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国库空虚无力攘外时候为什么不挖掉明十三陵?
历史上,本朝盗挖前朝的皇陵,在历朝历代都说不过去,势必引发轩然大波。公然盗挖帝陵这种手段和饮鸩止渴没有区别,既无法取信于天下,也难保清朝自己的帝陵在后世能够安稳。
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而满族人口稀少,之所以能够消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诸帝、台湾郑氏等势力,就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善于安抚明朝的遗民,树立民心,所以盗挖明朝皇陵是非常不可取的。
明朝的皇陵大多都集中在北京,只有朱元璋的明孝陵在南京(当时的明朝首都还在南京)。清王朝入关以后,不但没有盗挖清朝的皇陵,还派人把这些陵墓看管起来,禁止别人盗挖,这是出于道义。
清朝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安抚明朝的士族阶层和老百姓,不然清朝后来很难平定天下。历史上,盗墓行为一直是非常损阴德的事儿,而很多盗墓贼都死于非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专门盗挖唐朝皇陵的温韬,所以民间社会普遍非常排斥盗墓贼这类人。
此君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专门热衷于盗挖皇陵,把陕西一带祸害得够呛。温韬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他把自己辖区内的帝王陵墓挖了个底朝天。“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就连唐太宗的昭陵也损失惨重,墓中的金银均被温韬取走。
可是,温韬因为一辈子盗墓太多,臭名在外。后来,温韬因为一点小罪就被皇帝李嗣源下狱赐死,家产全部充公,也算是作恶多端而罪有应得。
因此,盗墓这种行为虽然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却不为主流历史所容,也就是难登大雅之堂。清朝入关以后,为了安抚广大老百姓,便积极派人打扫、看管明朝皇陵,以换取老百姓的支持。如果清朝公然盗挖明朝皇陵,必然激起剧烈的民变,甚至都不一定能拿下江山。
据悉,明朝的十三陵都在北京,而明太祖的孝陵则在南京,只有明惠宗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两位明朝皇帝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没有葬入明朝的皇陵之中。
明代的皇陵在清朝受到了周全的保护,没有遭到清朝皇室的盗挖,这也算是清朝作为统治政权而产生的积极作用。
即便是到了晚清时期,清朝皇帝依然没有盗挖明代的皇陵。按照历史的规律,本朝皇帝都要保护前朝的皇陵,才能取信于天下,盗挖是万万不可取的,只有下三滥的民间盗墓贼才能做得出这种损阴德的事,在封建社会里一旦逮住就是十恶不赦的重罪。
还有一个原因是,清朝自己的帝陵也在北京周边,除了清太祖与清太宗的陵墓分布在辽宁以外。如果清朝公然盗挖明朝皇陵,那么后世盗墓贼也会盗挖清朝的皇陵,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而藏有大量珍宝的帝王陵墓最容易招来盗墓贼。
不过,尽管清朝并没有盗挖明朝皇陵,但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与乾隆皇帝的裕陵还是遭到了灭顶之灾,其中无数的珍贵文物被北洋军阀孙殿英倒卖到国外,还有一些则流入了国民党高官的手中。不过,清代的其他帝陵还是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有力保护。
晚清的慈禧太后生前穷奢极欲、丧权辱国,可是死后陵墓被盗、尸骨无存,也算是咎由自取。
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是打着帮助明朝戡乱的旗号来的,所以也就骗得南明小朝廷团团转,同时也在舆论上为自己赚取了民众。
这是前期不盗墓的原因,但不是后期不盗墓的理由,因为清朝后期稳定了之后,完全可以不认账。
我觉得之所以没有发生盗墓的是因为:
第一,1840年以后,清政府是承担着巨额赔偿,但是国家财政也没有到了崩溃的边缘。看过一个数据,晚清财政收入从1849年的4250多万两增加到1911年的2.96亿两,晚清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这主要因为国门打开,工商业兴起,为国家财政提供了新的源泉。
第二:晚清政府财政筹措资金的渠道也比原来多了,例如向银行借款。1862年苏松太道吴煦为筹措和太平天国打仗的钱就向英国阿加剌银行借款9.6万辆,这大概是清朝地方政府第一笔贷款,1874年台湾防务大臣沈葆桢向汇丰银行借款200余万辆。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更是向外国银行借了六笔款,共计1375万两。后来清政府开矿、修路、办军事,样样需要钱,更是向外国银行不断举债,学者研究,大约208笔,金额多大13亿两——这么大的资金需求量,挖了明朝的祖坟真满足不了。
第三:清政府虽然面临巨额赔款,但列强可不是对清政府一棍子打死的。列强们明白,清政府是个会下蛋的母鸡,他们对于要求的赔款,要求清政府逐年偿还,一点一点来。甚至还可以贷款。例如《马关条约》上清政府要赔偿日本的军费2亿两,加上赎辽费3000万两和威海卫日本驻守费150万两,共计2亿3千150万两。此事一出,俄国人就先要借款给清政府,英法德不干了,表示要借就借我的。最后清政府谁也不敢得罪,就四家各借了一些。
基本上就跟你的房贷一样,没有钱?开发商说不要紧啊,有银行呢,然后这一辈子你就给开发商和银行打工了。
列强当时也这个心思,赔款压着你,贷款给着你。你贷我的钱,你再还我的钱。
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看起来是一直在增加,但都养了这些人。
第四清政府不盗墓,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舆论已经不允许了,当时租界林立,报馆在租界里,什么都敢说,清政府还不敢随便到去抓人,他要是来个盗墓,估计舆论就得炸了。
综上,清政府不盗墓,一是因为盗墓的钱未必够,二是根本就没有到那份上,三是社会风险太大了
如果去挖开了十三陵,见到那么多金银财宝,不但不能攘外,首先使皇宫内乱。见钱眼开,分赃不平,争持不下,会把康熙、乾隆的老墓也挖了。人心不足蛇吞象!
