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冯保,明代

大家如何评价明代宦官冯保?

点赞1、桂林市 网友:悲痛小剑

冯保在历史上颇具争议。他被称为一代贤宦,明神宗即位后,他被称为内相,与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对万历中兴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当然也有缺点,陷害高拱,贪财等,但是总的来看,他的形象还是偏正面居多。

冯保其人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河北深县人。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冯保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擅长书法和弹琴,这是他与一般宦官很不一样的地方。

图:冯保的真迹

据史书记载,冯保在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十五年,冯保入选内书堂读书 ,此后辗转司礼监六科廊、内书房和文书房,终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明朝中后期,因为有替皇帝批红的权力,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个内阁,首脑掌印太监可以看成与内阁首辅看齐的“内相”,秉笔太监则视同为权力堪比次辅。换言之,冯保在嘉靖年间已经做到了宦官中的二把手。

隆庆元年,冯保提督东厂,御马监。按道理,掌管御马监的下一步就是升任掌印太监。然而冯保与时任首辅高拱不和,高拱两次举荐了其他人担任掌印太监。直到隆庆帝去世,冯保在太后的支持下,拿出隆庆帝遗诏,升任司礼监掌印太监。自此,冯保走上了权力巅峰,权倾朝野。

教育明神宗,支持张居正

明神宗即位时,年仅十岁,因此李太后和张居正一直对他要求很严厉,冯保受李太后信任,对明神宗的教导也是不遗余力。

举个例子,别的太监都是教皇帝怎么玩,冯保却教导明神宗习文。他所主持的司礼监,专门为皇帝刊刻《启蒙集》、《四书》、《书经》等。明神宗初期喜欢书法,也是受了冯保的影响。

对于某些事情上,冯保对明神宗的要求甚至比张居正还要严格。比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把这些东西都弄来给皇帝赏玩,但是冯保就劝张居正:“皇帝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

对于明神宗犯的错误,冯保也会及时地报告李太后。有一回,明神宗酒后调戏宫女,冯保就禀报了李太后,结果李太后大怒之下差点废了明神宗,最后罚明神宗跪了三个时辰,还要下罪己诏。当然,尽管冯保的出发点是为了明神宗好,但是也引起了明神宗的反感,这是后话。

对内,在教育明神宗方面,冯保和张居正一内一外,配合默契,都想把明神宗教育成一代明君;对外,关于张居正主导的改革,冯保也是不遗余力地支持。

当初张居正当上首辅,就是和冯保通力合作赶走了高拱,两人自此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同盟。等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内外树敌无数,但是依然屹立不倒,冯保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有一回,冯保的侄子冯邦宁在街上肆意妄为,醉打衙卒, 张居正派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对冯邦宁作了杖打四十,革职待罪的处理,维护了张居正的威信。

张居正曾赞扬冯保,宫中内外的大小事情,都是和自己商量过再行动,从来没有主动干预朝政。这无疑对政令统一、新法的推行起了很大作用的。

宫中府中,事无大小,悉咨于余而后行,未尝内出一旨,外干一事”。

纵观中国历史,很难再找到像冯保和张居正这样,分别手握内外大权却能亲密合作的例子,仅凭这一点,冯保就称得上贤宦。

构陷高拱,贪财好货

冯保有贤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恶主要表现在他对高拱的构陷和贪财上。

前面提到了冯保和高拱不和,为了赶走高拱,冯保和张居正联手。他借由高拱曾经说过的一句“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向皇帝和两宫太后添油加醋地告状,终于将高拱赶下了首辅的位子。

虽然扳倒了高拱,但是冯保仍不满意,还想置高拱于死地。在这一点上,冯保表现出了很多太监的共性,睚眦必报。

万历元年,一名叫王大臣的男子潜入宫中,并且冲撞了明神宗。侍卫将王大臣擒获后,从他身上搜出刀剑各一把,于是将其押送东厂审问。冯保暗地里引诱王大臣,让他假认是出自高拱的指使。

这招实在是太阴毒,如果高拱被定罪,等待他的将是满门抄斩。幸好当时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吏部尚书杨博挺身而出,坚决要求将王大臣案由刑部、督察院与东厂共同审理。高拱最终被洗刷了冤情,王大臣则被处以死刑,冯保却因此惹恼了很多朝臣。

