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对于古代的中原王朝来说,边患其实一直不少,北面、西面、南面都有不少的少数民族,但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其实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朝历代为了对抗这些游牧民族,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军力。有些王朝甚至因为打不过这些游牧民族,最终被灭,不过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在王朝动乱期,和平稳定的中原王朝还是能够对北方游牧民族的。
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时候,一般是在中原王朝内乱的时候,那么为何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打成了一锅粥,却没有什么外族入侵呢?
三国时期,中原王朝内乱,到处打仗,这对于那些外族其实是非常有诱惑力的,因为和平的中原王朝,军事能力强大,他们打不过,现在内乱了,意味着军力减弱,正是他们入侵中原的大好时机!所以说,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入侵中原的打算,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力不行,他们不仅未能入侵成功,还被魏蜀吴三国胖揍了一顿!
蜀汉的西南蛮族其实算不上少,经常袭杀蜀汉派过去的官吏,尤其是当刘备夷陵战败后,这些蛮族更是认为机会到来了,制造了大量的动乱。刘备去世后,蜀汉内部人心惶惶,所以大家暂时无暇顾及这些蛮族,不过等诸葛亮统一了蜀汉内部后,便开始了整军备战,之后便对这些作乱的蛮族展开了军事打击。蜀汉虽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可人家的军事实力并不弱啊,汉中之战时,人家就曾击败过曹操。再加上这一次诸葛亮亲自带队,更是将西南蛮族打得节节败退,最终只能和诸葛亮讲和。
诸葛亮也并不想对西南蛮族赶尽杀绝,毕竟蜀汉缺的就是人口。于是诸葛亮和这些蛮族保持了表面上的稳定,并派出大将镇守蛮族地区,促使蛮族贡献出他们的矿产资源及人口资源,蜀汉的无当飞军,其实就是从这些蛮族中挑选精英组建的。
大家都知道,东吴军队擅长水战,在陆战方面并不是非常强,完全不是曹军的对手,一个合肥城就足以让东吴数十万军队望城兴叹了。虽然吴军陆战不及曹军,但对付南方的蛮族还是绰绰有余的。东吴人口、资源不如曹操,所以孙权便让手下向南边扩张,击败了山越、山夷、五溪夷、俚人等,掠夺或者招抚这些外族人口,以补充兵源 、户口。总的来说,当时蜀汉、东吴这边的外族其实相对还挺惨的,本以为可以趁着中原王朝内乱抢一把,结果根本打不赢蜀汉和东吴。
说完蜀汉和东吴,我们再来说说曹魏这边。曹魏占据了中原,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接壤。而事实上,北方游牧民族乃是周边蛮族中最厉害的一支,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最大,不过我们在史书中似乎也并没有发现这些外族入侵成功的记录,这是为何呢?
其实倒不是这些游牧民族心好,不愿意入侵,只是因为他们面对的曹魏更加强大而已!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大地打成了一锅粥,这些游牧民族就时时刻刻都想着入侵中原,毕竟中原实在是太繁华了。当时乌桓十分强大,准备入侵中原,于是曹操派出曹彰和田豫前去征讨,结果中了乌桓的埋伏,乱成一团。
