡尘的老道,坚定从容,从不屈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阿炳从来都不是一个乞丐,他更像是中国的贝多芬,一位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一代宗师。

点赞2、果洛藏族自治州 网友:你我酣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实的瞎子阿炳就是一个普通的二胡演奏家。

瞎子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的1893年出生在无锡中心洞虚宫雷尊殿旁的一个房间。

瞎子阿炳是风流的产物,是这里当家道士华清和同 道观做杂务女工、寡妇秦嫂的私生子。

此事是标准的丑闻,在清末江苏乡下,阿炳的母亲是要被家族浸猪笼处死的。

即便没有遭遇生命危险,阿炳母亲也饱受家族成员迫害、谩骂、讥笑,在阿炳4岁时候就羞愤而死。

父亲无法承认这个私生子,只得将阿炳交给乡下的亲戚抚养,到8岁才接回道观,谎称是自己的徒弟。

父亲为了面子严格保守秘密,直到1918年去世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身世。

在这之前,阿炳一直把父亲叫做“师傅”。

因为是父子关系,父亲对阿炳相当钟爱,不但教他读书识字,也交给各种本事。

父亲自己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在他的教导下,阿炳从10岁开始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阿炳具有超人的音乐天赋,加上父亲教导有方,很快就成为著名演奏大师。

在17岁师,阿炳开始在道场表演音乐。由于演奏技术极其高超,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

父亲死后,阿炳继任当家道士的职务。

然而不知道是不是遗传,阿炳也好色,经常穿便装下山嫖妓,还迷上了鸦片,一抽就是30多年,一说他还喜欢赌博退二八杠。

由于阿炳自己很多恶习,道观逐步萧条,最终入不敷出被别人接手。

因为自己身份特殊,阿炳怕被熟人撞见,嫖妓不敢去中高档场所,往往去最低档的窑子。

久而久之,阿炳感染上当时的绝症梅毒,到34岁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导致双目失明,成为了瞎子阿炳。

由于体力极为衰弱,阿炳已经无法做道家的法事,只能在街头拉二胡卖艺,成为最低等的街头艺人。

但由于二胡演奏水平极高,阿炳仍然是有名的街头艺人。

到了46岁,阿炳还俗后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催弟结婚,主要是他双目失明,需要人照顾。

建国后,国家开始系统保护传统民乐。

资料这么写:1950年8月下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曹安和欲为其录音,因当时阿炳已弃业三年,延至9月2日下午7时30分开始录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当时阿炳已很长时间没有演奏了,乐器是借来的;阿炳坚持练习了三天才录的音,录的六首乐曲(二胡琵琶各三首)都是阿炳本人决定的;当时约定半年以后再录。

然而,还不到半年,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无后,葬于无锡西郊璨山一和山房道教墓地。

阿炳只是一个普通艺人,自己还有很多毛病。他也没有反抗过日本占领军,试问一个瞎子怎么反抗。他只是在街头卖艺,如果日本兵付钱听曲,阿炳不会也不可能拒绝。在进入无锡城时,阿炳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要向日本兵鞠躬。

阿炳也不是演奏什么高雅艺术,为了混口饭吃,他也当街演奏黄色小曲,人总要活下去吧,何况一个瞎子。

阿炳演奏和哼唱的黄色小曲,大人是不允许孩子、半大小子听的。如果知道孩子听了阿炳唱的这些黄色小曲,孩子回家就会狠狠挨一顿揍。


话说回来,谁规定艺术家必须是道德楷模的?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

点赞3、西安市 网友:源裂妹

应该把瞎子阿炳的故事改编成电影!这么伟大的音乐家。

听过《二泉映月》,为琴声所憾动,潸然而泪下。

我想只有经过大苦难,大悲伤的人,才能作出这首享誉世界的名曲,伟大的音乐家!

真实的瞎子阿炳谁也不知道,解放后就病逝了!我也不能网上说什么?我就说什么?没意思!

关于阿炳的母亲就有多个版本。有的说阿炳是干杂活的女佣人所生;还有的说是无锡城里首富大户家小姐的私生子;更有甚的说就是道观里的女道人所生。

即然身世都是个迷,其它关于阿炳的私生活也可想而知了,里面有太多的戏说的成份。

阿炳孤苦伶仃,凄惨而死。没有留下后人。如果他要有后人子女,凭借着阿炳音乐界的名望,也是个知名的大家吧。

谁敢胡说八道呢?以事实不符可要吃官司的。几千年封建陋习吃绝户的事在当今社会还在重演。

他在世间凄苦而死,留下生命的绝响。我们还要在他死后说三道四,我想哪个伟大的音乐大师都没有如此待遇吧?人性的悲哀。


点赞4、凉山彝族自治州 网友:笑颜如初

答:瞎子阿炳是个极其不幸的天才。

首先,他的出生就是一个不幸。

他是一个私生子,父亲的身份很神秘——神秘得犹如《天龙八部》中著名私生子虚竹的父亲:少林方丈玄慈。

在《天龙八部》中,叶二娘和玄慈生下虚竹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况,她都咬死不肯说出虚竹父亲是谁。

