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时尚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提问时间:2023-07-05 11:26关键词:刘邦,萧何,沛县

沛县起兵时,萧何名望更高,为何众人却拥戴刘邦当老大?

点赞1、福清市 网友:七彩人生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司马迁老先生知道后世会存有疑问,就在《史记·汉高祖本纪》做了详细的记载。尽管对刘邦起义过程中的一些传说,也做了详细的叙述,这个值得商榷,但关于题主提到的问题应该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先揭竿而起,举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

此时,沛县县令看到烽火遍地,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来萧何、曹参商议起兵反秦之事。

萧何当时担任主吏掾,素来与刘邦关系很密切,在密切关注时局发展的同时,与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萧何就对县令说:“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县百姓恐怕很难听你的话。欲图谋大事必须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请回来不可。”

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派樊哙把刘邦请了回来。

此时的刘邦已经聚集了近百人,当刘邦带领众人回到沛县时,县令就后悔了,恐怕刘邦危害自己,就下令关闭城门派人把守,还想把萧何、曹参杀掉。

萧何、曹参翻越城墙来归附刘邦。

刘邦就写了一封信,劝告沛县父老杀掉县令,迎接刘邦入城,推举刘邦做县令。

但刘邦却推辞说:“现在诸侯并起,沛令一职应当选择全县最有威望的人来担任。我不是自爱,实在是德薄能鲜,耽误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误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赎。请选择贤能的人,图谋大事吧。”

刘邦一席话,既像是在推辞,又像是在吓唬那些胆小的人。造反是要杀头的,萧何、曹参都是文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怕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做带头大哥。
沛县父老经过卜筮后也说刘邦最吉,都拥戴刘邦。刘邦又多次推辞,最后勉为其难,只好答应。

也有说法是,刘邦答应先暂时做这个大哥,如果杀头的话,就杀他的头;如果侥幸成功了,那时再选举一个贤德的人来做首领。

还说刘邦夺取了天下的时候,许多人都想当帝王,刘邦也再三推辞。但谁也不服谁,刘邦再次很为难的继续做暂时的大哥,这才摆平了。

其实,刘邦四十八岁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闲,而是为了这一天,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舆论宣传,其母刘媪梦与神交而生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广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脉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说法是萧何做了手脚,后世也有萧何让刘邦抓阄的故事。尽管史料没有记载,恐怕这事不假。刘邦、萧何他们能做出这些事来。

总而言之,刘邦起事时,已经有了近百人的队伍,萧何、曹参都是投奔刘邦而来,关键是造反要杀头,前途不明,这个大哥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最为关键的一点,刘邦是天生的领袖,萧何、曹参之流都仅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经注定,这是无法改变的。如果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定位,刘邦团队是无法走得更远的。

这就是萧何、曹参等人的高明之处。至于其他人及沛县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过江之鲫。

刘邦本身适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辞只是一个策略;萧何清楚自己不适合做大哥,不想出头也是本心实意。在这种情况下,众人也无法强迫萧何去做这个带头人。

这就是大家推举刘邦的原因,而没有选择萧何。

点赞2、儋州市 网友:浅唱低吟

在我的印象中,总认为秦始皇的年龄要比刘邦大许多,然而历史上的刘邦(前256~前195年)实际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岁。

但两人的社会地位却相差悬殊。

秦始皇13岁继承皇位,22岁时亲政,此时刘邦还是个街头混混。

大约又过了5年的时间,由于刘邦和街面人们混的很熟,有点小人缘,随后被秦廷任命为泗水亭亭长(管理十里范围片长之类的小官)。

刘邦这人志向高远,不满足于“朝九晚五”沉闷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华车队和仪仗士兵簇拥下出巡,羡慕之情油然而生,脱口说道:“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将来我也要这么高调,我也要做老大”

刘邦一直在寻找机会和制造机会当老大,比如,有一次刘邦接到上级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骊山服劳役。

刘邦平时喜欢喝酒,估计这次执行任务时醉意朦胧放松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儿。

刘邦心想,等到达骊山估计剩不下几个人了,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呢,于是说:“剩下的犯人你们都跑吧,官府追究下来我为你们抗雷!”