危急时刻,田豫根据地形,让大家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守在里面向外射箭,使得乌桓军队冲不进来,相持许久之后,乌桓实在是攻不进去,便退走了。见乌桓撤退,田豫当机立断,命令军队追击,结果大败乌桓,鲜卑军队前来支援,也被田豫击败,自此,北方最强大的乌桓被彻底击败。
击败乌桓后,田豫被留了下来,负责镇守北疆。田豫镇守北方期间,多次利用离间计挑拨胡人的关系,使其不能结为强大的联盟;田豫还多次击败胡人作乱,曾亲率数百人冲进乌丸部落,斩杀乌丸王骨进,令胡人吓破了胆,再也不敢不听从田豫的话。田豫通过恩威并施的策略,将胡人玩弄于鼓掌之中,根本就没人敢反抗田豫,所以在田豫镇守这北边期间,胡人大致还是保持了和平的。
结语
三国打成一锅粥,却为啥没有外族入侵?你看看都是谁在镇守边疆!蜀汉是诸葛亮亲自上阵,彻底收服南蛮,东吴遇到的山贼不值一提,而曹魏面对的游牧民族虽然实力更为强大,但曹魏这边派出的田豫,手段可谓是层出不穷啊,无论是玩计谋还是玩实战,这些胡人根本就不是田豫的对手,有田豫这尊大神在此,又有谁胆敢作乱呢?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在汉末三国的乱世中,强悍的游牧民族们并不缺乏存在感觉。然而,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只是“打下手”,没有闹出什么大动静来。
其实,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缺乏觊觎中原的雄心,只不过有人镇得住他们罢了。
南匈奴的雄心
在大汉帝国的猛烈打击下,盛极一时的匈奴一分为二,其中南匈奴内附于汉,居住到了河套地区。
虽然内附,但南匈奴贵族身上毕竟流淌着冒顿的血脉,从来不缺乏雄心壮志。
后来羯族首领石勒的话或许也能反映南匈奴贵族的心态(羯人为南匈奴统御的民族,随南匈奴内迁):如果遇到汉高祖这样的人物,我愿意为他而战,作他的韩信、彭越,如果遇到汉光武帝这样的人物,我就与他一争高下,看看鹿死谁手。
要不要高出大动静,要看看中原有没有压得住我的人物!
后来的刘渊,就是在仔细考察西晋人物后,自认为没有人压得住他,遂开始觊觎中原。
汉末乱世之初,刘渊的爷爷,于夫罗,也是如此。
于夫罗曾帮助大汉镇压并州张纯的叛乱,随后,留在了河东地区。
在汉末乱局中,于夫罗一直野心勃勃,纵横捭阖,试图有所作为。
接下来,就看中原英雄奈不奈何得了他们了!
南匈奴所遭到的连续重创
黄巾起义爆发后,于夫罗先是与白波贼合流,侵犯太原等地,但因当时汉军民激烈抵抗,他们只能劫掠一些财物,难有作为。
不过,随着大汉王朝的崩溃,于夫罗似乎看到的新的机会。
袁绍、曹操等人发起反董卓之战时,于夫罗积极响应,联合河内张杨,加入了袁绍为首的反董联军。(后来的刘渊,也是先在西晋八王之乱中“打下手”,趁机扩充实力,寻找机会,看来这些不过都是跟他爷爷学的)
很快,于夫罗发现:袁绍试图夺取韩馥的冀州。
当时,韩馥无力保护自己,而袁绍在冀州也立足未稳,缺乏根基。
于夫罗以为有机可趁,遂劫持张杨,试图与袁绍争夺冀州。
结局是悲催的,当时的袁绍确实还不强,但手下不是没有人物!
大将麹义,率军打破于夫罗!
于夫罗被迫放弃夺取冀州的计划,逃亡黎阳,并击败了度辽将军,联合黑山贼,实力再次强大起来。
接下来,曹操成为南匈奴的噩梦。
创业之初的曹操实力还不够,但依然能打!
次年,曹操进击内黄,击败了于夫罗和他的黑山贼盟军。
刚遭实力的于夫罗,很快又找到了机会:袁术邀他一起讨伐曹操!
于是,于夫罗率领南匈奴军,与黑山贼、袁术军一起讨伐在兖州立足未稳的曹操。
结果···又是一次爆击,于夫罗和袁术再次遭遇惨败!
