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生活百科知识

注册/登录|最近发布|今日推荐

主页 综合百科生活常识数码科技传统文化互联网健康时尚影视娱乐教育学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不杀了黄皓?

提问时间:2023-07-05 11:37关键词:诸葛亮,黄皓,诸葛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不杀了黄皓?

点赞1、肥城市 网友:筑梦小丑

蜀汉后期,朝堂之上出现了宦官黄皓擅权。刘禅非常宠幸黄皓,黄皓也掌握了一定权力,尤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蜀汉政策的推行。黄皓擅权期间,排挤忠良。一些大臣在黄皓的打击之下,要么被处处掣肘,要么不被重用。罗宪本可以成为蜀汉栋梁,由于黄皓得不到重用。姜维身为蜀汉最重要的军事官员,也由于黄皓的原因不敢回朝。蜀汉灭亡,黄皓在一定程度上要负一定责任。

为什么诸葛亮不趁着黄皓羽翼未丰的时候,将其诛杀,消除蜀汉的威胁。

由于受到《三国演义》和民间文学的影响,诸葛亮是一个被神化的人物。不少人认为诸葛亮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蜀汉灭亡都可以预料。实际上诸葛亮只是一个凡人,他的能力也有限。诸葛亮能做到的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好自己的事情。诸葛亮在世期间,在各个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蜀汉的大小政事,诸葛亮基本上都要过问。史书记载,凡是杖责二十以上的刑罚,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

诸葛亮不是一个善杀之人,但是对于危害蜀汉政权或者有损于北伐大计的人绝对不客气。诸葛亮当政期间,也曾经诛杀过大臣和亲信,也曾经流放过大臣。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的原因,肯定因为当时黄皓对于蜀汉政权没有威胁。

史书没有记载黄皓的生卒年月,所以我们也无从知道黄皓的年龄,所以不太清楚黄皓是不是和诸葛亮一个时代,或者诸葛亮死的时候年龄有多大。其实我们也不用管黄皓的年龄。只要看看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有没有做出什么有损于蜀汉的行为即可。通过史书可以得知,诸葛亮在世时,黄皓并不显赫,更没有达到弄权的地步。黄皓发迹之时,已经是在后诸葛亮时代。蒋琬、费祎、董允在世之时,黄皓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官职也不高。史称: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董允已经是后诸葛亮时代的人物,董允时代黄皓的官职不过是黄门丞。诸葛亮时代,黄皓的级别肯定会更低。诸葛亮时代的黄皓,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太监。诸葛亮时代,像黄皓这样的小太监比比皆是。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杀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太监。

董允去世之后,陈祗不仅不再限制黄皓,反而和黄皓相互勾结,黄皓才逐渐有了参与政事的机会。陈祗死后,黄皓失去了最后的牵制力量,开始擅权。刘禅对于黄皓也是言听计从,任由黄皓擅权,黄皓才真正把持朝政。此时已经是258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24年。诸葛亮再厉害也不知道蜀汉会出现一位擅权的太监黄皓,更无从杀死黄皓。

黄皓擅权之后,离间皇族关系,拉拢朝政,打击反对者。姜维曾经建议刘禅处死黄皓,但是被刘禅拒绝。姜维害怕被黄皓迫害,只得在沓中屯田,蜀汉政权和军权出现了分离。

黄皓能够擅权,甚至让姜维害怕,说明他有一定智慧。史书中评价黄皓“便辟佞慧”,这个评价虽然不是褒义评价,也不完全是贬义词。从黄皓的履历来看,他有一点小智慧,也知道如何自保。黄皓这样的人,肯定知道如何察验观色,更懂得如何在险恶的宫廷中求得生存。

诸葛亮时代,刘禅都得夹着尾巴做人,都没有掌握任何实权,更不用说黄皓。黄皓肯定知道诸葛亮的为人,也不敢在诸葛亮面前表现地“过于活跃”。刘禅就算喜欢黄皓,也不敢表现出来。如果刘禅表现出宠幸宦官的势头。诸葛亮极有可能会斩草除根。诸葛亮时代的黄皓自然会夹着尾巴做人,刘禅也不敢表露出对黄皓的宠幸。

诸葛亮死后,黄皓才敢逐渐显露自己的本性。董允对黄皓不感冒,董允活着的时候,黄皓也不敢太过分。董允死后,黄皓便和陈祗互为表里,逐渐掌握政权。陈祗死后,黄皓趁机开始了自己的擅权之路。蜀汉灭亡之后,邓艾本来想杀了黄皓。但是黄皓通过手段,成功地买通了邓艾身边人,最终免于一死。

蜀汉灭亡,黄皓确实需要负一定责任。但是也不能把所有责任推给黄皓。黄皓虽然擅权,基本上在刘禅许可范围内擅权。蜀汉的大权一直掌握在刘禅手中,而不是黄皓手中。只要刘禅愿意,随时都可能打倒黄皓。

点赞2、三明市 网友:ご飘ず零

黄皓被认为是蜀汉最大奸臣,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杀了黄皓,其实原因很简单!

