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窃取曹操五万精兵,难道精兵不知刘已反曹了吗?
古代控制军队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兵符。因为大boss不可能每次下达命令都要亲自到场,所以谁手里有兵符,谁就掌握了军权。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理解了,当初刘备背叛曹操,夺取徐州五万精兵的时候,难道这五万精兵不知道刘备反叛了曹操吗?还真不知道,因为刘备手里有兵符。
刘备到了徐州就把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给杀掉了,那些忠于车胄和曹操的将领有一部分不明就里,也就归顺了刘备,还有一部分不听话的,估计也就被杀了。
连将军都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还以为是车胄造反,刘备是得到了曹操的命令。那么普通士兵又能知道什么呢?
队伍实在是太庞大,兵符是真的管用。
古代行军打仗,通信是非常差劲的,可以说根本就没办法良好传达消息,为此兵符就成为了统领一支军队,最有效的东西。
所有的将士们,只认兵符不认人。为什么呢?因为曹操也担心将领们会谋反,所以没有曹操的兵符,将领们也调动不了士兵。
为此次一级别的军官们,绝大多数,看到兵符才会行事,因为这是硬通货。如果有些将领造反了,你跟着造反,那么必然是要杀头的。但是你跟着的不是将领,而是兵符的话,情况就不同了,你这是严守军纪,甚至还会得到夸奖。
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三国志》
曹操和刘备都不可能出现在普通士卒身边,他们没办法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站在两军阵前互相叫板。所以士兵们压根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说句不客气的话,士兵们只知道埋头听话,至于上层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们懂个屁啊!军队是一层一层管辖下来的,每一层只听从上一层的命令,这样才不会乱。
所以刘备在夺取徐州五万精兵的时候,只需要控制上层将领,一切就好办多了。把不听话的都杀了,留下愿意卖命的,那么这五万人马可就直接到手了。这也是刘备敢这么做的重要原因,毕竟的确可行。
谁有粮饷,谁就有兵马。
刘备杀了车胄以后,夺取了徐州城。他原来就是徐州的领导,所以很快就掌握了这里的钱粮赋税。
我们看史书,会发现,二十四史当中,《三国志》是非常特别的一本史书,因为他完全没有按照其他史书的规格体系来写史书,尤其是没有写到食货。
其实熟悉史书的朋友们一定非常了解食货,因为这才是立国之本。所以食货,其实就是钱粮赋税,这是立国之本,也是一支军队所必须要拥有的东西。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三国志》
因为只有拥有了钱粮赋税,才会有足够的粮食和粮饷供应给当兵的。人家为什么要当兵?在三国时期,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有口饭吃,毕竟天下被黄巾起义给搞得乱糟糟的,谁都吃不上饭了。
车胄在的时候,徐州有粮饷,车胄被刘备杀了,刘备统治他们的时候,徐州还是有粮饷。而且说不定刘备发的粮饷比车胄还要多。
比如说过去军队里每个人一日三餐只有馒头可以吃,可是从刘备统治徐州以后,每顿饭加一个肉包子,那傻子才会去反对这样的领导呢!
谁有钱谁有粮食,谁就能够笼络住一帮可靠的士兵。忠诚这玩意儿,只存在于小范围之内的私交之中,真正统治大部队,想要靠忠诚,基本不能实现,毕竟每个人的心都不一样。
刘备原本就是徐州领袖,他深得徐州士绅的支持。
刘备夺取徐州,那是情有可原的。当年陶谦病逝之前,可是把徐州托付给了刘备,等于说刘备是徐州合理合法的领袖。
可是后来吕布强行夺取了徐州,曹操打败吕布以后,曹操又占领了徐州。这块地盘一直都是刘备的心头之痛。
他在领导徐州的时候,广布仁义,早就得到了一大帮人的支持,包括大财主糜竺糜芳家,还有绝顶的谋士陈珪陈登父子,以及一系列两边倒的豪强们。
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三国志》
这帮人就是刘备非常有利的帮手,他在斩杀车胄以后,宣布重新夺取了徐州,这帮人会立刻跑过来表示支持。
自己有兵权,再加上这帮人的帮忙,刘备在徐州的地位,那是相当稳固的。只不过当时他的实力远不及曹操,所以根本没办法在无险可守的徐州,留有一席之地。
总结:刘备夺取了五万人马,也守不住徐州。
刘备夺取徐州的时候,其实徐州早就已经是一片狼藉。当年曹操要找陶谦报仇的时候,一路屠城,光官方记载的就屠杀了三座城的所有百姓。
此后刘备与吕布交战、曹操与吕布交战,这一系列的战争过后,徐州再次陷入了人口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才会让车胄带领五万大军镇守在徐州。
因为徐州没什么人了,曹操想要用士兵作为补充。我很怀疑,这五万人马,其实是刚刚招募的新兵,这帮人没有战斗能力,缺乏足够的军事素养,纯粹是曹操为了扩充徐州人口做出的人口迁徙策略。
刘备以手里的三千人马,很快统帅了这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而徐州又没什么天堑可以作为防守,自然是会被曹操再次攻破。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相较于各路诸侯来说,刘备起步较晚。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讨伐吕布后,刘备随其回到了许都。此时曹操的眼中已经将刘备认定为一方豪杰,甚至产生拉拢之意。无奈刘备心怀壮志,岂能沦为曹操帐下臣子。“青梅煮酒论英雄”便是发生于此时,曹操对待刘备的态度表达十分明确,如果刘备表现出不甘屈就的态度,其结果可想而知。刘备韬光养晦,但无时无刻不战战兢兢。此时的刘备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尽早脱身。当然,能从曹操身边带点什么离开固然最好。
不管是在演义还是正史之中,刘备都得到了天赐的良机。袁术投奔袁绍,刘备提出阻截,而曹操并未生疑,肯定了刘备的请求并派出五万精兵配合。刘备并未食言,带领五万人马截击袁术确实成功了。但是成功之后却并未回到曹营,而是直奔徐州。此时的徐州是曹操地盘,为何五万将士会如此听刘备的话,攻向自己的“大本营”呢?有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刘备请领的兵符,但绝非仅此而已。
有一点不可否认,在古代时,兵符在谁的手上,军队的控制权就在谁的手中。毕竟皇帝或是诸侯不可能每场战役都亲力亲为。所以士兵只认兵符,不识将领,他们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服从。而话说回来,曹操的五万精兵,最初也并非是听刘备的指挥,只是听兵符的调遣。士兵们对于征讨对象完全是无意识的状态,其决定权在于兵权,而行动的指挥在于小将领。这在最初截击袁术时没有问题,但是后期攻打徐州就会产生异样的声音,需要刘备解决。