此后,于夫罗仍然很有存在感,比如积极参与了护送从长安逃出的汉献帝等事情。
然而,于夫罗再不敢与曹操为敌,在未经一战的情况下,他和张杨等人乖乖让曹操控制了天子。
此后,于夫罗对曹操控制的朝廷时叛时降,等待新的机遇。
于夫罗去世后,其弟呼厨泉成了新单于。
呼厨泉曾与袁尚结盟,与袁家将领高干、郭援联兵,进击河西。
这一次,他们的敌对对象仍然是曹操,但给他们致命一击的,却是另一位猛人:马超。
当时的曹操集中力量于中原,关西事务委托于钟繇。
钟繇联络马腾,马腾派马超率庞德等人前往讨伐。
马超、庞德大破高干、郭援军,南匈奴惊恐而退。
这是汉末三国时期,南匈奴人最后一次“纵横捭阖”的机会了。
完全被控制的南匈奴
曹操平定河北后,南匈奴被迫臣服,并归还了早先劫掠的蔡文姬。
216年,曹操称魏王,呼厨泉入邺祝贺。
曹操“客客气气”,把呼厨泉留了下来,让于夫罗的儿子刘豹统辖各部。
随即,曹操又将南匈奴部族分为五部:左、右、南、北、中部,各部头人都封为“帅”。
如此,南匈奴被一分为五,再难以构成威胁了。
直到···西晋时期。
汉末三国时期,南匈奴不乏雄心。
然而,此时的中原人物是不好惹的!
无论是创业之初的袁绍、曹操这样的雄主,还是尚未到巅峰的麹义、马超、庞德这样的良将,都足以击败他们!
乌桓:从“寇掠四州”到“三郡名骑”
乌桓,原是东胡的一部分。匈奴强盛时,曾依附于匈奴。
西汉时期,匈奴遭遇重创后,乌桓摆脱匈奴统治,强大起来,并数次击败匈奴人。
东汉后期,乌桓分裂为三部,各自称王,到东汉末年,一些乌桓势力很早就开始趁乱而为。
汉灵帝时,三郡乌桓元帅张纯、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就开始寇青、徐、幽、冀州,杀掠官吏百姓。
对付尚未统一的乌桓军,靠刘虞、公孙瓒就够了···
公孙瓒屡屡击败乌桓军,一不小心刷出了一个“白马将军”的名号。
后来,在刘虞、公孙瓒的打击下,张纯被杀,乌桓算是被压制住了。
丘力居的从子蹋顿很有武略,“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算是将乌桓各部整合到了一起。
此后,蹋顿依附袁绍,一起击败了公孙瓒。
袁氏衰落后,袁尚逃奔乌桓,企图依其势力恢复冀州。
可以说,当时的乌桓即便无力趁机图取冀州,但屡屡犯边,使北部永无宁日还是可能的。
然而,曹操一次长途奔袭,张辽就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败乌桓军,一战斩杀蹋顿!
白狼山之战后,乌桓各部纷纷归附曹操。
曹操将三郡乌桓整合起来,由此,“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此后,虽然一些地方的乌桓部族依然时叛时附,但已不再构成大威胁了。
鲜卑:最大的威胁
两汉时,匈奴衰落后,鲜卑“尽据匈奴地”,成为北方最大的威胁。
东汉中期时,在雄主檀石隗的统领下,鲜卑“尽据匈奴之故地,东西方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各部统一,空前强大。
汉桓帝时期,夏育北征,结果汉军全军覆没!
所幸的是:檀石隗去世后,鲜卑重新分裂,势力渐渐衰微。
汉末三国时,鲜卑分为柯比能、度步根、素利三股势力。
其中,原本只是小种鲜卑的柯比能文武双全,既能打仗,又能得人,逐渐发展起来。
柯比能头脑清醒,在袁绍、曹操相争时,他与曹操控制下的朝廷交好,并以“朝廷号令”讨伐一些敌对势力,并吸纳不满袁绍的鲜卑、乌桓,甚至中原人士,并吸收了汉军先进的武器、文化,与鲜卑原有的组织、训练方式结合,“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强大军力。
在曹操将发展重点调整到南方后,柯比能开始蠢蠢欲动。
代郡乌桓造反时,柯比能与之联合,既控制该部乌桓,又视机在北方有所发展。
柯比能这个时机选得很贼:当时得曹操重点在汉中、淮南,确实没精力亲自来对付他。
然而,曹操来不了,曹操的儿子曹彰也不好惹!
曹彰、田豫北征,柯比能大败,逃出塞外!
