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唐玄宗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唐玄宗为何就断定他要造反?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9关键词:儿子,唐玄宗

唐玄宗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唐玄宗为何就断定他要造反?

点赞1、汉川市 网友:风信子

开元十八年末,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习俗,王毛仲要大办宴席,为儿子举办“洗三”(出生第三天的庆贺礼)。王毛仲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殿中监,封霍国公,荣宠无比,自然登门拜贺者无数。

唐玄宗也没有忘记对王毛仲施恩,他让高力士带着丰厚的“酒食金帛”,代表他亲临霍国公府。光是物质奖励不足以表达唐玄宗的心情,他还给这个才出生三天的孩子一份殊荣——赐官五品。

多少读书人,努力奋斗一辈子,连官场的门都摸不到,人家刚睁眼看世界,就是一颗五品官印。不说了,给我一块豆腐,我要拍死自己!

让人惊讶的是,王毛仲一点都不惊喜,他抱来“五品郎”,斜楞着双眼,冷冷地说:“难道我家孩儿就当不得三品?”

高力士顿时血往头上涌,他强忍着一言不发,也没心思喝酒,讪讪离开,回宫复命。唐玄宗见高力士回来,一脸臊眉耷眼的模样,就问高力士:“王毛仲高不高兴?他还有什么话说么?”

高力士原原本本地把王毛仲的话传达给唐玄宗,唐玄宗勃然大怒: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我未尝言之。今敢以赤子恨我邪?”

唐玄宗当机立断,下了一份诏书,指斥王毛仲功劳不大,却依仗恩宠骄纵不法,皇帝对他多方宽宥,他却丝毫不悔改,常常爆出怨望之辞,将他贬黜为瀼州别驾。

和王毛仲一起贬黜的还有他的四个儿子,王毛仲刚到瀼州,板凳没坐热,第二份诏书随之而来:赐白绫一条!

好端端的“洗三”宴席,因为一句话,演变成了君臣反目,转眼间从天堂到地狱!很显然,故事背后必然有玄机。我们先从王毛仲的履历谈起。

唐玄宗登基的勋臣王毛仲

王毛仲跟名将高仙芝一样,是朝鲜人,他的父亲因为犯罪,全家罚为奴,他自幼成为临淄王李隆基的奴仆。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小奴仆王毛仲,因为“性识明悟”,受到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成了心腹之人。

中宗李显即位后,由于政治斗争复杂,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成为韦氏集团打击的对象,相王一系的生存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那段时间,王毛仲充当了李隆基的贴身保镖,时刻护卫在身边。

李隆基胸怀大志,不甘心受制于韦氏集团,他悄悄组织核心成员,准备策动政变,诛杀韦氏和安乐公主,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工作就是策反“万骑”营。

“万骑”是皇帝的贴身护卫,也就是后来的“龙武军”。当时的万骑营首领是葛福顺和陈玄礼,王毛仲就承担了“布诚结纳”,奔走联络的秘密工作,葛福顺后来还和王毛仲结为女儿亲家。

万事俱备后,唐隆政变爆发,李隆基靠万骑营的反水,诛杀了羽林大将军韦播、高崇,彻底掌控宫禁,进而将韦氏、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王毛仲一步登天,官居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

几年后,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生激烈冲突,在王毛仲等人的支持下,先天政变爆发。王毛仲率领三百龙武军,控制了太平公主的胆气羽林军。接着又是王毛仲率军,诛杀宰相萧至忠、岑羲、窦怀贞等人,将太平公主的党羽尽皆捕杀。

李隆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王毛仲都是主力,因而被列为“唐元功臣”。因此,他受到了李隆基格外恩遇:

“授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都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有赐庄宅,奴婢、驼马、钱帛不可胜纪......每入侍宴赏,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如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其妻已邑虢国夫人;赐妻李氏又为国夫人。”

好一对臣忠君慈的千古典范!

沟壑难填恃宠而骄的王毛仲

此后几年,王毛仲又不断升迁,直至开府仪同三司,加霍国公。有资格开府仪同三司的,当时一共只有四人:王仁皎、姚崇、宋璟、王毛仲。王仁皎是王皇后的父亲,姚崇和宋璟是宰相,王毛仲虽不是宰相,但是待遇等同于宰相。

可以说,唐玄宗给了王毛仲能给的所有恩赐,连他曾经犯罪的父亲,都被任命为益州大都督。王毛仲该满足了吧,可惜人性的贪婪,在王毛仲身上表露无遗,唐玄宗赏赐愈厚,他的期望值愈高。

有一次,王毛仲公然向唐玄宗索官,要求出任兵部尚书。这件事让唐玄宗很不满意,一口回绝:

“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

唐玄宗不高兴,王毛仲心里顿生怨气,开始不断口出怨言。孩子“洗三”那句“此儿岂不消三品官?”其实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等于明目张胆地对唐玄宗说:凭我的功劳,难道不配做兵部尚书吗?没有我,你的皇位能得到吗?

“洗三”事件,《新唐书》和《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是见于唐人郑处诲的《明皇杂录》。《明皇杂录》是一本个人史料汇编,虽然不是正史,但是作者郑处诲曾经任尚书郎,负责典籍史料的校对工作,有条件接触大量的文献档案。所以,《皇明实录》的很多记载是可信的。

比如这次“洗三”,在《旧唐书》中,有“生男,孩稚已授五品,与皇太子同游”的记录,二者正好对应。

王毛仲口出怨言,还深深得罪了一个人——高力士,因为高力士正好是三品官。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成:连你这种阉人都能当三品官,我家孩子怎么才五品官?

这种理解绝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王毛仲对高力士本来就看不起,不光看不起高力士,他把唐玄宗身边的人都得罪光了:

“中官杨思勖、高力士等常避畏之......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力士辈恨入骨髓。”

对品阶高的高力士等人,王毛仲蔑视,对品阶低下的小宦官,他随意折辱,就当自家童仆。

另外,王毛仲脾气耿直,执法严明,也得罪了不少同僚:“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

一面沟壑难填,一面使劲得罪皇帝的近臣和同僚,结局可想而知。

越过雷池触犯皇权的王毛仲

唐玄宗终于忍不住了,给你那么多你还不满足,官职是你一个臣子能索要的吗?还不断口出怨言,这不分明生了异心了嘛!原来,唐玄宗从王毛仲的话中,听出了悖逆之心!唐玄宗不由想起了几件事:

  • 第一件事,唐隆政变那天,关键人物王毛仲突然失踪几天:

“往诛韦氏,此贼尚持两端,避事不入。”当别人血战玄武门之时,王毛仲为何跑了呢?

唐玄宗说他首鼠两端,一面替他收买万骑,一面在政变最关键的时刻玩失踪,避祸于韦氏。将来唐玄宗赢了,他是功臣,唐玄宗输了,他也可以把自己从政变参与人中摘除!

因为政变成功了,唐玄宗没把这件事公开了,而是选择了宽容,但是心里的疙瘩还是留下了,就像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一点潮湿就发芽。

  • 第二件事,军器监少尹严挺之,密奏王毛仲索兵器:“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

王毛仲在没有皇帝敕令的情况下,私自向严挺之索要兵器装备,这件事引起了严挺之的怀疑。他以没有圣旨为由拒绝了,谨防王毛仲不怀好意,严挺之又悄悄向唐玄宗密奏此事。

  • 第三件事,多人提醒唐玄宗,王毛仲身边党羽甚众:

吏部侍郎齐澣,曾向玄宗进谏说:“福顺典禁兵,不宜与毛仲为婚。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

宦官们集体进谏唐玄宗说:“北门奴官太盛,豪者皆一心,不除之,必起大患。”

陈玄礼参加“洗三”回来后,劝唐玄宗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皇帝对大臣什么都能容忍,唯有涉及皇权安危的事,即便亲父子兄弟都不能容忍。唐玄宗联想起王毛仲前前后后的“不轨”行径,过去的好顿时忘得干干净净。至于王毛仲是真有谋反心思,还是过过嘴瘾,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留下一丝隐患!

于是唐玄宗一道圣旨,将王毛仲及其亲信,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十余人全部革职贬黜。

真是应了那句话:“君恩若雨露,君威若雷霆。退不苟免难,进不曲求荣。”白练加于颈时,王毛仲大概才有所悟吧。

点赞2、常州市 网友:因为害怕

题主所说应该是唐玄宗杀王毛仲的故事了。我带诸位来了解一下:

唐玄宗是相王李旦之子,武则天的孙子,神龙政变中唐朝大臣拥护李旦,把武则天废了,这当然也少不李隆基这个习武之人的帮忙,这李旦登基后,后妃为乱,外还有太平公主作妖。李隆基功高震主,被自己老爹猜忌的不厌其烦,成功废了老爹自己上岗;李隆基登基后开无双把狠茬子全杀了;

这王毛仲是李隆基的家奴,在李隆基几次以德服人的过程中起了武力威慑的作用,李隆基登基后投桃报李,把他分封外镇独挡一方,成了封疆大吏;这王毛仲奔了小康就繁衍后代生儿子。

李隆基听到消息也想着意思一下,让自己的贴身太监高力士去给他鼓鼓掌;结果王毛仲对高力士态度极其的差,对皇帝封赏不满意,开口就要官,想这高力士代替皇帝来鼓掌乃是钦差,你这态度分明是藐视朝廷威胁皇帝好不好,外加上高力士生理不健全,小心眼是天生,回去一番添油加醋,唐玄宗一听火冒三丈,习武之人岂能受此奇耻大辱,直接架空了王毛仲,把他捉了杀了。

故事讲完了,咱们来说说为什么?