阿炳的母亲也一样,不肯对任何人吐露阿炳父亲的身份。

但阿炳的母亲不会武功,没有叶二娘坚强,受不了别人指指点点,在阿炳三岁那年自尽了。

收养阿炳的,是一个华姓大族里的妇女,阿炳管她叫婶娘。

阿炳八岁那年,婶娘家境贫寒,供不起他读书,把他送到了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交给当家大道士带。

在这年,阿炳当上了小道士,并有幸到私塾读了3年书。

当家大道士自号雪梅,不但长得英俊潇洒,而且道骨仙风。

最让无数人艳羡的是,他精熟鼓、笛、二胡、三弦、琵琶等诸般乐器。

阿炳有悟性,跟在他身边,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阿炳21岁时,雪梅道长因病去世。

雪梅道长临终前,告诉了阿炳一个深藏多年的秘密:他的俗家名字叫华清和,就是阿炳的生身之父,他帮阿炳起有名字:华彦钧。

阿炳的内心世界在那一刻遭受到了巨大冲击,忽忽如狂。

雪梅道长其实还有一件事没告诉阿炳——即阿炳这个名字,也是他起的。因为阿炳命中五运缺火,所以取名阿炳。

雪梅道长死后,阿炳成了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雷尊殿的香火极盛,单凭那些香火钱,阿炳可以像他父亲那样,走完养尊处优的人生路。

但是,他受不了母亲弃他而逝、父亲隐藏自己身世多年的打击,性情大变,破罐子乱摔,酗酒、吸食鸦片、逛窑子,最终在28岁那年,感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

按照旧中国无锡老记者华钰麟的说法,即阿炳好端端的当家道士不做,自甘堕落,偏要做讨饭叫花子似的流浪艺人!

双目失明后的阿炳无法参加法事劳动,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

36岁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婚。

不过,也在沦落在社会最底层的时间里,阿炳的天才得到了喷薄式的发挥,据说,他创作地270多首乐曲,可惜的是,仅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

其中的《二泉映月》堪称天籁之音。

据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他流着眼泪告诉别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逝于1950年12月4日,终年57岁。

华钰麟说,新中国成立前,阿炳靠一把叫花胡琴,马马虎虎还能混得下去;一解放,政府雷厉风行,严加禁毒,他抽了三十多年鸦片,难以戒绝,烟瘾发作,只得自行了断……

阿炳死后第二年,即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二泉映月》;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二泉映月》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瞎子阿炳,是个不幸的天才,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




点赞5、石嘴山市 网友:风强吻我

1892年,江苏无锡一个道观旁,一个丧夫又丧子的年轻寡妇义无反顾地向着河边跑去。

她结婚不久,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在过去那个不把妇女当人的年月里,一个年轻女人失去丈夫,就注定了一生孤独的命运。

她绝望至极,决定投河自尽,结束自己的性命。就在她以一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向河边的时候,一阵悠扬的二胡乐曲声传进了她的耳鼓中。这悠扬凄怨的二胡曲,具有一种穿透天穹、穿越灵魂的魅力,使这个年轻寡妇心荡神驰。她不由得心情慢慢平静了下来,不再像刚才那样执着地寻短见了。她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想知道这究竟是个什么人,能够拉奏出这么涤荡魂魄的乐曲。她循着声音找了过去,这才发现是个道士坐在不远处的坡上树荫下拉着二胡。

冥冥中也是她命不该绝。年轻寡妇静静地听完了道士的二胡曲,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她寻思,能够拉出这么好听曲子的人,想必人也不会太差,心也不会太坏吧。寡妇慢慢来到了道士的身边。她告诉道士,自己本来已经在黄泉路上走了一半,就差喝那碗孟婆汤了,但听了他的二胡曲,从鬼门关又折返了回来。

她问道士有没有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意思,如果有,她就是他的女人。道士停下二胡,回眸看去,眼前的女人非常年轻,风姿绰约,泪痕点点,楚楚可怜,他点点头,答应了她。这个道士叫华清和,是雷尊殿的当家人。

一个道士和一个年轻寡妇的奇遇,注定了瞎子阿炳一生的悲苦命运。

我们知道,在世俗的眼里,尽管道士不像寺里的和尚那么必须严格遵守寺规,但毕竟也属于出家人,他们是不能结婚的。不过在道观内部的人看来,可能就没有那么严格了。华清和与这个劫后余生的寡妇在道观里住在了一起。

第二年的1893年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华清和给孩子起名叫华彦钧,小名阿炳。因为对外没有名分,母亲又无法长久住在道观里,因此,华彦钧只能跟着母亲搬出了道观。

说来可怜,一个没有丈夫的寡妇,生下了一个孩子。这种事在今天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在那个时代,是世俗所绝对不能容忍的。华彦钧四岁那年,母亲终于经受不了世俗的口诛笔伐,仍然还是走了原先的老路,自杀了。

