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鳌拜出身将门,有一身好武艺,膂力过人,骑射皆精,从青年时代起就从军作战,屡立大功。他曾追随清太宗皇太极攻伐蒙古察哈尔部、东征朝鲜,皆有战功。此后他还与英亲王阿济格一起指挥了皮岛作战,并身先士卒,与明军贴身肉搏,一举攻克之,将驻岛明军击溃驱逐,彻底化解了明军对后金腹背的威胁。皮岛之战当属鳌拜所立下的第一大战功。
史载,皮岛之战结束后,鳌拜以首功晋升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 (勇士之意)。
1641年,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参加了著名的松锦之战。与后金军对阵的是大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彼时明军已普遍装备火器,火力凶悍,猛攻后金军。鳌拜天生勇猛,他率领镶黄旗骑兵护卫大纛(军旗),冒着明军的炮火,拼死冲杀,一举击溃了明军骑兵。
之后他一鼓作气,率部进攻明军步兵阵地,他们下马步战,再次挫败明步兵。鳌拜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胜,因功被攫升为一等梅勒章京。在锦州会战的关键时刻,鳌拜与尼堪、阿济格等配合皇太极沿路截杀突围明军,明军大败亏输。《清太宗实录》载,是役明军被杀的尸横遍野,自杏山到塔山的海面上伏尸如麻。此后,明朝的势力更衰,已无力控制辽东,败局已定。
次年六月 ,鳌拜被晋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地位较高的人物之一。 清军入关后,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追剿李自成大顺军,率军跟在李军后边紧追不舍,从内蒙入陕北,攻克四城,迫降38城......摧垮李自成后,他又开始对付张献忠的大西军。西充一战,鳌拜再次充当先锋,连破大西军营垒130多座,斩首数万级,张献忠亦中箭身亡。攻灭大西军,鳌拜再立首功。
据记载,鳌拜无论是早年在关外与明军反复鏖战中,还是入关后为巩固清廷统治的无数恶战中,出生入死,四方转战,攻城略地,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清初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
鳌拜不仅作战勇猛,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并被皇太极倚为亲信。皇太极死后,肃亲王豪格和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位。手握重兵的鳌拜与索尼等人坚决拥立豪格 继位。
经一番激烈较量后,双方各退一步,采取了折中方案: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
多尔衮摄政后,对鳌拜展开报复,鳌拜数次被降爵,差点被害。直到多尔衮死于意外后,福临亲政,鳌拜在政治上才重获新生。
鳌拜对顺治也很忠心。鳌拜身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统领,忠心事主,位高权重,被顺治倚为肱骨。但不知为何,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顺治就神秘地退出了政治舞台(有死于天花和为情五台山出家两则传闻)。顺治失踪前留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康熙)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
首辅索尼是四朝元老,声望很高,但年迈多病,不耐繁剧,怕事避祸,不太愿意管事。正白旗主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心腹。多尔衮一死,朝政一变,他却反咬多尔衮一口,告发旧主意欲图谋不轨,遂被顺治重用,位列辅臣第二。苏克萨哈与鳌拜是姻亲,但两人政见不同,经常发生争论,犹如仇敌。遏必隆属镶黄旗,为人懦弱,遇事无主见,凡事附和鳌拜。鳌拜在四辅臣中虽屈居第四,但由于资历老,战功显赫,常常以气势夺人。此后,鳌拜得以擅权揽政,日益骄横跋扈,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是一个骁勇武夫,三朝老臣,但表现前后迥异,原因或许在他辅佐顺治时,皇太极的余威以及恩泽犹存,而且顺治能够顺利继位,和他的力争也是分不开的,所以还能做到忠心无二,可年幼的康熙帝玄烨就不一样了。此时的的鳌拜历事三朝,资格老,且掌握辅政大权,又手握40余万满蒙汉八旗劲旅,可以说清廷武装力量的绝大部分都被他掌握, 于是渐渐对年幼的康熙就不那么看得顺眼了。
据说鳌拜常私下里称呼康熙为“孺子”。随着权势的日益膨胀,鳌拜对康熙的不敬渐渐公然表露出来。在朝堂议事时,鳌拜常常公然顶撞康熙,也当着康熙的面厉声训斥大臣。新年团拜时,鳌拜身穿黄袍(黄马褂),仅顶戴与皇帝不同。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也非等闲之辈,鳌拜行事如此嚣张,迟早会下场不妙。
康熙六年(1667) ,首辅索尼病故。鳌拜又罗织罪名,诬陷苏克萨哈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 、不愿归政等24款罪状,强逼康熙下旨绞死苏克萨哈,并诛灭其族。
康熙违心下令处死苏克萨哈,也使他与鳌拜的矛盾急剧上升,两人的关系已势同水火。
至此,索尼已死,苏克萨哈被冤杀,只剩下一个可有可无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满17岁,开始亲政,但鳌拜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想归政予他。
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所有实权,任意行使本属于康熙的权威,因他党羽众多,势力极大,没有人敢对此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虽没有谋反之实,但他已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尾大不掉的鳌拜集团。但鳌拜在朝中耳目众多,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引来不测之祸。康熙决定不动声色,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宗室子弟,在宫里练习布库(摔跤)游戏。鳌拜知道后,以为皇帝年少,喜欢玩闹,不仅不在意,心中反而暗暗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众少年已练得差不多了,剿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办差,又命自己的心腹掌管京师卫戍部队。然后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常入宫觐见,没啥稀奇,全无警惕性,便大大咧咧地来了。等鳌拜入宫,众少年一拥而上,鳌拜虽孔武有力,但猝不及防,被压倒在地,束手就擒。勇冠三军的骁将就这样形同儿戏地败在一群布库少年手上。
经议政王大臣审讯,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按律当斩。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谈话时解开衣襟露出满身伤痕 ,说这些伤都是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康熙念及鳌拜为两代皇帝立下的功绩,遂对他从宽处理,免死监禁,穷治其党羽 。不久,鳌拜死于禁所。
客观的说,鳌拜只想擅权揽政,架空皇帝,却并无反心,也没想过取康熙而代之,否则,凭他的英勇善战以及麾下数十万雄兵,闹出的动静不会比三藩之乱小。假如他真的要造反的话,小小康熙和那群布库少年哪那么容易就能把他捉住?或许还会酿成巨变呢。
【插图源自网络】
满清重臣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在辅佐康熙期间,鳌拜在朝中擅权自重,最终引起了康熙的忌惮,被康熙囚禁。
(鳌拜剧照)
