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儿童的教育观吗?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9关键词:教育,儿童,中国,古代

你能说出中国古代儿童的教育观吗?

点赞1、泉州市 网友:风的记忆

先秦时期的典籍《周易》中就提到"物生必蒙,古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智也,物智不可不养"的早期教育思想。  汉代著名贾谊的早期教育思想,以及宋明时期的朱熹、王守仁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幼儿教育等等。  《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告诉我们儿童最初的本性是善良的。

点赞2、利川市 网友:尹伊七。

中国的教育观可谓博大精深,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领悟出许多幼儿的教育道理,我认为古代教育观可以理解为,易经教育观、主要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家庭教育,教的是做人之道、私塾教育、教的是圣人之道、学徒教育、教谋生之道。古代教育主要以一种精神为核心

点赞3、台州市 网友:垂s掙扎

中国古人教育孩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条件等,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但我认为,最为常见的是重视胎教和家庭教育,原因如下:

第一、 古代人最看重养胎,把养胎看作是胎教的基础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专篇文中,说,“胎儿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脏器骨格都未形成,所以自受孕时起一直到临产,孕妇饮食居处处处都要注意”

意思是说,要注重养胎,宝宝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全赖孕妇气血的滋养,而孕妇的气血是否充盈,与其摄入的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又直接关系。

还有,要谨慎用药,切勿滥用药物导致胎儿畸形。总之,怀孕的妇人养胎是十分必要的,要按郎中的养胎的方法,安心养胎。

第二、古代人家家重视家庭教育

首先,古代人讲究‘夫妇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妇女在家,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管教好子女,你的孩子是否有出息,能不能改变家庭生活方式,能不能要把孩子教成圣人等,这些都是母亲应该做的。

其次,从我们孩子的小学课本知识中也能体现出来老祖宗留下的教育经验,比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里面都有祖宗们教育子女成长的智慧、方法和经验。

所以,我们要学习领会并去复制这些好的方法和经验。让孩子在学《弟子规》时,不是让孩子会念会背就可以了,而是要都会孩子,句中的意思,要引导孩子依照这个去做。

总之,抚养后代,可以说是出自人类的天性;而教育后代,则出自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希望我们这代的孩子能比古代的先人们更聪明,更智慧。

点赞4、南京市 网友:眸中春色

谢谢邀请,我是阿朵。古代都是重男轻女的,只会把男孩子送到私塾读书。女孩子只能待在家里学习刺绣,做饭。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点赞5、开封市 网友:面具*

试述中国古代教育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1、 虞庠之学:

《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 “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 学校的原始形态:

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

校:木囚。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

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

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

1)“士”阶层的出现

(1)武士:侠士、力士等

(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

(3)低级官吏

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

3)官学与私学分离

6、官学

1)汉代的太学

(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

(2)学生:博士弟子

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

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学的作用:普及儒家经典、科举人才发源地

3)古代著名书院

宋代: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茅山、石鼓、华林、雷塘

明代:紫阳、东林书院

4)私学的历史:顾名思义,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中国古代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史书记载,最早的是春秋中叶郑国的邓析所创办,讲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专教讼诉之法。同时郑国的伯丰子也开办私学。这些是在孔子私学之前。当时规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学,还有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到春秋未期,私学更加兴盛,最有名的是儒、墨两家,当时号称“显学”。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孟子“从者数百人”,以阐明人伦为教学目的;荀子先后授徒于齐、秦、楚国着书讲学,培养出李斯、韩非这些当时属一流的政治家和理论家。墨家私学是个严格而有纪律的政治团体和学派,要求学生具有刻苦、耐劳、服从和舍己为人的精神,并重视生产劳动和科技知识教育。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后期吸收了许多法家、兵家及儒家的思想,子夏在西河讲学,弟子300多人,李悝、吴起、魏文侯等都是他的学生。