关于华清和和华彦钧母亲相识的过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华彦钧的母亲叫吴阿芬,是无锡当地一户富人家的少奶奶,但是这个少奶奶当了仅仅半年,丈夫就因病去世了,吴阿芬变成了寡妇。在丈夫的葬礼上,吴阿芬请了当地十分有名气的道士华清和。华清和不但相貌英俊而且能说会道,再加上因丧事频繁在深宅大院中进出,年纪轻轻就守了寡的吴阿芬很快就被他吸引住了,二人就这样眉来眼去、暗通款曲,"来往"了起来。

没多久,珠胎暗结,生下了阿炳。同时,事情暴露,吴阿芬作为一个寡妇在旧社会本来就处境艰难,这样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在小阿炳只有四岁的时候,她被逼跳井自杀。

究竟是哪一个版本更准确,更接近事实,这且不说。华彦钧四岁(也有说是三岁)就失去了母亲,这应该是真实的。失去母亲的华彦钧也被交由同族的婶母抚养。

稍大一点,华彦钧被接回道观。他只能以华清和弟子的身份跟随师父(即父亲)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来继续跟着父亲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十六岁时,华彦钧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上铁圈以增强他持笛子的腕力,后来索性又把铁圈换成了秤砣。

父亲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华彦钧在学这些乐器的时候,非常刻苦。特别是学二胡时,琴弦上常常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子,他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

1910年,华彦钧正式参加道教的音乐演奏活动。因为他长得一表人才,多才多艺,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8年,父亲华清和去世,临死前把华彦钧叫到床边,告诉了他的身世之谜。华彦钧直到这时才知道,自己叫了这么多年的师父,原来竟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华彦钧一直以为自己就是一个没有父母、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自己身世之谜的突然来临,华彦钧脑袋里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这让他措手不及,思维难免有一些混乱。此后一段时间里,他茫然无措。

由于培养和约束自己的父亲突然不在了,年轻的华彦钧陷入苦闷之中,为了排解不良情绪,染上了鸦片。这时候,他又结交了一些社会不良人士,跟着这些人走入到灯红酒绿的社会上,开始吃喝嫖赌。

父亲走了以后,华彦钧成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他把道观里积存的香火钱拿去窑子里花天酒地,麻痹自己。

后来,钱被他挥霍完了,他也被道观赶了出来。由于长期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华彦钧染上了梅毒,引发眼疾失明。老鸨见他没钱有病了,把他赶出了窑子。

自此,华彦钧只能流落街头,以瞎子阿炳的名号走街串巷,卖唱为生。

就这样过了两年,华彦钧与江阴农村的寡妇董彩娣相遇,并结婚。其实,华彦钧可能并不知道,他与寡妇董彩娣相遇,这是族人专门安排的,让董彩娣照顾他的生活。

四年后的1933年,华彦钧又与寡妇崔娣同居。

这时,日军已经完全控制了东北,中华民族危急。随后,日军进攻上海。华彦钧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家传的红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崔娣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后来赴上海,阿炳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的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华彦钧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家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的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而且都模仿得惟妙惟肖、真假难辨。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政府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跌宕起伏。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槁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述说着生活的艰难和世态的沧桑。也许命运给予阿炳的这些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阿炳用得最多的乐器,仍是那把家传的红木胡琴,经常拉的乐曲,也仍是那首象征了自己一生命运坎坷的《二泉映月》——温柔、凄苦、文雅、愤恨、宁静、不安诸多情感相互交织的宛如夜之皓月一般的乐曲。他将此曲视为自己的眼珠一样重要。他仍在不断地修改它,对乐思、节奏加以润色,他要在自己的遭遇上再追加上一段遭遇:音乐的遭遇!同样,他也想在痛苦上再追加一种痛苦:音乐的痛苦。

在他出入酒肆茶楼所用的节目单上,这首曲子暂时用的题目是《惠山二泉》——一直到他临终的前半年,他才以一名创作者的口吻,向外人宣布,它的名字叫《二泉映月》。

当然,说起这个《二泉映月》,也是有一些由来的。

《二泉映月》是阿炳在这个卖艺为生的这段时期创作的最为动人的乐曲。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黎松寿孩童时期和阿炳是邻居,少年时也喜好拉二胡,在演奏技法上常常得到阿炳的点拨。后来他考上了南京艺术学院民乐系。

有一天很冷,黎松寿在老师琴房外活动手指,随手拉了支阿炳教他的乐曲。一曲未终,过来一个人讯问他拉的究竟是什么曲子。老师告诉黎松寿,他面前这位先生是从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黎松寿回答说,这乐曲是家乡一个民间艺人教的,没名字。杨荫浏连连称赞说这曲子好,还说他们正在收集民乐,要用刚从国外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录下这样好的民间音乐。

黎松寿和杨教授约好,回到家乡一直等到9月份,杨荫浏和曹安和两位教授才来到了无锡。这次他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的道教音乐。等录完这些道教音乐,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