然而,柯比能也算一条好汉,调整节奏,卷土重来。
他“复通贡献”,与曹魏修好,同时找准时间,吞并素利、度步根二部。
尽管他的企图遭到田豫的打击,但柯比能还是发展了起来。
柯比能“控弦十余万骑···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隗也”。
随着柯比能实力的强大,该部的动作越来越大。
他曾率三万骑围攻田豫七日,此后,又诱纳度步根,并曾在娄烦大败魏并州刺史,斩杀魏国将领。
更有甚者,他与蜀汉诸葛亮联络,试图配合诸葛亮北伐。
三国后期的人物名声不及早期,但也是人才鼎盛。
曹操的儿子曹彰不在了,但曹操的养子秦朗还在!
秦朗率军北伐,击败了鲜卑军,柯比能败走,度步根被柯比能杀死,但度步根部仍然再次归降魏国。
其后,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了柯比能,更立其弟。
鲜卑虽强,但其内部并没有巩固,强盛与否,取决于是否有雄主。
檀石隗死,鲜卑分裂,柯比能死,鲜卑的威胁再次大减!
此后,鲜卑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势力:基本被控制
西北的羌、氐,在东汉时的威胁很大。汉羌战争打了百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羌、氐,并未统一,因此,各部又通过加入各军阀势力,参与角逐。
董卓、马腾的军队中,就有较多羌胡勇士。
马超曾依靠其在羌人心中的威望,屡屡反抗曹操,但都被曹操、夏侯渊所败。
三国鼎立时期,羌人又各自支持魏、蜀,但这些羌人始终只是“被争取对象”,完全没有独自造成大规模叛乱的能力。
原因很简单:西北是魏蜀争夺的重心。魏蜀都希望拉拢、借重羌氐的实力打击对方,但却绝不允许羌氐各部失去控制。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湖南地区。
湖南地区的蛮族在东汉末年时威胁很大,曾占据长沙,甚至围攻过江陵。
汉末三国时期,湖南地区的蛮族是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争夺的重点之一。
然而,这些蛮族的立场虽影响不小,但也不能“唱主角”。
这主要还是吴蜀英雄惹不起!
黄盖为武陵太守时,城中只有500余人,蛮族趁虚来攻。
然而,只靠城中500人,黄盖就轻松击败蛮族,威慑并安抚了周边蛮人。
同样,夷陵之战时,武溪地区的蛮族曾在沙摩柯率领下支持刘备,但刘备败后,沙摩柯迅速兵败。
同时 ,三国时期的英雄不但具备相当军事才能,还多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
因此,他们不但有能力威慑蛮、越,还能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比如,诸葛亮平定南中地区的叛乱后,不但能较长时间维持当地稳定,还能吸纳其中勇士,组建“飞军”。
东吴也是类似。陆逊、诸葛恪等人不但能平定山越叛乱,还能通过政治方式,使山越民成为东吴的力量。
据统计,仅在《三国志.吴书》中诸将的记载中,东吴诸将获取的山越兵就达到十几万,约占23万吴军的60%以上!
所以,黄盖在给曹操的诈降信中,就直接称孙权、周瑜试图“以山越之众抗拒中国”。
关键在人
汉末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因此,尽管内部打成一锅粥,但“蛮夷”的威胁不大。
然而,三国刚要结束,情况就变化了。
魏灭蜀后,晋代魏。
随即,凉州地区发生了秃发树机能之叛!
司马炎调兵遣将,大力讨伐。
然而,西晋先后三位凉州刺史,四位封疆大吏都为秃发树机能所破,殒命疆场!
这场叛乱发生时,虽然东吴未灭,但司马炎已经统治了原先魏、蜀两国的统治地区,其实力是远远强过三国时期任何一国的。
打成这个样子,绝对不是实力问题,而是将才问题!
司马炎之后,西晋的统治者更为昏庸,内部自相残杀。
结果,汉末三国乱世中被压制的匈奴、鲜卑、羌氐纷纷崛起,“神州沉陆”!