当刘邦说出让剩下的犯人跑路时,犯人们都惊呆了,感动之余都很佩服刘邦的胆量,一个朝廷命官,做出如此举动,非常人能做到。于是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邦芒砀山落草为寇。

刘邦一听心中暗自高兴,他等的就是这种结果,于是带着众人向芒砀山进发。

在行进的路上,刘邦为了让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上演了一幕“斩白蛇”的戏码。

原来走到半路的时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条大蛇拦路,刘邦此时喝的有点醉意朦胧,于是对众人说:“大家躲远一点,别溅一身血”。

众人躲得远远的。



过了一会,刘邦喊众人出来,大家一看,大蛇被斩成两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烟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着寻找儿子,他说自己是“小白龙”的母亲,她儿子小白龙被赤帝的儿子斩成了两段。

不用说,众人明白了眼前的刘邦就是赤帝的儿子,众人对刘邦有异相,是天之娇子深信不疑,于是死心塌地跟随刘邦。

以上只是刘邦制造的噱头,无非是为以后造反当老大铺路。刘邦蛰伏芒砀山,等待机会再次降临。

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机会再次降临刘邦的头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这犹如一颗火种投进了炸药桶,反秦起义军风起云涌。

此时秦朝的官吏萧何看准了时机,也想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当时萧何只是一个管理法律的文书,是秦朝底层官吏。

萧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后的职位肯定比现在高。我撺掇沛县县令也造反。到时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败了,有县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价博取更大的功名,这个合算。于是萧何前去撺掇县令造反。

萧何算盘打的很精,但县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绝了,不想做出头的椽子。



萧何见事情挑明了,如果县令告密,萧河就死定了,为了自保,萧何一不做二不休把县令杀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事已至此,萧何只有找到带头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这时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砀山的刘邦。于是派人去山上找来刘邦。

刘邦带着众兄弟下山来见萧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后我们得知,刘邦做了沛县起义的首领,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萧何的名望比刘邦要高,为何众人拥戴刘邦当老大呢?

原来刘邦能做老大是萧何极力撮合的结果。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萧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当老大这个角色。造反可不是闹着玩,首先没胆量的不能做老大。




萧何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如果让自己写个法律文书,打打官司告告状,这个没问题。

假如让自己带有众人造反就差强人意了。萧何清楚,历朝历代文人只能当军师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谁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适合当皇帝,只适合当秦始皇的谋士。

这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道理。不能当栋梁,就当檩条好了。

况且此时造反当老大也并不意味着将来就当皇帝,当时变数很大。

萧何比谁头脑都聪明。审时度势认为只有刘邦适合当老大。因为刘邦胆量最大,说难听点就是有点“二百五”,一撺掇就上劲的主。

萧何想到此于是对刘邦说:“刘哥,这个老大非你莫属”。




说实话刘邦很想当老大,但他还是做出一种高姿态说,“我能力有限,还是推举别人吧”。

此时有人提议推举萧何当老大。

萧何为了防止刘邦推辞,于是提出二人用抓阄来决定谁当老大。

萧何写了两个纸条,说,两个纸条分别写着“当”或“不当”,抓住当的就是老大,抓住“不当”就不是老大。

萧何写好阄后揉成团,对刘邦说,“我写的阄,刘哥你先抓吧”。

刘邦没想那么多就抓了一个阄,剩下的一个萧何拿了过来。

萧何走到刘邦面前说,“刘哥,看看上面写的什么呢?”