兵符固然重要,但兵符只是所有权的代表。士兵们攻打徐州时必然知道是在攻打大本营,如果因为一个兵符,完全可以反了刘备。即使当时不知道,曹操带兵平叛的时候也断然不会蒙在鼓里,此时回头是岸也为时不晚。军队中的等级十分森严,高级将领发现刘备的二心时,完全可以将兵符架空,这一点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刘备面对发出反对声音的将领一定会做两件事,收买人心或将其铲除。在“仁义礼智信孝悌”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仅仅产生了一个关羽,有志气的仁人志士颇多。刘备此时占据强势位置更掌握主动权,铲除好理解,但收买人心却不好解决。
攻打徐州的时候,想必很多人认为刘备是接到了命令,此时被认为反叛的应该是车胄,但有了大本营之后,刘备势必会展开行动。刘备掌握徐州钱粮之后,便得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将士们也都需要生存,骨子硬的都已经被除掉,此时为了吃饱肚子,审时度势还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技能。更何况更换主公对将士来说很是平常,在乱世之下,能够安身立命已经实属不易。能够填饱肚子的同时谋求发展,已经不用过多的关注主公姓曹还是姓刘。况且在收买人心的过程中,刘备在军中重要岗位上迅速插入自己的心腹,不仅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更掌控了话语权。
刘备能够掌控五万精兵,同时占据徐州的主观因素大致如此,但是曹操方面并未涉及。以曹操的英明睿智,加上一丝心疑,难道对刘备丝毫没有防备吗?事实上,曹操也有防备刘备的举措,比如说派出监军,但是朱灵、路昭两人并无实权,起到监督作用又何妨。刘备仅是以简单的几句话,便以统帅的名义将其打发。这种结果对于二人也还是好的,至少刘备没有狠心将其除掉。
刘备向来以仁义自居,对待士兵的态度自然要超过曹操。拉拢人心并不需要多少金银,也许只是一口肉。可想而知,刘备在徐州时对待精兵的待遇,一定超过车胄数倍。刘备需要收买的仅是普通士兵,多以成功率提升,之后的曹操则在同样的事情上碰壁。对于刘备占据徐州之后的记载,演义与三国志大致相同。“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而后曹操率兵攻打,刘备不敌,而关羽就是此时被曹操抓回营盘的。此时的曹操并未像东吴一样斩了关羽,而是重金吸引,以礼相待。但即使如此关羽最后还是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单骑”。
手下精兵五万解决了,徐州的守将也需要解决。从历史根源来看,在吕布强行攻取徐州,随后引来曹操,刘备就失去了对徐州的掌控权,率领精兵五万直奔徐州也是报了当年的仇。除此之外,刘备在徐州有天然优势,因为当年陶谦病逝之后,徐州就是托付给了刘备,而刘备在徐州也是深得人心,其中就包括糜竺、糜芳、陈珪、陈登。这一系列当地豪绅、名臣在当地颇有名望,且都有自己的心腹,这一部分人都因刘备的到来而加入,直接壮大了刘备阵营,否则凭刘备的能力,据守徐州也成为难事。
徐州对于刘备固然重要,但事实上徐州除了战略地位,几乎没什么价值了。经过曹操报复性攻打,吕布攻打刘备,曹操攻打吕布等一系列行为之后,徐州百废待兴。曹操之所以让车胄临时守卫,主要是为了恢复生产,而没有预料到会祸起萧墙。已经残破的徐州几经折腾,虽然刘备从曹操处“借”精兵弥补,但是短时间内无法使其恢复生机。刘备原本兵马就少,加上一个残破却没有天险作为防御的徐州,随后遭遇曹操强攻,刘备自然无能为力。
很多人将放走刘备算作曹操一大失误,但事实上曹操不能在统一北方之后顺势南下,并非全是刘备之功,所以刘备“借”精兵“有借无还”的仇算是报了,曹操此举最多也就是折腾了一番。而曹操也在刘备身上学到了经验——外姓将领不得不防,这也是之后为什么曹操很少将大规模将士交给某一外姓将领的原因之一吧。
曹操派遣刘备、朱灵、路招率领多少精兵前去邀击袁术,那只是罗贯中一句话的事。在演义中,老罗动辄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动用军队,安排曹操派给刘备五万精兵不算个事。
但这五万精兵是不是知道刘备已经反曹,如何控制这支部队,可就不能仅凭老罗一句话了。
史实恐怕没有这么多精兵,而且情况复杂很多。刘备带不走这支军队是绝对的,老曹自有他控制军队的手法,刘备也没指望带走曹操的人马。
首先要弄清楚曹操到底派出了多少兵力,是谁统领的兵力,也就清楚曹操如何掌控军队了。
五万精兵的由来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中言道:
玄德闻公孙瓒已死,追念昔日荐己之恩,不胜伤感;又不知赵子龙如何下落,放心不下。因暗想曰:“我不就此时寻个脱身之计,更待何时?”遂起身对操曰:“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矣。”操笑曰:“来日奏帝,即便起兵。”次日,玄德面奏君。操令玄德总督五万人马,又差朱灵、路昭二人同行。玄德辞帝,帝泣送之。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称:
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
操令刘备总督五万精兵,又差朱灵、路招二人同行。这一说法,看似轻描淡写,恰恰就说明了章学诚“七实三虚”的观点。
曹操的确是派遣刘备督朱灵、路招率兵邀击袁术,这在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在下面豹眼会详细地说明,这里先说一下这五万精兵及将领职责一事。
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就是曹操派遣五万精兵给了刘备,让朱灵、路招协助刘备作战。
这似乎是,五万精兵都得听从刘备的招呼。
但事实是,在任何时期,对于军队的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调动、指挥的。
不可否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但派遣多少兵力,也不是他一句话的事。因为前提是,曹操得有这个实力。
“五万精兵”一说,只在演义里出现过,在任何史料中都查阅不到。
动用五万精兵,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小规模军事行动。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赤壁,孙权初期只能凑齐三万军队;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威震华夏,几乎全部荆州兵力也不过三万精兵;刘备举国之力讨伐东吴,只凑齐了三万五千兵力,赵云的一万兵力还是后援部队。
曹操为了西征,调走了绝大部分兵力,命张辽、乐进、李典等大将守合肥,只留下仅仅七千人马。曹操多次大的战役,经常是率领几千虎豹骑投入战斗。就这次曹操东征反叛的刘备,只动用五千虎豹骑;火烧乌巢,也是五千虎豹骑;曹纯长坂坡击败刘备,大约是三千虎豹骑。
就是官渡之战,有些资料介绍,曹操也就两万兵力参与了战役。
虽说虎豹骑不是一般的作战部队,可以以一当十,但动不动就派遣几万大军,是不现实的事。
因此,章学诚所言,罗贯中“惑乱观者”是很中肯的。
如演义所言,曹操傻乎乎的把五万精兵派给了刘备,刘备居然傻乎乎的不能够带走,曹操、刘备都够蠢的哈。
这就是演义的“三分虚”,惑乱观者。
为何又说演义“七分实”呢?
