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楚国为什么不向北方扩张?
楚国在楚威王时代灭掉了南方的越国,至此楚国成为南中国的一个巨无霸,但是楚国并没有断续向南开发,而是选择北上中原与列国争雄斗狠。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楚国不向南边发展而非要向北发展呢?
其一、北方富庶而南方莽荒!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这些区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是列国相互争夺的地方。南方尽管地大,但是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山高林密,瘴气横生,去占领这种土地对于楚国来说是没有多大实际用处的。楚国内部一直都有北上争霸与南下称霸的两种治国之策,整体而言北上是占据主流的,但凡楚国国君有点能耐的都是北上争霸,而不是南下掠土地。
其二、楚国无力南进了。一方面楚国与中原诸国打得火热,主力都在北部作战或者在西部防秦,要去平定百越地区,那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百越地广人稀,部落多如牛毛,要翻山越岭的去占领百越,楚国真没有那个实力与勇气。能接受这些部落的臣服就达到目的了。
其三、楚国内部平衡不了。楚国是一个分封制国家,由熊、昭、景、屈、黄、项六氏共治,因此南下灭百越各家都不愿意。因为出兵打仗,各家族都要出钱,出兵,打下来的土地收益又不好,都不愿意做这样的赔本买卖。如果北上争霸,那么抢下的土地产值高,人口多、各家都愿意干这样划算的事。所以楚国王族也只能北上争地而不南下掠地。
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征战史上,确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北上问鼎中原。对于南边的大片疆域,并没有非常用心去征服。
楚国南边的大片疆域,那时候称为百越之地。这个百越之地,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地盘,派屠睢和赵佗率领50万大军前往征讨,又经历了多次失败,才得以征服。接着秦朝很快被农民军推翻,那时屠睢已死,赵佗自立为王,称为南越王。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后,赵佗表示臣服汉朝,称为汉朝的藩属国。但是吕后专政的时候,赵佗又与汉朝交恶,于是又宣布独立。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汉文帝派人去和赵佗联系,两国关系又搞好了,南越国又表示臣服。此后南越国往下发展到第四代时,终于被汉朝所灭,这个南方的百越之地,才因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楚国区位图)
那么,当初楚国在长达八百年的历史上,为什么没有想过把它一举征服,让它成为楚国版图的一部分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南方百越之地价值不大,征讨困难。
南方百越之地,属于蛮荒之地。没有什么出产,而且瘴疠横行。这种情况,直到宋元时候,依然如此。宋朝的时候,要惩治一个大臣,就把他发配到这样的地方去受苦。苏东坡得罪了章惇,就被章惇发配到这样的瘴疠之地。蒙古人想攻打南宋,南下把安南都打败了,但是在穿过这片地域进入湖南(楚地)的时候,却因为被瘴疠侵染,而不得不退兵。
所以,楚国虽然和百越之地交界,但是对于这样的地域,其实兴趣不大。
除了兴趣不大外,这些地方还很难打下来。秦始皇当时派50万大军前往进攻的时候,有30万大军直接对阵广西那一带的百越之地。但是打了三年,都没有打下来,主帅屠睢还战死了,由副帅赵佗带领继续征战。秦朝那么强悍的军队,尚且打得如此艰难,何况楚国。
(楚武王剧照)
第二,周朝前期楚国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
楚国原本是黄帝的后裔,后来在商朝败落,周朝崛起的时候,楚国首领鬻熊率领部落投奔周文王,和他一起共同灭商。灭商后,楚国被周武王封为“子爵”。这是一个非常低的爵位。之所以封得这么低,一是楚国当时的地盘确实比较小,二是楚国处于“蛮夷”的位置,不大被中原地区的国家瞧得上。这也就因此让周楚结下了矛盾。此后,楚国的地盘渐渐扩大,渐渐不听周朝的招呼。后来,周昭王的时候,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没想到全军覆没。因此楚国的势力更加强大。