第一,李隆基习武之人,暴脾气,曾经为了权力一天杀了三个儿子,烦躁了直接让老爹李旦下岗了,像这等江湖狠人,怎么容忍别人冒犯他的威严!

第二,王毛仲出守外镇,却跟京城禁军结亲,这是内外勾结;高力士去鼓掌就是警告他的,他不低头忏悔,还昂着头硬扛,分明就是找死;本身就是个投机倒把的家奴,以为当了两年封疆大吏了不起了,尾巴翘上天,直接废废了。

点赞3、化州市 网友:东方白

开元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宠臣王毛仲得了个儿子,他很高兴,下令封王毛仲的儿子为五品官,还赏赐他大量金银财宝。

儿子刚出生就变成了皇帝亲命的五品官,这是多少人奋斗一辈子都都无实现的,真可谓是天恩浩荡,但王毛仲却不满足,他竟然说,我的儿子难道不能成为三品官吗?

当时负责传旨的人是高力士,他听了王毛仲的话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就是三品官,王毛仲平时就看不起他,说这话似乎更是故意在折辱他,于是一回去就找李隆基告状。

李隆基因此开始疏远王毛仲,后来高力士又对王毛仲穷追猛打,李隆基最终将王毛仲处死。


王毛仲是帮助李隆基能当上皇帝的关键人物之一,为何会被高力士几句话就给弄死呢?

要弄明白个中缘由,这事就得从头说起了,事实上这件事是颇有玄机的,但归根结底是王毛仲自己作死。

王毛仲两次参与政变,最终成为唐元功臣,李隆基对他的恩宠无与伦比。

王毛仲祖上是高丽人,后来来到唐朝生活,其父因为犯法,劝诫被罚为奴,王毛仲则被分配到当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府中。

由于王毛仲性识明悟,又善于骑射,因此很得李隆基赏识,常常让其伴随左右。

708年,李隆基被任命为潞州别驾,因此离开长安去到潞州。

就在李隆基离开长安之后不久,一场关乎大唐命运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由于唐中宗李显无能,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正在广泛培植私人势力,意欲阴谋发动政变,效仿武则天的故事,夺取李唐江山。

李隆基对此事甚为忧虑,于710年携王毛仲秘密返回长安,在长安结识才勇之士,并暗中拉拢守卫皇城北门的皇帝亲军万骑。

在此期间,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左膀右臂,不但负责保护李隆基的安全,还给李隆基介绍了不少勇猛之人,甚至在拉拢皇帝亲军万骑这件事上出过不少力。

挟弓矢为翼,常阴引材力之士以自助。

李隆基所做的这一切,就是等待时机给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及其党羽以致命一击,从而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地位。


后来,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了李显,李隆基便跟姑姑太平公主联合起来,还派遣王毛仲去联系万骑首领葛福顺和陈玄礼。

当时的情况是,李隆基手上人马并不多,万骑作为一只精锐部队,被李隆基认为是政变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王毛仲平时就跟葛福顺和陈玄礼走得很近,“布诚结纳”,关系相处得非常不错,当王毛仲将发动政变的想法告知此二人之后,立马就得到了他们的首肯,万骑将士也纷纷表示誓死效忠李隆基。

有了万骑的支持,李隆基便大胆发起政变,最终斩杀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一党,还扶植其父李旦继位为帝,李隆基则顺理成章成为太子。

但是,在整个政变过程中,有一件事让李隆基感觉不是很好,那就是王毛仲在联系好万骑之后,没有参与整个政变过程,而是消失了好几天才出现。

李隆基虽然不是很爽,但看在王毛仲功勋卓著的份上,还是任命他为将军。

毛仲数日而归,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

当时李隆封赏的原则是,功劳大的封为将军,功劳小的封为郎中。被封为将军人也就是领兵的五六人而已,王毛仲没有参与政变却被封将军,可见李隆基对他前期所做的工作还是很认可的。


李隆基虽然成为了太子,但太平公主的权势更大,她觉得李隆基不好控制,一直都在想办法改立太子。李隆基为了保住太子之位,跟太平公主产生了激烈地较量,但总体上处于劣势,一度到了被废的边缘。

但令人意外的是,窝囊了许久的“六味地黄丸”李旦最终雄起了一把,他在当了两年皇帝之后决定禅位给李隆基,以保证皇位的顺利传承,自己也好过几天安生日子,因为他实在是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争斗搞得烦透了。

但是斗争并没有因为李隆基的登基而结束,因为太平公主把持了大半个朝廷,七位宰相之中有四位是她的人,她的党羽更是数不胜数。太平公主试图利用自己的党羽阴谋发动政变,废除李隆基,改立一个柔弱的人为皇帝,以方便她控制。

形势对李隆基极为不利,所以他决定再次发动政变,铲除太平公主。不过那时候军权大多掌握在太平公主手中,李隆基能够用的人并不多,该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王毛仲再次挺身而出,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召来了三百多名死士,然后弄来了三百余匹闲厩中的马匹。

等到政变爆发这天,王毛仲亲自率领这三百人杀到御林军中,斩杀了御林军首领,将御林军控制在手里,然后迎接李隆基,一起消灭了所有叛党,还赐死了太平公主。

至此,李隆基的地位得以稳固。


由于王毛仲控制御林军是政变成功的关键所在,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居功至伟,所以事后被李隆基封为左龙武卫大将军,封霍国公,进入唐元功臣之列,王毛仲也由此开始走向人生巅峰。

我们可以发现,李隆基人生中两次关键的政变,王毛仲都是关键人物之一,他不但文韬武略,还十分有胆识,被李隆基视为心腹并重用,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

李隆基在稳固皇权之后,对王毛仲也很好,宫中每次举行宴会,李隆基都让王毛仲跟诸王和宰辅坐在一起,众人离开之后,李隆基也常常留王毛仲继续饮酒,有时候通宵达旦才让其离去。

每次皇帝设宴论赏,王毛仲“与诸王、姜皎等御幄前连榻而坐。玄宗或时不见,则悄然有所失;见之则欢洽连宵,有至日晏。

而王毛仲在飞黄腾达之后的表现也很好,他奉公守法,不避权贵,文臣武将们都很惧怕他的威严,唐玄宗十分称赞他的治军严明,更为他培育了大量良马而十分高兴。

毛仲奉公正直,不避权贵,两营万骑功臣,闲厩官吏皆惧其威,人不敢犯。王毛仲部统严整,群牧孳息,遂数倍其初。刍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不三年,扈从东封,以诸牧马数万匹从,每色为一队,望如云锦,玄宗益喜。

于是乎,王毛仲的恩宠也更甚,他的夫人还被李隆基赏赐国姓李,并封为国夫人;他的父亲原本是个罪犯,竟然也李隆基被封为益州大都督。

王毛仲本人也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成为唐玄宗继位前十五间第四个获此殊荣之人,另外三个是玄宗的岳父、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名相姚崇和宋璟。


按道理来说,王毛仲应该知足才对,只要他好好干,未来出将入相也未可知。但殊不知王毛仲就是个永远喂不饱的饿狼,还恃宠而骄,甚至越雷池行事。

事情的转变发生在719年,王毛仲开始谋求兵部尚书之职。

王毛仲曾在李隆基为太子的时候掌管御马,后来虽然担任了左龙武卫大将军,但很大一部分经历也都在为大唐培育马匹这件事上。

王毛仲虽然干得很好,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干的事是在打杂,所以就向李隆基索要兵部尚书之职,从而进入权力中枢。

但在李隆基看来,王毛仲作为一个高丽人,很难跟汉人一样掌握中枢;再者说,王毛仲的升迁速度已经很快了,他竟然还在不断索要官职,所以李隆基不是很开心,便拒绝了他的要求。

王毛仲因为没有得到兵部尚书之职,便“怏怏形于辞色”,这件事被李隆基得知,心里越发不高兴。

毛仲益骄,尝求为兵部尚书,玄宗不悦,毛仲怏怏,见于词色。

但这件事最终还是被冷处理了,因为李隆基不至于为了这点事就把王毛仲怎么样。


后来,王毛仲跟典掌万骑的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王毛仲的势力因此更大了,便开始做一些强出头的事情。

就比如说,万骑将领马崇仗着朝中有人撑腰,竟然大白天当街杀死仇人。王毛仲为了保全自己的势力,于是四处联络,意图包庇马崇,引起了吏部尚书裴宽的不满,便向李隆基告状。

李隆基虽然没有理会裴宽的控诉,但王毛仲在他心中的地位开始出现有所动摇。而王毛仲见李隆基并未处罚自己,便觉得恩宠尚在,也开始越发骄纵。

李隆基经常让高力士和杨思勖等人去王毛仲家传旨,王毛仲有时候心情不好,便会对高力士和杨思勖等人肆意凌辱,让后让他们返回宫中。

高力士虽然对王毛仲很不满,甚至是深恶痛绝,但因为王毛仲受宠,所以他不太敢对李隆基说,只是默默等待搞垮王毛仲的机会。

王毛仲受命之后,稍不如意,必恣其凌辱,而后遣还。高力士、杨思勖忌之颇深,而未尝敢言于帝。

在自己家耍耍威风也就罢了,王毛仲还将触手伸入宫中。据记载,王毛仲每次入宫,对宫中宦官都随意折辱,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家僮一样对待,宦官们因此对他十分不满。