在大家的认知中,黄皓基本可以算是蜀汉的最大奸臣了,由于他专秉朝政,操弄蜀汉,搞得许多人对他怨声载道,就连当朝的大将军姜维,也并非黄皓敌手,最终被黄皓逼迫得远避沓中。也正是因为黄皓把蜀汉关系搞得一团糟,连姜维跑到沓中去了,司马昭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机会,发动了伐蜀之战,一战攻灭蜀汉,令人大跌眼镜。在震惊之余,大家也非常好奇,黄皓这么一个大宦官,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除掉他呢?诸葛亮不是神机妙算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虽然是多智近妖,能算到许多前后之事,甚至还算到有人会从阴平小道打进蜀中,令人颇为敬佩。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当不得真,正史中的诸葛亮,虽然也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但他毕竟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为蜀汉安排好一切,在他活着时,他能保持蜀汉的稳定,保证不出奸臣,但是当他去世后,他也无法把握蜀汉的走势。而具体说到诸葛亮临死前为啥不杀了黄皓,其实主要是有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在世时期,黄皓还没有发迹

黄皓这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出生年月,所以我们不知道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黄皓的年纪有多大。但是黄皓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其实是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侍中董允去世后,在此之前,黄皓可只是个黄门丞,也就是普通宦官,根本参与不了政事。蜀汉的真正权力中枢,其实是尚书台,所以黄皓要想为非作歹,他得进入尚书台,掌握尚书台,但当时的黄皓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而且事实上,即便是日后权力越来越大的黄皓,他也根本没有掌控过尚书台,所以说黄皓掌权,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董允在世时,看到刘禅特别宠信黄皓,担心黄皓迷惑刘禅,所以经常把黄皓拉到一边训斥,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黄皓压根就没啥反抗能力,就是一个容易被欺负的宦官而已。估计董允这哥们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见多了,害怕桓灵二帝的事情再度在蜀汉上演,所以对黄皓非常严格。直到董允去世,陈祗上位,黄皓的日子才开始好过起来。陈祗和董允的观念不同,他认为堵不如疏,与其时常压制黄皓,不如和黄皓把关系搞好,有黄皓这么一个传声筒,陈祗才可以和刘禅关系越来越亲近。

所以说,综合来看,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去世之前,黄皓都是处于一直被压制的状态,他根本没啥作为,这么一个小角色,怎么可能引起诸葛亮的重视呢?而且诸葛亮死的时候是公元234年,也就是说诸葛亮临死之前,黄皓还根本没有发迹,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妥的地方,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拿黄皓开刀!

二、黄皓是刘禅的左右手

事实上,大家虽然认为黄皓是蜀汉奸臣,但是作为蜀汉的皇帝刘禅,他可不是这样看的,在刘禅的认知中,黄皓可是他的左右手!

关于这一点,其实多回顾一下历史往事,就非常好理解了。历朝历代的皇帝,其实对宦官都并不是非常的排斥,尤其是那些普通的皇帝。雄才大略的皇帝一般精力旺盛,干啥都是亲自来,一手抓,所以不怎么需要宦官,或者说,宦官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个跑腿的,真正和外面对话,和臣子沟通,还是皇帝亲自干。可雄才大略的皇帝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皇帝都还是普通人,精力也远没有那么旺盛,处理一个国家的大事,需要耗费许多精力,所以他们只能把权力下放,于是宦官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皇帝把权力下放给大臣,他当然也害怕大臣忽悠他啊,而皇帝又长居深宫,不可能经常出宫,不了解外面的民情,所以他就需要一个人代替他到处跑,打听各路消息,所以说,本质上宦官其实就是皇帝的传声筒和信息挖掘机。也正是因为宦官能发挥出这么重要的作用,所以虽然很多人反感宦官,但皇帝们大多数还是比较倾向于使用宦官。毕竟宦官的副作用比较小,要大臣是有可能造反的,但是宦官基本不可能,因为宦官都是太监,没儿没女的,就算造反抢皇位,百年之后又传给谁呢?

