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30年前的河北人是怎么过冬的?

提问时间:2023-07-05 11:46关键词:河北

30年前的河北人是怎么过冬的?

点赞1、南安市 网友:英雄战魂

谢谢你的邀请,可我一个泰安人别说30年,就说现在我管人家怎么过冬的,说白了人家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别说河北,各地的过冬都有不同,这个问题该让你自己来回答[灵光一闪][灵光一闪]


点赞2、肇庆市 网友:洛小墨丶

30年前的河北农村还很落后,生活很艰苦,当然冬季就更难熬了。因为河北省地处北方,有的地方十分寒冷。最冷的时候白天零下十几度,我们那时的住房是唐山大地震以后翻建的,很简陋的。那时没有供暖设施,为了过冬就要准备好烧炕的柴草,生产队分的柴草是不够用的,人们多数人家都无钱买煤。因此大家都争着去拾捡柴禾。等到秋后庄稼收割完了,最有效的拾柴方法就是“搂茅草”(搂茅草就是用铁条做的叫“大耙”的工具,有时还在下面帶着用秫秸做的“排子”)人们为了抢着多拾些,有的半夜里就起床,便去地里搂茅草,等到大家都来了时,已是搂了好多好多了。(干这个活,有个谜语形容它,很贴切的:“家中贫寒不住楼(搂),迈开双腿遍地遊。有朝一日大雪下,不住楼(搂)的也住楼(搂)”)准备好了柴草,便可以放心“猫冬”了。

点赞3、南安市 网友:夏洛葵。

我老家就是河北的。

小时候的冬天,条件好的人家会生炉子,为了省煤,炉眼儿很小,炉子盘在土炕边上,与炕洞相连,这样顺带也把炕烧得温热。

买不起煤,男人们每到冬天就结伴去300多里外的峰峰矿区拉煤,这样便宜。每人拉着一辆排子车,带着干粮,装1000多斤煤,就那么风餐露宿,来回靠一双脚板。煤要掺上一种胶泥土,做成煤饼、煤球,晚上用和成湿泥状的煤把炉子封上,确保不灭。

烧不起煤的就用柴火烧炕,把柴草放进炕洞,点着后用砖堵住洞口,就这样把炕烧热。所以那年头都抢着拾柴,什么干草、树叶、树枝、苞米茬等,凡是能烧的都往家捡,因为不仅仅是冬天取暖,做饭也全靠烧柴。怕抢不上人们都起得很早去搂柴火。

小孩子怕冷,就用输液瓶子灌上热水暖被窝。那时很少有人输液,输液瓶都不好弄,要跟村里的赤脚医生处好关系才能要上。有的人家孩子多,顾不过来,就只能那么冰凉凉地睡觉,往往躺下半天,身上还是凉的。 为了钻被窝不至于冰冰凉,人们想尽各种办法,也因此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事。有的孩子用火烤被子,烤热乎了赶紧把被子裹身上躺下,还有因此把被子烤着了的,被家长追着打;我们邻村有一家,孩子为了取暖,钻被窝时又打滚儿又踢腾,靠活动产生热量,结果把炕都给弄塌了。