李隆基听说了此事,虽然只是说了王毛仲几句,但打狗还得看主人呢,所以他心中其实是不满的。

中官高品者,毛仲视之蔑如也;如卑品者,小忤意则挫辱如己之僮仆。

王毛仲还仗着自己得宠,经常向李隆基提出,让他的妻子去皇家御苑中纳凉,李隆基虽然每次都答应了,但他心中其实并不那么情愿,因为王毛仲的行为其实是僭越的,也是一种恃宠而骄的表现。

宦官们眼看皇帝都都欺负,于是借此机会在李隆基面前说王毛仲的坏话,说他如此恃宠而骄,未来必定是心头大患。李隆基听完觉得有道理,他虽然没有采取行动,但对王毛仲的不满却在加深。

历史告诉我们,得罪宦官没好处,就比如说高力士,他虽然隐忍良久,但最终还是对王毛仲进行了反戈一击。

729年年底,王毛仲的妻子产下一子,王毛仲十分高兴,便告知于李隆基。

三日后,王毛仲为儿子举行盛大的“洗三礼”。

因为之前王毛仲的表现不佳,所以李隆基原本不想再施恩宠,但高力士却对他说,何不借此机会试探一下王毛仲是否忠心?

李隆基深以为然,于是让其代替自己去王毛仲家道贺并宣布旨意。

高力士去到王毛仲家,宣布任命其子为五品官,然后返回宫中,李隆基就问他,王毛仲高兴吗,他又说了什么话?

高力士回答李隆基说,王毛仲态度傲慢,竟然对我说,此儿岂不消三品官?

李隆基因此大怒,对高力士说,以前诛杀韦氏团伙的时候,王毛仲没有参加,还消失了好几天,现在看来,他这么做实在是首鼠两端之举啊!


高力士见李隆基这么说,知道扳倒王毛仲的机会到了,便将之前王毛仲羞辱宫中使者的事情全盘说出,还说王毛仲结党营私,跟禁军首领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势力胶固,相互依仗,还放纵手下将领为非作歹,为害一方。

听完高力士的话,李隆基非常愤怒,但考虑到王毛仲势力庞大,也念及他功劳大,所以暂时隐忍下来,只是开始有意疏远王毛仲罢了。

王毛仲也不是傻子,知道有人在李隆基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心中有些害怕,便私自到太原找军器监索要甲仗,还广泛联络各处兵马,以防范李隆基对他下手。

太原军器监少尹严挺之担心王毛仲这是要谋反,便将此时密奏李隆基。

殿中监王毛仲使太原、朔方、幽州,计会兵马,事隔数年,乃牒太原索器仗。挺之以不挟敕,毛仲宠幸久,恐有变故,密奏之。

李隆基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还是在犹豫要不要对王毛仲下手。高力士见李隆基左右摇摆,办趁机上奏说,禁军中许多将领都是王毛仲的人,如果不除掉他,恐怕会有大麻烦!

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

这句话直接戳中了李隆基的痛点,于是着急群臣商议对策,陈玄策大着胆子细数了王毛仲的雷雷罪行,吏部尚书齐澣更是义愤填膺地说,王毛仲就是个奸险小人,不出之必为祸害。

王毛仲小人,宠过则生奸,不早为之所,恐成后患。

李隆基因此下定决心除掉王毛仲,他先是下旨将王毛仲的亲信葛福顺、唐地文等十几人以及他的三个儿子全部贬黜到外地,从而将王毛仲的羽翼彻底斩断。


紧接着,李隆基又下旨让王毛仲到永州任职,但他一到永州就被当地官员杀死,这显然是李隆基的意思了。

不过对王毛仲的家人,李隆基到格外开恩,赦免了他们。

正是应了一句话,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婪过度必遭殃,李隆基对王毛仲已经是恩宠倍至了,但他还是感到不满,主动要官也就罢了,还一步步触犯李隆基的逆鳞,是在不是明智之举。

点赞4、铜仁市 网友:半面妆

“升米恩、斗米仇”,在位前期的李隆基,称得上是个善于识人用人的明君。不过由于对自己的亲信王毛仲过度“溺爱”,几乎让他摔了个大跟头。



从奴隶到大将军,王毛仲会“开挂”?帝王宠信的受益者而已

王毛仲的人生比较励志。

唐高宗时期,历经两朝四帝的接力式殴打后,东北地区的小强高句丽终于灭亡,大量高句丽人被内迁到中原,繁衍生息,也涌现出了许多人才(比如后来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王毛仲家族就在其中。

王毛仲的父亲王求娄,原本担任了游击将军职事,后来因为犯事被“没官”,即连人带财物充公、变成奴隶。奴隶的儿子天生也是奴隶,生毛仲出生后,变成了时任临淄王李隆基的家奴。

不过,咱们不要一看到奴隶这俩字,脑海中就浮现出受苦受难、苦大仇深的画面。那时的“奴”,并不仅仅指干苦力的下人。王毛仲就因为生性聪明机灵、精于骑射,成了李隆基的贴身跟班,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像如今明星身边的助理兼保镖。

后来,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把唐中宗李显提前扶上了帝位,但韦皇后一伙基本把控了朝政,甚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武则天。为了应对意外变故,此时的李隆基刻意结交宫中的禁卫军“万骑营”。他为人大方、毫无架子,经常跟这些人谈天说地、吃吃喝喝,送钱送物、推心置腹;

王毛仲何其机灵,他很快领悟了李隆基的用意,每次都积极主动的替主人拉拢这些豪杰,甚至不惜拉下脸面、态度极为谦卑恭敬。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以至于搭上自己的尊严,这样的部下谁不喜欢?李隆基对王毛仲越发信任。



公710年6月,韦后毒死亲夫李显,意图亲自掌控朝政。李隆基当机立断,联合万骑营中的亲信发动政变。20日夜里,他做好布置、里应外合,亲自杀进皇宫,将韦后一党全部诛杀;

但在这个关键场合,多年来的心腹王毛仲却掉了链子:由于惧怕这种场面,他找借口躲了起来;几天后李隆基已经掌控了局面之时,他才讪讪的露面。

在自己最重要、最危急、最需要帮手的时候,平日里最为信任的心腹竟然临阵脱逃,换作大部分人,估计都会极度愤怒、甚至会痛下杀手。但李隆基的心胸确实非一般人可比,他不仅不生气,反而比照其他功臣的规格,把王毛仲破格提拔为将军。

政变成功的李隆基,把父亲李旦扶上了皇位,自己则成了太子。这期间的王毛仲,专门替李隆基处理飞鹰走狗、声色犬马之类的享受方面的业务,没过一年,就官至正三品的大将军。那时的一二品官,大多是皇亲国戚担任的虚职,三品的含金量相当高,由此可见王毛仲在李隆基身前的地位。



公元713年,面对太平公主的威胁,李隆基再度发动政变,将姑姑一派屠杀殆尽。这次的王毛仲终于靠了点谱,他带着三百兵马跟随李隆基入宫,成了这次行动的骨干力量。

事成之后,王毛仲官升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兼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五百户。此外,诸如豪宅、骏马、美女、钱财等形形色色的赏赐,更是多得数不胜数。

不过,这一阶段他的主要工作,是替李隆基看守养马场、经营私田。这看起来是不是有些像弼马温?但我们不要轻视这种业务,唐代极其尚武,皇室男女老少都酷爱骑马(这就是那时马球兴盛的原因),骏马、私房钱,在皇帝的个人私生活中可是头等大事,不是心腹,怎么可能承担如此重任?

而王毛仲也兢兢业业,非常珍惜皇帝的这份信任。为了更专心工作,他舍弃锦衣玉食、奴婢成群的豪宅生活,每晚都睡在马场的宿舍里;奉公守法、为人正直,对于权贵也从不迁就,宫中禁军、各级官吏都忌惮他威严,对其毕恭毕敬。此外,他的工作业绩也相当喜人,马场中有骏马数万匹,“每色为一队,望如云锦”;营田“每岁回残,常致数万斛”,相当有经营实力。



有态度、有能力,而且为人可靠、忠心耿耿,王毛仲在李隆基面前越来越受信赖,也越来越受优待。他经常被召进宫中,与诸位藩王一同陪着李隆基吃喝玩乐;能与皇太子一同游玩,宫中头号太监高力士也对其毕恭毕敬。

后来,王毛仲甚至被赐“开府仪同三司”,这是隋唐至元朝时期文职散官的最高阶,整个开元年间,仅仅有李隆基的老丈人王同皎,以及宰相姚崇、宋璟、王毛仲四人享受过此等待遇。李隆基若有一天没看到王毛仲,心里都会颇为惆怅、闷闷不乐;两人相处时,则会经常高兴得乐不思蜀、通宵达旦。

这还不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王毛仲的父亲,也被赠官秦州刺史;他的两个老婆,一个被赐虢国夫人,另一个被赐为国夫人。甚至王毛仲的儿子刚出生,就被李隆基赐予了五品官,让很多奋斗了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士人望而兴叹。