刘邦展开一看,上面写着一个“当”。萧何笑笑,说,“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这个是当,我这个就肯定是“不当”了。说完这些,萧何把手中的阄扔到嘴里嚼了嚼咽了。

随后刘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亲们看出萧何的诡计了吗?萧何实际是骗了刘邦,这两个阄上面都写着“当”,也就是说,刘邦抓哪一个都是“当”老大。

这是萧何不想当老大的办法。如果萧何相当老大就不会用这个办法了,他可能用贿选的办法当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萧何骗了刘邦还是成全了刘邦,也不知道刘邦是真傻还是故意装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业,萧何以后做了汉朝的丞相,刘邦开创了300年的大汉基业。

文/秉烛读春秋

点赞3、韶关市 网友:隔世经年

我们都知道,刘邦在起兵之前,只是一个小小泗水亭长,这官比现在的村长大不了多少,而萧何曹参都是他的上司。

萧何任沛县主吏掾,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不过管的肯定比现在的组织部长多,是除一把手之外最主要的官员。至于曹参,则是沛县狱掾,就是监狱长之类的职务,也是刘邦的上司。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刘邦起兵之后,萧何曹参反而成了刘邦的下属呢?

今天金鳞就跟大家聊聊刘邦起兵上位的过程,分析一下当时已经49岁的刘邦,为何被人推举为沛公,进而成为一统天下的开国皇帝。

01.亡命天涯

关于刘邦举兵的经过,和陈胜吴广起义有些类似,但是又有不同。刘邦作为泗水亭长,负责押送刑徒去骊山,不过走了还没多远,就已经跑了很多人。

电视剧《楚汉传奇》中,在刘邦押送途中,除了有人逃跑之外,也遇到了大雨天气,还走错了路,眼看着难以如期到达,就算到了也剩不下几个人了。

在喝了一场大酒之后,刘邦主动把剩下的人全都放了,对大家说各找各妈,然后他自己也跑了。

我们都知道秦法很厉害,为什么这帮刑徒都敢逃跑呢?道理也简单,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秦帝国对人民的压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反正去了骊山必死无疑,那还不如现在就逃跑,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为这批刑徒的押送人,刘邦为什么不杀一儆百呢?

这就要考虑刘邦的身份问题了,他自己也是普通出身,押送的又都是自己的本乡人,而且他作为一个游侠出身,自始至终都标榜侠义仁爱的人,肯定干不出那种事情。

不过,刘邦还这会只是逃跑而已,亡匿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并没有像陈胜吴广那样大张旗鼓的造反。

02.举起造反

刘邦在芒砀山当流寇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

胡亥即位之后不久,在大泽乡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而且起义军势如破竹,迅速打开了局面,那些不满秦帝国统治的人全部浮出水面,蠢蠢欲动。

当时,想反抗暴秦的不止是那些被压迫的民众,还有很多本身既得利益者,比如说秦朝的地方官吏。既然是既得利益者,为何要起兵反秦呢?

因为陈胜吴广起义之初,攻城略地,实在太顺利了,杀了不少郡县的一把手。所以那些尚未被波及到的郡县主官,自然心惊胆战,当时的局面让他们不得不为自己寻找退路。

当时,沛县的县令担心义军杀到的时候被清算,也就动了反叛帝国的心思,甚至还找下属萧何曹参商议。

不过萧何曹参却有不同意见,说你是秦国官吏,带头起兵身份比较尴尬,没有号召力,万一沛县人民不想跟着你干咋办?

最好的策略是把那些在外逃亡的沛县子弟都找回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到那时就没人敢不听了。

萧何和曹参都是刘邦的好朋友,他所谓的逃亡子弟自然就是指刘邦那一伙子。于是沛令就找来了刘邦的好友樊哙,让他去山里把刘邦找回来。

不过,搞笑的事情来了,这边樊哙刚出门,沛令却反悔了。不但把城门给关了,还要把萧何曹参给杀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心里多少都会有点疑惑,这县令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本来是你自己想搞事情,现在决定要搞了,你却反悔了,还要杀同伙,这算什么事?