刘备少年时,与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学习,公孙瓒年长,刘备以兄事之。
中平元年(184年),刘备参加镇压黄巾军起义,因功拜为安喜尉,后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由于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往奔公孙瓒,被表为别部司马。
刘备也是知恩图报之人,得知袁绍干掉了公孙瓒,就追念公孙瓒推荐自己的恩德。同时,念念不忘的四弟赵子龙不知下落,心急火燎,放心不下。
最最关键的是,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刘备发觉曹操对自己有戒备,心中惧怕,就想早日离开。
这些描写都非常符合史实,也符合当时刘备的心态。这是演义经典之处,但五万精兵却是子虚乌有。
玄德到寓,星夜收拾军器鞍马,挂了将军印,催促便行。董承赶出十里长亭来送。玄德曰:“国舅宁耐。某此行必有以报命。”承曰:“公宜留意,勿负帝心。”二人分别。关、张在马上问曰:“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玄德曰:“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因命关、张催朱灵、路昭军马速行。
刘备得到出兵的诏令后,急忙打点行装准备上路。
国舅董承是否前来送上一程,史料没有记载。但此时,刘备已经答应了董承一起谋事,准备杀掉曹操。董承不放心刘备,怕他一去不复返,也在情理之中。
刘备慌慌张张的样子,引起了关羽、张飞二人的察觉,有了疑问,也符合当时的情景。
刘备如出笼的鸟、脱网的鱼,能不赶紧离开,还等曹操摆酒送行吗?
时郭嘉、程昱考较钱粮方回,知曹操已遣玄德进兵徐州,慌入谏曰:“丞相何故令刘备督军?”操曰:“欲截袁术耳。”程昱曰:“昔刘备为豫州牧时,某等请杀之,丞相不听;今日又与之兵: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也。后欲治之,其可得乎?”郭嘉曰:“丞相纵不杀备,亦不当使之去。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望丞相察之。”操然其言,遂令许褚将兵五百前往,务要追玄德转来。许褚应诺而去。
郭嘉、程昱都曾主张软禁刘备,甚至程昱建议曹操杀掉他。
由于当时二人都不在,曹操犯了迷糊放走了刘备。等二人回来一提醒,曹操悔青了肠子。但是否派遣许褚去追回刘备,并不确知。
这是演义虚与实之处,也是江湖上所传说的曹操派遣给刘备五万精兵的由来。
但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史上这个桥段的真实故事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皆伏诛。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联合刘备斩杀了吕布。刘备跟随曹操回到许都,被拜为左将军。曹操对待刘备非常客气,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哥俩经常喝个小酒,联络一下感情,评论一番天下英雄,这倒是常事。“煮酒论英雄”,并不为虚。
但曹操接受郭嘉、程昱的建议,一直防备着刘备,刘备也是清楚的。否则,刘备也不会参与董承的衣带诏事件。
刘备参与董承诛杀曹操的阴谋,也是不得已。
恰巧淮南袁术称帝后,混不下去了,要北上投靠袁绍。刘备看准了时机,主动要求带兵去截杀。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遣刘备督朱灵、路招前去截杀袁术。还没有与袁术交锋,袁术就病死在半道上。
据《董二袁刘传》记载:
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於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袁术前被吕布攻破,后被曹操击败。称帝失败后,投奔部曲雷薄、陈兰,但又被拒绝,忧恐不知所往。这时候袁术想起了袁绍,想把称帝的那套家伙送给他。但在途经徐州北上青州投奔袁绍长子袁谭时,半道发病而死。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袁术自败于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于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
在这里,没有明确说明曹操令刘备督朱灵军队。但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被曹操先后表为宜城亭侯、豫州牧、左将军,其爵位、职阶都在朱灵之上。这次出兵,理该以刘备为主。
程昱、郭嘉听闻曹操已经派遣刘备出兵,就说:“刘备不可以放走。”曹操悔悟,但已经来不及追回。
从这个情况看,曹操只是一时大意,但不可能对刘备毫无防范,更不可能把军队完全交给刘备统领,刘备只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而已。
刘备本身自有部曲,分别由关羽、张飞统领。曹操也不可能把关羽、张飞扣留下来,只让刘备一个光杆司令带领朱灵等人前往。朱灵、路招的军队还是由二人统带,这都是固定的游戏规则。
从《先主传》、《袁术传》、《武帝纪》记载看,都说袁术在半道上就病死了。双方并没有直接交锋。
《先主传》记载:
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东海昌霸反,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众数万人,遣孙乾与袁绍连和,曹公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袁术死了,这次出征的军事任务已经结束,刘备就应该把人马带回许都。
但刘备再也没有回去,直接率军占据了下邳(徐州治所),斩杀朝廷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
而朱灵等人独自返回了许都,自然带着他们自己掌管的军队。
从这些史料来看,无法确认曹操究竟动用了多少兵力。也看不出刘备是否想带领朱灵等人一起反叛,没有记载就可以断定,刘备并没有动这个心思,他并不想节外生枝。
因此,对于题主所提出的问题,找不到直接的答案,只能去推测了。
曹操究竟派给了刘备、朱灵多少人马?
