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2:05关键词:朱棣

朱棣到死之前找到建文帝了吗?

点赞1、菏泽市 网友:小小酥

找到了,这个《明史》里有明确的记载。

这份记载见于《明史·胡濙传》:

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也就是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棣北伐,去打阿鲁台,大军驻扎在宣府的时候,

专门负责在海内找寻建文帝下落的胡濙请见。

而已经睡着的朱棣一听是胡濙来见,

觉也不睡了,赶紧起床召见胡濙。

可见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放在朱棣心中的头等大事。

并且,两人一直谈到“漏下四鼓”也就是后半夜两点左右,胡濙才告辞出来。

如果没有找到建文帝的话,朱棣不会“疑始释”。

您先别着急说《明史》是清朝人所写,所以可信度比较低。

不过,《明史》确实有从《明史稿》向《明史》过渡这么一个过程。

而且,关于朱允炆的生死,第一版的《明史稿》和《明史》也确实不一样。

《明史》从确定朱允炆已经殉国,到朱允炆有可能出逃的变化及其原因。

咱们熟悉的《明史》是张廷玉主编的版本。

其实在这之前,《明史》的总裁官是康熙年间的王鸿绪。

只不过,中间发生了些事情,王鸿绪在康熙四十八年被贬官的时候,

把《明史》的书稿悄没声地带回了家里。

成稿之后,献给了康熙,王鸿绪也因此再次被起复。

这就是所谓的《明史稿》。

这一版本的明史,对建文帝生死的描述很简单而斩钉截铁。

就是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的金川门,迎接了燕王朱棣,

得知消息的宫中随即起火,建文帝和马皇后“崩”。

那为什么最终版的《明史》又变成了“帝不知所终呢”?

甚至还对细节进行了描述: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也就是说,这次明史的修订,给出了燕王朱棣也可能知道火中的尸体有可能并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这种说法。

接下来的描述更是有传奇色彩: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就是说,有种说法是建文帝朱允炆从宫中的地道逃跑了。

为什么两个版本的《明史》差距这么大?

看看两个版本的明史成书的时间,我们就知道了。


第一个版本的明史完书于康熙年间,那时清人刚刚入关不久。

顺治帝刚入关的时候,甚至还有前明的五个割据政权。

到吴三桂杀死永历帝之后,前明的割据政权没有了,

那怎么办?总得师出有名吧?

于是就有了朱三太子。

朱三太子影视化形象

康熙年间,有十多起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反清复明的案件。

所以,此时的《明史》编纂者王鸿绪,应该是为清朝的统治服务,

用朱允炆确实在南京城破的时候已经驾崩这样的前明故事,

来告诉那些尚且心怀前明的人,

明朝,已经亡了,明王室没人了,别再折腾了。


第二版的《明史》则是在乾隆年间开始重新修订。

此时清朝入关已久,统治趋于稳定。

所以,乾隆本人甚至亲自下诏:

宋太祖之斧声烛影、明惠宗逊国出亡等事,异说滋多,尤当剖晰是非,以昭定论。

那么,清朝人又是根据什么知道建文帝之生死有可疑之处呢?

这当然是根据前明的史料得来的。

明朝人自己对建文帝的生死和之后的下落,

态度也有着很大的变化。

明史中特殊的名词:革除年间。

咱们都知道朱棣攻下南京城之后,

直接下令取消建文帝的年号,改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也就是说朱元璋的洪武三十一年又被朱棣人为续了四年的寿命。