到汉代,私学分两部分,一是以启蒙教育为主的书馆或学馆,先教认字,可读《孝经》和《论语》;一是传授经学的精舍。精舍一般由当时精通儒学的名家所建,一些经师鸿儒,所教授的门生弟子多达数千甚至上万人,其讲学已初具学术讨论与研究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兴废无常,私学相对得以发展。名儒聚徒讲学,常有几百人或几千人听讲。如雷次宗在庐山,顾欢在天台山,沈德威在太学当博士,回家还要授课讲学,许多贵族、士子也纷纷到此受业解惑。北魏时期的徐道明讲学20余年,学生先后多至万人。

隋唐时期官学兴盛,私学也随之发达。如隋朝大儒王通、曹宪,唐代颜师古、孔颖达、尹知章、韩愈等都曾在私学中教授学生,许多名儒隐居山水胜地,开学馆、设书院,当为宋代书院大兴的起源。

宋代私学教育和启蒙教育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经过北宋三次兴学,南宋官学有名无实,许多学者致力于私学。这一时期的启蒙教育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启蒙教材大都为宋人编撰或改订。

辽、金、元各朝代私学也很活跃,其原因是统治阶层发生了不同民族的更迭,各民族都迫切需要加速培养本民族的治国人才,而战乱的频繁,使得官学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私学才得以兴盛,其形式有私塾、家塾、经馆、家学等。明清时代的私学,继宋、元以后仍兴盛不衰,形式也无大区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唐末以后的私学中产生了一批书院,宋代得到发展后明清时代即向官学转化,这不能不说是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之一。

点赞6、甘孜藏族自治州 网友:小时光。

以我现在浅薄的认识,中国古代教育重点核心就是圣贤教育,通过教导世人努力实践古圣先贤的教诲,也只有真正做到圣贤教诲,才能给今后一辈子打下坚实基础。圣贤教育的核心就是实践孝道,从更广义的高度观察,孝道同样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轴核心,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对中华文化为什么能传承至今非常好奇,其实本质就是中国古人特别强调孝道伦常的实践,五伦关系把孝道细分,指导者历代中国人都能更全面精准实践圣贤教诲。

中国古人对于儿童教育更是有非常独到的精准观察,但是非常遗憾,现在中国人早已经把中国古代教学经验全部是视为过时弃之不用,我们以为照搬西方式的教学模式就能成功,事实证明中国还需要回头重点参考中国古人的教学理念。

古代儿童教育都是傻瓜式教学,实践方法非常简单,那就是教会孩子们读文章,特别是朗读,从一个孩子跟随师父学习开始,会持续很多年都是朗读文章加练习写字,肯定还有别的教学项目,不过这个朗读文章加练习写字必定贯穿始终,一年又一年的朗读文章就能累积很多记忆内容,虽然没有哪部文献特别强调教学是否有注重日常实践,可从其他许多方面如特别强调“知行合一”就能看出来非常重视日常实践。

就从现在我们的认知来说,肯定会把古代每天朗读就是学习的核心方法无法理解,我们自以为也有每天上早读等朗读,从来没有看到哪个人有什么特别进步,这就是现代人的肤浅之处,根本看不懂古人教学的高明之处到底在哪里。古人的朗读特别侧重力争达到无妄念朗读,也就是现在很多人经常说的提升专注力,实际上从提升专注力的具体操作方法来说,现代人自创的所有方法,绝大部分都根本不能和古人的傻瓜式方法相提并论,核心差别就是在于现代人根本都没有做到彻底的从基础功底的点滴开始积累,现代人大多数时候总是存在相对很严重的好高骛远。

当一个孩子持续十多年的朗读文章,就算是一年记忆几十篇文章,十多年就达到几百近千篇文章,古人熟背的文章可绝不是我们现代人那些废话连篇的文字,而是我们现代人仰视的文言文,当记忆的文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算是之前根本没有刻意的追求想要读懂含义,实际上就是那些自然记忆的基础功底来说,逐渐就能在熟背同时也能懂得文章含义,这些理解文章含义的深刻程度,绝对超过现代人从认识文言文第一个字开始就追求懂得文章含义,并且相对现代人来说理解的文章含义更准确完整,古人的成功秘诀就是因为他们真正在某种程度做到了提升专注力,古人没有“专注力”这个词,古人说的是定力,实质上定力比专注力更能精准诠释那种基础功底。