史书对此记载非常简略,只说沛令“恐其有变”,然后就改主意了。我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事情,不过肯定是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比如上级官员突然给他很大的压力,再比如有人给他说了些什么,但是我们不得而知。

除了上面设想的,其实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和项羽有关。不过金鳞这里先卖个关子,等后面聊到项羽的时候再具体聊这个事情。

03.另选贤能

萧何和曹参为了保命,从城里逃了出去,找到了从山里回来准备搞事情的刘邦。

刘邦这一百多号人,在山里缺吃少穿,肯定过的不舒服,肯定都急着进城,现在城门被关上了,怎么办?

被人愚弄的感觉肯定不舒服,既然人家陈胜吴广能够搞事情,咱们为什么不能搞?于是刘邦写了封信,用箭射到了城头上。

那些本来为沛令守城的沛县父老,看了刘邦的信之后,反手将沛令给杀了,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仅仅用一封书信,就能让沛县父老暴走反杀沛令,这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刘邦在沛县的威望很高,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但却有着比父母官更强的号召力。

不过现在问题来了,进城之后的刘邦就那么堂而皇之的当了众人的老大吗?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史书的记载。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可见,刘邦最初的态度是自己才薄德寡,不能胜任,要另选贤能。

04.只愿当小弟

除了刘邦,其他可能的贤能还有谁呢?自然就是萧何曹参了,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县里的官吏,而且官声很好,那么这两个人有没有当老大的想法吗?

司马迁继续写道: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这句很关键,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萧何曹参怕死,担心不成功之后被株连老婆孩子,所以全都往后缩。可见,当时萧何和曹参也是有机会的,但是被他们自己放弃了。

于是大家继续让刘邦带头,刘邦又推辞了几番,才终于答应当了这帮人的老大,即所谓的沛公。

举兵造反可是大事,也是最讲究仪式感的事。于是刘邦带领大家祠黄帝,祭蚩尤,竖起了红色的大旗。为什么刘邦的抗的大旗是红色的呢?因为他是所谓的赤帝之子呀!

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在沛县招募了3000人左右的队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不归路)。

05.陈婴

其实,不止萧何曹参主动放弃这种摆在眼前的机会,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东阳人陈婴。

陈婴在是东阳县令史,为人忠厚,被人称为长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之后,东阳县的小伙子们杀了县令,想找到领头的,但是没有合适的,就想起了陈婴。

陈婴起初没有答应,但是还是被硬生生的推上了老大的位置,而且还想让陈婴当王。

不过这个时候陈婴的母亲说了一段话: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陈婴老妈这话说的很直白,就是说你家祖上就没啥有出息的人,你还是别想好事了!听了老妈这话之后,陈婴坚决不敢当这个王了,后来就按照老妈的指示精神,带人投靠了项梁项羽叔侄。

可见,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搭顺风车,“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

06.九死一生的王

那么陈婴母亲的这个说法对不对呢?事实胜于雄辩,在秦末以及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那些曾经称王的,除非是和刘邦关系特别好的,基本上都以非正常方式挂掉了。

陈胜吴广就不用说了,都被自己部下反杀,陈胜小弟武臣自立为赵王,也被部下李良反杀,至于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中,除了刘邦和衡山王吴芮之外,其他都以分正常方式挂掉了。

刘邦为了跟项羽争天下,分封的几个异姓王,也只有长沙王吴芮善终,其他都被刘邦灭掉了。

那么陈婴同学是什么结局呢?陈婴在投奔项梁项羽之后,被任命为上柱国,也算是委以重任,到项羽兵败自杀之后,投降了刘邦。

归顺刘邦之后,为汉“定豫章、浙江”,汉朝建立后,被汉高祖封为堂邑侯,食邑六百户,封地堂邑县位于今天南京六合区。

不久之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刘邦封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为楚王,同时任命陈婴为楚国丞相,辅佐刘交,而陈婴的食邑也被追加到一千八百户。

陈婴的后人多次与大汉皇室联姻,先后出了一位皇后,三位帝婿。其中的皇后就是汉武带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而三位嫁给陈家的公主,分别是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汉武帝的姐姐隆虑公主,以及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

07.不坠青云之志

最后,我们再回到刘邦身上。刘邦最初让众人另选贤能这事,是惺惺作态还是真不想干呢?