总的来说,汉末三国时期,内地乱成一锅粥,但“蛮夷”不能造成大威胁,关键还在统治者的素质。
就军事才能而言,无论是创业初期的曹操、公孙瓒、公孙度等军阀,还是麹义、曹彰、黄盖等人,都能战而胜之,粉碎其企图。
就政治才能而言,曹操、诸葛亮、孙权都能找到合适的政治方法,找到适当安置“蛮夷”,并与之合作的方式,能够“抚”之、“联之”,使其能够与统治者合作。
既能“征”,又能“抚”,自然能够“搞定”了。
事实上,不是那些外族不想入侵,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入侵!相反,他们倒是经常被魏蜀吴三个国家痛揍,成为了魏蜀吴三国的经验包!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哪里是什么入侵啊,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这些外族就是最好的资源、人口、劳动力,他们就是来给三国打工的!
历史上真实的外族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原王朝周边有许多的外族,他们野蛮强大,经常掠夺中原王朝的资源、人口,西晋八王之乱后,这些外族更是趁机做大,祸乱天下,仿佛他们就是恶魔一般。实际上这种看法放在晋朝时期,确实算不上错,但是放在西晋以前,这种看法就有点问题了!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外族确实很烦,经常前来骚扰,但与此同时,这些外族科技水平低下,又非常好打!
战国时期,华夏大地外族非常多,七大战国,哪个国家周边没有几个外族?结果他们最终不是全被收拾了吗?西汉时期,匈奴势大,为祸一方,结果经过汉武帝数十年的征讨,匈奴直接被打得不敢南下牧马。东汉时期,那些外族更是被打得四处远遁,汉家儿郎直接喊出:“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霸气话语,可见古时候统一王朝的战斗力是多么的强悍!
虽然史书时不时会记载外族又入侵骚扰了中原王朝,但中原王朝打击外族的时候,比这个狠多了,经常是动不动就灭国,而且史书中还只用了几个字(斩、破、没)就把别人的下场轻描淡写的记录了。能经常出现在史书中,经常入寇中原王朝的外族,都是外族中非常强大的存在,然而即便是这些强大的外族,仍然不是中原王朝的对手!他们也只敢偷袭骚扰,很少和中原王朝硬碰硬!
以上所说,都是描述西晋之前那些外族的真实状态,别看他们强大,实际上硬碰硬他们玩不过中原王朝,毕竟中原王朝的科技更加先进,军事训练更加有素,军事谋略更加出色!所以说,别把那些外族想得有多厉害,在西晋以前,中原王朝对他们,有一种天生的压制!而且即便是到了三国这种乱世,中原王朝内部都打成了一锅粥,这些外族仍然占不到丝毫好处,反而被魏蜀吴三国压着打,成为魏蜀吴三国的经验包、供养者!
蜀国
我们先拿三国中实力最弱的蜀汉来分析,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周边的外族的?
自从荆州丢失后,蜀汉只能蜗居于益州,但是蜀汉一直宣称自己是汉室后裔,宣称自己才是汉室正统,曹魏是乱臣贼子,所以蜀汉要不断的进攻曹魏,以向天下人和蜀汉国民证明,蜀汉才是真正的天下正统!不过大家都知道,蜀汉的地盘太小了,国力太弱了,长期征战,根本无法和曹魏对抗,这怎么办呢?于是诸葛亮时期,他直接把算盘打到了蜀汉周边的外族身上了!
刘备入主益州的时候,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因为这个时候的荆州还是刘备手中,所以刘备没有心思管理蜀汉周边的外族,他一心只想着如何北伐,争夺天下!这个时候的蜀汉实力强大,看不上那些外族,只要他们不捣乱,刘备对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然而这些外族不安分啊,刘备打汉中之战的时候,他们就不断闹腾,等到刘备在夷陵战败,蜀汉损失大量精锐后,这些外族又开始闹腾,而且规模非常大,这一下激起了蜀汉众人的怒火了。
蜀汉距离东汉才多久?这些人之前都是东汉的子民,而东汉人乃是以天朝上邦自居的,视周边外族为无物,他们对外族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现在他们看不上的外族竟然敢趁火打劫,这还得了,反了天了,不灭了你,你当蜀汉是泥捏的?于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做好了计划,开始南征!