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只有维护好了皇帝,宦官才能永远享受权力,所以宦官其实是最拥护皇帝的人,这也是皇帝信任宦官的原因!刘禅长居深宫,要想听到和大臣所说的不同信息,他只能依靠黄皓,所以说黄皓的发迹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刘禅在控制黄皓的手段上,其实也还是比较聪明的,他并没有任由黄皓做大,干涉尚书台的政令,而只是让他做中常侍、奉车都尉,说白了,之所以大家感觉黄皓一手遮天,不是因为他官职有多高,而是陈祗死后,掌管尚书台的人,太过于懦弱了,没错,这个人就是诸葛瞻!要是他强硬一点,黄皓哪敢那么嚣张。

不过呢,作为刘禅的传声筒,黄皓虽然嚣张,但也确实没人能杀得了他的,最多也就是弹劾他一下。当初姜维就对黄皓插手朝政不满,所以请求刘禅杀了黄皓,但刘禅也不傻啊,黄皓虽然跋扈,但毕竟是他的左右手,杀了黄皓换个人,谁给他打探消息啊,而且即便再找一个人,谁能保证他有黄皓使得顺手呢?于是面对姜维的弹劾,刘禅只是批评了黄皓一番,并让黄皓去给姜维道歉了事。

《华阳国志》: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

从刘禅对黄皓的维护来看,黄皓作为他的左右手,他是不可能杀掉黄皓的。所以说,即便姜维对黄皓不满,临死前想要杀掉黄皓,刘禅也不会同意的,根本杀不了黄皓!

结语

综合上述分析,黄皓虽然被认为是蜀汉最大的奸臣,但是皇帝刘禅其实是非常看重黄皓的,他一直将黄皓视为自己的左右手,所以根本不允许其他人动黄皓。姜维倒是试探过弹劾黄皓,结果并没有丝毫作用,反而自己被迫屯兵沓中。所以说即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想要诛杀黄皓,那也不可能完成,因为刘禅肯定会维护黄皓。而且诸葛亮去世时,黄皓还没有掌权,没有露出劣迹,名义上他还是一个好人,所以说诸葛亮根本没有理由诛杀黄皓!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点赞3、玉树藏族自治州 网友:十万吧众

首先我们先来说下黄皓这个人,黄皓是谁?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名宦官,在刘禅登基后,便开始对这位君主阿谀奉承。黄皓此人,嘴皮子功夫非常厉害,经常给刘禅拍马屁,拍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而刘禅天生就想的少,没有那么多心机,所以也吃这套,慢慢地就相当宠幸他的这位大臣。

那么有这样一个人在刘禅身边,为什么诸葛亮没有杀掉黄皓呢?这里得详说下,黄皓专权的时候诸葛亮早死了,诸葛亮和黄皓专权不在同一时期呢。诸葛亮死时候黄皓还是个孩子呢,他们倆不是同一时期的人,诸葛怎么去杀奸臣黄皓。

那假设黄皓专权和诸葛亮在同一时期,诸葛亮会不会杀黄皓呢?

我的回答是不会杀,但会劝诫远离黄皓,因为诸葛亮是个忠臣,若是刘禅决意不杀他,那么忠于君主的诸葛亮,也是不会下手的,毕竟“臣威逼君”,这不是一件忠臣会选择去做的事情。但诸葛亮会一直留心他,通过自己的手段不会让他胡作非为。

点赞4、铜川市 网友:言倦#

谢谢邀请!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还是个不出名的小太监,还不敢做什么坏事。诸葛亮担任丞相的时候,也是很专权的,刘禅虽然是皇帝,一言一行都受到诸葛亮的约束,不敢做出超出诸葛亮意愿的事。诸葛亮再三要刘禅亲贤臣、远小人,刘禅也还是能听诸葛亮的话。刘禅是黄皓的主子,主子就不敢迈大步,黄皓这样的小奴才,还敢吗?黄皓也是有小偏才的,能说会讲,在宫中当差,也是步步小心,诸葛亮怎能会想到日后黄皓会祸国?所以诸葛亮是不会杀掉小黄皓的。诸葛亮死后,刘禅不受诸葛亮的约束了,就有权了,黄皓也跟着长本事,不过有蒋琬、费祎、董允在,黄皓还不敢出格,在董允卸任后,陈诋当政时期,黄皓羽毛丰满了,有刘禅信任,也不把陈诋看在眼里,陈诋有时放任黄皓,使黄皓的胆子越来越大。黄皓正事不能干,一天到晚哄刘禅开心,弄得刘禅言听计从,惩罚谁,查办谁,都由黄皓说了算,使朝纲混乱,乌烟瘴气。正在北伐的姜维,有事奏报刘禅,也得听黄皓的安排,若不听,杀了姜维是一句话,弄得姜维不敢回京城。当时,很有威望的诸葛瞻,也无法撼动黄皓。可以说,蜀汉灭亡,黄皓有大罪。

像这样死有余辜的人,诸葛亮若看出来的话,一定会把他杀了。



点赞5、安丘市 网友:杯中酒

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杀了黄皓了。

诸葛亮时期的黄皓

诸葛亮当然是认识这个黄皓的。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黄皓算是刘禅“渐长大”过程中的好伴侣。

诸葛亮再忙,后主身边宠幸什么人,他应当是很清楚的。

不过,宠幸归宠幸,黄皓的地位一直不高。

直到诸葛亮去世后很长时间,黄皓的官位都不过黄门丞。

黄门丞,是属于少府的一个职务,主要负责协助处理皇室的私人财物和生活事务,也就是把后主伺候舒坦了。

直到诸葛亮去世12年后,董允去世,黄皓才逐渐开始干预朝政。

所以,诸葛亮时期,黄皓算是一个小角色,实在没有什么好杀的。

当然,汉末三国时期,观人很厉害的人很多,通过一些观察,提前判断黄皓的威胁也不是不可能的。

不过,诸葛亮在这方面的本事就不太行了,否则,又怎么会有“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呢?