一个奴隶,凭着对主人的服务而位极人臣,按理应当心满意足了,不过王毛仲显然已迷失了自我。



王毛仲为何被抛弃?把平台优势当成自己的能力,强行觊觎不适合自己的岗位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用来形容王毛仲也比较合适。

从上文我们可以发现,李隆基虽对王毛仲极尽宠爱,但也暗暗画出了一条红线:他让王毛仲从事的,都是些不涉及军国大事的帝王私事;赏赐的爵位、官职让人眼红,但都是些只有富贵、没有实权的虚职。即:你要富贵荣华没问题,但想参与军国大事并不合适,毕竟,这只是位出身低微、没受过正统教育的“嬖臣”。

唯一一次特殊,发生在公元721年。这一年四月,兰池州的胡人康待宾等人叛唐;不久后,李隆基任命王毛仲为朔方道防御讨击大使,与朔方大总管王晙、天兵军节度大使张说一同前去镇压。

鉴于康待宾只是个小角色,李隆基这样安排,纯粹是让王毛仲去过过瘾的。最终的生力军,还是专业的统帅王晙等人。



但也许这次的经历,让王毛仲迷失了自我。皇帝的宠信,让他对自己的实力产生了重大误判,甚至敢于主动要求担任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是正三品的实职务,“掌天下武官选授及地图与甲仗之政令”,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军神李靖曾担任这一职位,曾经灭两国的凌烟阁名将侯君集都无法染指,可见其岗位重要性。

因此,对于王毛仲的这一离奇要求,李隆基非常不高兴,并且少见的一口回绝。被惯了十几年的王毛仲,那里受挫此等挫折?从此他情绪一落万丈,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但他从李隆那里得到的关照并没有减少。他的儿子出生后,李隆基派高力士亲自上门祝贺,赏赐了大量财物,甚至还御笔亲赐这个身在襁褓中的婴儿为五品官(上文提及)。但王毛仲并不领情,甚至不满意的说:“难道我的儿子就不能当三品官?”

上文提到过,三品官,除非你是皇亲国戚、朝廷勋旧,否则三品官已经是一般人的天花板了,包括眼前这位在李隆基身前红透半边天的高力士。王毛仲这句话,无异于对大唐官职的一种羞辱。

李隆基听说后大为愤怒,甚至想起了当初自己冒险诛杀韦后时,王毛仲临阵脱逃的往事。高力士则趁机添油加醋,他说:“北门奴,官太甚相与一心,不早除之,必生大患”。这句话,让李隆基瞬间警觉。



为什么?所谓“北门奴”,指的是禁军。李隆基当上皇帝后,改左右万骑营为龙武军,与左右羽林并称北门四军,由原万骑营葛福顺担任总统帅。也就是说,葛是禁军的总指挥。

但是,王毛仲与葛福顺俩人关系走的太近,甚至结成了儿女亲家,禁军中一些将领也投靠了红透半边天的王毛仲。这些人互为依仗,平日里作威作福,多次欺压后宫宦官,以王毛仲尤为过分。对于高力士这种级别的宦官,王毛仲“视之蔑如”;对更低级的,他则动不动加以羞辱“挫辱如己之僮仆”,像对待自家的奴仆那样凌辱。

王毛仲一下犯了两个大忌:

拉帮结派,尤其是跟禁军关系走的太近。要知道,当初身为藩王的李隆基,就是靠着结交禁军才扳倒韦皇后一党的;

羞辱宦官,宦官地位虽低,但毕竟是伺候皇帝的。羞辱他们,岂不是眼里没李隆基?何况这些人天天在皇帝面前晃悠,诋毁你的机会还会少吗?



因此,李隆基对王毛仲越来越警惕。公元731年春,李隆基下诏,声称王毛仲“不忠怨望”,将其发配瀼州别驾,葛福顺等禁军统帅一并被发配。王毛仲到达永州后,被追上来的使者缢死。

此后,宦官一党彻底盖过了禁军,成了李隆基的嫡系,高力士也几乎取代了王毛仲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不过高力士也许是吸取了王毛仲的教训,其所做作为倒也不敢僭越红线。

不过多年后,安禄山的出现,让李隆基再度“迷失”。为了利用这位胡人将领制衡朝中勋贵,李隆基对其的宠信再度达到了一个全新境界,甚至不惜让其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封为东平郡王,几乎掌控着大唐北方的所有精兵。

这次的结果更严重:“升米恩、斗米仇”的规律再次生效,贪欲几乎无底洞的安禄山,悍然发动了叛乱,鼎盛的大唐从此被拦腰砍断,李隆基也从“唐明皇”,沦为了历史笑柄。


点赞5、怀化市 网友:陌若惜ヽ

唐玄宗的宠臣生了一个儿子不高兴,难道他想要女儿?并且让唐玄宗很快判断出他要造反,难道这个儿子是太平公主投胎来报仇的?

真是一个奇葩的问题,奇葩之处就是这个宠臣的刚出生的儿子,竟然是暴露他造反的证据。只能说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就是来报仇的,暴露了他爹长时间的潜伏。

不过虽然这个问题比较奇葩,但历史上的确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历史的奇葩之处,总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某些奇葩的想法。

这个奇葩的人就是唐玄宗的家奴王毛仲。王毛仲的确是生了一个儿子后才遭殃的。权倾朝野的王毛仲就因为这个襁褓之中的儿子,一夜之间就成了阶下囚。后来王毛仲恨不得掐死他这个儿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大唐的奇妙之处,从奴隶到将军,一切皆有可能。

王毛仲不是汉人,而是高丽人。但大唐的开放到了无视种族出身的程度。所以王毛仲的父亲在大唐也是一个体面的国家干部。但不幸的是,王毛仲还是小孩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犯了大罪,王毛仲一家被罚为奴。

王毛仲的人生到了至暗时刻。被随意指派到临淄王府中为奴。按照一般的逻辑思路,王毛仲这一生就这样了。在临淄王李隆基的府中为奴,做一个老老实实的奴才是本职工作。没有自由,也没有人生。

命运的挫折对于有才华的人,从来都不是绝望的终点,而是一个华丽的开端。并且在大唐并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就是一个励志人生的代表。都是出身奴隶,上官婉儿还是女奴,一样奋斗成昭容,掌管宫中制诰,甚至能左右宰相的人选。形成了诗歌中的主流“上官体”。

所以上官婉儿是奴隶眼中的明灯,苦难命运的引路人。让同样是奴隶的王毛仲“想入非非”:人还是要有点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命运在给人关上一扇窗的时候,通常会打开一扇门。上官婉儿遇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而王毛仲则遇到了盛唐英主李隆基。命运就是这样奇妙。

王毛仲是一个高丽人。隋炀帝曾经三征高丽,也没有拿下这个倔强难缠的民族。从王毛仲我们就看出来一点原因,王毛仲从小就成为李隆基的奴隶,但王毛仲竟然还善于骑射。那么问题就来了,王毛仲是什么时候学会骑射的,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想,对于突厥人和高丽人来说,是不是可以认为他们从小就生长在马背上。这也是突厥人、高丽人,还有后来的契丹人、金人,全民皆兵的原因。

王毛仲是高丽人,天生的会骑射。这在当时自命不凡的临淄王李隆基眼里非常重要。并且王毛仲还有一个特点李隆基特别喜欢,王毛仲是自来熟,很能交朋友,善于交际。而李隆基就是需要这样的人。

因此王毛仲和李宜德这两个善于骑射,异常勇猛的奴隶就成了李隆基的左膀右臂。公元710年,年仅25岁的李隆基带着王毛仲和李宜德回到长安,开始和皇帝亲卫万骑里面的军官和士兵交朋友。

由于王毛仲和李宜德都是这种善于交际的好汉,再加上李隆基雄厚的资金,在一番斗鸡走狗之后,万骑里的贵胄子弟都成了李隆基的知心朋友。李隆基也成了他们的“知心姐姐”,有什么工作上的事情,生活的烦恼,都是他们最好的倾泻对象。李隆基也掌握了宫中的动向。

但王毛仲虽然擅长骑射,但胆子却并没有李隆基想象的那么大。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发动政变,但最奇葩的事情来了,李隆基的左膀王毛仲竟然胆小怕事,把自己锁在家里不出来,李隆基没办法只好带着右臂李宜德发动政变,最后竟然成功了。

但政变成功后的李隆基虽然很生气王毛仲的临阵退缩,但还是念及他的功劳,还是把王毛仲封为将军。从奴隶到将军,王毛仲还是完成自身的转变。

2)知耻后勇,王毛仲的自我救赎。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成为皇太子,王毛仲成为将军。但是对王毛仲来说,这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人生的耻辱。因此王毛仲在后来的工作中表现的非常出色。

王毛仲这个将军其实没有别的什么事,说白了就是管理太子东宫的鹰犬,喂喂皇宫里的马匹。王毛仲马喂的非常好。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才是战争的最主要的突击力量。王毛仲马喂的好,无疑是国家级人才。

而这时候李隆基的日子并不好过,正逐渐遭到太平公主的挤压,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虽然王毛仲在唐隆政变中临阵脱逃,但这一次李隆基还是选择相信王毛仲。

面临着太平公主的步步紧逼,李隆基是步步退让。朝中七个宰相有五个是太平公主任命的。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严重的是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都是太平公主的人。这三个人掌握着护卫皇宫的队伍,无疑是一支利剑悬在李隆基的头上。

