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崇祯过江建立南朝,还有机会吗?
根源上烂透了,还能有什么机会?
王安石变法时,文彦博与宋神宗顶嘴,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这话乍一听,文彦博很无耻,活脱脱的一副剥削阶级丑陋嘴脸。
但其实,当时文彦博与宋神宗和王安石在接下来还有一段对话。
宋神宗对文彦博的论调很不满,说“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
难道所有士大夫都反对变法吗?朕认为应该也有支持变法的吧!反对的人,给我滚。两条腿的人,满大街都是,老子还怕找不到支持变法的人?
王安石也不满文彦博,说:“法制具在,则财用宜足,中国宜强。今皆不然,未可谓之法制具在也。”
面对与自己赌气的宋神宗和王安石,文彦博很无奈,便回了一句:“务要人推行尔。”
对对对,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可是,制度终究是要靠人推行的啊!
新法颁布后,要靠什么人在基层落实?难道是老百姓?
当然是士大夫阶级了。
你俩难道打算撇开士大夫和下级官员,自己直接去基层落实新法?
不可能嘛。
既然你们要靠士大夫落实新法,那你们就不能伤害他们的利益。官字两张口,只有先喂饱上面的那个,才能轮到下面那个。想从上面那张口里抢食喂下面那个,是不可能的。如果硬要这么干,也必然是适得其反。
因为,没有任何一套制度可以脱离执行者而独自运行下去。
即便强制运作,最后也会变味。
事实证明,文彦博的论调在后来真的就是一语成谶。
王安石更张法制,导致士大夫不悦。虽然碍于宋神宗的权威,基层官吏不敢硬顶。但在执行期间,执行者不愿自身利益受损,导致变法在执行过程中变了味。
并且,神宗所谓“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也就是新提拔的官员在晋升士大夫后,很多也迅速堕落,以统治阶级自居。他们也不愿意伤害自身利益,也只是做做样子。以致于到了最后,因变法受到伤害的还是老百姓。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后期的基层执行失控,脱不了干系。
而导致基层执行失控的关键原因,就是宋神宗和王安石把变法看得太简单了,过于理想主义化,忽略了人性的复杂面。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华五千年文明,很多都是一回事。
我们现在觉得,崇祯是合法皇帝,只要他逃到南京。江南军民就能团结一致对外。接下来就不会发生诸如江北四镇内讧,东林党和马士英内讧,左良玉和弘光政权内讧,绍武帝和永历帝内讧之类的蠢事。南明也因此能多活几年。
确实,只要崇祯南迁,或者哪怕只是送太子南迁,江南就大概率不会发生历史上的那些内讧。清朝也肯定无法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收编明朝的九边军队和统治班底。
可问题是,崇祯在位十七年,并不是一登基就吊死在了歪脖子树上。
他是折腾了十七年,把自己的基本盘折腾得干干净净,折腾到人心尽失,最后身边仅剩一个太监的情况下,才上吊自杀的。
在这种形势下,崇祯是否南迁,还重要吗?
根本不重要。作为皇帝,崇祯死前既没有笼络人心为其卖命的筹码。这一点,我们从李自成东征就可以看得很明显。
李自成东征时,所率之兵不过六七万。可到了京师城下时,竟然有二十多万人。
这多出来的近二十万人,不是老百姓,而是山西、北直隶的明朝官军。
崇祯发不起军饷,官军饿肚子,从总兵到小兵,都不愿再为崇祯卖命。
也就是说,直到崇祯死前两个月,北方都还有好几十万明军。可是这些吃不饱饭的明军并不愿意为崇祯卖命。最后纷纷倒戈。
并且,崇祯作为皇帝,他也没有身为一国之君的担当和责任感。
他动不动就推卸责任,出卖队友。被他坑死的人,如卢象升、孙传庭,不计其数。导致到了李自成东征时,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不想再为他卖命了。
事已至此,那么此时此刻的崇祯,就算他能到南京,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他有钱吗?他没钱。
他要是有钱,崇祯十七年的九边精锐就不会竞相倒戈了。
没钱,那他能搞到钱吗?