而且,即便诸葛亮看黄皓不爽,也很难杀黄皓。

诸葛亮的治理理念,决定了不能杀黄皓

“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身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蜀国的法纪,是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的,诸葛亮也一直以法治为其主要治国思想。

所以,演义中那种诸葛亮看某某有反骨就作势要推出去斩了,这种桥段是不存在的。

诸葛亮的赏罚,基本点是对方的所作所为。

黄皓就算是小人,但所作所为没有违反法纪,诸葛亮如何处分他呢?

所以,诸葛亮也只能在《出师表》中劝告后主:“亲君子,远小人”。

小人嘛,远离就好,不能不顾法纪,“杀小人”。

诸葛亮的身份,决定了不能杀黄皓

诸葛亮是权臣,政事无论大小,“咸决于亮”。

所以,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始终是微妙的。

刘禅把一切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身边就跟黄皓亲近,你诸葛亮还把人家杀了,意欲何为?

后世,朱温篡唐,将唐昭宗身边的黄门杀掉正是其完全控制天子的重要行径。

这样的事情,朱温这样的乱臣贼子能干,诸葛亮不能干。

不杀黄皓的后果

不杀黄皓,是诸葛亮的失策吗?

并非如此。

诸葛亮也好,蒋琬费祎也罢,当蜀汉政权有强有力的辅臣时,黄皓都是老老实实的。

直到费祎董允之后,蜀汉朝堂再无能够服众之人,黄皓才开始干预朝政。

而黄皓对朝政的干预,其实,背后的人是后主自己。

后来,姜维上奏,要杀黄皓,后主表示:黄皓不过是趋走小臣,何必为难他?

黄皓并没有什么实力基础,他能够把持朝政,不过完全是替后主作事。

黄皓与诸葛瞻等人一起,要把大将军从大将军的位置上撸下来。

后主知道他离不开姜维,否决了。

姜维要杀黄皓,刘禅也不愿干掉自己的“趋走小臣”,也否决了。

一切事务,操持者,在后主自己而已。

黄皓,不过是借后主的信任,替后主干事的人而已。

黄皓乱政,本质是后主重用宦人而已。

杀了黄皓,必然还有其他宦人乱政。


诸葛亮没有那么厉害,没有“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本事,自然很难提前10几年遇见到后主身边的趋走小臣后来会乱政。

诸葛亮没有那么为所欲为,他严格依法治国,不能随心所欲地“预防性施刑”。

诸葛亮也没有那么潇洒,他必须小心维护与后主的关系,不能轻易诛杀天子近臣。

黄皓后来确实也乱政了,然而,他不过是后主站在台前的替身而已。

诸葛亮不能杀黄皓,也不必杀黄皓,即便杀了黄皓,意义也不大。

点赞6、福州市 网友:月光作笺

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还不是个奸臣,诸葛亮所说的亲贤臣,远小人,也只是在告诫刘禅,要这样做,刘禅登基的时候才十七岁,还未加冠,当时的黄皓就是个小太监,伺候刘禅而已。

即使在诸葛亮死后,黄皓也没有得以专权,因为有当时董允在,黄皓特别害怕董允,见了董允像耗子见了猫一样。

董允对黄皓也深恶痛绝,多次向刘禅进谏,要远离黄皓,但是刘禅没有听。



到了董允去世,陈诋继任,不在与黄皓为敌,黄皓胆子也大起来,开始欺上瞒下,连大将姜维为了防止黄皓陷害不敢在成都待着,在外屯兵。

史书记载,黄皓是一个能说会道,口才很好的人,他总能讨的刘后主的欢心,而且他很擅长察言观色,诸葛亮和董允在世的时候他都是非常低调,不敢表露出来一点点弄权的迹象,而且当时诸葛亮的地位可以说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就连刘禅都要听诸葛亮的,当然,诸葛亮是一心为国家,没有专权和篡位的想法,所以那个时候的黄皓即使有心,也不会表现出来,而且他又是刘禅的内臣,诸葛亮最多也就认为黄皓是个小人,绝对不会想到他后面会专权,没有弄死他也是很正常的。

如果当时黄皓是个奸臣,我想即使它是内臣,诸葛亮也会想办法把他处死的,虽然这会惹得刘禅不高兴,但是诸葛亮是人臣典范,一心为公,任谁也说不出什么来,而且诸葛亮确实是在杀掉危害国家的人,就算刘禅不高兴,他也会这么干。

