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图一临摹,二三创作,总是心到手不到,愿指点一二。
功夫不到,
“吾儿练字墨三缸,唯有一点象父样。"其不知这一点,是儿子忘点了,父亲给点的。
想想要多少功夫,别说三缸墨,用了几个瓶墨。
可以说古人从幼儿班的年龄,就开始练字,练到上朝为官还在练。
成为家的作品,都是在五六十岁的年龄。
现在呢?能在纸上狂舞两下,就想当书法家,也对,有人吹就是了。
练习书法,要达到心手如一,必须临帖不缀,加上深刻感悟,假以时日,方能得心应手。有些人可能练一辈子也不能达到。
这个与做学问的方法有关。线条无力,以及字的间架不准确,是因为楷书行书没有过关!行书草书其实是有很多楷书的法度在里面。这个应该是学习字体的顺序不对所造成的。
我与你的情况是相反的,是认识不上去,心中沒有,手中自然写不出。
所谓心到手不到,实质上还是心不到。心是统帅,指挥着手,而不是手指挥心。好好的用心读帖,看帖,背帖,记住所临帖点画的结体架构,和字法,笔法,章法,墨法,及笔势气韵,神采。这样去临帖就会心到,而手到擒来。
书法艺术哲学,包括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
心到手不到,说明你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但艺术实践还欠缺。
这种现象不可怕。
审美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审美指导实践创作,实践促进审美提升。
当书法艺术审美素养较高时,手跟不上心,就要在实践创作上多下功夫。
这一点不可怕,可怕的是艺术审美跟不上实践,这样你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些无谓的创作上。盲目临帖,不懂的理论,书法水平可能得不到提升或者提升很慢。
需要怎么做?
去大量实践,带有目的性的训练。
比如说我想把一个字的造型写好,但是写出来并不好看,那你就要觉得针对字形结构进行训练。
比如你可以把一个正方形的字写成梯形或者是三角形,或者把这个字的结构做一变化,左右结构的距离拉大一些,错落一些,字内空间变化一些。
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训练,对提高创作技能是大有帮助的。
关于临和创的问题。
看了你的临写和创作,风格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因为你在创作时候没有忘掉自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习惯性书写。
临帖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忘掉自己的书写习惯,使自己的肌肉养成记忆,贴近原帖。
所以,在创作时要想着这个字在帖里出现的时候应该是怎么写的,或者说某一个部首在帖中是怎么写的,然后有意的去按照原贴去书写。
久而久之你就会养成习惯。
我是翰诺教育,希望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
多练多临古帖。
书法与艺术是两码事艺术的魅力建立理在书画的基础上好画家的书法更胜一筹,因为他太了解线条的变化多端之美。
手不到易,心到太难,没看过上百本的碑帖,没临够十年的苦功,谁敢说心到。
谢邀。临习书法是一个漫长、苦涩,耐得住寂寞的过程。切记不能贪多,流水式的临习。一般临习过程中都要先过字帖的单字关,只有将每一个字临习的特别熟练了再整副临习。我也算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临习字帖快十年了,书法功底没有一点长进。我思考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疏漏。
一是选帖过于草率。刚开始临习书法主要是为了排解孤独。因为那时候我和妻子两地分居,家里一般只有一个人,下班无事可干,选择临习书法打发时间。我选择了米芾的《蜀素帖》、手札作为临习的重点。虽然临习了十年,但是学习过书法的人都提意见字太飘,没有沉下去。
二是走捷径思想太重。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学习书法应该从楷书开始。我就是为了走捷径直接临习行书,走了很漫长的弯路。或许因为我走捷径思想的影响,我的书法之路会更加的艰难。
三是耐不住寂寞。我有几本田英章的楷书字帖,临习过一段时间。因为太规整,我没有足够的耐心长时间的临习、参研,最终那几本字帖一直在书架上放着,没有给我的书法学习之路提供一丁点的帮助。
我作为一个不称职的书法临习者,奉劝才要着手临习书法的同仁们,不要走捷径、不要草率的选择字帖、还要能坐住板凳。
谢谢看到的朋友,这是我几年下来临习书法总结的一点感悟,希望能帮到有用的朋友。
练习书法要有技巧。多练只是最笨的一种办法。俗话说得好“笔由心命”人的一切动作都由大脑控制,你说的总是心到手不到,说明你的脑子指挥不了你的手。练习书法首先要记住字体结构形状,运笔过程。也就是先要心中有数。然后再下笔。书法家也有天份的限定,平时要多读帖,研究成熟记在心中再加上合理练习就会心到手到。对于不适合练字的人就不要要求太高了。写好写差全当消磨时间了。只要练习就会有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