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闯关东的人为何要选择寒冷的东北,而不去富饶的江南?
中国老百姓说话用词很讲究的,精确无比的。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走西口,是山西和陕西人向蒙古甘肃一带谋生的一种方法。也就是把内地的物资贩运到蒙古和甘肃去。或者是有技术的人,到蒙古和甘肃一带给人家打工,挣点零花钱。
所以来去自由就叫做走西口。
下南洋,是因为人口太多土地不够用了,到海里各个岛屿上,去到印度群岛去,这就叫做下南洋。
不论是走还是下都是自愿的,想去就去,不想去不去,没有什么危险的,也没有什么危害的。
闯关东用了一个闯字。并不是因为山海关和入东北三省有人把着关口不让进,而闯进去。
而是因为到了东北三省的人,都得一种地方病或者是客山病,老百姓称为大骨节病。
最严重的就是女人活不到40岁,男人活不到60岁。
因此进入东北三省属于是拼命进去的。折寿也要进去。才成为闯呢。
勇于闯入东北三省的人,是因为在当地生的孩子,就不会有这种病了。
民间有个传说,说在西藏本地生的人心大肺小。所以本地人不感觉缺氧。外地人心小肺大,进入西藏以后气就不够用了。
但是相同的就是外地人到了西藏,在西藏受孕和再生的小孩,也是不怕缺氧了。
另一个闯关东的人都是一些穷光蛋。稍微富裕一点的也是家里的土地,非常紧张不够用的。所以乘船或者是乘马车进山海关的人很少。差不多全部都是地下走着去的。当时看情形就是讨饭的人进入了东北三省。
闯关东是有历史背景的。
俄国进入东北三省,让清朝政府起了急。质问俄国为什么进入中国。俄国人说这里没人谁想去谁去。于是清朝政府开禁,准许内地人进入东北三省了。这样中国的穷人就到东北三省去耕地种田了。
俄国没有进入东北三省的时候。清朝的满族人认为东北三省是他的龙脉龙穴之地。不准关内人进入东北三省,破坏他们的龙脉龙穴的。
原本的整个西伯利亚都是中国的地盘儿,俄罗斯进入了黑龙江,清朝开禁。这才以黑龙江为界,形成了现在的中国地图版图的界限。
实际上是清朝政府不掏钱,用内地的人去填东北三省少人的局面。这同湖广填四川政府掏钱是不同的。
另一个到东北三省去用闯字。是因为东北三省是土匪窝子。东北人说土匪不叫土匪,而是说胡子。
比方说胡子来了,遭胡子了。就是土匪来了,遇到土匪了。
胡子就是老人的意思,也就是原先的本地土著人。也就是长胡子的人。
到东北三省就是同土匪打交道,所以用个闯字。
东北的土著人又是满族人。并且是老弱病残,进不了北京的,当不了官儿的一些下等人。
进入关里的满族人,如果犯了罪,不被杀头的话,就返回东北。作为惩罚的表示。这些返回东北的犯人不受限制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土匪。
因为是由北京返回去的犯人组成的土匪。讲的都是北京腔。
后来闯关东的人们发现也说北京腔的话,土匪以为是土匪呢,就不去抢这个说北京腔的人家了。
久而久之北京腔就成了整个东三省的普通话。这在中国是一个奇葩的地方。因为中国的每一个省的方言最少也得有个10来种。而东北三个省,都是一个北京腔的人群。
去东北的人很多,陕西的,山西的,河北的,河南的。只不过山东人略占的人数多一点罢了。
闯关东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清朝政府宣布,谁耕多少田,开多少荒,都是他自己的。而且三年免税,6年半税。这才有大批的流民闯入东北。因为自己在原先住的地方没有田地,到了东北以后可以当地主了。
后来有人说一些闯关东的故事,都是挖人参啊,找金矿啊等等。这是极个别的现象,大部分人都是为了奔着自己成为地主去的。
因此决心大的就拖家带口三代人一起去东北。稍微谨慎一点的人,自己青壮年先去,开荒成功了,再把家人接过去。
用现在的词汇说,就是清朝政府,号召内地人去开发东北三省。目的不是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而是对抗了俄罗斯占领中国地盘的问题。
石塘网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历史上的几次民众大迁移,其中有名的就是“闯关东“。离井背乡,寻求生路,进入东北,寻求新的土地,建立安居的家园。
但他们为什么要去那个人烟稀少,天寒地冻,环境恶劣的塞外东北,而不去富庶温暖的江南呢?