金鳞个人以为,这还真是刘邦惺惺作态,他只是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而已。但是话又说回来,刘邦就不怕死吗?不怕被株连九族吗?

怕自然是怕的,不过刘邦野心早已经大过了其他各种担心,而且在此之前他早已经开始为自己的大业做准备了,否则赤帝之子以及各种异像为何会出现在他的身上,这不都是他在想方设法为自己制造舆论声势吗?

对于刘邦这种人的心理状态,我普通人很难真正去体会。毕竟一个马上五十岁的人,依然能够毅然决然的带着一帮兄弟造反,其意志之坚定非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刘邦,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诗句很贴切,那就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点赞4、茂名市 网友:发拂霜

你的提问,存在很多问题。一、当时他还叫刘季,不叫刘邦;二,众人没有拥戴刘季,那时候沛县认识他刘季的没有几个人,沛县的人多数是想想推举萧何的;三、选举带头人的会议上,萧何性格局限,扭扭捏捏的,不敢撑头坐主位,而刘季脸皮厚,一屁股就坐到主位上去了,喧宾夺主,好多人虽然不认识他,但见他已经死皮赖脸样之之的坐好了,而萧何还在扭捏作态…大家也是对萧何失望;四、平时跟刘季一起混的樊哙等混混儿见刘季抢座主位了,也很有眼力劲儿的赶紧去刘季身边站位撑场面…大家一看这情形,行了就他吧,反正他妈的是造反的事,谁带头谁危险,你刘季不怕死?那就你了。

点赞5、崇左市 网友:何为情

什么样的人能当老大呢?

第一要会演戏,第二要脸皮厚,第三要胆子大,这三方面,刘邦条件都具备。

会演戏



当年,刘邦干泗水亭长的时候,押送的犯人跑了一半,按照秦朝律例,犯人逃脱,押送者斩!横竖是个死,刘邦索性把犯人都放了。

结果,有十几个犯人觉得刘邦够意思,就留了下来,愿意跟着刘邦混。这时候,刘邦上演了一出斩白蛇起义。

这个桥段大家耳熟能详了!其实,这是刘邦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



男主角是刘邦,女主角是老奶奶,道具是一只剑和一条倒霉的白蛇,十几个犯人是观众。

这个老奶奶是刘邦隔壁家的五婶,刘邦给了她五两银子,让她帮忙演个戏。刘邦把台词本给了五婶,还与她反复演练了好几遍,什么时候出场,什么时候哭,说什么话,练的滚瓜烂熟。

剧情回顾:这些犯人跟了刘邦之后,刘邦故意让其中一个犯人前面探路,犯人突然折回来了,说前面有条白蛇(注意这条白蛇就是老奶奶放的)。



刘邦拔了剑,快步赶上前去(为什么这么快,因为他担心蛇跑了)。众人跟着刘邦跑了过去,幸好白蛇还在,刘邦抽出宝剑,刷的一下,把蛇头斩了下来。

众人继续往前走,这时候女主角(老奶奶)出场了,边哭边念台词,你为什么杀了我的儿子啊?他可是白帝之子啊!如今被赤帝杀了,我可怎么活啊!

众人一听,朝刘邦倒头就拜,大哥啊!原来你是神仙的儿子啊,我们愿意誓死效忠你!

斩蛇起义就是这么来的!

脸皮厚

当年吕太公过六十大寿,大摆宴席,远近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刘邦没头没脸,但他脸皮厚,跟着众人屁股后面进来了。



来吃饭是要随礼的,但来的人实在太多了,有上一百的,有上五百的,还有上一千的,后来管家规定,凡一千以上的,才能在堂屋就坐,其他的人只能在院子里坐席。

刘邦来了,喊了一声,随一万,记账的正是萧何,他与刘邦很熟悉,平时经常一起喝酒吃饭打麻将,他知道刘邦没这么多钱,但是他还是让刘邦进去了堂屋。

刘邦这脸皮够厚的!