等阿炳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叫什么名字,阿炳摇摇头说没名字。杨教授说没名字不行,一定要想一个名字。阿炳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合了,要不叫映月,无锡不是有映山湖么。”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听你的,就叫《二泉映月》吧。”

对这件事情,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

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1950年9月25日,也就是录音后的第23天,那是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出门,由于他走得很慢,他到会场的时候,演出都快要结束了。我扶着阿炳走上舞台,坐在话筒的前面。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也是一生中惟一的一次。

阿炳一开始弹的是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喊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我和妻子就叫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因为拉二胡非常消耗体力。阿炳说:“我给无锡的乡亲们拉琴,即使拉死也甘心。”接着,阿炳就拉起了他拉过无数次的名曲《二泉映月》。

那天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接连不断。显然,阿炳见到这种场景,也非常激动,他脱下头上的帽子,不停地对着观众点头致意。

据有关记载,阿炳自从沾染上鸦片以后,这一生都没有逃脱出鸦片的魔爪控制,尽管穷得上顿不接下顿,他仍然还是在抽。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禁毒,阿炳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内心充满了绝望。他不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活。

1950年12月4日,阿炳摸到自己的三弦,发现三弦被老鼠咬断了。人在绝望的时候,总喜欢胡思乱想。他想,冬天哪来的老鼠,怎么会把弓弦咬断了呢?他悲观地认为,这是老天要灭亡他。这天晚上,阿炳故意把妻子支出去买米,妻子走后,他就把自己吊在了房梁下,自杀了。

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当他听到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他掩面而哭,并从坐着的椅子上起来,扑通跪了下去,虔诚地说:“听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听。因为坐着听、站着听都是极不恭敬的。”

当然,对于“瞎子阿炳究竟是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有人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说:“这是一个音乐天才,同时也是一个渣男。”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我们评价先人应有的态度。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力和资格。我们有的,只能是依据现有资料和自己所见所知所闻,客观描述先人的经历和人生历程。其他的,交给历史。

阿炳留下的著名作品: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点赞6、中山市 网友:紛囂凡塵

阿炳在电影中是一个无锡被道观捡来养大的孩子,跟师傅学到一手拉二胡的技艺,后来在街头卖艺,与一位姑娘相爱,但是财主看上他女友就多次来抢,因此打瞎了阿炳的眼睛,女友也跳河自尽了,悲愤而无处申冤的阿炳创作了著名的《二泉映月》。
仅存的阿炳照片

不能不说编剧的脑洞非常强大,真实的阿炳是由道观主持和保姆生下的孩子,6岁时接回道观,但是告诉孩子是捡来的,教会了阿炳各种乐器,二十多岁时阿炳已经是非常帅气的小伙了,父亲临终把他的身世告诉了他,并且他因此继承了道观,但是阿炳交友不慎,家产败光并且身染重病,被堂弟赶出道观在无锡弄堂里的一个破屋租住。
阿炳雕塑

阿炳先是街头卖艺,患眼疾失明后在家修乐器为生,闲来无事就教教邻居的孩子们拉二胡,后来有个孩子考上音乐学院,正逢吴教授在收集民间音乐,教授从这个学生嘴里知道了阿炳的民间艺术后前往录音,由于录音设备不好只有一部分作品流传下来,二胡曲《听松》等三首二胡曲和两首琵琶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首二胡曲《二泉映月》,1951年此曲在广播台播放,阿炳也因此名声大噪,正当大家准备对他的其它作品进行抢救性挖掘时,却得悉他已病逝。

阿炳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甚至还有些劣迹,但是他创作的乐曲却是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目前已经在世界广泛流传,很多人认为它就是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演奏家小泽征尔认为这是一首应该跪着听的名曲,还有位国外著名音乐家认为它就是中国的《命运交响曲》!
中国的“贝多芬”/瞎子阿炳

点赞7、山南市 网友:无畏悲伤

二胡在我国已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属于流传最广的一种弓弦类民族乐器,在民间很早就受到人民的欢迎,但它自己单独表演又比较受局限,以至于二胡在我们身边出现的频率变得越来越少,但是要说到二胡,必须要提的一个人,那就是瞎子阿炳,可能大家对于他的名字并不熟悉,但他的作品《二泉映月》,那是二胡中必学的曲目之一,那创作这首经典曲子的阿炳到底是怎样的人呢?

