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交通大学1956年原计划整体迁至西安。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完成整体西迁,变成一校两地办学。1959年,两地各自独立,分别变成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试问,如果交通大学不西迁,留在上海的交通大学现在会发展的怎样?如果全部西迁,上海一点都不保留,全部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又会发展的怎样?
抗战结束后,交大唐校和交大平校在1946年独立为国立唐山工学院和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交大沪校(俗称上海交大)单独称国立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设理工管3院17系,是十所一类国立大学(清交浙央北武中厦济重)中唯一的非综合性大学。交通是国内工科老大,理科强校,清华则是文科老大和理科老大,浙大文理科强大。论声誉和精度,清华交通居第一和第二,并和其它学校拉开差距。论总体实力,中央大学8院37系遥遥领先,清华是5院26系,浙大是7院28系。
1951~1955年的院系调整,(上海)交大强大的土木、水利、遥测、电子、通讯、机车、航空、航海、化工、纺织、数理化、管理等科被调出,只留下机械、动力、电机、船舶等科,又去支援了哈工大和哈军工。同时期,清华顶尖的文、理均被调往北大,损失惨重。实力大降的还有中央、浙大、中山、厦门、同济等校。有三所学校例外,即北大、复旦、哈工大,他们反而大幅加强了,北大复旦可说是脱胎换骨。北大还占了燕京大学的漂亮校园。
院系调整后但在交大1956年西迁前,国内高校大致排名为北复交清哈。清交均受损,北大大翻身,复哈从无名小辈直升进入顶尖。
如无交大西迁,我们看一下发展。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哈工大将掉落。清华处于首都,虽只办工科,但实力将上升,会和交通争夺工科第一的位置。交通会更早地挑战复旦。所以,很可能在70年代末就是:清、北、交、复,和现在差别不大。
#原创#
清北是王冠上的二颗明珠
交大基本坐稳老三的位置
故,座次排定千年老三
#五爱教育##凌远长著#
应该和现在差不多。全留在上海的话,现在应该还是3到7名的样子;全搬到西安的话,在2000年以前应该能排到前五左右,现在考虑到地域劣势,还应该在8到15名左右。
不过现在更好,一个华东巨头,一个西北龙头,共同做大做强了交通大学的品牌。
其实两交主体之争,主要还是争校友资源。随着老一辈交大人的去世,现在已经和谐多了,都是亲兄弟。留在家里守护家业的和出门打拼的,都是好样的。
这个那肯定实力会更强,但是交大为啥西迁,是国家战略。和平时期,沿海是人才沃土,有危机西北是国家大后方,人才储备基地。
一、影响大学发展的几个因素
1、学校发展的内在因素
即学校的本身实力,也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
2、学校发展的外部因素
即国家和当地的支持力度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二、交通大学的现实状况
1、内部因素
通过52年的大学调整,交通大学最主要的部分土木结构调到同济大学,化学化工调出与其他学校调出的化学化工组建华东化工学院。
调出土木结构和化学化工之后的交通大学,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动力船舶和机电类专业,实力已经大受影响。
1956年时,交通大学也只是原来交通大学的一部分了,估计只剩60%左右。
2、外部因素
通过52年的院校调整,复旦大学的实力已经大为不同了,实力大增。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复旦基本上已经可以与交通大学分庭抗礼,甚至有过之。
三、交通大学的地位
如果1956年交通大学不西迁分治,交通大学在上海的部分肯定就不会有几十年的沉寂,在上海滩应该可以与复旦大学分庭抗礼,甚至发展得更好。
如果1956年交通大学全部迁到西安,现实问题是交通大学的最强项船舶及相关专业迁到西安还能存在吗?怎么办学?所以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如果真的全部迁到西安,船舶类专业就基本废了。可以毫不客气的讲,交通大学就不能称其为交通大学了,所以,西迁停止后,交通大学分为交通大学(西安)和交通大学(后来的上海船舶学院)两部。
那肯定是非同一般。即使当时大多数人马搬迁到西安,留下来的仅船舶系少数几个。
八十年代以前西安交大往往排序在上海交大前面,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上海交大发展成名列前茅的大学,而西安交大有些每况愈下。
由此可见平台很重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经济、人才容易积聚,投入产出比优势彰显。
不西迁,应该至少和清北同级别。但是老祖宗留下的潜规则京城的大学必须是最好的,不西迁估计也会被肢解。比如南大。当年的院系清北复可都是受益者
问这样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用现在的思考去考究一个几十年前的问题没有意义。况且在当时条件下,我们的前辈们已作了明智的选择。
没有完全搬迁是最大的失误,其结果就是上交大后面又吸走了西交大的资源,西交大沦为二三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竟无一所一流大学。中西部差距越来越大,缺少优质教育资源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已经全国第四了,不西迁还能咋啊,清北复交,前三综合性太强了 ,无法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