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我们每天都在相遇与分离,又到了毕业季…
1·今年年初看的开年第一部戏就是《接送情》。
主演郎祖筠在宣传册上写了一段话:
“我的父亲,在1949年对他的母亲说,‘出去买个东西!’随即便搭上了去台湾的船,一别四十年。1988年,大陆开放探亲。经过16个小时的等待、飞行、转机、飞行、降落,终于见到了久违的家人。
从未谋面的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问我的父亲:‘四十年了,你买了什么好东西回来?’父亲、母亲双双攀着奶奶的腿跪倒在地、泪流满面。”
直到现在,我敲下这段话,全身都起鸡皮疙瘩。
2·我有一次去台湾住在民宿,房东爷爷是云南人,云贵川方言相似,就老是拉着我们用方言跟他聊天。
他没有告诉我们他当初离开的故事,只是一直说他那时候年轻不记事,唯独记下了这口音,到了台湾没忘掉,说“老了,也就忘不掉了。”
3·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八十五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十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
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
在异域苟活十五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
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
身处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失声痛哭:“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十六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
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
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
七十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止他。
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
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四周多的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
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龙应台《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离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抛妻别子离高堂,悲莫悲兮生别离。
我都不敢再把我写的看一遍……眼睛有点糊……
离开是不舍、是伤感,但愿离开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抛下过去,迎接崭新未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