汉末三国时期,时常看到部曲一词,通常认为是将领的私家军。关羽、张飞统带的人马,就是刘备的部曲,是其私家军。一般认为,刘备自己的嫡系部队,就在三千人左右。
刘备在徐州被吕布击败,得到了糜竺兄弟的资助,并给与了两千人的兵员补充。
之后,刘备跟随曹操,应该说兵员损失不大,刘备自己的兵力还会存在。这也是在朱灵返回后,刘备能够攻占徐州的资本。
那朱灵又有多少兵力呢?
朱灵(生卒年不详),字文博,冀州清河国人。
朱灵是曹操手下大将之一,在《三国志》中没有单独为朱灵立传,只在《张乐于张徐传》后简单介绍了他的情况。
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
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灵后遂为好将,名亚晃等,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
《三国志》中,能够看到的基本就是这百十字的资料。
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个关键的史料:
一是,朱灵本是袁绍部将,袁绍派遣朱灵督三营助曹操征伐徐州陶谦。之后,袁绍其他诸将都归建了,但朱灵却开了小差。
朱灵说:“我看了许多人,没有人能比得上曹公,此乃真明主也。今天幸运地遇到了,我是不走了,你们看着办吧。”
朱灵统带的三营兵士,也很倾慕曹公,就跟随朱灵留了下来。
这就是说,朱灵带来了三营兵士,可以看做是朱灵的部曲。曹操遇到这个情况,也不会把朱灵的军队拆分,一般是由朱灵继续统领。
二是,朱灵最后混到了后将军,其名气仅仅低于徐晃。
徐晃位列曹操“五子良将”之末,也就是说,在陈寿眼里,朱灵就是仅次于徐晃的曹操嫡系将领之外的第六人。
就资历而言,朱灵也在张辽、张郃之前投奔曹操,跟徐晃差不多时期而且经历相似。
从最终职位来看,官至后将军,这与“五子良将”相比,毫不逊色。
那为何朱灵只是第六人而没有入列“五子良将”呢?
豹眼认为,就与朱灵这次同刘备出征有关。朱灵只是带回了曹操的军队,而把刘备放跑了。
朱灵三营兵力有多少
秦汉时期,军事编制一般是五部二曲制,一个将军标配就是这些兵力,基本是固定编制。
一部有二曲,每曲五百人左右,一部在一千人左右。
每部设一位主管为校尉,秩比二千石,另有一军司马,秩比一千石。
从俸禄来看,校尉虽然只是统领一千人左右,但相当于郡守的待遇,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在秦汉军事编制中,并没有“营”这个称谓,豹眼理解,一营相当于一部,规模大约一千人。
朱灵三营人马,也就是三千人左右。
当然,朱灵归属曹操后,曹操未必把三千人马全部归他统领。而且屡次跟随曹操征战,也会有损失,曹操自然也会给朱灵以适时地补充。
就朱灵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而言,本部人马能维持这个规模就算很了不起了。
因此,豹眼认为,曹操派遣邀击袁术的战斗军队,也就在一万人左右。其中,刘备本部三千人、朱灵本部三千人、路招本部恐怕也在这个规模上。
同时,为了大军的后勤补给,按照一般的规则,曹操再派相当的兵力运送粮草。
这么说,曹操最多派遣两万人去截击袁术,而且有一半还是运输兵,不可能有五万精兵。
曹操如何掌控军队?
先看一下东汉时期中央军的规模及掌控方式吧。
北军中候,官名。东汉置,掌监北军五营,秩六百石。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
北军中侯,是东汉设置的很重要的官职,秩比六百石,看起来俸禄很低,但权力很大。其掌监北军五营: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
这绝对是汉朝的精锐兵力。
王朗曾说:
旧时虎贲、 羽林、 五营兵及卫士 , 并合虽且万人”
据这个说法,虎贲、羽林、五营及卫士,合并在一起也就万人。
有资料介绍,北军中候“掌管五营”,所属五校尉,总兵力为3536人。
这样看来,每营兵力大约七百人左右。一般骑兵营少一些,步兵营多一些,那么步兵营也就一千人左右。
按照规则,越是精锐,编制越少。
蔡质《汉仪》记载:
虎贲中郎将“主虎贲千五百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羽林郎百二十八人”;
应劭《汉官仪》记载:
“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 ,右监主九百人”——以上,光禄勋执掌的部队大约为虎贲1000人,羽林1828人,共计2828人。
《汉官》记载:
“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共领卫士720人。
执金吾掌管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责任重大,官阶很高,其统领只有720人。
李贤等著《后汉书·百官制》记载:
卫尉“掌宫门卫士,宫中徼循事”,属官除公车司马令所领卫士之数不明外,其余属官包括南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及诸宫门司马,共领卫士约2454人
马端临《文献通考·兵考二》记载:
城门校尉“掌雒阳城门十二所”,“惟城门屯兵数无所考,以宫掖门司马所领者推之,多者七百二人,少者止三十人,况十二门止于一校,必非重兵所在,多不过三千人耳”按照此推论,兵力按3000人计。
这就是汉朝时期,中央政权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的编制。守卫京师的各部门一般就是一到三千人的规模。
当然,作为汉末混乱时期的地方作战部队,精锐程度远不能与中央军相提并论,其编制也略多于中央军。但动不动就是几万精锐出动,是很不实际的事。
曹操挟太子以令诸侯,对于东汉中央军的掌控,基本也是依照这些规则。至于对外征战的军队,基本依照秦汉五部二曲制度来管理。
曹操时期,对军事编制有许多改制,这里不去探讨了,但万变不离其宗,基本套路还是相似的。
就曹操一向作战的习惯,大多数情况下是亲征。在不能亲征时,一般由夏侯惇、曹仁等嫡系将领统带。
