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互联网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谁写的,蕴含什么哲理?

提问时间:2023-09-17 07:51关键词:山东,读书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谁写的,蕴含什么哲理?

点赞1、钦州市 网友:銮流脔眷

唐朝诗人章碣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很多人把这首诗当做重要史料来看,却不知道这首诗包含着三个巨大的谎言,抹黑了三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被抹黑的这三个著名历史人物,可以说是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个君王——也可以说是两个半皇帝,因为有一个人虽然没有称帝,但却有了皇帝的权力,至少能算半个皇帝。



两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还有很多“文化人”在咒骂秦始皇,而他们痛骂秦始皇的原因,是因为“焚书坑儒摧残文化”。这里就要说一句了:即使您真的是儒家传人,也没有理由痛恨秦始皇,因为他并没有屠杀您的祖师。

司马迁是比较不看好秦始皇的,如果他给秦始皇歌功颂德,等于是说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是乱臣贼子,那么他失去的就不是几两肉,而是肩膀上扛着的“六斤半”。



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是这样的:此事发生于秦始皇帝三十五年,在被韩终、侯公、石生、卢生、侯生骗走大量金钱之后,秦始皇开始醒悟,就指派执法部门进行了调查。那些大骗子已经流掉了,只剩下了一批吹喇叭抬轿子的文人(诸生,不是专指儒生)。

那些被抓的文人原先或许可以算得上儒生,但是他们自从跟给江湖术士吹喇叭抬轿子开始,就已经没有资格位列儒家门墙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他们已经变成方士术士学徒,不是儒生了。不管是被杀还是被埋,都不能叫做“坑儒”。



这些小喽啰被抓后如实供述了自己的欺诈罪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相互告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秦始皇亲自批示的,就杀了这么四百六十多个人,事实上是杀少了,比起明太祖朱元璋和清高宗弘历,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已经明确了“焚书”的始作俑者是丞相李斯,李斯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著名的大儒。这样看来,是要把“焚书”的账,记在儒家头上的。



《史记》用了春秋笔法,只说了李斯的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和秦始皇的批示(制曰:“可”),却没有说有没有真正焚书。


秦始皇即使想焚书,也没有机会了——李斯建议焚书是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其后的日子秦始皇基本都在巡视天下,而且于三十七年就龙御上宾了。



事实上儒生在秦汉两朝都很吃香,特别是刘邦建立大汉帝国之后,大儒们云集长安,这就证明他们在秦朝也没有断了传承,所以秦始皇面前的待诏博士叔孙通,才有机会为刘邦制定上朝礼仪,而且他是带着一百多个徒弟一起降汉的,可见他的“儒家学校”规模不小:“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叔孙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

从叔孙通的经历,我们就知道秦朝学子们都有书可读,读得好的,还能高居庙堂。同时也能证明李斯的“焚书令”根本就没有得到落实,也就是说,“焚书”只是一个设想。



项羽是个尊称,他姓项名藉字羽,古代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有名有字,比如刘邦一开始就叫刘季,后代调侃其为“刘三(见《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项羽是楚国贵族,所以他的叔叔项梁在秦帝国杀人也没事,跑到哪都很受欢迎,由此可见秦帝国对六国贵族并没有赶尽杀绝。



因为条件比较优越,所以项羽就像所有富二代一样,可以随意浪费教育资源:“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用过项羽的学习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当时根本就不缺教材,因为项羽居然想学兵书战法——这种知识在后面很多朝代都是禁止学习的,也找不到教材。

正是因为很轻易就能学到,所以项羽并不珍惜:“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不是不读书,只是不好好读书而已。但是不好好读书并不代表就没有文化,很多学霸一上课就睡觉,但考试拿第一就像喝凉水。项羽就是属于这种特聪明的熊孩子,所以他在秦末群雄中有战略眼光,有超绝武功,这才有资格成为西楚霸王。



项羽不但打架在行,写起诗歌来,也是一把好手,要不然文艺女青年虞姬也不会对他一往情深,项羽垓下被围,在生死关头,还能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文采:“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羽这首绝命诗,属于“口占”,而且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温情蕴含于悲壮之中,别有一种残阳如血的凄美。项羽这样的诗文,可不是文盲大老粗能写得出来的——如果不是把文字玩儿得炉火纯青,谁能写出这样的《垓下歌》?事实上古往今来,能写出项羽之诗的,还真没有几个。