建文朝的事就等于在当时的明史中没了。

在朱棣一朝中,称呼建文帝直接以名字“朱允炆”呼之。

这在连写个文章起个名都要避讳君王名字的时代,可以说是对建文帝的公开羞辱。


那提到建文朝该怎么办呢,

这段时期,被记载为一个特殊的名词:革除年间。


但是,朱棣不让别人讨论朱允炆的事,他自己对朱允炆的下落确实是很关心的。

之所以让咱们后人感觉到迷雾重重各种猜测。

是因为朱棣虽然很关切这件事,却又不能让纪纲等人明目张胆地搜山寻海去找建文帝。

因为首先是他的“靖难之役”这个“靖难”本身就站不住脚。

朱允炆又是朱元璋自己指定的继承人,说来说去朱棣都难逃篡逆之名。

那就只能让建文帝“崩”,然后自己再悄悄去找他。

至少得比那些建文遗臣要更早地找到他,免得被那些人利用来动摇他的统治。

于是,我们在《明史·姚广孝传》就看到了僧道衍临终时要求释放僧溥洽的故事。

姚广孝在永乐十六年,感觉自己命不久矣。

于是从南京赶到北京觐见朱棣。

君臣相见,“语甚欢”,

朱棣还赐给姚广孝一个金唾壶,大概就是一个铜痰盂吧。


朱棣问姚广孝还有什么要求。

姚广孝说:僧溥洽已经关押很久了,请您放了他吧。


朱棣的主录僧是姚广孝,

而朱允炆的主录僧就是这位溥洽。

都是当年朱元璋安排到自己的子孙身边的僧人。

而当年就有传闻说,朱允炆是剃秃了头,伪装成僧人逃跑的。

溥洽就是知情者,而且朱允炆还曾在溥洽处藏匿了一段时间。


所以朱棣在当年就找了个借口,把溥洽关押了起来。

这一关,就是十几年过去了。

这次姚广孝为溥洽求情,

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朱棣就答应了他的请求,释放了溥洽。

姚广孝心愿已了,不久就去世了。

关于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走,正德年间的礼部右侍郎黄佐所著《革除遗事节本》中有述:

说建文帝刚刚出生的时候,朱元璋看这孩子“顶颅颇偏”,

就是朱允炆头型不太正。

所以朱元璋认为这孩子未来估计难得善终。

就给朱允炆准备了全套的剃发工具放到一个盒子里。

并对朱允炆说:你一定会遇到跨不过去的坎,到时候,就打开这个盒子吧。

所以,朱允炆在南京城破的时候,就伪作僧人逃跑了。

这个记载,在影视剧《大明风华》展示过。


这份记载值得注意的有一点,那就是对建文帝的称呼

已经改成了建文君。

这事多亏了明仁宗朱高炽。

朱高炽虽然在位不足一年,但是他在撰写《大明神功圣德碑》的时候,

把建文帝的称呼,由直呼朱允炆改成了建文君。

朱棣主持修撰的《奉天靖难记》中一直把建文君臣称呼为“贼”,

朱高炽则改了一个比较中性客观的称呼:敌。

并且,大赦建文遗臣,给还田地。

还给方孝孺正了名,称呼其为“忠臣”。

但也不好太驳老爹朱棣的面子,用的理由是:

方孝孺辈皆忠臣,宜有传。不书则何以示劝?

意思是,之所以要给方孝孺等正名并立传是为了警诫后人。

免得后世子孙再犯同样的错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仁宗朱高炽这一改口。

朱棣亲自选的“好太孙”,明宣宗朱瞻基就好办了。

朱瞻基主政期间修撰的《太宗实录》,就把朱允炆的称呼改为了:“建文君”。

这样,在官修史上,朱允炆算是恢复了身份。

但是年号还是没有,实录更是别想,宣宗的步子不敢迈得这么大。

毕竟,涉及朱棣是否得位不正的问题。


所以,从正德年间开始,民间所修的私史,

对建文期间的事情才开始慢慢地有了记载。

对建文帝的去向,也就有了多种说法。

当然,最盛行的就是建文帝化妆成僧人逃跑。

以至于正统五年,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

竟然有个叫杨行祥的人打扮成高僧的样子冒充建文帝。

可见,建文剃发为僧一说,在民间至为盛行。


而明神宗万历皇帝继位之初给建文帝诸臣正名的诏书则更引发了各种说法

万历继位的第二个月,上谕:

革除间被罪诸臣,忠于所事,甘蹈刑戮,有死无二,皆我太祖高皇帝所储养忠臣义士。

这下子不得了,万历一松口,

《万历野获编》所记载的《传信录》竟然有了明宣宗朱瞻基是朱允炆的儿子这样的说法。


民间野史的说法繁杂的由来,正是由于万历年间彻底放宽了对建文帝诸事的限制。

万历二十三年,万历皇帝直接下诏:

恢复建文年间的年号,但是建文帝的事,不单独列本纪,而是附在朱元璋本纪的后面。


解决朱棣子孙朱棣得位不正心结的人,

是万历年间的礼科给事中杨天民。

他在奏折中是这样说的:

