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士族门阀制度为何随着唐朝一起覆灭?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4关键词:唐朝,制度

士族门阀制度为何随着唐朝一起覆灭?

点赞1、营口市 网友:古年微月

我们先看3个历史时期,士族集团的力量究竟有多可怕,就会知道为啥士族集团一定会消失了。

公元220年,三国曹丕建立曹魏王朝,士族有多强?

为了让自己的大位稳固,果断向士族集团妥协。妥协的方式也很可耻,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汉朝的察举制换了个马甲,换汤不换药。贵族集团垄断选拔官员的权力,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所以朝中高官,基本都是士族后裔。

公元265年到公元420年,两晋时期,士族集团有多强呢?

这么跟你说吧,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颍川庾氏等士族集团,完全可以决定谁来做皇帝!东晋王朝11个皇帝,有10个都是士族的傀儡。

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到了南北朝时期呢?

这段时间的士族力量,已经遭到了削弱。但是士族集团为了复出,可谓是各显神通。

比如说北魏的名士崔浩,就曾经向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提出建议,将汉族士大夫按照姓氏分个高低贵贱来,也就是创造“高种姓”。这事儿严重伤害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因此崔浩满门无情被杀。

其实到了唐朝,士族集团的力量依旧存在,只是没那么嚣张了而已。当时有五姓七望的说法,这7大家族,甚至连皇族子弟都看不上。他们这些家族在唐朝历史上,出了数十位宰相,没办法,家里条件好,家教的确一流。


一、士族集团在南北朝时期,遭到第一次打压。

东晋时期的士族集团,实力太大,以至于左右皇位的继承权。这是南北朝君主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因此北魏时期,士族想要抬头,立刻遭到了拓跋焘的遏制。

拓跋焘让崔浩撰写北魏国史,结果以崔浩在国史上污蔑北魏先人的理由,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等豪门贵族一网打尽,直系后裔基本都被诛杀了。

此后汉人士族在北魏,可就别想嚣张了,大家都老老实实低调做人了。

南朝这边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刘裕建立刘宋时,对士族还不错,比如说东晋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后裔,即使改朝换代,还保留着爵位。萧齐王朝时期,士族日子过得也还行。

梁武帝萧衍,对士族那就更好了。虽然他们无法在朝中担任要职,可士族的贵族身份,在南梁绝对是金字招牌。

可事情也坏在梁武帝身上。当时东魏名将侯景逃到南梁,得到了梁武帝热烈欢迎,将其封为河南王。侯景也很得意,就问梁武帝:能把王谢家的闺女,弄一个给俺做媳妇不?

这本来应该问题不大,毕竟侯景是河南王啊!可梁武帝却表示:王谢是贵族,你配不上!

好家伙,自尊心受不了了有没有?侯景觉得颜面扫地,发誓要把士族集团一网打尽。并且要把王谢两家的女人,都赏赐给士兵。

不久后,侯景之乱爆发,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了台城,侯景杀入建康,成功将王谢两家屠戮殆尽,还将王谢两家的女子,都赏赐给了士兵,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这两次对士族集团的冲击,还是非常强的。以至于昔日繁盛一时的士族集团,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


二、宇文泰的府兵制改革,是对士族的第二次打击。

公元534年,立国148年,统一北方95年的北魏王朝,走向了分裂。在宇文泰和高欢的拉扯之下,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

西魏的掌门人,便是宇文泰。宇文泰起家的时候,只有28岁,他的实力是完全没法和高欢相比较的。如果说宇文泰只有3万人马,那么高欢至少有30万大军。这就是差距。

所以说,虽然西魏和东魏,在初期的战场上,宇文泰占了上风,可他的实力弱小,高欢能活活把宇文泰给拖垮了。

几场大战下来,即使宇文泰战胜了,可他手里战斗力强悍的鲜卑士兵,其实也损失殆尽了!这个时候宇文泰意识到,如果再不改革,可能就要完犊子了。

这么一来,府兵制改革就出现了。府兵制改革有这么几个特点:

  • 第一,为了补充兵源,宇文泰吸纳了大量地方豪强的部曲进入军队,地方土豪担任乡帅。这么一来,西魏的军队里,基本都是汉人说了算了。
  • 第二,建立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制度。这是一套非常严格的领导班子,以宇文泰和元欣为首脑,元欣是西魏宗室,相当于吉祥物,没啥实权。这么一来,关陇集团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 第三,军功论。这就有点儿类似秦国的商鞅变法了,所有的官职、待遇、爵位,全都跟军功挂钩。

这套制度厉害的地方有很多,几句话说不完。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以军功起家的关陇集团,从此崛起,逐渐取代了旧贵族体系,也就是士族体系。

此后几百年里,包括了隋唐,全都是关陇集团做大的。汉晋遗留下来的那帮士族们,只能给关陇集团提鞋了。

但是,由于关陇集团的崛起,使得新一代士族集团,也开始冒头了。


三、隋文帝开启科举考试,是对士族集团的第三次打击。

这就太伟大了,科举制度影响至今。没有科举制度,寒门子弟根本就没有出头的日子。读书或许不会改变一个人的阶层,但是只要你好好努力,完全可以让你过上相对舒适、体面的生活。所以千万别再宣传什么读书无用论了。这或许是寒门子弟最好的出路。

看看那些士族家庭吧,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别提多上心了。在科举制出现之前,魏晋南北朝,一直采用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士族集团垄断选拔官吏的权力。

这么一来,寒门子弟压根就没有出路。而士族子弟,垄断着官场资源。可隋文帝搞出了科举制以后,寒门子弟中那些佼佼者,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学习,进入朝堂之中。

这事儿对士族集团的打击不小,因为官位其实就那么多,寒门子弟进来了,势必会导致部分士族子弟没工作。这是在瓜分他们的蛋糕。

而且士族集团选拔官吏的权力,也逐渐被剥夺了。这对他们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直接造成了士族家庭在朝中青黄不接的局面。

四、唐高宗、武则天,给了士族集团第四次打击。

隋朝的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本身就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他的父亲杨忠,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

唐朝的开国之君唐高祖李渊,也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他的爷爷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所以说,隋唐两个朝代,其实都是关陇集团开辟的朝代。这个时候汉晋时期遗留下来的士族们,还想再坚挺一把。

因为他们还有本钱,什么本钱?垄断教育呗!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教育,全都在这些士族家庭之中。没办法,这一点你很难剥夺,人家是诗书传家的,属于家教。

所以说,唐朝的时候,五姓七望家族,出了数十位宰相,一点儿也不奇怪。五姓七望,指的分别是:

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5大姓氏分别是李氏、崔氏、卢氏、郑氏、王氏。这7大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有名气了,尤其是汉晋时期,充当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到了唐朝,唐高宗想要限制他们的发展,所以下达了禁婚令,不允许这7大家族之间通婚。这一招够狠的啊,唐高宗打算慢慢分化这7大家族之间的关系。

不过效果似乎有点儿差,比如说唐文宗时期,唐文宗曾经希望出身荥阳郑氏的宰相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结果郑覃却瞧不上老李家,公然把孙女嫁给了九品芝麻官崔某。唐文宗也是无奈叹息:我们家做了200年的天子了,居然还比不上这帮士族!

武则天的打击,主要针对的是关陇集团。毕竟关陇集团第一代是打仗的,第二代则是到朝中做官的。如今也形成了相当庞大的势力,俨然成了新士族。

为了遏制关陇集团,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还发明了武举,以此选拔一系列寒门子弟,取代士族集团在朝中的地位。

此外武则天还杀了一大批关陇集团的后裔,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几乎被武则天给一锅端了。这事儿对士族集团的影响巨大!


五、黄巢和朱温,终结了士族集团。

别看上面那几位很能折腾,可士族集团的生存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一直到晚唐时期,五姓七望家族,其实都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他们依旧瞧不上李唐宗室。

但是人家的确有牛气的资本啊,宰相出了一拨又一拨。比如说赵郡李氏的李德裕,荥阳郑氏的郑覃,不就都是宰相嘛!李德裕还被梁启超先生称之为“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李商隐更是将其称之为“万古良相”。

可是到了黄巢起义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黄巢这家伙曾经也是个读书人,可他这条路没走通,于是便走上了极端。

他发动起义以后,唐军压根就顶不住,洛阳和长安相继陷落。当时大量五姓七望的人,都居住在都城。黄巢嘿嘿一笑:要不给我点面子,到我的朝廷里来做官咋样?