能写出传唱千古的名句,刘邦自然是读书的,而且读的还不错,这一点

在《史记》中至少能找到两处证据。

第一个证据:刘邦并不穷,而且也通过了大秦帝国的官吏考试:“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这个“试为吏”,不管是通过考试当上官吏,还是“通过试用考核”,没有文化的刘邦,是坐不稳亭长之位的——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对官员的选拔极其严格,不管是李斯还是赵高,都不能捣鬼。赵高之所以能从罪人之子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法律学得好。



按照《史记》的记载,汉太祖高皇帝是个大帅哥,《史记正义》说他身长七尺八寸,比刘备还高三寸。因为家里有闲钱,所以刘邦不干活还能乐善好施,并且通过考试选拔而当上了大秦帝国泗水亭亭长,这是一个介乎官与吏之间的重要岗位,起码要比晁盖那个保正级别高。



从商鞅变法开始,秦朝的官吏都有一个兼职,那就是负责教化治下百姓,这一点到了秦始皇时期已经成了一个规定,“黔首以吏为师。”如果刘邦没有文化,又怎么能给老百姓当老师,您以为像两千多年以后一样吗?



第二个证据,刘邦是上过正规学校,而且是有同学的,那个同学也十分有名:“卢绾者,丰人也,与高祖同里。卢绾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不管刘邦卢绾是不是世家子弟,他们两家都是世交,这对发小、世兄弟、同学一起打天下,一个称帝一个封王,可见多读书是有用的,有个好同学也很重要,就像很多投机者一定要报高级进修班,其实是为了结识富商大贾一样。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我们不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在那里,但是却不能不佩服章碣的厉害之处:一句诗一笔抹黑秦汉交替之际最有名的三位大人物。但是诗词是当不得正史的,文辞优美不代表观点正确,只要一对照史料,就会发现这传唱千年的名句,包含着三个谎言。

第一、大秦帝国之亡,与焚书坑儒无关,实际是李斯无原则胡亥瞎胡闹;第二,项羽读了包括兵法在内的很多书;第三,刘邦既不是穷人也不是文盲,他的诗文功底,在历代开国之君中也许能排进前三甲……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2、大庆市 网友:天马行空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出自唐代章碣的《焚书坑》中的第三四句。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睦州桐庐人,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著有《章碣集》等。

《焚书坑》的全文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竹帛:书籍。

烟销:把书籍烧光。

帝业:皇帝的事业。

虚:空虚。

关河:险固的地理形势。关指的是函谷关。河指的是黄河。

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祖龙:代指秦始皇。

坑灰未冷: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

山东: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翻译过来就是“竹帛燃烧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化为空虚,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而起,灭亡秦国的刘邦和项羽,原来并不读书!”

这首诗包含了两个历史事件:

一是焚书坑儒。秦始皇消灭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

二是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陈胜、吴广领导戍卒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发动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首诗从焚书坑儒入笔,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极大的讽刺了秦始皇用焚书来愚化民众的荒唐行为。客观地分析了秦国基业用焚书和天险屏障来巩固,只是秦始皇一个美好的愿望,治国不能禁锢民众的思想, 要以民为要,富民强国方能长治。

点赞3、咸阳市 网友:心随坤动

这一句出自唐末诗人章碣的七言绝句《焚书坑》

《焚书坑》是一首讽刺诗,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它的末句“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就像一个大特写,令人赫然觉得:它是用来讽刺刘邦和项羽没有文化的滴!

结合前一句“坑灰未冷山东乱”,讽刺面就扩大到了“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如果把镜头拉得更大一点,从全篇统观,就会发现全诗还有更深层次的讽刺意味。

假使加上“广角镜”,深入到作者所处的客观时代,知人论世,知其所以然,我们又会领略到什么作者什么样的良苦用心呢?