公元713年,魏知古告发太平公主预谋发动叛乱,指使常元楷、李慈率领羽林军突入武德殿,另派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人在南牙举兵响应。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

李隆基得到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但军队都在太平公主的掌握之中,李隆基决定要动用自己掩藏已久的王牌,王毛仲。


王毛仲顶着一个将军的名头,一直在皇宫里养马。不但养马,还在秘密训练这些养马的人。这时候才是这只骑兵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的时候。

这一次王毛仲没有怂,带着三百精锐,跟着李隆基发动了先天政变。李隆基通过王毛仲调用闲厩中的马匹以及三百余人,从武德殿进入虔化门,先召见了常元楷和李慈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将他们斩首,让王毛仲接管了羽林卫。

然后又去内客省逮捕了贾膺福和李猷并将他们带出,用这两个人诳出了宰相萧至忠和岑羲,然后下令将上述四人一起斩首。

宰相窦怀贞逃入城壕之中自缢而死,唐玄宗下令斩戮他的尸休,并将他的姓改为毒氏。

李旦听到政变的消息后,非常害怕,慌忙中登上了承天门的门楼。郭元振上奏李旦说:“皇帝只是奉太上皇诰命诛杀窦怀贞等奸臣逆党,并没有发生什么其他的事。”

完成政变的李隆基也随后带着大部队来到门楼,告诉了李旦所发生的一切,明白缘由的李旦于是颁发诰命列举窦怀贞等人的罪状,并大赦天下,只是逆臣的亲属党羽不在赦免之列。至此先天政变完美结束,李隆基发动两次政变全部成功,被称之为“政变专业户”!

虽然第一次政变临阵脱逃,但第二次政变,却是李隆基最核心的力量。

3)贪得无厌,权臣骄横就是灭亡。

王毛仲刚开始的表现堪称完美。因为李隆基胸怀大志,要成为第二个李世民。而王毛仲也表现出来奉公守法,治军严明。

政变结束后,王毛仲管理着万骑和皇宫的马厩,这些都是政变的功臣。一般人还真管不了这些地方。但王毛仲把这些人管的服服帖帖。并且与万骑功臣葛福顺结为儿女亲家。而李隆基对王毛仲姜皎这些功臣非常亲近,经常一两天不见都觉得少了什么。

随着李隆基的日渐宠信,王毛仲也慢慢变的骄横起来,开始贪赃枉法起来。对自己的职位也渐渐不满,更有甚者,他告诉玄宗他想做兵部尚书。玄宗皇帝感觉到了一丝不快,没有搭理王毛仲。兵部尚书是国家的重要机构,岂能是谁想做就可以做的。插手国家六部的人事任免,这有点犯上的味道。

但由于玄宗皇帝对王毛仲的关系非同一般,在政变中王毛仲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玄宗皇帝只是有点不快,但还是不会想动王毛仲,即使这个时候王毛仲已经犯下罪恶的勾当。


随着王毛仲的骄横,万骑也逐渐变得嚣张。万骑将军马崇正大白天与别人发声口角,竟然一怒之下把人杀了。刑部员外郎裴宽定罪时,竟然遭到王毛仲的无端阻挠,裴宽上报玄宗,玄宗皇帝没当回事。这事不了了之。可见王毛仲在玄宗心目中的份量。

其实这种比较亲密的私人关系还得自己人来离间,外人还是不行啊,看来古人说“疏不间亲”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公元731年年底,王毛仲喜得贵子。玄宗皇帝也为他高兴,在过“三日”的时候,玄宗不但赐给王毛仲丰厚的金帛、酒馔等物,并且授他刚出生的儿子五品官。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玄宗皇帝真是对王毛仲极尽恩宠。

但这时候就出问题了。去送礼物的是玄宗皇帝最相信的高力士。没想到高力士回宫后,给玄宗皇帝带来一个非常气愤的消息。

原来高力士宣读诏书,封王毛仲刚出生的被封五品官后,对王毛仲表示祝贺,没想到王毛仲一点不买帐,反而指着刚三天的婴儿对高力士说:“此儿岂不堪作三品耶?” 高力士当场脸上就下不来了,因为高力士也才是三品,这样摆明是羞辱高力士!

据说是毛仲极端瞧不起宦官,他对高力士所说的话意思无非是说:我此健全的小儿难道比不上你一个宦官?并不一定是抱怨玄宗皇帝。

但这时候的高力士代表玄宗,玄宗听了力士的话后,大怒说,“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欲言之;今乃敢以赤子怨我!”在这种情况下,高力士抓住时机,进言道:“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

这就是高力士,对玄宗的性格了如指掌。一句怨言让玄宗很快想起当初王毛仲的不忠,并且点出今天的王毛仲与禁军处处勾连,会威胁到玄宗的生命。

如果这话要别人说,玄宗皇帝肯定不会当真,但高力士说,玄宗就放在心里了,特别是王毛仲主动要兵部尚书一职,玄宗没有答应他,本来心里都不好想,现在高力士这番话,让玄宗立刻开始警惕了。

玄宗立即考虑到王毛仲党羽众多,对自己非常不利。于是先把握有兵权的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王毛仲和四个儿子贬至外地,然后下诏杀王毛仲,缢死于永州。

这就是所谓的王毛仲生了一个儿子,玄宗皇帝却看出他要造反。

综上所述:王毛仲是玄宗皇帝当年的一个奴隶。但由于王毛仲是一个好汉,善于骑射又交友广泛,被心怀大志的玄宗引为亲信,为玄宗皇帝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而玄宗也给了他无上的荣耀。

但后期的王毛仲开始骄横跋扈,虽然他包庇犯人横行不法,但玄宗还是对他非常纵容。直到他得罪了玄宗身边的亲信太监高力士,才到了尽头。

在跟玄宗关系更亲近的高力士游说下,玄宗皇帝对王毛仲起了疑心。一旦皇帝起了疑心,王毛仲的生命就到了尽头。玄宗不会再听他解释,很干脆利落的把他贬出长安,然后缢死于偏远的永州。

所以王毛仲的死很有警示意义,说明要对付王毛仲这样的亲信,光靠裴宽这样秉公执法的官员是不行的,还是要领导身边更亲信的高力士才行。疏不间亲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点赞6、萍乡市 网友:雪傲残缘

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年唐玄宗的宠臣王毛仲的儿子刚一出生就被皇帝赐予五品官职。可是,王毛仲竟然不识相,说为何不赐予三品官位。这引起了唐玄宗的极大不满。

出身低贱的王毛仲在唐隆政变时立有大功而成为与皇帝称兄道弟的将军。

王毛仲本是高丽人,因为老爸犯了罪,全家被罚为奴隶。不过有幸的是,虽然王毛仲从小就成了奴仆,但因为跟对了李隆基这个主人,因此让他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王毛仲从小伶俐、悟性高,所以李隆基还是临淄王时,就经常喜欢和他在一起玩。王毛仲整天跟着主人一起吃香喝辣的,两人完全不像主仆,倒像是铁杆兄弟。

在唐隆政变中,王毛仲积极帮助李隆基结交万骑营(皇帝的卫队),为成功政变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政变的时候,没有看到过王毛仲的身影,等政变成功他才冒出来。原来王毛仲早有主意:政变成功的话,他有拉拢万骑营的功劳,如果政变失败的话,也不会被韦皇后惩处。但是李隆基不知道他的鬼主意,也没有责备他。

不过,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斗争的先天政变时,王毛仲率领300余兵马控制了太平公主的御林军,为成功政变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王毛仲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封爵霍国公。王毛仲从奴隶一跃变了将军。

深受唐玄宗宠爱,享尽了荣华富贵。

王毛仲差不多是李隆基从小一起玩大的老铁,加上他在政变中的功劳,所以深受唐玄宗的荣宠。古代的很多功臣都是“飞鸟尽,良弓藏”,但是王毛仲这把“良弓”并没有被玄宗“藏”起来。他得到了唐玄宗无数的赏赐,其中有庄园、奴婢、马匹和钱帛等等。据《旧唐书》说,王毛仲经常与相王、姜皎等一起出入皇宫,同玄宗会宴,甚至一天不见他,唐玄宗就不欢快,一看到他就喜笑颜开。

有一次,王毛仲嫁女,满朝文武都向他送礼。唐玄宗很关心的问他还有何要求。王毛仲说,其他的都好,就是有个客人请不来。原来,王毛仲想邀请朝中有名望的前任宰相宋璟,可是他刚正不阿,拒绝了请求。这令王毛仲很不爽。唐玄宗笑着说一定帮他请到。最后宋璟不得不应邀。由此可见王毛仲得宠之至。

不过,王毛仲除了以前的功绩外,还有一项特殊的技能,也是引起唐玄宗对他好的原因。那就是他为国家把马养得很好,比孙悟空那个“弼马温”要称职的多。在他的管理下,唐朝的战马增加了许多,大大增强了骑兵的力量。为此,唐玄宗还加封了王毛仲为开府仪同三司,是继皇后之父、宰相姚崇以及宰相宋璟之后的第4个享有此殊荣的人。

广交禁军,引起皇帝的警觉。

王毛仲的得宠,引起了宦官高力士等人的嫉妒。而高高在上的王毛仲也越来越瞧不起这些宦官,平常遇见级别高一点的宦官,王毛仲装作没看见,对于下等的宦官更是吼来吼去,如此一来,就与高力士他们结下了很深的仇怨。

当初,王毛仲为李隆基的政变夺权而广交万骑营和禁军,在两次政变中也都与禁军打交道 ,因此与禁军将领们关系都很好,可以说,王毛仲就是禁军群里的“群主”。后来,王毛仲还跟禁军头领葛福顺结为了亲家,这就更显示了王毛仲与禁军势力的胶固。这是唐玄宗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可是,王毛仲还没有觉察到唐玄宗对他的警觉,竟然还要向唐玄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之职,唐玄宗哪里肯依。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王毛仲之子过“福平”(满三日)。唐玄宗令高力士送去丰厚的金帛、酒馔等礼物,同时赐予王毛仲的儿子为五品官。高力士回宫后,唐玄宗问他,毛仲是否很满意。高力士回答说“毛仲抱起襁中儿示臣日:吾儿岂不堪为三品耶?”玄宗听后大怒说:“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予言之,今日乃敢以赤子怨朕!”

