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要怎么教育呢?
看是生理性(基因)方面的问题,还是后天环境的问题。
生理性的话需要医学方面的控制,外加家庭环境的引导,历史上有很多出生于暴力甚至是犯罪基因的家庭的人,最终成长为受人尊敬的学者的案例。
如果是环境方面的影响,那么孟母三迁就是好的例子。
不管怎么说,爱是克服一切魔障的解药,让孩子在充满爱与理解的环境下成长,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小孩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他的行为都是从大人身上习得的。你想教育好他,得先找到他的样板是谁,改变样板的行为方式,远比说教管用。
孩子频繁出现暴怒、脾气暴虐、攻击家人、甚至出现仇视家人的情况,这个非常严重的亲子关系断裂的表现。
这个时候,单纯的给予爱或者讲道理已经没法改变孩子的行为了。
其实,这个行为追溯到幼儿早期,在孩子两三岁,应该树立规则、讲规矩的年纪,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建立好是非观。所以,当孩子的错误行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非常清晰的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
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罚站或者静坐等形式,给予孩子一定的惩罚。
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知情权:让孩子知道原则和底线
当孩子的行为出现原则性偏差:打人、暴躁、有仇视行为,这些都是孩子是非观以及行为认知出现严重问题。
这个时候,家长必须要明确的告诉孩子:这些是不对的,不被允许的!
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哪些是不对的,就是在告诉孩子,规则在哪里。
同时必须明确的告知孩子,当他违反这些规则的时候,会受到哪些惩罚。
二、言出必行:让孩子知道奖惩都是真的!
家长对于孩子错误行为的纠正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不能只是口头警告或者恐吓威胁:你再这样我就揍你了啊!
让孩子知道对错,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一定要让孩子从行动上接收深刻的印象及认知。
为孩子准备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空间,比如一个反省角,一个淘气椅。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需要去反省角站三分钟,或者在淘气椅上静坐五分钟。
比如:当孩子打妈妈、砸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家长要非常正式的告诉他:这个行为是不对的!同时让孩子去反省角站立思过。
孩子可能会反抗,但是这个时候,家长要坚持!
三、言传身教:不要以暴制暴
孩子不是一开始就会暴力、打人、脾气暴躁的,孩子的行为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受大人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当孩子长期被溺爱、当家长经常暴力对待孩子、等等,这些都会让孩子有样学样。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初具坏习惯的孩子,家长更不能以暴制暴,格外需要以柔克刚的纠正孩子的行为认知。
所谓:温柔而坚定。是指家长在纠正孩子错误行为的时候,语气要温柔,态度要坚定!
四、教育是一场持久战:坚持原则
孩子的好习惯都是源自家长对原则的坚持,孩子的坏习惯往往都是家长轻易放弃和妥协。
从零开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都需要坚持,何况是纠正已经逐渐形成的坏习惯。
家长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在生活中,认真对待孩子重复犯错。
需要特别提醒家长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该讲规矩的年纪,给孩子太多的溺爱。
以上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我是lulu老师,专注幼儿家庭教育分享,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哦。
首先要看孩子是多大的孩子吧。
孩子小时候(3岁以下)这种行为也许只是想跟某个小伙伴玩耍,而自己可能比较鲁莽,表达的方式不对,这时候需要父母注意加以纠正。
其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指五岁以上的孩子,如果还存在暴力倾向,这很可能与家长的行为有关。
可能父母双方平时的相处方式上存在暴力的行为,孩子有样学样,就会变得跟小朋友玩耍时会有打人,不合群的行为,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就不会跟他玩,就会造成性格孤僻,容易暴躁。
避免这样的行为,最好的行为还是要家长好好注意孩子的行为,及早纠正,必要时要严厉。
也要采取惩罚的措施。
再次,平时少看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动画片,多看一些情绪缓和的动画片还有习惯养成的动画片。看动画的时间尽量控制好。长期看动画电视也会形成性格暴躁。
仅个人观点。
小孩子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如何去教育?