下面,任襟亚就试着和大家一起逐层来分析一下。


01.“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句诗的意思说的是:焚书坑儒这件事过去没多久,甚至连燃烧的灰烬还没完全熄灭,崤山函谷关以东就已经发生了叛乱,而灭亡秦国的两个带头人——刘邦和项羽,他们根本就不是什么读书人。

这里面共含有两层批判。

第一:“焚书坑儒”这个策略从根本上就是失败的。

第二:刘邦和项羽这两个造反的英雄人物,骨子里都是没有文化的莽汉。

成功把秦王朝拉下马的人根本就不读书,你“焚书坑儒”不是白焚、白坑、白忙活了吗?


02.《焚书坑》全诗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焚书坑》全诗: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说的是啥来?

“竹帛烟销帝业虚”开门见山就是在否定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错误的政策(这里我们先不去深辩“焚书坑儒”的历史真相了,权且顺着诗人的思路来)。

你那是在焚书坑儒吗?你那分明是在焚烧大秦朝嬴氏的帝业啊!正是因为错误的政治政策失去了人心,让险固的关河这些优越的客观条件都化作乌有。

这一句,其实和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的总结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强大的秦国为什么失败?因为它自己作死失去人心所向!

好了,我们把全诗四句连起来看。作者的意思就是:秦始皇在统治的过程中不顾及人心向背,错误地做出了焚书坑儒的决定。结果现实啪啪打脸,推翻他的人根本就不是读书人,不是儒生。

这样看来,这首诗核心批判的人物并不是刘邦和项羽,他们只是两个工具人,真正的核心批判对象是——秦始皇!

那么,批判秦始皇就是诗人章碣的最终目的吗?

下面我们再结合他的另外一首诗来看看他这个人,再“以意逆志”来考量一下他诗中的深层指向。


03.唐末诗人章碣

生于末世:

章碣在世的时间是公元836年—905年。这个时间有什么客观意味呢?

你知道那个“十上不第”铁杆“落榜”倒霉蛋罗隐吗?就是那个写下“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一生落寞的罗隐,他比章碣大三岁。

你知道屡试不中最后造反了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吗?他比章碣大16岁。公元875年,他响应王仙芝起义了。而章碣是在876年才中的进士,你估计那时候的唐王朝是个啥气象?

唐朝是什么时候灭亡的呢?——公元907年。

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公元836年—905年”时间段,你联想到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章碣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气息奄奄、乱象丛生的末世。

另一首讽刺诗《东都望幸》:

历史上关于章碣的记录并不算多,我们不妨借助他的其它作品来补充一下对他的认识。《全唐诗》中还收录了他的另一首七言绝句,依然是“讽刺诗”性质的——《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关于这首诗,我们先讲个营私舞弊的故事。

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侍郎高湘主持进士考试。高湘在南方时,连州人邵安石贿赂攀附上了他,他便营私让邵安石中了进士。

章碣的这首《东都望幸》讽喻的正是这件事。

它表面上描写了宫女打扮得漂漂亮亮等待君王临幸,君王却自己带着美人来了,说的是女人的失落。实质上则讽刺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堕落腐朽的科考局面,表达的是士子的落寞。再有才华又能怎么样,没有什么公平正义,国家早已经不看这个了。

所以罗隐复读了接近二十年,考了十几次都落了榜;所以黄巢干脆不啰啰科举,造了反。

章碣还算幸运的,他倒是考上了。

考上是考上了,考上了也不忿,他还是忍不住要讥讽!

科举的腐败只是社会腐败的一个方面,其它方面也不遑多让。

末世颓败,世道就是那么个让人心寒的世道了。没办法,他就赶上了。

这样的背景,触类旁通到章碣的《焚书坑》上,作者又会赋予什么样的哲理内涵呢?


04.《焚书坑》的哲理内涵

指桑骂槐,借古讽今,是文人写诗作文惯用伎俩。

我们读杜牧的《阿房宫赋》,洋洋洒洒得不得了,简直气贯长虹。末了终章卒篇了,他才图穷匕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人光唏嘘哀叹不行,得引以为鉴,否则就会让更后来的人次第哀叹。

所以,杜牧当然不是在写秦始皇大兴土木的弊端。绕了一大圈,他其实是在讽谏唐敬宗李湛,让他引“阿房宫”为鉴。告诉他:你要是走秦始皇的老路,就情等着后人笑话、哀叹你吧!