但是,就算势力变大,楚国的爵位依然很低,这是楚人心中的一个梗。他们一直想提高自己的爵位,让自己居于正统地位。熊通的时候,向周王室提出了升爵的要求,但是周王室并没有答应,熊通一怒之下,干脆自封为“王”,一下把爵位提到与周王室分庭抗礼的地步。
显然,要想提高地位,只能向北发展。因为向南发展,不管你占有多大的地盘,政治待遇也没有得到提高。
(楚庄王)
第三,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想取代周朝问鼎中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由于在战争中兼并了非常多的诸侯国,无论地盘和国力,都有了空前的提高。从熊通的儿子楚文王开始,历经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楚国与中原国家,尤其是晋国发生了数次大战,目的就是要争霸中原,问鼎中原。尤其是在楚庄王的时候,他打到周王室边界地方,还问了“九鼎”的大小、轻重,明显有取代周朝的意思。
由此可见,楚国作为周朝的一个诸侯国,他和其他强国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取代周朝,成为中原的霸主。既然是这样的想法,因此,楚国显然不会把兵力和精力,放在那对于他们来说没什么意义的南方了。
(参考资料:《史记》《楚居》)
答 | 江隐龙
以国土面积来评价一个古代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一个常见的史学思维误区。我们看战国形势图,会发现楚国疆域是秦国疆域的数倍,于是便奇怪为什么这么“强大”的国家会被秦国打得无招架之力;而赵国与秦国疆域大小相当,同样远小于楚国,却是秦国在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
其实同样的误解也存在于三国时代。从版图上看,如果不算西域,昊蜀二国相加其实并不小于魏,但曹丕帐下的谋臣在夷陵之战前却说“天下三分,中国(即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如果版图等于综合国力,那便不能理解为什么曹魏能强到“十有其八”——这可是比吴蜀两国相加还要强很多了。
古代(当代也一样)的国力,国土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口。有人口则有民有兵,也容易孕育出更多人才。王夫之说得明白:“图王业者,必得其地。得其地,非得其险要财赋之谓也,得其人也;得其人,非得其兵卒之谓也,得其贤也。”
也就是说,占土地是为了占人,而占人是为了占人才。没有人才,空有人就无用;没有人,空有土地就没用。中国文明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原;人才最兴者也在中原。比之于战国,赵、齐、魏诸国虽小,但人才密度却高于楚国;比之于三国,曹魏的人才密度便高于占有江东、荆州的孙吴,更远高于只占益州的蜀汉。楚国不南扩,正如蜀汉不欲得南中、孙权空劳师征夷州是也。
如果楚国真的向南扩张,在战国时代,那真如同驱百姓至荒野,不但不利于国力的提高,反而会稀释现有的国力,真可谓倒持太阿了。
楚国的南方边境止于南岭,其实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其一直是向南面缓慢扩张的。最后止于南岭的崇山和崎岖地形。楚国的南方一直没有什么像样的政权,大都是濮蛮氏族部落联盟。进行征伐的意义不大,收获甚微。楚国本部的核心在湖北荆门襄阳一带。但是看屈原的诗词,会发现里面不断提到潇湘,最后甚至投汨罗江而死,这些河流全都在湖南境内,由此可知,楚国实际控制湖南大部的。
如上图所示,到了秦代也只能通过南岭的三个关隘进入广东。既然楚国南向扩张受到秦岭制约,又全是部落,意义不大,所以在楚人抵达南岭后便停下了南扩的脚步。主要是北方和西方。楚国问鼎中原的故事便是北扩的最好例子。但是西进运动一直不为人知。蜀国大部分地区和巴国都被楚国兼并,并且由此据有了重庆和四川东部部分地区。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时期,楚国疆域西至巫山,东至东海,北至伏牛山,南到南岭。
关于楚军西进的历史,《史记·秦本纪》有记载:
楚南有巴渝,过江南有黔中、巫郡。
楚威王时代,楚威王攻占了巴国国都江州,及其北面的陪都垫江。并将势力深入云南。
关于楚国向南方扩张,主要是向南方的濮人、越人、苗人进行进攻,并大规模开发占据的土地。《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所以足见楚国势力已经深入湖南及南岭一带。
今天我不做回答,我从你的问题想到了一系列楚国为何不向南扩张的原因。
(战国时期城市分布图)
一个是楚国为什么要向南扩张?