他肯定也搞不到钱。南方的百姓也穷,这时候还有钱的,不过是藩王、士大夫和地主士绅而已。
而前面也说了,官字两张口,皇帝如果不能先喂饱上面的那个,一切自上而下的制度都是空中楼阁。
崇祯不拿藩王、士大夫、地主开刀,就只能拿老百姓开刀。这必然会逼反百姓。
崇祯拿藩王、士大夫、地主开刀,他一个光杆司令,必然会被统治阶级先搞掉。
所以,崇祯肯定是搞不到钱的。他要是有这个能力就会不吊死在于歪脖子树了。
没钱,也搞不到钱。那崇祯的实际号召力能比弘光帝强多少?
根本强不了多少。南明的官僚和军阀之所以内斗,从来都不是谁当皇帝的问题。他们要的是权力、官爵、钱粮、兵马、地盘。谁能给他们这些,他们就服气。
弘光帝给不了他们,而他们又不敢北上从李自成、张献忠和多尔衮那里去抢。那还能怎么办?当然是从友军手里抢了。
这才是南明屡屡内讧的根源。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谁当皇帝也没用。
所谓“正统性”,在没有实力作为支撑的情况下,毫无用处。
退一步说,就算崇祯能搞到一点钱,把民心士气暂时稳住。就凭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那几个歪瓜裂枣,南明的武装力量能打得过谁?
从事后来看,左良玉的80万大军,真正能战之兵不过5万。
江北四镇的几十万大军,真正能战之兵也不过8万而已。
这十几万人,是打得过大西军、大顺军,还是打得过清军?
如果打不赢,那最后不还是玩完?
我觉得,崇祯现在的评价之所以还凑合,就是因为他没有逃跑,君王死社稷。
而如果他逃跑了,历史的发展不会因此有大的改变。并且他的评价也会更低。
往坏了说,如果李自成挡不住清军,清军肯定能在第二年春天照样能攻下陕西。到了当年夏天,清军照样能进南京。
等到清军来了,大家该投降的投降,该跑路的跑路,该自杀的自杀。崇祯无非也就是从煤山上吊改成于紫金山上吊。
即便往好了说,李自成能挡住清军,就凭南明那帮人的德行,该内讧还是内讧,最后肯定要被李自成或张献忠收拾。
不要觉得这不可能发生。沐氏在云南镇守了近260年,且云南也未受到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结果崇祯死后,一个地方土司造反就把沐王府都给洗劫了。并且还差点把云南掀翻了天。
更逗的是,当张献忠战死,孙可望、李定国在走投无路之下,跑到云南抢地盘时,这支清军手下的败军之师,竟然把云南的明军和造反的土司武装给一锅烩了。
连别人的手下败将都打不过,就南方明军的这种渣渣战斗力,你说说,崇祯靠他们的拥护能不能与李自成、张献忠或清朝对抗?