那么,鳌拜在晚年专政期间,明明已经独揽大权,手中握有雄兵四十万,他为什么不选择废康熙,自立为帝呢?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因为打仗勇猛过人,战功卓著,晋爵三等男,并被赐予“巴图鲁”的称号。但对于满清王朝来说,鳌拜打仗立下的战功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对清廷最大的功劳,是他始终忠于皇太极,忠于满清王室。
在皇太极死后,满清皇族在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朝廷中在拥立新帝的问题上,分为了两派。其中一派以正白旗和镶白旗为主,支持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继承帝位;而另一派则是以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为主,支持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
鳌拜作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又是皇太极生前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自然是无条件的支持豪格。
1643年8月14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召集众臣于崇政殿,共同探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双方的激烈讨论之中,以鳌拜为首的将领们纷纷发声,不惜以武力威胁多尔衮放弃觊觎帝位的想法。这也使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双方最终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案,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来继承帝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顺治登基)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对豪格以及其支持者展开了疯狂的打击。作为豪格的坚决拥护者,又曾多次公开反对多尔衮称帝,鳌拜成为了多尔衮打击的主要对象。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了无数次的迫害,比如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处鳌拜死刑,后来鳌拜得旨“罚锾自赎”,才逃过一劫。不久后,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多尔衮要求将鳌拜革职为民,不过在顺治的帮助下,鳌拜最终免于被革职。后来多尔衮又以“违令渎请”的罪名,第三次论处鳌拜死刑,但最终还是化解了。
直到1650年11月,多尔衮去世之后,鳌拜终于不再提心吊胆。
顺治亲政后,因为鳌拜曾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对他大为敬重,将他视为心腹之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
1657年冬,孝庄太后病重,顺治紧张不已,朝夕侍侯。而鳌拜也不分昼夜地在宫中侍候,甚至都顾不上吃饭休息,这也让顺治深感鳌拜的忠诚。
最终,顺治在临终之际立下遗诏,指定皇三子玄烨继位。但由于玄烨年龄太小,顺治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小皇帝,鳌拜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熙和鳌拜)
虽然身居四辅臣的末位,但鳌拜却在晚年,仗着自己的军功和资历擅权自重,哪怕在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仍然不想还政给他。
鳌拜之所以专政,并非是他想要谋反。实际上,鳌拜本来就是武将出生,说话做事通常都是直性子,性情刚愎自用。由于战功赫赫,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在压制了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后,鳌拜俨然成为了朝中资格最老、说话最有分量的人。而这些,也让他目空一切。
换句话来说,鳌拜虽然忠心,但由于资格老,又独揽大权,因此他对于小皇帝康熙并没有好感。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屁孩根本就什么也不懂,还不如自己替他做决定。
最终,鳌拜居功自傲的行为,惹恼了已经长大的皇帝,康熙以召见鳌拜进宫为名,在大殿内布置了多名壮士,等到鳌拜入殿后便一拥而上,将其拿下。
康熙给鳌拜罗列了三十多条罪状,把他判处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十多条罪名中,没有任何一条罪名涉及了鳌拜谋反。
后来康熙念鳌拜屡立战功,又忠心耿耿,选择了网开一面,将他终身囚禁。鳌拜在被囚后不久死于禁所,死因不明。
(参考资料:《大清十二帝》)
鳌拜造反?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鳌拜这个人,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下。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战敢拼而闻名,他以一战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前后功勋卓著,不仅如此,鳌拜最大的功绩就是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代的忠心耿耿。
满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死后,满洲亲贵开始争夺帝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有着掩饰不住的野心,鳌拜手握重兵,却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最终多尔衮做出了让步,满清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
鉴于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不阿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数次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短短两个月,鳌拜就两次差点被杀,后又被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想要杀死他,此时的鳌拜依然对顺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过去。顺治亲政后,知道鳌拜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他为顺治朝的朝政,军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在顺治临终之际,指定鳌拜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熙。
顺治死后,鳌拜尽心竭力扶助康熙,成为当时满清政府震慑其余势力的利剑,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庄等人,急着拿到权利而不惜自毁长城,向辅政大臣开刀,才引起了后来的三藩之乱等事件。
鳌拜是从来没想过造反的,而且说鳌拜擅权,也言过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罢了,鳌拜是辅政大臣,在皇帝没有亲征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掌握权利的,何来擅权之说,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让鳌拜进宫,鳌拜就去了,这还不能表现出鳌拜的忠心吗?一个擅权想造反的人会这样做吗?