南方当时算不算不毛之地?
南方当时的经济很发达吗?
南方当时的气候很好吗?
南方当时的土地很容易开发吗?
南方当时的生产力很高吗?
南方的开发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控制码?
楚国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成本去管理吗?
楚国身处战国有时间和人力去管辖吗?
楚国当时知道南方还有南方吗?
最后问一句你就确定楚国没有向南开发后又放弃了吗?
另一个是为什么要向北扩张?
北方是不是经济中心?
北方在当时是不是现在所谓的发达地区?
北方在当时的区域制度不好吗?
北方的人口、文化及文明程度不必南方好吗?
北方的耕田制度不好吗?
北方的生活水平不必南方好吗?
现在我们回到现代,再来看这个问题?
明明中西部地区广阔,而东部北上深广人口拥挤,居住条件还不如中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区,为何大家还喜欢往东部地区跑?
明明西部地区地域版图很大,为什么到现在要去西部还远不如去东部方便?
难道中国领导人不想往西部发展吗?
很多问题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这需要过程,水到渠成。
我是小宋谈历史,谢谢关注评论。
事实上楚国并非没向南扩张:因为生存的缘故,楚国从立国之初就面临南方蛮族的严峻威胁。灭三苗、平山越,楚国的国土以汉水平原为中心向广阔的中国南方各省扩张开来。当楚人在与南方蛮族进行着一次次血与火的征战时也日渐接受了中原的华夏文明洗礼,这个与蛮夷混居,被中原人视为半蛮夷的部族逐步过渡成为一个文明国家。公元前740年楚文王建都于郢,楚成王时期又获得周天子的祭肉,这仅仅只是楚国强大的开始。在此后几百年中楚国一面北进中原,参与群雄逐鹿的争霸斗争;另一方面继续向南扩张。北上中原为楚国赢得了大国的荣耀,南平百越则为楚国提供了广袤的国土,为楚国的强盛提供了充足的经济与人口资本。楚国历代君王都把南进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楚国全盛时期的疆域北抵黄河,东至江南,南达两广,总面积高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地跨南方七省。楚国对南方地区的经营开发为秦统一后华夏文明融合南方各少数民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在秦始皇南征统一百越之前楚国就已多次南征百越,只是因为春秋战国争霸的整体格局使楚国的目光更关注于北进中原。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楚国对南方地区的开拓与经营为日后秦始皇的南征奠定了基础。而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楚国在向南扩张的过程中放佛一个巨大的熔炉将中国南方各部族融为一体,扮演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乃至珠江文明之间的桥梁角色,南方和中原都归于华夏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楚国正是中华文明南进的探路人。
别傻了,南部大开发做起来很难啊!
