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提问时间:2023-07-05 02:32关键词:

"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为何因为一场起义而名存实亡?

点赞1、葫芦岛市 网友:扯不斷

导致唐朝名存实亡的起义从狭义上说指的是唐末的黄巢起义,但从广义上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唐末的一系列起义,其中比较著名的如裘甫、庞勋。当然还有与黄巢起义并称的王仙芝起义。这些起义事实上摧毁了唐王朝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导致“安史之乱”后强撑百年的唐王朝统治瓦解。

中晚唐的支柱

安史之乱后,遭遇重创的唐王朝为何能保有统治地位,强撑续命百年之久,是什么支撑唐王朝的运行呢?

  • 东南赋税之地:中晚唐能够继续支撑百年国运的最大支柱无疑是没有受到多少战乱破坏的东南之地。而且因为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唐王朝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支持,对东南之地特别的重视,进而也让东南之地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南方各地对唐王朝的效忠和赋税供养就成为了中晚唐时期唐朝政府得以延续的最大支柱。

  • 藩镇平衡:经过安史之乱,虽然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丧失了不少,但是仍旧有不少藩镇是忠于唐朝中央政府的。不太听话的藩镇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而两京(长安、洛阳)地区、巴蜀和江南的藩镇和地方政府都是听命于唐朝政府,因此唐朝政府仍有一定控制权的地盘远远大于华北平原的藩镇,而且这些不听话的藩镇内部矛盾也很深,不仅相互之间时有争斗,内部也频频因为牙兵作乱导致血腥兵变更换节度使。因此各地藩镇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唐朝政府在这种微妙平衡中得以延续统治地位。

钱:一个悖论的演进导致唐朝政府慢性死亡

前文提到东南的赋税是支撑唐王朝续命的重要支柱,而华北的藩镇割据又是唐王朝始终无法恢复强盛的一大痼疾。因此中唐的几位唐朝皇帝都试图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恢复唐朝的盛世。由此引发的财政问题就成为使唐朝政府慢性死亡的悖论。

  • 要想解决藩镇割据保持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就必须通过增强军力,武力压制甚至消灭藩镇。要保持强大的威慑力就必须供养一定规模的军队,而供养大规模军队就必须要用钱。同样的对这些割据藩镇发动的战争无一不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支撑,因此中唐时期的几位有为之君的励精图治之策都包括的增加财政收入这一项。

  • 在生产力没有大幅度进步,控制的土地和人口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财政问题有且只有东南税赋之地可以解决。因此这些复兴之策无疑不把目光对准了富庶且没有经历过多战火的江南一带。因此中晚唐江南之地成为了税赋最重的地方,而这就为后来唐末起义基本都与此地相关留下了隐患。

由此,江南的税赋就成为了让唐朝政府慢性死亡的悖论。要想复兴就需要大量的财富来供养军队和维持削藩战争的消耗。而要想维持这样的财政支出和消耗又不得不加重对江南税赋之地的盘剥和压榨,而这种盘剥和压榨就必然会引发民怨,最终导致反抗起义的发生。

唐末起义对唐朝统治基础的摧毁

由于对东南税赋的需要,再加上晚唐时期政治的腐朽,庞大的官僚集团和政府其他需求,对东南地区的盘剥导致这些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开始激化,由此起义开始在东南地区爆发(裘甫和庞勋的起义)。而其中黄巢的起义更是对唐王朝的统治基础给予了最致命的打击。

  • 横扫东南彻底摧毁了唐王朝的东南赋税基地:黄巢本来与王仙芝的起义一直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范围活动。但是在唐朝政府调集军队与各地藩镇共同围剿之下,起义开始陷入低潮,尤其是王仙芝的战死,更是让黄巢率领的起义军余部需要重新寻找出路。于是黄巢针对唐王朝在江南的军事力量的薄弱,以及各地藩镇只求自保,作战意愿不强烈的特点,果断率军进入江南地区,由此展开了横扫东南的流动作战,这样的作战虽然没有形成稳固的根据地,但是对唐王朝的赋税重地江南地区进行了沉重的打击。这时唐朝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损失,即使安史之乱都没能做到。

  • 打破了藩镇的平衡:安史之乱之后,维持了近百年的藩镇平衡开始被打破。原有的旧割据军阀的基础上,在平定黄巢的起义过程中,一批新的军阀开始出现,典型如河东沙陀军事集团的李克用和黄巢所部投降而来的宣武集团朱温。其他诸如秦宗权、李茂贞等等也都佣兵自重,割据一方。黄巢起义被平定之后,唐朝政府实际能控制的地盘已经寥寥无几,李茂贞在凤翔开始割据之后,唐朝政府的权力甚至难以超出国都长安附近。

