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有哪些看了触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照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仗照片叫做恐惧,时间是1945年。
这名被俘后哭泣的士兵叫做汉斯,年仅16岁。他是在德国法兰克福北部的Huttenberg-Rechtenbach村,被美军俘虏。
汉斯是德国空军防空部队的一员。
由于盟军的大轰炸,防空部队征召了近百万人用于防空作战,汉斯就是其中之一。
但汉斯参加德国空军,准确说是希特勒青年团的防空部队,完全是为混口饭吃。
他的父亲,早在1938年就因病去世。父亲其实是个共产党的同情者,还曾经试图加入过德国共产党。
当时德国妇女大部分不在外面工作,丈夫死后汉斯的母亲只得出来打工,拉扯着儿子。
没想到,1944年母亲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也病死了。
当时是战争时期,就算是成年男人也难以找到工作,汉斯根本无法养活自己。
无奈之下,他才主动要求参加德军。
本来德军征召士兵最低要求是年满18岁,汉斯当时才15岁,不符合要求。
知道他父母双亡,无法生活以后,德军军官动了恻隐之心,破格让他加入防空部队。
防空部队其实是比较安全的,只需要留在后方对空炮击,一般不会有什么生命危险,还能在军队吃饭穿衣。
汉斯由于年龄小,个子矮,甚至没有资格做炮手,只是作为弹药搬运员。
然而,汉斯加入部队后不久,德军就全线崩溃。苏军美军先后攻入德国境内,汉斯所在部队投降,他也被俘。
根据双方协定,汉斯被俘的地区属于苏联管理,所以汉斯要被遣返给苏军。
而当时汉斯早就听说苏联人对待德国战俘很凶残,集体枪毙或者干苦工到死。
大部分德国兵认为,只要被苏军俘虏就死定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惊恐的汉斯忍不住嚎啕大哭。
美国著名的摄影记者约翰·弗洛雷亚目睹这个场面,拍下了经典照片。
这个16岁的孩子,对社会和人生其实基本一无所知,就被拖入了战争。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仗照片,汉斯受到世界关注。
苏联方面鉴于他很有名气,加上并没有杀死过苏联士兵,后来将汉斯直接释放。
汉斯移居到东德的芬斯特瓦尔德,娶妻生子,直到1997年才去世。
汉斯曾经接受过采访,但他对战争不想谈,也不愿意回答。
对于汉斯来说,战争就是一场可怕的恶梦。
一.
下图的这张照片是上世纪50年代在福建宁德市周宁县的一次清匪反霸活动中从一个地主家中找到的,它拍摄于1936年4月,是当时的反动派为了邀功请赏而拍摄,照片中的主人名叫凌福顺,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8月任闽东红军独立师周敦(即现在的周宁县)独立营营长,1936年4月5日,凌福顺带着警卫班从建瓯筹款返回周敦浦源镇侦查敌情时被敌人保安团包围,为了掩护战友,凌福顺将敌人引向自己,弹尽后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但未中要害负伤被捕。
在被关了的20天时间里,凌福顺面对着敌人的种种酷刑折磨依然没有屈服,最后敌人决定对他施以极刑凌迟。4月25日,拍摄完这张照片后敌人就用钉子将凌福顺的手脚钉在木桩上,随后拿出匕首一块一块地将他身上的肉割下,就义前,凌福顺忍痛高喊:“我凌福顺会绝代,但是革命永远不会绝代。”
而更多的资料还记载由于临刑时敌人慌张地用铁钉钉他的手掌、脚掌却始终无法将钉子钉入,凌福顺怒斥道:“蠢货,从骨头缝里钉进都不懂吗?”
二.