如果能,那就是活见鬼了。
这还真不是故意贬低。南明打得几场漂亮战役,有哪个是与明军有直接关联的?如果南明没有与大顺残部和大西军合作,借农民军的力量抗清。南明的历史早在1652年就该画上句号了。
从后世史学界的角度来说,如果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没有选择自尽,而是选择提前迁都南方的,其实是有一线生机的。
当然,这种说法,只是单纯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考虑的。因为从整个南明时代的历史来看,如果当时崇祯皇帝还在的话,明朝守住南方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想要说明白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先来回顾一下,崇祯皇帝到底是怎么被一步步逼得自尽的。而崇祯皇帝自尽之后的十多年里,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公元1642年,随着明朝在松锦之战当中战败,整个山海关外所有的地盘,基本上都被清朝占领。自此之后,明朝在面对清朝进攻的时候,再也没有还手的能力,只能被动挨打,坚守山海关。
除此之外,这一战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明朝精锐军队,损失了很大一部分。而这部分损失的精锐军力,直接导致明朝在此之后,很难再镇压国内的农民军起义。
所以,在这一年之前,明朝中央尚且有能力,消灭大股的农民军,甚至把李自成逼得逃回深山老林。但在这一年之后,明朝想要在战场上,正面打垮农民军主力,就变得非常艰难了。
战争的失败,还仅仅只是一个表象。真正的核心原因在于,当时明朝政府的统治,已经烂到骨子里了。不但各级官员贪污成风,党争情况严重,而且国家财政更是不堪重负,连前线军队的军饷都开不出来。
除此之外,当时整个华北地区,都在闹鼠疫,而且闹得非常严重。据后世史学家估计,崇祯年间因为鼠疫的原因,整个华北地区的人口,至少减少了近一千万。要知道,当时整个明朝的总人口数,也不超过一亿。而这近千万的人口损失,直接放到华北地区的话,那就更恐怖了。
总之,鼠疫、天灾、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吏治腐败、财政不堪重负,再加上关外虎视眈眈的清朝……这些问题同时爆发之后,就算明朝的家底再厚,也注定扛不住了。
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崇祯皇帝也不是没想过办法。和其他朝代的亡国之君不一样,崇祯皇帝其实并不算昏庸。至少在挽救王朝覆灭的时候,崇祯皇帝是竭尽全力了。崇祯皇帝很清楚,这些问题,如果同时应对的话,明朝就算再怎么强大,也注定会被拖垮。
所以,当松锦之战结束后,明朝已经不堪重负的时候,崇祯皇帝也想过,是否可以先和清朝议和,减少明朝的整体负担。先解决了内部矛盾,改善财政情况,然后再去对付清朝。但是,就在崇祯皇帝刚刚表现出这个意思时,就遭到了满朝官员的反对。所以没办法,最后崇祯皇帝只能同意继续打。
但这样一来,明朝就注定会被彻底拖垮,再也没有任何生路了。
此后的两年里,李自成一路率军攻城掠地,地盘越来越大。两年之后,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李自成刚刚来到北京的时候,其实并没想过直接占领北京。因为在李自成看来,北京城防坚固,单凭农民军的能力,根本就打不下来。
所以,抵达北京之后,李自成首先提出,要崇祯皇帝封他为王,并且将陕西地区分给他,然后他可以率军去打关外打清朝。李自成的这个提议,固然是别有用心,但从挽救明朝统治的角度来说,其实已经算是最后的一个机会了。
但可惜的是,当李自成提出这个要求后,明朝的官员依然不同意,大家强烈要求崇祯皇帝坚决抵抗。然而当李自成真正开始准备攻城的时候,此时的北京城内,却又在闹瘟疫,军队战斗力极为孱弱。
最后,明朝官员更是直接打开了城门,让李自成兵不血刃,便进入了北京城。得知此事之后,崇祯皇帝也只能长叹一声‘诸臣误朕’,然后便上吊自尽了。
从崇祯皇帝上吊的这一刻开始,明朝便算是彻底亡了。但同样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南明的历史开始了。
当时的明朝,虽然已经被攻破了首都,但是在南方其实还保有着非常强大的统治基础。而且,明末的那场鼠疫,主要也是发生在华北地区,对于江南地区影响有限。另外,明朝末年的农民军起义,也主要发生在北方。南方虽然也有,但并没有北方那么强大,还处于可以镇压的阶段。