章碣的刺古之作《焚书坑》,怕是也免不了这个老套路。

“刺古”是表象,“讽今”才是埋在下面的真正意图。

唐朝末年,宦官当政,藩镇雄兵割据。皇帝走马灯一样更替,章碣的一生历经了7位皇帝。这些皇帝虽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但是于混乱中或手忙脚乱,或荒淫无度,也没空重视士人、重视文化、重视思想教化,以此来重整河山。

这算是变异、被动、“降维”版的“焚书坑儒”了吧!

大家都知道,公元904年(章碣去世的前一年),“不读书”的朱温用“武力”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然后干脆把他杀了,立他的儿子做傀儡小皇帝。到了907年,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废了唐哀帝自己做起了皇帝。

虽然,章碣写这首诗的时候这一历史还没上演,但是当时藩镇的气势,已经有了跃跃欲试吞并中央的苗头,明眼人恐怕都不难看出来。

当章碣来到陕西临潼东南的骊山,看到了当年焚书留下的洞穴,目之所及,心之所念,写下了这首《焚书坑》。结合他讽刺科举乱象的《东都望幸》,不难想象,当时的文人,在末世中随时、随处可能会遇到的无形的——“坑”,而设置这些“坑”的,刚好是不作为的唐政权。

话是不能明说的。

如今看来,章碣《焚书坑》中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警告也是预言。

最后,如果非要说这句诗蕴含的哲理的话,任襟亚认为是这样的:

《晋书·阮籍传》中有这样一句话:“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如果一个时代不给品德高尚、有才华有学识的人机会,居心叵测,胆大妄为的莽汉(刘邦、朱温都曾是没文化的小人物)就要出来逞英雄了。

不读书的刘邦、项羽,以及后来的朱温,他们能够成事,不都是上家对手给做好了铺垫吗?

So,从国家反应到个人,亦是如此。有时候,不是因为对手强大,而是因为自身弱点,成全了对方。

您说任襟亚分析得有道理吗?对于这首诗的内涵哲理,你怎么看?

谢谢阅读!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赞4、临沧市 网友:邮个拥抱

这首诗出自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全诗原文如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说,焚书坑里面书的灰烬还没有完全冷却,函谷关以东的群雄就揭竿而起了,灭亡秦国的刘邦,项羽原来他们并不读书。这首诗是对针对秦亡的一首论史诗,作者认为即便秦始皇采纳李斯之谋进行焚书坑儒,阻止读书人议论秦政,但是推翻秦王朝的恰恰不是那些读书人,而是刘邦这样的流氓和项羽这样的武夫。结合史实,我们来还原这一历史是如何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焚书坑儒之背景

秦王一统天下以后,对秦国的政治治理模式有过一次大争论,争论的主题是“封建与郡县”之争,主张封建是以丞相王琯为代表,主张郡县的是以廷尉李斯为代表。两派的争论的结果是以秦始皇支持李斯的郡县制而告终。当然,支持封建制的人在当时其实势力比较大,封建潜流对与郡县制的争论,后来导致了焚书的发生。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庆寿,七十博士之一的周青臣祝寿曰:

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也就是赞美秦始皇功业,肯定秦始皇的郡县制是消弭战争,传之后代万世的长久稳定之策。但是博士淳于越提出反对意见: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的意思是说殷周统治能持续一千多年,主要的功劳就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现在陛下富有四海,但是皇子们没有封赏,如同平民老百姓一般,国家一旦有事,又有谁会出来保卫皇室呢?做事情不效法古时的做法,我还没有听说能成功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八年过去了,如今居然还有人公然的反对郡县制,秦始皇听到这样的言论感到很愤怒,他似乎感到他要传之万世的帝国受到了威胁,因此让郡县制的主要拥护者李斯去处理此事。

李斯上书曰

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简而言之,丞相李斯认为,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地位一人之尊,但是持民间私学各派都认为自己的学说很好,因此对朝廷政治议论纷纷,这种情况如果不禁止,一定会导致皇帝的权威下降,不利于统治,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加以禁止。那么采用什么方法禁止呢?李斯谏言通过焚毁各派书籍。在李斯的提议下,这才有了焚书。秦始皇可能认为堵住了读书人的议论纷纷,焚烧文化典籍,大搞言论钳制可以确保秦王朝的万世基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造反并非读书人