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5月11日上海闸北刑场,作者是哈里森-福尔曼,照片中的男子名叫朱大同,1907年出生于安徽萧县,自幼就热爱读书,中学未毕业就担任萧县王寨小学教员兼训导主任,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可在1934年“叛变”投敌,成为国民党中统特务,并逮捕了我党重要人士郭子化,更不断散布“反共言论”,破坏统一战线;1941年6月下旬,朱大同与日军作战被俘,因屈服于鬼子的淫威又再次“变节”与日本人“合作”卖国,直到登出“合作申明”后才被“释放”,所以生前他就坐实了“汉奸”、“卖国贼”、“民族罪人”的骂名。1949年4月5日解放军渡江前夕习惯了“见风使舵”的朱大同发动国民党江阴地区的武装起义失败,在无锡下塘被捕,而后国民党以“通敌叛国罪”判处朱大同死刑。
5月11日行刑当天群众们不明就里,对着朱大同、方志农、张达生、王文宗几人扔烂白菜、臭鸡蛋,但这一次“墙头草”、“大汉奸”、“怕死鬼”朱大同却出人意料地没有愤怒更没有胆怯,反而是露出了这“得意的微笑”,没人知道他究竟在笑什么,而这“诡异”的一幕也被哈里森及时抓拍了下来。
可就在一年以后的1950年9月,朱大同被上海党中央追认为烈士,1981年,民政部再次追认朱大同为烈士!只不过他们并未详细说明为什么朱大同会被追认为烈士更是两度被追认为烈士,直到50年后的1999年,河南电影制片厂离退休干部处印发了1000本内部纪念刊物,人们才明白这位烈士在抗战期间作出的贡献,而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深切的缅怀(纪念朱大同烈士殉难50周年)》。
原来在建国之后朱大同的警卫侯兴胜“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动去帮朱大同平反,他说出了当时的历史真相:在朱大同被日军俘虏后,不管日本人使用什么手段,朱大同都表现出了他的民族气节绝不向日本人屈服。之所以朱大同能够在日本人的手上活下来,是因为当时朱大同的上司王仲廉非常欣赏朱大同这个人才,便率领自己的警卫团,不顾死活将朱大同救了出来,而不是像外界说的那样屈服于鬼子的淫威、“见风使舵”,侯兴胜就是当年去营救他的人之一。
书中更引用了朱大同加入国民党后的上司、国民党中将王仲廉回忆录《征程回忆》一部分内容,王仲廉在回忆录中清晰的记载了其麾下的朱大同所率领的鲁苏豫皖边区第七纵队是如何与日本人作战的:仅在1942年下半年,他就与鬼子交战二十多次,击毙日、伪军共247人,缴获步枪208支及许多弹药。
1934年他之所以会“叛变”也并非自己的本意,根据建国后上海党组织发布的一系列资料显示,当年上级给朱大同安排了秘密任务,假装投降潜伏到国民党中去获取情报,可国民党中统里大多都是些狡猾的老狐狸,并不是特别信任朱大同,他也无法接触到最关键的情报。无奈,只有通过宣传“反共言论”甚至用“牺牲同伴”的方法来获得敌人的信任,这种“不择手段”的方法,对革命力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作为一个从来没有从事情报工作经验的朱大同来说,他无法想到更好的办法…
当然,事实上朱大同并没有真正的迫害郭子化,为了纪念郭子化同志,1975年相关单位推出了三集纪录片《郭子化在枣庄——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始末》,片中郭子化说出了当年的详情:被捉后朱大同一未对其进行严刑拷打,二未要求其出卖任何地下党人员,三在“疏忽”释放郭子化出去时朱大同又为其送行并赠送路费。为此,朱大同还受到了国民党中统局一个月的处分…
所以,为什么行刑前朱大同会面带微笑呢?
因为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5月11日上海的外围已经能够听到隆隆炮声,他已经看到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就在眼前!
三.