崇祯皇帝自杀之后,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占领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以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则是占领了四川地区;至于清朝,势力范围当时还仅仅局限于山海关之外。而淮河以南的广大,则基本都掌握在明朝政府手里。
这里要多说一句,明朝因为历史原因,一直实行的是两京制。虽然北京是国家首都,皇帝和国家核心官员,都在北京。但是在南京,也有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这个领导班子,完全是按照北京那边复制下来的,也存在六部和各级衙门。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在崇祯皇帝上吊一个多月以后,南京这边便拥立了崇祯皇帝的堂哥朱由崧,正式即位,后世史称弘光帝。
随着弘光帝登基,接下来的历史,就有点复杂了。
首先先说清朝这边。就在崇祯皇帝上吊一年之前,清朝的第一位皇帝皇太极,突然去世了。皇太极去世后,其子顺治皇帝登基。但顺治皇帝登基的时候,仅仅只有六岁,所以当时清朝这边,正是主少国疑的状态。摄政王多尔衮虽然名义上掌握了大权,但与之相对的反对者也不少。
但是,就因为李自成攻入了北京,此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直接打开了山海关,放清军入关。在这之后,多尔衮抓住机会,迅速率领数万八旗精锐,与吴三桂联合,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地区,正面击败了李自成。
在一片石之战当中,李自成其实在兵力方面是占优势的。但最终,因为李自成之前率军进入北京后,军队染上了鼠疫,再加上李自成本人指挥失误,所以才导致李自成这边最后战败。
而随着一片石之战结束,多尔衮在清朝内部,迅速巩固了自己的核心领导地位。在这之后,清朝内部主少国疑的情况暂时消失,对外扩张的战争,掩盖了绝大多数的内部矛盾。而多尔衮也得以凭借自己的指挥才能,指挥八旗军队一路攻城掠地,最后占领了大半个中原。
然后,是李自成这边。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战当中失败后,自知守不住北京,于是便直接放弃了北京,由山西以及河南两线,退回西安。在这个过程当中,清朝军队一路追着李自成打,同时也在一路接收李自成丢弃的地盘。
一年多以后,李自成战败被杀,清朝也几乎占领了李自成之前遗留的所有地盘。至此,李自成的戏份杀青了。
至于四川的张献忠,戏份其实也不算太多。明朝灭亡期间,张献忠虽然在四川地区,短暂建立了大西政权。但因为其本人残暴,没有任何治国的才能。所以张献忠治理四川期间,搞得天怒人怨,非常不得人心。
所以,当清军灭了李自成,地盘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接壤后,张献忠的末日就到了。仅仅不到一年之后,张献忠便战败被杀,大西政权也就此覆灭。不过,张献忠麾下的很多将领,倒是不愿投降清军。以李定国为首的一众大西将领,在张献忠战死之后,直接投降了南明政权,后来跟着南明政权,一起对抗清军。
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相继覆灭之后,清朝统一天下的唯一阻碍,就只剩下了南明政权。在这段历史当中,南明政权的戏份,相对来说最长,同时也最为复杂。
南明政变这边,弘光皇帝登基之后,如果及时整饬吏治,收拢军队,强化中央集权。想要反攻清朝,或许确实有点难度。但保住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其实非常容易。等到李自成和张献忠战败的时候,趁势坐收渔利,占领更多的地盘,也并非不可能。
但问题是,这样大好的机会,却被弘光皇帝给葬送了。
弘光帝登基之后,根本就不管国家大事,只顾吃喝玩乐。这样一位皇帝,显然不是能够力挽狂澜的角色。也正是因为弘光帝的不作为,接下来的八个月当中,南明内部的地方军阀,开始各自疯狂扩充军队,山头林立。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军阀的控制力,越来越小,甚至根本无力控制。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就在弘光帝登基数月之后,逐渐吞并李自成地盘的清朝,第一次和南明接壤。此后,清朝改变了主攻方向,将主攻方向从李自成调整为南明。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南明政权这边,非但没有积极抵抗,反倒是爆发了剧烈的内斗。驻守在武昌地区的地方军阀左良玉,为了保存实力以及夺权的目的,直接率领本部精锐,顺江而下,打算强行控制南京。