事实已经证明了,鳌拜确实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当康熙想杀掉鳌拜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这样的脸皮也不敢再杀他了,只能说他擅权而囚禁了事,当然,事后有没有悄无声息的让他死,就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鳌拜手握40万重兵,你也太看得起鳌拜了吧!
当时,满清政府的军政力量,主要是由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贵族、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贵族、蒙古贵族、汉藩王、以及皇室贵族共同掌握。
这些势力集团,分别都掌握着一支自成系统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他们之间互不相隶属,都是各自独立存在。
顺治去世后,留给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索尼是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是镶黄旗,苏克萨哈则是正白旗。
换句话说,这四个辅政大臣都是由清一色的上三旗满清贵族组成,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皇室贵族成员,没有一个下五旗贵族成员,也没有一个蒙古贵族和汉藩王。
这意味什么呢?意味着这四位辅政大臣就算联手,他们所能代表的军政力量,也只有上三旗的势力而已,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凭什么敢挑战皇权?他们真当下五旗、蒙古贵族、汉藩王和皇室贵族是摆设么?
别的不说,就单说下五旗,他们对三上旗早就是羡慕嫉妒恨,因为上三旗在福利待遇各方面都是碾压下五旗,而这背后的原因,主要就是上三旗是皇帝直接领导的。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上三旗真敢跟着鳌拜等四大臣造反作乱,下五旗肯定会立马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和上三旗作对,因为这样他们就有机会成为新的“上三旗”,到时福利待遇自然就是水涨船高。
相反,如果下五旗跟着上三旗一同造反作乱,他们就将永远被上三旗压在下面,甚至还会被当成炮灰,基于他们的利益,他们会如何选择?
事实上,就是上三旗里的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不会跟着鳌拜等人造反,因为他们的福利待遇之所以是最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是皇帝直接领导的;如果他们造皇帝的反,即便成功,所得到的也不过是现如今这样;但如果失败,这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既然如此,他们何必呢?
更不用说,上三旗一同造反作乱的前提,是建立在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四人团结一致的背景下,问题是,这四个辅政大臣根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动不动就为了几亩地、一点权力就剑拨弩张,恨不得相互杀了对方。
后来,鳌拜把代表正黄旗的的索尼挤出权力核心,这并不意味着他控制了正黄旗,相反是把正黄旗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后来康熙拘捕鳌拜时,以索额图为代表的正黄势力就是最主要的帮手)。
再后来,鳌拜抢了正白旗的土地,把正白旗的苏克哈萨杀死,这也不意味着他控制了正白旗,相反意味着把正白旗彻底逼入了自己的对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鳌拜想威胁皇权,相当于是以一个区区的镶黄旗,挑战另外七个旗的力量,甚至还包括蒙古贵族、汉藩王、以及皇室贵族,面对这样的局面,鳌拜有胜利的可能吗?镶黄旗有胜利的可能吗?
所以,等到康熙下定决心要收拾鳌拜时,鳌拜的势力顷刻间便分崩离析,几乎没有任何人敢做抵抗。至于鳌拜自己呢,也啥大话都不敢说,他只能脱下衣服,露出自己满身的伤疤。总而言之,这是我鳌拜为你们爷们卖了一辈子命的结果。再总而言之,我鳌拜根本就没有反心!