每年的9月30日都是我们国家最神圣的烈士纪念日,而1948年的9月30日,就有一位烈士在这天慷慨就义,他叫王孝和。
1924年2月4日,王孝和出生于上海,1938年,考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受到党组织的培养;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月进入美商上海电力公司;1946年1月,上海电力公司发生大罢工,王孝和积极组织工人参加罢工斗争并于1948年1月当选为上海电力公司工会常务理事。
上海电力公司党组织为了加强对工会的领导,将工会内的5名党员理事组成党团,由王孝和任党团书记。而在王孝和的带领下,上海电力公司工人在同国民党上海反动当局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就在1948年4月21日,由于叛徒的出卖,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军警逮捕并关押在威海卫路国民党警备大队。
在监狱中,国民党反动派试图从他口中挖出重要情报,然而王孝和却宁死不屈绝不透露半点党组织的消息,因此也遭受了各种酷刑:磨排骨、坐老虎凳…所谓的“磨排骨”就是拿一根粗糙的木棍,从肋骨上用力往下压、摩擦下去…
被捕19天后,家属获准去监狱里探视,他戴着脚镣手铐,一步一步拖着走出来,本来很神气的一个人,竟然变地让人认不出来了,妻子见状忍不住哭了起来,但他却安慰说:“不要哭,好好保重身体,你奶水足,你可以去做奶妈;小孩可以交给我妈妈去养。生活困难,家里凡是有的东西,五斗橱、衣柜都可以拿去卖掉…”【注,这个时候王孝和妻子忻玉英刚生完大女儿正在哺乳期并且已经怀上了二女儿】
是的,他从没有想过可以活着出去,敌人从王孝和那里什么也没有得到,便决定将他判处死刑。而面对死刑,王孝和坚定地说:“从我被捕第一天起,就作好了这个准备。死无所惧,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我的武器是公开揭露敌人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仇视。”
而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在法庭上当国民党政府宣布王孝和死刑后记者抓拍的现场照…
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都来自于这些人的付出,可是他们都没有享受过半点应有的回报,没有任何照片能够比这些为了新中国而牺牲的英雄们就义前的音容笑貌更触动我的了,而今天(2021年12月2日)正好也是烈士金方昌写下“绝笔信”的81周年纪念日,铭记历史!
1985年9月23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395高地争夺战中,当年还不到18岁的山东单县籍战士李庆轩牺牲了。
战友们收拾他的遗物时,看到战斗前连里发给大家的两包烟,六颗巧克力糖用一张纸条包得整整齐齐,纸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几行字:
“谢谢您来收拾我的东西,请抽烟。李庆轩 85年9月16号。”
看到李庆轩生前写下的字,战友们全哭了。尽管46军政治部给李庆轩追授了一等功,但他们记忆中那个阳光开朗的小弟弟再也不会回来了。
1985年1月,当时满打满算才17岁的李庆轩虚报年龄入伍,被分配到414团3营机枪连任机枪手,一般来说,部队不会在机枪连这种支援步兵的团队组建敢死队,即使抽机枪连骨干加强敢死队,也轮不上李庆轩这样的新兵。
其次,在两山轮战中,出击拔点作战有限,即使轮到自己所在师、团参战,也未必轮到自己连队;就算轮到自己连队,也未必轮到自己参加敢死队。
但李庆轩在战前却申请调到7连,这是拔点作战的重点连队,他非常清楚这一点,而且正是冲着这一点,调到了最危险的连队。
在战前,他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我愿把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进祖国的南疆长城,用青春的热血书写胜利的捷报。
他想要建功立业,为父母和乡亲争光,哪怕是一去不复还,也去得从容坦荡。正所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在9.23反击拔点战斗中,7连五班遭敌阵地西北侧两个敌火力点封锁。李庆轩冲了上去,连射两发火箭弹,将敌两个火力点摧毁。
在向敌阵地冲击过程中,五班前方搜索组两名战士负伤倒下,李庆轩冒着敌火快步扑到负伤战友身边。正当给战友王海洋包扎时,敌人又向他们投来了三颗手雷。
“快卧倒!”后面的战友大喊道,就在这危急关头,转移伤员已来不及了,为保护王海洋的生命,李庆轩迅速伏在王海洋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弹片,战友得救了,他却光荣牺牲。
9.23这一天,我军完全占领了敌人的395高地,共毙伤俘敌154人,缴获了一批军用物资和枪支弹药,自身伤亡26人,李庆轩等10名战士英勇牺牲。
战友回忆李庆轩牺牲后的样子时说:他的上衣前襟和一条裤管都被血水浸湿了,身中数弹。我解开他的衣扣,只见锁骨下面的伤口,鲜血已经凝固。右臂只剩一小点,左胳膊断了,右腿断了,肠子都流出来了,大家的眼泪再也忍不住……
