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载沣是最合适的帝位继承人,慈禧为何选了溥仪?

提问时间:2023-07-05 02:22关键词:继承,溥仪,慈禧

载沣是最合适的帝位继承人,慈禧为何选了溥仪?

点赞1、鄂州市 网友:墨玲珑

载沣清朝最后的贵族,慈禧太后的亲侄子、光绪皇帝的亲弟弟,宣统皇帝的亲生父亲,7岁便承袭了醇亲王的爵位,20岁便被任命为随扈大臣,25岁就成了军机大臣,以他这样的资历在皇族当中是少有的。

他的头上顶了太多的光环,而且个人能力突出,按理说光绪光帝死后,他才应该是最有可能成为继位人的,为什么慈禧太后却选了他年仅3岁的儿子,而让他担任摄政王呢。

一个母亲想要亲生儿子留下后代的爱子之心

清朝末年,自最后一位皇子同治之后,整个爱新觉罗皇室已经整48年没有再降生一个男嗣了,慈禧作为一位母亲,她希望给自己的儿子留下后代:“如不给我儿留后,他日地下我有和面目去见文宗皇帝(咸丰)。

在立溥仪为嗣的问题上,慈禧的提议曾经遭到过张之洞等人的反对,但是慈禧却以光绪继位就是兄终弟及,若再立载沣为帝,又是兄终弟及,这样不符合祖宗规矩。

慈禧抱着想为自己儿子留下后代的想法,坚持新皇帝必须从溥字辈里选,比载字辈低一辈。而在溥字辈里最有资格的就是溥伟,朝野舆论呼声很高。溥伟是恭亲王奕䜣的孙子,恭亲王也曾也慈禧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孙子继位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当年恭亲王与咸丰为了帝位继承争得不可开交,若立奕䜣的孙子,那不等于皇位又回到了恭亲王一脉,而且当时的溥伟已经是成年人了,这让慈禧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

而溥仪是的父亲载沣一直深受慈禧喜欢,且溥仪的嫡母兼生母是慈禧的宠臣荣禄的女儿,且载沣是光绪同父不同母的亲弟弟,所以从身份血脉上来讲,溥仪都是最有优势候选人,而且当时的溥仪才3岁,在慈禧看来立载沣与立溥仪其实都差不多的,载沣平日为人性格温和,也很听话,安排他为摄政王既可辅佐溥仪,又对将来自己再次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威胁,这个安排可谓是两全其美。

为了暂时的军事稳定而深谋远虑

光绪皇帝的软禁很大程度上与袁世凯有关,而当时的袁世凯是北洋政权的重要人,整个清朝的军队几乎都控制在袁世凯的手里,若是立载沣为帝,那么与袁世凯的冲突可能随时爆发,很可能出现兵变的局面,而当时清朝皇室手里并没有可用兵权,这样的局面对皇室很不利。所以立溥仪为帝,还能为这个隐患留下缓冲的余地。

而事实上慈禧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载沣成为摄政王后,第一:袁世凯对光绪的背叛,以及对自己儿子的威胁,载沣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理,罢免了袁世凯。

罢袁世凯之后,载沣开始筹备皇室自己的军队,建立禁卫军,并亲自任统帅,他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将军队收归皇家所有。同时重用满人皇亲掌握建立新军,同时还派载洵、载涛去各国考察,两人回国后分别任命为海军部大臣和军谘府大臣。而他所重用的这些皇闲都并不是什么人才,而全是权欲极重的庸才。

但是宣统3年,武昌革命爆发,清朝再也指挥不动任何军队来抵抗革命军,只得再次启用袁世凯。

计划第三次垂帘听政

在这现在看来,这个人事安排是非常有问题的,清末处境是内忧外患集于一身,急需要的是一个政治能力成熟,有远见、有见识的人做皇帝的,而一个3岁的孩子明显是不符合这一要求的,而摄政王也绝非雄主,而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慈禧太后的个人私心,虽然当时的慈禧已经身患重病,但是她却认为这不过是小病,几天便可痊愈,她还想着垂帘听政呢?