有人说鳌拜明知随着康熙皇帝的年龄增长,势必会对付自己,为何鳌拜却不敢造反,自己夺取皇权,之后称帝?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声称以鳌拜的实力,再加上鳌拜在军中的威望,灭了康熙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没有造反,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鳌拜更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实力不允许
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虽说鳌拜之后一家独大,但是因为清朝的组织架构特殊,皇权非常集中,况且即使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在满清人眼里,康熙才是正统,清朝历史上也有很多贵高权重的能臣,但是最终都没有造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谓的40多万重兵,那也只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之中,实际上鳌拜也就是功高盖主,占着自己三代元老,为人行事有些过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属不同人管辖,就连鳌拜也不能够完全确定这些人都会听自己的命令,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怎么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鳌拜没有造反的必要
真实历史上,鳌拜忠心耿耿,并无造反之心,作为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之后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鳌拜一生战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熏心,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剧中描述鳌拜造反,实则正史当中鳌拜并未有过造反的举动,他本就位高权重,只是在晚年表现的有些飞扬跋扈,这和康熙年少有关,而康熙也正是因为鳌拜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清朝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没有可能控制局面,这才和祖母孝庄一同决定将鳌拜擒获。
当时班布尔善一直鼓动鳌拜造反,但是鳌拜并未听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获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要抓我?”
三:鳌拜不知道康熙要对付自己
鳌拜认为康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却不知道康熙在孝庄的教导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同意,遂与鳌拜争辩,但是鳌拜却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场之道为由,于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熙和孝庄,但是鳌拜却不以为然,依然在宫中骄横,最后被康熙擒获,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将其关入大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因为鳌拜功高震主,不过这也是历代皇帝所惧怕的,但是鳌拜认为康熙还小,怎么可能会抓我,况且我也没有再紫禁城造反。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鳌拜虽然擅权,虽然没将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可实际上他从来没想过谋权篡位,这也是他之所以落得个凄惨结局的原因。
顺治皇帝临终前任命了四位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鳌拜排在最后,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能够踩到索、苏、遏三人的头上,从这一点来说,只将鳌拜看成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将显然不妥。
索尼可是四朝元老,可是见了鳌拜,不也像鼠见了猫?
这固然离不开鳌拜手中的兵权,可是鳌拜在政治上也一定具有一定的才能,否则一个政治菜鸟还不得被索尼这样的老油条给耍得团团转?再说,如果他政治能力不行的话,顺治皇帝恐怕也不会让他当什么辅臣了。
因为所谓的辅臣,不仅要起到辅佐皇帝的作用,还得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此外,鳌拜还曾几次三番找多尔衮的不痛快,几近被处死,可是每次却都能逃过一死,这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个政治白痴。
那么,鳌拜既然手上握有兵权,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为何却没有谋权篡位,将小皇帝康熙一脚踹下来,然后自己当皇帝呢?
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从没想过谋反。
顺治亲政之后,为何擢升索尼、鳌拜他们,因为他们在顺治五年的时候曾被人诬告说要拥立豪格,但是后来被证明他们实际上一直是忠于顺治这个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份忠心,这才让顺治将他们当成心腹。
不过,康熙即位之后,索尼一心自保,遏必隆胆怯,苏克萨哈的威望又镇不住鳌拜,所以鳌拜才恣意妄为起来,圈地圈到了苏克萨哈的头上。鳌拜圈了正白旗的地,正白旗哪能乖乖就范,所以苏纳海跳出来弹劾他,然后康熙召集了四位辅臣商议,鳌拜直接一句“请置重典”——皇上,他们污蔑我,请狠狠地惩罚他们!
索尼和遏必隆什么也没说,等于是默许了鳌拜的行为,可是苏克萨哈却坐不住了,投了否决票,这才没让鳌拜得逞。
可是,鳌拜气不过呀,直接矫诏处死了苏纳海等人,可见当时的鳌拜确实很嚣张。
鳌拜如果有心想要取代康熙的话,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对康熙下手,只是他并没有这么想过,原因说白了,他又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别人或许可以容忍他擅权,可未必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谋反,也未必会支持他谋反,这一点鳌拜其实看得很清楚。
只是鳌拜太骄纵妄为了,所以即便鳌拜没想过谋反,可是他的行为实际上也已经踩到了皇权的头上,康熙也不可能容得下他。
此外,鳌拜手里真的有40万军队吗?恐怕不然。
清朝入关之时,八旗军才有多少人?顺治时期,满、蒙八旗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即便加上汉八旗也不过十几万人,绿营兵虽然又数十万之多,总兵力或许也就七八十万,鳌拜手里能有40万?
只能说,这是一个笑话。
纵使投靠鳌拜的军队达到了40万,清朝的军制也让他没办法谋反,因为军队被分散驻扎到了各个地方,鳌拜想要用这40万人造反,调动起来得有多大的动静?
更何况,京城也不是只有一个鳌拜,即便他只动用京城里的人,他也未必有足够的实力打到紫禁城里去。
顺治时期,宫廷侍卫选自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也就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六位领侍卫内大臣也出自这三旗,这也就意味着鳌拜根本不可能无声无息地突然打到紫禁城而不被人发现。
所以,鳌拜手里不仅没有40万军队,也没有适合谋反的时机,除非他能够完全一手掌控上三旗。
除此之外,鳌拜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想到小皇帝康熙会对他出手。
康熙八年,小皇帝康熙才15岁,也才刚刚亲政一年的时间,在鳌拜的眼里,他还只是一个屁事不懂的乳臭未干的小毛头,而鳌拜此时已经辅政八年,可谓是权势滔天,鳌拜怎么也不会认为康熙敢出手对付自己。
再说了,鳌拜也没想过谋权篡位,康熙有什么理由出手对付自己?