  • 政府权力的全面架空:由于失去了江南赋税之地的支撑,加上实际控制区域的大大缩小,唐朝中央政府实际控制区域已经缩小到不如地方节度使的控制区域。由此唐朝中央政府开始沦为地方军阀的权力角逐战场,晚唐的皇帝被夹在李克用、朱温和李茂贞之间毫无自主权,最终沦为这些割据军阀手中的傀儡。

综上所述,唐末的农民起义,尤其是黄巢起义,沉重打击了唐王朝赖以生存的东南税赋重地,而为了镇压起义,唐王朝又不得不眼睁睁看着新一批的军阀崛起,从而失去了包括河东地区、巴蜀地区、关中地区和大运河沿岸地区的控制权。这些地区的失去使唐朝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最终在起义平定后不久就成为军阀割据的傀儡并最终灭亡。

点赞2、深圳市 网友:萨拉黑哟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实际上和藩镇维持的是一种平衡关系

藩镇之间力量相对均衡,南方的藩镇没有力量消灭北方的藩镇,北方的藩镇也无力进攻南方的藩镇。在中晚唐时期一共封了89个藩镇,其中真正有造反事迹的只有11个,而从头到尾一直割据的,只有三个,就是河朔三镇,实际上这三镇都是安史之乱时期跟着安禄山起兵的三镇,只是安史之乱打到后来中央和藩镇都打不动了,中央就招安了这三镇,继续封他们为节度使,这三镇名义上也服从李唐王朝。

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虽然藩镇割据很多,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藩镇能够推翻中央政府,如果出现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藩镇,那么其他的藩镇就会设法打压这个藩镇,因为如果这个强大的藩镇做大,太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其他藩镇的存在,这是唐末藩镇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平衡的原因。

当然,这里面也有当时中央政府实际上也非常强大的原因,比如当时的南方地区,基本都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上,这些地区都忠于唐朝,是当时的赋税主要来源。有了大量的财政支持,中央政府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

就藩镇的内部结构来说,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这种组织天生不存在侵略性,天生更热衷于自保

实际上,这些藩镇来说,不论谁当了藩镇的头,实际上他们还是要听底下这些士兵以及兵头的话的,因为如果不听他们的,那么就算你是藩镇的头也照样会把你砍了。

如卢龙镇,有一次上任的节度使是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叫张弘靖,此人满脑子的等级观念,是个文人,刚上任的时候是坐轿子去的。这些士兵也没见过坐轿子的节度使,他们眼中的节度使都是能打仗的。张弘靖喜欢夜生活,经常在当地的夜总会玩到很晚,到了晚上没路灯的时候就要士兵们举着火把给他当路灯,这些士兵都气得要死,原来的节度使和他们是称兄道弟的,现在一个文官天天作威作福。而张弘靖又看不起这些士兵,经常说现在和平年代你们只会打仗不会写字,要你们何用?有一次一个士兵冲撞了他的仪仗队,张弘靖非常恼火,就当众打板子,结果引发了士兵的哗变,幽州直接反叛,从而造成了整个卢龙镇的反叛。

又如泾原兵变,起因就是当时中央政府招募了这些士兵要出去打仗,他们到了京城以为皇帝会给一些赏银,没想到朝廷没有钱发给他们,于是就哗变。他们头叫姚令言,一开始还劝说士兵不要哗变,但是到后来,士兵们就说,要不跟着我们一起干就杀了你,我们换个头,结果姚令言也跟着一起哗变了。

所以藩镇实际上是九头蛇,你砍了一个头还有另外八个头,就算全砍了还会有新的头长出来,藩镇节度使实际上要听从下属的安排,这种组织天生就不具备侵略性,他们更热衷于过自己的日子。就算出现了一个野心膨胀的节度使,底下士兵不听他的命令,不跟着他去打仗,这个节度使也是无能为力的。

黄巢起义实际上是打破了藩镇的格局

从黄巢起义的进军路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黄巢经过了绝大多数藩镇的领地,到一个地方就攻城略地,打的当地割据藩镇满地找牙,经过这一番折腾,基本藩镇的体系就被打破了,藩镇和朝廷之前的哪种平衡也打破了,当然朝廷也被打的支离破碎了。所以朝廷和地方藩镇都被打的虚弱无力的时候,军事强人就出现了,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藩镇都对付不了,才最终造成了唐朝的灭亡。

