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将军祖大寿?他为什么投降清朝?
识时务者为俊杰耳!顺应历史的潮流,从今天的视角看是这样。
祖大寿,字复宇,明末清初辽东宁人氏,是明朝著名武将,后投降清朝。祖大寿曾多次在明军对抗清军的战役之中获得胜利,是明朝末年朝廷倚重的大将。然而他却在最后放弃明朝,投降清朝,成为背主之臣。因为这个决定,祖大寿在后世名声不好,大家常将其称为关宁汉奸。
后世有流传一个评价祖大寿的对子,言:“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
许多人对于祖大寿投降清朝的行为十分不满,恶语批评不少。但是本人却不这样认为,观其投降二三事,皆有因果。虽然他选择投降清朝,的确辜负了明朝,但却不至于受到世人唾弃的地步。
夏允彝言:“大寿家富而勇,曾犯法,几被戮于承宗,赖崇焕力救,故相得甚欢。及为大帅,子弟皆贵为刘帅,家丁皆夷人、辽人,多善战。都下擅归,以崇焕下狱激之使然。而其母痛责之,其妻故妾也,亦持之甚坚,故仍为国用。永平恢复、锦州力守,皆有功。但围既久,粮已竭,而援兵不起,遂以城降,而身自逃归。或云已输诚于东夷,已谓吾归即举八城尽降,故东夷纵之。然归而即为国固守,虽其子在虏中不之顾也,亦非有意负国者。力守松山、杏〔山〕,与洪承畴被围年余,力竭而陷,遂致失节。”
祖大寿有三次背叛明朝的行为,第一次率部东走,后两次出城投降清朝。但是他每一次反叛,都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第一次发生在崇祯二年,皇太极从蒙古绕过长城攻打京师之后。当时明军主力都在山海关外,清军攻打京师,祖大寿和袁崇焕急忙率兵勤王。皇太极没有拿下京师,只能选择退走。但是退走之前却使了个反间计,留下袁崇焕已经降清的消息。崇祯帝多疑,最后听信宦官之言,将袁崇焕捉拿下狱。祖大寿听闻这个消息,既愤怒又心寒,害怕遭到同样的对待,最后率部东走。
第二次是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修筑城墙,护卫锦州。工程还没有完工,皇太极就领兵来犯。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包围。祖大寿只能闭门防守,仓促应战。
当时城中只有几天粮食,无法长久的坚持。在清军的进攻下,祖大寿除了率军死守,也曾想过率军突围。但是敌众我寡,几次突围都被阻断,于是祖大寿只能退回城中,静候援军。期间皇太极曾命士兵假扮援军,诱祖大寿开门。祖大寿吃了大亏,此后坚决不开城应战。
等了很久,城中的粮食渐渐的吃完。吃完粮食杀军马充饥,军马杀完了城中杀人相食。明军虽然来了几批援军,都被清军击溃。在这种情况下,祖大寿无奈选择出城投降。
第三次是锦州之围。在镇守锦州之时,祖大寿再次被清军包围。皇太极与济尔哈朗、多铎、多尔衮等人,相继来攻,根本不给明军喘息的机会。
锦州是明朝的军事重镇,城中防御力量极强,又有红衣大炮坐镇,实际上是很难攻破的。清军围攻锦州,虽然祖大寿的情况艰难,但仍然坚持。这期间,皇太极曾多次书信给祖大寿,对其表示招安之意。而且明确点明,绝不会问及前番潜逃罪责。但是祖大寿都言辞拒绝了,一直坚守不降。
但是最后锦州被围,松山洪承畴投降,锦州成了一座孤岛。粮草被清军阻截,城中存粮日益减少,再次出现当初大凌河吃人之景。祖大寿见城中惨状,最后只能选择出城投降。
看祖大寿之投降清朝,不为名利,每次都是被逼的无可奈何,百姓遭祸严重,最后才选择投降。而且第一次投降之后,仍然顾念旧主,曾反叛抗清。都足以表明,祖大寿仍然是具有古代士大夫坚持的忠君爱国思想的。然而可惜的是,明朝腐朽,已经难以扭转败局,只能选择投降。
祖大寿,明末戍边大将,后投降了满人。
祖大寿的祖上,也算辉煌。他的父亲祖承训就是抗倭大将,颇有战功,因而被朝廷诰赠荣禄大夫、左都督、少傅等荣衔。祖大寿继承父辈荫禄,转战辽东边境抗清,不断得到升迁重用,直至辽东副总兵,成了袁崇焕的副手。
在抗清中,先期祖大寿表现不错,宁锦大捷,战功赫赫。1629年(崇祯二年)皇太极攻打锦州、宁远没什么成果,就绕过宁锦防线直接进攻北京,袁崇焕率军回救,因请兵入京被朝廷猜忌而入狱。据记载,朝廷抓袁崇焕时,祖大寿就在边上,惊吓得浑身发抖。即逃回辽东,并有降清之迹。后朝廷让袁崇焕写信安抚,才没有即刻叛清。但崇祯的薄情寡恩已让祖大寿心惊胆颤。1631年(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后又反清。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大战,明军大败,祖大寿彻底降清了。
祖大寿虽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降清,但无论如何,客观上也助纣为虐、背叛了祖国。后人有评:“一代名将,据关外,收关内,堪称往复有忠义;两朝贰臣,悖前主,负后主,真个里外不是人”,“里外不是人”或许就是对投降者的真实写照?