所以,鳌拜在没有将康熙放在眼里的同时,也没有刻意地防备过康熙,这也是康熙能够出其不意、并且成功制服鳌拜的原因。
康熙找了几个和他一样的少年在公里练什么扑击,鳌拜虽然知道了,可也没往心里去,如果真让鳌拜知道康熙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康熙还能练的下去?更何况,如果鳌拜真知道康熙想要对付自己,被逼急了的鳌拜也未必不会造反。
所以,鳌拜没想到康熙会对自己出手,也是鳌拜最终没有走上造反这条路的原因。
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的四位辅臣,除了死得早一点的索尼之外,不论是鳌拜,还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他们三人的下场都可谓凄惨。
康熙这个人报复心实际上是很强的,鳌拜擅权之时,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没有站到皇帝这一边,所以他们在康熙看来和鳌拜也差不了多少,索尼要不是死得早一点,恐怕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当然,不得不说康熙也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很有能力的皇帝,拿下了鳌拜,没过几年便又对三藩下手,虽然打了几年,可最后还是成功地削了藩,明朝的朱允炆但凡有康熙一半的能力结局都不会这么惨。
只可惜鳌拜被权力冲昏了头,虽然对清朝忠心,可终究也难逃一死。
康熙智擒鳌拜的整个过程,可以说是出乎鳌拜及其党羽的预料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登上皇位。而顺治皇帝在临终前,也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起初四位“辅政大臣”还能精诚协作,团结奉公,协商理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位辅政大臣内部的权势平衡也被打破:作为首辅大臣的索尼由于年事已高,再加上体弱多病,长期处于告病状态;苏克萨哈本由于是多尔衮的旧部,依靠着卖主求荣得到了今天的地位,自然是饱受非议,再加上他出身正白旗,与出身两黄旗的其他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所以遭受排挤与孤立也就成为了必然;遏必隆虽然出身名门,但却是有勇无谋,长期依附于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的鳌拜。如此一来,“四大臣共同辅政”的政治局面也就逐步发展成为了“鳌拜专政”。
鳌拜的擅权专政也引得了康熙皇帝以及孝庄太后的不满,于是,在孝庄太后的授意下,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皇帝迎娶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使得整个赫舍里家族的利益与皇家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与此同时,铲除鳌拜的计划也正式开始实施。
实际上,康熙后来“智擒鳌拜”的整个过程,在索尼去世前就已经同孝庄太后以及康熙确认完成,并且索尼临终前做了两项对于“智擒鳌拜”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
其一,索尼力谏康熙皇帝亲政,从名义上恢复了康熙皇帝对于权力的掌控;
其二,就是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辞掉了大学士、吏部侍郎等一切官职,专心做康熙的贴身侍卫,一来是为了保护康熙的安全,二来则是为了帮助康熙选拔和训练用以“智擒鳌拜”的布库少年。
就这样,康熙皇帝和索额图遵照索尼临终前的安排,开始了“智擒鳌拜”的计划。
而在“智擒鳌拜”的当天,可以说用一整套“连环计”,打了鳌拜一个措手不及。
第一步,康熙皇帝以商议政务为名,将鳌拜召见到了武英殿,此前,康熙三番五次的邀请鳌拜观看布库少年的比赛,并且让其对布库少年进行指点,早已迷惑了鳌拜,这也使得鳌拜没有做任何的防备就只身前往。
第二步,索额图站在殿外,好言好语诱骗鳌拜交出了随身携带的武器,极大了降低了鳌拜的威胁。
第三步,此时的殿内早已部下重重“陷阱”,鳌拜所坐的椅子、喝茶用的茶碗和茶杯,都已经经过了特殊处理,而伺候鳌拜的小太监,也是布库少年乔装打扮的,鳌拜对此是全然不知。
第四步,就在鳌拜不慎应声倒地,以为身边伺候的小太监是来帮着搀扶自己的时候,其余的布库少年一拥而上,直接擒拿了鳌拜。
第五步,康熙皇帝迅速宣布鳌拜的“三十大罪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至此,鳌拜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任何翻转的空间和余地,只能是束手就擒。
由此可见,“智擒鳌拜”这个计划从制定、准备再到实施,经历了非常周密和安排和部署,特别是在擒拿鳌拜的时候,可谓是环环相扣,打了鳌拜一个措手不及。而这其中除了索额图卓越的表现外,索尼的高瞻远瞩与提前谋划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也不能忽视赫舍里皇后对于康熙的陪伴以及对后宫的管理,因此整个赫舍里氏在“智擒鳌拜”的过程中可谓是居功至伟。
至于鳌拜,康熙皇帝原本判处了将鳌拜处死,但是鳌拜的功劳太大了,再加上鳌拜亮出了自己一身的伤疤,就连康熙皇帝也为之动容,最终改为了将其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鳌拜是权臣,但他一直以来对于整个大清王朝是忠心耿耿,并不是“判臣”、“逆臣”,也就自然不会造反了。