这也是黄皓的聪明之处,一直龟缩隐忍,直到熬死了所有反对他的人,才出来弄权,可以说蜀国之亡,就亡在黄皓身上,刘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感谢大家指正,我把错别字修改了,感谢大家支持

点赞7、西宁市 网友:碎了心。

今天,[呲牙][呲牙][呲牙]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在的时候,黄浩还很小吧。据说是黄门丞这个职务,他如果为乱,诸葛亮只会多么厉害,必然除之。

因为你哪怕再得刘禅的意,你为非作歹,诸葛亮当时在蜀汉可以说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杀黄浩随便杀的,哪怕得罪刘禅。



但是我估计黄浩当时年纪小,又比较恭顺,所以诸葛亮没有注意到他。

后来,诸葛亮去世,董允做侍中,黄浩看到董允就像老鼠见了猫,董允公正无私,嫉恶如仇,黄浩这般小人肯定会受到打击,以致董允在世,黄浩不敢为非作歹。



黄浩,就是个皇帝附近的小人。不过小人的危险挺大,姜维到后来都要申请去剑阁屯田,以避黄浩。你们看连姜维这样的大将军都惧怕黄浩。可见黄浩的影响力颇大。



所以说: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对于黄浩,诸葛亮在的时候黄浩年纪太轻,未有风波。否则依诸葛亮当时在蜀汉的地位肯定能够诛杀黄浩。很有可能,就是诸葛亮的时候黄浩官职低微,无以为乱,所以诸葛亮没有杀他。可能都不知道有这个人。

董允在时,(董浩曾经任蜀汉政权的中书令,权利显赫。)虽然黄浩在内为乱,但是避董允的锋芒,等到董允死了,黄浩小人面目大出,显露无疑。这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个时候的黄浩,后主过度相信他,而且他的官职也大了,这就是蜀汉之祸害。

所以说,诸葛亮在的时候黄浩是肯定不能为乱的,不能为乱,诸葛亮怎么会杀他呢?完全没有必要吧。

谢谢大家分享到这里,祝大家新年快乐。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点赞8、呼伦贝尔市 网友:腻了。

黄皓是蜀汉的宦官,精明能干,善于谄媚,深得刘禅宠爱。历任黄门令、中常侍、奉车督尉,蜀汉后期刘禅昏庸,骄奢淫逸,听信黄皓谗言,朝政颓废,黄皓开始独揽大权,并且极力排挤北伐前线的姜维,姜维不得已以屯田养兵为借口,暂避黄皓。后来黄皓舞权弄术,架空刘禅,任人唯亲,就连邓艾偷渡也隐瞒朝堂,致使蜀汉灭亡。刘备诸葛亮历经千难万险打下的江山,尽毁于黄皓之手,黄皓权倾朝野,诸葛亮又为何不杀之以除后患呢?

诸葛亮在职蜀汉丞相之时,黄皓只不过是个小小的黄门丞,一个对天子刘禅阿谀奉承的小太监,整天低声下气的,想要弄权拿什么弄?

黄皓,蜀汉后期,姜维、诸葛瞻、董厥等人内讧的产物!没有姜维“劳民伤财”的北伐,“成就”不了黄皓的弄权!诸葛瞻等不可能借黄皓之手抵制姜维,造成了蜀汉后期的政治昏沉!侍中董允在时,黄皓惧其威严,不敢造次!在总揽军政大权的相父诸葛亮眼里,初时有可能都不知道这个太监叫什么名字!

诸葛亮智计近妖,但他终归也是凡人,没预计到一个小太监会乱了蜀汉朝纲。所以,诸葛亮在世之时,完全没有必要去诛杀一个在“小皇帝”面前献媚的“小太监”!

点赞9、永州市 网友:暮成雪

以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和权力,要想杀掉宦官黄皓,想必不是什么难事。而这个黄皓不仅给刘禅出了很多坏主意,而且还坏过北伐大业的事,那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除掉黄皓呢?我想很多朋友可能都有此疑问,但是实话实说,诸葛亮去世之前,真的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杀掉黄皓。

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还很本分

黄皓生卒年皆不详,但根据史书记载,他和诸葛亮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三国志》记载:“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而刘禅是207年出生,223年继位为帝,此时只有十七岁,严格来说还算不上成年,所以刘备临死前托孤,让刘禅视诸葛亮为父,而刘禅继位之后确实也称呼诸葛亮为“相父”。

诸葛亮234年去世,此时刘禅已经二十八岁了,算是一个青年。按《三国志》所说,这段时间内有可能已经开始重新宦官黄皓,但却不能说明黄皓开始干预朝政了。事实上,诸葛亮在世期间,黄皓就算已经在刘禅的身边,那也只是一个本本分分的小太监而已。