而南京这边,为了防备左良玉,不得不把江北四镇的军队,全部调回南京周围。但如此一来,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就几乎彻底成了真空地带。所以接下来清军南下的时候,几乎又是兵不血刃,直接便拿下了淮南地区。
淮南地区的丢失,对于南明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因为自古以来,便有守江必守淮的说法。想要构筑完整的长江防线,依仗长江天险抵御北方的敌人,淮南地区是重中之重。只有掌握淮南地区,江南政权才能真正发挥出长江天险的作用。
但是,随着淮南地区的丢失,所谓的长江天险,就彻底暴露在清军的进攻范围之内。到了这个时候,地处长江沿岸的南京,几乎就肯定守不住了。
所以,就在弘光帝登基不到一年之后,清军便顺利度过了长江,攻破了南京城。此后,弘光帝被清军俘虏,送往了南京。而弘光帝被俘之后,各地的明朝宗室,纷纷自立为帝,都想着乱中取利,根本没人能够镇得住场子。
而这种混乱,无疑又给了清军继续进攻的机会。接下来的一年当中,虽然江南地区的百姓,非常配合南明政权,坚决抵抗清军南下。但遗憾的是,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南明主要在忙着内斗选新皇帝。在此期间,好不容易选出来一个隆武帝。刚刚被大家承认,就被清军俘虏了。
到了这个时候,南明政权还能控制的地盘,就只剩下了南方的极少部分地区。能够完整控制的地盘,也就只剩下了福建和广东之类的沿海地区。到了这个时候,南明已经连奄奄一息都称不上了。而南明内部的内斗,也总算是暂时消停了一些,选出了一位永历帝。
随着永历帝登基,南明政权终于开始难得的一致对外,开始有组织地抵抗清军。另外,随着李自成和张献忠相继战死,他们的余部,也开始纷纷投靠南明,和南明政权一起抵抗清军的南下。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清军的南下,终于开始遇到一些强有力的反击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后的一年里,在几支农民军残部和南明军队的联合抵抗下,清军竟然开始逐渐战败。一年多以后,南明政权更是名义上恢复了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等七省地区的控制。如果再坚持一下,夺回长江以南的全部地区,重新组织起长江防线,其实并非完全不可能。
但就在这个时候,南明政权内部,又开始内斗了。
不过这次的内斗,其实也比较正常。毕竟,大家之前联合,本就是因为清军的压迫过大。如今清军的压迫稍稍放松了一些,那各个派系之间,自然要忙着争抢地盘。尤其是农民军和南明官军之间,矛盾更是近乎不可调和。
所以,在这之后,南明又又又开始内斗。好不容易取得的一点优势,就这样被葬送了。
不过,就在南明这边节节败退的时候,清朝这边也出了一些意外。就在永历帝登基四年之后,清朝那边的摄政王多尔衮,忽然去世了。随着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彻底掌权,并且开始逐渐清算多尔衮。这种内部清算,也导致清朝对外扩张的脚步,暂时放松了一些。
这个机会,其实已经是南明政权翻盘的最后机会了。而南明这边,其实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多尔衮去世一年多以后,南明政权与李定国率领的农民军正式和解,双方达成协议,决定一起合力进攻清朝。在这之后不久,南明再次夺回了不少失地,出现了第二次南明抗清的高峰。
但遗憾的是,南明的先天不足,注定这种联合会变得矛盾重重。等到顺治皇帝彻底完成清算,清朝内部再次团结起来以后,南明政权的末日就到了。此后八年里,南明政权不断战败,地盘不断收缩。八年之后,永历帝更是直接被清朝军队,赶到了缅北地区,成了一个所谓的流亡政府。
到了这个时候,所谓的南明政府,已经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了。两年之后,缅甸国王在清朝的压迫下,被迫交出了永历帝。此后,永历帝被带往昆明,公开被处以绞刑。随着永历帝身死,南明政权便彻底覆灭了。
以上这些,就是明朝以及南明政权,覆灭的整个过程。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实际上,在弘光皇帝登基的时候,南明政权其实还是有很大优势的。如果弘光皇帝是一位明君,完全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守住明朝在江南地区的地盘。
那么,如果崇祯皇帝当时没有自尽,而是选择退到南方,偏安江南呢?