鳌拜,是努尔哈赤时期“开国五大臣”之首的“万人敌”费英东的亲侄子,可谓是出身名门。皇太极时期,鳌拜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在明清之间的一系列军事对抗中,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特别是在皮岛之战,他带头冲锋,攻占阵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战成名。而在清军入关后,鳌拜在剿灭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小朝廷的一些列战斗中,也是屡立战功。
除此之外,鳌拜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对于大清王朝以及清朝皇帝的忠诚,早在皇太极时期,鳌拜就长期担任皇太极的亲兵卫队长,足可见皇太极对其的信任。而在皇太极去世后,又是以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旗大臣,坚决拥护由皇太极的子嗣继承大统,对抗多尔衮,甚至不惜以命相搏:
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
鳌拜等人的举动极大的震慑了多尔衮,从而帮助顺治皇帝顺利登基,然而这也使得鳌拜遭到了多尔衮的嫉恨。
此前,与索尼、鳌拜共同扶保豪格以及顺治皇帝的两黄旗大臣,包括河洛会、拜音图、冷曾机等人,直接投靠了多尔衮,并反过来倒打豪格一耙,致使豪格被多尔衮迫害致死,与此同时,多尔衮也加紧了对于索尼、鳌拜等人的迫害。面对此此时权倾朝野,又对自己恨之入骨的多尔衮,鳌拜并没有选择屈服,始终不肯向多尔衮低头,而多尔衮也将鳌拜一撸到底,剥夺了所有的职务和爵位,贬为庶人,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鳌拜才重新恢复身份。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鳌拜在被多尔衮不断打压,甚至几次还威胁其性命的时候,鳌拜依然选择了对顺治的忠诚,这也让顺治皇帝非常感动,这才使其安排鳌拜成为“辅政大臣”之一。
而在后来的“鳌拜专政”时期,鳌拜也是从未想着谋反,甚至可以说其功远大于他的过。
在军事上,这一时期清朝基本完成了全国的范围的统一,南明小朝廷、李自成以及张献忠的余部被消灭,郑成功被赶到了台湾岛,而鳌拜没有继续穷兵黩武,而是选择“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开始了休养生息。
在政治上,鳌拜开始革除顺治皇帝时期留下的弊政,同时用考核的方式精简官僚队伍,提升执政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经济上,鳌拜在大力恢复生产的同时,还创造性的提出了“更名田”制度,并组织了“湖广填四川”,较好的恢复了社会生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
其实,从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顺治皇帝实际上是给康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然而正是鳌拜等人的苦心经营,才使得大清王朝没有朝着继续恶化的方向发展,反而是迎来是一代盛世,严格意义上来说,鳌拜对于后来的“康熙盛世”乃至是“康雍乾盛世”都是有着积极贡献的。而这也恰恰是鳌拜忠诚的最好体现。
综上所述,鳌拜对于大清王朝忠心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他以一个军人的身份主动停止征战,
“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宣诏中外,咸使闻知。”
正是就说明他并不想要,也没有计划着武装夺权,造反和叛乱这样的事情,鳌拜做不出来,更是不会去做。
并且康熙“智擒鳌拜”,鳌拜实际上是挣脱了布库少年的束缚,然而他做的只是脱下上衣,露出自己一身的伤疤,唤起康熙皇帝的回忆,并没有其他僭越之举,如果鳌拜真的有歹心,或许会真的拿下康熙,但是鳌拜却没有这样做,而是最终选择了束手就擒。这些足可见鳌拜只是权臣,并不是叛臣。
只不过,晚年的鳌拜太过于贪恋权力,不管是擅权专政,还是迫害汤若望、制造文字狱,乃至后来的擅杀苏克萨哈,都给康熙皇帝以极大震撼,使其的皇权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而这也注定了鳌拜最终的命运结局。如果鳌拜知道退让,懂得交权,其必然是可以以善终收场,这一点看看遏必隆就可想而知了。
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终于明白了鳌拜的功绩与付出,但是碍于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乾隆皇帝最终评价了鳌拜一生的功过是非,并且厘定了鳌拜家族的身份和爵位,关于鳌拜的一切也就此盖棺定论了。
鳌拜知道康熙要对付他,手握重兵,却不造反,主要是因为鳌拜忠于清朝,并无反叛之心。所以,鳌拜并非是不敢造反,而是根本就没有想过要造反。
鳌拜家族,可是清朝的元勋家族。鳌拜的伯父费英东,是最早追随努尔哈赤起兵的将领之一,战功卓著,自然成了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的哥哥卓布泰同样是军功累累的战将。
鳌拜最初追随皇太极征战,因为忠心耿耿和骁勇善战,成了皇太极的心腹,也成了镶黄旗的重要人物。