综合以上来说,唐末的藩镇割据实际上是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维持了朝廷和藩镇的长时期共存的局面。黄巢起义实际上是打破了这种平衡,起义之后唐王朝和地方藩镇都变得非常虚弱,此时又出现了军事强人,朝廷和地方藩镇都无力对抗,才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点赞3、扬州市 网友:冰松鼠

先来说下答案吧,那一场让唐王朝名存实亡的起义,说的就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的爆发,彻底打破自安史之乱后由数代唐朝皇帝苦心维持的各藩镇之间的平衡,使得原本就已日暮西山的唐王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掌控,并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是如何强撑百年的

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为了尽快平定叛乱,唐王朝一方面大量调拨安西等边防军队回援,一方面将军镇制度引入内地设立诸多节度使与叛军对抗。在平定安史之乱以后,实力衰弱的唐王朝不得不通过以下三类藩镇来控制国内局势。

  • 边塞型藩镇:大体上都是由之前陇右道、河东道、河北道的军镇发展而来,以朔方镇与卢龙镇为代表。在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迫于周围诸如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国家崛起后的巨大压力,仍旧需要在边塞维持重兵,原有的军镇逐渐被藩镇所替代。原有的安西、北庭等边军被吸收安排在朔方镇,由唐王朝委任重臣掌控,作为核心军力。而安史之乱发源地的河东三镇,则以卢龙镇为首被唐王朝所安抚,被给予极大的自治权利,形成事实割据态势。

  • 中原型藩镇:大体上分布在关内道、河南道等地区,以魏博等镇为代表。在维持边塞重兵的前提下,为了避免重蹈安史之乱的覆辙,唐王朝不得不在中原地区设置诸多的节度使,以维持内外军力平衡,并将河东诸镇与长安洛阳等核心地带间隔开来,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加强东南经济型藩镇与关中地区的的联系。

  • 经济型藩镇:大体上分布在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岭南道一带,以镇海军等为代表。东南地区在安史之乱中并没有被战乱所波及,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并逐渐成为晚唐的经济命脉。通过这一类藩镇,给关中及边塞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粮草给养与税收金钱。

在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各大藩镇之间的相互制衡,是让唐王朝维持稳定的根本。

黄巢起义的爆发,彻底打破了各藩镇之间的平衡

  • 公元875年,王仙芝率先在河南举兵起义,随后黄巢在山东率族人响应,至此,黄巢之乱爆发。

  • 公元878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唐军围剿,兵败身亡,余部被并入黄巢军中。此时的黄巢,面对有绝对优势的唐军主力,他采取避实就虚的正确策略,绕过中原诸多藩镇,转而往南进军,利用东南经济型藩镇不重视军备只重视经济发展的缺点,沿饶州、福州、杭州、广州一路征战,大肆掠夺,使得东南一带广受其害。

  • 公元880年,由于南方气候影响,部下士气低落,为了重振军威,黄巢果断决定北伐,从广西出发,一路经过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大破唐军主力,加重了东南地区的战乱,使得唐王朝再也没办法获得东南一带的经济支持。

  • 公元881年,黄巢率部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避难。是岁,黄巢纵兵屠城,彻底毁坏了长安周围,但是他并没有派军队追击唐僖宗,让唐军得以喘息。

  • 公元882年,在李克用与朱温等人的指挥下,唐军收复长安。

  • 公元884年,李克用再次率军追击黄巢,将黄巢所部驱赶至山东河南一带。随后,朱温在王满渡大破黄巢,并在泰山附近击杀之,至此,黄巢之乱暂吿平定。

经过6年的黄巢之乱,原有的东南经济型藩镇多数被黄巢所摧毁,剩下的如高骈等人则拥兵自重,再不受唐中央政府管辖。而中原型藩镇因为处在主战场,大量的新生军队被消耗掉,使得朱温等实力派军阀得以控制大量土地,也不受唐中央政府管辖。仅剩的边塞型藩镇虽然在李克用等人的控制下仍旧服从唐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孤掌难鸣,并没有办法撑起整个唐王朝。

总结:在黄巢起义之后,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原有的三类藩镇在失去平衡之后,中原系藩镇开始一家独大,并逐渐拥有把控朝政的强大实力,最终由朱温终结了唐王朝建立后梁。

点赞4、通州市 网友:蓦然訫殇

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就跟周天子在战国时期一样的道理,藩镇势力在李隆基晚期和周天子一样,都是名义上的王或皇帝了,各大势力听调不听宣!