牺牲时,李庆轩还不满18岁,对18岁的人来说,人生道路十分漫长,如果他不牺牲,他也许可以考大学,去企业做一份事业,也可以留在部队继续发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会赢得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生活。即使到了现在,他也只有5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正常人谁不知道生命可贵!但生与死之间,这个年轻的战士却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把祖国和人民的幸福高高举过了头顶。正是因为有无数像李庆轩这样的可爱的人不惜身命,前赴后继,中华民族才一次次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走了过来。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历史中是伟人在抗l战时期留下的珍贵触动人心,印象深刻的照片。
革命战争年代的刘邓大军。其中刘伯承同志参与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担任过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西南局第二书记,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为中国的军事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长期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邓小平同志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担任过中国人民上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全国政协主席,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
1968年3月3日,一名严重受伤的越共士兵被美军从掩体中拖出。在此之前,这名士兵靠着一支中国造56式半自动步枪独自抵抗了美军一个连3个小时,他孤独而顽强的战斗一共打死4名美军,打伤6名美军。
在最终被美军打成重伤后不久,他离开了人世。
这张由著名战地摄影师科洛伊奇拍摄的照片非常震撼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照片的拍摄地点是越南的古都顺化,美国海军陆战队、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和第101空降师各一部在这里和2000多越共军队进行了极其惨烈的巷战。
顺化有谈不上宏伟但古老而精致的王宫,有许多越南珍贵的历史古迹,这座城在越南人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但美军根本不管这些,他们对这座掩映在丛林中的古城狂轰滥炸,而越共在弹雨中进行勇敢而顽强的抵抗,双方都死伤惨重————这是一场丛林战和巷战混合的残酷战斗。
2月20日,美军踏着轰炸留下的瓦砾终于冲进了顺化王宫,所有砖砌的物体都成了越共的火力点,他们在民居里、在屋顶上、或者躲进水中不断地向美军射击,美军一入城内,子弹和手雷就从四面八方倾泻而来,美军的每一步推进都异常艰难。
他们一次次的强攻总被密集的火力压制于王宫边缘,然后美军召唤轰炸机用凝固汽油弹“清理”失去的阵地,这样的反复拉锯持续了3周,导致12万顺化平民无家可归,近6000平民死于非命。
一直打到1968年3月3日,也就是这张照片拍摄的日期。越共战斗到了最后一个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几乎全部越共士兵都战死在这座他们曾经的引以为荣的古老都城里———没有一个人撤退,也没有一个人投降。
—————————
最后?顺便?说一句?,这张?照片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美国电影《全金属外壳》就是?根据这张?照片?的背景??改编?,并在?1988年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此为《全军属外壳》剧照,大家?有兴趣?可?搜搜?网络?合法?资源?看看
照片上的女子名叫成本华,又名三姑娘,1938年5月11日,日寇攻陷安徽和城,坚决抗日的女战士成本华不幸被俘。
一个名叫山下弘一的鬼子回忆说:“我所在的中队进入安徽和县,遭到中国人顽强抵抗。最后我们抓住了一些抵抗的中国人,其中有一个很漂亮的女人,名叫成本华,24岁,和县人,是她负责指挥这次抵抗……”
日军威逼成本华投降,她却轻蔑地看着鬼子,一言不发。日军撤离和县前,将成本华捆绑着带到和城大西门外的刑场。
临刑前,鬼子解开成本华身上的绳索,这个年轻的女孩毫不畏惧地活动一下麻木的双臂,理了理凌乱的头发,然后面朝太阳,双手交叉地抱在胸前,脸上露出轻蔑的微笑,从容面对敌人的屠刀。
1950年11月27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朝鲜盖马高原经历了史上最寒冷的冬季。夜晚气温陡降到零下40多度。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20军59师177团2营6连,奉命潜伏在水门桥附近的死鹰岭高地上,准备给从山下败退经过的美军王牌陆战一师致命一击。
在漫天的风雪中,身着单薄衣衫的志愿军战士们冒着酷寒,整整潜伏三天四夜,没有出现一个逃兵,最后128名志愿军战士全部牺牲在潜伏阵地上。