曹操派遣朱灵、路招带兵与刘备单独征战,一方面说明袁术已成强弩之末,曹操并没有特别看重这次战事。事实也证明,还没有交锋,袁术就病死了,曹操必然有准确的情报。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曹操不可能派遣很多的兵力,否则不会没有曹操的子弟兵参与。
正因为曹操没有足够重视这次战事,考虑不细,才放跑了刘备。如果换作夏侯惇、曹仁等人的话,很可能跟刘备直接干上了。
朱灵、路招虽不是曹操的子弟兵,但朱灵是一心跟着曹操混,路招是曹操直接招募的军士,后成为曹操阵营的将领。他们看不上刘备,刘备也不会去招惹他们。
各奔前程,互不干涉,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特别是朱灵本就是这么投靠曹操的,这时也不会难为刘备。
但曹操却不这么认为,尽管朱灵把军队完整的带了回来,还是受到了曹操惩处。
《三国志·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曹操时常憎恨朱灵,想夺取他的兵力。
豹眼认为,恐怕就是因为朱灵放走了刘备,没有及时追杀,这令曹操很不爽。
刘备反叛后,曹操立马派遣刘岱、王忠追杀,但不能克。
当时,董承衣带诏事件已经泄密,刘备参与其中;袁绍又大军南下准备进攻许都。此时放走了刘备,曹操对朱灵自然非常不满。
一旦刘备在徐州站稳脚跟,与袁绍联手,曹操就会腹背受敌。迫于局势严峻,老曹不得已亲自再跑一趟,率领虎豹骑东征徐州。
袁绍大军当前,刘备弄事,曹操两面受敌,这一切都是因为朱灵没有及时与刘备交战引起的。就算朱灵斩杀不了刘关张,起码刘备不会轻易在徐州站住脚,直接把他们赶往袁绍处,曹操也省下了一趟腿。
但曹操要夺取朱灵的兵权,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因为朱灵的部属基本都是他自己带出来的军队,操之过急,可能会出现意外。
当时,袁绍与曹操官渡对峙,朱灵又是袁绍的老部将,如果曹操处置不当,引起朱灵反叛,就很麻烦。
但官渡之战后,曹操还是找机会派遣于禁带领数十骑,携带曹操命令到朱灵军营,剥夺了其军队,曹操命朱灵及部属统归于禁督统,众皆震服。
如果没有这个插曲,恐怕就是“六子良将”。
从曹操解除朱灵兵权一事,就看出汉末时期军队管理的一些细节。曹操都不能轻易解除朱灵兵权,刘备又岂能随便就控制了朱灵的军队呢?除非朱灵准备死心塌地地要跟着刘备造反。
朱灵如此,路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路招可是曹操一手培养起来的将领,跟子弟兵差不多。
因此,曹操派遣邀击袁术的军队,恐怕就是刘备、朱灵、路招各自的本部人马,各三千人左右的规模,不会更多。
这次行动的目的是邀击袁术,既然袁术已死,就必须回军交差。
刘备要逃走,朱灵、路招不想跟着刘备混,他们的部队刘备无法染指。否则,朱灵、路招就白混了。
朱灵、路招没有曹操的命令,也不便直接与刘备开战。能把军队完整地带回,也是常规操作。
朱灵、路招不能成为超级名将,其原因也就在这里。他们缺乏战略眼光,想象不到此时击败刘备对于曹操有何重要意义。
如果换作许褚、夏侯惇试试,绝不会放刘备等轻易走人。
做人是有差距的,不仅仅体现在能力上,难免曹操要分别对待了。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刘备窃取5万精兵是演义小说的说法,真正的历史却不是这样,其实刘备带走的仅仅是自己的本部人马,这部分人从他在涿郡起兵的时候就开始跟着他了,后来到徐州后得到扩充后驻扎在小沛,接替陶谦执掌徐州后兵力又一次扩充,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本部人马。
陶谦一开始给了刘备4000人,让它驻扎在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小沛,但很快他刘备被前来讨伐的曹操击败了。好在吕布图谋兖州,曹操无暇继续攻略徐州,刘备得以在陶谦病故的短暂时间里拿到徐州州牧的大印,这给了他充足的钱粮和官职,去笼络自己的势力,从而形成自己的部队。
得到徐州之后,刘备拉着苦心积累的军队和袁术交战,在得知吕布偷袭徐州后匆忙撤军,这一撤导致军队崩溃。
随后,刘备带领残兵辗转徐州各郡都无法站稳脚跟,不得已向吕布乞降并重新回到小沛。事后刘备招兵买马,扩充到万余人的部队,但也因此遭到了吕布的嫉恨,吕布大军随机攻占了小沛,再次成为丧家犬的刘备得到了曹操的资助实力有所恢复,但他还是没能挡住吕布的进攻,失去了根据地小沛。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借着仁义的大名,和数次摔倒了再爬起来的折腾,他手下还是有一大批忠于自己的人,也就是他的本部人马,也正是这支部队帮他夺回了徐州。
公约199年,在淮南活不下去的袁术,决定带着玉玺投靠北方的大哥袁绍,这当然会被曹操知晓,曹操第一时间命令大将朱灵和左将军刘备带兵前去堵截。
请注意,此时的刘备虽然名义上是主将,但实际统兵的是朱灵,刘备不可能掌握曹操的主力,他手里也未必有大V们说的神器“兵符”,因为曹操不信任他。
走到半路上,朱灵和刘备就得到了袁术病死的消息,这样一来继续耗费军粮在外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刘备以主将的名义让朱灵自己先回去,朱灵自然不可能单枪匹马的回到许都,他肯定要带走曹军,而左将军刘备带领的只有那些忠于他的本部人马。
这股兵力究竟有多少人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下来,但刘备就是凭借这股兵力,趁着徐州守军对自己没有防备,以突袭的手段攻克了徐州制所下邳城,斩杀了曹操的将军车冑,再加上曹操在徐州没少作孽,当地人对来自许都的统治本就没有好感,这让刘备控制徐州轻松不费力。
了解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刘备何时也不曾控制过曹操的精锐军队,他能第二次控制徐州,是各种精准算计的结果。
而且,199年时的曹操,正在准备官渡大战,袁绍的军队正从北方压境,他也不可能拿出来5万兵马给朱灵和刘备。后世考证认为,占据兖州、徐州、豫州和半个司州的曹操,最多只有7万人马而已,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兵力最多也就4万多人,怎么给刘备5万人去堵袁术呢?