点赞4、徐州市 网友:笑你像狗

30年前的河北人,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那时的冬天特别冷。

我家在河北邯郸,一到冬天,土产门市有专卖,冬天用的取暖炉子。铸铁做成的 ,散热效果比较好。


取暖炉大概有六十多公分高,上面有安装烟筒的圆口。烟筒往上有100cm高。再拐过一道弯,伸出屋外。

从拐弯儿,到伸出屋外的长度大约有200公分长。那时建的房子都有一个圆圆的烟筒口,专门安装烟筒用的。

炉子里烧的是蜂窝煤。一到冬天家家院里,屋里或者是楼道里都堆满了蜂窝煤。


炉火烧旺的时候,烟筒都是热的。这样室内温度大约才能到10~15度。人们都是穿着厚厚的棉裤,棉袄。在家里也不脱的。

出门上班,外面再穿上棉大衣。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穿戴是军大衣和军帽。



那时,穿着军大衣,戴着军帽走在马路上,感觉自豪,别人会投来羡慕的目光。现在我家还留着那时穿的军大衣呢。

我婆婆家住在峰峰矿区的农村。有好多煤矿。婆婆村挨着王凤煤矿。出产的煤都是烟儿煤。

各家各户盖的房子,都是五间两甩袖。五间房是家人活动和待客的地方,两甩袖就是五间房的两头各伸出一间小屋,是卧室。两个卧室都垒着土炕。

土炕上面铺一层砖,砖上面,再垒成和砖一样宽的烟道。烟道在土炕上,要转两到三圈。最后穿过墙体较高处往外伸出烟筒。

紧挨着土炕边,垒一个炉灶。用一个陶瓷管子和土炕里的烟道接到一起。炕边的炉灶烧烟儿煤,中间留一个圆圆的炉灶口。

准备一个厚厚的铁盖。添上烟儿煤,赶快用铁盖子盖上,烟顺着土炕里的烟道都抽出去了,整个土炕都是热的。

冬天,家家院里墙上都有一个烟筒,往外冒着黑烟。洗脸用的水放在外屋。都结冰了。早晨洗脸的时候用不锈钢盆或陶瓷盆儿放在炉灶上热一会儿才能用。

那时矿区的人,看上去手脸都是黑乎乎的。马路上,也是一层黑土,可脏了!

现在,早已旧貌变新颜!家家盖了新房,谁家也不用土炕了。各家都安装了土暖气和烧暖气的小锅炉。冬天再也不受冻了

点赞5、漳州市 网友:青丝锁

三十年前的冬天,应该是九十年代,那时候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也才四五岁,正好记事。那时候经济条件不好,改革开放也才十年,物资相对匮乏,那时候记得吃块方便面都稀罕的很。

九十年代的河北,城市化也很低,再加上,很多都为首都服务,其实那时候的河北没有一个发达的城市,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河北的冬天还是很冷的,即便河北南部邢台,邯郸也达到零下10°以上。而那时没有集体供暖,有条件的,城市的人用暖气片自己烧那种,应该叫水暖,有这种的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更多的人是烧炉子,好点的是用蜂窝煤,可以做饭,但是取暖效果很差。在广大农村大多是自己盘的火炉子,用煤掺着红土和的煤泥。要么就是烧煤块,那时候人都没钱,烧煤很省的,有时候还会用柴火代替。像塞在的张家口,承德那边更冷,他们跟东北差不多,会烧火炕,现在成了旅游体验的一个项目。这就是三十年前河北过冬的状态。

除了烧火,就是穿了,那时候羽绒服很少,都是用棉花做的棉袄,棉裤,一个个包裹的跟个球似的,就这样有的人还会冻手,冻脸,手指冻得粗的像胡萝卜,脸冻得红红的,有的还会流脓,那时候是真难啊。那时候的被子也是棉花续的,很暖和。

再来说说冬天的吃,河北大部分地区,一到冬天很少有绿色蔬菜的,那时候的大棚也是少的可怜。那时候吃的更多的就是白菜,萝卜,白菜和萝卜换着花样吃,有的会把他们腌起来,虽然现在大家知道不健康,亚硝酸盐含量高,但是那时候顾不上这个,取一块腌萝卜,切成条,洗干净,加点五香面,滴两滴香油,加上玉米粥,一个馒头,想起来都咽了口口水,慢慢的回忆。

那时候的冬天还是很难过的,没有很多的保暖设施,也没有太多的过冬食物,更没有现在种类繁多的娱乐设施,那时候就是干活,吃饭,睡觉,那时候最多的娱乐设施就是收音机最多,那时候电视机可不是每家都有,一个村里有几台就不错了,每天晚上,很多人,不怕冷,端着碗去有电视家里看电视,那时候的电视基本上只是12,14英寸的小黑白电视,大屁股,有个彩电那就更了不得了。那时候家里有台电视机,可有优越感呢。现在想起来,真是满满的回忆感!