志愿军后续部队在牺牲的上海战士宋阿毛衣服中,找到一张纸片,上面写着一首小诗: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984年4月28日凌晨,解放军发起收复老山的战斗,22岁的贵州战士罗仕忠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冲向老山主峰,敌人居高临下,进攻并不顺利。
罗仕忠冲锋时,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爆炸,一棵大树被纷飞的弹片拦腰截断,重重地砸在罗仕忠的身上,还有几块散落的弹片炸伤了他的右腿。
罗仕忠忍痛把大树推开,用手拔去腿上的弹片,继续带伤冲锋,强涉雷场,用火箭筒摧毁敌人的重机枪火力点,第一个冲上主阵地,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老山主峰。
照片承载岁,记录历史,给我印象深刻的照片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与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最后一次握手的合影,感人至深,让人落泪。
毛主席与周总理相识在中央苏区,具体时间没有详细的记录,在长达40多年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两位老人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呕心沥血,经风雨,战磨难,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1974年毛主席已经81岁高龄,周恩来总理也70多岁了,5月29日,周恩来陪同马来西亚总理拉扎克会见了毛泽东,这是两位老人最后一次共同会见外宾。客人走后,两位老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摄影记者紧紧抓住这一瞬间,记录下了珍贵的瞬间。看看两位老人,都年事已高,身患疾病,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让人感动。
在和毛泽东握手后第3天,1974年6月1日,周恩来住进了305医院,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那时毛主席也病情严重,当工作人员请示他是否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时,毛主席说:我老了,也走不动了。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因病逝世。
这张照片成为了永久的珍贵记忆。
是他。
偶然看到的一张照片,每次看到就忍不住心情激荡,一直珍藏在手机里。
他少年得志,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时候,就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中执委候补委员,地位远高于同时期的蒋介石。他本可以选择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却毅然放弃拥有的一切,走进穷山恶水领导广大穷苦的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去创造一个新世界。
他本可以选择回家当一个富农或者出国当一个学者,却选择了跟人民同甘共苦,在山沟沟里住着破窑洞,用着破搪瓷杯,一件羊毛衫补了又补,一条破棉裤补了穿,穿了又补,让开国大将汗颜。
他本可以选择儿孙满堂,颐养天年,却又亲手送自己的儿子进入炮火连天的修罗地狱,最终同千万烈士一般魂归他乡,白发人送黑发人。
他每次都有更好的选择,但他都为了人民选择了更艰难更孤独的那条路。
看到这张照片我就会想起时代周刊在1950年12月11日的封面解说词:4年前他还蹲在荒凉的西北延安的窑洞里。而上周,他却住在北京的宫殿,并肆无忌惮地藐视和谴责联合国。他的军队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遭受了痛击。欧洲古老的骄傲在他面前颤抖。
是他真正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重新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人民说他万岁,但他却说人民万岁!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是中国从古至今最伟大的人!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青岩来答。
这张名震世界的照片名为“奔向自由”,拍摄时间是1961年8月15日。
图片中的这个小伙子叫汉斯·康拉德·舒曼,在1960年,年满18岁的舒曼报名加入了民主德国人民警察机动部队,在德累斯顿舒曼接受了三个月的基础训练后又进入波茨坦警察士官学校学习。在毕业以后,被分配到柏林市区执行警戒任务。
冷战爆发以后,德国成为美苏争霸的牺牲品,其国土被一分为二。美国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苏联占领区成立了民主德国。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突然关闭了连接东西德国之间的检查站,随即开始修建柏林墙,舒曼所在的部队也奉命参与行动,警戒边界,防止有人翻越柏林墙。8月15日,舒曼被派往鲁平纳大街和贝尔瑙大街的三叉路口执勤,由于工程才刚刚开始,这条大街上的柏林墙还只是一段80厘米高的松散铁丝网。