此时的清朝局面已经十分复杂,慈禧也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切,相信她也知道清朝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回天无力。

如果载沣当皇帝,成年的载沣必须完全如儿皇帝一般受控,其次如果载沣当皇帝,一但遭遇清朝灭亡,载沣的一家也会遭遇灭顶之灾,毕竟那也是自己的亲妹妹。但是如果遭遇漩涡,载沣家里还能后继有人,即使以后再立选取新君,根据清朝的律例,需要是溥仪的后代或者 和他最亲的人,还是妹妹家里的人,大清的皇权还是落到自己家人之手。

当然慈禧,最终的目的其实还自私的,各方面的考量都不过是为了自己能一直掌握政权,让皇帝能够永远成为自己的傀儡。

点赞2、镇江市 网友:找乐天使

1908年光绪辞世这年,大清帝王已持续48年未曾诞下过任何男嗣。自然,选取皇位继承人成了当时大清政治的难中之难。

面对这个难题,大清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做了一个让张之洞等大臣不太能理解的决定:立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的政治与今日相比最大的不同便是:它在多数时候都全由弄权者一人说了算。从根本上说,选溥仪为帝纯是慈禧一人的决定。

而做这个决定时的慈禧,是有私心的。

慈禧做出这个决定后,张之洞在朝堂上问:“为何不立年长者为帝?”是个人都知道,此时张之洞所说的年长者只能是溥仪父亲载沣或者恭亲王奕?之孙溥伟。

此二人,相比之下载沣才干更为出众,他刚满二十岁便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二十五岁就成了军机大臣。加之他又曾为国出过力,所以,他应是张之洞口中应被立为帝的“年长者”。

张之洞的这一问话,慈禧用一句话驳回了,她说:“不能让穆宗(同治皇帝)没有后人!”只这一句,张之洞和重臣便不再言语。

的确载沣在能力上虽符合帝王角色,但他显然不是最合适的帝王人选,原因很简单:他和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扯不上关系。

但载沣的儿子溥仪却和同治有关联,原因是:溥仪曾被以侄子的身份过继给光绪皇帝为子,由于光绪与同治属于堂兄弟、表兄弟,所以,溥仪为同治与光绪兼祧的儿子。

这便注定,在身份上,溥仪之继承皇位比其父亲载沣更合适。载沣与苏完瓜尔佳·幼兰

但这些都只是应付臣子的说辞罢了,慈禧立溥仪为帝还是其他私心作用的结果。

立溥仪为大统继承者时,光绪皇帝已然已经不行了,就差一口气了,可慈禧自己的身子骨看起来并无大碍,加上此时的她才刚刚73岁,所以她觉得自己还有不少时日。

所以,对权力上瘾的慈禧断是不可能将帝位交给不需要“辅政”的成年皇家子孙的。所以,年仅3岁的溥仪是她继续“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的最恰当人选。

其次,溥仪的身份符合慈禧的心理预期。

相比与溥仪同辈分的年长者溥伟,慈禧是绝不会考虑溥伟的,只因为他的祖辈是奕?,而奕?是谁,是咸丰帝同父异母的兄弟。这样一来,将皇位交给溥伟,就等于是将大清再度交到咸丰其他兄弟手中,而非咸丰手中,这是慈禧断不能接受的。

而溥仪就全然不同了,他不仅是同治的继子,还为慈禧宠臣荣禄的亲外孙。其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不是别人,正是慈禧最宠爱之臣荣禄的女儿,她自己的干女儿,也是摄政王载沣的正房。苏完瓜尔佳·幼兰

将皇位交给自己儿子和荣禄两人的后人手中,对于慈禧而言,是最好不过了。

另外,慈禧本人对载沣也很有好感。毕竟,载沣平日为人性格温和,也很听话,安排他为摄政王既可辅佐溥仪,又对将来自己再次垂帘听政没有任何威胁,这个安排可谓是两全齐美。

抛开私心而言,慈禧将皇位交给三岁小儿的一个重要考虑是:缓解朝廷隐患。

当时的大清朝廷,除了外国势力,本国蠢蠢欲动的革命势力之外,最大的威胁便是北洋政权的掌权者袁世凯,此人手里掌管了整个清朝的军队。

若此时立载沣为帝,那么袁世凯与载沣之间爆发矛盾冲突甚至兵变,便是迟早的事。在清朝皇室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这种冲突的爆发无异于为大清掘坟墓。

可若立三岁小儿为帝,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袁世凯是何等聪明之人,他看到朝政在这样一个小儿手中,是很自然会放松警惕并延迟行动的。

综上,慈禧选溥仪为帝,实是必然!