诸葛亮死后,蜀国是蒋琬说了算,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为大将军,代理军国大事,董允则以侍中的身份兼尚书令一职,是费祎的助手,也就是二把手的位置。《三国志》记载,“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董允去世是在246年,也就是说,黄皓在246年之前,所任职务最高的就是黄门丞而已。

黄门丞是少府官员,而少府只是一个为皇室管理私财和生活事务的职能机构。黄门丞是黄门令的副手,而黄门令算是中级宦官职位,所以黄皓的地位实际很低,只不过因为在刘禅身边伺候,颇受宠爱而已,并无实权。

继任尚书令的人,是来自南阳郡的吕乂。吕乂的行政经验很丰富,做过一任管盐的典农都尉,两任县长,四任太守。他的办事效率极高,做到了“众事无留,门无停宾”。吕乂做尚书令,前后五年,继任者便是陈祗。此时费祎北屯于汉寿,并不在成都,而陈祗与宦官黄皓“互相表里”,纵容黄皓,黄皓这才开始干预政治。七年之后,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秉朝政,从黄门令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四年之久了,纵然诸葛亮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可他毕竟不是神仙,算不到17年后蜀国会有一个叫黄皓的宦官为恶,又会在24年之后把持朝政,陷害忠良,干扰姜维北伐呢?既然不知道,那么诸葛亮又如何能提前杀了黄皓呢?

杀黄皓,则有臣欺君的嫌疑

应该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最多不过是个小小的黄门丞,既没有多大权力,也不敢为非作歹,只是一个小太监而已。但是,就算诸葛亮神机妙算,能够看出黄皓这个人将来必成祸害,想杀掉他一劳永逸,其实也是很难做到的。

诸葛亮在蜀国权力之大、地位之高,不作第二人之想,就连皇帝刘禅大部分时候也得听他的话,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犯了错,照样被诸葛亮一句话就拿了下来,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反而不能杀一个小小的宦官黄皓呢?

《封神演义》中,纣王宠信两个奸臣费仲、尤浑,远征北海的闻太师回来之后,立即上书请纣王杀掉此二人。费仲、尤浑不认识闻太师,上前理论,结果被打得鼻青脸肿,推出午门待斩,然而纣王沉默不语,不肯下旨行刑。闻太师自思,““吾虽为国直谏尽忠,使君惧臣,吾先得欺君之罪矣。”

闻太师在商朝的地位,绝对不低于蜀国的诸葛亮,虽然一个是神话演义,一个是历史事实,但道理是一样的,诸葛亮权力再大,他也是臣,刘禅再昏庸无能,他也是君。黄皓是个宦官,换句话说,他不是朝廷命官,而是皇帝身边的私人,是私有财产,作为臣子的诸葛亮是无权处置的,只要刘禅坚持不杀黄皓,那么诸葛亮还真没有权力斩杀。

而如果诸葛亮强行逼刘禅下旨杀黄皓,那么就像闻太师想的那样,虽然是为国家着想,但臣逼君就是大逆不道了,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会做如此无君臣之礼的事情呢?

所以,如果诸葛亮强行杀掉黄皓,实在有违诸葛亮平时做人做事的原则。

黄皓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现象

有的人说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也有的人说刘禅大智若愚,但无论哪种说法,起码有一点没有疑问,那就是刘禅胸无大志。

在刘禅的心里,没有匡扶汉室的理想,也没有反攻曹魏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最希望的就是偏居一隅,在蜀国安稳享乐。可以说,刘禅的性格,决定了一定会有黄皓这样的人出现,即便诸葛亮先知先觉,除掉了黄皓,那么一定还会有红皓、白皓、蓝皓……出现,所作所为不会和黄皓有太大的区别。

此外,刘禅就算对诸葛亮也并不是完全信任,更别说费祎、姜维这些人了,所以当姜维上书劝说刘禅将黄皓处死时,刘嘴上禅说黄皓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必在意,而且让黄皓向姜维谢罪。但姜维却吓得不敢回成都,而是请求到沓中屯田。

难道姜维怕的只是黄皓一个人吗?姜维怕的是朝中风气不正,像黄皓这样的小人得志,自己回去之后会遭到陷害。这说明是当时蜀国的大环境造成了黄皓这种人的专权,而不是黄皓专权造成了蜀国的乌烟瘴气。

所以说,杀掉黄皓是没有用的,只要刘禅当皇帝,那么蜀国就一定会是这种局面,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都算得上万中无一的人才,但也仅仅能减缓这种局面的到来而已,等到这些人渐渐去世或者失势,宦官们就一定会跳出来把持朝政,排挤忠良,北伐必定失败,蜀国也还是要灭亡。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世时,黄皓还只是一个很本分的低级小宦官,不会影响到蜀国的事业,实在没有理由杀掉他。而且,就算诸葛亮神机妙算也不行,黄皓是刘禅身边的宦官,诸葛亮是没有处置权的,否则就是臣欺君。退一万步说,就算诸葛亮真的杀了黄皓,也没有用,因为一定还会有代替他的人出现。

宦官黄皓很坏,但并没有坏到了该负亡国责任的程度,那么该由谁来负责呢?当然是后主刘禅自己啊。

点赞10、福州市 网友:转身欢乐

黄皓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他在刘禅当政时,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将蜀汉政权搞得一片混乱。他和姜维不睦,想要他的党羽顶替姜维,使得姜维只得带领蜀军去沓中避祸。在姜维建议加强汉中的防御时,黄皓将这件事搁置了下来,直接导致了魏军进入汉中。那么,像黄皓这样祸国殃民的人物,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为何不早早清除他,以免后患呢?