当时蜀汉精锐在夷陵之战中损失殆尽,战力大减,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仍然非常自信,认为只需要稍加备战,那些外族便不是他的对手。于是诸葛亮花了一年时间进行兵力补充、整训备战,于公元225年发动了对南中的征讨。此次征战,诸葛亮兵分三路,实行对外族的分割打击,结果仅用了几个月就把这些外族军队打得大败,诸葛亮三月出发,秋季就打完了整场战争,可见这些外族是多么的菜!
蜀汉西边的外族被击败,再也不敢大规模反抗,开始老老实实地认怂了,而认怂是要付出代价的,于是这些外族的各种矿产资源、金银珠宝开始不断的输入蜀汉,充实蜀汉国库,而且外族其中的精英,还被挑选出来加入蜀军,跟着蜀军一起北伐曹魏,诸葛亮北伐时期有一支非常厉害的军队,叫作无当飞军,他们就是由这些外族精英组成的!
可以看到,虽然蜀汉经历了荆州之败,夷陵之败,人口、军队、地盘大量减少,但是他们的实力仍然非常强大!对于那些外族来说,即便是最弱的蜀汉,仍然是高高在上,只能仰视的存在!他们倒是想要趁乱入侵蜀汉,可根本打不过蜀军啊,最终还成为了蜀军的经验包,帮助蜀军刷战绩,还被迫给蜀军提供各种资源,真是亏大了,当初老老实实别动手多好!
吴国
接下来我们再说三国时期国力排第二的东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东吴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不怎样,他们比较擅长水战,但陆战非常弱,当年吕蒙和孙权的一番对话,也足以证明这点!
当年孙权还没打算偷袭荆州,他想北伐打徐州,占领徐州,结果吕蒙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孙权的念头,吕蒙的意思是徐州附近水路不畅通,吴军即便攻下徐州也很难守住,因为吴军陆战能力比不上曹军,唯一的优势就是水军,水路不同,吴军的增援会来得很慢,根本敌不过曹军的骑兵,所以建议孙权别打徐州,改打荆州算了。
正是因为吴军陆战能力比不上曹军,所以孙权改变了战略,直接偷袭了荆州,导致三国形势出现巨变。也因此东吴一直遭人诟病,认为他们实力太弱,只敢拿队友开刀。事实上,吴军相比于魏军,陆战能力确实不行,但是相比于周边的外族,战斗力可是爆表的!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曾派军队去攻打百越,最终损失惨重,而孙权所在的东吴,其实还有许多百越的后人,他们不受中原王朝的领导,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这让孙权非常不爽。他打不过曹操,玩不过刘备,还揍不了这些外族了?于是孙权便把眼光放在了这些外族身上,多次发动对他们的打击,而且孙权这家伙非常粗暴,他经常是直接把这些外族人抓进军队,直接编入吴军,让他们帮吴军打仗,而且这些外族只要敢反抗,吴军是绝不手软的,所以史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吴军屠戮外族的记载。
事实上,在东吴境内的外族人,其实还是比较倒霉的,相较而言,蜀汉那边和曹魏那边外族的待遇要好得多!
魏国
华夏历来最大的威胁,都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这些人的战斗力比西南、东南的外族要强得多,所以三国时期,魏国所面临的外族压力其实是最大的!
魏国周边,乌桓、鲜卑、匈奴、羌人,一个接一个的,而且都非常强大,所以魏国为了对付这些外族,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为了搞定这些外族,魏国也涌现了一大批人才,比如田豫、梁习、牵招等。这些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非常擅长分化、打击,在他们的治理之下,这些外族根本翻不起什么风浪,而且即便是这些外族不受管束,魏军也会教他们做人!
魏军本来就是三国最为强大的军队,连蜀军、吴军这种正规军都不是魏军的对手,更不要说这些外族了。在镇守边疆的这些大臣控不住场面时,魏军就出马了,直接给这些外族来个犁庭扫穴,将其击溃,然而又实行分化策略,能谈的就拉拢过来,不能谈的就直接打,在这种策略下,魏国周边的强大外族一茬接一茬的换,可就是没有谁能够挑战魏国的权威!