秦王朝实行高压统治,伴随着骊山墓,阿房宫,长城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取百越,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让百姓苦不堪言。在“失期,法当斩”进退都是死路一条的情况下,陈胜,吴广首举反抗旗帜。陈胜吴广,他们本是戍卒也不是读书人。然而天下苦秦久矣,皆云集响应,纷纷反抗,沛县的刘邦,泗水项羽也在反抗之列。

司马迁在为本朝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里面是这样评论的: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刘邦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干农活,成年以后,当了泗水亭长。泗水亭长泗水亭长是个什么级别的官,相当于村委书记这个级别。刘邦做了亭长经常嬉皮笑脸,喜欢喝酒和女人,这活脱脱是一副流氓混混的形象。这样的流氓,自然不是那种可以对国家大事发表议论的读书人。

那么出生名门的项羽呢?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上说,项羽小时候学习儒家典籍,没有学成,估计就是不感兴趣,又去学剑,有没有学成,学习兵法呢,仅仅是略知其意,又不肯学了。这项羽活脱脱就是一个静不下心来进行学习的顽皮学生。当然也不是饱读诗书的读书人。

也就是说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是一个流氓和一个武夫。刘邦他本人不仅不是读书人,对那些儒生其实非常反感,郦食其求见刘邦倒要借高阳酒徒之名。项羽呢,攻入咸阳,焚毁的书籍比秦国焚毁的书籍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国家治理的评价

借用陆贾劝诫刘邦的一句话曰:

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取天下靠武力,治天下仅仅倚仗武力可不行,所以治理天下必须文武并用。承平年代,国家武力对内可以保境安民,对外可以抵御外寇,这是武力的作用。但是除了通过武力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意外,还需要施行仁义,课劝农桑。贾宜过秦论总结的好,“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所以一味的通过钳制读书人,滥用民力,是无法保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刘项不读书,中国历代草莽英雄又有几个是读书人呢?朱元璋,张自忠,李自成,不过略识几个字罢了。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又怎会是因为读书人议论朝政而灭国了的呢?正是这些敢言直谏的读书人一批批的被驱逐,被杀掉,才使得朝堂上失去了正义的声音,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因此,那些有所作为的君主无不是善于采纳读书人的建议。对于那些在野的读书人议论朝政,国家不能一味的对舆论进行管制,因为这反应了民间的诉求和声音,如果这种合理的诉求的声音被打压,这可能就埋下了王朝灭亡的种子。

(本文完)

点赞5、喀什地区 网友:丶戏迷。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章碣所作。

说的是秦始皇统治时期一个流传甚久的事件:焚书坑儒。

竹帛烟销帝业虚,

是说,随着烟销云散,书籍虽然焚毁了,文人虽然杀光了,但秦帝国并没有因此强盛,反而走了虚弱衰落。

关河空锁祖龙居。

是说,空有雄关长河屏障,也保不住皇帝住的地方。秦代的首都是长安,皇帝在过去是龙的象征。即便焚书坑儒,对皇帝的安危也无济于事。

坑灰未冷山东乱,

是说,焚书坑儒的坑灰还未冷却,山东就已经大乱了。各地农民起义峰起云涌此起彼伏,掀起了反抗秦王朝残暴统治的序幕。

刘项原来不读书。

是说,扯旗造反推翻秦王朝的刘邦项羽并不是读书人。你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任何作用,反倒暴露了秦王朝封建统治的荒淫无道。

全诗流畅自然,朴实无华,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害怕人民反坑,不择手段捕风捉影不放过任何蛛丝蚂迹,手段残暴无所不用其极,却落得个贻笑大方自取灭亡的下场。

这首诗有两点应该明确:

第一、焚书坑儒这件事的真实性,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

目前所有的事件源头,都来自司马迁的《史记》记载:

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首先,四百六十余人能代表秦代所有的文人吗?显然不能。要论杀人,历代封建开国皇帝杀的人,恐怕都有过之无不极。