点赞3、昭通市 网友:独孤久贱

恰恰相反,载沣是最不适合继承帝位的人。

根据宗法传统,由于同治、光绪都没有子嗣,故而需要从近枝宗亲过继一个儿子给他们,以继承皇位。如此,“载”字辈的人便不再适合,只能从近枝“溥”字辈找一个人继承皇位。

故而,载沣想要当皇帝,除非把“溥”字辈的人杀光才行。

“溥”字辈的近枝,唯有道光皇帝的儿子们可以,因为咸丰帝就同治一个儿子,还年纪轻轻就死了。道光帝一共有9个儿子,刨去违法犯忌、早死脱生,只有恭亲王、醇亲王、隐君王三支可供选择。

这三支里最合适的溥字辈的人选,有隐郡王的孙子溥伦、恭亲王的孙子溥伟、醇亲王的孙子溥仪和溥杰。宗法传统里,“立嗣之事 , 其法则胞兄弟之子为嗣 ,次则择从兄弟之子为嗣。”

如此一来,已经出了一个光绪帝的醇王府,便是最适合的选项。

早在1905年,就有西方记者赫德兰断言:

“如果醇亲王意外地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一定是皇位继承人。”

如此敏感的国家大事,为何一个外国人能够一语中的?因为慈禧和光绪西逃回鸾之后,慈禧用一件“喜事”为自己冲“晦气”,这件喜事,自然是为亲外甥+亲侄子醇亲王载沣找个“小老婆”。

为何说是“小老婆”呢?因为载沣已经成婚,但无子嗣。

△荣禄

这个“小老婆”不是别人,正是满清帝国权势滔天的新军统帅荣禄之女。荣禄是慈禧晚年为数不多的亲信之一,将他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亲侄子,这桩政治婚姻的目的,似乎不言而喻。

两人结婚之后,慈禧并不放心,而是不断地派遣御医去醇王府“看病”。看啥病呢?一个是慈禧的心病,一个是载沣“生不出儿子”的顽疾。载沣只要生出儿子,慈禧的心病才能够痊愈。

载沣在此之前已经结婚数年,却无一子嗣,也不知道是枪不好使,还是蛋不能孵。越是如此,才行心里就越没底,故而才有“御医”问药之事。

为了证明自己的枪没问题,载沣加班加点、日夜不休之下,终于“干”出了重大突破。

1906年正月,溥仪诞生;1907年,溥杰诞生。连续爆胎,使得慈禧心病消除,同时对载沣的“干劲儿”表示认可。

△这些都是载沣的成果

同一年,慈禧便提拔载沣为军机大臣,第二年提拔他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国家大事,慈禧太后悉数交给这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掌握。

到了这个时候,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皇储”一事,已是明牌。

即便是让已经被慈禧折腾的“风烛残年”的光绪帝自己选择,他也会选载沣的儿子溥仪。一来,光绪帝载湉和载沣乃是一父同胞,体内流淌着同样的精血;二来,光绪实在不想找个比自己小10岁的儿子,而是想找个更小点的“宝宝”。

从个人情愫出发,生于1906年的溥仪,也是最适合的人选。

△溥仪一脸懵逼的多了俩爹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根据慈禧的懿旨,溥仪继承大统,给同治皇帝当了儿子、兼祧光绪帝。不到一天时间,慈禧也驾鹤西去。一天之内,大清帝国发生三件影响格局的大事,闪光灯的焦点,无疑对准了这只3岁皇帝的小爹——载沣。

慈禧临死之前,下懿旨封载沣为摄政王,代幼子行皇权。如此,虽是溥仪当了皇帝,名义上却是载沣行驶皇权,这样就避免了“国无长君”的尴尬局面。

至于满清帝国在3年后灭亡,那是后话。

点赞4、滨州市 网友:寒鸦数点

慈禧选择溥仪当皇帝,主要为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解决同治的后嗣问题。当年同治驾崩,没有子嗣,正常来讲应该选同治下一辈,即溥字辈的人,过继给同治皇帝,入承大统。结果慈禧选了载湉继承皇位,载湉是慈禧的外甥,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但是载湉和同治皇帝载淳同辈,这样同治的香火就断了。