五姓七望是什么家族?人家连李唐宗室都看不上,会看得上你这么一个起义军领袖?因此他们全都表示拒绝。

黄巢对此勃然大怒,他可没有李唐皇帝的修养,绝不惯着这帮人,一口气将国都里的五姓七望家族,杀了个一干二净。好家伙,算你狠!

黄巢的小弟朱温,后来反叛了黄巢,投靠了唐朝。结果做大做强以后,又灭了唐朝,建立了后梁政权,历史进入到了五代时期。

朱温本人对士族没啥意见,但是他手底下有一个狗头军师叫李振,这家伙屡试不第,所以对朝中的士族恨之入骨。

等到朱温掌权以后,李振便在朱温耳边进谗言,希望朱温将朝中士族都给宰了,包括了五姓七望等旧贵族,以及关陇集团的新贵族。朱温也就这么照办了,酿成了著名的“白马驿之祸”。


总结:五代战乱,士族基本都没了。

历史来到五代十国以后,天下成了军阀们的天下,士族们被一遍遍屠戮清洗,早就失去了有生力量。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局面,屡见不鲜。

因此在经历了以上5次惨痛的打击,外加五代十国战乱纷飞,士族基本上就这么绝迹了。能活下来已不易,别提恢复昔日家族气派了。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晋书》、《魏书》

点赞2、铁岭市 网友:酒自斟

士族制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刘秀,获得天下,却动不了门阀,德川家康获得了天下却只能继续依赖各地诸侯,欧洲更不用说了,爵位制一直延续到今天,本质上都是一个原因……

但全世界只有,中国是个例外,唐朝以后,中国再也没有贵族……

而贵族势力之所以在中国覆灭有两个原因,一是隋唐宋的科举制改革,二是,府兵制改革,底层的士兵形成势力,三是,安史之乱,黄巢暴动等原因……

隋唐之前,当官是举孝廉,也就是推荐制,这种制度肯定容易被贵族利用,所以出现了大量四世三公的贵族……

贵族子弟到了一定年纪就可以当大官,而且非常清闲,在朝廷势力很大,皇帝不能禁,当时南朝,皇帝小舅子路琼之到王家,被轻蔑为养马的奴仆,路琼之向皇帝哭诉,孝武帝反而说,“琼之,年少,没事何必到王家去”当真无可奈何……

还有刘秀起兵靠贵族支持,所以刘秀不敢杀功臣,而整个东汉都是天子和豪族共治天下……

到了隋朝时,隋文帝首开科举,隋炀帝更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让平民也可以当官,结果惹豪族不满,隋朝,亡,可怜皇帝杨广竟然落得自杀的下场……

豪族出身的唐朝继续加强科举制,唐朝皇帝有意打压豪族,最有名的一个平民出身的叫做张九龄的广东人,一直当上了当朝宰相……而在此之前,都是不敢想象的……连诸葛亮都是山东望族……

不过唐朝除了科举制,也不敢公开太过分,所以也给贵族们搞了一个推举制,唐朝一朝,推举制依旧很强,大部分官员还是出身贵族的……

但是,这时候府兵制的改革,募兵制兴起,豪族在军事上号召力下降,反而是各地的平民军阀势力崛起,这些军阀都是当地士兵和将领一体,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利益,士族对他们没有影响力,甚至唐朝也没有办法管理他们,形成各个小小的藩镇,安史之乱就是这样兴起的……

后半期的唐朝,基本上是藩镇和中央王朝的较量,他们互融互存,相爱相杀,逐渐耗尽士族的力量……

安史之乱导致大量的北方豪族破产,很多人纷纷南下,而黄巢之乱,杀人如麻,加上后来的五代十国,天下纷乱,豪族基本上绝迹了……

到了宋朝,科举制真正兴起,几千年的皇帝与豪族共治天下,变成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文人士大夫都是平民出身,他们对皇帝非常忠诚,没有家族势力……