有一句话怎么讲来着,乱世看黄金,盛世看古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动荡的年代,大家什么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要去玩古董的都是去看黄金,黄金才是硬通货,而一旦到了盛世,大家吃饱撑着没事干那古董就值钱了。
包括入侵北京城的英法联军,以及后来的八国联军,对于中国人的那些古董,事实上当时抢夺这些古董和珍贵文物的那些英法联军士兵也搞不懂这玩意儿到底值钱在哪里?也只有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人才看得懂,或者是才愿意付这个钱,其他人谁愿意付这个钱。
古代的陪葬品,虽然黄金也占很大的比重,但是更多的是个人的随身物品,以及一些珍贵的古董以及收藏品,没有人会闲到把自己的黄金全部带到地下,让自己子孙后代啥东西都不是黄金是国家的根本,黄金是硬通货,黄金就是财产,中国古代考古历史上面发现黄金最多的一个墓葬,也仅仅是因为这个墓葬的主人没有后代,所以选择把自己身边所有的黄金,全部熔铸成为那种收藏品或者是工艺品一起陪葬进了自己的墓葬。
在明代那个时候她们都是有后代的,他们都知道自己后代要治理国家的,会不留黄金下来,把黄金带进坟墓里面,能留下来什么东西?
清政府可以去挖明十三陵,但是挖出来以后呢?第一保存是问题,挖出来的东西,那个经过几百年的演化,很多刚发出来,可能很好看,但是过了一会儿就已经快速氧化黑掉了,地点在开国的时候曾经尝试性的挖明十三陵的其中一个陵墓的时候出现过。
第二点,挖出的东西大多数都是古董,古董得要有人过来买,但是既然是国家挖出来这些古董,他把这些古董卖给商人是哪个商人敢要?这个时候国家内部的商人还都算得上是两手空空啊,手里没多少东西要卖给国外,国外不懂这玩意儿价格又压的贼低,你还不如付人工费。
第三点对于清朝来讲,他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说挖一个明十三陵就能够解决的,国家的关税,国家的生产全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些原本属于国家真正用来下蛋的母鸡全部都在其他人手里,清政府靠什么去捞钱?再加上巨额的赔款,真正的把明十三陵全部挖个底朝天,把土都给卖出去都还不够他去还债的,说到底,这些钱清政府看不上。
第四,满汉一家亲,这一点对于清政府来讲,虽然自己做是另一回事,(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石塘网)但口头上必须要说你现在把明十三陵给挖了,满清他的八旗子弟毕竟是少数人,若真的把当时的汉人全给惹毛了,清政府那是绝对要玩完的!
所以与其去刺激汉人的神经,费大力气去挖没有任何价值保障的古董,倒还不如说好好的把这地方给供奉起来,这样的话,只要老百姓的明星在他们身上,那他们就可以随便捞钱,真正值钱的还是生活在清政府那些底层苦难的老百姓。
大家都知道清朝虽然没有直接灭亡明朝和杀死明朝正统皇帝,但是清朝也是灭亡明朝的主要推手之一,而且南明就是被清朝灭亡的,既然如此,到了清朝晚期,清朝国库空虚无力攘外的时候,为什么不挖掉明十三陵?