除了这件事情,冯保最遭人诟病的一点是他贪财好货,这其实也是几乎所有太监的共性,毕竟生理上的欲望被抑制,对物质的欲望就会更多。冯保和其他太监不同的是,除了钱财,他还喜欢很多文雅之物。

比如他就利用手中的权力,从宫中偷出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并在上面提字;他也大肆收取贿赂,包括张居正先后送给他的名琴七张、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金三万两、银二十万两。

除此之外,卖官鬻爵、花费巨资修建生祠和墓地,查抄其他去世宦官的家财等都是他的污点。无尽的权势和财富,也让他越发膨胀,以至于皇帝的赏罚,没有冯保的同意都得不到执行。

结局凄凉

尽管在明神宗小的时候,冯保和他关系很好,被亲切地称为“大伴”。但是随着明神宗逐渐长大,渐渐开始对冯保和张居正的严格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尤其是冯保数次向李太后告状,以至于明神宗受罚,引诱他玩乐的几个太监都被严惩,这一切都让明神宗心里无比痛恨。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冯保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盟友,明神宗身上则少了一道枷锁。加上明神宗大婚后,太后还政于皇帝,冯保一下子孤立无援。

在御史和其他宦官的攻击之下,冯保被明神宗下令抄家,并发往南京孝陵种菜,最终病死在南京。冯保的弟弟冯佑、侄子冯邦宁削职后被捕入狱,死在了牢里。一代权宦就此谢幕!

【我是@小熊猫看历史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哦,谢谢您的支持!】

点赞2、江门市 网友:神以雾

是个好太监,明朝三大政治弊端,廷仗,诏狱和宦官。封建时代三次宦官时代。东汉,唐代和明代。东汉和唐朝的宦官都达到了控制的皇帝的地步,而明代的宦官则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产。自古以来宦官风评都不高。明代更是如此。明代有两个宦官评价颇高,一个是郑和。另外一个就是冯保。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是隆庆和万历时期头号大宦官,是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由于自幼抚养万历长大。所以得以在万年初年成为内宦第一人,冯保最值得称道的是与张居正联手挤走高拱。与张居正联手形成外相内相联手。使得大明政权在万历初年出现中兴局面。就个人而言,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和冯保有着莫大关系。后因张居正病逝,冯保被万历认为是张居正一党,被放逐到南京后病死。

冯保这人很有文化,也很“男人”,没有因为少了一个物件而变态,冯保好音乐,善诗书,笃好琴书,颇有儒家风度,这不是附庸风雅,是实打实的学问,《明史》称赞他颇有“儒者风度”。小时候万历启蒙和课本都是冯保教授和校的,如今看看水平也是不低。看到进士考卷,也感叹现在的进士没水平。要知道魏忠贤根本不识字。更为难得是的有政治头脑,善理政务。知民间疾苦。

在就是冯保人不坏,比王振,魏忠贤,刘谨不知道高出多少倍,也比汪直和张永也强多了,与张居正联手“攻击”高拱更多的政治斗争,而且还是以张居正为主,毕竟高拱不会和冯保抢职务、更关键是的冯保基本上能够能约束其子弟,不敢肆恶,史载“都人亦以是称之”。在教育万历的问题上。冯保还是很“严格”的,张居正曾进献过一对白燕给小皇帝玩,冯保和张居正说,主上冲年,不可以异物启玩好。无论他的目的怎样,但行为是值得称道的。

张居正和冯保是政治盟友,完全可以说,没有冯保就没有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张居正的变法新政的推行,冯保是幕后功臣。冯保的职位是万历朝的掌印太监,俗称”内相”。而张居正能坐上首辅的位置,全靠冯保的帮扶,张居正是外相。二人联手自然国家政治推行方便。冯保对张居正最大作用就是,冯保是张居正获得皇帝信任和政策延续的重要桥梁。他们二人之间存在良好的默契关系。冯保与张居正是一对政治盟友。