高力士于是趁机进言道:“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这话正好点中唐玄宗的心思,于是当即下诏,将王毛仲外放,而且很快赐死了他。

结语:王毛仲由于跟对了主人,再加上自己的才能,所以很快从奴隶爬上了将军之位。但是他不懂得收敛 ,竟然目中无皇,以致他最后不得善终。

赞同此文,就请两个关注吧,谢谢你了!

点赞7、诸城市 网友:彼岸髅灵

我们先还原下这段历史的场景,王毛仲生了个儿子,唐玄宗派高力士去祝贺,并传旨封赐王毛仲儿子为五品官,王毛仲接旨后说,“怎么才封了个五品,为什么不封三品呢?”,高力士回去后添油加醋的告诉给唐玄宗,于是就有了王毛仲之死。

我们来了解下王毛仲这个人,他本为太子时期李隆基的家奴,因为勇猛和有计谋,被李隆基看中,并一步步提拔,王毛仲也在诛灭韦后的政治斗争中立下大功劳,为李隆基从太子到皇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王毛仲也一步步变得骄傲,自恃有功,不满意皇帝封赏。当一个有功之臣,自恃有功,而又对现在官位不满意时,就可能成为未来的威胁。我想这也是唐玄宗要杀王毛仲的原因。

点赞8、呼伦贝尔市 网友:小蘑菇

唐玄宗的这个宠臣,可以称得上是“不作不死”的典范了。


当初,在唐玄宗李隆基还是皇子的时候,手底下有这么一个人,名叫王毛仲,此人原本是罪臣之后,因其父犯罪,导致全家都被罚没为奴。

不过这个王毛仲运气好,被派去服侍李隆基,因他“性识明悟”、“骁勇善骑射”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自此常伴李隆基左右。

如果仅仅是如此,那这个王毛仲顶多也就是个贴心的奴才,但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他成为了李隆基的心腹。

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二次复位后,先是恢复大唐国号,之后又册立妻子韦氏为皇后,并且还不顾群臣劝阻,执意让韦氏参与朝政。

唐中宗当时的所为所为,让韦氏以及其女儿安乐公主野心大涨,甚至有心废掉唐中宗,到了公元710年,唐中宗不明不白去世,韦后更是临朝称制,大有重演“女皇执政”的趋势。

而作为李唐的后人,李隆基自然不会任由韦氏集团胡作非为,因此,他就暗地里联络终于李唐皇室的大臣,计划发动宫变。

最终,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里应外合下,又联合了禁军将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成功将韦后和安乐公主诛杀,史称“唐隆宫变”。


而在唐隆宫变的过程中,王毛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什么作用呢?就是他一手促成了负责宫禁的万骑军反水,而正是万骑军的反水,给了韦氏集团致命一击,这才奠定了李隆基的成功。

所谓万骑军,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所建立的一支精锐护卫队伍,可以说是唐朝皇帝的高级保镖,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保护皇帝的人身安全。

而王毛仲促成万骑军发水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早在他刚跟随李隆基时,就经常没事结交万骑军中的将士,对这些将士态度十分尊敬,同时对他们出手也十分大方。

当然,这肯定是受李隆基的安排才去的,不过,具体的执行人是王毛仲,也正是他平日里积累下来的人缘,因此在唐隆宫变发生时,他成功说服了葛福顺、陈玄礼等人,让他们愿意跟着李隆基行事,因此,说王毛仲是“唐隆宫变”的大功臣丝毫不为过。

既然是功臣,自然在事成之后少不了赏赐,唐隆宫变后,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李隆基被封为了皇太子,而功臣王毛仲则是一飞冲天,因功晋封为龙武卫大将军,位阶三品。

从一个罪臣之后的小家奴,到如今的三品大将军,王毛仲的人生得到了质的改变,不过,这还远远不是他人生的巅峰时刻。

李隆基成为皇太子后,原本是他盟友的太平公主,却因为立场问题成为了他的敌人,太平公主仗着在“唐隆宫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就开始飞扬跋扈,且把手伸到了朝政之上,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

光是这还不算什么,最严重的是她企图迫使哥哥李旦改立皇太子,也就是废掉李隆基,换成太平公主的自己人。

甚至到了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依旧不死心,阴谋组织死党,谋求废黜李隆基好改立新皇帝。

这就让李隆基忍不了了,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就在太平公主密谋计划废黜李隆基的同时,李隆基与幕僚商议后率先出手,发动了“先天宫变”,一举粉碎了太平公主的计划。


而向李隆基提供具体意见的幕僚当中,就有王毛仲的身影。

并且,在“先天宫变”发生后,也是王毛仲带着羽林军去搜捕太平公主的余党,这也为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集团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因为在“先天宫变”中再次立功,王毛仲再获嘉奖,被封为霍国公,后又加开府仪同三司。

从王毛仲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涉及到李隆基人生重大的两次事件中,均出力不小,而也正是因为如此,王毛仲成为了李隆基的宠臣之一。

根据记载,在李隆基继位后的十五年中,能出任开府仪同三司的只有四个人,前三个分别为李隆基的后父王仁皎和名相姚崇、宋璟,而最后一个正是王毛仲。

由此可见,当时王毛仲在朝中的地位,称得上是位极人臣。

不过,这人一身居高位,最怕的就是不知足,而王毛仲恰恰就犯了这种毛病,他不仅不知足,并且还得寸进尺,最终惹怒了李隆基,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怎么回事呢?还得从王毛仲位极人臣后说起。

本身在“先天宫变”之后,王毛仲的地位已经高到无以复加,但他仍不知足,老是认为自己的功劳不仅仅是现在这么模样,因此,在贪心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他向李隆基提出了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呢?他要李隆基封他为兵部尚书。

之所以王毛仲会有这样的要求,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在此之前,他的地位虽高,但头上的头衔大多是一些虚职,比如前文说过的开府仪同三司,说白了就是名誉性职务,手里没有实权。

因此,王毛仲就颇有些忿忿不平,凭什么自己不能掌握实权?

实际上,李隆基不让他掌握实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王毛仲这个人,出身较低,不像是其他一些大臣有很好的出身,并且,他能有如今的地位,完全是靠关键时刻站队正确得来的。

因此,李隆基就没有把实权职务授予给他,而这就成了王毛仲意难平的根源。

而在他抱着这种心理,向李隆基提出想出任兵部尚书的时候,李隆基自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毕竟兵部尚书这个职位非同小可,怎么能随便授予呢?

但李隆基的拒绝,就让王毛仲十分不满,史载他当时“面色怏怏”,也就是一脸不高兴的样子。

这是什么态度?居然当众给皇帝甩脸子?若是换做其他人,估计李隆基当时就发作了,不过,念在王毛仲是有功之臣,因此李隆基在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就当是没看见。

按说这件事过去了也就没事了,但没想到,王毛仲不久之后干的一件事,彻底惹怒了李隆基。


开元十八年年末,王毛仲喜得贵子,按照当时的习俗,家里有新生儿后,要举行“洗三”仪式,表示为新生儿驱病挡灾之意。

因此,王毛仲就大摆宴席,为儿子“洗三”,而作为皇帝的李隆基,自己的宠臣家里办这么大喜事,他肯定要表示表示,当然他贵为九五之尊,肯定不会亲自出面,所以就安排了高力士带着名贵的礼物来到了王毛仲的府上,以示庆贺。

而在李隆基的授意下,高力士果然给王毛仲带去了让旁人都无比羡慕的“礼物”。

什么礼物呢?除了来自皇家的各种精美礼品外,更重要的是,李隆基直接封王毛仲刚出生的儿子一个五品的官职。

要知道,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穷极一生,也不过混一个六七品的小官,而这个小婴儿刚出生不久,居然就成了五品官,这是多大的荣耀。

而在高力士宣读完李隆基的封赏之后,王毛仲的反应,却让高力士大为恼火。

当时,王毛仲斜着眼冷冷的对高力士说到,“此儿岂不堪作三品耶”?

什么意思呢?王毛仲的意思是说,我这个儿子,难道还不能当一个三品官吗?正是这句话,惹恼了高力士。

我们都知道,高力士是个宦官,而在唐朝,宦官最多也就是做到三品,而高力士正是因为受李隆基的宠信,被授予三品之职。

而王毛仲的那句话,再搭配上他的表情和语气,让高力士认为王毛仲的言外之意,说的是一个身体残缺的宦官都能做到三品,我这个四肢健全的儿子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太监?