所以广泛意义上的士族门阀制度,就这样随着唐朝的灭亡而灭亡了……所以以唐朝为界限,中国历史应该分成两个阶段……

科举制后来传入朝鲜和日本,但都是水土不服,所以中国是个没有贵族的国家,而有趣的是,礼仪繁琐的分餐制随着贵族的灭亡,也消失了,中国变成了平民化的聚餐制饮食……

点赞3、通辽市 网友:扮演者


准确的说,士族门阀制度在隋朝就已崩溃,但士族在隋唐虽经历了衰落,真正的覆灭则到了宋代。士族的衰落要感谢三个人:隋文帝、唐太宗和武则天,这三个人合力推进了一项对士族门阀影响深远的新制度,即科举制。


科举制的兴起成为门阀制度最终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士族们自身的堕落,以及不间断的农民起义,也是士族门阀制度最终覆灭的原因。



九品中正制VS科举制

门阀制度成形于东汉,在东汉后期,朝廷管理不力,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自己土地,地主阶级从此登上历史舞台。到了三国时代,连年动乱,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地主豪强的势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逐步对政治阶层产生影响力。


西晋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得到大地主们的支持,干脆放手不管,任由这些地主们胡作非为。而东晋更是在南北士族门阀的支持下才得到建立和存在的,因此,门阀制度在东晋进入了鼎盛时期。到东晋末年,士族门阀已经和皇权旗鼓相当,甚至超越了皇权。


士族制度的形成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这些名门望族经济实力雄厚,不仅有自己的庄园,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统治者们都要看他们的脸色;其二,在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的官员选拔制度,更是强化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代特有的选官制度,也算是对汉代选官制度:蔡举制和征辟制的改良,由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所创,一直沿用到隋代才被废除。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设立专门品评人才的中正一职,由中正根据家世、道德、才能三个角度评议各州郡用人,具体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将评议结果上报朝廷,朝廷则根据中正的评议结果对这些人才分别委以官职。


可见,汉代选官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制,改良前注重操行声望,改良后则变为以“家世”和“行状”为两大标准。家世易于确定,而行状难以评判,这就导致在选人标准上偏向于家世,这也意味着大大加强了世家大族们的可操作空间,逐步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门阀对政坛的操控也就逐步增强了。



到了隋代,隋文帝是关陇贵族出身,隋朝的建立也大大提高了关陇集团的地位。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了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免的制度,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用上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自隋到清1400年间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在隋之前,我国古代的选官方式先后经历了商周时期的世袭制,汉代的举荐制,再到魏晋的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可以说,科举制是中国古人经过不断摸索所创立的制度。


科举制的出现标志着士族门阀制度的崩溃,但并不意味着士族的彻底消失。到唐初,士族仍然享有很高的声望,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比如,在唐初的实际政务中,山东士族和江南贵族仍起着重要作用。唐初入主关中所面临的东部形势是复杂的,那里既是山东士族的根据地,又是农民起义的中心,要想对山东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启用有声望的山东士族。因此,在唐高祖时代,山东士族在中央政府中占据一定的地位。


士族、门阀以外的平民家庭被称为庶族,在士族横行的时代,他们没有特权,需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并承担各种劳役和兵役。此外,在衣着、婚配,甚至出门坐什么车都不能与士族相比。


随着士族在隋朝的没落,至太宗即位后,山东庶族地主也迅速崛起,在政局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太宗任用的22人当中,山东人就占到了一半,如高士廉、房玄龄、魏徵、温彦博、戴胄、李勣、张亮、马周、高季辅、张行成、崔仁师等,而且绝大多数人的出身是庶族。



士族维持其声望的重要标志就是血统,而延续血统的重要手段则要依靠婚配。所以,世家大族都习惯于内部通婚,以维护他们高贵的血统,以及与寒门的区别。


山东与江南士族的文化底蕴要比李唐家族高出很多,在通婚上并不把皇室新贵放在眼里,仗着自己的门第,他们却吸引了李唐王朝的“新官之辈”与之通婚,而新官之辈们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不惜花费巨资向山东旧族买婚。


这种状况对李唐王朝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新官之辈们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势,但社会地位却不高,唐太宗不能容忍这种婚配的盛行。于是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下令修订了《氏族志》。