刘邦这个“一万”虽然是个空头许诺,不过,十几年后,刘邦返还了几千倍的利润,刘太公真是好眼力!



胆子大

沛县县令见秦朝各地纷纷起来闹革命了,他与萧何、曹参商量,是不是咱们也得随大流啊,要不革了咱们的命可咋整。

萧何和曹参表示支持,但是起义军人数太少了,萧何建议把刘邦拉过来,他听说刘邦已经有了一百号人的队伍了。

这时候,沛县县令有些摇摆不定,要是刘邦来了不听我号令咋整,他又听闻各地的起义军已经被镇压了,陈胜吴广已经失败了,就有些后悔,想来想去,算了,还是不要革命了吧!

可是,这时候萧何和曹参已经知道了呀,要是泄密出去可是死罪。于是,县令下令捉拿二人。



萧何和曹参提前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了县城,找到了刘邦。刘邦带着一百个兄弟杀了过来,只见城门紧闭,刘邦不慌不忙,写了一封信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读了信之后,义愤填膺,一起杀掉了县令。

刘邦到底写了啥,不知道!不过沛县百姓革命热情还是相当高涨的。

杀了朝廷命官,这是要诛九族的!现在不革命也得革命了,既然革命必须选一个带头大哥。选谁呢?

萧何官最大,书读的最多,众人一致推举他,萧何连连摆手,不不不,我这人写写文章,记记帐还行,让我带领弟兄们杀人,我干不来。

曹参也不干,道理和萧何一样。



其实这都是借口,萧何和曹参书读了多了,就变的畏首畏尾了,他们知道,造反是要灭九族的,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家族考虑一下。

后来,萧何和曹参一致推举刘邦当老大,众人齐声叫好!

刘邦当仁不让,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胆大如斗,天不怕地不怕,于是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子,很快他就有了三千人的队伍。

点赞6、慈溪市 网友:践踏爱慕

汉高祖刘邦,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原本是个地痞无赖,最后却击败项羽,成为大汉开国皇帝。这样一个屌丝逆袭的经历,无不让人惊叹。他打了多次败仗,却总又东山再起。他多次陷入绝境,却总能死里逃生。他的成功似乎如有神助,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沛县起兵,是刘邦通向成功的起点。当时的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而萧何是沛县的官吏,不论是出身和官职,还是品行和名望,都是刘邦远不能及的。那为什么沛县起兵时,最终是刘邦被推举为首领呢?萧何、曹参为什么不争一争,反而是坚定地拥戴刘邦呢?

其一:萧何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怕造反不成连累家人,而且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在于执行,因此极力推荐刘邦。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到: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 由此可以看出,萧何和曹参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一方面支持并投身造反,另一方面又怕造反不成牵连家人。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萧何是负责人事的功曹,相当于县里的组织部长。曹参是管理监狱的狱吏,相当于监狱长或者看守所所长。官虽然不大,但在沛县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家里的条件也不错,有房有地有产业,有妻有儿有父母。正因为如此,他们顾及家族利益,肯定不能当出头鸟。万一造反不成、举事失败,按照秦朝的法律是要诛灭九族的。萧何、曹参为了留有退路,因此极力推举刘邦为首领。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刘邦就不一样了。他来自社会底层,家里穷得叮当响。所以刘邦要改变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当年他看到秦始皇东巡街的场景,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感慨,他需要打破现状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另外,萧何和曹参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弱点和短板。他们长期在体制内吃饭,习惯了按照指令行事,具有很好的执行力。可是要让他们成为最后的决策者和最终拍板的人,他们既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这个实践经验,因此他们缺少这个自信。