不过这种策略也为后续的动乱埋下了伏笔!魏国使用分化拉拢的策略,将一部分愿意归降的外族牵入内地,用华夏文化感化他们,磨掉他们身上桀骜的性子,这本身没啥大错,只要中原王朝保持统一,内部不生动乱,这些人不会有什么威胁。可一旦中原王朝内部出现了问题,这些人离得近,受到诱惑,就很容易起来作乱,威胁天下!西晋八王之乱引发的乱世,其实就有这个原因!在这里,也不得不评价一下司马氏,真的是太无能了!好好的一副牌能打成那样,真的是牌技太差!
结语
综合来看,三国打成一锅粥,却没有外族入侵,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外族不想,而是因为他们不能!没办法啊,在西晋之前,这些外族看似强大,但科技水平,作战能力,军事思想都没有中原王朝厉害,所以他们是长期被吊打的存在,他们根本打不赢魏蜀吴三国的正规军!
蜀国诸葛亮实行南中征讨,彻底击败外族军队,使得其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盘散沙,不得不成为蜀汉的供养者。东吴孙权及其手下,经常打击周边外族,很多东吴将领包括诸葛恪,都是打山越起家的,在他们眼中,东吴这边的外族就是经验包,是兵源地。至于魏国,那边的外族虽然实力强大,但是在田豫、梁习、牵招的分化拉拢下,这些外族也形不成强大的实力,再加上魏军战力更强,所以他们最终也未能形成气候,反而成为了魏军的雇佣兵,帮着魏国征战天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经过两汉上百年的“调教”,那时候的大汉对周边异族还是很具有优势的,中原诸侯的一支偏师都能打的他们抬不起头,白马将军公孙瓒在诸侯中不起眼,照样是北方游牧霸主鲜卑人的噩梦,入侵中原?敢做那种梦的都被打死了。。。。。。
三国时期为啥没有外族入侵,因为镇守边关的全是超级大牛!
董卓、吕布、马超,这三人无论是爱读三国的中年人还是爱打游戏的年轻人都非常熟悉吧!这几人单论武力值都是超一流的,何况在当时还是一方诸侯?
董卓身高力大、武艺高强,且精于骑射,初任羽林郎,后因功至并州刺史、河东郡守等,多次平息羌人判乱、匈奴入侵,手下有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华雄等猛将,吕布是董卓入长安后加入的。那么,吕布投董卓之前在哪呢?那就是之前的老板,另一个北方诸侯丁原。当时能镇守一方,除了威望、军功,自身实力也都是相当强悍的!丁原也不例外,手下更有吕布、张辽、张扬等彪悍人物!有这些人在北方,外族入侵总是败多胜少,怎敢放肆?
再说西北,三国属凉州,羌人居多,而羌部自东汉早期开始伏波将军马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三国时期凉州一带就属马援后人马腾、马超父子威望最高,马超不用说了吧,曹操都说他不减吕布之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汉末凉州叛汉,被董卓收复,但若不叛汉,外族岂敢入侵?
最后是东北。汉末东北一带主要是公孙瓒,公孙瓒三国演义着笔极少,但事实上他曾统领北方青、幽、徐、冀四州,且威镇辽东,手下大将田楷、严纲、赵云等,皆不下赵云之勇!惜败于袁绍,而袁绍的实力更甚于公孙瓒,又何来外族入侵?
以上是三国前期镇守边疆的牛人,后期呢?后期就更别提什么外族了!太没劲!
曹操在北方,文有郭嘉、荀彧、许攸、程昱、司马懿,武有张辽、张郃、徐晃、庞德、夏侯惇……
诸葛亮在西蜀,蛮王叛乱,七擒七纵……
孙权在江东,先是孙策、周瑜,后有鲁肃、陆逊,当时的百越在这些人眼里啥也不是!
都说三国是神仙打架的年代,羌部、匈奴、百越、南蛮,小蟊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