一、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黄皓绝无出头之日。

刘禅的一生十分坎坷,自从出生他就承担了太多的苦难。在长坂坡之战的时候,刘备只顾自己逃生,丢下了年幼的刘禅。是赵云在乱军之中救出了刘禅,才让他捡了一条性命。在孙夫人回东吴娘家的时候,刘禅又差点被她带走,作为换回荆州的人质。又是赵云、张飞拦江堵截,把他救回。

可以说,刘禅从小就被大家寄托了太多的希望。诸葛亮对他悉心教导,为了他将来能够顺利继位,甚至劝刘备杀死了刚猛难制的养子刘封。不过刘备对刘禅的本性还是看得十分清楚的,他在临去世前给刘禅的遗嘱,没有多说什么治国的大道理,而是教导他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是希望他能够不犯错误,做一个守成之君。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蜀汉江山交付给了诸葛亮。为了让诸葛亮尽心竭力地效劳,刘备甚至说出了让诸葛亮自取的话来。诸葛亮因此感激涕零,发誓要竭尽股肱之力,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让刘禅把诸葛亮作为父亲一样看待,一切政令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在诸葛亮执政期间,刘禅与诸葛亮配合得十分默契。刘禅只管祭祀这样的国家大事,其他的具体军政事务都交给诸葛亮处理。在诸葛亮发动北伐时,他长年驻扎汉中,在军旅中生活。可即便如此,诸葛亮对于后方的稳定依然十分重视。

这是因为后方的稳定,是他北伐胜利的基础。为了防止他不在成都期间发生变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对后方的政体进行了安排。他不但向刘禅推荐安排了一大批人员,还郑重地提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这样,诸葛亮就把军政大权收归自己府中,刘禅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君主罢了。不过也正是由于刘禅的全力支持,诸葛亮得以施展抱负,在有生之年对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打得曹魏闻风丧胆。后人评价刘禅说,在诸葛亮辅佐下,他成为了一位“循理之君”。

诸葛亮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对那场给东汉带来灭顶之灾的“党锢之祸”记忆犹新。在他回忆与刘备讨论那场动乱时,把原因归结为皇帝宠信宦官。因此,刘备和诸葛亮对于宦官乱政十分痛恨。我们可以想象,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身边的那些宦官根本就不敢出头,他们跟随着刘禅循规蹈矩。

而且诸葛亮十分防微杜渐,身在前线,依然对蜀汉政权有着强大的控制力。刘禅趁诸葛亮在外地,借官员的家眷节日进宫看望皇后的机会,留刘琰的妻子在宫中一段时间。这让刘琰产生了怀疑,殴打侮辱自己的妻子。官府因此抓捕刘琰,并处死了他,节日命妇入宫的习俗也因之取消。

杀死一位高官,必然要经过诸葛亮的同意。从刘琰事件,我们可知诸葛亮对政局的管控能力是何等之强。在这种情况下,黄皓这些宦官本来就被诸葛亮和他的部下另眼看待,要是想出头乱政,只能是死路一条。因此对于当时的蜀汉政权,根本就找不到他们乱政的迹象。诸葛亮就算是想要对他们下手,也找不到任何借口,黄皓之流这才留下了一条性命。

二、黄皓的出现,是因为刘禅的需要。

其实,宦官专权并不是他们有多么强的能力,而是他们背后的主子是皇帝。在诸葛亮的时代,刘禅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控制在诸葛亮的手中。那些宦官都是依附在刘禅的身边,跟随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想要乱政也无能为力。

等到诸葛亮去世后,诸葛亮的幕府政策就开始削弱,刘禅也开始想要得到自己应得的权力。不过诸葛亮在去世前,对后事进行了周密的安排,保证了他的政策延续。诸葛亮将蒋琬、费祎定为继承人,定下了休养生息的国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诸葛亮甚至不惜处置了魏延、杨仪两个不听吩咐的人。

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的君权在慢慢增长。尤其是费祎的离奇死亡,使得刘禅亲政成为可能。也正是在刘禅的支持下,久久遭到压制的姜维才得以发动北伐。姜维只不过是大将军,如果没有刘禅的支持,他根本连军事行动的后勤问题都无法解决。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刘禅内心的那种父辈理想在闪光。