再者说,曹操可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铁憨憨,他治军的套路比任何一个汉末军阀都要优秀。
受到南阳兵败(张绣诈降那次)的影响,曹操不再相信任何非宗亲之人(宗亲指曹氏和夏侯氏),曹操规定所有的领兵将领和出征士卒都要把家人留下来做人质,各地官吏也要把家人留在许都做人质,如果被包围必须在困守100天且没有援兵的情况下,才能投降,否则家人就会受到牵连。
在这种严格的牵制措施下,曹操的军队和封疆大吏几乎没有主动投降的(率领3万人救援襄樊的于禁除外),投降都不敢更别提跟着刘备兵变了,换句话说,刘备没有偷走曹操兵马的可能性,带着这帮人也不可能控制徐州反曹。
如果不知道那才是见鬼了。
刘备把曹操的五万人马拉走是在“煮酒论英雄”之后。
曹操对于刘备其实一直都是比较重视的。刘备联合曹操杀了吕布,夺回徐州以后。
很值得玩味的一点是曹操没有将徐州还给刘备。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州郡虽然名义上还属于中央朝廷,但实际上是各行其是,处于割据状态,地盘都是私有的,可以继承,还可以让来让去。
徐州原来的太守是陶谦,因为深知自己的子孙不争气,在这个乱世是守不住徐州的,所以才将徐州让给刘备。
所以,刘备算是徐州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加上他上任以后,尽力安抚百姓,所以得到了徐州百姓的广泛爱戴。
但是,由于吕布忘恩负义,趁刘备讨伐袁术、城内空虚的机会,夺取了徐州,将刘备赶到了小沛。
但没过多久,曹操和刘备里应外合,再次夺回徐州,按道理应该是刘备继续占据徐州才合情理。
但刘备没有提,曹操也没有问,直接就让手下的车胄接管了徐州。刘备跟着曹操到了许昌。在这里,刘备韬光养晦,装着没有大志的样子,每天就是在后院种种菜,养养花。
一次,曹操宴请刘备,在会客厅用青梅煮酒,曹操问起刘备当今天下谁称的上是英雄,刘备一连说出了袁绍、公孙瓒、刘表等人,但曹操说都不对,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
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捏在手里的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正在这是,天上打响了惊雷,才把刘备的惊慌之情掩盖了下去。
虽然如此,曹操依然没有放松警惕,时刻监督着刘备,压着他,不让他有机会冒出头来。直到袁绍讨伐曹操,刘备才自告奋勇要为曹操拦截袁绍,曹操才放他出许昌,并拨给他五万精兵。
刘备走到半路,曹操反悔了,派许褚去追回刘备,但刘备肯定再也不会入坑了。直接拒绝了许褚的要求,许褚考虑到曹操并没有明令他和刘备厮杀,所以也就回去了。
其实,这个时候,只要不是聋子、瞎子,士兵们心里多少都会有点疑惑的。
很多人习惯上把普通士兵的智商看得很低,以为别人很笨。其实不然,那些征战多年的兵油子有些可能比当官的还要精明,想想看,白起、李牧等等名将那个没有一个小兵的经历,所以草莽之中岂无英雄,对于刘备的举动不可能毫无察觉。
之所以这些人没有反,我认为应该是出于以下原因。
从人性出发,当兵吃粮是千古不变的道理,谁发粮饷谁就是主子。
这其实很好理解,这个时候军阀混战,士兵们没有选择的权利,跟着谁根本由不得自己做主,今天曹操得胜,就跟着曹操,明天刘备得胜就跟着刘备。就算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他们的命运也就是主帅一句话的事,送给谁,借给谁,哪里由由得自己做主。
只要每个月的粮饷按时到位,跟谁不是跟呢?所以,士兵根本没有对曹操绝对的忠诚,虽然看出了刘备的意图,但是根本没当一回事。
刘备是皇室宗亲,仁政爱民,得到了士兵的认可。
说实话,魏蜀吴三国开国之君中只有刘备是白手起家。他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原因,在于他得凡事为别人着想,以仁义为本,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广泛爱戴。
比如,吕布袭击徐州时,张飞丢下刘备家小,弃城而逃。当张飞告知刘备以后,刘备默然无语,看出心中虽然悲痛,但还能够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绪。
当张飞羞愧无地,拔出宝剑要自刎时,刘备确是一把抱住,嚎啕痛哭,并说出了那句有名的“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名言。
他对于兄弟的感情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跟着这样的大哥混,谁的心里不会暖三分呢?
所以,当士兵们跟随刘备的时刻,实际上应该是暗含喜悦的,心里对刘备就非常认可,哪里还会反抗。
士兵们是一个群体,会相互影响,当支持刘备的一方占大多数、而刘备又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时,没有人会反抗。
这其实牵扯到一个心理学上的问题。就是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
从实际上来看,五万多的士兵,不可能人人都是心悦诚服的,也可能会有一些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穿衣,对曹操还有一定忠诚的人。
但是,当周围的兄弟都显得很驯服,这种情绪就会一个传一个,再加上有关羽、张飞这种猛将坐镇,就确保了这种稳定的局面不会被打破,也就没有人主动起来反抗了。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五万人在明知刘备背叛曹操的情况下,仍然安安静静就不足为怪了。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情节讲的是刘备在和曹操一起讨伐吕布后,一起回到许都。在许都,刘备怕曹操识破自己的雄心,于是韬光养晦,天天种菜迷惑曹操。可是,即便如此,刘备的心思依然被曹操识破,对他说出“天下英雄唯我与使君耳”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无时无刻生活在恐惧中,急于脱身。
终于,刘备找到机会,在袁术投奔袁绍的时候,要求率领一支军马,去徐州半路截击袁术,曹操同意了刘备的要求。可是,一旦刘备率领这五万人马出兵之后,就不听从曹操要求他返回的命令了。在截击袁术获胜后,刘备就留下了这五万人马,转身袭取了徐州,斩了曹操派驻统领徐州的车骑将军车胄,公开反抗曹操。小说中的这段情节也是在现实历史中存在的,写得比历史上的记载要精彩。
