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交响乐团的指挥是“瞎指挥”,因为各种乐器演奏员看也不看指挥家,你如何看?
说乐团指挥是“瞎指挥”,那是真的乐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乐团指挥是整个乐团的灵魂。一部交响乐往往有几十上百号演奏家共同演绎。一般而言,乐台上左面是中高音弦乐.由小提琴和中音提琴等组成。中间是管乐器,由长号,大号,小号,圆号,长笛,短笛,单双簧管等组成。右面是低音乐器,多由大提琴和低音贝司等组成。乐团最后排是打击乐器,由锣鼓,定音鼓等。这么复杂的阵容,该谁演奏,都必须看指挥的指挥棒和各种手式,指挥面前的乐谱架上放着一部乐曲的总谱。上面仔细标注着各种乐器的配器声部和演奏程序,以及轻重缓急的感情表达记号。在指挥的指挥调度下,各种乐器才会发出和谐统一优美动听的乐声。一般来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演出,台下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演练。通过演练,各种乐器和演奏家达到高度默契。演奏家和指挥已经达到心领神会的程度,所以台下的听众不大注意或者误以为指挥只是在挥舞指挥棒。其实,乐团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家眼睛始终紧盯指挥的手式。而且在演奏过程中,指挥也会随时用眼神和手式同演奏家交流。一个乐团的指挥,在舞台上是神一样的存外。很多指挥大师在世界乐坛上具有崇高威望。一个杰出的指挥家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个优秀的指挥家,能够从上百种乐器的演奏中听出谁错了节奏或跑调。那个耳朵真是牛得很。
有人说交响乐团的指挥是瞎指挥。他判断的依据是在大型正规演出时,各种乐器的演奏员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乐谱,看也不看指挥家一眼。其实他看到的只是问题的表面而非事实。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那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
据说,指挥的主要作用不是在真正大型演出的时侯,而是在排练的时候。其实指挥首先对所有乐器的演奏都十分精通,在排练过程中,要把自己对曲目的理解和诠释全部灌输给演奏的团员们,抠每一个演奏细节,以达到一种默契。
然后,才是正式演出的时候的指挥工作。大部分时侯指挥的作用可以弱化,但是在开始、结尾和中间的"某一紧要之处",指挥家要给出明确的手势才可以。另外,指挥家在演出中给出的各种手势,表情动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会影响团员们的演奏效果。
最后要纠正一点:乐手当然可以依据自己面前的乐谱演奏,但各人只有自己的,而没有其它成员的乐谱。而只有指挥有总谱。所以一切还是由指挥掌控的,怎么可能沒有人指挥呢:怎么指挥就变成了瞎指挥呢?(但是一些比较短小、简单的,熟悉了的节目乐队可以自己演奏)。
指挥家在乐队里,是纾发情感,调动乐队的枢纽。
这种说法令人十分可笑!说明他根本不了解交响乐团或合唱团的内情。在交响乐团(也包括合唱团)里,指挥是最累的!做指挥的,不仅要把所有演奏(演唱)的乐曲(歌曲),全部熟烂于心,而平时的教唱,排练,训练,改编,再创作等工作,全部由指挥一个人去完成!别人代替不了。在演出时,只有因特情指挥不能及时到场,可暂由首席小提琴代替外,所有的演出必须由指挥亲自指挥整场演出!在整个演出中,每个乐手看似只盯着谱架上的乐谱,其实他们每时每刻都在用余光注视着指挥的每个手势!因此,没有指挥,任何一个交响乐团(或合唱团),是根本不能完成演出的!