首先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有可能是遗传基因的原因。父母中有性格暴躁的人,甚至是家族里面有这种人很多,如果暴力倾向严重,需要父母多加监督,不要让孩子做一些破坏力强的事情。
其次呢,有暴力倾向,性格暴躁,是因为父母溺爱的原因。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尤其在其孩童时候,不满足他需求时他一哭闹,马上就满足他的需求。这样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认识,我只要哭闹就可以得到一切,所以呢即使长大了以后也会用这样方法来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时候需要父母一定要学会延时满足,他要时尽量不要马上给他。当他得不到开始哭闹时,告诉他如果他乱发脾气,父母不能够帮助他,需要他冷静下来和父母商量,父母才可以看到他的需求,然后选择性的给予。
再次呢,父母在教养过程中过于严苛。孩子的需求完全看不到,喜欢控制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孩子没有自我,非常压抑,到了青春期就会非常叛逆,但是由于长期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出来,进而演化成暴力对抗。这时需要父母要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少些对孩子干涉,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最后,我想说作为父母不要只是关注孩子的问题,而是多看看自己的问题,如果你将孩子定性暴力倾向,性格暴躁,那么孩子就会成为那样的孩子。你应该看到的是问题,去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孩子变成有问题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身没有生理上的问题,性格暴躁多半跟家庭有关系。家长首先从自身和平时管教孩子的亲人(比如爷爷奶奶)找原因。家庭里多半会有一个暴躁管教的源头。
暴力倾向很少天生,孩子对事的处理方式一定首先源自父母对事处理方式的学习。
父母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如果动不动就打骂、唠叨、说教、指责、喝斥,孩子很难学习平和去对事。
那父母为什么会动不动就打骂、唠叨、说教、指责、喝斥呢?根上还是孩子没做到自己满意的期许,又不能站在孩子角度去理解孩子为什么没做到的原因,同时极度缺乏耐性。
家长不去找原因,不去给孩子提供理性的解决方法,简单粗暴的解决,换来的多半也是个粗暴的结果,这个结果就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
建议家长先从自身归因,提高亲子关系的质量。多做融洽亲子互动的事。亲子冲突多理性沟通,不要以家长权威去发火、指责。
另外对孩子要有合理的预期,如果孩子只能考70分,就不要要求孩子一定要考100分。肯定孩子考到70分的努力,多帮孩子去找方法,多正向强化孩子身上做得好的地方。
一个真正内心自信、对自己正向肯定极高的人,通常也不会太重的戾气。
赞美!诱导。
孩子的性格,由基因和后天教养环境决定,基本上各占一半吧。
基因的问题出生就定型了,家长只能在后天的养育环境下功夫了。家长应该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方式,是不是也有暴力倾向呢,或者对孩子使用过暴力。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性格。
六岁以下,父母需要审视一下养育者是否有简单粗暴;
六岁至12岁左右,要看看孩子的班级风气,是不是有暴力游戏成瘾迹象等;
12~16岁需要家长、社工、司法所等人员协同管教。
您好,需要先考虑一下家庭环境中是否有暴力的人、性格暴躁的人,孩子一般会模仿大人行为另外徐亚需要看您的孩子目前几岁了。
- 2岁左右,处于对手的探索期,会出现打人情况,这个阶段可以给孩子看绘本,推荐《小手不是用来打人的》;
- 4-5岁,孩子暴躁、喜欢动手,家长需要了解孩子打人行为的原因,并且明确告知孩子打人不对,也可以看一些绘本,目前孩子已经有了明辨是分能力,性格培养很重要,父母的行为观念引导很重要;
- 6岁以后孩子已经很大了,有行为能力家长需要很严肃对待这个事情,虽不说以暴制暴,可以用家庭中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和给人带来的感受;
- 5岁孩子如果如何教导都不管用,那您需要去医院测查一下,孩子是否有躁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