成祖之嗣服也以戡乱,建文之出亡也以逊国。《明神宗实录》

就是说,成祖靖难师出有名,而建文帝是觉得自己确实干不了大明的明君,所以“逊让”了。

这把钥匙终于打开了朱棣身上的那道锁。


杨天民的奏折,

同时也说明了明朝的官修史,在万历年间,已经不避讳谈到建文帝当年生死未知,

“出亡”也是一种可能。

所以,清人最终版的《明史》,是有据可查的,对建文帝下落的描述,应该是可信的。

也就是说,《明史·胡濙传》的记载是可信的。

朱棣在永乐二十一年已经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征伐完阿鲁台回军的途中驾崩。

换句话说,咱们可以根据明史的记载,说朱棣在死之前找到了建文帝,

至少是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

点赞2、温州市 网友:念菱。

我们有理由相信朱棣临终前知道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继位后,因为皇位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建文帝的神秘消失总是让他心里不踏实。于是朱棣派出两路人马去寻找朱允炆。

一路人马是大家熟知的郑和,借着与沿海各国通商的高大上旗号,暗地从海路寻找朱允炆;另一路只有孤独的一个人——胡瀅,借着替朱棣寻访张三丰的名义,四处探查朱允炆下落。

很明显,郑和一行没有探查到朱允炆的蛛丝马迹,而胡瀅呢?在没有找到朱允炆之前,他是不可能回到朝中的,他十分清楚自己的命运,要么找到朱允炆,要么找到自己死去。

胡瀅先是辛苦找了十几年,连母亲去世都没有回家探望,结果一无所获。朱棣对他也不错,将他召回还破格提拔,结果三年后朱棣命令他出巡江浙一带,其实就是再次寻找朱允炆。

转眼近二十年过去了,朱允炆音讯全无,朱棣也失望了。永乐二十一年的深夜,远征途中的朱棣正在睡觉,胡瀅却回来了,两人密聊了很长时间,内容谁都不知道,但肯定和朱允炆的下落有关。

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个谜,但很明显,朱棣确切知道了他的下落,压在朱棣身上沉甸甸的负担消失了,他再也不纠结此事,全身心投入对蒙古的征讨,一年后,朱棣病逝于征途。

让我们来大胆推测一下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肯定没死,不然朱棣也不会四处寻找他,当年宫殿大火里面的焦尸无法骗过精明的朱棣,那么,朱允炆这么多年一直藏在哪里呢?

朱允炆极有可能是被姚广孝藏在了自己的封地里。姚广孝是个神奇的人物,一生为了造反而造反,没有其它的追求,等到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便抽身而去,继续当自己的和尚。

姚广孝拒绝了朱棣的各种封赏,只在临终前向朱棣提出请求,释放浦洽。浦洽是朱允炆的主录僧,据传是他帮助朱允炆逃跑的,所以他极有可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

但无论朱棣怎样逼迫浦洽,他都未置一词。姚广孝在临终前请求朱棣释放浦洽,其实隐含了另一层意思:“别再关着浦洽了,别再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了,朱允炆就是被我藏起来了,他不会再对你构成任何威胁。”

也许朱棣读懂了姚广孝的意思,也许他压根没听懂昔日好友的忠告。

有理由相信,胡瀅跟朱棣密谈时朱允炆还活着,因为他如果死了的话很难辨别身份,会二度成为谜案,没有确切证据胡瀅是不会亲自去找朱棣的。

而朱棣知道了朱允炆的下落后会采取什么措施呢?虽然大家认为朱棣性格狂躁,一言不合就灭人十族,但他真不是个杀人狂,他杀的全部都是反对他的人,那些从一开始就忠心耿耿跟朱棣靖难的人,全部得到了善终。

其实我觉得,朱棣知道朱允炆的下落后,会派人杀掉他。虽然朱棣有能力镇住朱允炆,但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坐稳这个皇位,朱棣对朱允炆一定毫不留情,这就是政治斗争的残酷。

以上都仅仅是本人的推论而已。

点赞3、南宁市 网友:③岁小孩

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是授意心腹之人在城破时趁乱一把火烧了朱允炆所在的宫殿,这是最好的方法,否则活捉了相见了朱棣如何面对这个皇帝侄子,不论是杀是留朱棣都不会好过,所以趁乱一把火点了是最好的,之所以后来寻找朱允炆就是做给天下人看的,毕竟弑君可不是什么好名声,会动摇统治根基,说朱允炆失踪就摆脱了弑君的名声,也给建文一朝人留个念想

点赞4、青岛市 网友:月之轮回

没有找到。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一直成谜。

建文帝是明朝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早年被立为太子,是皇帝的继承人,但中年早逝。按照封建礼法传统,明太祖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1398年明太祖死,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大力削藩,结果大大触犯了以四叔燕王朱棣为代表的藩王利益,就爆发了靖难之役。结果,南京被朱棣攻破,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做了皇帝,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