鳌拜在进攻由明朝将领毛文龙所创建的明军重要军事基地皮岛时,第一个弃船登岛,以首功晋封三等男爵,被赐“巴图鲁”称号,即满洲勇士的意思。从此,鳌拜有了满清第一勇士的美誉。
清军入关后,鳌拜在平定农民起义军中更是屡立战功。征四川时,他将大西王张献忠斩于阵中,再立首功。顺治帝因此特别提拔鳌拜为二等公,授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开始参与朝政。
之所以有人说鳌拜手握40万重兵,主要就是鳌拜长期担任镶黄旗护军统领一职,即镶黄旗的最高军事长官。同时,还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换个说法就是皇帝的禁军司令。实际上,一个旗满打满算,也就十几万人,兵力2万余,京城核心的禁军也就几千人而已。所以,鳌拜远没有40万大军。
因为鳌拜对清朝忠心耿耿,所以,顺治去世时,将鳌拜定为了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另外三位分别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索尼比较老练,韬光隐晦,只是暗中布局,稳定自己的势力,并不和鳌拜起冲突。而遏必隆生性懦弱、寡断,唯鳌拜马首是瞻。鳌拜唯一的对手就是苏克萨哈,但是,苏克萨哈是原多尔衮正白旗人,处在相对孤立的位置。因此,鳌拜就有了专权的条件。
索尼去世后,鳌拜大权独揽,私自矫诏屠杀大臣,甚至还诬陷赐死了苏克萨哈,终于惹怒了康熙。
康熙在孝庄太皇太后的支持下,定下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康熙为了麻痹鳌拜,假装游戏,找了一群小内监在宫内练习“布库”,即摔跤。
鳌拜呢,还是经常入宫,看到康熙天天跟一群小孩子玩摔跤,倒是令他非常的放心。正所谓玩物丧志么,康熙天天玩,朝政就正好由他鳌拜来把控了。鳌拜放松了警惕,天天得意洋洋,哪里还会想到起兵围攻紫禁城。
康熙呢,不动声色的将鳌拜诱入宫中,趁机让布库少年们将其擒获。鳌拜在“满身大汉”的情况下,再勇猛也没了发挥的地方。康熙同众大臣商议后,宣布了鳌拜的三十条罪状。
鳌拜论罪当诛,康熙念及鳌拜战功卓著,赦免了鳌拜及其子纳穆福的死罪。但是,鳌拜的同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据《清史稿》记载,包括鳌拜的弟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大学士班布尔善等十余人皆被处死。鳌拜不久后,也死于禁所。
这么一看的话,康熙此举,实际上还是在诛杀开国功臣呀,历朝历代都不能免俗。毕竟,开国功勋,如果有野心的话,必然会危机皇权的稳定。只是,康熙知道鳌拜并无造反之心,所以,没有杀鳌拜,而是去其党羽,留其性命,即消除了威胁,还避免彻底寒了开国功臣的心。并且,康熙很快就为鳌拜平反了。到了雍正时期,更是赐鳌拜后人一等公爵位,并允许世袭罔替。
纵观整个事件,鳌拜其实就是一个忠于清朝,只是有点霸蛮的权臣而已。而康熙呢,在孝庄的支持下,显得更有政治智慧,成功的麻痹了鳌拜,并施展擒贼先擒王之法,将鳌拜一党彻底铲除。当鳌拜明白过来时,已经来不及起兵造反了。
不是不敢,是鳌拜压根就没想过要反清朝,反康熙。鳌拜一生中想做的就是蜀汉之诸葛亮、明朝之张居正,他只是想掌控清朝大权,但却并非是想造反。
正如余沐在《正说清朝十二臣》中所说“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鳌拜,清朝三代元勋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他出身将门,精通骑射,少时就跟随着皇太极四处南征北战,在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等数场决定清朝国运的战役中,鳌拜都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为皇太极所看重,成为了“天子之师”镶黄旗中举重若轻的一位重要将领。
皇太极如此重用于他,鳌拜自然对其也是忠心耿耿,如余沐所言:“忠心事主,始终不渝”。1643年,皇太极在未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暴毙,此时多尔衮、豪格等努尔哈赤子孙相继为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不断。这个时候,鳌拜为了让自己曾誓死效忠的皇太子之子登上帝位,他与两黄旗的其余效忠皇太极的大臣索尼、谭泰等人一起“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他们盟誓于盛京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为帝,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
而后当朝中重臣为了让各自支持的对象登上帝位,他们争论不休,互相指责。就在这时候鳌拜等人站了出来,他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就是用武力来逼迫多尔衮退出皇位之争,最终多尔衮在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压制鳌拜等人时,不得不做出让步,就这样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得以登基为帝。