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政治方面:清朝的政治口号
清朝入关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宣布农民军是明朝臣民不共戴天的仇人,清军是为明朝君臣报君父之仇的。
清军摇身一变,从地方割据势力变身为明朝的孝子贤孙,为此笼络了不少汉人士绅官僚和百姓。
所以清朝厚葬崇祯皇帝和皇后,全部官员和北京百姓都要戴孝三天,摄政王多尔衮还请求顺治皇帝追谥崇祯皇帝为怀宗端皇帝,墓号思陵,以表示对明朝的尊重。
对于清朝来说,善待明朝十三陵是一种政治宣传,不能轻易破坏,代表着一种宽宏大度的政治态度。
二、民族方面:西方民族思想的进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以后世的眼光看,满族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但是在清朝,满洲女真和汉人、苗人不是一个阶级的人,满洲女真是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汉人是充斥在底层的平民或贱民。
清朝在前期依靠屠杀,中期依靠文字狱来统治汉人。
本来到了清朝晚期,几百年的时间,基本将汉人的血性和抵抗磨得差不多了,哪知又来了一个大英帝国,来了一个鸦片战争,外患有了,内忧也就不远了,仅仅10年,又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动摇了半个江山,后来就算平定了,清朝已经元气大伤,苟延残喘。
这造成什么巨大影响呢?
大英帝国的军队不远万里来到清朝,不是为了和清朝进行友好交流的,而是来进行战争的,于是就有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最大的影响不仅仅只有不平等条约,还有开放的港口,更有从西方世界流入中国的各种思想,其中就包括民族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民族意识,但是这只是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而且清朝全力镇压汉人的民族意识,到了清朝晚期,很多人都没有所谓的民族意识,因为有血性和民族意识的汉人要不被清朝所吸纳,要不死在清朝的屠刀下,但是随着西方民族思想传入中国,民族意识再次萌发。
特别是以汉人为主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之后,清朝满洲统治者认为汉人会动摇自己王朝的根基,有意识的疏远汉人官僚,造成了清朝满蒙官员和百姓与汉人官僚和百姓开始有意识的对立。
晚清时期,满蒙贵人和汉人官僚处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均衡局势下。
也正因为这样,清朝统治者不敢动明朝十三陵的心思,因为这极有可能就是满汉内乱的开始,自家王朝崩塌的开始。
三、经济方面:清朝财政制度
在清朝康熙朝,国家的财政制度已经开始有了向穷抠的明朝看齐,但是雍正帝大力改革,实施“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化纳粮纳税”,使得清朝财政制度为之巨变,也使得清朝国库逐渐充盈起来,这才有了乾隆时期,乾隆帝发动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征战的底气和实力,这时候的清朝国库还算充足。
到了晚清时期,虽然古典小农自然经济遭到巨大破坏,清朝那些原有的国库收入逐渐减少,但是在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虽然西方列强得到了大部分财富,但就是剩下的一小部分也远比封建王朝时期古典小农自然经济强得多,为此中国依然积累了很大一部分财富。
比如航运产业:下面有张图表,是关于中外商船出入通商口岸吨位的大致统计
这张图表充分展示了清朝经济的巨大变化,西方各国包括日本在中国的经济势力不断扩张,中国的航运每年约有80%被西方人和日本人控制在手中,包括帆船在内的中国商船自营的业务不过20%上下。列强各国攫取了在中国内地经营航运的权益,从而得以扼制中国的商业贸易与水上交通。航运产业的侵占也为各国掠取中国各地的资源、扩大在华市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但就算如此,中国的航运产业总量也在1896年至1910年的15年内增长了近3倍,更不要说和1840年以前的清朝航运产业相比了。
其它的包括矿产开采、冶炼(比如开平矿务局、湖北铁政局),航运和铁路交通(比如轮船招商局),邮政(比如海关邮政局)、电信(比如津沪线、京津线、苏浙闽粤线)、电灯(比如上海电气公司),纺织业(比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这还不包括那些处在主导地位的西方列强创办的各种企业,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经济能力,使得清朝有着充足的财富去填不平等条约的无底黑洞般的大窟窿和统治者无止限的骄奢淫逸和贪污腐败。