在张居正死后,万历归政,冯保失去了政治盟友,也缺少了制约,万历把对张居正的怒火都发泄到了冯保的身上,万历皇帝令冯保回乡养老,冯保被贬亡南京病死。总算落得善终,冯保作为太监能够青史有名,而且不错可谓难得。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点赞3、合肥市 网友:△素子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外戚和宦官干政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在有明一朝,更是达到了宦官专权的巅峰。为集中皇权,明朝大设特务机构,很多重权都由宦官把持。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明朝,很多宦官和文臣素有间隙,但在宦官冯保身上却没有出现这种局面,他与太后和有关文臣相处甚密,但其最终怎么又会落得被发配的悲惨下场呢。听小哲讲来。

一、冯保的进宫之路

冯保是明朝著名的太监,侍奉三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和明神宗朱翊钧。明嘉靖年间,为了求得名利,冯保阉割之后入宫,当起了太监。

冯保此人比较聪明,也算是一个深谙官场之人,所以他心里清楚,要想站稳脚跟,除了要会做事之外,就必须跟上司搞好关系。

历史给冯保的平价是一代贤宦,可能是因为他是众多“恶”宦之中比较“鹤立鸡群”的一位了。冯保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跟首辅张居正是政治盟友。冯保能跟文臣相交甚好,可以看出,冯保身在大明的特殊立场。光会做事和拍须溜马还不够,还要有手段。也许是看不惯冯保的做派,明穆宗不喜欢冯保,所以在推荐掌印太监人选上,冯保被淘汰了。隆庆六年,穆宗驾崩时,遗名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与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后来冯保等人私下矫诏,冯保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了进去。

也许历史就是客观公正的,向来弄权臣子哪怕极力去讨皇帝的欢心,最终也得不到一个好结果,更何况冯保还押错了宝。所谓个性决定命运,冯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二、目无皇权,得罪皇帝

前文已述,冯保伺候过三位皇帝。在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登基以后,在太后的撑腰下,冯保一开始受到重用,由秉笔太监一路晋升为掌印太监,而且还帮助李太后负责小皇帝的日常教育,明神宗称呼冯保为“大伴”。随着冯保权势越来越大,也引起朝堂大臣一度不满,认为此等奸诈之臣,势必引起祸端。在这些大臣里,就有一个高拱。高拱与冯保不和,可以追溯到冯保“矫诏”之前。

高拱认为,若任由冯保发展下去,一定会导致宦官干政加剧。所以他提出“还政于内阁”的口号,意在打压、弹劾冯保。而冯保也以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后说“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诬告高拱。随着高拱被革职查办,高拱的附和联盟也被一举摧毁。

冯保除了会讨皇后、皇妃的欢喜,对于王公大臣,他也有自己的联盟,此人正是他依靠的张居正,是明朝的首辅大臣。两人在朝堂上相互呼应,一时间风生水起,弄权于廷。

要说冯保如此讨好太后,如此善于弄权,但却忽略了一个最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没把当朝皇帝当回事,甚至揭皇帝的“短”。明神宗朱翊钧18岁时,由于调戏宫女,被冯保发现,冯保遂将此事跟太后禀报,正因如此,太后差点将朱翊钧的位子给撸了。后来,明神宗下“罪己诏”,又在慈宁宫下跪面壁思过。所以神宗一直对冯保心生嫉恨。

三、冯保之死说明了什么问题

万历十年,太后已经还政与皇帝许久。冯保失去了依靠,才觉得自己已然是穷途末路、大势已去。而此时,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弹劾冯保十二大罪状。主要有徐爵与冯保挟诈犯法、收受贿赂、奢华贪腐等。我们知道,明神宗对冯保本来心有怨恨,后来在其他诸大臣的协助下,明神宗下令将冯保抄家、发配南京。

《酌中志·卷五》:“(冯保)谪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厂。林木森然,巍峨佳城……”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冯保在官场上可谓“小心翼翼”,但随着权力的增大,欲望跟着膨胀,更何况他在目无皇权的这招棋上,注定是死局。

点赞4、凉山彝族自治州 网友:离心恋゛

整个明朝,除了太祖、成祖两位开拓之君以及仁宗、宣宗两位守成之君外,可以说都处在一种皇帝、文官、宦官三者的夺权斗争当中。不过有十年却是个例外,张居正为了独揽大权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联合了深得太后信任的大宦官冯保的那十年。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虽然和冯保一起架空了少年朱翊钧的权利,但效果却是显著的,从严嵩时代财政不足以支撑六个月到国库存银400余万两,土地兼并问题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俨然有了恢复到明初繁荣的征兆。