首先,崇祯皇帝和弘光帝不同,崇祯皇帝本人是一个相对有能力的皇帝,就算退守南方,崇祯皇帝也仍然会极力组织抵抗。而且,如果是崇祯皇帝在位的话,南方军阀割据的状况,会缓解很多。左良玉虽然在武昌地区,拥兵数十万。但换做崇祯皇帝在位的话,左良玉绝对不敢率兵前往南京。
所以,只要崇祯皇帝在位,南明政权保住淮南地区,重新组织起一条长江防线,可能性还是很大的。等到李自成彻底战败,张献忠也被清军打残之后,崇祯皇帝迅速组织军队,收复四川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而一旦占领了四川,这时的南明政权,基本上和数百年前的南宋政权,地盘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情况下,清军想要攻破长江防线,难度恐怕会极大极大。
除此之外,江南地区的财政情况,也比北方的情况要好很多。一旦南明政权重新组织起防线,就有了充足的时间恢复国力。单凭江南的财力,多给崇祯皇帝几年,完全可以缓解明朝的财政情况,重新训练精锐军队。
如此一来,只要崇祯皇帝可以拖到多尔衮去世,未必没有收复北方的机会。如果崇祯皇帝能够再多撑几年,撑到顺治皇帝驾崩,机会则会更大。因为顺治皇帝去世后,接下来登基的康熙皇帝,登基的时候只有八岁,根本无力控制朝政。
从时间上来看,崇祯皇帝生于公元1611年,而顺治皇帝则是去世于1661年。也就是说,如果崇祯皇帝去了南方,一直坚守的话。在他五十岁那年,顺治皇帝就被他熬死了。到了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完全有可能指挥南明军队,对清朝发起反攻。
但可惜的是,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公元1644年的那一天,彻底结束了。随着京城大门被打开,崇祯皇帝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彻底被掐灭了。而明朝的统治,也随着崇祯皇帝的去世,彻底成了历史。
天子守国门,大明有4次北京保卫战守住3次,失败一次就亡国了。
第一次是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战败被也先俘虏,很多大臣要南迁,于谦立主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第二次是嘉靖朱厚熜年间鞑靼打到北京城下烧杀抢虐,明军防守严密攻不进北京城,鞑靼抢完,又走了。
第三次是崇祯2年,皇太极带领10万兵马打到北京。后来袁崇焕回防,皇太极看打不过就回东北了。
第四次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了。所以在前面几次成功守卫北京成功的情况下不管大臣还是皇帝都会存在侥幸思想觉得自己能守住的。李自成本来也没想到会一下子打进北京城。
总结了下,按照以前的历史崇祯不会南迁的,开始不会走,他不想成为第一个放弃北京的大明皇帝,对不起自己,对不起祖宗。大顺军自己都没想到能轻易进去了,崇祯想走也走不掉了。只好在煤山上自杀了。
如果崇祯抛弃一切穿个乞丐的衣服甩开北京的一切到南京重新开始,在他的能力下也守不住半壁江山。大明的政治制度发展到最后就是会起到党争,太监,锦衣卫,文官集团,皇权,斗了200多年都没太平。到南边也一样不会齐心协力的。
一样的结果,明朝皇室无论谁重新建立,也改变不了被灭的命运,因为200多年间,明朝已经腐朽到骨子里了
依然很难,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人和当时的朝堂形式!
崇祯最大的问题是过分在乎天子颜面,不务实,缺乏担当,凡事希望大臣出来背锅,出了问题就杀大臣,这种不担当的行为,向下持续传导,以至于敢于做事的人不复存在了!那些专门打嘴炮喊口号的,往往由于打着那个时代政治正确的旗号,得到任用,而且这种在当时的政治正确居然能左右最终决策,这种迷幻操作在关键事件上带来了最恶劣的影响:
1.他亲自授意与皇太极议和事件由于消息提前泄露,为了挽回颜面,彻底否定,并为过于兵部尚书陈新甲,导致彻底失败,失去了阶段性改两线作战为单线作战的机会,错过了解决农民军的最好时机。
2.他准备好的逃到南京的计划,由于一个小人一通祖宗基业的迷魂汤,让他为了面子彻底放弃,失去了他当时唯一的机会。
他第二大问题是缺乏执政经验,不理解宦官在明朝政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使其政策从制定到实行都受到了极大阻碍,任何有利国家,不利地主的政策均无法执行,土地兼并不可逆转,财政基础持续缩减,没有经济实力,必然影响国家运转,更何况常年的军费支出。
他第三大问题是缺乏自己的班底,又对大臣极度不信任,对召令的执行缺乏有效监督手段,这导致执政期间首辅频繁更换,剿匪部队养寇自重,政策缺乏连续性,执行的落实情况也无从考证。
就朝堂而言东林党代表了读书人的地主阶级利益,秉持着读书人不纳税的原则积累财富,还不允许征收商业税,导致国家税基持续减少。在关键问题上,大部分东林党人秉承着喊口号最重要的原则,很难提出正确意见。
明朝还背负着庞大宗室开支!