现代人绝不是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实际上如果现代人又盲目照搬古人的教学方式,就算是复制粘贴照样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现代社会有很多变化,不过我们可以在不改变古人教学原则主旨的基础上,在我们今天的学习时完整刻录古人的学习方法,只不过是现代人在每天朗读和写字的基础上,还有更多学习任务需要完成,同时这样肯定会出现分心,这也是现代人无法达到古人定力基础的影响因素之一,绝不是说现代人就根本达不到古人的教学目标,只不过是重点在于现代人是否有那个毅力,愿意在孩子从小就开始借鉴古人的教学方法开始打基础。

现代学校教育的教学方式最适合借鉴古人学习方法的最佳年龄就是小学和幼儿园,幼儿园只能是为小学前期准备阶段,就是需要孩子开始适应学校的环境,加上慢慢的开始培养孩子愿意定下心读文章的兴趣,不过相对来说最好是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还是应该以多玩耍为主,到了小学开始,就可以逐渐的根据孩子年龄,决定具体的实践步骤。

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有参考价值,请您为我点赞,若是您希望收到关于我的更多讯息,请您千万记得一定要关注我。谢谢您!

点赞7、廊坊市 网友:你又与谁

中国古圣先贤把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中国的文字是智慧的符号,这符号表达的意趣非常浓厚,孝道中的孝字可以说代表了整个的教育,古人就从小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小孩子。

我们来看这个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中间没有代沟,不但父子是一体?父亲上面还有父亲,一直追到无始;儿子再往下还有儿子,人生代代无穷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个整体。对儿童进行“孝”的教育,首先要求儿童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还要求儿童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东汉时的黄香可以说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香九龄,能温席。”据说黄香9岁时,对父亲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他就被列为古代廿四孝之一,成了封建社会儿童学习的榜样。注意从小培养儿童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同时,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亦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如果说孝是用以维系纵的家庭关系,占主导地位,那么悌则是用以强化横的家庭关系,居辅助地位。

对幼儿进行悌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据说东汉时大文学家孔融4岁时,就能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而自取小的。这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悌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用。家庭教育中强调悌德的培养,目的是为了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个人日后能在社会上立身。《魏书?吐谷浑列传》中还记载了一则故事: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在病危时便把儿子们叫到面前,说道:“你们各人拿我一枝箭,在地上折断。”他的儿子都把箭折断了。随后他又对其母弟说:“你取19枝箭来,合在一起把它折断。”他的母弟怎么也折不断。阿豺便说:“你们明白吗?单独一枝箭容易折断,把多枝箭并在一起就很难折断了。只有你们同心协力,然后国家才能够巩固。”这则故事正是寓意着兄弟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二、对儿童思想教育的重点是提倡崇俭我国古代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来之不易,就象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以珍惜粮食,崇尚俭朴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封建社会中。父辈创下的家业,小辈坐享其成,难知其中的艰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不使自己的子弟养成俭朴的生活习惯,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败家之子,这也是许多家庭重视对儿童进行崇俭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使儿童树立崇俭的观念,封建社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家庭中经常教导儿童俭朴是一种美德,奢侈则是最大的罪恶。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其家教名篇《朱子家训》中也曾要求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为了培养儿童的俭朴生活习惯,对于幼儿的饮食与衣着,古人主张不能过于讲究,如《礼记?曲礼》中曾规定:“童子不衣裘裳。”这不仅是因其过暖不利于儿童发育,更主要的是因其华贵不利于儿童养成崇俭的习性。

三、给予儿童诚信的教育诚信就是诚实无欺。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然而由于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之故,有时也会说谎,这是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长此以往,其“童心”将逐渐失却,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首先应该从正面进行教育。而由于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典礼上》中说:“幼子常规毋诳。”春秋时期的曾参在这一方面,曾为人们作出了榜样。据《韩非子?外储说上》中记载:有一天,曾参的妻子要上街去买东西,小儿哭嚷着也要跟妈妈一同去,曾妻便哄孩子说:“你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等到妻子购货回家后,曾参便要捉猪杀之,其妻赶快制止他说:“我刚才只不过和孩子说着玩罢了,你怎么真的要杀猪?”曾参则说服妻子:“小孩是不能欺骗的。小孩年幼无知,只会学父母的样子,听父母的教诲。”如今你说话不算数,哄骗孩子,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谎。为母者欺骗了孩子,其子便会觉得母亲的话不可信,以后再对他进行教育,就不会有效果了。”于是曾参最后还是把猪杀了。