中国古代在经济重点南移之前,从来都是北方发达,南方属于欠发达地区。古代的经济中心南移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是东晋,第二阶段在隋唐,第三阶段在两宋。先秦那会儿经济重点还是在北方,更精准地说在中原地区。虽然那会儿中原战事很多,但是他们依旧是发达地区。
楚国人别说战国,就是春秋那会儿也是努力北伐。为什么要北伐?为什么楚国人北伐那么有动力,因为北面发达啊!古代第一生产力是人口,人口那会儿中原比南方多,没有足够生产力,城池开发也是很有限的。北面城市开发度在先秦这个时代来说,中原胜于南方的。楚人自己的祖先也在中原的,他们在春秋那会儿北伐都不忘强调祖先来自祝融之墟,而祝融之墟就在郑国。所以,北伐是一种向上的追求,也是一种情怀。楚人自己经济重点也是偏北,不是偏南。一是方便北伐,二是越是南方的地方绿化越好,森林覆盖可能百分百,这开发起来难度得多大。毕竟,楚国人口也是很有限的。
战国,楚国灭了越国,占领重点区域吴越之地,没有继续向南进行。这个因素,其实跟他们早期中原争霸的时候,盯着陈、蔡等国打,不怎么重视吴越,直到吴国崛起,吴师入郢才是正式特别重视的因素是一样的。因为春秋那会儿吴越都是欠发达的地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南大荒。讲道理,就是崛起的吴国,夫差也是一心向北的人,灭徐打齐,他会同意越国复国,估计也不单纯因为勾践认罪态度好,很大程度因为他和伍子胥战略意识不一样的。一样是灭国,夫差灭了徐国,可没有让徐国复国。为什么一定要徐国之地,越国可以缓一缓。因为那会儿苏北比苏南富,山东是特别富。从夫差的战略向北。不灭徐国,怎么保证北伐道路通常啊。不打齐,又怎么跟中原诸侯争霸?灭越国对夫差来说实现不了抱负。
勾践灭了吴国之后,他并了吴国之前攻占的地方。之后,他果断迁都了。猜猜勾践把越国都城迁到了哪里,还在今天的浙江境内不?当然不是啊,勾践灭吴之后,把都城迁到琅琊!琅琊!琅琊!勾践也是能北上,绝对不南下。毕竟,人往高处走,向北发展才能争霸中原。
说白了,楚吴越三个诸侯都是人在南,心在北。大家的发展都是一心向北的政策,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未开发阶段。战国,楚国亡越后,为什么没有继续向南推,为什么不搞南部大开发。实在是因为人口有限,南大荒又真的很大。加上,他们在楚威王那会儿也是有心再当一回霸主。能力有限,不妨心意在。关键先秦的南方人大部跟他们的国君一样是心向北的。谁乐意一直呆在欠发达地区,开荒呢?毕竟,北方富,城市建设也好。虽然楚人未必想去其他国,但就是在楚国,他们也不太可能会乐意呆南面未开发的地方。
第一,自己国内的土地还开发不过来,往南方扩张干嘛呢?
楚国当时不是缺少领土,从重庆东部地区开始算,往东一直到上海全是楚国的领土。这片土地的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却生活着不到500万人口。也就是说楚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不到5个人,其人口密度和今天的加拿大差不多。
而且,楚国所在的地区比加拿大可好太多了。这里有800里云梦大泽,有肥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这里气候潮湿多雨,给粮食生长提供了充沛的降水,让楚国粮食充足。丛林中和沼泽里生活着无数的野生动物,给楚人提供了丰富的肉类。当时的楚国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发愁如何在肥沃的国土上开垦出更多的良田。
除此之外,楚国南征还面临着交通不便的问题。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发兵50万南征百越,整个战争让秦军损失惨重,原因是南方丛林密布,没有中原地区四通八达的道路,导致秦军的后勤补给难以有效供应。如果楚军南征同样会遇到这个问题。所以,楚国肯定不会贸然南征的。
最后,北方各国与楚国经常爆发大战,让楚国腾不开手。
战国时期国家少了,战争规模大了,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大战。这种局面,只要头脑正常的君主,都不会分兵数十万去征服还未开垦出的南方。楚国虽然很大,仍然难以同时开辟两个战场。尤其是到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崛起主要攻打的对象就是楚国。当初楚国远征夜郎国,就是因为秦军切断了楚军补给而功亏一篑。假如楚军南征,秦国一定会猛攻楚国,趁国内空虚,将其灭掉,就像当初武王灭商纣一样。
综上所述,楚国是不会向南扩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