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补充: 据说:“明清两代的城坊街,原称“城隍庙街”,得名于该街东畔那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是真的吗?
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龙潭公园东测,有条东西走向的街,叫城坊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太原城扩建之后。据地方志载,明清两代的城坊街,原称“城隍庙街”,得名于该街东畔那座颇具规模的城隍庙。
“城隍”二字,意为“崇塘为城,环水为隍。”城即城墙,隍即护城河。城隍庙是中国各类庙宇中的一种,是祭祀护城之神的庙宇,为求雨、祈晴、禳灾之所。在我国民间传统信仰中,认为城隍神不仅能保佑全城百姓的福寿安康,而且对善恶人等能够及时公正地给以报赏和惩罚,补阳世间王法之所不及。所以,凡是有城镇的地方都要建城隍庙,将城隍之神列入祀典,奉为全城最不得了的神明。
公元1370年(明洪武三年),曾大兴土木兴建城隍庙;公元1539年(嘉靖十八年)毁于香火。公元1540年(嘉靖十九年)又重建城隍庙。新建的城隍庙,殿宇雄伟、斗拱飞昂,规模恢弘。高大的庙门两边各有牌楼一座,左楼坊额为“灵通元造”,右楼坊额是“泽庇苍生”庙门正南隔街建有富丽堂皇的“乐楼”,供城隍神娱乐看戏。
当时的城隍庙为四进院落,前院建有享亭,是供奉祭祀的场所。依次为正殿,是城隍神“办公”的地方。其次为寝殿,是城隍神一家休息的地方。至于两边配殿,均塑有阴司神像,面目可怖,同常人一般大小。整个庙宇的后院,是一个开阔的花园,园中花草茂盛、果蔬飘香。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太原军政府除旧布新,废除封建祭祀,在庙院开办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织品的轻纺工业企业“平民工厂”。城隍庙改建为平民工厂后,城隍庙街也失去其作为街名的最初意义,遂去掉庙字,以城隍两字的谐音“成方”为新名,更名为“成方街”。后来,又以成方的谐音“城坊”为名,改作“城坊街”,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