《氏族志》修订的最大特点在于,只承认和保护当朝权贵,不依门第而入仕,即使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可因门荫入仕,但却不能世袭。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并遵从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山东旧士族崔民干等为第三。这就取消了旧族世代享有的高官厚禄的特权,并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赋予给那些官品高低不同的官员,但仅依靠门第并不能获得政治、经济特权。


但是唐太宗对《氏族志》的修订,并没有起到真正抑制山东旧士族的目的,只是对原有的旧士族进行了稀释,一些非士族出身的新贵也进入士流,从而使那些山东旧士族贬值了。


到了武则天时代,她为了实现自己的女皇梦,与世族大家展开了一场夺权的厮杀。在她称后的路上,就与关陇贵族集团大打出手,当时的王皇后是关陇贵族后裔,要想废黜王皇后,没有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关陇老臣的支持,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陇集团门阀贵族都出身于历朝显宦之家,代代相荫,形成了庞大的家族势力。他们互相通婚,枝叶相连,从而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不仅排斥集团之外的人,而且对皇家也构成很大的威胁。


以长孙无忌为例,他的儿子在京中担任重要岗位,未成年的几个庶子也被授予五品朝散大夫的散官,还有族子、族孙也都荫袭在位。单长孙无忌一门在京中和地方为官者就多达几十人之多,再加上他与韩瑗、来济、于志宁等各家之间的联姻关系,使得整个朝堂几乎成了他们几个家族的天下。


这些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害相依,长此下去,不仅庶族有才干的子弟得不到升迁,而且对皇权也是极大的威胁。



就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般,武则天也有着自己的铁杆支持者,比如庶族出身的的李义府、许敬宗、李世绩等。这些大臣为了在高宗武则天面前邀宠,自然站到了长孙无忌等人的对立面,在废立皇后的问题止,朝中大臣就分成了两派。


高宗武则天为了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不惜低头带着重金亲自上门贿赂长孙无忌,甚至让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因杨氏出身也是世族大家,也出面说情,但长秒无忌只收钱不办事。而褚遂良的反抗更夸张,为了阻止李治废后,磕头磕到流血不说,还辞职回家了。


武则天一怒之下要将褚遂良乱棍打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褚遂良保了一条命,但被贬到了潭州。后来李治得到庶族出身李世绩(也是贞观时的旧臣)的支持,决定不再与大臣商量,下诏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武则天要在政治上有所做为,那些士族大家是不可能支持的,这样一来,她就要大力扶持庶族出身的官员,严厉打击关陇贵族集团。武则天有的是手段,在她的筹谋下,最后,长孙无忌被削爵,流放,其家族子弟也受到株连,无一幸免。


武则天认为,只有摧毁门阀制度,根除门阀观念,才能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为统治者所用。于是,武则天又重启了太宗年间修订《氏族志》的工作。这次修订工作全权由庶族出身的官员完成,以皇后武氏为第一等,其余的望族则以在唐朝担官品的高低为标准分成了九等。凡五品以上的官员不管其出身是世族还是庶族,都写了进去,一概进入世族,贯彻了“各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否定了旧的门第观念,笼络了许多庶族出身的新贵族,受到了大多数出身低微的人士拥护。



此外,武则天提倡科举,破格用人。在她的统治时期,不仅重视科举制度,而且还增加了殿试和武举试,还可以通过自举为官,因而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时期的中流砥柱,比如玄宗时代的名相姚崇、狄人杰、张九龄等,都是在武则天时代提拔起来的。同时,也大大刺激了士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激发了一般读书人学习的热情。


唐朝之后,又经历了纷乱的五代十国,谱谍失传,政治与世族分离,到了宋代,唐时的世族已不为人看重了。


由此,则可以说,科举制是士族门阀制度最终走向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士族门阀自身发展的衰落

东晋南朝前期是门阀世族的鼎盛时期,随着他们在各个领域享有特权,安逸的环境使士族内部很多人开始走向腐化堕落。


淝水之战后,一批庶族开始崛起,他们拥有很高的政治、军事能力,自身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到了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有庶族的开国将领。


宋、齐、梁陈所掌握的政治权力,与东晋时期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东晋时门阀大族掌握政权,又掌握着军权,但到了宋武帝刘裕兴起后,寒门势力增强,门阀大族的政权和军权都受挫,但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依旧强悍。