但是刘禅亲政是很困难的,诸葛亮留下的幕府制度是一种极大的困扰。那些老臣并不完全听从刘禅的指挥,在很多场合都是在指手画脚。刘禅最终只得走上了东汉的老路,那就是重新起用宦官来牵制其他的政治势力。黄皓的出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应运而生。

其实,刘禅的心里也十分明白,黄皓只是他手中的工具,并不能左右刘禅的行动。比如说黄皓想要用亲信代替姜维,就被刘禅否决了。直到蜀汉灭亡,姜维一直都是大将军。而姜维要求除掉黄皓,刘禅也没有答应。他还出面调停,让黄皓到姜维那里请罪。

实际上,姜维和黄皓是刘禅政权的两个车轮,刘禅对他们的态度是缺一不可。这一点很多人都看了出来。在绵竹之战的时候,诸葛瞻就说自己外不能辖制姜维,内不能除掉黄皓,是蜀汉的罪人。因此,黄皓的出头是刘禅刻意营造的结果,这是蜀汉政权的特殊性造成的。

诸葛亮正是造成这种特殊性的人,他的幕府制度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发挥作用,但是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指定的继承人一旦去世,这个制度无可避免地要走向消亡。当刘禅接过蜀汉的政权后,面临的是一个处处混乱的摊子,他只得培养自己的亲信稳定政局。黄皓的起用也是刘禅的权宜之计,这一切是诸葛亮生前也想不到的事。

结语:

在刘禅时期,蜀汉政局陷入了混乱,大家公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刘禅重用宦官黄皓。黄皓压制人才,任用亲信,破坏姜维的军事计划,让魏军轻易地灭亡了蜀汉。这样祸国殃民的人,如果诸葛亮在世肯定会杀了他。但是在诸葛亮的时代,权力集中在诸葛亮的幕府之中,跟随刘禅的黄皓等人只能小心谨慎,根本不敢做一点出格的事。

等到了刘禅亲政的时候,诸葛亮留下的体制出现了崩塌。刘禅面对无法驾驭的政局,只能另起炉灶。他在军事上刘禅倚重姜维,可是在政治上他就没有可倚重的人了。刘禅没有他父亲的识人用人的能力,无法选拔任用人才。为此他只得从身边的宦官中挑选信得过的人,黄皓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这时诸葛亮早已去世,对此局面他根本就没法想到,也就无法预做准备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点赞11、自贡市 网友:你开门

黄皓在诸葛亮生前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可能只是宫中的一个小小的太监,根本就是一个不入流的角色。诸葛亮毕竟不是神,他当然没有办法知道日后黄皓会成为影响蜀汉政治的奸佞。再者说了,就算诸葛亮杀了黄皓又能怎么样呢?就算死了黄皓,也会有刘皓、李皓,一样会有其他太监得到刘禅的宠信继而专政,问题的根源并不在黄皓的身上。

东汉之所以灭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宦官与外戚之间的剧烈斗争,令国家内耗严重,政治风气也江河日下。而魏蜀吴三国吸取了教训,三国都在尽力压制外戚势力,同时还限制宦官的话语权。拿曹魏来说,皇帝的重要近臣大多都换成了士人担任。蜀汉方面一开始也是一样的,诸葛亮还专门让直臣董允担任侍中,同时又让他兼任虎贲中郎将。

侍中相当于皇帝近臣中的长官,可谓近臣之首,虎贲中郎将又是掌管宫中禁军的重要武官,诸葛亮正是希望董允在宫中多抓一些权柄,防止小人接近、影响到刘禅。客观说,一开始的效果是不错的,董允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责任,令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但诸葛亮死后,情况就变了。这时的刘禅开始展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就和东汉皇帝一样,他也开始亲信宦官,而黄皓就是他最宠爱的一个宦官。

不过董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屡屡责罚黄皓,黄皓非常害怕董允。在董允的压制下,黄皓的官位始终不超过黄门丞,仍是一个低阶小官。可董允毕竟不可能永远掌握宫廷,他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病逝。这下黄皓是真的势不可挡了,以往刘禅还在乎董允的面子,不敢直接提拔黄皓。自此之后,黄皓的地位水涨船高,很快就做到了中常侍。新任侍中都不敢得罪黄皓,其中陈祗甚至还与黄皓互为表里,结成了政治同盟。

而这些事都是诸葛亮生前根本无法预料到的,当然也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但也没有必要因此苛责诸葛亮,诸葛亮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安排,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只是很多事已成趋势,这就不是他能阻挡的了。任何一个政治家都不可能完美预料到死后之事。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政权在经历多代之后逐步走入腐化往往是不可避免之事。

知识推荐

八哥问答——日常生活学习知识分享。 垃圾信息处理邮箱 tousu669@163.com 网站地图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7808号-3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互联网安全管理备案 Copyright 2023 www.12606.com All Rights Reserved