总结
由于政治方面、民族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权衡考量,清朝统治者从未考虑过挖明朝十三陵,因为在晚清近代社会中,一丁点陵墓的金银珠宝对于清朝经济总体量来说,太渺小了,而为此承担的政治风险和民族矛盾却太大了,完全得不偿失。
为此,只要清朝统治者还有一点脑子,权衡一下利弊,那么挖明朝十三陵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
恰好晚清王朝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是一个很精通政治的女人,虽然内斗内行,外斗外行。
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满清当时缺的是金银。挖出那么些古董卖给谁,就是洋人抢的多了,也早已不稀罕了。多少年来的积攒,都变成了赔款。
清朝不挖十三陵,不是不想挖,而是有各种原因造成的。
1.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入土为安死者为大的思想观念,束缚着清统治者的手脚,让他们不敢肆意妄为。俗话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引起民愤,只会让清政府加快灭亡。
2.汉族势力的抗衡。清政府不是爱新觉罗一家的,特别是后期。需要考虑各种势力的平衡。汉族势力是清王朝的基础,清政府中的汉族势力已经强大。
3.清后期统治者焦头烂额,已经无力抗衡各种势力,无法分心去挖。清覆灭之后,辫子军不就去挖了皇陵吗?那也仅仅是挖了一个,就又覆灭了。这足以证明清政府不是不想挖,而是不能挖,后来更是来不及挖,没有能力去挖。
盗墓挖人家祖坟,破坏风水,这是汉民族的光荣传统。摸金校尉!从古到今,举不胜数。清朝是满族统天下,如果挖明陵,就会破坏民族团结,激发汉民族反抗意识。就连无恶不作的小日本都知道,清朝皇陵不能动,动了会激发中国人的反抗意识。对自己占领全中国不利。清朝皇帝怎会这么傻,去挖明陵 ,不但不挖,还要拜,体现大清皇帝的智慧。李自成农民军占领安徽朱元璋老家 ,第一件事就是挖朱元璋祖坟。攻破北京城后,还不忘去明十三陵抢劫。没挖是时间来不及。
每个王朝的覆灭,皇陵总是被挖被毁,这样的例子就太多了。项羽挖秦,元朝挖宋等等,今天咱们讲讲为何清朝不挖明十三陵,反而要大力保护呐?其实原因很简单
历史回到1644年,这时候闯王李自成十分的风光啊。入了紫禁城烧杀掠抢,逼死了明朝崇祯皇帝,做了大顺皇朝的天子,能做的坏事他都做,焚烧明太庙,拷打明朝官员,逼迫给钱,这个时候清朝打着“清除闯贼,替明报仇”的口号入关了。
清朝一直高喊是自承明朝,当时不仅安葬了崇祯,还照顾崇祯一些没死的妃子和后代(崇祯有后代),那个时候清朝的统治地位是极其不稳定的,随时都可以被推翻,可以说到了康熙年间才算是真正的安稳下来。
当时民间还是有许多明朝的势力的,如果当时清朝挖了明十三陵,会寒了天下百姓的心,会激起各路势力的反抗,清朝当时很清楚。不仅大力保护明十三陵,而且康熙还率领文武官员对明祖朱元璋墓三拜九叩,说白了,就是做个面子工程,告诉天下人,我清朝是继承了明朝,不是推翻,是替明朝报了仇的,如果清朝一入关就挖,我想不出3个月就会退回关外,毕竟挖别人的墓实在是太缺德的事情了。
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一是祖上多以游牧生活居多,墓葬文化差异巨大。二是中华地大物博,即便遭遇天灾,经过几年休养生息即可度过难关。三是统治者为了江山社稷,稳定人心至关重要,在中国掘人祖坟是十恶不赦之大罪。四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日辱人祖,日后必遭秧。
清政府有套很纠结的祖训或者叫祖制约束,这导致清廷有很多事想干都没法干。不干憋屈一旦干了就是违背祖训,被骂祖宗的事当朝统治者不敢干,如果干了有可能被各旗主给围殴逼宫。当时的满族很忌讳说道,因为江山得来就是有一些羞羞不可明谈的细节。溥仪当时在远东审判出席作证时谈到改名这个细节时,溥仪当时的表现可以用愤怒来形容,在远东法庭上原本座着的溥仪直接不顾形象的站起破口大骂日本人,可以见得当时就算江山可亡但祖宗不可欺。
现在谈到清朝就会被套上清奴这么一个骂名,但历史就是历史!清廷在遵守老祖宗的一些文化上做的还是较好,清廷首遵孝道。这一出处并不是源自汉人,而是满蒙自古以来的“法”。满蒙王族年代“法”中就有不孝顺父母者杀,偷盗者杀等等。
我们看清宫剧的时候总会看到一群大臣搬出祖制来约束当朝皇帝,康熙当年是哭过坟的人,在老朱家的坟前大鼻涕一把的没少唠叨。电视剧情节是康熙哭坟的时候还差点被伪朱三太子拿红衣大炮给轰了。
甲午前后动明十三陵的心思肯定有过,但为什么没有实施应该是没来得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