安史之乱后,大唐王朝已经千疮百孔了,一名士子黄巢(盐商富贵人家),参加科举落选(没有门路投行卷),一怒之下写下了: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没想到一言成谶,后来黄巢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在没落的大唐王朝身上又撒了一把盐,待他进入长安时,唐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文武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黄巢乘坐金色肩舆,其将士皆披发,束以红绫,身穿锦袍,手执兵器,簇拥黄巢而行。

黄巢起义军被各蕃镇势力联合击败后,蕃镇节度使看这唐王朝已经弱成被起义军吊打的地步了,把大唐朝堂的脸面狠狠地踩在了脚下,他们的心思开始活跃起来,开始争夺权力。

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大唐帝国正式灭亡,五代十国之乱开启。

黄巢起义把大唐的脸给踩了又踩,正式开启了蕃镇割据,明面上还归大唐王朝管辖,其实谁听他的?所以说呀大唐已经名存实亡了!

点赞5、果洛藏族自治州 网友:丧失兴趣

这是因为,它象一株腐朽的古树,早已摇摇晃晃即将倾倒,只需来一阵强风就能刮倒了它;它又象一位癌症晚期、行将就木的老人,只需停止抢救就会魂断床箦;它更象一艘载重的漏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沉没只是时间的快慢!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点赞6、汉川市 网友:透明女生

那就是农民起义中的颌袖人物一一黄巢。这黄巢的“巢"字恰好也在李谆风颂中“可怜巢覆亦成空"预示黄巢起义最终失败告终结,局势凄惨。

藩镇的横景,外寇的侵扰,闹得内外不安,唐室威信扫地,国家元气大伤,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最后终于激发民众起义。

“借得一枝″是一句双关语,它暗示出黄巢是借助了“一支"而成就义举的,这“一支″不是别人,就是先于黄巢起义的王仙芝公元875年,王仙芝在濮县起义,第二年王仙芝的义军先后攻击阳翟、阳武等地占颌了包括河南南部。胡北东部,安微西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振动朝野。但王仙芝只反贪官不反黄帝,造反并非他的真正用心,于是不久他就被朝廷招安了去,当上了左神策军押衙兼监察街史一一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这件事就激恕了他手下一些人,其中就有煮巢,目睹朝廷腐败和黎民百姓的苦难又气又恨,自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后,他立志推翻唐王朝的决心也就十分坚定。

公元876年,黄巢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后率部进攻齐鲁第二年,攻克郓州、沂川、宋州、濮州。878年,王仙芝战死黄梅县其余归顺黄巢,黄巢部队实力大增。黄巢看江南是朝廷的粮仓,不切断朝中粮路,攻占首者也无用。于是就南征,从滑州(今滑县渡黄河穿准河平原,跨长江向广州挺进。公元880年黄巢攻占饶信、池、衢睦等州后,又挥师北上,同年底攻了潼天过华州直逼长安,这时,农民起义大军己发展过二十万人次,公元880年12月5日黄巢先头部队进长安,沿道市民怀着喜恍心情夹道欢迎黄巢进京都。12月13日,黄巢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大齐"改元“金统″封尚让为太尉。


黄巢占领长安,迫使僖宗仓惶出逃。“一树李花都惨淡″,说的就是李姓王朝走下坡的残景相,黄巢称帝后下旨:把长安城来不及逃的唐宗室成员,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杀光。这部分就是唐朝为何名存实亡的原因!多谢历史专家和爱看历史学者参与评论!

可惜的这场起义竞归失败,黄巢坐了金龙宝座,并没有剩胜追击,把李姓皇帝抓到手,任他退至四川成都,调兵派将反扑回来,李儇召集各地忠于朝廷的军队勤王,又向李克用求援。最糟糕的是黄巢称帝后,革命意志退下,整天泡在宫女堆里和往日的兄弟们远离淡化,而他们完全腐化腐败!这支起义队伍完全丧失战斗力。当唐军卷土重来黄巢却束手无策。

公元881年4月,唐大将王铎率兵攻到长安近郊,黄巢派朱温守华州。不料朱温临阵反变,长安危在旦。就在这时,黄巢在决策上犯了错误。在称帝前战术灵活,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现在只知坚守不战,延误战机最终逃到山东泰山北麓的虎狼谷,朱温追兵赶到,黄巢自刎而亡。