出生和成长都是问题

阿炳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他的父亲是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当家道士,而他的母亲则是一名守寡的妇人,他二人私通,才有了阿炳,也正是因为阿炳的出生,才使得阿炳的母亲受到族人的指点,在家族的逼迫之下选择了自杀,但阿炳的母亲致死也没有将阿炳的父亲是谁透露出来,年仅四岁的阿炳被自己的族婶抚养。

阿炳的父亲名叫华清和,在阿炳跟随族婶生活几年之后,华清和最终选择将阿炳带到自己的身边,让他成为了一名小道士,但他隐瞒了自己是阿炳亲生父亲的事,选择跟阿炳以师徒相称,年少的阿炳跟着自己的“师傅”一起生活。

阿炳一出生就缺少家庭的温暖,小小年纪就受尽身边人的白眼,而母亲的去世也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即便跟随自己的族婶生活,他依旧受到身边人的指指点点,这给年少的阿炳心中烙下了很大的伤疤。

天赋极高却年轻气盛

说起阿炳的天赋,可能跟他的父亲有关,在跟随他的父亲之后,父亲先是供他上了三年的私塾,后来发现阿炳非常的喜欢乐器,于是决定教阿炳学习乐器。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对于乐器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作为“师傅”的他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本事教给儿子,阿炳摸到乐器之后,也展现出了很高的天赋,不久就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等乐器,再加上阿炳的勤学苦练,更是能够熟练演奏各种乐器,再加之阿炳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当时所熟知他的人称之为“小天师”。

阿炳在学习这个乐器的同时,十分感谢自己的“师傅”,因为他认为自己遇到了世上最好的好心人,“师傅”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教给了自己,但在阿炳21岁的时候,华清和病重,临死之前,将阿炳的身世告诉了他,并说道阿炳的原名为华彦钧,此事过去不久,华清和便去世了。

阿炳发现自己被欺瞒许久,心中也是无比伤心,但还未尽到孝心的自己,就失去了刚刚相认的父亲,心中更是万分悲痛。

阿炳身份得到公布,于是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雷尊殿本身香火旺盛,瞬间衣食无忧和无人管束的阿炳放任了自己,由于交友不慎,阿炳开始堕落,吃喝嫖赌样样精通,甚至还染上了鸦片,荒唐的生活持续没有多长时间,因为过于放纵自己,阿炳染上了梅毒,梅毒侵蚀了他的眼睛,使得他无法在进行法事活动,最终被迫流浪街头卖艺,开始走上自己的贫穷的“辉煌”人生。

贫穷让他变得更强大

双眼失明的阿炳开始在街头卖艺,几年的生活让阿炳知道了生活的不易,但他变的开始珍惜自己的生活,不再破罐子破摔,反而以“瞎子阿炳”的名号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阿炳流浪街头之后,族人们看到了一个坚强的阿炳,意识到他并没有因为贫穷而变得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的欣赏他,于是在族人的帮忙下,安排了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失明的阿炳,时间一长,二人之间产生了感情,于1929年结婚,二人成家之后也让阿炳变得要更加努力挣钱。

阿炳与自己的妻子一起在街头卖艺,阿炳负责表演,妻子负责收钱,二人共患难,在日军侵入无锡城后,阿炳编出唱词,在街上正气凛然的骂起大汉奸吴正荣,身为无锡县伪政府警长的吴正荣为此想要逮捕阿炳,但不想还未得逞就被人击毙了,董彩娣将这个消息告诉阿炳之后,阿炳在妻子的带领下走上街头,唱出了《吴正荣恶有恶报》的段子,百姓听到无不叫好。

阿炳在民间生活,知道底层百姓的生活之苦,阿炳也逐渐转变为了创作型民间艺人,所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具有自己的特点,让人容易与其产生共鸣。

旷世神作却凄惨离世

阿炳一生创作和演出高达270多首民间乐曲,但现存于世的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六首,可以说这一点上是非常遗憾的。但他遗留下的神作《二泉映月》成为了二胡中必学的曲目,并多次在世界的舞台上出现,要说阿炳地位有多高,很多人甚至将阿炳跟钢琴家贝多芬相媲美。

在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阿炳的作品没有形成录音带,好不容易熬到解放,阿炳的作品又没能够来得及及时收录,在约定第二次收录时间到来之前,阿炳就因病去世了,至于阿炳怎么去世的,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多的就是这两种:

第一种:根据《无锡市地方志》记载,阿炳是患病死亡,只不过当时阿炳的妻子回到家乡进行土改,没能陪在阿炳身边,阿炳最终病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而他是被别人发现的,最后通知阿炳的家人,得知消息的董彩娣才带着自己与前夫的孩子回到家中为阿炳料理后事。

第二种:根据冬苗所写的《陆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缘”》文章中,原文中说陆文夫先生拜访阿炳时,从董彩娣口中得知阿炳是上吊自杀的,一天阿炳在家刚刚起床,想要取出自己家中唯一一把三弦弹弹,不想蒙着的蛇皮被老鼠啃了个大洞,阿炳寻思寒冬腊月怎么还有老鼠,心想一定是老天爷是跟他过不去了,不准他再弹曲了,心中嘀咕的阿炳再加上日子过得不好,心中越想越气,最终抽出道袍的腰带,在梁上一挂,上吊自杀了。

第一种情况最得到人们的认可,第二种情况遭到很多人质疑,认为其中的疑点很多。

总结来看,阿炳先生一生起起伏伏,也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能让他创作出独特的音乐作品,他的音乐是成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阿炳有着三不穷,值得大家去学习:

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点赞8、抚顺市 网友:花香洇染

一提起阿炳,耳边就回响那首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从报告文学里,从广播剧电视剧里,我们得知,阿炳原名叫华彦钧,是个孤儿,是个吃过许多苦的劳动人民,是个对艺术一丝不苟的艺人,是个为人民默默奉献的艺术家,还是个爱国的抗日模范。

阿炳生在晚清,他19岁的时候,大清灭亡了,可是大清的灭亡并没有给自己个人的命运带来什么转机。

阿炳好像生下来就为了体验人世间的痛苦的,阿炳的母亲,一个不幸的寡妇刘嫂,在庙里打工的时候被道长强占,母亲不堪受辱,后来忧郁而死,阿炳三岁就成为孤儿。

而那个道士华清和在阿炳母亲死后,良心发现,不得不认下这个儿子,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但人言可畏,因为惧怕流言蜚语,华清和只能把阿炳安排到一个遥远的地方,花钱雇人照料。

由于爱子心切,在8岁的时候,华清和不顾一切把阿炳接到了道观。不过华清和还是没有勇气向儿子说出他的身世。直到阿炳20岁那年,华清和害了一场大病,以为自己要不久于人世,这才向阿炳讲了他的身世。

阿炳听了,心静如水,并没有责怪父亲,一言不发,只是紧紧地抱着父亲。其实在他心里,师父对他恩重如山,早已就是慈父一般。生父还是师父已经不重要了,自己能做的,就是让师父兼生父晚年更开心一点。

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痛不欲生。为生离死别,或许也为命运的不公。如果没有吃人的礼教,他也不会跟孤儿一样在乡下待了八年,也不会当别的孩子喊爸爸的时候,自己会纳闷,我的爸爸在哪里?当小伙伴们不跟他玩,赶他、打他,骂他野孩子的时候,他一脸的茫然。没有人撑腰,没有人关爱,就像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像路边的小草自生自灭。

虽然阿炳不会喊父亲,但父爱如山,父亲教自己学会了认字,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各种谋生的手艺,也学会了演奏各种乐器。

阿炳不幸,生在一个礼教吃人的社会;阿炳又幸运,遇到了一个师傅,一个跟父亲一样慈爱的师傅,一个多才多艺的师傅。他从师傅兼父亲身上学会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也继承了老爸的艺术基因。

16岁的阿炳已经显露出艺术天才。在道场做法事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各种曲子,每次听他演奏的人都前呼后拥,好评如潮。

阿炳是老天送给人间的一个艺术家,阿炳的乐感是天赐的,不管是什么曲子,阿炳都能把它把它演奏得出神入化、不同凡响。

26岁那年,父亲去世,阿炳接替父亲开始处理道观的业务。

中国的出家的人必须要戒酒、戒肉、劫色,其实这等于让一个会说话的人永远禁言,是根本做不到的。制定一个根本做不到的律条,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纷纷犯禁,律条失去权威,形同虚设。

食色性也,一个虚伪的人,会在前谈精神文明,人后却抵抗不了诱惑去搞精神污染。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演戏,撒谎。这个社会就没有了诚信,这个国家的道德长城也会崩塌。

据考证,日本的寺里规定,寺院里的和尚如果抵御不了金钱诱惑,就去做生意;如果抵挡不了荷尔蒙的发作,就去娶媳妇。有钱不是罪恶,有媳妇跟信佛不是水火不容。只要心中有佛,到哪都是善哉。

阿炳像天下所有男人一样,有着正常的人伦需求,抵挡不了这种本能,但却不能名正言顺娶妻生子,只能偷偷去勾连。阿炳不幸最后染上了花柳病。祸不单行,34岁那年,阿炳又双目失明。

失明之后,阿炳把道观盘了出去,到江湖四处漂泊。为了排解苦闷,阿炳又迷上了赌博和染上了毒瘾。

为了维持生计,阿炳被迫上街卖唱,阿炳在卖唱的时候,把艺术才华发挥到极致,每次演唱都叫人百听不厌、流连忘返,阿炳的美名开始江湖上开始传扬。

44岁那年,阿炳人生开始大放异彩,因为他还俗后遇到了一个最爱他的女人董彩娣,这个柔情似水的女人给了他无尽的灵感。

阿炳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尤其是建国后,阿炳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迎来了自己艺术的第二个春天。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大浪淘沙》通过电波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1950年12月4日,阿炳去世,终年57岁。

阿炳是个艺术家,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白居易、苏轼、柳永都喜欢这个调调,人家也都是放荡不羁的“文学家”,凭什么阿炳就该是"正人君子"?