对慈禧的这种安排,不同意见,声音很大,有大臣曾以死进谏,为同治续香火。慈禧当时的答复是,将来从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的儿子中选一个,过继给同治,继承大统,这样同治的香火就续上了。但是光绪也没有儿子,慈禧选溥仪是为同治续香火,解决同治的后嗣问题。载沣与同治同辈,肯定是不行的。



第二,解决光绪的后嗣问题。慈禧恨光绪,甚至都说是慈禧毒死了光绪。但这都是私下的事,明面上光绪是皇帝,是慈禧的亲外甥,慈禧的继子。光绪没儿子,也需要续香火。也有大臣提出了这个问题,慈禧不考虑就把她与光绪的仇撂明了。最后慈禧答应溥仪过继给同治,继承大统,兼祧光绪,也就是溥仪也为光绪续了香火。为光绪续香火载沣不行,只能是溥仪。

第三,解决慈禧对身后事的顾虑问题。实际上慈禧对载沣并不完全信任,在执政中会不会走偏她不能确定,让溥仪当皇帝,隆裕太后就是大清实际的最高权力人,载沣的行为就要受隆裕的制约,而隆裕是慈禧的亲侄女,在维护慈禧的利益方面不会走偏,这就可以保证慈禧身后利益不受损害。载沣当皇帝,权利不受制约,慈禧不放心,而且她的侄女也没法安排。

点赞5、陆丰市 网友:薄雪草

我们都知道,当年慈禧太后在亲儿子同治去世后,之所以要立年幼的光绪为皇帝,而不是立一个成年的皇子,目的是想继续控制整个朝廷。

但是,当光绪去世的时候,实际上慈禧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也就是说,她就算立一个小皇帝,也不可能再继续控制朝廷了。再说了,当时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正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站出来,挽狂澜于即倒。再立一个小皇帝,显然是不利于大清王朝的稳定的。

慈禧不是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在选年幼的溥仪为皇帝的时候,同时让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让载沣处理朝廷事宜。

(慈禧剧照)

虽说当慈禧去世后,朝廷是载沣在实际控制。但是,摄政王和皇帝的权力显然是不一样的。慈禧为什么不干干脆脆地让载沣当皇帝,让他发挥一个皇帝的作用,而是要让他当摄政王呢?

一、慈禧直到最后时刻还认为她会活过来。

慈禧肯定是不愿意死的。而且直到最后时刻,她也不相信她就会死,而是认为自己肯定能够活过来。毕竟对于慈禧来说,现世的享受实在是太豪华了,现世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要丢掉这些东西,实在有些舍不得。

正是因为慈禧一直认为她不会死,所以,她就要一直控制朝廷。如果立载沣为皇帝,载沣虽然很听他的话,但一个成年人,肯定是有自己想法的,绝对不会对慈禧的话言听计从。那样一来,慈禧就是自讨麻烦。

再说,在听话程度上,慈禧绝对不认为载沣是最听话的那个。当年她不满意光绪,想要废掉光绪,首先考虑的,就是载漪的儿子溥儁,只是因为慈禧让载漪和溥儁当了八国联军入侵的“替死鬼”,直到她去世前,才考虑载沣的。

(光绪剧照)

二、慈禧害怕自己的历史地位受到影响。

就算慈禧明白她是将死之人,就算慈禧认命她要死了,她也要考虑自己死后的“待遇”问题。

死后什么待遇呢?