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之后,门阀制度本身也已经濒临破产,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庶族逐渐崛起,直到隋文帝废除士族所依赖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推出科举制,彻底将士族门阀制度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导致了士族制度的衰落,就是农民起义。比如,东晋时期的孙恩之乱以及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都导致了士族门阀的深受打击。


综上所述,三个原因导致了士族门阀制度的崩溃,其中科举制的兴起占主导地位。


以上仅供参考。

点赞4、利川市 网友:咥吟單鯓

世族门阀兴于两汉,盛于魏晋南北朝,衰于隋唐,终于五代。

所谓氏族门阀,其实就是两汉以来兴起的大地主大豪强势力,他们的前身就是农民起义建立的西汉政权而诞生的既得利益新贵族。它们的成分既有两汉的开国文武功臣,又有靠读书入仕的知识分子,还有历代的一些靠外戚兴起的家族,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诞生而加入的少数民族传统贵族。他们往往在经济上拥有大量的土地,在政治上拥有千丝万缕的连带关系,文化上也是世袭传承,两汉时期,他们曾经是两汉繁荣的缔造者,可是到了东汉末年,他们迅速地走向腐化堕落,但是他们又不甘于放弃既得的利益,所以才有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的士族制度。

这种制度就是为了巩固世族豪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垄断地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人以品位为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的现象,底层的老百姓无法实现阶层的跨越,上层的士族能力不断的走向平庸,所谓“秦汉以智御愚,魏晋以贵临贱”,政治统治黑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频繁,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和民族大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北方的士族势力,不少优秀的底层人靠着战争挤入了上层社会,为腐朽的北方士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最终北隋王朝灭掉了南陈,实现了统一。

隋朝建立后,虽然北方的士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但是北方在北魏后期形成的新的士族势力,即关陇集团,仍然控制着隋王朝的大局势,为了抑制和牵制关陇贵族,加强皇权实行社会改革,随文帝隋炀帝父子创造了科举取士的选拔改革,进一步有效稀释了士族势力,随着隋末大乱,唐朝建立,社会重新洗牌严重,再加上唐王朝继续发展推行科举制,不断的新贵涌入社会上层,既提高了统治阶层的执政素养,又为社会的阶层流动提供了有效途径,经过唐王朝的两百年发展,以及五代的战乱和频繁的王朝更替,士族势力基本上消失殆尽,士族制度也随之消亡,继而代之的是两宋更加完善,更加公平、高度发达的科举制。

社会上下阶层流动不断加剧,城头变换大王旗,往日的士族与保护士族利益的士族制度从此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朝掘墓人朱温

点赞5、益阳市 网友:堕落几生

一般认为,科举制的出现是氏族门阀制度消亡的主要原因,但其实隋唐时代的科举限制比较多,虽然出现了一些寒门子弟,但唐代的官僚基本上还是来自于那些氏族门阀。其实氏族门阀随着唐朝的灭亡而消亡的原因很简单——被杀的太多了!

唐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的高峰,但它辉煌了不过100多年,从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到唐末的群雄割据,很少有大一统的王朝遭遇如此长的动乱时期,这不仅造成了平民的死亡,而士族门阀也没有逃脱这个命运。

士族门阀和我们现在的精英阶层差不多,在那个时代,他们也是居住在大城市及其周围,当时的长安和洛阳就相当于现在的北上广深。

那么唐末,两大古都长安和洛阳到底遭遇了什么?

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中和元年一月,即公元881年,唐僖宗带随从宦官仓皇逃奔四川成都。同日傍晚,农民军占领唐都城长安。同月十六日,黄巢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大齐”,改年号为“金统”。 他开始模仿作为中国皇帝的角色,为民众谋利,以安抚地方居民。

但黄巢从未得到足够的人民来接受他的新朝廷,也未能建立新的政府架构。加上很多唐朝官员拒绝为其效力,黄巢坟愤怒了,开始以暴力回应这些排斥其新政权合法性的人,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军队也开始失控。

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

——《资治通鉴》

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开始了,还引发了瘟疫。不仅是百姓,很多权贵也没法躲过这场屠杀。黄巢占领长安后,群下日夜杀人掠物,享乐为上,没有立刻追击外逃的唐僖宗,终于给唐廷以喘息之机。最终被唐军赶出了长安。

