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要把大唐首都迁往湖北,为什么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反对?你怎么看?
在唐初的十几年间,突厥要是哪一年没有骚扰大唐十次、八次,这一年就不算过完。他们为了掠夺粮食和财帛,时不时就侵犯大唐的边境,虽有李绩和李靖在并州和灵州驻守,但还是防不胜防。
624年的秋天,突厥又开始南下侵犯大唐,辗转数地,流动作战,目的就是抢掠粮食和财帛。突厥虽屡屡被唐军打败,但并妨碍突厥大军继续一次次侵犯大唐。而且土谷浑和党项也掺和进来攻打大唐。
这个时候就有人对李渊说了:“突厥之所有盯着关中这一带,就是因为大唐的人口和财富主要集中在长安。如果把长安城付之一炬,然后迁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而然就停止了。”
这话初看没毛病,细想却不是那回事,按照这个逻辑,长安繁华,所以突厥经常进犯关中,那如果在别的地方建都城,突厥不是照样也会侵犯那个地方吗?毕竟他们就喜欢掠夺粮食、财帛。
没想到李渊对这个提议持赞成态度,如果真能找到个好地方为都,迁都也无所谓。太子李建成、李元吉和裴寂等人都表示赞成,然后李渊就准备让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去做这件事,越过终南山,在樊、邓州等地寻找合适的地方为首都。
这个时候李世民站出来了,他不同意迁都,迁都是一件大事,稍有不慎会动摇国本 。李世民就说了:“戎狄之祸,自古有之,并不是大唐的特列,况且大唐在英明神武的陛下的管理下开始走向繁盛,更有精锐部队上百万人,难道还怕这些戎狄不成?现在就因为突厥经常犯边而迁都,国人的颜面何在,帝国的威信何在?后世一定会讥笑我们的。所以希望陛下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亲自绑着颉利投降大唐。如果我没有做到,再迁都也不迟啊。”
李渊觉得李世民说的有道理,于是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实际上在迁都这件事上,并不是只有李世民自己反对,很多大臣包括萧瑀在内都不认同迁都。
迁都并不是简单一句话就能决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皇权而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实际上那些世家大族都不愿意迁都。而且这件事应该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也就是说李渊并没有让很多人知道,很可能他自己也并没有真正想要迁都,否则这件事不可能没有激起浪花。
在这件事上,李世民不仅反对迁都,还决定在不久的将来消灭突厥。当然李世民灭突厥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唐初建,百废待兴,而突厥早就强大起来了,大唐不能也不愿意和突厥硬碰硬。但是突厥只会变本加厉,李世民继位不久,颉利可汗就带着十万大军到了渭水便桥,和李世民来了一个“渭水之盟”,这让李世民憋屈不已,同时更加坚定了他灭突厥的决心,他甚至在不上朝的时候亲自训练士兵们的箭术。
终于在629年,大唐攻打突厥的时机成熟,开始了攻灭突厥的步伐。第二年,东突厥被灭国,义成公主被李靖杀死,颉利可汗被俘虏到京城。这让大唐扬眉吐气,李渊和李世民很是欣慰,当时已经当了好几年太上皇的李渊也在凌烟阁设宴,席间,李渊弹起了琵琶,而李世民跳起了舞。
其实并不是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反对,至少当时另一个宰相萧瑀也不同意。
公元624年的一天,刚刚建立七年的大唐王朝首都长安,遭到来自北方的突厥侵犯,突厥是游牧民族,兵强马壮,南下侵犯大唐,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换地方,无非就抢劫粮食和财物,虽然唐军屡次击败突厥,但并不阻止突厥仍然经常南下抢劫,由于突厥的行为,另外两个民族吐谷浑和党项也参与进来抢劫大唐。
这让大唐统治者很关疼,始终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源,在一次朝会时,有大臣向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提了一个建议:
突厥之所以经常盯着长安来攻打,因为长安是都城,且大唐的财富、人口都集中在长安,长安又离突厥之地非常近,如果我们把长安烧了,另外找个稳妥的地方迁都,那么突厥无利可图,就不会再来侵犯了。
原文是: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出自资治通鉴。
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完全是个馊主意,迁都突厥就不侵犯了吗?问题的根源在于突厥,是突厥想要抢劫大唐,你迁了都他不会再进一步抢你的新都城吗?
李渊听到这个意见后,就表示赞同,并交给核心大臣审议,当时有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宰相斐寂和李渊本人都对这个建议表示赞同,只有秦王李世民和另一个宰相萧瑀表示反对。
大唐帝国最核心的6个决策人中有4人表示同意,李渊还派出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去外地考察,最终还选定了湖北的襄阳作为都城,准备在襄阳兴建新都。
就在这个时候,李世民不干了,站出来对李渊说了一番话:
戎狄等外族的祸害历史上早就有了,并不是大唐才有的,况且大唐在英明神武的陛下带领下开始走向繁荣,更有精锐部队上百万人,难道还怕这些戎狄外族不成?现在就因为突厥经常犯边而迁都,大唐的颜面何在,帝国的威信何在?后世一定会讥笑我们的。当年汉朝的霍去病为将,立志要攻破匈奴,所以希望陛下给我几年的时间,我一定亲自绑着颉利可汗投降大唐。如果我没有做到,再迁都也不迟啊。
唐高祖李渊听了李世民的话,觉得有道理,就打消了迁都的念头。李渊之所以打消了迁都的念头,一是觉得李世民的话有道理,二是李渊本身对迁都的念头也不是很强。那么为什么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反对呢?