一是历史地位。二是庙食进献。

慈禧生前是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事情的,她当然不愿意后人打他的翻天印。要不让人打翻天印,那就得确立继承人的身份。只有立溥仪为皇帝,让他认同治和光绪为爹,所谓的“一人祧两房”,这样,溥仪才是慈禧的孙子,慈禧也才是溥仪的祖母。

既然溥仪是慈禧的孙子,又是被慈禧扶立起来的,溥仪将来长大后,绝对不会对慈禧说长道短。在庙食香火上,也会对慈禧考虑得很周到。

如果立载沣为帝,载沣只是个侄儿,就算慈禧强迫载沣入继给自己当儿子,肯定也不合适,载沣肯定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亲生父母。就如同嘉靖皇帝上台以后,一定要认自己的父亲为皇考一样。

还有,当年武则天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考虑了半天,最终还是选自己的儿子为皇帝,而不是自己的侄儿为皇帝,也是为了确立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庙食进献问题的。

慈禧在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肯定也是考虑过这些的。

(载沣剧照)

三、慈禧需要寻求权力平衡避免载沣独大。

在慈禧眼里,溥仪可以成为她的孙子,但是载沣始终是外人。

作为外人,自然不能让他的权力太大。所以,慈禧不让载沣当皇帝,只是让他当摄政王,目的就是不让他的权力太大。

当时,慈禧限制载沣权力的办法,一是隆裕,二是清朝皇室的那些王爷们。尤其是隆裕,她作为慈禧的内侄女,是最听慈禧话的,绝对不会反对慈禧的政策。让她和载沣共同摄政,慈禧是最放心的。

虽说慈禧死后,隆裕在政治生活中,实际上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只能一心一意地当一个娘,抚养溥仪。但是,当初慈禧并不这么想,她觉得隆裕是能够起到作用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慈禧所考虑的一切问题,都是为了她自己。至于大清王朝的未来,显然并不在她的考虑之列。

(参考资料:《清史稿》)

点赞6、鹤壁市 网友:;贝簕爷


首先载沣不能说就是最合适的继位人,还有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呢?

其实就跟她当年选择光绪的原因一般。

接下来宋安之大概来说说。

以帝系传递来说,父死子继是最合适的方法,兄终弟及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容易造成各种纠结。其实同治帝无子死后,又没有亲弟弟,最合适的方法就是过继一个儿子,但慈禧为什么选择同治的堂弟光绪,来一个兄终弟及呢?

因为慈禧以私人利益角度出发,毕竟当时光绪才四岁,很小比较好控制,还有就是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好控制,所以慈禧才选择了光绪,说到底这是慈禧是为了使自己一直大权在握而为。

所以说兄终弟及并非最合适的继位方法,而且载沣这个清末的摄政王以历史事实来看,能力很一般般,也不是力挽狂澜之人,所以载沣并非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慈禧为什么选择溥仪呢?

说白了跟选择光绪的原因一般,方便自己大权在握。

虽然当时慈禧病重,但毕竟实际统治了中国47年,肯定不舍得放心手中的权力,但凡这种上位者,都会迷恋权力,会认为自己虽然病重,但有可能会转危为安的,所以肯定会留后手的。

慈禧的后手就是立一个年幼皇帝,方便自己如果病好以后再度掌握大权。

同时立听话还没有野心的载沣为摄政王,这样一来载沣属于自己的嫡系,有这位摄政王,还有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在,短时间之内,朝局不会出现变动,不至于自己或者自己这一脉人大权旁落。

如果自己病好了,可以再度垂帘听政。如果自己病重熬不过去了,最起码当权者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是自己的嫡系,自己的身后之事有保证,不至于死后被清算的,不得不说慈禧的小算盘打的还是挺好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点赞7、黄山市 网友:神的女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十四日,北京城里醇亲王府邸,一个新生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的父亲叫载沣,八岁时承袭了王爵,成人后谨遵其父醇贤亲王弈譞的遗训,为人处世酷似老爹。后来,一系列阴差阳错与人为操弄,他也和第一代醇亲王一样成了皇父。

原来在戊戌政变后,光绪帝被慈禧囚禁瀛台,但只要他还在喘气,对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守旧派们来说,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他们想法设法要除掉光绪,以永绝后患,结果由于列强的干预,没能如愿。于是慈禧另辟蹊径,想利用“义和团”发泄胸中的愤懑之气,同时要使洋人们明白,她才是中国之主,能左右中国局势的人是她,而不是那个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极力袒护的光绪皇帝。

结果弄巧成拙,胸中的那口闷气出不了不说,还差一点被八国联军当“祸首”加以惩办。

八国联军首领、德军统帅瓦德西将军,公开点名要光绪五弟醇王载沣亲赴德国,为克林德公使被义和团民枪杀一事向德皇道歉。载沣抵达德国后,意外受到了德国皇室的隆重礼遇,被以最高规格接待,同时他也获悉列强对光绪的支持态度不变,仍然尊其为中国皇帝。