降了就是不忠,没有理由。
祖大寿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祖上就镇守宁远,父亲随辽东总兵官李成梁征战辽东数年,官至辽东副总兵。
祖大寿早年在王化贞手下任职中军游击,表现突出,一度受到嘉奖。后来孙承宗督师辽东,命祖大寿驻守宁远,祖大寿加固宁远城,为后来有效阻击后金军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并取得了数次胜利,因此受到朝廷嘉奖,连带家人,都不断升职。
袁崇焕主持辽东后,祖大寿即追随他,在辽东与后金作战,取得了很大的战绩,使后金始终不能突破关宁锦防线进入山海关内。
1629年,因皇太极进攻北京,导致崇祯皇帝愤怒,不容袁崇焕分辨便将其下狱,祖大寿当时随袁崇焕一起见的崇祯,面对此情此景,即害怕又伤心。但是崇祯没有为难祖大寿,可能觉得都治罪,辽东无人把守吧。
离开北京后,祖大寿因为害怕被袁崇焕案牵连,逃亡关外。消息传到京城,崇祯命袁崇焕出面安抚。身在大狱的袁崇焕以国家利益为重,好言安抚祖大寿,他才回到锦州继续抗金。大约在这个时候,祖大寿的侄子和一些亲属被后金军抓捕,口做人质。但是祖大寿不为所动,继续抗金。
1631年发生了著名的大凌河之战,先期,祖大寿等将后金数次击败,让后金损失惨重。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祖大寿面临着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局面,为了保存实力,他假投降,骗过皇太极。回到锦州后继续抗金。后在松山、锦州等地数次与后金军血战,抵挡了后金的前进步伐。
1642年,此时的蓟辽督师是洪承畴。后金再次攻打锦州,并且将救援锦州的洪承畴和吴三桂击败,俘虏。祖大寿在锦州城内坚守数月,又面临外无救兵,内无粮草的绝境,城内百姓到了易子相食的境地。为了挽救百姓,减少士兵伤亡,在已经投降后金的洪承畴劝说下,也投降了后金。
总的来说,祖大寿投降清朝,既有明朝统治者的无能,残害忠臣的原因,也有时局艰难,为了无辜百姓和士兵少伤亡的原因。
形势总比人强。
祖大寿是明末抗清名将。尽管他最后被迫投降了清朝,但他的功绩是不能否定的,也可以说,他对明朝是尽了忠的。
一,大凌河城之战。1631年7月,皇太极率兵攻锦州门户一大凌河城。祖大寿率一万六千兵士守城。围城三个月,城中弹尽根绝,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为了城中将士和百姓的安危,祖大寿出降。皇太极对祖大寿极为礼遇,并且接受了祖大寿智取锦州的计策,放归了祖大寿。当时祖大寿说:“我绝不做失信的人"。祖大寿走后,皇太极对持疑的将士说:“即使他(祖大寿)失信,我也不后悔。我就要他心悦诚服。"
二,锦州之战。十年之后,清军攻锦州,守城的就是祖大寿。清军久攻不下,采取围困之计。
崇祯七年,明朝增援锦州的十三万大军在松山被全歼,统帅洪承畴破俘降清。锦州陷入绝境。又出现人吃人的惨状。祖大寿无奈之下,再次降清。皇太极丝毫未提失信之事,仍以优礼待祖大寿。祖大寿被感动,真心投降了清朝。
祖大寿抗清,前后二十余年,在清军中有很高的声望。他原是袁崇焕手下大将。袁崇焕被冤杀,对他影响极大。他最后降清,除上面叙述的以外,袁崇焕的被冤杀,也不能不是一个原因。
欢迎点评。
乾隆时编《清史列传》时,将洪承畴,尚可喜,祖大寿,李永芳等人编入《贰臣传》,洪承畴,李永芳等人的后人找乾隆要求《贰臣传》去掉自己的祖先,还拿出当时皇太极对他们祖先的承诺。但只有祖大寿的后人没有争辩,因为祖大寿早有遗言。
可想而知祖大寿知道他投降清朝,会是怎样的一个后果。
辽东祖家
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是李如松的家将,官至副总兵,李如松的父亲是李成梁。而李家早期是辽东最大的军事家族与地主,辽东全部的武职都与李家有关系,辽东的每一片地几乎不是李家的就是李家部将的,李家衰落后,继任的就是祖家。
这些地主武职家族有自己的财物来源,会招募家丁、收义子,这些家丁义子立功后,会直接转武职,再相互通婚,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比如祖承训就是李成梁的家丁,立功后转武职,李成梁收过很多义子,其中有一个就是努尔哈赤。祖家上台后,也将自家兄弟侄子拉了上去,并与一些有能力的武将联姻,比如说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他娶了祖大寿的妹妹,所以吴三桂要喊祖大寿为舅舅。
祖大寿经历
祖大寿刚开始随袁崇焕守宁远,用火炮炸伤努尔哈赤。也因宁远之战,祖大寿升任宁远副总兵,而总兵是袁崇焕。
之后又于1627年(天启七年),又参入宁远之战,史称宁锦大捷。
崇祯元年1628年,明朝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祖大寿升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随着祖大寿官职的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祖大寿的兄弟们如祖大乐祖大春等人,都成为上至总兵、副将,下至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辽东各地。