洛阳——城中寂无鸡犬

黄巢逃出后,与蔡州军阀秦宗权结合。很快他被部下杀死,秦宗权自称是黄巢的继承者,并称帝。在随后的战争中,他将淮南、河南和湖北等部分地区纳入其控制范围,所到之处,大肆破坏。

中和五年(885年),秦宗权部将孙儒占领了这座城市,又付诸一炬,他们行军时用车辆装载盐腌的尸体,以充军粮,可见其残忍的程度。

南方——清江依旧绕空城

除了两京地区,士族门阀在南方的集聚地主要在江陵(湖北荆州)和襄州(湖北襄阳)。早在黄巢北伐时,他们就已经毁灭了这两个地方了,乾符五年(878年)正月,王仙芝劫掠了江陵外郭城,杀死了大量人口。第二年,当黄巢从广州开始其北伐时,据传有五十万大军,洗劫了城市,将一切焚烧殆尽,迫使居民逃入山中避难。随着一场反季节的暴风雪的降临,许多人冻死,导致“殭尸满野”。

襄州也没好到哪去,襄州和其他湖北北部的州城,连续遭到秦宗权部将的进攻。江陵和襄州都有人吃人的报告。

正是唐王朝最后二十五年的乱象,特别是集中于两京和两京走廊地带的这一剧变,而南方多数地区遭到的破坏也非常严重,从而导致了此地的唐朝政治精英的消亡,士族门阀也成为历史。

点赞6、营口市 网友:猪美妞

权力是分享好,还是独裁好。

中国自嬴政建立秦帝国后,家天下就是统治者的最高追求。

可是,世间没有永恒的事情。

秦朝被汉朝取代,汉朝到了东汉末年,分裂为三国,后来晋朝统一天下,但是晋朝皇帝弱智,把统一的天下治理的一塌糊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相继爆发,最终晋朝崩溃,原本被征服的草原游牧文明开始翻盘,结果谁也不服谁,大乱斗上百年,到了最后,只有利益集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空前壮大,没有族群。为了获取最大的支持,各个有实力的群体通过政治联盟、婚姻联盟,开启了联合模式,从而形成了关陇集团。这个结合模式是经过300年的磨合才形成的。到了隋朝,天下一统,皇帝想要绝对的权力,但是关陇集团的根基太深,返不回去,隋炀帝杨广想要搬动这个格局,结果身死国灭自己被关陇集团的宇文家族杀死,杨家天下被关陇集团的另一个小集团—唐国公一家取代,从而建立了唐朝,到了此时关陇集团势力被打击的挺厉害,但是根基还在,唐高祖、唐太宗都是比较厉害的皇帝,也没有将关陇集团扳倒,只是削弱了这个集团。

到了太宗皇帝之后,唐朝出了一个武曌,协助唐高宗李治,终于将关陇集团给扳倒了,后来武曌当了则天女皇更是连根拔除关陇集团,自此关陇集团推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皇权也没有恢复到秦皇汉武那个时代的绝对权力。

士族门阀,伴随着唐朝灭亡,再也没有能够翻盘,被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度最终取代。


点赞7、廊坊市 网友:雨天﹌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这我们就得聊聊黄巢起义了。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且有大志。有诗云: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有才不假,但屡试不第。这时关东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没了活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朝地方多次发生冲突。

黄巢起兵反唐,转战山东、河南等地。杀唐将,俘刺史,直指东都洛阳。此时唐廷招安王仙芝,被黄巢骂了个狗血喷头,因此两人交恶,两军分裂,黄巢引兵二千北上。


这两个人都是一时之雄,一时盟友,一时敌人,把唐朝搅得彻夜难眠,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斩杀,余部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自称“冲天大将军”,转战黄淮流域,又进军长江下游一带。