老谋深算、有数十年政治经验的慈禧太后,深知“庚子事变”后的大清国已沦为洋人的附庸,内政外交若违背了列强的意愿,肯定是没好果子吃,抑或会导致塌天之祸。因此,为了缓和各方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确保自己“无冕之王”的地位,慈禧绞尽脑汁,苦思对策,最终如愿觅得良策:醇亲王载沣性格懦弱好控制,可以为他指一门婚事,将自己的心腹、军机大臣荣禄之女嫁给他,以笼络并控制光绪和其弟弟载沣。

不过,此刻的慈禧或许还没有在醇亲王府里再制造出一条“潜龙”的想法。促成醇王府里幻化出第二条潜龙的人,应该主要归功于庆亲王奕劻和戊戌政变后正走鸿运的袁世凯。

奕劻是清宗室,乾隆的第十七代孙。据史料记载,庆亲王奕劻为人贪鄙庸劣,却精于投机钻刺之道。光绪时,他由辅国将军一路扶摇直上,最后成了位尊权重的亲王。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后,他奉旨议和,极力谄媚、结好洋人,同时也被慈禧倚重,随后入军机处,并晋升到首席军机大臣的高位上,其子载振和老子半斤八两,竟也被攫为工部尚书,父子同朝,权势煊赫,令王公大臣们为之侧目。

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为慈禧立下汗马功劳,从此背靠大树,官运亨通,青云直上,仅用几年时间就从直隶按察使升至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外务部尚书。

袁世凯很清楚奕劻最稀罕什么 。在此期间,他不惜重资,贿赂并买通了贪得无厌的庆亲王奕劻,借清廷改革军制编练新军之机,使北洋军成为京畿重地最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他又使尽手段,培植亲信,使北洋军成了唯其马首是瞻的“袁家军”。

奕劻贪婪庸劣,为了钱连祖宗都敢卖,袁世凯挥金如土,大肆贿买权贵、暗中建立只听命于他一人的袁氏私军,使慈禧感到隐隐不安。于是,她借清廷预备立宪之机,将袁调入军机处,来个明升暗降,目的是削夺袁的兵权,政治嗅觉灵敏的袁,已感觉到气氛有些异常,他知道自己还远非慈禧太后的对手,为从长计议,不等慈禧吭声,就主动交出了北洋军权。

1908年秋,一向强势的慈禧太后疾病缠身。就在此时,一个令她万分惊骇的消息传来:袁世凯担心慈禧死在光绪帝前面,光绪东山再起、重新执政后会报复自己,因此正紧锣密鼓地策划废黜掉光绪,拥立庆王奕劻之子载振做皇帝。

这还了得!为了爱新觉罗氏江山社稷以及子孙千秋万代计,这位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强悍老太后决定采取果断措施。

经过再三权衡,慈禧终于有了主意。她懿旨令庆亲王奕劻前去清东陵查看工程进度,同时令袁世凯心腹段祺瑞所部的北洋军第六镇调离北京,另调满族贵胄、陆军部尚书铁良率第一镇官兵进京换防。她略一出手,就架空了袁世凯、奕劻。1908年10月12日,忧愤成疾的光绪帝病危,慈禧乘机颁发了“醇亲王载沣著授为摄政王”的懿旨,同时因光绪无嗣,清朝亦没有“兄终弟及”的规矩,所以她下令将其弟载沣刚满三岁的长子溥仪送入皇宫教养。这样,大清王朝的皇统接续就被安排好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薨逝,慈禧对诸王大臣面谕: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大事,悉秉予之裁度施行”。慈禧满以为载沣是光绪亲兄弟,还有自己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帮助裁决“重大事件”,大清的江山就可以万无一失了。但她千算万算,竟没算到自己大限已至。光绪死后仅一天,慈禧也随他而去了。

1908年11月9日,溥仪登基,年号宣统,改第二年为宣统元年。溥仪是个乳臭未干的娃娃,由监国摄政王载沣和隆裕皇太后负责治国理政......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