哈哈哈,看到这个答题我真的想笑。怎么这么巧,就在前两天我也有这个感觉。的确觉得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只顾埋头,专注在自己的乐器上,根本不抬头看一眼前边拼命手舞足蹈的指挥家。
我是在央视音乐频道看到的。我还是比较喜欢这个音乐频道的,里面有歌曲演唱,有歌舞表演,最多的应该是乐曲演奏。
比如,爱乐乐团的演奏,还有一个厦门的什么乐团,经常演奏好长时间,有的乐曲还是很好听的,于是我就听听,再看看演奏员的相貌和表情。
于是,我发现一个问题,站在高处的指挥家,无不使出吃奶的力气在那里挥舞着指挥棒,而下边的演奏员几乎统统专注着自己手中的乐器,低着头,陶醉于弹奏出的乐曲声中,很长时间头都不抬一下。即使看指挥家一眼,也是随着乐曲声摇头晃脑地顺势瞥指挥家一眼。
感觉大家之所以默契,主要是因为演奏的是同一首乐曲,和指挥家的指挥没有丝毫的关系。
总之,我认为指挥家的作用是针对开小差的演奏员,看见有演奏员不认真演奏时,给他提个醒,让他快跟上节奏。
指挥家必须具备全面的音乐知识,而乐队演奏员个人只是对自己的专业比较熟练。指挥家的辛苦是在演出前的反复指导排练中,给所有乐器提出严格要求,鉴定他们达到了演奏的标准与否,用各种手势术语提醒大家对音乐快慢强弱即节奏速度等进行正确把握,以求得大乐队音响效果的协调统一,还要把每首作品的内涵音乐形象分析给大家,才能完美演绎出作品的艺术要求,同时还要检查督促排练进度等。可以说乐队指挥家就是一支部队的兵头,平时要求大家严格训练,打仗才有成功保障,而打仗的时候兵头也应出现在战士跟前指挥才行,否则队伍就没了主心骨,这仗也就乱了套,乐队指挥家的作用和地位情同此理。
至于乐队队员不看指挥家,这是一种误解,其实队员们会用眼睛余光适当看看的,同时近边还有各组乐器的首席演奏家,会给所属乐器组的队员们以适当动作暗示,如首席小提琴家、首席大提琴家、首席长笛、首席小号、首席圆号和首席打击乐等,每当一曲演奏成功,在掌声中指挥家第一个要感谢和握手的就是首席小提琴家。而且在音乐演奏进行中,各组乐器的首席演奏家往往都会正眼多看一下指挥家,因为他们同时要负责自己这一组乐器的协调统一,并迅速把指挥家此时和随后的要求再传达给队员,这些都是属于艺术上的巧妙安排,也是乐队演奏员应具的一种“不露声色的本领”,而不是不需要这个“瞎指挥”,指挥家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图片选自头条网)
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是要对一部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具体的体现不是在演出现场,而是在排练期间。所以,在演出时演奏员们精力集中在谱面上并不奇怪。
指挥是一个乐队的灵魂,其个人的艺术修养指挥风格和水平直接影响乐队演绎水平,如前中央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的著名指挥家彭修文先生,长期执棒该乐团于50年代~80年代,带领该团成为著名的民族乐团,高水平的演绎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曲,使该团的艺术造诣达到空前的水平而蜚声海内外,这与指挥家彭修文老先都有密切关系。又如柏林交响乐团之所以久负盛名是由于它历届的乐团指挥都是世界一流的指挥家,顶盛时期就是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执棒。至于演奏员看不看指挥,那是由于长期配合形成了一种默契,彼此心里都有数,演奏员不必瞪大眼睛看着指挥。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小学中学的时候每年都有歌咏比赛,也经常要选拔指挥。最初老师挑了几个高个子的同学轮番上场。我几乎每次都有幸被挑上,但最终没有一次当上指挥的。也许是因为我每次指挥的时候,站在那面无表情,两只手左右无力挥摆,纯粹瞎指挥。
参加工作头两年,单位参加系统的歌咏比赛,恰巧我们科长是指挥。我就对他说“指挥有多大用处?我们每个人都会唱,只管唱就行了。”他就跟我们解释“指挥是控制节拍的。”还说手势和节拍的关系。这才知道歌咏比赛中指挥的作用。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室友迷上卡拉扬的柏林爱乐乐团,我凑热闹。对于那么大一个管弦乐团,指挥家的作用更大了,可以说是乐团的灵魂,由他掌控着一个乐团的演奏风格。那时曾听说过一个低水平的指挥控制不了场面,演奏员各奏各的,能乱成一锅粥。
可以说乐团的指挥就像影视剧的导演一样,以前我们也都认为每个演员都会演戏,导演还有什么用?殊不知演员的表演大都是导演教的。
隔行如隔山,外行看热闹,只有内行的人才知道一个指挥家的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