冯保

这虽然是张居正的功劳,但如果内廷没有冯保的支持,而换一个为了夺权而处处对张居正掣肘的宦官,明朝连这十年的喘息机会都没有,早早就将倒在这种权利斗争之中。

换言之,明朝能续命数十年,是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的结果,要谈张居正就离不开冯保,要谈冯保同样也离不开张居正。

张居正

亦正亦邪的冯保

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就比如冯保这个人,并不能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

说他是个好人吧,为了扳倒与高拱关系密切的陈洪、孟冲两个大宦官掌印司礼监,他同样仇视高拱,联合张居正行勾结之事。

说他是个坏人吧,在张居正执政后,他又深知自己不是管理国家的那块料,不仅不与张居正争夺行政权力,还在内廷教育少年朱翊钧为君、治国的道理。

高拱

先来看联合张居正扳倒高拱这事,冯保为了司礼监掌印,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保命,而张居正则是为了首辅的位置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其实就是相同的政治诉求让二人走到了一起。

而不与张居正争夺行政权以及教导朱翊钧则是冯保和张居正的政治目的也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二人这种看似脆弱的联合却能在高拱倒台依旧坚固的原因。

那么二人的政治目的又是什么?张居正作为传统儒官,其独揽大权是为了扶大厦之将倾,实现治国安邦而非严嵩的专权谋私。

而冯保的政治目的同样如此。明朝的宦官不同于其他朝代,他们的权利来自于皇帝,要是明朝没了,皇帝也就没了,那么宦官自然也就啥都不是了。

张居正影视剧形象

别看冯保常年居于内廷,由于他做过秉笔太监,行使过批红之事,当时明朝是个什么情况,他很清楚,他也知道自己有几把刷子,写写字、贪贪财、哄哄皇帝和太后开心还行,治国就难为他了。

就算是为了能多贪些财,他都只能让更擅长治国的张居正来行政。说白了,不管是张居正还是冯保,二人最基本的立场都是希望大明朝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所以可以看出,冯保非常聪明,作为宦官,他同样贪婪,但并非魏忠贤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考虑的太监。

冯保影视剧形象

神宗掌权

上面说过,明朝除了一开始的几个帝王,后面基本都处在皇帝、文官、宦官三者对权力的争夺当中,同样也说过我们看问题要用辩证的眼光。

张居正和冯保联合的十年,确实一扫明朝当时的种种颓势,有了蒸蒸日上的趋势,但这一切都建立在二人完全架空了皇帝的权利之上,这就在皇帝心中埋下了一颗叛逆的种子。

随着神宗成年娶妻,李太后还权于神宗以及张居正的薨逝,明末的中兴也如昙花般惊艳后迅速枯萎。

万历皇帝朱翊钧

张居正遭到清算,他的改革也随之被彻底摒弃,失去了外庭支持的冯保一下子站在了风口浪尖。朱翊钧看着面前这个从小就对自己指手画脚的太监越发不顺眼,但念及旧情,冯保小命算是保住了,但余生却只能靠种地维持。

神宗的这种叛逆心理,其实不管是张居正还是冯保应该都是不难看出来的,但二人并没有对此进行任何准备,以至于神宗掌权后很快就将二人扳倒。不过也能从些看出,不管是张居正还是冯保,对神宗是真的没有控制之心。

神宗影视剧形象

而做完这一切后,神宗是神清气爽了,但大明却真的危险了,此后不管内阁做大,还是宦官当权,明朝都俨然一副山河日下的景象,明朝再度水深火热,但朝中却再无张居正和冯保了。

李自成起义

结语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可谓是传奇的十年,但这背后确实少不了冯保的支持,二人的相互配合,为大明朝续命数十年,但这种联合也第一次让老朱家的人感受到了皇权遭到威胁,以至于在神宗心中埋下了祸根。

点赞5、昆明市 网友:绾君心

靖难之役的时候,大量太监帮助朱棣夺取江山,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朱棣彻底否决了朱元璋不准重用宦官的遗命,开始大肆重用太监。

明朝重用太监,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过去太监不准读书,不准参政,不准当官。可是明朝的太监,不仅可以参与朝政,而且特别有读书的学校教他们读书写字。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照顾皇帝的起居,还要帮皇帝批阅奏折,甚至特地形成了一个权力机构叫司礼监。