在这里,我们会有个疑问,那就是刘备率领的这五万军马,原本是曹操的军马。为什么会听从刘备的命令,反叛曹操?如果说是被刘备所骗,蒙在鼓里袭取了徐州。那么在后来曹操亲自率领军队前来平叛,这些人马肯定知道自己的处境。可是,他们依然听从刘备的指挥抗击曹操,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军队这个特殊的组织结构谈起。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那就是军人的首要天职是什么?是服从。每一个军人,必须要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才会保证战争的胜利。所以,服从是刻在每一个军人骨子里的。理解的要服从,不理解也要服从。这就是军队的特殊性。
因此,在任何时候,统治者都不允许军队有自己的意志。因为这种意志对统治者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在旧社会,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密。军队的军规中,光斩条就有几十条之多。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一个将士根本就不敢问什么理由,只听从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命令。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古代的统治者对于军权十分看重。一旦军权旁落,就会出现不可想象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那里面的信陵君就是为了夺取军权,才盗取了兵符。当对方大将晋鄙表示怀疑的时候,信陵君立刻击杀了晋鄙。全军十万将士,没有一个人反抗的。这是因为兵符在信陵君手中,谁也不敢违反军法,落得个晋鄙的下场。
所以,当刘备被曹操任命为这支军队统帅的那一刻起,这支军队的每一个人就只服从刘备的指挥。至于说刘备是否反叛,那是上司考虑的事情,自己只管服从就是了。刘备又利用自己的权力,在讨伐袁术前后,调整军队的组织结构,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到各个关键岗位,这样就迅速的控制了这支军队。即便是有人心向曹操,也因为群龙无首不敢轻举妄动。
那么,曹操对这支军队就无法控制了吗?其实还是有的。最起码曹操有两个办法能够防止这支军队的反叛。可惜,这两个办法一个因为曹操的疏忽,没有实行。另一个在当时虽然已经被曹操实行,可是还没有完善的制度,形同虚设。
第一个办法就是监军制。在一支军队派驻统治者的代表,对这支军队加以监督,是当时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取得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司马昭派兵灭蜀的那一仗。
当时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出兵灭蜀。司马昭就派亲信卫瓘作为监军,率领一部分兵马随同出征。在邓艾越权行事的时候,是卫瓘生擒了他。在钟会和姜维合谋准备造反的时候,是卫瓘率领将士消灭了他们。可以说,保证灭蜀的战果,保全曹魏十万大军,卫瓘居功甚伟。
曹操对刘备的这支人马也是有所防备的。他派朱灵、路昭两人随同刘备一起出征,也是起着监督刘备的作用。可是,曹操给了他们任务,却没有给他们职权。他没有像司马昭那样,明确朱灵、路昭的职务、权限,给他们监军的名义。这就让刘备钻了空子,以统帅的名义打发朱灵、路昭两人回去,自己控制了军队。
第二个办法就留取军队将领的人质。我们可以看到,在刚开始,曹操是没有采取这种办法的。这是因为曹操没有稳固的根据地,如果留驻人质的城市被敌人夺走,就会造成军心离散。在后来的襄樊之战中,关羽就是因为手下将领家眷所住的江陵被吕蒙所夺,使得大军一朝奔溃,所剩无几。
所以,在和张绣的作战中,曹操的儿子曹昂、爱将典韦都死于张绣的反叛。在事后,曹操总结经验,认为不留取人质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从那以后,再加上后方逐渐稳固,曹操开始留取人质。
但是,在刘备这个事件的时候,曹操的这些措施也刚刚进行。他对这些措施的执行并不严格。所以,曹操可能留取了一部分将领的人质,可是并没有对他们有实质性的管制。在黎阳之战后,曹操才颁布了追究将领战败责任的命令。我们可以想到,在此之前,曹操对部下的管理还是比较松散的,即使打了败仗也是经常不处罚。这使得那些反叛的将士心怀侥幸,随刘备而去。
结语:
所以说,在刘备夺取曹操的兵马,袭取徐州的时候,曹操是措手不及,一时没有办法。这实际上是刘备利用了曹操的管理漏洞造成的。这件事,也给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之后,曹操很少将大批兵力交给非自家亲族的将领指挥。
不过,刘备这样得到的军队也有弊端。这些军队到底是曹操的军队,不是刘备亲自拉起的军队。他们虽然暂时在刘备的胁迫下能够为其所用,在战况顺利的时候也能够处理。可是一旦战况不利,这些军队就军心容易动摇。
在《三国演义》书中也说道,到后来在曹操率领军队讨伐徐州的时候,这些军队被曹军包围,一看势头不妙,就尽皆投降曹军去了。最终,刘备还是大败,被迫逃亡去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窃取曹操五万精兵,就算精兵知道刘备已经反对曹操了,也已经无能为力。因为刘备已经掌握统兵印信。在那个认符不认人的时代,再加上绝大大部分士兵都是文盲,即使有少部分人知道真相想反抗,也会被镇压下去。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军队和现代军队是不同的。现代军队是人民军队,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军队,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而古代军队只不过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对于那些精兵来说,当兵只是为了吃饱穿暖,他们跟曹操是当兵吃粮,跟着刘备也是当兵吃粮,对他们来说并无不一样,所以不知道真相的跟着刘备干,知道真相的也没必要冒死去反抗。这才让刘备窃取成功。
至于说刘备如何控制部队,我认他应该采取了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广施恩惠。就是给所有将士升职加饷,具体而言就是将中下级将领提拔上来,这些人跟曹操没多少接触,所以没有忠诚而言。而原来曹操任命的高级将领要么被他招降要么就是被他遣散。
之所以说是遣散,乃是因为就算这些高级将领再怎么无能,也会有得人心的地方,贸然在军中将他们杀掉,肯定会引起军心不稳。所以肯定是放掉他们,用以收买军心。
真实历史是,汉末经历天灾、起义与战乱,至公元196年时百业凋敝,曹操无法供养数万精锐!