1、派系之争。赞成迁都的都是太子系,反对迁都的只有秦王系,624年的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已经越来越深,双方互相倾扎,直接导致2年后的玄武门之变,而宰相萧瑀虽不同意,也只是中立立场。
2、势力之争。秦王李世民在关中的势力较深,但太子李建成一系在朝廷的势力较深,一旦迁都,迁到一个新地方,有利于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增强太子的势力,所以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反对。
3、李世民的眼光确实深远。迁都不是解决突厥问题的办法,甚至一点帮助都没有,解决突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击突厥的势力,突厥并不可怕,李世民举了霍去病大败匈奴的例子来说明突厥也是可以击败的,如果真迁了都,那么关中之地肯定尽丧突厥之手,那么大唐真的就会失支根基了,那才是最可怕的。
根据史料记载,李渊迁都发生在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因为突厥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大军进攻唐朝,长安城内人心惶惶,担心突厥人会攻入长安。于是有人向李渊建议,突厥不断进攻长安主要原因是长安集中了全国所有的财富和美女,所以如果焚毁长安,把都城前往其他的地方,远离突厥,那么突厥自然不会骚扰了。
这种建议,一看就是非常脑残的建议,你跑了,突厥就不来了?如果你放弃了关中地区,那么突厥或者其他势力就会在关中崛起。奇怪的是,李渊居然采纳了,《唐史》记载“上以为然”,还派了中书侍郎宇文士去考察了湖北河南交界的几个城市。更奇怪的是,群臣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同意迁都,只有李世民强烈反对,表示迁都“避突厥兵峰,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如果李渊执意迁都,他愿意率兵在长安抵抗突厥。最终李渊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个人觉得,李渊迁都这个想法可能是一次政治试探。因为原因很简单,当年宇文泰及其后代以关中为基地经过几代人经营,最终统一北方,为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北周、隋、唐三个王朝实质上都是关陇贵族集团建立的,三代皇室相互之间都有姻亲关系,可以说打断骨头连着筋,而关中地区是关陇利益集团的核心地盘,放弃关中基本上等于把自己核心的人口和基地拱手相让,个人觉得可能性很低。
那为什么李渊还要提出迁都呢?个人认为政治试探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武德七年正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夺嫡最激烈的时候,而关陇地区大部分驻军都掌握在李世民“天策府”麾下,可以说那时候李世民已经“功高盖主”了。李渊不是不想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削弱他的军权,但是毕竟突厥压境,有能力抵御突厥的,非李世民莫属,这时候打压李世民,造成的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所以李渊只是想借着迁都敲打一下李世民,顺便试探一下李建成和群臣的意见。李建成肯定乐见迁都,因为一旦迁都,都城附近的军队归属会重新洗牌,可以建立自己的班底,所以同意迁都。同理,李世民作为既得利益者,必然全力反对迁都,同时希望巩固自己军权,希望武力解决突厥问题。迁都也好,突厥问题也罢,都只是表象,核心问题是权力特别是军权的激烈争夺。
果然,李渊留了一手,在放弃迁都的念头之后,委派李建成和李元吉跟李世民一起出兵对抗突厥。防止李世民军权独揽。
大唐武德年间,突厥和大唐时有争战,突厥出没不定,令唐军防不胜防。有大臣劝高祖李渊道:“突厥之所以屡屡侵犯关中,就是因为关中富庶繁华,突厥想大肆抢掠关中财物,如果将都城迁离关中,并将关中付之一炬,突厥没什么可以抢掠,也就不会再入侵关中了。高祖认为说的有理,于是派遣宇文士及,赴湖北选择合适地点迁都。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也赞成迁都建议,并极力怂恿高祖越快越好。唯独秦王李世民一人反对,向李渊进谏道:“戎狄为患,自古皆然,陛下以圣武龙兴,奄有中夏,精兵百万,所向无敌,奈何因胡虏扰边,遂欲迁都他避,这不但贻羞四海,并且遗笑千秋。愿假臣儿数万兵士,宽限岁月,保可系颉利颈,生致阙下,万一不能,迁都不迟”。高祖李渊遂召还宇文士及,取消迁都。关于此事,笔者认为:一、迁都的确如李世民所言,是遗笑千秋的蠢点子,建议之人该杀;二、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怂恿迁都,实欲借迁都削弱李世民的兵权和影响;三、李世民反对迁都,一则从大唐江山百年着眼,另一方面与突厥的争战,也有利于自身总握兵权,巩固实力;四、高祖李渊首鼠两端,变来变去,要么是帝王之术,坐山观虎斗。
坑的一手好爹!李渊作为太原留守和起兵之初都可以从容应对突厥,甚至还上演过“空城计”的好戏,到了天下几近一统面对突厥竟然慌得一批?再者关中天下之根本,作为需要稳固天下的开国皇帝竟然轻言放弃?即便李渊有那么一点点放弃的念头,作为一个非常有城府的帝王他会自己说出口?
不是只有李世民不同意,是李世民的幕僚们也不同意。唐高祖是有点胆怯突厥人,想避开突厥人的锋芒,但是唐王是谁?那是后来被草原十八部和西域诸国共尊为天可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