点赞6、昌吉回族自治州 网友:玉衡逍龙

不是河北人,不太清楚。九十年代去河北时冬季有人家烧柴火取暖、有炉子架上盖一挡风脚在下边取暖的

点赞7、日照市 网友:青笙挽歌

容姐是河北石家庄晋州农村人,也是一个70后,因此容姐对于30年前的事情,还是很了解的,下面容姐就来说说我们这里30年前过冬的情况,看和你们那里一样不。

房子是蓝表砖的小房子

30年前容姐也就二十来岁,那时候村子里盖的房子,都是表砖房,也就是房子外面是用的蓝色的砖,而且是一层砖是戳起来,一层砖是卧着的,叫做一表一卧,这样是为了省砖。里面是用的村子里自己做的土坯,土坯和砖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放在窑里烧。

屋顶上是用的檩条,椽子,家里条件好的会用一根大樑,这样就会有一间大房子。记得我叔叔家就有这样的房子。而且他家的房子,全部是用蓝砖的,还是卧砖到顶的房子,在那时很是让人羡慕。

为什么容姐说到取暖,先要说到房子呢?因为容姐觉得那时的表砖房子,里面是土坯的房子,到现在都会让容姐特别怀念,那样的房子可以说是冬暖夏凉的。容姐结婚后,有了儿子还在这样的房子里住了好多年。

家家户户进屋门就看到火炉子

那时候,家家户户进屋门后,都会在屋门旁边,垒一个大火炉,这个火炉在冬季的时候,可以用来做饭,也可以用来取暖。然后屋子之间没有门,却会有门帘。为了暖和,我们都会白天把门帘去掉,晚上为了防止中煤气,再把门帘挂起来。

另外也有的家庭,烧大锅,做火炕,这样也挺暖和的。

穿的很厚

那时的人们,到了秋季的时候,女人们都会做棉衣棉裤,棉鞋,因为冬季特别冷,因此在冬季的时候,都会穿的特别多。记得那时的小孩,三四岁的时候,还会穿着丫丫裤,还有大头鞋,容姐家的儿子就是这样的。

准备暖被窝壶

因为冬季害怕冷,我婆婆有一个暖被窝壶,听婆婆说,这个暖被窝壶是她妈妈用过的,然后她使用的。那个时候,到了晚上,都会在火炉上做一壶热水,然后给婆婆倒在暖被窝壶里面,然后早上的时候,再用这壶里面的水来洗脸,因为一夜后壶里的水还是温和的。

结语

30年前的冬天,在容姐这里都会住在低矮一些的房子里,然后烧火炕,烧火炉,穿棉衣棉裤,再冷就用暖被窝壶来取暖。你们那里是如何取暖的呢?〔图片来自网络〕

点赞8、迪庆藏族自治州 网友:陪风去荡

我是地地道道的冀中老百姓,30年前的冬天是怎么过的?那时候我们觉得很幸福了家家都差不多,90年代都把土地分给自己了光秋后的玉米秸棉花秸用來燒炕一冬就用不清的;别看土炕土气,但是比今天的暖气也不差整三大间屋里暖融融的加上里屋内的铁炉子燒的蜂窝煤作三顿饭的热量整个屋内都不下18、9度左右……,夜间睡在热乎乎的炕上盖着薄薄一条被子睡觉真舒服极了。真比六七十年代的过冬幸福的多了!

点赞9、抚州市 网友:幽冥怪侠

2003年元旦期间,陪着母亲回了趟河北老家,待了几天感觉就一个字一一冷。

冷的背后还是因为穷。我的老家在曲阳县城的一个小山村里,山多石头多耕地少。不过因为石头多且还有许多是汉白玉,曲阳在全国也有些名气,北京世界公园里的汉白玉及其雕塑匠人就是出自我们老家这里。

孩提时代也回过一次老家,可能是岁数太小,光顾着玩了,而且是在夏季,因此对于河北老家留的印象不是太深刻。这次不一样了,冬日里乡村的冷是剌骨的,那个时候村里没有暖气太正常了;烧煤?因为穷没有几家舍得买煤,只有屋子当间支着的火炉子能透露出不多的温暖气息。烧炕做饭用的是拣来的树枝麦杆,后半夜炕头冰凉已是常态。母亲心疼我,去集市上专门给我买了一条电褥子,算是熬过了这几日。

理解万岁!原来总觉得农村人懒,要不整个冬天啥也不干,就会一排排地蹲在太阳根儿底下唠个没完,感同身受,家里太冷啊!冬天很少农活儿,你不让他们晒太阳那还能干什么,更何况还省下了买煤的钱!