为表彰祖家的功勋,崇祯皇帝还给祖家建了功德牌坊。
一时祖家的风头在辽东无二。
也是同年,皇太极给祖大寿写信,说是要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丧事,并且恭贺新君崇祯登基。祖家武将出身,都觉得这事靠谱,毕竟当时皇太极很能打,在辽东名气很大。但祖大寿脑子很清醒,祖家是辽东大族,手握重兵,本就受皇帝猜忌。皇太极写信不写给他的上级袁崇焕(实际也写了),偏偏给自己,这事明摆着不靠谱。
于是,祖大寿直接拒绝。从这也可以看出祖大寿是有政治眼光的。
然后在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从蒙古方向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急忙从辽东回援,并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展开激战。皇太极怕内外夹击,撤军。但撤军之前,又使反间计,崇祯将袁崇焕下狱。
身为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极为恐惧与愤怒,害怕下一是自己,便直接带领大军退回辽东。崇祯也害怕祖大寿直接投降皇太极,便让祖大寿的老上级孙承宗亲自去召回祖大寿,并且保证既往不咎,祖大寿这才敢回到关内。
不过袁崇焕一死,整个辽东最让皇太极重视的就只有祖大寿了。因此皇太极不断的派人去劝降祖大寿,给的条件一次比一次高。崇祯也担心祖大寿有二心,派人暗中监视祖大寿。
1631年(崇祯四年),祖大寿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筑城不到半月,工程还没修完,皇太极大军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
祖大寿在大凌河守了三个月,明军几次救援均没成功。城中无粮,祖大寿在吃完马后,再吃人。坚守不下去后,直接出城投降。
之后,投降的祖大寿向皇太极说: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明军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把儿子祖可法等人留下做人质,然后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在经过发誓等操作后,皇太极相信了祖大寿,留下人质,放祖大寿动漫当内应。
结果祖大寿一回锦州,表示自己是突围出来的。辽东巡抚邱禾嘉知道祖大寿投降过,上书给崇祯,崇祯也没追究。
崇祯不追究,但皇太极感觉到了背叛。
皇太极率领大军进军锦州,祖大寿也不含乎,对清军展开袭扰,打完就跑,有机会
再出击。此时皇太极也明白祖大寿准备放弃这些人质,包换他自己儿子。
皇太极是一个心理战高手,他时常派人去招降祖大寿,即使知道他不会投降;也会好吃好喝供着祖大寿的家人,除了给祖大寿一条路外,也是给猜忌心极强的崇祯看的。
祖大寿面对皇太极的招降,从来不回应。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皇太极对锦州发动大规模进攻,祖大寿求援。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松锦大战暴发,经过一年多的鏖战,明军在野战中输给清军。
困守锦州的祖大寿再一次接到皇太极的招降书,祖大寿知道援军再也来不了了,只得再次投降。
这一次皇太极见祖大寿时说;“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归顺,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归顺我就可以了。”
“尔背我为尔主,为尔妻子宗族耳。朕尝语内院诸臣,谓祖大寿必不能死,后且复降,然朕决不加诛。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
后来祖大寿对自己的家人说过;
“我投降一次,又反水归正,并始终拒绝皇太极的劝降,已经还了明朝皇帝们对我祖家的知遇之情。我第二次也不是投降,是皇太极待我确实不错,我是不得已,为了士兵和百姓性命归降。但我是想皇太极杀了我,以留下忠臣之名,也还了他人情,但他不杀就没办法了。我的确没有自杀的勇气,皇太极太了解我了,真是我一辈子的克星。”
这话只以能半信。不过祖大寿能用借口来解释自己投降,说明他内心知道自己是“错的”,有后悔的意思,但大势之下,只得如此。
所以说祖大寿是一名稍有节操的将领,对明朝算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有自己荣辱观,对于整个明清战争算是尽力了。
他是逼迫投降满清的!
投不投降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带兵帮助满清,有没有残害汉人同胞帮助满清,洪承畴就是大汉奸投降之后可做了这些事,听说祖大寿投降之后并没有总比洪承畴大汉奸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