另外,焚书这件事也只是丞相李斯所提议,与坑儒不是一件事。司马迁不过是把他捏到了一起来说,给后人留下了话柄。

这两件事只是司马迁一家之言,并没有任何物证旁证来佐证。

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讲,好多历史事件,往往是文学家笔下的发挥。例如司马光砸缸,在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能藏下人的大缸。到了后期才发明了烧制大缸的工艺。

还有项羽的火烧阿房宫,也是来自文学书籍,并没有任何考古实证这件事的存在。

至于如今的某些遗址存照,已经时隔两千多年,地表的东西怎么可能还能留存。除非在地下挖出了实物,可惜并没有这方面的实证。

第二、山东乱并非是指山东省

这个山东显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地界。因为扯旗造反的刘邦项羽并不是山东人,揭杆而起的陈胜吴广也不是山东人,起义地点也不是在山东省。

诗中的山东,是指隔断秦朝首都长安的太行山脉以东地界,是泛指秦王朝以东的东方,并非是指具体某个地方。

总结:

章碣的这首《焚书坑》之所以能够流传,并非源于焚书坑儒这件事的真伪,而是源于以下两点:

1、文笔流畅,朴实自然,金句迭出。尤其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一语双关,既幽默风趣,又极具讽剌意味,可谓一首上佳的诗作。

2、事件的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个真理:一个政权,靠血腥残暴来维护统治是走不远的,必将被人民所推翻。

点赞6、盐城市 网友:蝶霜飞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章碣说的,出自他的诗作《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写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对这件历史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秦始皇当年把民间藏书特别是儒家的书籍搜集起来,付之一炬,并坑杀大批读书人,这大约是公元前212年左右的事,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以便使子孙代代为帝王。


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没有想到焚书坑儒烧毁了书籍,也让秦帝国的基业松动了。秦只延续了两代,就分崩离析了。焚书坑里的纸灰还没有变冷,崤山以东就乱兵四起,风起云涌的反秦势力不可阻挡。最终刘邦项羽成为最大的两支主力军,并为秦帝国画上了休止符。讽刺的是,刘邦项羽并不是读书人啊,一个是泗水亭长,一个自小就在军中。


焚书坑儒没能阻止亡国悲剧,只加速了一个国家的灭亡。作者留给读者一个深沉的思考:秦的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巩固一个国家的基业?


短短一首诗中,包含着令人思索的哲理。

点赞7、沈阳市 网友:半癫状态

这是晚唐诗人章碣的一首咏史诗: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全国搜集焚毁《诗》、《书》和百家之书,焚书坑是当年焚书一个洞穴,旧址在陕西临潼骊山上,章碣或到过那里,有所感慨,写了这首诗。

首句写了书化为灰烟消失,秦始皇的帝业也跟看灭亡了,第二句更进一层,虽有关河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都城的宫殿,秦始皇说过:“祖龙者,人之先也”,他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

第三句对“焚书”的评判,秦始皇、李斯把“书”看成祸乱的根源,认为焚书可消实弭祸,但结果适得其反,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末句抒发感叹,秦亡于刘邦、项羽之手,两人一是市井厮混之徒,一是行伍出身,都不是读书人,不读书者灭了"焚书”之秦,包含辛辣的讽刺意味。

毛主席对章碣这首诗比较关注,但章碣的历史记载较少,他曾两次叫人查询章碣这个诗人的情况。

下面是毛主席早年书写的“焚书坑”手迹:

当时背景是:1945年7月,黄炎培、傅斯年等六人到延安考察,实际上是来说合国、共两党合作事,毛主席与黄炎培彻夜交谈,进行了有名的关于周期率的“窑洞对”,毛主席又用了一夜时间与在北大时的熟人傅斯年长谈。

1919年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报纸阅览室当管理员,负责报纸记录和读者登记,傅是当年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常来看报。

在延安窑洞里,毛主席称赞傅的学问和五四运动时期的功绩,傅谦虚道: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刘邦项羽,他说的这刘邦项羽无疑是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谈话中傅斯年请毛主席为他写一幅字。

谈话后,毛主席写了这幅字并附一信派人送到傅斯年住处。


此两件真迹现存在山东聊城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

傅斯年,字孟真,著名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研究所所长,北大代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在历史研究中有较高学术成就,1950年在台北去世,时54岁。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