据拍摄照片的摄影师彼得·莱宾回忆:舒曼当时表现有一些紧张,他没有与自己的同僚一样,三三两两的在一起抽烟聊天,而是以不断的来回巡逻为掩护,慢慢的靠近了铁丝网。
在那时两人之间的间隔,仅是一段低矮的铁丝网。舒曼就靠在墙边,一支接一支的抽着烟,好像内心正经历着痛苦的挣扎。在这时,彼得·莱宾有一种冥冥中的预感告诉他,这个士兵一定会跳过来。他马上将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这个正在不停吸烟的东德士兵。
1961年8月15日下午4点,舒曼把他的香烟扔到地上,然后转身跑向铁丝网隔离带。彼得·莱宾的心里一阵激动,他跳了真的跳了。只见舒曼很轻巧的就翻过了铁丝网,扔掉手中的波波沙,直接钻进了路边停泊的警车当中。
来自汉堡的摄影记者彼得·莱宾完整的记录了这一过程,就在第二天这张名叫“奔向自由”的照片,就登上了西方世界各大报刊的头条。而舒曼的名字也由于这惊天一跃,成为世界焦点。
舒曼成名了,他被西方媒体塑造成为一名勇敢投奔西方世界寻找自由的英雄。可实际上舒曼并不需要这些,他真正需要的是能饱饱的大吃一顿、美美的洗一个热水澡,然后在第二天就开始自己充满期待的新生活。可现实总是残酷的,作为第一个投奔西方的东德士兵,舒曼受到了德国情报人员的反复盘问。当后者发现实在无法从舒曼口中了解更多东德情报时,才把他安排到了巴伐利亚州的金茨堡医院当男护工。到了这时舒曼才发现他的名字早以随着那张照片而名扬天下。面对这一切,舒曼一点也没有高兴,反而心中冒出了一股凉意。在随后的生活中被暗杀的恐惧成为他一直挥之不去的梦魇。在这段时间舒曼唯一值得欣慰的事情,就是遇到了女护士库尼贡德。就在越过柏林墙的第二年,舒曼与库尼贡德结婚了。
舒曼与自己的照片合影
后来,舒曼在位于英戈尔施塔特的汽车公司谋得了一份机械师的工作,并一直工作了27年。虽然舒曼在联邦德国的生活日趋稳定,但长时间的焦虑也让他染上了酗酒的恶习。
在那时舒曼作为新闻人物,经常有人会向他问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他尽量避而不谈,实在抵挡不过就以“我不知道”来搪塞。有许多的媒体以极高的报酬想对他进行采访,他也全部回绝了。显然舒曼并不认为自己当年的行为是一种壮举,也不想让自己再次出现在媒体上。
东德民众砸毁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塌的消息传来时,舒曼才将整整压了自己29年的重担放了下来。到后来他曾对妻子说:“直到柏林墙倒塌以后,我才真正感到自由。”
当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国统一以后,舒曼曾经返回自己的阔别多年的故乡。30年的时间,冲淡了很多东西。舒曼的“回家之旅”,与他自己预想的大相径庭。返回家中后,舒曼患上了抑郁症,性情变得难以捉摸。1998年6月20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舒曼,亲手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56岁。(人们发现舒曼在基普芬贝格的自家果园内自缢身亡。)
西方社会将一个无辜的小人物至于风口浪尖之上,造成了舒曼人生的悲剧。如果不是那张“举世瞩目”的照片,舒曼的人生可能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舒曼是否曾经后悔过?早以不在重要。他已成为冷战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而永载史册。
2011年5月,记录舒曼当年逃亡过程的照片及影像资料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计划中,成为人类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如今一座名为“跃墙者”的雕塑,被树立在了舒曼当年跳过柏林墙的地方。
以下是舒曼惊人一跳的完整片段
1945年毛主席赴重庆谈判,深入虎穴触动人心、印象深刻。
某地的火车候车室,一名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工,本想着坐上火车和家人团聚,不料突发疾病,坐在候车厅的椅子上,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周围的旅客听说了他死亡的消息之后,,纷纷选择了远离,生怕沾染上了“晦气”,只有图中的这个佛教大师,选择了牵起了他的手,利用佛教的方式,为他超度送行,让死者在最后一刻,感受了一些人间的温暖。
图中的日本刚经历了一场,让人始料不及的灾难,在凛冽的寒风中,这个赤脚的日本高僧,不顾风雪,站在一堆废墟瓦砾面前,为死者进行超度,世界有国家之分,但有些东西不分国别,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不会有人知道这个无声无息的送别,但是无论怎样,高僧心中留下了人性的光辉。
照片中一群群的男人,为了战争被征召进军队,不久,他们就要走上战场,小男孩儿好不容易从人群中认出了父亲,他撒开牵着母亲的手,想扑进父亲的怀中,再感受一次父亲怀抱的温暖,可是他没有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与父亲相见,不久,她和母亲就收到了父亲阵亡的通知书。
创作不易,您的每一次评论转发都是对作者大大的鼓励,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贫道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