其二:刘邦释放徭役并流亡芒砀山,使他更具备反秦起义的正当性和号召力,从道义层面刘邦已经拔得头筹。

刘邦虽然有泼皮无赖的一面,也有义薄云天的一面。他身为泗水亭亭长,经常要押送徭役和囚犯去咸阳。由于刘邦工作能力很强,在沛县人缘也比较好,他押送徭役很少出差错。可最后一次押送徭役,差点让他丢了性命。那时秦始皇已死,秦二世征集大量徭役去骊山修皇陵。刘邦正好又摊上了这门差事,他奉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路途中不断有人逃跑。到达芒砀山附近时,已经逃跑了将近三分之一。按照秦法规定,犯人逃跑,押送之人也是重罪。多名犯人逃跑,其他犯人也要受到株连。刘邦索性将犯人全部放了,逃亡到芒砀山躲了起来。有十多名逃犯感念刘邦恩德,也随同他一起逃进了芒砀山。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局势骤然剧变。刘邦从逃犯一下子变成了大仁大义的英雄,前往芒砀山投奔他的难民也越来越多。所以刘邦在反秦的道路上占据了道义的高位,具备了充分的正当性和广泛的号召力。因此他被推举为首领也是众望所归。

其三:刘邦通过“醉斩白蛇”和“赤帝之子”等一系列神操作,让他拥有了很高的个人声望和群众基础。

刘邦不仅是个传奇,在他身上还有很多神话。他小的时候,就流传着他是金甲神龙和母亲梦中交合而生的传说。年少时,他的左腿上有72颗黑痣,分布呈北斗形状,又流传着他有天子命格。长大后,他外貌隆准,美须髯,面呈龙相,相面先生说他有真龙之相。

在逃亡芒砀山的路上,他巧遇一条白蛇挡道,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一剑将白蛇斩成两段。逃亡的同伴们遇到一老太婆在半山腰上哭泣,说是赤帝之子斩了白帝子。由此,他成了让人既敬畏又崇拜的赤帝之子。

另外,秦始皇常说“东南有天子之气”,并多次东巡查找,要把这股“天子之气”扼杀在摇篮里。在刘邦藏身在芒砀山期间,吕雉还经常上山寻他。刘邦问吕雉:“我在山上经常换地方,你怎么每次都能找到我呀?”而吕雉的回答更加绝妙,她说:“你在的地方,都有一团天子的云气,我顺着这团云气,自然就找到你了。”

这些类似神话的传说,都在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里有记载。那个时期的老百姓,都十分相信这些神话。不管是真有其事还是刘邦自己策划出来的,反正他的同伴们都相信了,周边的老百姓也相信了。就如陈胜吴广起义时,在鱼肚子里塞上“陈胜王”的布条,以及学狐狸在古庙里叫“大楚兴、陈胜王”。刘邦这一波“神操作”,与陈胜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因为如此,刘邦攒足了人气和声望。

其四:实力决定一切。刘邦下山时已经拥有了近千人的队伍,论实力也非他莫属。

刘邦在芒砀山期间,已经聚集了数百人的队伍。在受邀下山后,沿途百姓都听说了他赤帝之子的威名,纷纷前来投靠。回到沛县时,他的队伍已经有了近千人。也正因为如此,沛县的县令怕刘邦喧宾夺主而取代他的位置。县令反悔了,紧闭城门不让刘邦等人进城。

此时的刘邦,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泗水亭亭长。他手上有了人马,做起事情来也果断干脆,让萧何、曹参等人刮目相看。刘邦让人写好书信,用箭将书信射入城内,号召沛县子弟杀死县令,打开城门。果然,城内军民杀死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

在推举大会上,刘邦无论是实力还是声望,都是萧何和曹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他成为沛公,是靠实力说话。当然,刘邦还有着与生俱来的政治天赋,他故意数次辞让,也推荐了萧何、曹参。但萧何、曹参有自己的小算盘,也认得清楚形势,所以坚决支持刘邦出任沛公。