南京破城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一,自焚而死。说法二,逃出后跟随主录僧溥洽做了和尚。说法三,逃出后,隐姓埋名。明成祖很关心建文帝的生死。他四处派人打探侄子的下落,一直没有收获。

第一种情况,建文帝自焚而死。这是明成祖最放心最希望的结果,但是经仔细勘验,死亡人员中没有人可以和建文帝的特征对的上,所以明成祖十分不放心,希望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针对第二种情况,明成祖把溥洽禅师给抓了起来,逼问朱允炆下落,溥洽倒是无所畏惧:“如果我帮朱允炆逃跑了,我一定会随他而去”。明成祖无奈,只好将他软禁起来。

明成祖最不放心的是第三种情况。有人传言,建文帝跑到了苏州的穹窿山。2013年,一位江苏丹阳的九十岁老人戴壁城称自家族谱《云阳戴氏家乘》中,有一篇《东山公墓志铭》,有“殆三十年始得见帝穹浪山中,时公已病,帝见公憔悴,甚怜之…公痛哭流涕,拜曰:臣受大恩,未曾以死报国,徒以陛下尚在,故不惮万里相从。帝固辞不获命,公大哭拜帝而归”。这个墓志铭的主人叫戴瑞珊,乃建文帝时的一名大臣,就是墓志铭中的“公”,所以戴壁城认为这段文字里的“帝”就是逃难中的建文帝。但是,因为戴瑞珊在历史上无法查到相关记载,所以单从这段家谱无法确定其真假。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苏州距离南京太近,建文帝在这里躲藏安全系数太低!

还有人传言,建文帝逃出后,来到福建宁德做了和尚。2008年,福建宁德蕉城区金涵乡施工工地,意外发现一座奇怪的古墓,其陵墙上有两个龙头龙纹造型,是典型的明初闭嘴龙造型,和明孝陵的纹饰极为相似,符合明代皇陵特点,而除了建文帝,明朝其他皇帝的陵墓皆为世人所熟知。

另外,宁德霍童支提寺所藏的云锦袈裟,上有九条五爪龙,正中又有五条五爪龙,寓意九五至尊,这也是只有皇帝才能享用之物。当地百姓曾在附近挖到玉碗玉筷玉盘等皇家器物。有明史专家认为,袈裟应是建文帝出逃时假扮和尚所携带,而这些器物也是为建文帝所用。宁德民间也流传着许多有关建文帝的传说。至于,建文帝是否真的逃到这里做了和尚,目前也缺乏实质性证据,也只能是一种推测。

还野史传言,建文帝逃到了东南亚,说郑和七下西洋,就是奉明成祖之命,打着与各国互通友好的名义,查找建文帝的下落。个人觉得这种说法没有合理性。

第一,如果明成祖相信建文帝逃到海外,要追杀他,也没有必要派出一只浩浩荡荡的船队,只需派几个杀手就可以解决,成本低,效果好!并且,郑和七下西洋,耗资巨大,成本太高,明成祖不会这么傻!第二,这种明目张胆的追杀也不符合明成祖的个性。痛打落水狗起码要顾忌帝王名声,明成祖已经稳操胜券了,再像个妇人一样纠缠不休,哪像个帝王所为!

至于建文帝是死是活,这个谜团只有寄希望于更多考古发现了!







点赞5、贵平市 网友:霸爷^

没有找到!建文帝之谜

明朝建文四年(西历1402年),燕王朱棣成为靖难之役的胜利者,而失败方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自此下落不明。

对于建文帝到底去哪里了,时至今日依旧是历史界的谜团。不过可以肯定两件事:

第一件事。朱棣在掌权初期,没有杀害建文帝的动机。因为杀害建文帝的弊端太大。如果能生擒建文帝,朱棣可以学西周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模式,进行“辅政”,等“辅政”三五个月以后,可以学王莽篡汉那样,胁迫建文帝“禅位”给自己。再随后,可以让建文帝莫名其妙的死掉。这样,朱棣可以让所有的反对者都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反对自己。但是建文帝不在自己手上,这就意味着不论生死,朱棣当皇帝,都要遭遇法理上的麻烦——毕竟就算建文帝死了,建文帝还有儿子和弟弟,朱棣找不到继位的法理依据。

第二件事。朱棣并不确定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于大火之中。朱棣登位后,曾动员全国力量搜索建文帝的下落,防止建文帝的流亡朝廷卷土重来。倘若朱棣能确定大火中死的就是建文帝,也不必多此一举。