其实阿炳本人并不虚伪,并没有自己包装成正人君子。

那些任意美化阿炳的人跟贬低阿炳的人,脑子还是该放到洗衣机里清洗一下比较好。

点赞9、普兰店 网友:乱世之巅

瞎子阿炳虽然是我国知名的民族艺术家,但他的前半生其实并不算光彩。

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无锡城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母亲是一个寡妇,俩人私下通奸生下了阿炳。

阿炳3岁时,母亲被同族相迫而死,他被父亲送回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被带回雷尊殿,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直到21岁时,华清和因病去世前,阿炳才被告知了自己的身世。

由于出身不算好,再加上华清和的放纵,阿炳在年轻时可以说是吃喝嫖赌毒全都沾染。他好吸食鸦片和嫖妓,导致入不敷出。

34岁时,由于罹患梅毒,阿炳的双目失明了。瞎子阿炳,那双眼睛就来自于此。

阿炳流落街头后,无力参与道观的法事工作,只能以街头卖艺为生。就是这段经历,使得阿炳的技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阿炳成为民族艺术家,其实只有短短几个月时间。

那是1950年8月,中央音乐学院邀请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曲目,这些乐曲获得了大奖,阿炳也一战成名。

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

点赞10、池州市 网友:偑♂伤

只要提起二胡演奏,人们便会想到《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就会很自然地联想起瞎子阿炳来。

当那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的旋律响起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创作者华彦钧,也就是瞎子阿炳那命运多舛、悲惨不堪的一生。


据说,1978年,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访问,聆听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掩面而泣,不能自己、当即双膝跪地,虔诚地说,听这样的音乐,应该跪着,坐着和站着都是极不恭敬的!

可谁又能想得到,这首具有如此深刻感染力的名曲,正是其创作者瞎子阿炳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下面,咱们拨开历史的云雾,走近已经故去半个多世纪的瞎子阿炳的传奇人生。

01.道士下山,缔结孽缘,注定了就是个悲剧

清朝末年,江南的水乡古镇无锡,波澜不惊。

一个名为华清的年轻道士,精通乐律,其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常常引得无数路人驻足聆听,堪为一道仙风道骨的别样风景。


一个唤作阿芬的小寡妇,新婚丧夫,心中百般愁怅却道无处倾诉,封建礼教的枷锁犹如牢笼困鸟,哪个知她夜难眠泪儿沾巾。

不知道是上天的眷顾,还是月老昏了头儿,无意间的一次偶遇,在外人看来,不该有任何交集的二人,却走到了一起。

1893年,阿炳来到了这个不该来的人间。

02.幼年丧母,寄养人家,不称父亲却是师傅

一个道士,一个寡妇,竟然有了一个私生子,霎时间,在小城无锡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阿炳的母亲阿芬不堪忍受世俗的指责,丢下幼小的阿炳,寻了短见儿。

当父亲的华清身为道士,无力抚养自己的骨肉,只好寄养在乡下一户人家,到了小阿炳8岁那年,才接回道观雷尊殿,并以师徒相称。


同时,华清为了向阿炳的母亲阿芬赎罪,以减轻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负疚感,将平生音律所学传授给阿炳,希望将来他可以立身成才。到了18岁,阿炳在音乐上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了。

03.明了身世,内心挣扎,放浪形骸麻醉自我

本以为以后的日子会好起来,谁知道阿炳悲惨的人生才开了个头儿。21岁那年,华清病重,临死前告诉了阿炳身世。

这对于他不啻于是晴天霹雳。这些年自己一直活在不清不楚的境地,外界的岐视,他人的非议,阿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弃儿,在这个世界上,体验的尽是屈辱和痛苦。

接下来、阿炳的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颠覆。

他产生了厌世情绪,愤世痴俗,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绝望。他流连烟花柳巷,且染上了鸦片瘾,全然不顾自己道士的身份。其荒诞不经的行为举止,让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渣男”。


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最悲催的是,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成了一个瞎子。

也是因为醉生梦死,挥霍无度,负债累累,最后竟然将父亲华清传给他的雷尊殿,也被他人夺去了,彻底沦为一贫如洗的街头流浪艺人,靠拉二胡为生。

04.一生是非,传世绝响,贫病交迫撒手人寰

解放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得知了阿炳的事,对其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坎坷人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一行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而此时的阿炳,已有三年多没有拉二胡了。

经过短暂的练习,难能可贵的录下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作品。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当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然而此时阿炳已病入膏肓,未能应聘。又过了三个月,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享年57岁,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是不幸的,生下来就饱受世人非议,一辈子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阿炳又是幸运的,在弥留之际,却留下了传于后世的天籁之音。

可以说,瞎子阿炳的悲剧人生,是那个封建愚昧的旧时代造成的;而新社会的进步和关怀,却又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传奇人生!