随后,黄巢率军南下,进入福州,转入广东。在广州休整两个月后,黄巢发表北伐政治宣言,提出了“禁止刺史殖(聚敛)财产,县令犯赃者族(灭族)”的具体政治主张。


由于在南方水土不服,部下诸将都主张北归,于是黄巢决意北还,在桂州编制大量竹筏,沿湘江而下,进逼江陵,北向襄阳。

此时的唐朝已是日薄西山,您看那些官吏欺压老百姓行,一旦打仗就麻爪了。各州县不战而降,使黄巢势力越来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点差头。黄巢兵进江西,春夏之际,正赶上瘟疫,兵力损失惨重,而唐军穷追不舍。黄巢诈降,骗得唐军遣散,得知这一情况,黄巢立即发兵,相继攻克了许多州地,又强渡长江,兵势甚盛。


此时黄巢起义进入全盛时期,兵入河南,又进安徽,江苏、山东等等。接着攻下东都洛阳,挥师西进,攻下潼关,又下华州,唐僖宗带着随从宦官田令孜仓皇逃奔四川成都。

接着黄巢进入长安,“整众而行,不剽财货”。当然,百姓久困于唐,自然欢迎义军。最后黄巢即位含元殿,国号大齐,年号金统。本来黄巢想得不错,但其下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

说到这,多说一句。农民起义,成分复杂,目光短浅,仅图一时之快,国号大齐,实则大家心一点都不齐。


不久,唐军杀了回来,并一度攻入长安。由于黄巢军纪败坏,还赶不上唐朝呢,百姓多有怨气,听说唐军杀回来了,暗自配合,把黄巢打得措手不及,不过还好,唐军退了。

然后,黄巢对长安城的军民进行了疯狂报复,心说话这帮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于是命令部下屠城。长安城一片血雨腥风。

但黄巢起义军也没高兴多久,唐军迅速杀了回来。此时的黄巢兵无斗志,部将纷纷反叛投降,黄巢因此撤出长安。


这时的黄巢变成了杀人魔。打仗,粮食是一个大问题,没粮了怎么办?黄巢不是撤退,也不想想办法,而是就地取材。

怎么就地取材?杀人啊,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黄巢围陈州300多天,吃了几十万人。

即使这样,黄巢难以挽回失败灭亡的命运,在唐军优势兵力下,黄巢步步后退,最后在泰山被部将斩杀。


而唐朝又苟延残喘二十三年,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黄巢起义进入长安,把世家大族杀个干净。世家门阀几百年积累的财富资源化为乌有,再加上以后的王朝科举制度成熟,即使后来的世家也不敢与皇室对抗了。

所以说士族门阀制度随唐朝一起覆灭了。

点赞8、松原市 网友:弑神杀

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它的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士族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士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那么为什么士族门阀制度在唐朝以后就没有了呢?原因如下:

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点赞9、宜威市 网友:轻佻酒

也不完全是。

最少,门阀世家在契丹统治下得到了比较长的延续,后面又在女真、蒙元统治下得以保存。

世家之所以形成士族门阀,核心因素就是对文字书籍与出仕渠道的垄断。

读书识字——学习经史——推荐、察举甚至垄断进士科——掌握各级政权。

事实上,虽然隋唐开创科举,对打破门阀垄断官场有用,但实际作用很小,因为唐代科举录取人数很少,一科不过十来人二三十人,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三个乃至一个都不中。而所谓明经科,虽然能录取比较多的寒门地主,但是明经科一是担任秘书类官员,二是晋升缓慢,九品出仕,到老基本就是六七品。

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世家对书籍的完全垄断。没有印刷的时代,即便有了纸质书籍也得手工抄录。寒门地主,哪里去找书来抄?又怎么认识这些文字的读音,真正的涵义?

所以,虽然武则天至唐玄宗时期,皇权压得世家不敢乱动,但安史之乱后,世家再次崛起,恢复了五姓七家的荣耀。连皇帝女儿都敢不要。

黄巢起义,及其后面的五代割据给予及世家沉重打击,在物理上重创了世家,毁其谱碟,但也仅仅是重创。

真正到了北宋,国家政权推广文治,印刷书籍开始普及,并彻底废除历时上千年的部曲制,完全令世家丧失经济基础,才真正完全埋葬了世家,代之以官僚士大夫及耕读传家。而一直生存在幽云地区的汉族世家则到了明朝才被取消特权,你也就应该明白,为何宋太宗北伐,当地的汉族世家为何要拼命反抗了吧?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