现在好多了,村里已经用上了沼气煤气通上了土暖气,乡村振兴也不是大话,绿水青山越来越多,这让我们城里人羡慕不已。有条件的话,我还真想着退休后去农村养老呢!

点赞10、深圳市 网友:魔夜战队

谢邀!

说到30年前我还真有话语权,我就是那个年代过来的。说说30年前农村人是怎么过冬的。一到冬天天气冷啊,那时候80年代末90年初。

首先吃的方面说,那时候农村家家都爱储存白菜,都是自己种的,基本没有买那一说,家里也穷。有的人家放在东屋西屋,基本都是厨坊或者放杂物的地方。条件好一点的在家院子挖个地窖储存。有的干脆在地里挖道沟,白菜一颗一颗垛好,上面铺上稻草,什么时候吃去地里拿一颗。还有印象最深的就是冻梨,那时候天气比现在冷,下雪也多,雪也厚,现在基本没什么像样的雪了。冻梨挂在外面梯子上冻好了可爱吃了。

其次说说穿的,家里穷啊,那时候不像现在买羽绒服,再次也是棉服,军大衣。只有做生意的才买得起。普通人家都是自己做,续上棉花,外面弄个大花的布,男的蓝花花,绿花花,女的红花花,即使换别的布现在的眼光也是非常俗气。我记得我姥姥怕我冷给做了个5斤棉花的,袖子翻不过来拿擀面杖翻哈哈。

生活方面,那时候我还上小学,下课以后的生活玩游戏牌,跳皮筋男的女的都跳,玻璃球,打四角(我们那边叫摔元宝)等等,下雪以后推雪球(那时候雪大,现在基本看不到那种了)。尤其是这个打四角把我手冻的肿的像两个馒头,年年冬天冻手,现在还有两个疤痕。那时候为了叠四角整体去小卖部蹲着等人家卖完烟要人家的盒子,家里过完年酒盒子叠的如视珍宝。

冻完手晚上父母可就操心了,每天抹冻疮膏,如果冻裂了还要抹点紫药水。还有一种药,透明塑料瓶子,浅粉色液体,用药棉抹上以后还有一些固体白色沫沫忘了叫什么了,抹完就在炉子上烤。快好的时候奇痒无比。估计只有经历过的才知道那种感觉。我现在一想都能闻到药水味一样连冻了6-7年哈哈。

说到取暖,我们那时候还有个小发明,就是拿易拉罐在底下掏个洞,里面抹上胶泥在放上一块煤炭暖手,类似于做了一个小型炉子,想想那时候真的挺好的,但是味道不怎么样。

家里取暖基本就是煤炉子了,通个烟筒,没有办法条件就是这样,一边做水一边用手抱着壶的场景,到现在都能想起来。晚上封炉子,下面一块烧到正旺的时候上面放一块没烧过的蜂窝煤再盖上盖子,撒上点灰。当然这个也很危险,就是煤气中毒,活到现在不容易啊。再冷也得扛着,加盖被子被一层不行2层,最多也就3层基本没问题了,大多数都是2层棉被。

你是怎么过冬的?欢迎下方留言,回忆一下青春岁月。

点赞11、河池市 网友:十年鸢歌

河北范围很大,地跨近千公里,有地处霸上的塞北,也有位于温暖湿润的渤海湾的冀东平原。河北农村贫富差异可能是全国最大的省份,三十年前过冬方式差别可能也是最大的。三十年前河北大部分农村都睡炕,农作物秸杆和从野外收集到的各种柴禾在做饭时也烧热了炕,同时也取了暖。在早些时侯家家都有一种叫“火盆”的家俱用作取暖的补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普遍开始使用煤球炉子,大部分家庭购买一些无烟煤,加入细土自制成煤球,少数富裕的家庭会买成品煤球或蜜窝煤。大量使用烟煤取暖可能是本世纪初的事儿了。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