冯保就很有幸,在宫中的太监学校读书写字,成了一个饱读诗书的太监。冯保虽然有才华,但是入宫时间短,资历比较浅,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

尤其是明穆宗很不喜欢冯保,所以冯保被雪藏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这段时间,只有努力学习知识,为以后遇到机会时能够好好把握住机会。


一、冯保得到了李太后的认可,成为万历的重要帮手。

到了万历小皇帝登基以后,冯保就非常受重用了。因为李太后给冯保安排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协助自己处理万历皇帝的教育工作。

万历皇帝的老师是高拱和张居正,但是家庭教育必须要靠李太后来负责。此外,小皇帝的私生活,也需要有人打理。

李太后认为让饱读诗书的冯保,来负责万历皇帝的私生活。这样一来万历皇帝四周就都是有学识的人了。

10岁的万历皇帝,不喜欢老师,不喜欢严格的母亲,偏偏就是喜欢对自己嬉皮笑脸的冯保,所以冯保跟万历的关系相当好。

每次上朝的时候,万历坐在龙椅上,冯保就站在旁边。那就让人感到很不爽了,这名不经传的冯保,一下子走到了权力巅峰旁边。

比如说高拱就不喜欢冯保,因为这帮内阁大臣特别喜欢论资排辈,他们自己本身也是论资排辈走上来的。

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冯保本人深受李太后和万历的喜爱,他们已经离不开冯保。你内阁首辅高拱可以回家,但是冯保不能走。


二、冯保和张居正打配合,最终夺取了最高权力。

冯保虽然得到了小皇帝的喜爱,但是他心里也没底。毕竟高拱和一帮大臣不断上书弹劾自己,将来说不定哪天就被人给办了。

这个时候一个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原来张居正一直被高拱压着,始终走不到内阁最高峰,所以他打算联合冯保除掉高拱。

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然保性贪,其私人锦衣指挥徐爵、内官张大受,为保、居正交关语言。且数用计使两人相疑,旋复相好,两人皆在爵术中。事与筹画,因恃势招权利,大臣亦多与通。---《明史》

于是张居正和冯保达成了一致意见,两个人合伙给高拱下绊子。高拱曾经说过一句话:十岁的孩子怎么做天子?结果就被冯保和张居正给告到了李太后那里,第二天高拱就回家了。

这么一来张居正从次辅转正,成为了内阁首辅,而冯保也顺理成章坐稳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这两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掌握了明朝的最高权力。

不过冯保和张居正都是忠臣,这是可以肯定的。他们俩联合在一起掌握明朝10年大权,可是最后还是将权力都还给了万历皇帝。


三、冯保是一个贪财但愿意做事的掌权太监。

冯保掌握了权力以后,开始逐渐对钱财伸出了罪恶之手。张居正投其所好,送了不少钱给他,百官们看首辅大臣都这么做了,那他们没有理由不孝敬冯保吧?

于是冯保不仅有了大房子,而且房子里堆满了财富。这件事一直都是被后人所诟病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冯保是个愿意做事的贪财之人。

冯保大力支持张居正搞一条鞭法的改革,而且帮助张居正说服李太后和万历皇帝,使得张居正在最高层少了不少阻力。

当然了除了贪财,冯保还比较贪名,他让大量地方官员给自己建生祠,这件事倒是和后来的魏忠贤有几分相似。


四、冯保和张居正的命运连在了一起。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实在是太严格了,在读书方面对他很严格,所以万历非常痛苦,基本上是恨透了张居正。

而冯保跟张居正几乎保持一致的态度,他紧跟着张居正的步伐,所以万历对他也开始反感,尤其是他曾经到李太后那里告状。

当时18岁的万历皇帝跑去调戏了宫女,这是皇帝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可是冯保却跑去向李太后告状,结果李太后大怒,让万历皇帝在慈宁宫门口跪了6个多小时,这梁子可结大发了。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没有实权,所以他不敢对冯保干啥。等到张居正过劳死以后,万历掌握了大权,这下子冯保麻烦可就来了。