四、古代对儿童的思想教育注意培养为善理念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古代学前家庭教育中非常注意使儿童养成行善去恶的观念,经常教育儿童除在家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外,在外凡是合乎道义的利人之事告应为之、由于孩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成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三国时的刘备曾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还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古人教子为善的故事: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在外玩耍,见到一条两头蛇,回家后向母亲哭诉:“我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今我见到一条两头蛇,恐怕我活不了多久。”母亲问他蛇在哪儿,他说:“我怕别人又看见它,已将它打死埋掉了。”母亲说:“你不必担忧,凡积善行善的人,老天爷会予以保护的。”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德成大德,这无疑是很可取的。现在,让我们超越时空,从《礼记》上领略中国古代的教育场面和读书之乐:童予七岁的时候,离开父母跟著老师,只有节日,才能回家看看父母。跟著老师学什么呢?学洒扫应对。换一句话说,他所学的是生活教育。他在学校里面能够侍奉老师、侍奉学长,回家去自然就会孝顺父母。尊敬兄弟姊妹,这是伦理道德的教育。老师往往带着学生游山玩水,领略大好山川,旅行授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归来,他的课程也讲授完毕。而现在读书的情形却太苦了!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高中,课业较为沉重。而所学的也仅仅是技艺和谋生之道。而在孔孟的教育中,德行第一,学问第二、技艺和谋生之道是最末的。我们今天把教学的重点丧失掉了,所教的仅是技术,是皮毛,不是根本。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丧失掉了,哀哉可悲!今天,我们借古鉴今的意义何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对于固有的文化应当继承恢复,取其精华。对于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训应当再认识、再肯定。古人的智慧、思想、才艺、经验经过几千年的浓缩沉淀,是真理,是智慧。教育是国家、民族、社会强盛之本。在教育上,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直到今天受人推崇,而且在新的历史时代,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仍然有许多可取之处。我们应当继承发扬,让优秀的文化为新的时代做出新的贡献。

点赞8、钟祥市 网友:唯恐滥情

受邀回答:我只是在书中阅知,古代的教书育人,主要以德,善,美为主。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对中国教育发展助于深刻影响,他的思想集中在儿童教育之中,深讨人的本性,让儿童深刻教育,懂得德,善,美的重要性!

点赞9、如皋市 网友:相见恨晚

三字经是古代儿童最好的教科书。值得现在仍然是中国人最好的儿童书籍。没有看过就会是一种缺憾。

点赞10、松滋市 网友:五初夏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一名乡镇街道的幼儿园老师,关于问题中说的的中国古代儿童的教育观是什么?封建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时期,对于儿童的教育观有:

1、教儿宜早: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

2、教子义方: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

3、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4、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

5、量资循序: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

6、有教有爱:父母爱子女乃人之常情,但对孩子既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与教结合,慈与严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谢谢!希望我的回答能有所帮助。




点赞11、南平市 网友:步月歌

每一时代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教育观念。古代人的思想与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不过,每一时代都在不断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教育观念,古人注重德育的思想教育。有一些时期以男生为主,文武双全,孝忠,仁义的输入。女子的无才便是德,也慢慢演变女子学习琴棋书画,礼仪之邦。孔子的仁爱的儒家思想,他当时培养的也是能在大众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古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注重环境影响,不断优化教育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看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与环境的影响。还有很多鼓励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这些古人对学习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礼仪,德学都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进步,寻求出属于自己时代特色的教育观念。

点赞12、丰城市 网友:藍天。

个人很认可古代的教育观念,孝 德在家庭中显现的淋漓尽致,以父母的言教和身教为主,现在都流失了,我爷爷在的时候吃饭都能看到规律,现在的饭桌看不到了,中国文化是根的传承!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