本身,王毛仲在平常就有厌恶宦官的名声,如今再这么一说,算是彻底把高力士给得罪了。


因此,当时的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最终高力士也是压住怒火,勉强坐了一会匆匆离去,而在他回去之后,第一时间就到李隆基那里告了王毛仲的状。

我们都知道,这要是得罪了一个人,必然会被这个人在背后编排,这是人的本性,因此,高力士在见到李隆基之后,一把鼻子一把泪的就描绘了他在王毛仲家的遭遇。

坦白来说,王毛仲当时更多的是讽刺高力士,但从高力士嘴里说出来的,则是他藐视李隆基,并且对封赏心存不满,最后居然扯到了有不轨之心上。

而李隆基听完之后,当场也是大动肝火,大骂王毛仲贪心不足。

之所以李隆基会如此动怒,其中有一部分高力士的功劳,毕竟他的添油加醋,确实把王毛仲说得居心否侧,另一方面,也是李隆基对王毛仲早有不满。

这不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前文所说的王毛仲那次公然索要兵部尚书一职无果后,当场给李隆基甩脸子,另一个不满,则是一桩陈年往事。

当初,在诛灭韦后集团的“唐隆宫变”时,王毛仲确实有劝说万骑军反水的功劳,但在宫变进行的过程中,王毛仲始终没有出现,不知道去了哪里。

直到宫变基本结束,也就是李隆基占据上风后,王毛仲这才出现。

那么这件事李隆基当时知道吗?他当然知道,只不过他并没有跟王毛仲计较,并且在事后该怎么封赏还怎么封赏。

但不计较并不代表忘记,只要李隆基稍微往深处想一想,就知道王毛仲这个人属于典型的首鼠两端。


为什么他会在关键时刻不出现?就是抱着一个押宝的态度,他在赌谁会赢,如果李隆基赢了,那么他有劝说万骑军反水的功劳,而如果韦后赢了,那么他没有参与到宫变的具体过程中,这样他就可以把自己摘出来。

也就是说,不管谁输谁赢,对于王毛仲都造不成损失,并且他要是押对了,那就是荣华富贵。

正是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就让李隆基心里长满了草,即便是他没有跟王毛仲计较,但始终是心里的一个刺儿。

除此之外,还有几件事,也是让李隆基对王毛仲心里犯膈应。

比如在开元初年,有地方官吏向李隆基密报,说王毛仲曾向他私下索要兵器,但这名官员考虑到事关重大,因此就以没有圣旨拒绝了王毛仲,事后又密保了李隆基。

诸如此类的小事,李隆基知道的委实不少,只不过看在王毛仲在两次宫变中都功劳不小的份上,均没有细细追究。

而今,听到高力士的一番哭诉,再联想到王毛仲在诛灭韦氏集团时的所作所为,李隆基当时就火冒三丈。

“昔诛韦氏,此贼心持两端,朕不欲言之;今乃敢以赤子怨我!”---李隆基

而看到李隆基的反应,高力士也是适时地递上去了一句话,正是他的这句话,彻底要了王毛仲的命。

高力士说了什么呢?他说,“北门奴官皆毛仲所与,不除之,必起大患。”

这句话可谓是厉害到了极点,为什么呢?高力士口中的北门,正是长安城极为重要的一处宫禁之地,这里直接关系到整个皇宫的安危。

而当初李隆基诛灭韦氏时,帮助他奠定局势的禁军,正是负责守卫北门的。


高力士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如今北门的兵卒,大部分都受过王毛仲的恩惠,与王毛仲走得很近,甚至也听从王毛仲的指挥,如果不将王毛仲除掉,那么保不齐将来会引起大祸。

说到这里,李隆基也是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深知其中的厉害,因为,为了不再上演当年的事情,更为了自己的安危,这王毛仲说什么都要除掉。

恰巧,参加完王毛仲儿子“洗三”礼的大将陈玄礼也来面见李隆嘉,告诉了李隆基了与高力士类似的话,就更让李隆基下定了除掉王毛仲的决心。

于是,王毛仲的末日就这样宣告到来。

数日之后,一道诏书从宫中发出,诏书中,李隆基用十分严厉的口吻,斥责王毛仲仗着恩宠骄纵不法,并且常有怨恨之词,而在诏书的最后,则是将王毛仲贬为瀼州别驾

之所以李隆基没有马上处死王毛仲,是当时他考虑到王毛仲的党羽过多,担心引起宫变,因此,就先是将其以及其四个儿子,还有部分属于王毛仲一党的人贬出京城,而在局势稳定之后,也就是王毛仲在被贬的路上时,李隆基的第二道诏令来了。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此时的王毛仲刚走到永州,从长安出发而来的兵卒追上了他,并当场宣布了李隆基的谕旨,谕旨中,李隆基表示,赐白绫一条,命王毛仲即刻自缢。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王毛仲也是无可奈何,最终,带着不甘和懊悔,在兵卒的监视之下,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会在宠臣生了一个儿子后,断定宠臣会造反的来龙去脉,严格来说,王毛仲之死,大部分是他自身欲壑难填、自作自受的结果,还有一小部分因素,则是拜高力士所赐,他的一句恶意讽刺,得罪了高力士,因此就造成了高力士“火上浇油”,最终要了王毛仲的命。

点赞9、濮阳市 网友:青丝发⊙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也就此走上巅峰,玄宗早年确实是英明神武的皇帝,如果没有后来的乱子,他绝对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可惜玄宗后来出现那么大的失误。唐玄宗早年能继位,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唐朝之前处在武后当政的时期,随着武后去世,国家政局又多次改变,李显,李旦先后登基,李隆基帮助自己的父亲顺利登基,可国内仍然有像太平公主这样的强敌在,为了能扫清自己面前的障碍,李隆基就重用了王毛仲。此人是扶余人,早年他是李隆基的家奴,由于他非常骁勇,而且自己生性机警,这也让他渐渐受到李隆基重用。李隆基作为一个宗室王爷,他需要在朝中巩固自己的权力,尤其是兵权,李隆基就不断派人与禁军搞好关系,扶持自己在禁军中的势力。王毛仲就是他派过去的一个人,王毛仲不断在万骑这类的禁军中拉关系,他成为李隆基与禁军之间的联系人,李隆基先后发动政变除掉韦后,太平公主这类的政敌,多亏了他能掌握万骑,才能顺利夺取政权。事成之后,王毛仲也获得极高的封赏,不仅成为了大将军,还获得了国公的爵位,新朝建立后,王毛仲成为了李隆基的宠臣,可没想到王毛仲却很快就被皇帝给杀掉了。当时王毛仲生了一个儿子,李隆基也觉得这是好事,他就选择给王毛仲这个儿子封了一个官。还让自己的亲信高力士去问王毛仲对于这样的待遇是否满意,高力士回来的话就让玄宗非常不满,这也对王毛仲生了杀心,高力士是表示王毛仲不仅不高兴,还觉得自己的儿子能得到更高的官。随后玄宗也不再信任王毛仲,开始不断架空他的权力,最终把他贬到外地赐死。其实玄宗想要杀他,不单单是因为他儿子的事情,王毛仲这个人原本就不是什么忠诚的人,他是一个投机分子,在与万骑联系的时候,也不断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他还与掌握万骑的将领结亲。之前玄宗需要他的力量,也就没有管这件事,可随着皇位的稳固,王毛仲在禁军里面的势力比较大,他又随时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威胁玄宗的皇位。王毛仲从一介家奴到如今的高位,可他心里并不满足,他还想要进一步掌握军权,就和玄宗要兵部尚书的位置,玄宗清楚他在军队里面的影响,不愿意让他的权势进一步变大,就想尽办法要削弱他的权力。而王毛仲仗着自己的权势,还公然瞧不起高力士,高力士可是玄宗身边最为信任的人,对皇帝忠心耿耿,王毛仲这么对高力士,摆明就是没把皇帝放在眼里,这也让皇帝对他产生了杀心,现在王毛仲还没有获得更大的权力,就已经不把玄宗放在眼里,往后更了不得。王毛仲的党羽更是非常多,在军中朝中都有不少,玄宗一开始还真不能轻易动他,只能先把他的党羽一个个清理掉,再对他下手,说到底王毛仲对皇帝不见得有那么忠诚,这是玄宗最不放心的地方。玄宗这个人本身就是薄情寡义的人,他可以一天就杀掉三个儿子,也能把国家托付给李林甫这些人,玄宗在意的只有他的权势,只要威胁到了他的权势,玄宗就不会放过这些人,王毛仲是他继位后的一大阻碍,必须要除掉他,玄宗心里才能放心,王毛仲在官场上的嗅觉还是不行,自己由于功劳很大,就已经变得太狂妄,这也注定不会有好下场。

点赞10、邢台市 网友:弦語こz

实际上,这个宠臣是唐玄宗发小,但就差抱着刚刚出生的小儿子跳到唐玄宗头上撒尿了。

这是一个典型“高压线跳绳”的例子。

故事的主人公有三个,一个是唐玄宗李隆基,宠臣是高句丽人王毛仲,最后一个是王毛仲被杀的导火索:高力士。

咱们先说这个第一主角王毛仲。

王毛仲是李隆基发小,但这个发小不是平等关系的,王毛仲不是什么权臣之后,而是当年被抄家充当小奴仆的一个高句丽人。

但他运气好,从小跟着李隆基混。年轻时的李隆基是个很有头脑也很讲义气的人,在他的奋斗岁月里,这个外国欧巴王毛仲,成为了他的一大助力。

公元710年,唐中宗被韦后母女毒死,李唐再次天变。当时的临淄王李隆基就和姑姑太平公主一起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韦氏家族的主要成员,废黜唐殇帝,这一年,李旦再次登基,李成器谦让太子之位给李隆基,李隆基成为太子。