以上问题没有解决,他很难有所作为!
理论上而言崇祯帝确实有机会到南京陪都重新建立南朝,但是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李自成进京的目的不是立刻推翻明朝,而是要仿效李渊架空杨广(遥尊太上皇,立他孙子为帝)再逐步取代,所以李自成才要封秦王,军饷百万,
崇祯皇帝从小生长在深宫,心中全是官僚,根本不知道百姓如何生活,不知道如何管理国家,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用的,那时候明朝都破产了,加上连年天灾人祸,跟自己老丈人借钱都借不到,满朝文武就等着它灭亡了。反而魏忠贤,说他坏吧,军队的钱人家可不碰,还自己掏钱充过军费,比那些给叛军开门的可好多了,他们打的注意是不管朝代怎么变,都得需要当官的人。给谁干不是干,
还是有机会的!
一、钱!当时财税重地,山东、南直隶都还在,且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南方还有广州等贸易港口可以扩展。
二、朝堂!南京陪都现成的小朝廷可以直接启用,人员齐整、设置完备。
三、兵马!山东、南直隶还有超过20万大军,凭借地势完全可以挡得住,而且当地是很多大员的老巢,人心也是向着大明的,与晋商不同。而且如果崇祯还在,一些将领也不会毫无顾忌地降清投敌。辽东还有吴三桂的大军,届时完全可以两面夹击。
四、土地!江苏浙北有大片的平原作为良田,南方还有大片的腹地可以作为纵深,幅员辽阔,可以满足辗转腾挪的需求,动员潜力巨大!
五、气候要素!北方当时受小冰河影响,冬天大冻,夏秋季大旱,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农业生产损失极其严重!南方受小冰河影响没有北方严重,而且福建等地已经引进了土豆番薯等高产作物,粮食对抗上面南方肯定是强于北方的!
六、瘟疫灾害!北方当时鼠疫严重,华北地区人口减员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受到较大影响。北京城原本坚固难攻,由于鼠疫和军饷问题被李自成轻松占领。后来李自成进驻北京后,其部也感染了鼠疫,导致战斗力下降。而南方受鼠疫的影响较小。
七、动员和恢复能力!南方受战乱和鼠疫影响较小,依然人口众多、生产秩序井然,又有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只要略微拉拢,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可以迅速组织起武装力量来!
八、科技和工商业!工商业南方明显强于北方,织造局也在南方,而且南方还有铸炮厂。明朝还可以通过盘踞在澳门广州的葡萄牙,交易到火枪和火炮等战略物资。
九、境外势力,潜在盟友!当时的葡萄牙一直想通过介入战争帮助大明来换取通商和传教的权利,甚至还愿意直接出兵作战,只是派出的使团在到北京的最后半路被遣返。如果拉拢葡萄牙,大明可以获得一个助力。
综上所述,当时机会是有的,只是崇祯没有把握住!
崇祯活该就上煤山!作为一个集团的元首,没有任何主见也就罢了,大臣给出了意见竟然怕担责而不敢选择;大臣替其选择后,一旦出一点差错就重责,并且还在事后去补充追责!如此无脑加无耻之人,再勤奋也是注定上煤山的料。
救不了。
纵观所有朝代更替,其实都是一个模式,打破原有阶层结构(造反),建立新的阶层结构(新政权),固化(僵化),然后试图改革(改良),苟延残喘,再来一个造反的,再建新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