总结:刘邦最突出的能力就是知人善任,他能让身边的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不管是出身地位比他高的萧何和曹参,还是出身世家的王陵和张耳,不管是同乡发小如樊哙、周勃、卢绾等人,还是后来从楚营投靠而来的韩信、陈平等人,都甘心为刘邦效命打天下,最终都成了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刘邦曾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但是这些人都能为我所用,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由此可见,历史选择刘邦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尽管萧何曹参起点虽高,却并不是义军最理想的带头人。刘邦虽然出身低微,但他却在不经意之间,积累了足够的人气和人脉,并拥有了他人不可比拟的实力。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机会到来时,刘邦把握好了这个机会,众望所归地成了义军首领,由此开启了他推翻暴秦进而夺取天下的征程。

点赞7、西宁市 网友:浅默が殇

沛县起兵时,萧何为沛县主吏,众人却拥戴刘邦做老大,这里面的原因,要从当时的形势来分析!

事件发生在秦二世元年,秦朝还未灭亡,造反是要被灭族的,风险极大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二世元年秋天,陈胜等人在蕲县起兵,到陈县自立为王,号称张楚。各郡县都有人起来杀死官吏,响应陈胜。

汉高祖刘邦,曾经以亭长的身份,为县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但很多民夫中途就逃走了。刘邦预料,等到了骊山,民夫可能会跑光。那样他就得被治罪,所以,到了丰邑西面的湖沼地带,他便停下来喝酒,到夜间,刘邦就把民夫都放走了。

并说:“你们都走吧!我也从此逃命去了!”民夫中有精壮汉子十多人愿意跟随他。所以,刘邦这也就算造反啦!慢慢队伍扩充到上百人。

沛县县令恐惧,也想带领沛县人响应陈胜。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对他说:“您是秦朝官吏,现在想要背叛它,率领沛县子弟,恐怕别人不听。希望你召集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好几百人,有了这股力量,再去号召民众,民众就不敢不听从了。”

于是沛县县令,就命樊哙去召刘邦,这时候,刘邦的队伍已有几十上百人了。樊哙就跟着刘邦回来了。可沛县县令又后悔了,他怕刘邦一来发生变故,就关闭城门,严加防守,还想杀掉萧何、曹参。萧何和曹参害怕,就越过城墙,投靠刘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萧何为秦朝官吏,居于沛县知县之下,在百姓中的名望并不比刘邦高。

萧何、曹参等为文官,爱惜生命,担心事不成,被秦朝诛灭全族,所以不想牵头,推举刘邦为老大,是为了让他去顶雷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带着队伍来到沛县城下以后,用绸绢写了封信射到城上,对沛县父老说“天下受秦朝暴政之苦很久了,如今父老乡亲虽然在替县令守城,但各地诸侯纷纷起兵,沛县即将遭到杀戮,如果大家能联合起来杀掉县令,推选能够当首领的来担当重任,以响应诸侯,就能保全家室。不然,父子兄弟遭到屠杀,那就毫无意义了。”

于是,沛县父老就率领子弟一起杀了沛县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入城,想请他做沛县县令。

刘邦进城以后,说:“目前天下大乱,诸侯纷纷起事,如果首领选择不当,就会一败涂地,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担心能力薄弱,不能保全父老兄弟。这是大事,希望另外推选能够胜任的人。”

萧何、曹参等都是文官,爱惜生命,恐怕事有不成,被秦朝诛灭全族。所以,沛县父老就都推举刘邦,并说:“平时,我们就听说过,刘邦的许多奇闻怪事,他一定能显贵,并且又经过占卜,没有比刘邦更吉利的了。”刘季还是屡次推让,但是大家都不敢担任,最终还是立刘邦为沛公。

结语

在沛县起兵时,萧何、曹参等人最开始是想让沛县县令起兵,但沛县县令担心刘邦人多,发生变故,所以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城,还想杀了萧何、曹参。后来沛县父老被刘邦说动,才杀了县令,迎接刘邦入城,而萧何、曹参等人是文官,爱惜生命,怕失败后被诛杀灭族,所以推举刘邦做首领,目的其实是让刘邦去顶雷的,那知道最后刘邦会取得天下。要知道最后结局是这样,估计当时很多人都会去争抢了!您说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