朱棣的心虚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史上众说纷纭。其中多数以文人对建文帝的同情来叙事,认为建文帝逃出生天,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

因为一来,在明朝初年,普通话不曾推行的时候,以寻常百姓身份出远门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建文帝逃亡民间,单就这一点来说,就是寸步难行的事情。

二来,朱棣篡位之初,其帝位法理依据十分不足。而建文帝如能逃出生天,依仗自己是太祖皇帝嫡长孙、帝位合法继承人的身份振臂一呼,必然响者云集。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此类事件,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也仅局限于一些真伪难辨的传说而已。

因此,个人认为,建文帝很可能真的自焚在宫里,只不过朱棣做贼心虚,不确定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了。

点赞6、枣阳市 网友:闲听机杼

应该找到了 历史上他派大臣找了十年 一日该大臣晚上连夜求见朱棣 两人谈了一晚 应该找到建文了 郑和下西洋也是为了找到建文

点赞7、凉山彝族自治州 网友:等风初吻

城破后,建文帝朱允炆压根儿没逃出朱棣的手掌心。他在城郭被十几个北军认出,套在布袋里送到了朱棣面前,朱允炆立而不跪。

朱棣也不恼,说我非但不杀你,还得让你小子好好的活着!你啊就这么干看着,花花世界、万里江山都是我的了!

朱棣召来工匠,给朱允炆打了一张纯银面具戴在了脸颊上。这面具冬暖夏凉,轻巧灵便。朱允炆戴上了,吃喝拉撒丝毫不受影响。

朱棣的龙床下,挖了一条暗道,通往“御花园”中的一眼封死的枯井。朱棣挑了两名太监,两名宫女陪着朱允炆坐井观天。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倒也安然。

朱棣为人心思缜密,他摆下御筵把工匠和十几名北军用药毒哑了,挖了一个大坑都给埋了!又把太监、宫女的三亲六故着锦衣卫拿了,尽数囚在了一起。若是走漏风声,有人来救朱允炆,那朱棣不问情由,数百口子是一个不留,凌迟处死。

朱棣驾崩后,他儿子朱高炽坐了天下。朱棣亲手写了一道遗诏,让朱高炽用铅水把枯井填满。

朱高炽满腹狐疑,百思不得其解。是夜,他独自一人悄悄来到枯井前。那井上封着巨石,怕有六、七百斤沉。朱高炽瞧了瞧,四下凄黑一片。他把牙关一咬,双臂攒劲儿,把巨石搬起一头。朱高炽和兄弟朱高煦,都有千斤神力,论气力朱高炽犹在朱高煦之上。

枯井有十丈深,朱高炽结好绳索,一手拿着火折子,一手握着绳索慢慢地滑入了井底。

眼前的一幕让朱高炽大吃一惊,井底别有洞天,竟然还有五个活人。

太监和宫女不敢瞒报,一五一十说了原委。朱高炽这人心地淳朴,暗暗埋怨朱棣,既然夺了朱允炆的江山,又何必赶尽杀绝。

看那朱允炆,被囚在井底二十二年,形容枯槁早已成了行尸走肉。大家都是老祖朱元璋一脉相承,朱高炽动了恻隐之心。但这些太监和宫女,却留不得。

朱高炽拔出一把镶满宝石的短刀,转眼间便杀了四人。他一手握绳索,一手提起朱允炆,两人一同出了井。

朱高炽想敕封朱允炆为亲王,安享荣华富贵,朱允炆坚辞不受。他削发为僧,拿着朱高炽御赐的度牒,一路作歌而去。

歌曰:沦落井底二十秋,可怜霜雪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明史无名野史留。永乐宫中云气散,凤阳殿前雨声愁。皇都细草年年绿,满鞑入关哭未休。

点赞8、宝鸡市 网友:不喜人潮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朱棣到死之前,都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

因为如果朱棣真心找到朱允炆的话,不可能在史料中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相反,即便是朱棣非常隐秘地差人去找朱允炆,但我们还是能从史料中找到一些细节。也就是说,如果朱棣真心找到朱允炆的话,史料里一定有所体现。

其次我们可以说说朱允炆究竟去哪了。

其实,朱允炆是被烧死,还是去了海外,还是在中国某个地方活了下来,基本上都是无解的,因为作为逃出去的人,肯定是竭力要隐姓埋名的,所以我们找不到任何资料。

已故著名明史专家商传先生认为朱允炆是活在湖南,这个他也提出了很多的证据,但是学术界并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姑且先看看。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