新上任的内阁首辅跟冯保不对付,万历恰好逮到了这个机会,将冯保给一撸到底,最终冯保被万历皇帝打发到了南京明孝陵种菜去了。

然是时太后久归政,保失所倚,帝又积怒保。东宫旧阉张鲸、张诚间乘陈其过恶,请令闲住。帝犹畏之,曰:“若大伴上殿来,朕奈何?”鲸曰:“既有旨,安敢复入。”乃从之。会御史李植、江东之弹章入,遂谪保奉御,南京安置,久之乃死。其弟佑、从子邦宁并官都督,削职下狱,瘐死。---《明史》

冯保在京城留下了大量的财产和宅子,这个时候也都被万历给查抄了。财富惊人的程度令人惊叹。


总结:冯保看不懂局势的变化。

很显然张居正已经老了,而万历皇帝正在慢慢长大。早晚万历都是要从张居正手里接过权柄的,到时候你冯保该怎么办?

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完全跟张居正站在一起,这10年来已经让他养成了依赖的习惯,似乎跟着张居正就有饭吃。

结果冯保就失去了高瞻远瞩的能力,从而也只能因为张居正的去世,自己跟着倒台了。冯保没有强大的朝臣力量作为支撑,这是他和魏忠贤最大的区别。

参考资料:《明史》

点赞6、赣州市 网友:死神之镰

提及冯保的功过是非,还要从他的升职过程说起。在嘉靖年间,冯保担任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到了隆庆元年,冯保已经顺利接管东厂,还负责御马监的事务。应该算得上一帆风顺了。

一、为争一己私利

但因为当时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还是空缺的,冯保觉得凭借资历,自己是当之无愧的。没想到隆庆皇帝对他没什么印象,自然不会主动提拔他。负责推荐的高拱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估计高拱也并不希望一个太监,兼职这样多的项目,有点大权独揽的样子,高拱也没有看上冯保。他先是推荐了陈洪,陈洪倒霉了,他又换了孟冲,冯保就对此事耿耿于怀。

的确,最符合条件的,也许从资历上说,应该归属冯保。但从治理国家的层面上说,至高权力掌握在宦官手里是不利的。因为其中多数人,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利益是高过礼义廉耻的。

从高拱的角度看,秉笔和掌印的问题上,效率是小事,专权才是大事。将秉笔和掌印,分给两个人,最好是相互不同阵营的人,反而可能成为监督或牵制,宦官意愿对君主的导向作用。

二、才能用错地方

冯保毕竟没有多少文化修养,可能对于这件事情有看法,失斧疑邻的念头积累起来,就爆发了他的聪明才智。他看出了张居正的野心,高拱张居正何许人也,可冯保就有这样的心机和眼力。

他此刻想要的,不过是个司里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而张居正,想要推翻高拱取而代之。冯保认为这个忙,张居正肯定会帮他,而且今后说不定可以借此,顺利结盟,他就多了另一重保障。

如果不是因为宦官掌权,会造成不良影响。实际生活中,面对能力与资历都逊于自己的新人,我们又有多少宽容呢?尤其是我们辛苦打拼,还不如别人一蹴而就,心里天平很容易就失衡了。

换言之,对于初入职场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如果突然面临意外的惊喜时,一定要清醒冷静克制,有时候适当安抚好他人的情绪,不仅能让我们事半功倍,还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磋磨。

三、交友不慎之祸

其实冯保的想法还是单纯了些,如果他和张居正保持在相互利用,而非寄予信任的条件下,他是不容易落入圈套的。他也不算真正看透张居正,可能是胜利来得太容易,他没来得及充分思考。

张居正要的不只是首辅的位置,他真正想要的是握有权力,然后推行他心目中利国利民的政策。也许有些人会说,冯保可能一开始就看出这些才找他联盟。果真如此,冯保会有警惕的。

四、斗争由暗转明

冯保在和张居正,正式建立合作关系后,趁着穆宗得病的机会,开始暗搓搓的行动,偏巧高拱撞见他们在起草遗诏,高拱应该是没有恶意的,否则一定是抓紧时间除掉张居正。

高拱还是很正人君子地批评了张居正,而后接受了张居正地道歉,并没有过多为难张居正。高拱对此事地态度,只是讨厌冯保,想驱逐他。而对于张居正反而没有动小人之心。

这时隆庆皇帝去世,冯保借此机会,取得后妃的认可,从孟冲手里,夺回了掌印太监的职权。此时他开始利令智昏了,身兼数职,权倾朝野必然成为众矢之的,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竟然是流露出炫耀的神色,向心有不甘地朝拜的臣僚,放出集体挑衅和嘲讽。本来如果低调行事,将矛盾局限于三人之间,或许可以彼此相安无事。但冯保还是意气用事了。

