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人,有哪些值得今人借鉴的经验或教训?
这个问题有点大了,不好问答。我就只从一个角度说说吧。
但凡一个朝代的终结,不论是几十年还是几百年,都必定是一个从兴到衰的过程。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兴则国富民强,衰则生灵涂炭。一部大清朝的兴衰史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任何一个朝代初期的当政者,必然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江山。他们励精图治,廉洁奉公,爱惜子民。而进入衰亡周期之后,则朝野上下人心向背,一盘散沙。造成这一局面的唯一罪魁祸首其实就是贪欲。众多的主政者们在经历几个朝代之后,渐渐的放松了警惕,任由手下众多臣子胡作非为,贪腐成性。这个口子一开,立马如决堤洪水,一发而不可收。各地方官员们上行下效,纷纷效仿,加紧收刮民脂民膏,进一步压榨剥削黎民百姓。官员们以权谋私,官官相护,贪腐成性。并且拉帮结派,自立山头,其显赫势力令朝庭也无法撼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必有反抗。不堪忍受压迫的百姓们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导致天下大乱。令更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事实告诉我们,反贪污腐败从来就松懈不得,只有为官的清正廉洁才能利天下苍生百姓。因为朝中官员清廉,天下才会太平稳定。只有天下稳定才有资格谈发展。天下大乱,谈何发展?不倒退就不错了。
古人用血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用人之道当以清廉为重。救火始于初,治病贵于早,火势大了和病入膏肓,都是神仙也无力回天的。是重蹈覆辙,还是另辟蹊径,都是皇权说了算。
古代的科举制实际上已经延续至今;有意在各级中政府部门任职公务员的考生,一律通过全国统一考试(笔试、面试),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公示);最后决定录取。
换句话说,传统文化正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的在各个领域表现着自己;科举制度建立以来,就成了当时全世界范围之内领先于各国政府的一种选拔文官的相对完善的制度;
古代用人之法,其实也是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从先秦时期的"门客",到秦汉时期的"九品中正"到察举制,古代帝王以及政府都是有这样的方法选拔文官;
武官则不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论功行赏"比如说秦始皇提报下级军官就是看杀了多少敌人,割下多少首级;
很显然,这样的方法选拔军官可以,然而政府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靠谁来进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期间形成的"门阀贵族"尾大不掉,反而成了皇权的威胁;
隋唐时期,朝廷擢升武将的"论功行赏"继续延续;谁能够攻城拔寨会打仗,当然就有上升空间;但是文官选拔制度有了重大突破;
武则天时期为了打击门阀贵族在朝廷重要岗位的人数上的优势,科举制开始施行;以后不断完善,不仅仅是文官,武举人、武状元也通过科举完成;
至此,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在中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晚清,清朝政府才废除科举制度,兴办现代学校;该用"聘任制"招收公务员。
相对而言,只有采取大范围公开统一的考试录用公务员才更加合理;这样就是"科举制度"的延续;正是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录用文官才被全世界各国政府推崇备至。
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开始出现"八股文"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套路",无法突破旧的窠臼,成了久治不愈的顽疾。
现在的公务员"逢招必考";有"初试"(笔试)、复试(面试),还有"公示期"让人发现问题举报,基本上可以保证公务员录用的公开公平。
知人善任,礼贤下士!
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唯才是举。
古代现代都应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