点赞7、安丘市 网友:若水盈盈

黄巢起义是压垮唐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它间接地坐实了藩镇割据的形势。在黄巢起义爆发后,唐王朝丢失长安,唐僖宗出逃川蜀,不得不借助各地的节度使兵力镇压黄巢起义。

当黄巢起义被平定以后不久,唐僖宗就去世了,千疮百孔的唐廷已经没有能力收拾藩镇割据(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的烂摊子,因此唐王朝的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借助藩镇镇压黄巢起义,无异于是饮鸩止渴。黄巢起义被扑灭了,而藩镇却像雨后春笋般林立。在唐朝灭亡之前,各地的藩镇(节度使)已经纷纷自立。

当时,中原地区最强的藩镇就有三支,分别是唐朝的宣武节度使朱温(梁国)、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晋国)、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岐国)。

南方最强的节度使有两支,分别是西川节度使王建(蜀国),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吴国)。

此外,还有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西夏)、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燕国)、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楚国)、清海节度使刘隐(汉国)、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闽国)、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南平国)等等一大堆藩镇。

节度使原本是唐朝安置在各地的军事长官,手握重兵。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节度使权利过大的结果,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掌握了唐朝五分之二的军事力量。

当年,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节度使的问题。相反,为了防御吐蕃、回鹘、南诏等敌人,唐朝还不断册封了新的节度使,用节度使来制衡节度使成了唐朝维持生存的手段。

公元880年11月,黄巢的军队攻入洛阳。12月出,黄巢攻破潼关。12月中旬,黄巢攻破长安,唐僖宗逃亡四川一带。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齐国,杀尽了唐朝留在长安的朝廷百官,并劫掠公卿的女眷为自己的妻妾。

后来,唐朝借助李克用、王重荣等藩镇的兵力才得以平定黄巢之乱,迎唐僖宗回到长安。公元884年,黄巢的军队在今山东莱芜西南被藩镇军队绞灭,黄巢本人战死。

由于黄巢起义历时久,遍及大,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将唐朝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完全抹除。藩镇军队在镇压叛乱以后,取唐朝而代之,在地方上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力量。

黄巢之乱虽然平定了,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藩镇割据。在这场动乱中,腐朽的唐朝无法镇压黄巢起义,不得不借助各大节度使的兵力镇压起义。结果在叛乱平定以后,唐朝对于壮大的节度使力量已经束手无策,任其割据,最终造成了唐朝的灭亡。公元907年,众多藩镇之一的宣武节度使朱温篡唐,建立了后梁王朝。

点赞8、松原市 网友:月夜星辉

谢邀,唐末不仅是唐廷内部还是藩镇割据都已经乱成一团糟,黄巢起义是一个导火索。

唐廷的腐朽引发了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又给了各藩镇一步一步壮大进而兼并的机会,最终导致唐王朝的灭亡。

唐中后期“宫廷盛宴”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了唐朝的中后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宫弑帝,专权横行,无恶不作。

唐肃宗时期,号称“欺压皇上的老奴”李辅国

唐代宗时期专权的程文振

唐德宗,唐宪宗时期逼宫弑帝的俱文珍与王守澄

经历六代皇帝的仇士良

唐僖宗时期人称皇帝之“父”的田令孜

唐昭宗时的权阉杨复恭、刘季述等人。

点燃火药桶的黄巢起义

唐末宦官专权朝廷腐败堕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各地农民不得不纷纷起义。

以王仙芝和黄巢领导的起义最为突出,时间长达九年,范围更是波及大半个中国,这对唐朝的统治地位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公元881年,黄巢带领起义军攻陷了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但是起义军没有乘胜追击唐朝的残余军队,这就给了唐朝军队苟延残喘的机会,加上当时黄巢手下的得力干将朱温叛变,这就直接导致在接下来的陈州等几次战役中,黄巢的大齐军队接连大败。

公元882年,黄巢自杀身亡。

藩镇势力的狂欢

唐僖宗以后,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民变爆发。

唐朝中央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如杨行密、董昌、钱镠等,伺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全力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期称霸一方,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

帝国的落幕

开平元年(907年),废唐哀帝李柷,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大梁”,史称“后梁”。

自此唐朝结束289年的统治,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点赞9、景德镇市 网友:尘瞒面

内外的衰败是王朝更替的主要原因,外面再强大内部不能和外在的一样强大,失败就是早晚的问题,安史之乱只是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外在的繁荣短暂的掩盖了本质发展问题,但不能阻拦问题的发展,所以农民起义就成为唐王朝的衰败的导线,是问题的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同时也是打倒唐王朝的最后一击。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