公元前192年,曹操在济北相鲍信等拥戴下任兖州牧,旋即击败黄巾军史称“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其一,这个数字很夸张,青州黄巾军规模没有这么大;其二,因军粮供应曹操只收其精锐,能有万余已是青州兵极限,加上曹操原有兵力也不超过5万。
公元194年形势图
曹操接连击败刘备、单经与陶谦,史书的记载是“大肆杀戮”,还是粮草短缺,导致曹操军事规模难以扩张,而曹操对辖境剥削过重,导致陈留太守张邈与中郎许汜等迎吕布为兖州牧,吕布仅千余残兵,兖州留守万余,却与曹操缠斗数月,因军粮短缺吕布才战败。
刘备
公元195年至公元197年,徐州在陶谦、刘备、吕布与曹操的混战下衰败,曹操避免反叛徐州分城固守,而精锐防备占据燕冀的袁绍,说刘备夺取曹操5万精锐不现实,汉末“官渡之战”关乎曹操生死存亡,然而曹操包括新兵与降卒仅2万余,证明曹操20万精锐纯属演义虚构。
曹操
刘备夺取曹操数千精兵,再招募几千士兵,号称数万是汉末的通常做法,毕竟能够安定军心获得更多效忠者,而且刘备“仁德”口碑获得回报,徐州民众愤恨曹操屠杀,只要供应粮饷徐州兵将更愿跟着刘备,所以对曹操的恨与刘备的贤德,控制几千徐州兵将无需特别手段。
陶谦让徐州
那是《三国演义》上说的,实际上只有五千精兵。
因为当时天下大乱,豪强割据,很多人都私人部曲。
朱灵并不是曹操的人,而刘备领走的那支军队正好就是朱灵的这5000将士,并且朱灵和刘备其实都是曹操信不过的人。
刘备将朱灵遣送回去,杀了秘密跟来的人,一举夺得了兵权!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时的天下可以说是仍然是汉朝的天下,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大臣都是汉朝的大臣,而且当时的人民也认为这仍然是刘家的天下。所以这就给刘备接下来的动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社会环境。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后,让刘备认为曹操在猜忌他,再加上刘备确实加入了衣带诏,于是一直想找个借口离开曹操,当时正好遇到袁术率军北上投靠袁绍,于是刘备向曹操请求出兵拦截袁术,于是曹操派出刘备与朱灵、路招一起率军五万到下邳拦截并攻打袁术。
当时的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下的军队都是曹操自己打出来的,与皇帝无关,但是按照流程,曹操还得装模作样地向皇帝报告,然后再赐给刘备兵符与印信,当时的刘备可是左将军,印信也就是左将军的官印,代表了刘备的官职是左将军,而兵符就是刘备用来调兵的证物。
刘备
所谓的兵符就是古代用来调兵遣将的唯一物证,也叫虎符,形状一般是做到老虎的形状,并且一般是分成两半,一半在皇帝手中,另一半就在出征将军的手中,古代只有对外作战时,才配发给将军完整的兵符,战争结束后,兵符就会收回,由国君统一保管。
曹操时代,虽然有皇帝,但是兵权仍然在曹操手中,所以曹操调配军队给刘备时, 就把兵符给了刘备,刘备就能凭借兵符去调兵,在调兵的时候应该还有曹操的手谕,同时兵营会验证兵符是不是真的,验完之后,刘备就能调兵,曹操当时应该是不放心刘备,还给刘备配了两个副将:朱灵和路招。
这里需要注明的是:调兵看的是虎符,而不是人。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认符不认人”,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需要调兵的并不是同一个人,今天可能是刘备,明天可能是张辽,后天可能是于禁,再说了,也不可能让同一个将领长期调兵。
2个半边兵符
而这些被刘备调走的五万精兵,只知道听从他们上级军官的指示,至于调兵出去做什么,他们起初是并不知道的,军队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当刘备率领这五万精兵出发后,郭嘉和程昱听说刘备率领五万精兵出发了,于是就问曹操,为什么放走了刘备?如果刘备这一走就不会回来了,于是曹操后悔,派出许褚率领500士兵去追击刘备。
许褚追来时,刘备就已经料到了许褚的来意,于是安营扎寨作好战斗准备,许褚是奉了曹操的口谕请刘备回去,但刘备肯定不回了,以“将在外军令有所有授”为理由拒绝了许褚的建议,许褚也没有办法,当时许褚手下只有500人,而刘备有5万精兵,许褚自然不敢跟刘备交战,就算比武力,刘备也有关羽和张飞两员猛将在,许褚同样不敢打,况且曹操给许褚的任务是把刘备追回来,没说跟刘备打仗,要打也打不赢,所以许褚只能回去向曹操复命了。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
对于刘备同曹操诱骗来的五万精兵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按照之前的计划,可是曹操下令让刘备率军出战的,作为普通士兵来说,他们没有资格也没有理由去询问刘备发生了什么事,除非有人带头闹事,但这个时候只是许褚来问了一下,五万精兵也不可能作出什么过激反应,只能继续跟着刘备完成任务。
对于五万精兵来说,他们只能按照之前的流程办事,不是他们愿意跟随刘备,他们只能继续未完的命令,他们只认符不认人,除非曹操亲自出现,否则这个时候任何也调不走他们。
曹操
这里有一个战国时期的例子,说的是秦国攻打赵国,并围攻赵国的都城,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赐予大将晋鄙兵符并调动了魏国十万大军准备救援赵国,但晋鄙走到魏国边境就不走了,害怕秦国,这个时候魏国的信陵君为了救援赵国,带着两个人来找晋鄙,并在大帐中趁机杀死了晋鄙,抢夺了他的兵符,然后调动这十万大军出发救援赵国,想想看,十万大军的主将被杀都没有人管,然后信陵君拿着兵符就能调动军队作战,所以兵符才是调动军队的唯一凭证,就算这个时候魏王有命令来,也抵不过兵符管用,这就是士兵只认兵符不认人的故事。
之后,刘备继续率军完成曹操交待的任务,在徐州与袁术交战,袁术兵败呕血而死,然后刘备派出朱灵与路招两人回去向曹操复命,并没有分给两人军队,而是继续把五万精兵留在徐州,并且一面招兵买马,一面策划谋夺徐州,准备与曹操对抗。
三国军队
那为何完成任务之后,这五万人还留在徐州不走了呢?
很简单,因为刘备的命令,刘备命令五万士兵留在徐州,他们只能留,因为刘备有兵符,是这五万士兵的上级,士兵不敢自作主张的,况且一般外出征战的将领有假节权力,可以不经通报斩杀不听从命令的士兵,谁也不敢抗命,他们也不了解信息,只能待在军营听从命令。
别说他们不知道,就连当时的徐州刺史车胄都不知道,古代不像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相当的信息传递本来就不方便,再加上信息掌握在中高级军官手中,普通士兵是不可能知道,就算他们看到,也多半不认识字,那个时候的士兵多是农民,一般都是老老实实听从命令,不会想别的事,况且又是曹操手下的兵,纪律严明。
刘备
然后刘备凭借手中军队还斩杀了徐州刺史车胄,夺了对方的军队,对于军队来说,主将是他们的灵魂,车胄一被杀就群龙无首,除了投靠刘备别无他法,刘备又吞并了徐州的军队,势力一下子很大了,对于手下的军队,也不太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反正让他们有饭吃就行,他们只能盲目听从刘备的命令,除非曹操出现在他们面前,否则他们是不会明白的,这也是刘备能够诱骗曹操五万精兵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