五、挑战更高权力

高拱就利用冯保给大家制造的这一心理危机,暗示大家联合起来,弹劾冯保。冯保就把奏章扣下来,然后去找张居正商量对策。他本可以不淌这浑水,只可惜他克制不住炫耀。

原本他已经可以功成身退了,也许他是不甘于高拱的强势,才负气地在他面前抖威风,如果他能找到化解和高拱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他也可以继续占据一席之地。

冯保、高拱、张居正三方,一旦挑明关系,形成互相牵制,可能这场三人对决,就不会这样平淡无奇地草草谢幕。

六、做嫁衣的打手

张居正开始实施他的计划,冯保在其中充当打手,扮演那个散布谣言、挑拨是非的角色。而高拱也一直没有感受到,有人在他身边铺设了一张大网,他还是沉浸在首辅的状态中。

于是,高拱一句牢骚话,“十岁天子,怎么治理天下”,就被歪曲成怎么能当人主。被栽上这样大逆不道的罪名,不仅既往功劳悉数作废,甚至将来的路也要蒙上阴影。

冯保如果就此收手,还是有机会在危急时候,通过三方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为自己创造脱困的机会。他认为他能够从此和张居正亲密无间地合作下去,这明显是想错了。

这时候出现的王大臣事件,他竟然主动进行操作,想要彻底除掉高拱,但是计划落空了。而且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臣僚们对他更加畏惧。贤臣远离,小人依附,总是灭亡的征兆。

七、大意而失荆州

冯保对局势没有洞察力,没有警惕臣僚的畏惧,依然沉浸于沾沾自喜中。没有反省自己的得失,也没有冷静思考,自己凭借什么立身。

于是他不时抖抖威风,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没有争取可靠的合作伙伴,没有肃清小皇帝身遭的人,甚至对小皇帝也狐假虎威的放肆了。

于是他和皇帝之间产生的裂痕,也就成了被人用来攻击他的武器。张居正为什么这样的配合他,他丝毫没有犹豫迟疑,于是张居正就继续一步步,把他往风口浪尖上推。

当他讨厌的人,一个个被张居正弹劾落马时,他丝毫未察觉自己已经被孤立了。一家独大有时候未必是好事,因为黄雀们都躲在暗处的角落里。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句话冯保也许不懂,所以当这个最不需要讨好他的,小皇帝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其所好,使他无功受禄时,他还是没有察觉异常。终于他错过了所有补救的机会。

八、正直昙花一现

也许每个人满足欲望之后,都希望能为后人留下些故事。冯保偶尔也是这样,能作出一些体面的举动,只不过也许已经于事无补了。

他偶尔也会为小皇帝的长远考虑,内阁产白莲,翰林院有一双白燕,张居正将它们进献给皇上。冯保派使者对张居正说:“主上还小,不可用奇异的玩物,来改变他的志趣。”

他也会做些有利于人民的事,比如约束好手下人,使他们不敢肆意作恶。比起许多祸国殃民的宦官,冯保并非一无是处,相反,还有许多官民称赞过他。

也是有了冯保这个倚仗,张居正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的施展自己的抱负。张居正能够被委以重任,也不能完全无视冯保的功劳。只是冯保毕竟有他的局限性,贪婪和自私总会让人走向失败。

总之,他始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包括他被人利用,和他曾经视作伙伴的张居正反目。在有意导致了张居正被迫中止帝国蓝图后,早就暴露出各种缺点的他,开始要独立面对各方的反击。

冯保仅仅多一点正义感,就为万历皇帝提供了更好的成长环境,免去百姓被贪婪地爪牙肆意迫害,也给了张居正推行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只是可惜,他毕竟没有太高的素养,不能要求他宽仁包容,而他自己也毁于自己的贪婪骄纵。以及顺境时,不可一世的轻狂恣意。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