首先是,东北地广人稀。迁移的多数是破落户的农民,他们手无寸铁,拥有土地才是生存根本。而南方虽然富庶,但繁华的外象下祸乱频频,东北虽有土匪,但无战乱。
再就是,生活习惯,山东和东北近似,语言相同,饮食大抵相仿。而去南方就有些水土不服,再者,南方士大夫,才子佳人居多,对于这些目不识丁的流民来
说,习俗上也不习惯。
最后是交通难题,那个时候,少有车舟,多数步行。山东到东北经渤海坐船,两天能到,步行为四五日。但如果去南方多数是陆路,一路上战祸濒起,时间长了,因条件有限,多数人自带干粮不足,到不了终点早就饥饿死了。综合考虑后,去东北是最佳捷径。
如今的东北人,他们的祖上很多都是山东人。他们开垦了荒芜的黑土地、也让希望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成累累硕果。
我是一个东北人。是山东人在东北的第五代后代,我们现在在祖籍上都写着“山东登州府”,也就是山东蓬莱,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个出现海市蜃楼的地方。
所以我就对山东人闯关东特别感兴趣,查看了不少资料,也询问了很多长者。
其中就有你特别提到的,为什么山东人到东北闯关东,而不去下江南?
实际上你错了,因为地理位置相近,山东人因为饥荒、战乱和瘟疫等原因,在当地活不下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就近移民,比如苏北、淮北、河南、河北等这些相近的地区。
但是,多次尝试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呢?
因为地域相近,饥荒、战乱和瘟疫在这些相近的地方同样的发生,并没有摆脱生存的困境,而且,这些相近的地方也属于中原腹地,经过近千年的开发,人口众多,并没有多余的土地给他们耕种。
所以,山东人在经过多次尝试失败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别处。
为什么选中了东北呢?我所知道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军队,从明末、清朝到民国这几个朝代,有大批的山东籍的军人到东北戍边或者参加战斗,有一批人就留在这里了,第二个原因是修铁路和采矿,有很多山东籍的民工或者民夫到东北做工,有很多人就留在东北了。
以这两部分人为主,很多和他们有关的山东籍的亲戚、朋友、乡里乡亲都来到了东北,东北那时候广大的东北地区居民据说都没有过百万,最起码新移民到东北开荒种地,活下来没问题。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在土地资源接近极限的山东地区,东北的吸引力就无比巨大,很多山东人因为各种原因到东北讨生活,最起码肯下力气,能种地,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闯关东主要的人群是以山东人为主,我看过一个统计,大约七成以上的闯关东者都是山东人,其他还有河北人(那时候叫做直隶)、河南人、山西人、苏北人、淮北人以及内蒙古人等。
没有人在家乡生活得好好地,就随便出去闯,大部分出去闯的原因无外乎是在当地活不下去了,所以闯关东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就是饥荒,旱灾、水灾、蝗灾这类自然灾害为主,吃不饱饭,饿殍遍野,只好为了一线生机,向人少地多的蛮荒之地东北去闯一闯。
第二点就是战乱,这个大家看历史书也知道,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几乎没有消停过,要不是农民起义,要不是列强入侵,要不是军阀之间杀来杀去,民不聊生,很多人也就逃到东北,躲避战乱。

第三点就是寻找机会,这个人数比较少,不至于因为生活不下去而逃荒,只是到东北寻找更好的生存或者发展机会,这里面有钱人也不少,有知识的人也不少。
从我的描述,大家也可以看出来了,为什么去东北,而不去江南的原因了。
那就是江南已经高度开发了,人口密度已经够大了,根本没有土地来容纳如此大量的移民,所以,即使有人尝试过,到最后也不得不做罢了。

所以,人类为了生存,所做的选择,有一部分是被动的,但是最后是更加理性的选择。
山东人闯关东就是这样,就是综合各种因素之后,是最优的选择。
我的祖先就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吉林省的,然后在吉林省安家立业,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就是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了,天灾就是自然灾害了,自然灾害就是水灾、旱灾、虫害、疫情的连年发生,人祸就是战争,直皖、直奉军阀的连年混战,加重了田租、税赋、差役和无休止的摊派,在天灾人祸强大的压力之下,民不聊生,在山东已经生活不下去了,如其在山东死亡线上挣扎,还不如闯关东求得一份生机,求得一份生存之路,所以就开始了闯关东的求生之旅!
那么当时为什么不选择富裕的南方呢?当时所谓富裕的南方的情况,与山东的情况基本上也是一样的,也是天灾人祸,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个时候的东北,清朝政府刚刚开禁,有大片闲置的土地没有开发,因为如果离开了山东去南方的话,无疑是离开了水坑又跳进了火海,还是吃不饱饭,还是得在死亡线上去挣扎的,所以,为了生存,山东人只能冒险向关东的土地闯进了!
无疑,这个选择还是正确的,虽然有的人把生命留在了闯关东的路上,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克服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最后还是闯进了关东的黑土地上,当时的情况也确实这样,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到处都是渺无人烟的,到处都是可以开垦的土地的,所以这些闯关东的先人们最后把根扎在了黑土地上,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资料,大约有1800万的山东人,闯进了东北的黑土地上!