但是鳌拜虽让皇太极的儿子顺利登基,可是在初期,朝政大权悉数被多尔衮所控制,此时的多尔衮成为了清朝的“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这时清朝一切军政事务,皆有多尔衮一人说了算,且此时多尔衮所下诏令一律称诏下旨,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是清朝名副其实的皇帝。如此,当时忠诚于皇太极的两黄将领大多数碍于形势,为了身家性命只得投靠于多尔衮,如正黄旗将领、满洲吏部尚书谭泰。
可是就在曾经发誓要誓死效忠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都相继背叛,转投多尔衮的时候,鳌拜却依然死忠于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他与索尼等人在暗地里达成联盟,发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如此,因鳌拜的死忠,多尔衮对其可谓是恨之入骨,鳌拜因此也曾三次被论死,险些命丧黄泉。但即使是面临着这般险境,鳌拜也依然不改初心,依然遵守着曾经所发的那个誓言,那就是誓死效忠于顺治。
如此这般,顺治亲征后,对于这位忠心耿耿的鳌拜,他自然是器重有加。1661年,顺治帝驾崩,临死前,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负责协助年幼的康熙处理朝中事务。
正如余沐所说“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不错,自皇太极到顺治时期,鳌拜用自己的生命去效忠着大清皇帝,他备受多尔衮的压制,曾三次被论死,在狱中更是备受煎熬。但他对大清皇帝的忠诚却始终都没变,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着忠臣二字。
可是鳌拜是忠臣不假,他是权臣也是不假的。他在乎大清皇帝,同时也在乎权力,曾经三次被论死的经历,让鳌拜开始重视权力,渴望权力,而后顺治给予他的特权,也让他尝到权力的好处。如此,晚年的鳌拜开始擅权,开始专权,开始不放权。但是鳌拜虽在乎权力,可他也在乎对于康熙的忠诚,这点从他擅权8年的时间,自始至终从未对康熙有任何不敬之心,始终将他当成是自己的主子。
不过康熙虽知鳌拜的忠诚,但是康熙始终是一位雄主,他不甘于自己的权力被自己的臣子掌控,他虽知道鳌拜并无谋反之心,但是康熙太渴望早点掌控权力,太渴望早点做出一番丰功伟业,所以他只得对鳌拜动手了。只有除掉鳌拜,他才能真正的掌控清朝的大权,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刚才也说了,康熙知道鳌拜对他的忠诚,所以他未杀掉他,也并未牵连其家人,只是幽禁了他。而后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其旧劳,恢复名爵。雍正时期,雍正又赐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给予世袭罔替的特权。从以上可以得知,自康熙后,清朝的皇帝大多都认可鳌拜对于大清的忠诚,都念其忠诚给予厚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鳌拜的失败在于他自认为是赤胆忠心为了大清,为了康熙,死不瞑目。
我们可以看到,鳌拜生前虽专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也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但他并没有实际篡位的举动。
鳌拜是武人出生,老粗一个。
当时谁都看出多尔衮专权,鳌拜却敢和他作对,支持豪格。结果鳌拜三次被判处死罪,三次侥幸赦免。
如果鳌拜稍微聪明一些,也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顺治上台后,重用鳌拜,后者表现也是很忠心,不然不可能成为四大顾命大臣。
然而四个大臣中,遏必隆才能平庸,没有主见,事事听从鳌拜。
年老的索尼则是狡诈的墙头草,两面讨好,谁都不得罪。
唯一有些主见的,就是同鳌拜有姻亲关系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虽有一定政治能力,却也是趋炎附势之流,平时一般不敢得罪鳌拜。
这种情况下,康熙幼小不能主政,能力最强且愿意承担责任的鳌拜就独揽大权。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尝到了乐趣,就很难放手。
鳌拜最大的问题是,在康熙亲自主政时候,没有立即放弃权力。
相反,其他的人就狡猾多了。
墙头草索尼本来事事巴结鳌拜,死前却突然上书要求康熙主政。
其实,这就是索尼两面投缘,给自己留一手,可以说是比较高明的。
而苏克萨哈也认为鳌拜根基不稳,不可能长期主政。参考多尔衮被鞭尸的先例,依附鳌拜肯定没好下场。
所以,苏克萨哈也狡猾的要求辞职,归政康熙。
索尼死后,苏克萨哈在顾命大臣排行第一。他既然辞职,排行最后的鳌拜也应该辞职。
如果鳌拜顺势辞职,说不定还能善终。
但鳌拜一时冲动,认为康熙幼小是傀儡,根本不愿意放权。
他强迫康熙处决苏克萨哈。
其实杀不杀苏克萨哈,康熙到不在意。但关键在于苏克萨哈此举是让康熙亲政,鳌拜杀苏克萨哈就等于拒绝交权,这就犯了最大的忌讳。
其实鳌拜当时虽掌握大权,但八旗的势力都很强,他一个人不足以和大家对抗。
所以康熙让几个少年生擒鳌拜以后,鳌拜的政治势力就迅速被清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鳌拜属于政治白痴一类,犯了古往今来的大忌,还不如索尼和舒克萨哈狡诈。
而且,鳌拜至始至终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太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