而这个故事中,一个本来小小的人物就此崛起,他就是王毛仲。

奴仆变将军,高句丽在大唐奋斗史:王毛仲

临淄王李隆基和他的三伯李显、他爹李旦青年时不一样。他青年入住长安,当时他的祖母武则天不仅是把控朝纲,而且是女皇帝,他爹李旦都被安排上了皇位又撸了下来,还被赐名武轮。

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当年武则天计杀了李隆基的生母,李旦连屁都不敢放。

武则天死后,李显百般听信韦后,然后被毒死,很显然,韦后即将奔着武则天的方向去。离开长安的李隆基决不容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于是拉拢起“万骑”,这个万骑,严格来讲唐太宗当年建立的“贴身骑兵别动队”,但和平盛世都用来打猎了。

在拉拢万骑的过程中,王毛仲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是李隆基和万骑将领的重要纽带。

通过万骑的陈玄礼、葛福顺,李隆基成功发动唐隆政变,以迅雷之势斩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武延秀等等大唐恢复后,最后的外戚分子。

就这样,李旦再次登基,李成器让出太子之位,李隆基成为太子,而王毛仲也随之得道,拜三品将军之位。从一个小小的奴仆走到这一步,不得不说王毛仲的命运是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

“未逾年,已至大将军、阶三品矣”

而王毛仲当了大将军后,做的事情也很奇怪。

他是个弼马温,帮李隆基打理马场。但这个职位可不能小看,王毛仲前期靠跟着造反得宠,后期就靠养马得到了一个霍国公,因为他养的马数量将近三十万匹,后期他还养到了将近五十万匹,这股力量,放到当时哪一个国家都是核弹级战力。

所以,王毛仲实际等同于李隆基的国防部部长。

再后来,李隆基登基后又遇到女性干政的情况。

这个人就是太平公主。先天政变,王毛仲作为主力诛杀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被赐死,李隆基正式把皇位坐稳,改元开元,那么接下来的数十年里,便是走向唐朝最鼎盛的年代,史称开元盛世。

与诛萧至忠等,以功进辅国大将军,检校内外闲厩,知监牧使,进封霍国公,实封户五百。

而王毛仲作为领袖的陪跑者,也实现了一位高句丽奴仆的人生逆袭传奇。

得志便变质,得宠太过酿成祸

王毛仲不是太监,但是角色位置很像。

就好比后世崇祯帝与王承恩的那种关系。

唐玄宗给了王毛仲一个职位,名为:“监牧使”,这个职位是养马的延续,不止养马,还养牛养羊,偶尔也养一养来自于渤海的鹰。

毫不夸张地说,霍国公王毛仲,身兼开元朝的武装部部长、农业部长、军委装备部部长。

虽然你看起来他就是个养马的。

初监马二十四万,后乃至四十三万,牛羊皆数倍。

王毛仲养过的马,是后来北宋一百多年都未曾达到过的巅峰。

四十三万匹马,当年可不是开玩笑的,直接放马都能踏平大部分国家。

而王毛仲本人也和葛福顺联姻,加强了与禁军万骑的联系,对于朝廷内,王毛仲是很典型的忠心臣子,做事情光明正大,于是唐玄宗对于这位发小这么给力也表示了欢欣。

给这个养马的霍国公加上了一个最高的虚职

“开府仪同三司”

宋璟、姚崇表示:“什么鬼,这养马的为什么和我们一样”

眼看王毛仲作为“马神”,即将为高句丽人在大唐打出传奇,但是,谁知道这王毛仲飘了,就和当年要造李世民反的侯君集一样,不能给他表扬,一表扬就飘。

首先,这位唐玄宗的发小先是向唐玄宗索求了兵部尚书之职,王毛仲表示:三郎我想连国防部部长一起当了。

但是唐玄宗不允许,拒绝之后。王毛仲居然摆着脸色走了。就这样行为怎么说呢,自古以来,除了王莽、曹操之流能干得出来,几乎就没有什么宠臣敢这样做。

王毛仲表示咱们长腿欧巴和你们就是不一样。

可毕竟是发小,唐玄宗也没把这当一回事。但是王毛仲却是越来越作死:

中使至其家称诏,毛仲不甚恭,位卑者,或踞见,迕意即侮谇,以气凌之,直出其上。

来自朝鲜半岛的马神老王表示,圣旨来了他也是一副随便的姿态,这可把朝内大臣给气坏了。就是史书上没记载的,他都得罪了好几十个人,全都是唐朝的高级官员,所以后来没人救他。

而他做的大死,就是对第三位主角高力士。

得罪人太多,嘲笑高力士成祸因

某一天,王毛仲的孩子出世了。

唐玄宗为了表示庆贺,决定给自己刚出生的大侄子赐一个五品虚官。

由此可见,唐玄宗对毛仲欧巴可不是一般的宠爱啊。就这样,唐玄宗派出了他的新跟班高力士去表示祝贺,高力士带着圣命和礼物就高高兴兴去了。

然后高力士问了一句话:

“毛仲欧巴,陛下给你儿子五品官你开心吗”

然后王毛仲说出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

“连你高力士一个小小的太监都是三品官,我儿子才是五品”

王毛仲说这话时可能就差呸一口来表示对高力士的鄙夷了。

高力士整个人都懵了,幸好我知道你是叫王毛仲啊,不然的话我以为你叫王隆基呢。

这件事其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唐代官员们打嘴炮是常有的事,但是王毛仲却打的是唐玄宗的脸。高力士回去禀告后,唐玄宗大怒,表示王毛仲这样辜负他的好意。

这个时候,高力士和其他官员又继续禀报,因为王毛仲逐渐和禁军军官们走得很近,而且葛福顺还是他亲戚,这个王毛仲很危险啊,陛下你一定要弄死他。

本来唐玄宗还在斟酌,但问题是,毛仲欧巴得罪的人太多了。

吏部侍郎齐瀚、太监团队们、陈玄礼都表示,王毛仲和北门奴官们太熟了,而且大多数都是他提拔的,如果图谋不轨,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弄死他。

就这样,拽上了天的王毛仲在得罪一派人之后,终于尝到苦果。

而其实,他的小儿子和高力士只是一个引子。

开元十九年,李隆基的发小、死党毛仲欧巴被贬,全家都受到牵连。最后,王毛仲被赐死在湖南永州。

这位来自高句丽的马神就此因为作死陨落。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点赞11、盐城市 网友:樱小桃

唐玄宗李隆基搞宦官专权,大太监高力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王毛仲曾是李隆基的家奴,自李隆基还是王爷时便跟随着。和高力士一样,王毛仲也算得上是唐玄宗的心腹旧人。李隆基成为皇帝后,王毛仲一路升迁,封霍国公,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内外闲厩监牧都使,简单的来说就是弼马温的职位,管理国家战马资源,是个有肥水的差事。

王毛仲也不负皇帝的期望,把军用马匹从二十四万上升到四十三万,直接翻了近一番。

王毛仲从一个家奴的身份,变成了皇帝信赖的宠臣。在每次李隆基的宴会上,王毛仲都会挨着皇帝坐,这足以看出李隆基对他的重视程度。

因为管理战马的工作需要跟军中将领打交道,王毛仲便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左监门将军唐地文、左武卫将军李守德、右威卫将军王景耀、高广济等人私交甚好,仗着自己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大伙一起做了不少违法的事。

公元730年,王毛仲主动向唐玄宗李隆基要职位,想要当兵部尚书,唐玄宗不肯,王毛仲气得当场翻脸。李隆基瞬间就不乐意了,心想:朕是皇帝,臣子是奴才,还敢在朕面前甩脸色?

不久后,王毛仲喜得一子,在他儿子的“洗三”宴上,李隆基让高力士作代表前往祝贺,并赏赐了酒馔和金帛,当即授予这个婴儿五品官。

高力士回来后,李隆基询问:“王毛仲说什么了吗?”

高力士如实回答:“王毛仲抱着怀中的襁褓说了一句,这个儿子难道不能做三品官吗?”

李隆基一听就怒了:“以前诛灭韦氏时,这家伙就首鼠两端,玩失踪,朕不跟他计较,时至今日,竟然因一个小屁孩儿怨恨朕!”

话到这个份上,高力士听出来李隆基对王毛仲心生嫌隙了,于是趁热打铁进言道:“北门的那些将军们,官位太盛,而且结成了小团伙,不早早除掉他们,将来必生大患。”

李隆基听后若有所思。不久后,王毛仲就被贬为瀼州别驾,葛福顺、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广济等人也全被贬职。走到永州时,王毛仲被赐死。

因为是高力士进言,王毛仲才得此下场,他算准了皇帝对王毛仲有所不满,借此机会再补一刀,手段高明。 皇宫之内,有了王毛仲的前车之鉴,再无人能对高力士的权势加以限制,禁军也落入宦官手中,这就出现了唐朝著名的宦官专权的局面。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