其实,这些闯关东的山东人,不但挽救了自己,也挽救了留在山东省的那些父老乡亲,因为他们闯关东之后,把他们的土地资源留给了原来的父老乡亲们,让那些留在山东省的父老乡亲们,又多了一份生存的机会!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在我国的近代史上。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移民现象.就像山东,河北的闯关东。中原地区的走西口.南方沿海各省的下南洋,构成了当时的人口迁徙路线图。清咸丰10年,清政府开进放垦鼓励移民实边。因地缘邻近隔海相望相距不是太远。山东成了移居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省份。据有关资料记载,自清初至民国内地闯关东人数达到30,000,000人次。一部电视剧闯关东的播放在全国家喻户晓,让人民认识了山东人闯关东的那段历史。


















近日在济南闯关东纪念馆,与大家一齐走走那段苦难的岁月……山左吴人2021.12.1于济南
#原创#
看到这个优雅的问题,宋安之不由得站在窗前,深深的吸了口气,想着真tm秀啊…
这个问题,简直怎么说呢,算了我还是解释一下吧,正所谓人离乡贱,没有必要的话,没人愿意背井离乡,更何况迁移到千里之外。
当时山东老百姓为何要去东北呢,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这是起因。
而为什么非要去东北呢?
因为东北地广人稀,而且还土地肥沃,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去江南呢?
大家想想,江南地广人稀吗???
江南历经三次衣冠南渡以后,很明显已经被开发的差不多了。
老百姓大规模跑江南去,不只是没有多少开发的空间,找不到地种。恐怕还会被当地人给打的头破血流,是吃力不讨好,为何要跑到江南去?
所以跑东北很正常,跑江南很明显不现实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说说我大舅爷爷闯关东的故事。
我舅爷爷兄弟两人。四十年代末的时候闹饥荒,舅爷爷的父母就饿死了。没办法,我大舅爷爷就把家里几间破房及可怜的家产留给我二舅爷爷,让二舅爷爷可以娶个媳妇。自己拿着一副碗筷,拉着打狗棒和老乡一块讨着饭闯关东。
到了辽宁,先是给地主扛活,后来在沈阳城打零工。解放后成了国营厂的正式工人,在沈阳安了家。
后来他回老家说起那时山东人为什么闯关东而不选择南方。主要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只要去了东北就饿不着你。并且东北人与山东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差不多,况且东北地区也有许多山东老乡,能较快融入群体。
那时候南方并不比关东富裕,且人口密集,水患较多。山东人不适应那种生活。比如种地,山东人不会种水田,在城里也很难找到工作。另外,语言交流也是大问题。
其实题主对过去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太了解。解放前后北方的工农业是强于南方的,南方的富裕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
闯关东,老人们讲主要是去海参崴。更老祖先则真正去了老林。
东北又称林海,冷的外号口极地,胶东人过海便进入东北,辽宁的富足留不下北去的足迹。创并不是傻头呆脑靠运气。有目的地,有带路人,有接头人。拖儿带女,举家外迁,长时间无定居,无目标的,一个可能是政治避难,再就是躲债。就过海这一关,没路费是小事,全家人外出可是麻烦多。
我爷弟兄四个都跟他们的爷闯过崴子。我记事家里帽筒里还有很多海参干,土话叫蚕老头。由老人们从海参崴带来。
祖先沿鸭绿江北上,世代放木头。我爷是老大,二爷在木排上被火烧死了。
闯关东险,不回过日孑的拿不到钱。把头们月月开支兑现,但花花世界让你两手空空。
要好的线人都是把钱存在钱庄,回家算帐。大部人收入可观。所以能去东北闯码头能世代传承。
东北,血浓于水。因为每年都有老家人定居东北。讲话懂,习惯同,人大气,讲信用,路不平众人踩。而且打工闯崴子结帮成伙,胶东人会武功,外人对付不了。所以历史上东北是山东人的第二古乡。东北又被称为胶东的第二后花园。
东此的肥沃黑土养活了不少山东人。东北的三怪三宝养热了人们的眼球,很多美女爱嫁关东郎。东北富,山东女人会当家,老胶东自古女人当家。所以倍受东北人喜爱,也是亲属关系山东人爱去东北闯关东。
至于南下去江浙,水土不服,讲话困难,吃饭也不行,生活习惯更不行。尤其南方人精明,讲话轻声细语。你让吃生葱的山东大汉小声说话这一关就过不了。
歌唱家郭松乌苏里船歌的啊啦哈哈里啦这嗓门就是山东人讲话扯嗓门之声调。
这个调江浙人不爱听,山东人去了,讲话人家也不让进家。这个地方山东人能去吗?