点赞11、洛阳市 网友:断缘间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一阵阵袭来,街上行人稀疏而步履匆匆。一位蓬头垢面的老妪用竹竿牵着一位拉琴的瞎子,瞎子把二胡挂在肩上,右肋夹着竹竿。呜咽的琴声在飞雪中由远及近,犹如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这是陆墟描写的瞎子阿炳,在街头卖艺求生的情景。他的二胡下流出的凄切哀怨、动人心魄的乐曲,就是后来被视为我国民族乐曲瑰宝的《二泉映月》。

但凡听到过《二泉映月》的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为之动容。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更是在聆听过后,发自肺腑地掩面而泣:“这种音乐只应该跪着听。”

(瞎子阿炳)

那么,瞎子阿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一个街上卖唱的,怎能写出这种曲子?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7月出生于江苏无锡东亭。父亲是无锡洞官观道观偏殿雷尊殿的一位道长,名叫华清和,号雪梅。他通晓音律,能演奏大部分中国民族乐器,精通正一道梵音、锣鼓的演奏,笛、笙、胡琴、三弦、鼓,顺手拈来都能演奏。尤其擅长二胡和琵琶,在教内享有“铁手琵琶”的美称。

阿炳的母亲吴氏,原是秦姓寡妇。后与华清和同居在一起,生下了阿炳。

但在封建社会,寡妇再婚是被人所不容的。因此,当阿炳呱呱坠地时,吴氏就在族人的威逼下,被迫回到夫家,三年后郁郁而死,此时的阿炳还不到4岁。

道士父亲无力抚养年幼的阿炳,不得已将他送到老家亲戚处,交给一位婶娘抚养。8岁那年,阿炳回到父亲身边,成了雷尊殿的一名小道士。

也许是从父亲那里得到了遗传,也许是在老家被乡土音乐所感染,阿炳从小就极具音乐天赋。在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悉心指导下,他先从最简单的敲击乐器学起,然后学习笛、笙、唢呐等,最后过渡到二胡和琵琶。

阿炳学得异常刻苦。在学习笛子时,为了增强腕力,他在笛子上挂了一块秤砣;练习二胡和琵琶时,指尖经常血肉模糊;夏天挥汗如雨,冬天滴汗成冰。

通过阿炳的不懈努力下,在他16岁左右,就悉数掌握了吹、拉、弹、唱等技艺,能娴熟驾驭各种常见道教乐器。经常在道教重大活动和民间集会中担任首席演奏,统领乐队。

22岁时,父亲华清和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经常外接各种法事,有着稳定而不错的收入。

(卖艺的阿炳)

这时的阿炳,可以说名利双收,滋润快活。

也许是安逸的生活,让阿炳的内心开始膨胀,年轻气盛的他逐渐放纵了自己,染上了吸毒和逛窑子的习气。以至于被传染了梅毒,并引发了眼疾。

1927年,眼疾严重恶化,终至双眼失明。本来不错的家产,也让他挥霍殆尽,只留下心爱的琵琶和一间破屋。1928年,穷困潦倒的阿炳只好流落街头,靠卖唱为生。

于是,在无锡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惠山二泉旁,经常就能看到一位双目失明,带着墨镜,背上背着各种乐器的人,靠说唱新闻和弹奏乐曲维持生计。

40岁时,阿炳和一个寡妇相依为命地走到了一起,寡妇也就从此成为了阿炳的眼睛,用一根小竹竿,维系着两人贫困潦倒的卖唱生活。从此,人们在无锡的街头巷尾,就时常看到了文章开头所述的景象。

不过,阿炳并非乞丐,他的骨子里还有着“大师”的清高,只靠卖唱赚取生活,从不对人摇尾乞怜。别人要求他演奏,他定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别人随意给取报酬,他也从不计较多少。即便别人一文不舍,他也照样不愠不怒,泰然处之。

更为难得的是,阿炳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经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抨击邪恶,揭露丑陋。一个颇有权势的乡绅强暴婢女,婢女状告无门以至于流落街头,阿炳便将此事创编成说唱故事,沿街演唱,吓得那位恶绅不敢露头。

(表演的阿炳)

“九一八”事变后,阿炳编唱《抗日名将马占山》,宣扬马占山的抗日壮举。为歌颂十九陆军抵御日寇而浴血奋战,他编唱《十九路军大刀队杀东洋鬼子像切西瓜》。在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他编唱《汉奸没有好下场》等等,以鼓舞人们的抗战士气。

当然了,代表阿炳终生成就的还是《二泉映月》。这是他去世十年前就开始构思的乐曲。当年的无锡,每当夜幕低垂,灯火阑珊之时,这首凄婉动人的乐曲,就会飘荡在夜空之中。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来到无锡收集民间音乐。他们找到了阿炳,希望录制《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子,以及《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曲。

当深沉而激越的琴声戛然而止时,杨教授问道:“先生,此曲叫什么名字?”

阿炳回到:“没有名字,我自己摸索着拉的。”

教授接着问:“那你经常在什么地方拉此曲呢?”

“我时常在街头和惠山泉边上拉。”

“那就叫《二泉》吧。”教授脱口而出。

同行的人随即补充道:“《二泉》不像是乐曲名,叫《二泉映月》更好。”

由此,《二泉映月》来到了国人面前,也走向了世界。

1950年秋,阿炳第一次登台演奏此曲,获得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1959年国庆10周年时,此曲被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1985年,此曲在美国乐曲榜中名列榜首。

只可惜,1950年12月4日,饱经沧桑的阿炳突然吐血病故,终年57岁。

(参考资料:《瞎子阿炳》)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