物以类别,人以群分。
不知对否,请评判。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东北是满清政权所谓的龙兴之地,除少数原住民外,一直严格禁止关内汉民移居关外,满清统治者一直担心有朝一日关内汉人造反,自己这三瓜俩枣的人抵挡不了,所以特意留了一个活口——万一关内待不住了我就再撤回来。这小心思不仅缜密,而且绵长,一直贯穿了几乎整个清朝统治时期。所以,我们今天到古北口、丰宁、承德一带自驾游的话 你会发现,凡是雄关险隘,基本都是满族聚居地——因为这些居民的祖上就是专门给皇帝家看后门的!因为,所以,你明白满清为啥面对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那么不自信没底气了吧?像个家外有家,倒插门还做了一家之主的渣男一样,一直压根没把自己当自家人看待过。
反映在东北这事上,就是禁关制度,所谓康雍乾嘉道咸,一直把东北当成是秘密的后花园,放大版的圆明园而已。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下奥斯曼土耳其夺取不冻港的计划被英法粉碎之后,开始转向向清政府发难,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黑龙江外大片国土,并开始觊觎大连旅顺等良港,清政府痛定思痛,发现人口过少是导致东北轻易易手的重要原因,于是才改弦更张,开放关禁,默许甚至鼓励移民迁居东北。闯关东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之所以山东人成为闯关东的主力,有已下几个原因:
其一,山东人体力强健,吃苦耐劳,能经得起海路陆路的艰辛,也能适应东北严寒蛮荒的环境。传说中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就是山东大汉,尽管传说真伪难辨,但却可以作为古人对山东人体格肯定的背书。
其二,山东地理位置上去东北很方便,从胶东搭上船,顺风顺水的话几天就可到达辽东半岛,而且这个航线是非常古老且安全的,据现代考古发现,大约六千年前,山东大汶口的黑陶工艺品就是通过半岛上的这条海路传递到辽东地区的。
其三,黄河下游水灾频发,倒逼着山东人另寻家园。现在的黄河安静得像个傻子,但解放前可不是这样的,由于常年战争,年久失修等原因,黄河像个坏脾气的女拳一样,动不动就决口,溃堤,然后就是人几为鱼、生灵涂炭。所以黄河下游沿岸的山东人就成了闯关东的主力,这股移民潮从十九世纪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中叶。
为什么山东人只去东北而不是南方呢?因为历史上几次衣冠南渡的原因,南方这时早已人满为患,甚至还不断有人从南方出发去开拓南洋,所以当时离山东最近的可移民地区就只有东北了。
笔者祖母的娘家就是这样,太爷家里五个儿子两个闺女,老大就是祖母大人,老三老四俩儿子五六岁就生病夭折了,老二是我大舅爷爷,后来顶门立户继承了家业,老五是我舅奶奶,老六老七是后添的俩孩子。几个弟弟妹妹都是我奶奶帮着给看大的。
我舅奶奶长十三岁上,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吧,山东又招灾了,黄河决口,加上又闹蝗虫,原本算小康的太爷家有点撑不下去了,这时正好有个闯关东的老乡在东北立住脚,回老家想讨房媳妇带过去。这老乡当时年纪大概三十多了吧,我奶奶她爸就一跺脚,把二女儿许配给了他,也不要彩礼,只要求顺手把两个小弟弟一起带走养大。就这样,我舅奶奶十二三岁、相当于现在小学六年级的年纪就被迫嫁了人远嫁他乡,懵懵懂懂带着两个五六岁的弟弟被爹妈丢到了离家千里冰天雪地的关外。当时已经嫁到我家的奶奶对这事一直耿耿于怀,和她爹妈吵过不止一次,晚年时更是一次次和我唠叨过当年爹妈的狠心残忍和自己亲妹妹的可怜无助:“十来岁什么事都还不懂呢,就被俺爹俺妈给送走了,跟着爷们啥事也不懂,一路上就搂着两个兄弟吱吱地哭。”
好在我这舅奶奶命还不错,老公虽然岁数大点,还是知疼知热的老实人,两口子生了两儿一女,带去的俩弟弟也都各自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了,如今一大家子人在东北沈阳早已开枝散叶,留下来的我奶奶和大舅姥爷一家也是人丁兴旺,算起来,太爷爷老两口百年间在山东东北两地等于繁衍出了百十口人。几位舅爷爷舅奶奶我小时候见过几次,我奶奶和几位舅爷爷都已做古,这吃苦最多的舅奶奶好像现在还健在,更神奇的是,当年回老家把她带到东北的老伴现在也还活着。老两口加一起得二百多岁了,和我一个年近五十的瘫痪表妹在沈阳铁西区一个小区里相依为命。
这就是山东人闯关东的故事,离我们很远,也很近,远到能从历史兴替家国兴亡中触摸到历史的残酷与温润,近到能从一声声历史的回响里听到自家祖先长辈们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